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纪实摄影的出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摄影术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题材多限于肖像。但是,也有人开始走向社会,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社会事件、反映民间风俗。

    一、容闳拍摄华工照片

    在早期纪实摄影中,容闳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容闳(1828~1912),字纯甫,广东香山县人,清末改良主义者。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我国在美国高等学府毕业的第一人。

    容闳是第一个运用摄影进行对外交涉的外交官。他曾任中国驻美国、秘鲁副使,在一次办理华工条约的交涉中,他出色地运用照片进行外交斗争,维护了华工的利益。

    1873年,秘鲁派专使来华,要与中国签订招募华工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听说在秘鲁有大批华工遭到非人待遇,所以打算回绝秘鲁的要求,但苦于没有证据。于是,经办此事的李鸿章,委派容闳去秘鲁调查当地华工的处境。容闳到秘鲁后,“以迅速之手段,三月内即调查完竣”。随后,他将报告书和亲手拍摄的24幅照片,一起寄回国内。这份报告书和24幅照片,是华工在秘鲁受到虐待与歧视的真实写照。

    多年后,容闳在他的回忆录中,叙述了这些照片的拍摄过程:

    凡华工背部受笞,被烙斑斑之伤痕,令人不忍目睹者,予乃借此摄影,一一呈现于世人目中。

    予摄此影,皆于夜中秘密为之,除此身受其虐之数华工外,无一人知之者。此数名之华工,亦由予密告以故,私约之来也。

    秘鲁华工之工场,直一牲畜场。场中种种野蛮之举动,残暴无复人理,摄影特其一斑耳。有此确凿证据,无论口若悬河,当亦无辩护之余地。

    容闳站在祖国和民族的立场,以摄影作为揭露罪恶、主持正义的手段,从而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二、梁时泰拍摄北洋舰队

    广东人梁时泰,是我国早期纪实摄影的先驱者之一。

    1885年(光绪十一年),醇亲王受命总理海军事务,赴天津巡阅海防。为了加强宣传,大造声势,特召摄影师梁时泰随军拍摄。在数日时间里,梁时泰拍摄了《醇王行邸海光寺后楼外景》、《醇王抵津检阅海军帅字旗船》、《中国战船平远号》等新闻纪实照片。

    这些照片,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北洋舰队的官兵、建制、规模等情况,受到了醇亲王的赞赏,并于次年由醇亲王进呈皇帝。

    这是照相馆的照片首次进入宫廷。

    三、东陵照相案

    1909年,清政府举行“奉安大典”,将死去的慈禧太后的灵柩移入东陵。因耗资巨大,引起国内新闻界的瞩目,各大报刊都非常希望获得“典礼”现场的实况照片,但苦于戒严甚密,无法进行摄影采访。

    天津“福升”照相馆老板尹绍耕,见国内报刊没有摄影采访的能力,就计划把“典礼”经过拍成照片。于是,尹绍耕和他的弟弟尹沧田等四人,买通了直隶总督端方的一个仆役,混入典礼队伍。他们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沿途拍摄了不少的镜头。

    后来,当灵柩快到隆恩殿时,百官云集,尹绍耕等人又开始拍照。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统治者对这一事件大为震怒,将尹绍耕等四人拘捕定罪。

    清政府的这种做法,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革命党出版的《时事画报》,对此评论道:

    按欧美各国君后之相,遍地悬挂,未尝以为亵也,今满政府则拍照一相,监禁十年。专制国,专制于此,足见一斑矣。这就是清末一大冤案——东陵照相案。

    四、清末时事照相贴册

    清末时期,反映时事新闻的照片深受社会欢迎,照相馆的摄影师纷纷涉足时事照片的拍摄。

    为了把时事照片介绍给更多的观众,在印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照相贴册”应运而生。它采用裱贴的办法,把编辑好的成套照片制成相册出售。

    清末的时事照相贴册,内容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等状况。如1909年拍摄的专题照相贴册《京张铁路摄影》,记录了我国自行设计兴建京张铁路的过程。它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入詹天佑等人的肖像,及沿途各隧道、桥梁施工和完成后情况的照片86幅。下册拍摄了京张铁路通车仪式,政府官员观礼,及在南口举办庆祝茶会的情景,收入照片90幅。整本贴册,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和新闻性。

    五、陈万里与《民十三之故宫》

    1924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搬离故宫,这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京光社摄影家陈万里,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1928年,他将所摄照片编辑成册出版,题名为《民十三之故宫》,这是我国最早的纪实摄影作品集。它表现了陈万里对摄影的深透理解和全面把握,正如他在书的《小言》中写到的:

    废帝溥仪出宫以后,我就跟着军警政学各界办理查封时所照的照片,由百余幅里面选出八十四幅,遂成就了这一小册子。自信其中多少部分可以留作将来史料的地方。

    平实、真切、自然记录,是陈万里“留作将来史料”思想支配下的自觉意识。这本小册子,将发生在紫禁城内的政治变故,真实地展示给后人——准备出宫的太监、接受检查的宫女和忙碌查封宫殿的军警人员等。

    六、民俗纪实摄影的开拓者

    1934年,达赖喇嘛去世,国民党政府组织了致祭专使行署。一个25岁的年轻人自备了旅费,打算跟随他们步行去西藏地区。这个年轻人,就是以民俗纪实摄影著称的庄学本。

    在《十年西行记》中,庄学本记叙了这次难忘的经历:

    我们由田坝去冕宁,再径西昌入大凉山,这也是一次惊险而有趣的行程,我随着邮差装扮成他的伙伴,步行进山,天天翻山越岭,歇宿在夷人家里……

    在将到昭觉的那个早上,路经三湾拉丁河边,一群擎枪举刀的人阻住了我们的去路,呼吼跳蹦,形势很严重,我们在背囊中取出盐巴和针线分给他们做买路钱后,他们也很知足地给我们让开一条生路。

    昭觉是一座空城,除掉县政府外,只有二户汉人,三户夷人,我带着一架留声机,夷人初听唱片以为机中有鬼,因此天天有数万人进城参观,看了惊奇赞叹,我也就有充分的机会和他们照相或访问。

    这次民族调查摄影,历时6个多月。一路上,庄学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他将这些照片,寄给上海的《申报》、《良友》画报、《中华》画报发表,引起了轰动。回到上海后,他出版了专著《羌戎考察记》,并在南京举办了个人影展。

    庄学本第二次前往边地摄影,是在1935年。这年,他被国民党政府护送九世班禅专使行署聘为摄影师。在驻留青海玉树期间,庄学本参加了塔尔寺和拉卡楞寺的盛大法会,并在青海作了4次短途旅行,考察了互助、乐都、海北一带的土族地区和贵德的蒙古族藏族地区。旅行中拍摄的照片,陆续在《良友》画报和《中华》画报上发表。

    此后,庄学本用3年时间考察了西康大部分地区。1941年,他在西康举办的影展,轰动了战时的重庆、成都和雅安,有十余万人次参观了这个影展。

    庄学本一生拍摄了数以万计的民俗纪实照片。这些照片,全景式地展现了当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内容涉及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自然生态、文化、宗教、习俗等。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穿着破烂衣服发出爽朗笑声的藏族女孩、独特的丧葬仪式、强悍的彝族抢婚……

    庄学本的民俗纪实摄影实践,充分利用了摄影的记录功能,在中国近代摄影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