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纯粹派摄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20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它是在同画意摄影的相对立中发展起来的。

    纯粹派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爱默森所倡导的自然主义摄影。爱默森曾针对高艺术摄影,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摆布拍摄和人为修饰,力主自然写实。

    此后,以施蒂格里茨为首的摄影决裂者,主张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充分利用相机、镜头和感光胶片的特性,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这一切,为纯粹派摄影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纯粹派摄影的基本特征,是立足于摄影本体语言的独立性,注重摄影自身的纪实特性,力求通过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等摄影艺术自身的语言,对客观对象进行真实完美的表现。在摄影手法上,纯粹派摄影注重写实,追求尽可能清晰的影像尽可能宽的景深,尽可能大尺寸的底片和尽可能直接印相。

    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直接摄影,以及20世纪三十年代f/64小组的崛起,纯粹派逐步取代画意摄影,成为了艺术摄影的主流。

    一、反对画意摄影的先驱

    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被评论家称为“20世纪摄影史的一个路标”。他一生中出版过九本摄影集,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斯特兰德出生于纽约,1907年,在纽约伦理文化学校的课堂上,受他的生物老师——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的引导,开始认识摄影。

    1912年,斯特兰德成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认识了施蒂格里茨。期间,他对施蒂格里茨在291展厅展出的照片,很感兴趣。1916年,他自己的照片也在这里展出。这些照片都是如实拍摄,以客观的目光记录一些常见的事物,包括白色的栅栏,线条感强烈的植物外形,乡村宅院的走廊,厨房的碗盘等。这些作品,由于影调鲜明,画面简洁,以及强烈的形式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施蒂格里茨的赞赏。施蒂格里茨在1917年的最后两期《摄影作品》中,刊登了斯特兰德的照片,其中最后一期是以全部篇幅刊登。

    斯特兰德是20世纪初反对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的特长,把人们从画意摄影家所制造的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在他的作品《盲妇》中,黑暗的背景、粗糙的影纹、胸前的牌子(blind)所构成的现实图景,与画意摄影甜美而感伤的、虚幻图景格格不入,美的价值尺度在此有了新的标准。画意摄影中追求的“美”,在斯特兰德这里已经显得并不重要,对他而言,对现实生活本身的理解与表现才是更为重要的。

    斯特兰德认为,最纯粹的摄影方法,就是使用“直接”摄影的手法,“客观”地进行拍摄,使画面不带有任何制作和控制的痕迹。同时,他意识到,摄影家也应该是创造者。仅仅以客观的手法记录物体,会给摄影带来一定的局限,使画面缺乏造型的魅力。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他集中精力观察和了解自然界所构成的各种图案,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形态。

    为了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拍摄成具有冲击力的影像。斯特兰德常常省略像地平线这样的东西,从看起来被明显压缩的、只有通过建筑细节的变化才能看清楚的空间中,选取他的拍摄点。在《白色栅栏》中,他把焦点对在了一个作为分界线的栅栏上。白色的条状栅栏跨过前景,远处有一幢房子和一个谷仓。经过如此安排,暗色地面映出的栅栏,呈现出久经风雨的沧桑。同时,远近感被省略了,各种形态交叠并消失在阴影中,使画面产生了奇特的缺乏透视的效果和强烈的形式感。

    斯特兰德曾经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念:

    观察你周围的事物,观察你周围最接近的世界。如果你很敏感,就能发现一些事物;如果你用心拍摄,而且懂得怎样拍摄,那你就会拍摄出事物的内涵。

    这一摄影观念,影响了许多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他的照片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我该走下去的路。

    二、f/64小组的成立

    1932年,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一群志趣相投的摄影家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摄影团体——“f/64小组”。这个名称,取自当时镜头的最小光孔级数,意思是能得到最大的景深。

    f/64小组的成员,主要有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凡·戴克(Van Dyke)等,大部分是专业摄影者。他们常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大底片、小光圈和结像锐利的镜头,拍摄影纹十分清晰的照片,反对在底片和照片上进行任何加工修饰。在摄影风格上,他们有着一致的观点,那就是反对画意摄影,崇尚“纯粹”和“直接”的表现。这一观点,在《f/64小组宣言》中有明确的阐述:

    这个小组的名称来自相机镜头的光圈号码,由此镜头摄得的影像大部分都会呈现清晰、明朗的特质,而这正是我们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f/64小组的成员和邀请名单内的摄影师,其创作路线只限于透过纯粹的摄影方法,确立摄影的艺术形式为一种简单、不加矫饰的“再现”。小组的成员,不论什么时候,都绝不会展出不符合纯粹摄影标准的作品。所谓“纯粹摄影”,指的是在这种作品中,绝对没有取自其他艺术形式的技法、构图或理念。至于“画意摄影”的作品则不同;那种作品秉持的创作原则,乃是直接援引自绘画和平面艺术。

    我们相信,若以摄影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就必须顺应摄影媒体本身的现状和限制,也一定要始终都能跳脱艺术和美学意识的传统桎梏;因为这些传统,都是这媒体出现之前的时代和文化所留下来的产物。

    f/64小组是纯粹派摄影的一个重要团体。它的出现,使摄影进一步摆脱了对绘画的依赖,对摄影向现实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它在1935年就解散了。

    三、“以小见大”的大师

    作为f/64小组重要成员,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1886~1958)以其作品的凝练和精美著称于世。

    韦斯顿很少拍摄宏伟壮丽的风景照片,而更多着眼于“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题材。他喜欢在贝壳、白菜、辣椒、沙丘、石块、云彩乃至老杉树、土豆窖、木板和焚烧过的汽车上挖掘出美的意境。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普通的物体被赋予了强烈的抽象意味,并具有清晰的纹理和生动的质感。

    (一)首位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摄影家

    在芝加哥华盛顿公园。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一个16岁的少年,站在冰凉的河水里拍摄雪景,脚都冻僵了。照片印出来时,他非常激动,等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照片并不够完美:树太黑,雪太白,缺少层次。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境界,这个少年开始了长达46年的漫长探索。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摄影大师韦斯顿。

    韦斯顿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上学时喜欢上了摄影,想买一架照相机。由于家境不富裕,他就省吃俭用,每天上学步行十英里,为的是省下一毛钱的车费。后来,他终于用积攒的11美元买下了一架旧照相机,并用它拍下了自己的处女作。

    在20岁到50岁之间,韦斯顿主要靠他开设的照相馆来维持生活。51岁时,他的摄影生涯出现了一次转机,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著名的“古根海姆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摄影家。从此,韦斯顿下定决心,告别了他早就感到腻味的照相馆人像摄影,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进了自由创作的天地。

    韦斯顿把自己定位成一位“直接的”摄影家,寻求的是“事物本身的精粹而不是它们的一种状态”。他把这种方法称作“直接法”。他认为,照相机具有“天生的诚实”,使他能够观察到“事物的本性”并“按照其基本的事实”呈现它们。1930年,在《摄影——不是图示》一文中,韦斯顿谈到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缓缓转动相机,看着毛玻璃上的影像变化,这是一种新发现,一个人变成了一名发现者,通过镜头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最终,就在这儿,完整的思想被完整地揭示出来。

    曝光之前,一定要明确地、充分地去感觉。

    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体验,使韦斯顿的作品“要比实际的事物更加真实而容易理解”。他拍摄的海藻、鹦鹉海螺、胡椒和植物根部的特写,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和引人遐思的仪态。黑色的海藻从近处看变得凶险而富有表情,一株伸展着的白菜叶子像是一张打哈欠的大嘴,那只鹦鹉海螺则像耸立的海怪,明暗交替的光线使人想起伊文思拍摄的教堂,从明亮的高光区穿过较暗的色调进入阴影之中。

    (二)拍摄《甜椒》

    韦斯顿在拍摄那些平凡的物体时,不仅局限于表现事物的本身,而是要以小见大,透过它们表现造化的奇妙。他说:

    云彩、人体、贝壳、辣椒、树木、石块、烟囱,都是一个整体中互相依赖和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他们都有生命。

    不论在什么东西里,都能感受到生命的节奏,这就是造化的象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将运用最适合于他的艺术手法记录下这些节奏,就能使人透过其外表,感受到内在的生命。

    韦斯顿的《甜椒》,就是一幅最能表现其创作特色的作品。为了挖掘出这个小甜椒内在的生命奥秘,韦斯顿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先后拍摄了30多张底片。为了找到一个最理想的背景,他反复换用了许多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先后采用过卡纸、绸缎、毛料、天鹅绒、玻璃……甚至自己穿的橡皮雨衣。最后,他把甜椒放在洋铁皮卷成的圆筒中,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韦斯顿在日记中记述了拍摄的过程:

    8月1日 这个绝妙的甜椒使我兴奋不已,也使我拍了8张底片。而我仍不满意,这8张全是从同一角度拍摄的,我很少这么做……

    8月2日 早晨,我又试了一次。我从相反的方向取光,让更明亮的阳光穿过薄棉布,效果居然更好,但也有更多失败的地方……

    8月3日 我把甜椒置于铁皮圆筒中,以此为背景。这真是个好主意,一个最理想的背景,它的反光衬托和强调了甜椒的轮廓线条,甜椒因此得以完美地浮现出来……

    8月8日 那颗费了我一周精力的甜椒还在……我调好焦距,取好角度,确定光线很完美,然后感光6分钟……我拍出了一张极优异的底片——最佳的底片。

    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到韦斯顿创作态度的严谨。

    韦斯顿去世后,安塞尔·亚当斯这样评价他的创作成就:

    实质上,韦斯顿是当今少数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他重新创造了自然界的事物形态和力量,使得这些形态意味深长地成了世界的基本单元。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的内在历程,使之达到精神上的完善程度。

    四、摄取花之神韵

    在f/64小组的成员中,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1883~1976)以人像摄影和花卉摄影而闻名。尤其是她通过大特写所表现的花卉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一)拍摄花卉

    亚当斯在他的回忆录中,曾谈到他同坎宁安的交往,他说:

    我认为她最早的重要作品,要算她拍的植物了,取景极美,拍得也很棒。

    坎宁安爱拍花,她经常和一帮号称“花童”的朋友,开着福特露营车到野外拍照。在她绿街的寂寥小屋里,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园内的植物,好像纯粹是为她生长,为她绽放,她的很多花卉照片,都是摄自家中的花园。

    1925年拍摄的《木兰花》,是坎宁安的代表作。这幅作品只摄取了花的局部,构图以精巧的花蕊为主,影调优美和谐,花瓣的结构自由舒展,充分表现了木兰花的纯洁高雅。这幅照片,在1998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11,500美元的价格拍出,成为这位女摄影家作品拍卖的最高记录。

    同年拍摄的《两朵马蹄莲》,也是一幅拍摄出花之神韵的佳作。并肩而立的花朵,上下错落有致,展示出了音乐般的旋律。同时,叶子与花朵的搭配自然协调,起了一种呼应的作用。

    比起漂亮的花朵,植物的叶片往往显得多而杂乱,因此拍摄起来不易处理,难度很大。而坎宁安恰恰在叶片的拍摄上,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摄影技艺。她善于挖掘植物结构本身所具有的抽象美的图案,利用强烈的反差和明暗的影调,将植物处理成一尊具有现代感的雕塑。

    1920年拍摄的《水葫芦》就是很好的例子。水葫芦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坎宁安把拍摄的重点放在了它的下半部。整幅画面线条流畅,造型圆润,好像是某种精致的工艺品,显示出抽象美的艺术魅力。坎宁安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坎宁安的摄影之路

    坎宁安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6岁时全家搬到西雅图。她在中学时就曾向父亲表示,将来要当一名摄影家。当时,她父亲虽然认为摄影是一门“脏活”,希望她成为一名教师,但是,还是尊重她的意见,同意她以后从事摄影这一职业。

    1901年,坎宁安买了一台4×5照相机,她父亲用黑纸把一间存放木料的房子糊好,给她做了一个暗房。就这样,坎宁安走上了摄影的道路。

    1903年,坎宁安进入华盛顿大学。由于当时大学里没有摄影课程,更没有摄影系,她只好学习化学,因为她觉得化学对摄影是有用的。1905年,她在校园里拍下了一生中的第一幅照片。1906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以自己为对象,拍摄第一幅人体摄影作品,地点是在学校的树林中。她在安排好一切后,跑向预先设计的场地,躺在草丛中,完成了这幅作品。

    1922年,坎宁安加入画意摄影家的行列。第二年,她开始拍摄由光影构成的抽象照片,并开始为花卉植物传神写照。1932年,坎宁安与亚当斯、韦斯顿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了“f/64小组”,开始用大相机拍摄影纹清晰、质感细腻的照片,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在花卉摄影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1964年,坎宁安当选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荣誉会员。1967年,她当选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1970年,旧金山市市长宣布:把11月12日定为“伊莫金·坎宁安日”。1975年,旧金山成立了坎宁安基金会,收藏、展出、和推广坎宁安的作品。

    坎宁安曾在她自己的一张老迈的自拍像前,幽默地写道:

    我总是认为最好的作品是我将要去完成的,而不是我已经完成的。一旦我完成后,它就结束了。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会拿出更好的。你相信吗?

    1976年去世的坎宁安无法再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她留下的最后一本书是《九十之后》。

    五、用光影演奏自然的乐章

    1930年,在新墨西哥州,亚当斯第一次看到了保罗·斯特兰德拍摄的作品,那些4×5英寸的底片,构图饱满、影调细腻,明暗变化强烈、阴影十分清晰,使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我对摄影的认识在那天下午具体成形,因为我终于了解这种媒体于表现艺术上拥有多大的潜质。

    从这时起,亚当斯摒弃了当时流行的“画意摄影”,开始从摄影技术本身去探索摄影艺术的内在特质。1932年,他同韦斯顿等发起成立了“f/64小组”,决心“要以传教的热情结合大家的力量,抵抗当时令人难耐的艺术照潮流,为摄影创作找出明确的定义”。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风光摄影家、自然环境保护者,著名的“区域曝光法”的创始人,也是主张纯粹摄影的“f/64小组”的发起人之一。

    (一)醉心自然的光影人生

    1902年2月20日,亚当斯生于美国旧金山。14岁时,亚当斯的姨妈送给他一本《深入西岳中心》,这本图文并茂的作品集,介绍了约塞米蒂的优美景色,令少年亚当斯着迷不已。在亚当斯的再三要求下,这年夏天,他如愿以偿,与父母一道游览了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在这次旅行中,亚当斯用父母送给他的一台柯达布朗尼箱形相机拍出了第一张照片。

    三年后,亚当斯申请接任了“山社”设立在约塞米蒂总部的“莱康德纪念基金会”的监管人一职,并连续四年连任。这期间,他每年夏天都回到约塞米蒂拍照,并成为一名热爱大自然的环境保护者。

    1934年,亚当斯被选为“山社”董事会董事(此后连年当选直至1971年辞职为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代表人物。1938年,他拍摄了一本有关内华达山区的风景画册,促使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把险遭破坏的加州金斯峡谷地区,变成了国家公园。为表彰亚当斯在环境保护上的功绩,1980年,美国政府授予他自由大勋章。

    在60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亚当斯的足迹几乎遍布美国的山山水水。由于他拍摄风光成绩卓著,曾三次获得“古根海姆奖”。

    亚当斯对大自然有着深切感情和透彻的理解。他认为,要想拍出大自然的神韵,就必须深入了解大自然,用“内在的眼睛”去观察外界的景物。他说:

    如果你还没有在赤日炎炎的中午,在黎明的晨曦和黄昏的余晖中观察过它们,假如你还没有看到云影从它们身上掠过,假如你还没有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刻,在狂风暴雨中看到它们,那么,你就不能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大自然。

    亚当斯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人们分享大自然的恩赐。在他的作品中,一幅幅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得到了充分表现:壮观的山崖、宁静的湖泊、深邃的丛林、安谧的月夜……在那抒情写景的美妙画面里,仿佛使人嗅闻到旷野的醉人芳香,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于和煦的阳光或皎洁的月色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月升之时》

    《月升之时》是亚当斯最受欢迎的作品。这幅作品源于一次旅途中的意外发现。当时,亚当斯正开着车沿高速公路向南前进,在快要到达赫南德兹村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幕奇景:东方正有月亮升起,挂在远远的云层和积雪的山峰上,西边则有傍晚的夕阳,半隐半露在一列朝南流动的云层上,投射出闪亮的白光,映照在教堂墓园的十字架上。

    亚当斯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了拍摄这幅照片的经过:

    我把旅行车转到路边,跳下车来,赶忙抓起摄影器材。相机架好,取好景,对好焦,却找不到测光表。身后的夕阳眼看就要沉落到云层后面去了。这时,我突然想起月亮的亮度是每平方尺250烛光,我就把这个数值放在曝光刻度的第七区,加上雷登的15号深黄色滤镜,曝光时间设定在一秒f/32。至于前景阴影的数值就没办法抓得准了。拍了第一张后,我飞快地将8×10寸的底片匣翻转过来再拍一张,因为我隐约知道我拍到了一幅非常重要的照片,而重要的照片却最容易出意外或是受损。就在拍完的刹那间,太阳光已经偏离了墓园的十字架,那神奇的一刻就此一去不返。

    按下快门之后,亚当斯知道这会是一幅很特别的照片。可他没想到它会那么受欢迎,数十年不衰。《月升之时》成了他最知名的照片,他收到为这幅照片写来的信,不可胜数。

    亚当斯曾经声明,《月升之时》绝不是双重曝光拍出来的。该照的拍摄时间,由于亚当斯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导致出现有1941、1942、1943和1944几种年代的说法,令传记作者和历史学者束手无策。后来,正确的日期终于找出来了,天文学家达维·艾尔默(David Elmore)博士用地质探测图,找出海拔的高度和方位,然后把找出来的结果连同《月升之时》的一张主要构造图,一起输入电脑。电脑的绘图软体,在可能的年代里一分钟、一分钟地跑,最后终于找到有个时间的月亮角度正和照片的相符。电脑算出《月升之时》拍于1941年10月31日下午4:00至4:05之间。

    (三)“底片是乐谱,印放是演奏”

    亚当斯既是摄影家,又是音乐家。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位用光影演奏音乐的摄影家。他的音乐素养,浸透到了作品的灵魂深处,成为他创作的核心。正如他自己所说:

    当我看到一张好照片时,常常会听到照片里的音乐。这并不是我故弄玄虚,自作多情,而是一种结构上的感觉,是音乐自发地从照片中产生出来的。

    亚当斯把音乐与摄影融为一体,使作品的内涵超出了一般风光的表现,蕴涵着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且充满韵味,让人浮想联翩。

    这种对音乐的理解,还体现在照片的制作上,亚当斯认为,一幅作品能否成功,制作是一个关键,与拍摄同样重要。一张好底片,如果制作不好,等于有了好乐谱不能演奏出好曲子一样。因此,亚当斯对于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亲自制作,并精工细作,一丝不苟。

    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亚当斯创造了“区域曝光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拍摄前就预见到作品的丰富影调,并通过后期制作控制这些影调,形成细腻丰富的层次和质感。在他的作品中,黑、白、灰各层次间丰富的影调和清晰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黑白摄影的美妙,被他演绎到了极致。

    亚当斯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朴实清新,构图严谨,层次细腻。音乐感、哲理性和庄严的古典美,是他风光作品的特色。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在欣赏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作品时,会因其画面上不同影调层次构成的节奏和旋律,获得或舒缓、或激越、或轻松、或深沉的音乐般的感受。

    亚当斯将激情与技术完美组合,在风光摄影领域获得了无可匹敌的权威性,在他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亚当斯已经成为一座里程碑,在摄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