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早期人像摄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的人像摄影,一开始就涌现出众多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们潜心研究摄影技艺,努力开拓经营业务,创办了一批享有盛誉的著名照相馆。

    一、中国照相业的先驱

    19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摄影师。他们利用所学的摄影技术,从事照相业,成为中国照相业的先驱者。罗元佑、赖阿芳、梁时泰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罗元佑

    近代学者王韬曾在《瀛杂志》中说:

    西人照相之法盖即光学之一端,而参以化学……法人如李阁朗、华人如罗元佑,皆在沪最先著名者。

    这段话中所提到的罗元佑,是咸丰年间(1851~1861)上海著名的人像摄影师。

    罗元佑,广东人,原为上海道台吴健彰属下的会计。1856年,他辞去官职,另谋生计。当时上海从事专业摄影的人很少,只有法国人李阁朗经营摄影。于是,罗元佑决定学习照相。他先是向外国人学习,学成之后就自己开办照相馆。罗元佑的技法纯熟,价格也便宜,所以在上海很受推崇,社会各界人士都喜欢请他拍照。罗元佑曾给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拍摄过肖像,他还把二人的照片挂在店内,用作宣传。

    (二)赖阿芳

    赖阿芳,广东人,香港早期职业摄影师。

    1859年,赖阿芳在香港皇后大道开设了一家“摄影社”,专拍人物肖像。店门前挂出“摄影家赖阿芳”的巨幅招牌,很引人注目。赖阿芳还雇了一个葡萄牙人帮忙,以招揽来香港旅游的欧洲顾客。

    由于当时香港的照相馆数量很多,照相业竞争非常激烈。1860至1877年,香港共有11家照相馆破产,而赖阿芳的摄影社却一直生意兴隆,连续营业82年之久。

    赖阿芳的摄影技巧,被公认为第一流水平。英国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就曾赞扬过赖阿芳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此外,赖阿芳在艺术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肖像作品在造型和画面处理上,不应该完全按照自然中的面貌。他还认为,由于审美习惯和外国人不同,中国人拍摄肖像要求画面平衡和对称。因此,赖阿芳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它所体现的风格也使外国人产生新鲜之感。

    除了拍摄人物肖像,赖阿芳还擅长风光摄影。他拍摄了许多精湛的作品,有《香港风光》、《香港风帆》、《广州街道》等。这些照片,当时是作为纪念品向来港旅游的游客出售的。

    (三)梁时泰

    梁时泰,广东人,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开办照相馆。

    梁时泰从业多年,技法熟练,且深知封建官僚的口味,所以,他经常出入宫廷,为一些王公大臣拍照。梁时泰曾为醇亲王拍摄过许多肖像。其中,署名刊出的有两幅。一幅拍摄于1886年,画面中醇亲王身着便服,站在一只鹿的旁边。照片上还盖有“皇七子和硕醇亲王渤乘风”和“东朝御赐思合符契”两方印鉴。这种装饰同我国古代的“行乐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一幅照片摄于1889年,是醇亲王与其子载涛的合影。画面中醇亲王便服而坐,载涛旁立,饰以花瓶、书籍、盖碗。这张照片也采用了中国传统书画的装裱形式,上方题“赏戴头品顶戴花翎载涛三岁”,下方题“光绪十五年清和月粤东梁时泰照”,中下方为“醇亲王五十岁照相”。

    最值得一提的是,梁时泰还为美国总统拍过照片。1879年(光绪5年)5月17日,刚卸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乘船来到上海,对中国进行私人访问。格兰特在沪期间,拜访了北洋大臣李鸿章,梁时泰以其在照相业的声望,被特准为这次会见进行拍照。就这样,梁时泰拍下了格兰特与李鸿章二人具有历史价值的合影照片。

    此外,梁时泰曾在北京拍摄过一些风光静物照片。如《北海承光殿中之宝座》、《宫苑之琉璃牌坊》等。他所拍摄的“宝座”,注有“光绪十三年粤东梁敬照”字样。这表明当时入宫拍照并不容易,他是诚惶诚恐地怀着敬意拍摄宝座的。这些老照片,在40多年后才公诸于世,在《北洋画报》上署名陆续发表。被人们誉为“弥可珍视”、“名贵非凡”的“中国初有摄影之创作”。

    二、著名照相馆

    19世纪末起,中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一些著名照相馆。北京有丰泰、中国,广州有艳芳,天津有鼎章,上海有耀华、王开等等。这些照相馆或以质量取胜,或以服务驰名,或以其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或事件而名扬中外。

    (一)丰泰照相馆

    北京第一家照相馆——“丰泰”照相馆,开办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其创办人是从日本学成归国的任景丰。丰泰照相馆规模较大,职工达十多人,曾先后聘用摄影师刘京伦、徐子和等人。在拍摄方面,丰泰做了许多尝试,以拍戏照,合影而闻名京城。

    1929年6月9日,京报《图画周刊》刊登了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戏曲演员便装像。照片为清末田际云、朱素云、路三宝中年时的合影,原题为:

    光绪二十年照于琉璃厂丰泰照相馆。

    该照片摄自1894年,是现在可见到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最早的照片。

    除了拍摄戏照,丰泰照相馆还尝试拍摄戏曲电影。为此,任景丰向德商祁罗浮洋行,购买了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一架,胶片十四卷,开始了拍摄电影的筹备。1905年秋天,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院里,电影《定军山》开拍了。这是一部戏曲纪录片,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丰泰照相馆技师刘京伦担任摄影师。影片共拍摄了三天,包括“舞刀”、“交锋”、“请缨”等场面。

    《定军山》是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之后,丰泰照相馆又接连拍摄了7部影片,直到一场火灾使丰泰元气大伤,才停止拍摄活动。

    (二)艳芳照相馆

    广州艳芳照相馆,由清末经营银号的黄若云等集资开设。

    艳芳照相馆主要拍摄人像和家庭合影,也拍摄大型团体合影。由于拍摄质量好,艳芳在广州、港澳和海外侨胞中享有盛誉。有的顾客儿童时代在艳芳照相,多年后又扶老携幼重回艳芳,拍摄“全家福”作为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艳芳还为几位名人拍过合影。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的合影,不少是艳芳所拍。如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永丰舰上与宋庆龄女士等人的合影。艳芳照相馆还将一幅孙中山先生的大半身肖像,放大到36寸并精心修饰,悬挂于大厅供人瞻仰。

    1927年,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教时,也曾到艳芳照相馆拍照。鲁迅将这件事记入日记中:

    九月十一日,晴。下午蒋经三来同往艳芳照相……

    这张珍贵的照片,现陈列在广州鲁迅博物馆。

    (三)鼎章照相馆

    天津的鼎章照相馆,前身是广东人黄国华创办的“恒昌”照相馆。

    后来,由天津盐商王奎章出资,摄影师王子铭接管了“恒昌”,并于1904年更名为“鼎昌”。由于扩大了规模,添置了新式布景,鼎昌照相馆在天津一跃居于首位,专为上层社会的名流拍摄肖像。

    1912年,王子铭去世,鼎昌由该店学徒王润泉、李耀亭接管,改名“鼎章”。此后,鼎章照相馆再次扩大规模,营业蒸蒸日上。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鼎章照相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当时,其他大照相馆都是采用流水作业,拍照、洗片、晒印、放大各有专人负责,互不联系,因此照片质量不易保证。而鼎章照相馆多年的做法是:施行专人合作,把拍摄和后期加工看作一个整体,各个环节互相配合。这种方法,不仅保证照片质量精良,同时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风格,从而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鼎章照相馆曾经为许多名人拍摄过照片。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期间,曾多次和老师、同学一起在鼎章照相馆拍照。1920年初,周恩来等学生领袖因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当局拘留。7月出狱时,受到天津学界的隆重欢迎。鼎章照相馆闻讯后,立即派摄影师赶到现场,免费为出狱代表拍摄合影,以示支持。孙中山先生生前的最后一幅照片,也是鼎章照相馆拍摄的,时间是1924年12月4日下午,地点在天津曹家花园。

    (四)耀华照相馆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上海在短短的50年内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照相业也兴盛起来,居于南方各省之首。上海照相业中有四家最大的照相馆,号称“四大天王”。其中,最有名的是“耀华”照相馆。

    耀华照相馆是摄影师施德之创办,在上海颇有名气。庚子年之后,耀华照相馆分为东、西两馆。东馆设在“抛球场”,由施德之主持拍照。因为慕名而来的人很多,施德之不得不申明每天上午只拍三个小时。施德之通晓化学,对摄影用光很有讲究,他主张影调有深浅变化,以突出主体的立体形态。这一主张,突破了中国摄影师只用平光照明的传统。施德之擅长放大巨幅照片,使人物肖像更加传神。此外,他还拍摄了不少着色的仕女照片,很受顾客欢迎。

    西馆设在“跑马场”,室内装饰极为华丽,由施德之的女儿任摄影师。当时照相馆女摄影师在国内还没有,耀华首开此先例,并宣扬:

    以女子而为妇人照相,深合男女有别之礼。

    施德之的女儿也精通摄影,“其技之精,不亚于乃父”。父女二人共同经营照相馆,在当时传为佳话。

    (五)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也是上海的一家著名照相馆。它的店主名叫王炽开,所以取名“王开”。

    1927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运动会主办者用招标的方式,招商承包运动会的各项体育摄影。

    王开照相馆用高价投标,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摄影权。“王开”选派技术高超的摄影师,组成四个小组赴运动会拍摄。这些摄影师,活跃于运动会的各个角落,他们运用新式的小型照相机,抓拍到许多比赛时的精彩镜头。“王开”把这些照片连夜冲洗出来,以低价出售给各家报馆,条件是必须在刊出的照片下面,印上“上海王开照相”的字样。

    由于远东运动会的巨大影响力,各家报馆都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王开照相馆拍摄的体育照片,自然受到报馆的青睐。1927年8月27日至9月7日,上海《申报》刊登体育照片49幅,其中有37幅是王开照相馆拍摄的。“王开”因此名扬全国。

    王开照相馆以质量高,价格低,服务态度好而闻名。当时,全国各地的摄影师,月薪一般是20~60元,而王开以100银元的高薪聘请名师,以提高拍摄水平。照相器材也一律使用名牌产品,劣质器材坚决不用。为了避免震动影响拍摄,王开照相馆还在楼梯和摄影室都铺上了橡皮垫。在灯光方面,王开也进行了改进,拍出的照片清晰、明朗而富神采。

    王开照相馆对照片质量要求十分严格,王炽开经常亲自检查照片,如果发现有断眉毛、眼睛大小不一、眼镜反光、神形不好、色调不正等毛病,就要求摄影师重拍、重印、重修,直到顾客满意为止。

    (六)中国照相馆

    中国照相公司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由上海迁至北京,并更名为中国照相馆。

    该馆著名摄影师姚经才,1938年~1956年在上海中国照相公司任摄影师。随迁到京后,历任中国照相馆副经理、经理,北方服务(集团)公司照相业技术顾问。

    姚经才对摄影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曾为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留下了人民永远怀念的照片。他还先后编著了《人像摄影》、《怎样拍好灯光人像》等专业书籍,并不辞劳苦、满腔热情地向全国各地同行和摄影爱好者传授技术,在人像摄影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分身照与化装照的盛行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让照片更富有戏剧性,我国早期照相馆在不断更新影室布置的同时,推出了“分身照”和“化装照”。这两种摄影样式,曾经在国内风行一时。

    “化装照”,是摄影师按照一定的意图或概念,让被摄对象穿上特定的服装,扮演成各种身份的“角色”,然后拍成照片。扮演的角色,种类繁多,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社会各阶层中的典型形象,理想中的人物形象等。

    关于“分身照”,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描述。

    较为通行的是将自己照为两张,服饰态度各不同。然后合为一张。两个自己即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着坐着的那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己图”。

    分身照的制作,除了鲁迅先生说的用两张底片合成的方法之外,有的照相馆还采用两次或多次遮挡曝光的方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摄影师具有娴熟的摄影技法和暗房制作水平。

    化装照与分身照,对我国照相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今的影楼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