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六大教育原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激励、包容、提醒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尊重、信任、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赏识是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为孩子的生命感到自豪。家长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孩子的生命。家长生命的成长带动孩子生命的成长。一方面,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塑造好孩子的感觉,把外在的激励化为孩子自身的动力,诱发已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潜能。另一方面,孩子把感受到的赏识进一步发展、升华为赏识自我、赏识他人。

    孩子生活在巨人的世界里,内心非常脆弱。赏识教育在操作上,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在看得起的前提下,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以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既给孩子面子,又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

    为此,我根据教育女儿的心得和实际经验,把操作原则和方法概括为“六大原则”和“十二个学会”。“六大原则”是尊重、信任、理解、激励、包容、提醒。每个原则下面提出两个学会。

    前三个原则好比是每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家长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

    家长经常说我很神奇,对孩子有一种非凡的亲和力,每当看到向我咨询过或经过我家访的孩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家长常常问我有什么秘诀。其实原因很简单,我首先对孩子做到这三大原则,孩子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感受到了爱和温暖。这样一来,我与孩子的距离很快就拉近了。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态度改变有多大,孩子的变化就有多大。孩子发生一两次行为改变之后,可能会有反复,但家长只要坚持做下去,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后三个原则告诉家长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怎样对孩子扬长避短,利于生命的成长。从这里你可以理解赏识教育提出的全新观点,比如“小题大做,无限夸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以诱发学习的动机。再比如“赏识教育词典里没有缺点”,充分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找到自信。

    下面我们逐一叙述“六大原则,十二个学会”。

    把尊重排在六大原则的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尊重是六大原则的核心。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而现实中孩子的地位往往是低下的,家长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替孩子作主,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总之,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尊重的缺失上找到原因。

    ◎学会倾听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孩子最想把心里话告诉自己的父母,但为什么现实中的许多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呢?原因在于我们不会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说话时忙于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

    我平时注意倾听女儿的讲话,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倾听女儿道出原委,最后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女儿上了大学之后,我还定期通过视频听女儿谈她的学习生活,帮她排忧解难。

    倾听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过倾听,你了解孩子;通过倾听,孩子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倾听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原则一:尊重孩子— 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学会请教

    不少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到处打听教育方法。其实,一旦我们的家长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向孩子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育者本人的行为、态度和处事方式,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先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就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就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时也应该明白,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我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就是在读女儿这本“天书”,不断地向她请教,经常问她:“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等等。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出值得你崇拜的学生。”我们很多家长一直在研究同事爱听什么话,领导爱听什么话,而偏偏忽视了研究孩子爱听什么话,只有向孩子请教后,才能讲出让孩子听了之后感到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话来。向孩子请教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赏识教育认为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这样的信任在一个残障孩子身上发生了如此大的作用,何况健全孩子乎!

    信任在孩子表现出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像看见一座大山,充满力量,是坚实的依靠。

    另一方面,孩子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与孩子的通道,家长把赏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赏识并内化为成长的动力。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信任他的人呢?这里提出两个“学会”。

    ◎学会自豪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可以不为其他事情自豪,但一定要为自己创造的生命—孩子,这个万物之灵而感到自豪。自豪到什么程度呢?要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而自豪。

    几年前,某一所中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后,老师将班里成绩最差的十几名学生及其家长叫到学校,让孩子和家长一对一、面对面站成两行,然后逐一训斥每个孩子,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的缺点,最后对家长们说:“我遇到了这样差劲的学生,你们看怎么处理?”在老师的训斥下,家长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心中的愤怒一触即发。老师最后一句话,犹如点燃了炸药的导火线,家长冲上去对着自己孩子劈头盖脸一顿毒打,把内心的耻辱向孩子身上尽情地倾泻。

    可就在这种情形下,成绩倒数第一的那位学生的母亲,不但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做,反而把双手搭在孩子的肩上,用无限慈爱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不久母子两人眼里都含满了泪花。

    别人不解地问这位母亲:“你为什么不打孩子?”这位母亲回答:“你们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我的儿子,但作为母亲,我没有理由不为儿子自豪,我相信他是天下最好的孩子,要我打儿子,永远办不到!”几年后的今天,这个当年被老师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却考入了北京一所著名的艺术院校,而其他孩子则大都成了平庸之辈。

    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们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到,为孩子而自豪是多么重要!

    ◎学会崇拜

    为什么要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甚至连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每个生命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要会欣赏孩子,应该回到小时候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那个状态,眼中一片光明,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美好的前景。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欣赏之中都富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富有欣赏。”生命之初,孩子身上美的品质被每个父母发现了,并且在希望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孩子就在这样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都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有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才干出众。他总觉得自己的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他的眼里,儿子几乎一无是处。儿子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精神近于崩溃。

    就在这时,这位父亲接受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一下子开窍了。经过精心安排,他特意请几位朋友在家里闲聊,故意让在房间里做作业的儿子能听到谈话的声音。他对朋友们说:“别看我整天忙于事业,对孩子不太关心,其实内心很崇拜他,为能有这样一个孩子而感到无限自豪。没想到儿子身上蕴藏着很多闪光点,连我都非常佩服。”

    当天晚上,奇迹发生了,泪水涟涟的儿子出现在父亲的卧室里,向父亲道出了长久压在他心里的委屈,并请求父亲原谅他的过去,发誓一定要如父亲所赞赏的那样,做一个值得自己父母骄傲的男子汉。从此,孩子觉醒了,经过努力奋斗,很快成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和父亲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想不通,但如果换位思考后,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是理解的作用。据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南京家长平均每天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不足15分钟,有的家长宁愿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也不愿把时间花在与孩子的相处上。其实教育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蹲下身子,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尊重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散发着真、善、美的光辉。虚心地向孩子学习,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

    ◎学会感激

    人总在有所获得的情况下,才会有所感激。孩子小时候,需要父母细心地照料,那时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心。哪怕孩子在大人身上拉屎撒尿,父母也毫无怨言。这是因为父母感激孩子生命的诞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欢乐,此时的父母眼里是一片光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的心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不再感激孩子的生命,只盯着孩子的学习分数,他们的内心被一种失落感占据。

    许多父母爱孩子,不是爱孩子的生命,而是爱孩子的分数,更是爱自己的面子,完全颠倒了主次。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像感激上帝一样感激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感激上帝而怠慢了孩子。

    原则三:理解孩子— 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学会陪伴

    要多多陪伴你的孩子,多与你的孩子平静地谈话。陪伴孩子不在于用时多少,而在于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能沟通。与孩子沟通,是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重要一环。

    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是能否理解孩子的试金石。能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是成功的。我经常和女儿促膝谈心,沟通思想。通过交谈,女儿增长了见识,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本领和艺术,同时也使我加深了对女儿的理解。在现代社会,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

    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家长就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去培养他们包括沟通在内的各种能力和优良品质。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赏识教育认为,在看得起的前提下,要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而负向激励只是禁止孩子做什么,对应当做什么孩子还是不知道。

    现在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把孩子的正确行为看成理所当然,视而不见,而孩子一出现错误行为,就立即予以训斥,可谓“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少不了”。而赏识教育认为“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激励是把眼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这会强化、巩固孩子的好行为,还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助于生命的成长。最好的激励不是表扬,更不是物质奖励,而是分享。孩子若能感受到家长因他快乐而快乐,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学会发掘

    把孩子看成是一座亟待开采的金矿,做父母的及时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金矿石,并且从中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个成功的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 火眼金睛”,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甚至可以无中生有。

    原则四:激励孩子— 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南京有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她班上有位同学早晨上课经常迟到,她对同学们说:“某某同学其实最不想迟到,他每次迟到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信我们可以问问他,我们相信他不会是无缘无故迟到的。”那位同学站起来当场表示今后再不会迟到了,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谁知,第二天这位同学又迟到了,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今天又迟到了,如果说他原来迟到是有原因的话,他今天迟到的原因更特殊,已特殊到不能和任何人说,我们是不是给予理解和掌声?”全班同学又一次发出鼓励的掌声。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励下,这位同学克服了经常迟到的习惯。从这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就会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宝藏。

    ◎学会分享

    与孩子共享成长过程中成功的喜悦。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分享孩子成功喜悦的过程,也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分享给孩子增添了信心,加大了成功后的自信感和愉悦感,同时父母和老师在分享中也获得一种自豪感。注意这里提到的分享不仅是在孩子取得成功之后的分享,而且是要不断地让孩子看到成功,把“大成功”分为若干个“小成功”,这样孩子才能坚持努力。

    人们通常说“不努力就不会成功”,而我们的观点是“看不到成功就不会努力”,有句口号“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就体现了这一内涵。

    上海闸北八中有位女同学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考试仅得了七分,同学们都瞧不起她,老师在课堂上就这个七分发表了看法。

    老师说:“同学们,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个七分是这位同学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只要看到这个成果,她下次就会扩大这个成果,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她一些帮助和鼓励呢?”

    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女同学被打动了,从此学习非常努力,成绩也一次比一次提高,从第一次的七分到毕业考试的87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包容不等于放任。前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后者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于单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点缺陷,实际上违反了生命成长的规律。包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需求,使之成为自发的内在需要。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不要马上问“你怎么了”,而应首先问“我怎么了”。家长先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错误,学会等待。在孩子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许多曾经令人烦恼的表现,会随着孩子的进步自行消失。

    原则五:包容孩子— 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学会反思

    学会反思既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大多数家长常常问“你怎么啦”,总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赏识教育的观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因此,我们要学会反思,遇到问题不要问“你怎么啦”,而是要问“我怎么啦”。孩子出了问题,要在家长身上找原因。

    在处理儿子拿家里钱的问题上,有一位父亲运用了典型的反思思维。这个家庭原先由母亲照料两个儿子,后来妈妈发现家里钱少了,问两个孩子,孩子不承认。即使在钱上做了记号,老大、老二也互相推诿责任,弄得妈妈大伤脑筋。这位父亲意识到,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他和妻子商量后,由他出面处理此事。

    父亲认为儿子拿钱是因为用钱渠道不畅,于是他对两个儿子说:“爸爸当家,你们用钱可以拿,但要和我说一声,让我心里有个数就行了。”儿子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爸爸十分诚恳就相信了。第二天,老大、老二拿钱买东西后,等爸爸回来均如实告诉了爸爸。这位父亲动情地表扬了他们,夸他们是诚实的好孩子。

    就这样过了几天,他又对儿子说:“爸爸妈妈挣钱也不容易,也很辛苦,是不是不该花的钱可以不花?”儿子们非常理解和赞同。打这以后,两个儿子不但不拿家里的钱,而且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位父亲说:“我们原来总是把眼光盯在孩子身上,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和问题,不包容孩子,现在和孩子交朋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学会等待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并非一天形成,而我们的家长却恨不得孩子在一天之内克服所有缺点,事实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我们说:“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这就要求每位家长要以包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改正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就拿我小时候的例子来说吧。小时候,我有个毛病就是经常将桌子上的东西搞乱,不注意收拾整齐,妈妈经常提醒和批评我。有几次,我特意将桌子整理好,而妈妈却视而不见。我为了得到妈妈的赏识和鼓励,就告诉妈妈:“桌子整理干净了。”这时妈妈说:“本来就应该搞干净的,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她的话使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没多久,桌子又乱了,妈妈看见后又说:“我就知道你是新盖茅厕—三天香,坚持不了几天。”这下把我的热情完全浇灭了。

    我们说学会等待还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花苞心态”。不是自己的孩子花不开,而是迟开的花可能更鲜艳,只要别的孩子花开了,自己的孩子也快了。这样,你就能以一颗平常心去耐心等待孩子的觉醒。

    赏识教育缺了这一条就不完整了。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后,应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不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评。但这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才乐于接受,尽快改正。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份礼物。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

    现在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了”,因此我们提出“学会批评”的原则。

    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方法,比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原则六:提醒孩子— 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学会分担

    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的忧伤,继而鼓励他在失败中站起来,再分享他的坚强。

    激励、包容、提醒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

    尊重、信任、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尊重、信任、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