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志的问世,标志着新闻摄影开始走向繁荣。
一、鲁斯创办《生活》杂志
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开始了。
这是《生活》杂志第一幅照片《生活伊始》的附言。
1936年11月23日,美国报业大王亨利·鲁斯(Henry Luce),在成功地创办了《时代》周刊和《幸福》月刊之后,又创办了著名的《生活》杂志。
《生活》的问世,源于鲁斯的一个发现。鲁斯发现人们普遍喜欢图片,但当时的刊物,都是“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模式。因此,他决定创办一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刊物。
《生活》杂志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报道一周内的新闻大事,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生活、娱乐和科学各个领域。它的创刊词中这样写道:
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目睹重大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高傲者的姿态。
看奇事怪事——机器、军队、人群、丛林中或月球上的阴影;
看人们的成就一绘画、高塔、新发现;
看发生在数千里外的事,墙背后的事,房间里的事,危险的事;
看男人所爱的女人以及许多孩童。
图片使你得到乐趣,图片使你感到惊异,图片使你获得教益。
在《生活》第一期中,刊登了伯克一怀特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篇来自蒙塔纳州佩克堡的报道,采用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当地接受救济的工人家庭,以及建筑工人、码头工人、舞女、酒吧间招待员和流浪者的生活。其中,《佩克堡水坝》这幅照片,还被用作这期《生活》杂志的封面。
这篇报道,确立了《生活》杂志采用组照报道新闻的办刊特色,开创了专题摄影这一新的体裁。
《生活》杂志创刊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第一期印数达到42.5万份,三个月后突破100万份,发行量最大时达到了860万份。
二、爱冒险的女人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 White,1904~1971),1929~1935年任《幸福》杂志编辑和记者。1936年《生活》杂志创刊时,成为该刊专职摄影记者,此后长时期为《生活》工作。
伯克·怀特最负盛名的作品是《战火中的克里姆林宫》。1941年7月23日夜间,德军首次轰炸莫斯科,作为在现场的唯一的西方摄影记者,她拍摄了这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当时,人们全都躲进地铁通道里以求安全,而她却冒着遭遇轰炸的危险,在饭店的阳台上,用长时间的“T门”曝光,拍下了这张照片。从画面上高射炮耀眼的火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克里姆林宫尖塔的身影。
为了拍摄到精彩的镜头,伯克·怀特往往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莫斯科期间,德军几乎每天都要派飞机进行狂轰滥炸,但她仍坚持进行采访。当时,美国驻苏联大使曾劝她停止采访,她很不客气地回答道:
我想谁都会明白,我会像扔手榴弹那样,把相机镜头扔向那些想把我从独家新闻现场上拉走的人!
作为《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伯克·怀特拍摄过许多震撼人心的照片:
1943年,作为第一个随机采访的女记者,伯克·怀特乘坐美国空军轰炸德军的战机,报道了突尼斯战役;
1945年,伯克·环特随同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国第三军团,来到刚被解放的布森瓦尔德集中营。她以成堆的尸骨为前景,拍下了那极为恐怖的一幕;
1946年,伯克·环特采访印度,记录了印度独立和建国,以及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时期的暴乱;
1950年,伯克·怀特采访了南非的种族骚乱和劳工暴动。为了拍摄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南非黑人矿工,她深入距地面2英里的坑道内,一连工作了4个小时;
1952年,伯克·怀特开始拍摄《从直升机上看美国》专题。为了取景时更自由,年近半百的伯克·环特,竟把自己吊在直升飞机的下面;
也就在这一年,伯克·环特前往南朝鲜采访。当时,她的肢体和手指已经开始出现阵阵麻木,显示出帕金森病的初兆,但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拍摄工作。几年后,她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经历时说:
如果要我自己决定,是否要冒着雨迎着雾到朝鲜半岛的荒山野岭里去拍摄照片,我仍然肯定会选择这条道路——不管会不会因此得什么帕金森麻痹震颤病症。
1957年,病中的伯克—怀特,为《生活》杂志拍摄了最后一个摄影专题《特大的城市》。
1958年,帕金森病使伯克一环特全身瘫痪。5年后,她出版了以口述录音方式撰写的最后一本书《我的自画像》。
三、尤金·史密斯的专题摄影
在专题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1918~1978)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把采用图片进行纪实报道的摄影专题,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史密斯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的维契塔,少年时期,他经常用母亲的照相机拍摄照片。1934年,史密斯在一家名为《维契塔飞鹰》的报纸上发表了一张照片,这成为他摄影事业的开始。
两年后,史密斯的父亲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自杀。当地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对这一不幸事件大肆渲染。这种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使他决心捍卫摄影报道的真实性。
1937年,史密斯成为纽约《新闻周刊》最年轻的摄影记者。1939年,他又加入了《生活》杂志的记者队伍。
(一)《乡村医生》
史密斯在《生活》杂志发表了许多组专题摄影作品,其中,《乡村医生》以其“经典性”和“转折性”,成为摄影专题的经典之作。同时,它也是最能代表史密斯风格的作品。
这组专题,发表在1948年9月20日出版的《生活》杂志上,由28幅照片组成。专题的主人公名叫欧耐斯特·西瑞阿尼(Ernest Ceriani),是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名叫克丽姆林(Kremmling)的小镇中唯一的医生。他为了救治病人,经常废寝忘食,表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
在拍摄中,史密斯注重表现这位医生的内在性格,刻画他的精神世界。整组照片,包括6个小标题。它们分别是:
1.在工作中自有乐趣
2.他必须兼顾10多个科目
3.危急病人常占用他的休息时间
4.为病人截肢
5.一个老人在夜间死去
6.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病人
在这组摄影专题中,《暴风雨前的出诊》是一幅最精彩、最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点题照片”。画面上,天空乌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就要来临,但这位医生还是手提药箱,去给病人出诊。这幅照片,交代了人物的职业特征和他所处的艰苦环境。
为了避免整个专题的单调和沉闷,表现特定的气氛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史密斯在这组专题中,安排了两幅让人眼前一亮的“重点照片”——《手术之后》和《筋疲力尽》。这两幅照片,深入、细腻地刻画了医生全身心投入工作时的表情和神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筋疲力尽》,还被选为全组的“压轴照片”。
除了“点题”、“重点”、“压轴”照片之外,专题中还有一些“反衬照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主题。
史密斯的《乡村医生》,是专题摄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在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乐园之路》
史密斯拍摄的《乐园之路》,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6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年。照片中,两个孩子手拉着手,沿着阴暗的林荫小道向远处走去。远处模糊的光点,仿佛象征着人类从此离开黑暗,走向光明幸福的未来。
史密斯在解释这幅照片的名字时说:
大部分人都以为有宗教涵义在里面,其实是献给音乐的。歌剧《乡村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首曲子就叫《乐园之路》……
它是我对音乐和人性的礼赞,因为我认为它显示了希望。
《乐园之路》成为史密斯发表得最多的一幅名作。在由爱德华·斯泰肯主持的《人类大家庭》大型影展中,这幅作品被制作成大幅画面,放在显著的位置。
(三)拍摄“水俣”
史密斯的摄影报道,始终洋溢着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1971年,日本九州熊本县一个名叫“水俣”的渔村,出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开始时四肢萎缩变形,接着全身痉挛,最后导致死亡。这种病在医学上找不到先例,于是称为“水俣病”。致病的原因,是由于当地一家化工厂,向海里排放了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村民们吃了受到污染的海鱼后,就染上了水俣病。
受害的村民联合起来,向化工厂提出抗议,但是没有得到结果。为了扩大影响,他们找到了史密斯,让他把这件事报道出去,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于是,史密斯和他的助手来到这个渔村,与村民同吃同住,拍摄了大量揭露真相的照片。史密斯的拍摄活动,引起了化工厂老板的恐慌,他雇佣了几名打手,对史密斯围攻毒打,几乎打瞎了他的一只眼睛。但史密斯并没有因此而中止拍摄,他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
经过3年的努力,史密斯终于完成了拍摄工作。1975年,他从所拍的照片中选出175张,编成一本名为《水俣》的画册正式出版。这本画册,引起了人们对工业污染的重视,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制定了防治污染的法律条文,化工厂老板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四、现代报道摄影的先驱
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纪录者,在他从事新闻摄影的近70年里,拍摄了100多万张底片,被人们尊为“新闻摄影的先驱”和“现代报道摄影之父”。
(一)《欢庆胜利之吻》
1992年,94岁的艾森斯塔特,在谈到47年前拍摄的《欢庆胜利之吻》时,感慨地说:
即使我到了天堂,人们都会记得我。也许他们会记不得我的名字,但他们都知道:有位摄影师拍过这么一张照片——在二战结束时,一位护士被一名水兵拥吻。每个人都会记得这件事。
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正在《生活》杂志社的艾森斯塔特立即拿起相机,狂奔了几个街区,赶往纽约时代广场拍摄庆祝活动。在那里他发现,一名水兵抑制不住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正在一个接一个地亲吻他所看见的每个人。艾森斯塔特当即拍下了好几幅照片,《欢庆胜利之吻》就是其中的一幅。
这幅水兵拥吻素不相识的护士的照片,表达了人们渴盼战争结束的欢乐,并因此而享誉世界。
那么,艾森斯塔特拍的这名水兵和护士是谁呢?此后几十年中,竟然有40多名男子和至少6名以上的护士声称,自己就是当年的“剧中人”,有人甚至把他们的律师也带来了。艾森斯塔特本人也无法辨别真伪,因为当年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四处抢拍镜头的他,根本无法把被摄者的名字一一记下。
1988年,艾森斯塔特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两位主人公一水兵佐治和少女利维。他和年逾花甲的他们再次来到纽约时代广场,并别出心裁地让女主人公穿上和当年相似的白色连衣裙,摆出同样的姿势又拍下了一幅照片,为《欢庆胜利之吻》这幅作品,添上了一段佳话。
1995年,为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美国邮票公司推出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一张,就是用《欢庆胜利之吻》印制而成的。
(二)见证历史的人
艾森斯塔特出生于德国,1913~1916年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课余自学摄影。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从事新闻报道摄影。
1936年,艾森斯塔特受聘于刚刚创刊的《生活》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他拍摄的《美国西点军校学生》,被用作《生活》,第二期的封面。作为《生活》杂志的创始者之一,他伴随《生活》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从《生活》的诞生直到1972年该杂志停办。
艾森斯塔特一生中完成过数千次拍摄任务,报道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艺术家、军政要人、影视明星,也有普通百姓。他的照片,强调客观、真实,被称为“艾西的眼睛”,被许多摄影杂志和图片选集所采用,仅《生活》杂志就刊登了2500多幅照片,其中有86幅被用作封面。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13本著作。
艾森斯塔特身高不过5英尺多一点,被人们称为“拿照相机的小巨人”。他身材矮小,又坚持使用小型照相机和现场光拍照,采访时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为他在公众场合抓取人物的表情和姿态,带来了很多便利。
晚年的艾森斯塔特仍坚持拍照,对摄影抱有巨大的热情。他曾这样说过:
我喜欢摄影,我活着就是为了要拍照。在摄影的事业上,我永远不想退休。如果有那么一天,我老得实在走不动了,我还可以坐在椅子上,扶着三脚架,装上长镜头,拍拍天上的飞鸟呢!
五、美国黑人摄影师的“教父”
被誉为美国黑人摄影师“教父”的戈登·帕克斯(Gordorn Parks),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一个黑人家庭。与所有的黑人一样,帕克斯从小就体验到了贫穷和种族歧视,但他从不因此而屈服。
15岁之后,帕克斯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当过铁路餐车的服务员,还当过旅馆的看门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他才在华盛顿特区谋到一个新职业——美国农业安全局的摄影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后来,帕克斯为《时尚》杂志拍摄时装,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遭受歧视的贫民。他接近他们,拍摄他们,创作了极具震撼力的作品。
1948年,帕克斯成为《生活》杂志的第一名黑人摄影师。他的第一个拍摄任务,是报道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帮派。在此之前,《生活》杂志曾让一名白人摄影师去做这项报道,但他无法进入黑帮的圈子里。作为一名黑人摄影师,帕克斯觉得自己有独特的优势,他决定去试一试。
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帕克斯找到了哈莱姆区臭名昭著的“中城派”头目雷德·杰克逊。杰克逊同意帕克斯拍摄他的帮派,条件是让他坐帕克斯的新别克跑车。按杰克逊提出的“随便走走”的建议,帕克斯带着袖珍照相机,跟着“中城派”的人四处兜风,从而有机会多侧面拍摄到这一帮派成员的真实生活。后来,帕克斯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每当有事发生时,例如街头打群架或斗殴之类,我就迅速拿起我的小相机,在一帮少年挥动刀子棍棒时,拍下这个场面。
帕克斯拍摄的这些照片,成为反映纽约黑帮生活的代表性报道摄影作品,给他带来了很高的荣誉。
接着,他又再接再厉,拍摄了美国南方严重的种族隔离、纽约贫民区黑人家庭的苦难、巴西首都的流浪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88年,里根总统在白宫亲自向帕克斯颁发了国家艺术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