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新闻摄影,由于受器材条件的制约,拍摄的范围有限,许多快速运动的物体以及弱光下的情景都无法拍摄下来。
20世纪20年代后,小型相机开始出现、感光材料的性能大大提高,使人们能够在不干扰对象的基础上,得心应手地抓拍现实生活中的瞬间。从此,新闻摄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得以及时地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摄影记者。
一、“抓拍鼻祖”萨洛蒙
在摄影史上,德国摄影家埃里奇·萨洛蒙(Erich Salomon,1886~1944)的抓拍方式和纪实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新闻报道摄影。
萨洛蒙出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曾获得慕尼黑大学法律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洛蒙应征入伍并开始自学摄影。1927年,他正式开始摄影生涯,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政坛风云变幻,在欧洲的日内瓦、海牙等地经常召开国际会议。萨洛蒙出没于各种重要的国际会议,拍摄出席会议的各国政坛要人。他精通七国语言,采访时风度幽雅、彬彬有礼,深得各国政治家和外交家的赞许。法国总理白理安甚至断言:
一个会议,如果没有萨洛蒙博士前去拍照,那就没人相信它是一个重要的会议。
萨洛蒙擅长用小型相机“儿玛诺”和徕卡,凭借现场光,抓拍或偷拍毫无心理准备的政治家和社会名流,以此获得真实生动的报道。为了不引起被摄对象的注意,萨洛蒙还发明了一套伪装术:把相机藏在帽子或手提包里,用暗藏的快门线开启快门等。通过这些方法,他拍摄到了一般新闻记者无法拍到的镜头,成为当时欧洲最著名的摄影记者。1931年,萨洛蒙把拍摄的170幅名人照片编辑出版,名为《名人在毫无防备时刻》。
萨洛蒙为现代摄影采访开创了成功的范例。他创立的“小相机+现场光+抓拍”的模式,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所沿用,他也因此被公认为“抓拍鼻祖”。
1932年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的迫害,萨洛蒙被迫迁居海外。1940年5月,他被德国法西斯政府拘捕,1944年7月死于波兰的奥森辛威集中营。
二、夜色中的“猎手”
20世纪30~50年代,美国新闻界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摄影记者,他就是维吉(Weegee,1899~1968)。维吉原名尤瑟尔·费利克(Usher Fellig),出生于奥地利。十岁时,他与母亲和三个兄弟一起来到纽约投奔父亲。
这家新来的移民,住在纽约下东区,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维吉小时候当过糖果小贩、在自助餐厅洗过盘子,还租过一匹小马,成为给孩子们拍照的街头流动摄影师。
1924年,维吉厌倦了贫穷颠簸的生活,在“顶好新闻图片社”(合众国际社前身)当上了一名周薪20美元的暗房技师。由于“顶好”要求它的摄影师出门时要穿白衬衣打领带,而维吉又很不耐烦这一套,所以他一直没有当上正式的摄影记者,而是成天闷在暗房里,只有在深夜有紧急任务时,才会被派出去拍摄火灾之类的事件。多年的暗房生涯,把维吉造就成了一个技巧高超的暗房能手,他曾在地铁火车的驾驶室里冲洗过照片,用救护车做暗房赶印过一个世界冠军在马球场被枪杀的照片。
1935年,维吉离开了图片社,成为一名自由投稿的摄影记者。他经常在清晨5点开着车在街上寻找拍摄题材。为此,他解释道:
清晨5点是一天之中最容易产生新闻的时刻,因为人们最喜欢在这个钟点杀死自己或杀掉别人。
维吉专门拍摄夜间发生的车祸、火灾和各种暴力犯罪,暗杀事件。他把照片投到小报,并在照片的背面署名为“著名的维吉”。由于与曼哈顿警局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维吉在警局设有办事处,并在自己的汽车中安装了一个警用无线电装置。这种非同寻常的便利,使他能和警察同时在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在与曼哈顿警局合作的10年间,维吉用坏了10台相机、5辆汽车,共发表了5000多篇图片报道,这使他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
1945年,维吉把历年来在纽约拍摄的各种罪案照片,编成一本画册出版,名为《赤裸的城市》。这部画册大受欢迎,数次再版,并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
194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维吉举办了个人影展。1952年,维吉为自己的相机特制了“哈哈镜筒”,开始拍摄肯尼迪、赫鲁晓夫、戴高乐和演艺名人的“漫画照片”。1953年,他的另一本画册《赤裸的好莱坞》出版。
1968年12月26日,维吉在纽约去世。他给世界留下了5千张底片、1万5千张照片。美国著名摄影家保罗·斯特兰德对他有过这样的评价: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悲剧事件里,维吉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摄影专家。
三、苏联的“卡帕”
1965年,在一个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而举办的名为《什么是人》的摄影展览上,一位意大利评论家看到一幅题为《悲伤》的照片,对其作者大加赞赏:“好一位苏联的‘卡帕’!”。
从此,这幅照片的作者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Dmitri Baltermants,1912~)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世界。
巴尔特曼茨生于华沙,两岁时随同家人移居莫斯科。1936年,他买了一台“费德”照相机开始自学摄影,他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女飞行员肖像》,刊登在著名的《星火》杂志上。1939年,他到《消息报》开始了专职的摄影记者生涯。
1941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一开始,巴尔特曼茨就毅然走上了前线,直到1945年攻克柏林。他曾拍摄过莫斯科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采访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记录过前苏联南部领土的收复和波兰的解放……
巴尔特曼茨最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是《进攻》和《悲伤》。
《进攻》摄于1941年,画面上,苏联红军战士正在跨越堑壕,向德国法西斯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巴尔特曼茨蹲在堑壕里进行拍摄,稍仰的角度和天空纯净的背景,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同时,慢速快门产生的动感效果,更强调了这种勇猛冲杀的气势。这幅著名的战地摄影作品发表后,由于前景中的士兵只拍了“半个人”而受到批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悲伤》是一组系列照片。照片揭露了德军撤离卡契市时的罪行:在阴云笼罩下的泥泞地上,散布着苏联平民横七竖八的尸体,许多人在寻找辨认死难的亲人。巴尔特曼茨的镜头,一直追踪着一位头披白围巾的老妇,当她从尸横遍野的荒野中,终于发现不愿见到的残酷事实的一瞬间,他按下了快门。这幅照片,记录了这位老妇失望时的巨大悲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巴尔特曼茨在提到这组照片时说:
悲哀是战争的全部含义。就像那场面中表现的一切——战争就是悲伤。
然而,他这组弥漫着悲壮情调的照片,并没有被当即传播开去。因为当时的苏联报刊,担心这些表现战争残酷场面的照片刊登出来后,会影响前线士兵和后方的信心。为此,这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并强烈地表达出人类情感的照片,在巴尔特曼茨的资料袋里沉睡了整整23个年头,直到1965年才在《星火》杂志上首次发表。
罗伯特·卡帕的弟弟、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创办人科内尔·卡帕,曾经这样高度评价巴尔特曼茨:
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一位令人钦佩的同行,一位苏维埃军队的战士摄影家——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最大的意愿,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够被称为“苏维埃摄影的卡帕”。
1987年,在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庆祝WPP30周年之际,巴尔特曼茨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