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让孩子学会承担错误的后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问题”孩子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把学习当作一种苦难。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苦恼,用爱打开孩子的情感闸门,做孩子背后的大山。当孩子找到了求知的快乐、学习的自信时,“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往往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被贴上“坏孩子”“弱智”“老鼠屎”“不可救药”等标签,他们是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是同学心里的反面教材,更是父母不可言说的痛。他们被抱怨,被排挤,被冷落,被一点点剥掉自信与自尊,他们最后被迫成为众人所指的“问题”孩子……

    其实,很多所谓的“问题”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孩子,原因很简单—把学习当作一种苦难。教育本应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现在不懂教育规律的家长恰恰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把求知的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像学说话、学走路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为快乐。求知,不快乐行吗?

    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盏灯,当在外面世界遭遇黑暗时,父母给予的光明更为重要。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当父母真正信任孩子时,孩子看见他们就像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

    作为父母,你要永远为你的孩子骄傲!

    ◎“妈妈要帮你找回天才的路”

    一天,我们赏识教育研究所的李老师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李老师,请你帮我们预约周弘老师的咨询吧,我和先生决定了,我们要跟着赏识教育一直走下去。我不相信我的孩子像他老师说的那样,说我的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有问题,要我的孩子检查智力,要我们到医院给孩子开证明,给孩子退学、转学……”

    赏识教育的家人们考虑到我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现在除非是“救命级别”的 “求助”—对方客观情况紧迫,心情焦虑恳切,才有可能安排咨询。我相信,如果家长不是万不得已,如果家长不是为了自己深爱的孩子,如果家长不是对我和赏识教育怀有特殊的信任和期盼,他们不会这么急切而诚恳。

    我更相信,如果没有爱,世界上就不会有奇迹。

    于是,有了下面这个故事。

    龚女士曾经参加过我们的赏识教育家庭和谐班,她说自己倔得像头牛,谁说她有错,她都认为自己没错!谁说她,她都听不进去!课程结束时,她说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不认错的人,终于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错。“不认错,是脆弱。” “我错了,花开了。 ”知错,是生命美丽的花开。

    “六一”儿童节,趁孩子放假,龚女士和先生带着孩子来了,我给他们一家三口做了个性化咨询。

    龚女士在路上对儿子说:“周伯伯说你是天才,李老师也说你是天才,妈妈要帮你找回天才的路。”

    ◎孩子的恐惧

    “我们孩子在外面,他不进来。他知道周伯伯,知道大拇指,他说:

    ‘妈妈,我害怕见周伯伯,不敢进去。’”

    孩子真的是怕我这个周伯伯吗?

    孩子真的是不想进来或不敢进来吗?

    谁能在这个长得像小弥勒佛似的、眼睛总是笑弯弯的、可爱的孩子的脸上,看到他的痛苦和悲伤?谁可以洞悉这个单纯善良、聪明无比、悟性极高的孩子心灵深处隐藏的恐惧?

    为了学习,妈妈辞职,全职带孩子。没辞职之前,孩子成绩中等;辞职之后,孩子成绩倒数第一。

    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打孩子时,妈妈心急;妈妈打孩子时,爸爸叹气。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在电脑前通过VCD学习赏识教育,晚上跟儿子信誓旦旦地保证:“儿子,爸爸做你的朋友,再也不打你了!”第二天起床,爸爸大发脾气,把孩子的书包扔掉,痛斥、责骂儿子:“你这个样子,别去上学了!”

    为了儿子的学习,学校里的老师陪在孩子身边,三个小时辅导一道题,孩子还是一个字也没写。

    为了儿子的学习,妈妈给老师发短信、陪笑脸、承认错误:“是,老师,是我们家长不好,我们在学习做好家长……”然后,听到老师说:“他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写,叫我怎么赏识?!”

    为了儿子的学习,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陪也陪了,烦也烦了,急也急了,哭也哭了,恨不得不要这个孩子了!

    恨,是因为想爱却爱不了……

    孩子在广州市最好的小学之一就读,老师有压力,老师要成绩,老师也没办法了,希望孩子可以“退学”。班主任对孩子不满,其他老师也跟着对孩子不满,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慢慢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老师们都对孩子不满,同学们也开始肆无忌惮地瞧不起孩子、笑话孩子、欺负孩子,甚至发展到“孩子对孩子的暴力”。

    老师慢慢地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家长心疼孩子,又气又急。

    为什么?

    怎么办?

    ◎“这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

    赏识教育总部,明人苑里。蝶儿曼舞,竹翠鸟萦,幽静的明朝宅邸,拾级而上三楼,满目绿意尽收。竹亭内,泡一壶糯米香茶,我笑望这对年轻、坚定而又怀疑的父母。

    他们坚定的是,赏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希望、出路。

    他们怀疑的是,他们的孩子真的是天才吗?怀疑的是,如何才能坚守着这份坚定?

    很多时候,态度超越了方法,气场超越了语言。

    “周校长,我们这个孩子,不看书,只爱看漫画书。”

    我笑眯眯地接过话来:“婷婷小的时候,就喜欢看漫画书!”

    没有“问题人生”,只有“问题心态”。 生命的能量一定是可以传递与感染的,看到我发自内心的喜悦,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看漫画书,有想象力!不是说文字的书不好,是因为孩子有看漫画的需要,还没‘吃饱’。你先让孩子‘吃饱’,孩子就会过渡到看文字的书。到了孩子发自内心想看的时候,速度之快,效果之好,是你们不可想象的!你们猜,我60岁了,四大名著,我看过多少?我一本都没看完。不是不想看,是看不进去。我相信,可能再过几年,到我想看的时候,我会看得很好。”

    这对年轻的父母笑了,很开怀,又说:“周校长,孩子知道我们不让他看漫画,他弄了两个手电筒,在被窝里偷着看……”言语中,已没有了责怪,甚至多了一丝骄傲与喜悦。

    我大笑:“你们糊涂啊!孩子千方百计地学,你们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不学!你们的孩子才真的是大师学习的状态,大师是保护自己的生命状态,保护真学习的胃口不被破坏,想吃的吃,不想吃的坚决不吃!”大家都听得哈哈大笑。

    “周校长,我们这个孩子,不学习,就喜欢今天发现个小乌龟,明天发现个啥,养个小动物,养花养草,家里与机械相关的东西,都是他组装的。”

    “这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啊!我小时候上课的时候,哪里听讲?就在看树上的蚂蚁。上课时,把蚂蚁装在瓶子里,(我假装)坐得好好的,观察蚂蚁爬来爬去。他对大自然有爱,他在保护自己的灵性不被破坏。有一种孩子,眼里只有学习,考试只能第一名,不能第二名,不然就要发脾气!甚至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伤害小动物泄愤,这样的孩子,才真的要出大问题。一个孩子只能考第一名,只能接受自己好,没有经历过人生的挫折,这才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遗憾!另一种孩子,考倒数第一名,从小就垫底,什么都经历过了,对将来在社会上会遇到的那些风雨、挫折、打击,孩子已经有能力面对了!小学时人家就过了这一关了,他是不是比一帆风顺的孩子多赚了一倍应对挫折的能力?!”

    …………

    抛出一个问题,化解一个问题。

    终于,这对年轻的父母释怀了。

    很多时候,父母本身的不自信,表现在他们对孩子的不相信;一个真正相信自己的人,会全然地相信自己的孩子。

    ◎“你是天天滚钉板的英雄和天才”

    在我们的聊天过程中,孩子仍然保持着“十万个为什么”般对生命的好奇与探索,跑上跑下地发现着根雕,抚摸着石头,研究着植物,观察着鹩哥……

    我观察到,孩子在跑上跑下中,其实也在看似漫不经心地 “偷听”,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打探”一下这个伯伯到底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讲些什么,一旦发现“危险”,随时准备对策。

    我打趣地对孩子的父母说:“他偷听到的一句,顶你们听十句!”孩子笑眯眯地坐在我的身边。

    我摸着他的头:“孩子啊,周伯伯小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考了倒数第一,教室里是一根根的钉子,我很害怕,我上一次学,就是滚一次钉板,不是我不喜欢学习,不是我不喜欢学校,也不是我不喜欢和同学们玩,是钉子板太可怕。孩子,你有没有这个感觉?”

    孩子点头。

    “刚才我和你爸爸妈妈谈,你有没有听到一两句?”

    “有!”

    “听到了什么?”

    “说我是爱迪生。”

    “你想不想知道,在周伯伯的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

    “想!”

    “你真想知道伯伯才说啊,你不是真想知道,伯伯还不说呢。哈哈。”

    “真想!”

    “你是英雄和天才啊!”

    “……”

    孩子几次用力地抿住嘴巴,让自己不哭。或许,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笑脸展示坚强,不再敢轻易让悲伤的眼泪自然地流淌。

    我和孩子靠着坐,肩挨着肩,我的大手里面是孩子的小手。我的左边,是心安静了、笑得出来了、眼中有爱的父母。

    看到这一幕,坐在我们对面的李老师,早已泪流满面。

    ◎“今天的棒棒糖怎么不甜了呢”

    第二天,龚女士来电话,告诉我们,在昨天回去的路上,有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

    “妈妈,今天的棒棒糖怎么不甜了呢?”

    “为什么啊?”

    “因为我太开心了!”

    “因为你心里甜,棒棒糖都不甜了,是吗?”

    “……”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

    愿所有孩子在这样的爱中,重生。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曾经有过不被别人理解的经历,当别人的理解无法抵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时候,这种痛苦无法言说。它让我们的心灵背负着重压,如一个佝偻者,精神的佝偻者对痛苦的感受能力往往强于应对痛苦的能力。

    发泄内心的烦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在别的无辜者身上,把自己的痛苦转移了;另一种是自我发泄,比如扔东西、暴饮暴食等。此时,父母要学会用爱为孩子疗伤。

    美国有一位父亲,儿子在他的打骂下长大,等他意识到错了,为时已晚。儿子看到父亲,形同路人。不管父亲笑得多么真诚,都没能挽回儿子的心。儿子决心离开这个家,离开父亲,他心里受的伤太重。

    儿子临走前,深爱着儿子的父亲说:“儿子,一切都是爸爸的错,不管你流浪到天涯还是海角,你记住,家里的门永远都是不会锁的,爸爸等着你,爸爸唯一能做的就是这件事。哪怕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门都关着,家里的这个门也永远为你敞开着。”

    儿子走了,这位父亲每晚都信守自己的承诺,默默等待自己的儿子。两年过去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儿子真的出现在父亲面前,一声不吭地扑在父亲的怀里。

    爱回来了,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因为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它超越时间与空间,它让我们最终释然。

    ◎“保姆给我下了毒”

    他们坐在我面前的时候,脸上带着疲惫的笑容。然而,在这种笑容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更多的无助与彷徨。我每月都在不同的城市讲学,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见过不同类型的孩子和家长。我时常会受到震撼与感动,却也一天天变得淡定与从容。可是,他们仍然打动了我。

    这是常见的一家三口,香港人。夫妻俩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地从上海赶到广州,仅仅是为了请我给他们做咨询。

    是什么原因令他们不辞辛劳,千里奔赴?

    又是什么原因令他们神情忧郁,满脸愁容?

    这是一个十分富足的家庭,家里的产业做得很大,没有平常人的衣食之忧,他们原本有机会过得比普通人要快乐,但生活有时总是喜欢和人们开点玩笑。

    一切从一杯水开始。像他们这样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几乎每家都会雇用专职保姆。问题就出在这个专职保姆身上。不知怎么弄的,16岁的儿子和保姆之间出现了矛盾,越演越烈,最后儿子一口咬定保姆给自己喝了一杯有毒的水。

    保姆自然不承认,孩子却坚持自己的说法—“保姆给我下了毒!”

    渐渐地,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的孩子,在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上开始出现异常。原来孩子的成绩不错,现在却一落千丈;原来作文很好的他,现在写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与梦想。父母心急如焚,带着他去拜访了不少名医,也吃了不少药,均无任何改善,孩子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还始终坚持认为保姆在他每天吃的药里也下了毒。无可奈何之下,这家人找到了我,向我求助。

    看着他们,我知道,也许,我是他们唯一剩下的希望了。

    ◎“给你太阳般明媚的光,你还怕不怕”

    16岁的男孩,应该阳光灿烂,青春飞扬。可是坐在我面前的孩子,却双眼无神,目光涣散。我的心,忍不住有些痛。可是,有些话不能不说,说出来,心就不打结了。有些伤疤,不能不揭,揭开了,才有新的生命与旅程。可这是一颗多么敏感与痛苦的心,我该怎么说,才能不伤害他,却又能直抵他的内心?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最好的解药,爱是最好的答案,爱是最好的治疗。我一直对此深信不疑。

    我摸摸他的头,说:“孩子,我绝对相信你的判断,你肯定是喝了有毒的水!”

    一开始,他有些发愣,因为从来没有人相信过他。接下来,他激动了:

    “后来爸爸妈妈叫我吃药,保姆还在里面下毒!”我说:“这种可能性完全存在。”

    他很惊讶,他很感动,我这个初次见面的伯伯,居然接纳了他“中毒”的事情。他看着我,目光里多了几分信赖。

    顿了顿,我接着说:“你现在已经被‘毒’成这样了,甘心不甘心?”

    “当然不甘心,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你知道你为什么被‘毒’成这样吗?因为你太善良了!爸爸妈妈让你吃药,为了让他们高兴,明知有毒,你也要吃下去,你这孩子多善良啊!但是善良没有智慧,人生又苦又累;如果善良又有智慧,人生有滋有味。你现在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你太缺少智慧了!”

    “怎么才能有智慧呢?”

    我进一步激发他对智慧的渴望。我说:“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光。

    你虽然是高智商的孩子,但是因为没有光,所以感觉一片漆黑,内心充满恐惧。”

    “是的,我现在充满恐惧。”

    “如果现在给你一根火柴、一支蜡烛,会不会好一点?”

    “是的,要好一点。”

    “如果给你一个手电筒或是一盏灯呢?”

    “又要好一点。”

    “那如果现在给你太阳般明媚的光,你还怕不怕?”

    “不怕了。”

    “你看,你缺的就是光,就是智慧。缺钙补钙,缺爱补爱,缺智慧则补智慧。你现在就需要补智慧。”

    孩子羞涩地笑了。

    ◎善因找到了,孩子心安了

    问题找到了,孩子也认同了。然而,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睛,我知道,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需要给予他更大的能量,帮他寻找善因。如此,他才不会产生心理负担;如此,他才会心安。

    “孩子啊,你太了不起了!像你这样‘中毒’很深的孩子,我原本担心和你说话你会没有反应。可是现在,和你说话我发现,你的悟性极高,大脑思维十分流畅,可见你的生命力真是太顽强了!你喝了“有毒”的水,吃下“有毒”的药,还能坚持到现在,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真是太不容易了!和你说话,我感觉完全就是一个感受奇迹的过程!”

    “周伯伯,您不说,我还真没发现呢。原来,我真的蛮厉害的!”善因找到了,孩子心安了。

    看着眼前这个可爱的生命一点点地恢复他原有的神采,我的心里由衷地充盈着喜悦。爱,总是会让奇迹出现。

    接下来,我给他讲了我女儿周婷婷的故事,还讲了另一个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女孩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暗示他智慧的重要性。最后告诉他:“你现在要为自己骄傲!同时你的爸爸妈妈也会为你骄傲!”

    半个小时的时间,孩子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眼睛亮了,不停地和我握手,十分愿意来听周伯伯的课,使自己获得成长,获得智慧。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父母刚来时,愁眉不展,对孩子既担忧又抱怨,现在看到孩子的状态改变,不由得喜出望外,心,慢慢地放下了。孩子临走前,我对他说:“你这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将来肯定是干大事的人。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个要求?将来你成功了,一定要把你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孩子十分自信地答应了。

    其实,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逃避他所不愿意面对的一切。于是找了一个“中毒”的借口,并迫使自己去相信,好心安理得地去逃避。之所以看不清真相,是因为家长在很多时候,忽略了孩子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只是本能地把孩子当成“物”去治疗,忘了孩子内心本质的需求,忘了“爱”才是唯一的答案。

    很多时候,“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天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我们“搞不定”孩子,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读懂这本奇妙的美好的天书!要读懂这本天书,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有个好的心态,有份好的心情。

    如果我们消极,孩子怎么积极?

    如果我们悲观,孩子怎么乐观?

    教育是有技巧的,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爱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只有在心底里坚信他们行,学会创造环境,给孩子找回好孩子的感觉,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情,一切才有可能好起来!

    只有爸爸妈妈笑了,孩子的春天才真正到了!

    ◎“你找的那些人,搞不定我的”

    “你找的那些人,搞不定我的!”这是女儿抛给父母的一句话。孩子不仅封住了自己的心,还堵塞了父母想要改变她的路。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广州市政府的公务员,薪水丰厚;母亲做全职太太,衣食无忧;夫妇二人秉性善良、真诚,女儿聪颖、纯净。一切看似十分美好,幸福就在身边环绕。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孩子不上学了,问题在谁

    当该有的一切都有了的时候,幸福反而没有了。

    如果生活成了忍受,成了难受,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某一个点出了问题?

    这一切真的是孩子造成的吗?

    生命像一条河,爱是有顺序的。孩子出问题了,孩子不上学了,问题在

    谁?源头在哪里?

    我们需要溯源而上。

    ◎曾经的骄傲,现在的煎熬

    曾经,女儿是父亲最大的骄傲。

    女儿乖,女儿懂事,女儿听话,女儿从来不和父母对着来;女儿聪明,女儿很会学习,女儿成绩出类拔萃,女儿轻轻松松就能考进广州最好的重点中学……

    这是多少“差生”的家长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境,父母因为拥有这么好的女儿,享受了很多年的自豪。

    女儿的优异,令父母在亲戚、朋友、同事面前,头抬得更高,确实很难不得意—父亲在工作单位里,得到了同事们艳羡的目光,直到现在还有同事会向这位父亲请教:“你女儿怎么教育得这么优秀?有什么经验给大家说说?”

    作为工作单位的一位领导,作为一直被同事们羡慕和敬仰的对象,作为一个很有尊严的男人,作为一个很有威信的父亲,他要如何坦然而真实地让周围人知道—我的女儿已经不上学了。

    有时,保守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是一份巨大的折磨与煎熬。女儿苦,可以不上学,可以逃离老师和同学,可以躲在父母的庇护下;妈妈苦,可以脆弱,可以委屈,可以流泪;父亲苦,仍然要每天面对别人羡慕的目光,却不能把真相说破,还要假装坚强,假装自若。

    究竟谁的苦,要更苦一些?

    ◎童年的伤疤会随着岁月慢慢长大

    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我的讲学现场,他们坐在第一排。妈妈的脸上还有笑容,爸爸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凝重。自从女儿不上学以来,在家人面前,父亲的面容便犹如阴霾的天,再也没有晴朗过。

    第二次见到他们,是在我们赏识教育明人苑二楼的茶禅室。“孩子有什么成长经历呢?我们从小时候谈起。”一开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题。我知道,他们已经经受不起太多的煎熬。“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把孩子送去全托,孩子哭了一个月,哭成了肺炎。”妈妈先开口。

    听到妈妈的话,我很替孩子心疼:“过早地把孩子‘推出去’,孩子还没准备好,她的内心会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你们这是走了一个极端。”“周校长,我有个问题。别的孩子也是送去幼儿园全托的,怎么没问题?”旁边睿智、敏锐的父亲真诚地提出质疑。

    我看着这位父亲的眼睛:“这个不好比,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同样的事情,可能适合我,未必就适合你。同样的经历,可能对你有益,对我就未必好。这得看看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有形生命,都是我们看得见的—看起来都是好好的;无形生命却是看不见的,现在如果科技够发达,能够照出你女儿的无形生命给你看,我相信你看到的她一定伤痕累累,你只会心疼她,不会再责怪她‘别人做得到,你怎么做不到?’”

    父亲开始进入状态了,抢着说:“周校长,后面的情况我来说—后来(没有全托之后),孩子就一直在我们身边,没有离开过,小学、中学一直

    都是接送。说实话,周校长,我觉得她妈妈对她保护得太过了,什么都替她做了。”

    顿了顿,这位父亲接着说:“他们重点中学的老师很严格,女儿做错

    题,老师就一直说她一直说她,她就不去上学了……”随着交谈的深入,真相的轮廓趋于清晰—母亲,溺爱得过度保护;父亲,严苛得不苟言笑。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零上40摄氏度,零下40摄氏度。两个极端,生命遭殃。

    女儿成长于父母两个极端的爱之间,自然形成了突出的生命特质:高智商、高自尊、高敏感、高脆弱。

    赏识教育倡导,对有形生命要千锤百炼,对无形生命要无限赏识。而这个孩子恰恰相反,有形生命得不到该有的锻炼和捶打(都被妈妈包办代替了),无形生命缺少无条件的赏识和骄傲(父亲视好成绩为最高要义)。女儿渐渐感觉不到父亲深沉、安全的爱,而是恐惧、畏惧,以及内心深处对父亲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于是,成长的烦恼和心里话都不再轻易说出,最爱的人成了最亲的敌人。

    溺爱太多,赏识太少,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脆弱心灵无异于温室里的花朵,压力之下,顷然崩盘。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周校长,我女儿的问题,怎么解决?”

    父亲依然试探地执著地追问着。

    我看出来了,这位父亲一心想走捷径,想一下子解决女儿的问题。然而,可能吗?在教育的道路上,真的有捷径可走吗?

    我笑望着他,语重心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化三尺,非一日之暖。你要我解决问题,不是我不想帮,是我帮不了。你们父母不学习,不成长,不转变态度,指望我帮你们解决问题,我真的没这个本事。”生命像一条河,爱是有顺序的。上游、中游不清理干净,下游怎能清澈见底?

    我对他们说:“什么时候,你们家里充满笑声了,你能笑得出来了,孩子就没问题了。我要是你的孩子,看到你现在的表情,也会受不了。”“是,周校长,他在家里不笑,对我也有影响!”安静的妈妈迅速地接过这句话,请我为她“伸张正义”。

    “周校长啊,我从小就是这样的。我以前,结婚之前,也是不笑的。”

    父亲解释道。

    当我得知这位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乐”字时,忍不住开怀大笑。“你的父亲,孩子的爷爷,渴望快乐,才会给你取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生命是一条河,是古老的传承,表面看到的是孩子现在的问题,其实是父母的问题,是爷爷奶奶的问题,是往上多少代的问题。你们坚强,都扛住了,撑住了,但是会在生命之河最薄弱的地方决堤,不过关的人生功课,还是让你来补课。在学校里可以逃课,人生的功课,无处可逃……”

    我最后嘱咐这位父亲:“记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说难,比登天还难;说容易,易如反掌!关键是你变了,你笑了,你为女儿骄傲了,不再一边可怜她,一边嫌弃她,可怜之后又纵容,嫌弃之后又后悔。我看你们在教育孩子上,还是需要学习与成长啊!”

    咨询后的第二天,孩子的母亲来报名参加暑假的赏识教育家庭和谐班—两个人,她和孩子父亲。再忙的父亲,为了女儿,也一定有时间。期待孩子的父母参加课程后,学习了,成长了—“爸爸妈妈笑了,孩子的春天到了。”

    ◎儿子的奇怪心病

    在一期家庭和谐班举办期间,一位女学员找到了我,忧心忡忡地说:“周校长,您帮帮我吧,我的儿子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心病!”

    我说:“什么问题这么难解决?说给我听听,让我帮你分析一下。”这位女士便开始向我诉苦。原来,她的儿子18岁,去年参加高考,结果考砸了,现在正在复读。那次高考失利,母子都非常不甘心,因为实在是输得太冤枉了!儿子从小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很好。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新的班主任是一个很胖的老师,身高1.60米,体重有220斤。儿子对这位老师特别反感,不愿意上他的课。妈妈问孩子是什么原因,孩子的回答让她哭笑不得:“老师太胖了,这么胖的人怎么能当老师呢?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应该文质彬彬,很有气质,体形也应该十分标准!”妈妈告诉儿子,老师胖不代表他没学问、没修养。儿子也明白这个道理,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每次见到那位胖老师都会心烦。在家里他时常抱怨:“老师那么大的块头,在教室里走动经常碰到桌椅,在走廊里把路都堵住了,太讨厌了。”妈妈迫于无奈,向学校反映这个问题。学校的答复是:“这位老师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学水平很高,而且幽默风趣,学生们都很喜欢他。至于体重问题,我们认为对教学不存在任何影响。”没有办法,儿子只好继续面对他不喜欢的胖老师,深受困扰,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最终未能考取理想的大学院校。

    听完这位母亲的话,我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了想,儿子为什么特别讨厌胖老师问道:“孩子平时的心理状况如何?和同学们相处得好吗?”

    这位母亲回答:“孩子开朗活泼,与同学们的关系很好。他对其他老师非常尊敬,就是特别讨厌那个胖老师。”

    这就怪了,为什么孩子会对肥胖有这么严重的偏见呢?

    我想啊想啊,目光落到了女学员的身上—这位女士体形肥胖,粗胳膊粗腿,浑圆的腰身。

    我眼睛一亮,孩子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这位母亲的身上!随着交流的深入,我的想法得到了证实。

    ◎夫妻不和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在我的引导下,女学员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故事。

    她出生在农村,成年后在亲戚的撮合下,与同村的一个男子结婚。过了几年,她与丈夫产生了矛盾。她看不起丈夫,认为丈夫只念过小学,没有文化,而她自己是高中毕业,是因为“上当受骗”才嫁给他的,他们的婚姻不般配。另外,她外向开朗,而丈夫沉默寡言。他们同在一家工厂上班,丈夫负责后勤,她是人事部主管。每次工厂开会,轮到丈夫发言,丈夫总是拘谨不安,要妻子代劳。为此她经常数落丈夫,说他胆小怕事,当着外人面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久而久之,丈夫在她面前抬不起头来了。夫妻间经常发生争吵,男人骂女人“横行霸道”,女人指责男人是个“窝囊废”。家里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最糟糕的是,孩子成了家庭战争的牺牲品。这对夫妻育有两女一男。小女儿长得像妈妈,所以父亲经常打她,一边打一边骂:“你怎么这么坏!这么像你妈,像她娘家人!”做妻子的听见了,气不打一处来:“我娘家人怎么了?他们哪里招惹你了?”为了报复丈夫,她拿大女儿撒气,因为大女儿长得像爸爸,“越看越讨厌”。可怜那两个闺女,一个从小被爸爸打,一个从小被妈妈打,苦不堪言。

    妈妈特别宠爱儿子,然而她的爱是有“毒素”的爱。她对儿子说:“孩子,除了你之外,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我留恋了。等你长大成人,我就离开人世。”她写好了遗书,放在结婚证后面。遗书上写着,她死后要把眼角膜、肾脏等有用的器官捐献给医疗机构,身体其余部分火化,骨灰撒入大海—“我不要埋在他(丈夫)家的坟地,做鬼也不做他家的鬼!”妈妈的极端言行,对儿子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哪个孩子希望自己的妈妈离开人世啊!同时,他还背上了负罪感,因为按照妈妈的话,他会成为害死妈妈的凶手!

    虽然儿子与妈妈非常亲密,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妈妈是爱恨交加,因为妈妈总是欺负爸爸,因为妈妈要狠心地离开他,因为妈妈让这个家不得安宁!最后,发生了一件看似离奇可笑,其实令人无比心酸的事情—孩子特别讨厌胖老师,因为他“恨”自己的胖妈妈!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

    事情真相大白。我告诉这位母亲,很多教育问题表面上是孩子出了问题,其实根源在于家长。成人世界的污染,对孩子心灵造成了巨大影响—“与其说救救孩子,不如说救救家长。”

    我对这位母亲说,生命像一条河,它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爱好自己—自身和谐,中游—爱好爱人—婚姻和谐,下游—爱好孩子—亲子和谐。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把90%的精力用在爱孩子上,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把90%的精力用来爱好自己、爱好爱人,即保护好生命河的上、中游,爱好孩子就易如反掌。

    听到这里,女学员明白了。她犹豫着说:“您的意思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所以孩子才会出问题?”

    我说:“没错!没有爱好孩子,源于没爱好爱人;没爱好爱人,源于没爱好自己。你首先要改变,学会包容,学会理解,接纳自己的丈夫,原谅他的过错。”

    她摇头:“不,我永远不会原谅他!”

    我哈哈一笑,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改变的!”

    果然,两天之后,经过课程学习,这位母亲的心态发生了改变。在课堂分享时,她站了起来,流着眼泪说:“由于我们夫妻不和,孩子的前途被耽误了,我现在非常后悔。以前我一直在等待丈夫改变,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我自己先要接纳丈夫。我相信,当我改变之后,丈夫也会理解我、接纳我!”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高兴地向这位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军军初次来快乐营时,见到军军的教官都不相信这个羸弱的孩子是个14岁的少年。他整个人看起来是那样的瘦,仿佛一阵风就能把他吹走;两只大大的眼睛空洞无神,衣服套在瘦小的身躯上显得宽宽大大,走路时两只细细的胳膊甩来甩去,整个人显得虚弱而轻飘,充满了无力感。

    军军看起来是这样的虚弱,而且这种虚弱是身心一致的。在他那双大而无神的眼睛里,更多的是一种恐惧与不安。

    和快乐营其他活蹦乱跳的孩子相比,军军显得异常安静。他几乎不开口,和他说话时,他要么置若罔闻,要么抬起无神的大眼睛空洞地看你一眼,然后垂下头径直走开。他不和任何人交流。他极少参加活动。军军的特别引起了教官的关注。教官们除了私下找军军聊天之外,还给孩子们诠释“团队”的含义,让大家一起来帮助军军,为他加油打气。因为教官和伙伴们的呵护,军军感受到了爱。虽然很多时候他不愿参加活动,但仍静静地坐在旁边观望。他的心渐渐安了。很多时候,也能看到他安静的笑容。

    令所有教官没有想到的是,下一期的快乐营,军军又来了。也许,他的再次回来,是因为曾在这里感受过爱。第二次参加快乐营,军军还是同样的安静,但是眼睛里多了几分神采。更重要的是,军军的妈妈参加了赏识教育的家庭和谐班之后,教育观念发生极大的变化,她学会了赏识,学会了如何给予孩子智慧的爱。当军军即将出发去营地时,妈妈不停地给儿子加油打气,大拇指竖得十分有力。

    第二次参加好孩子快乐营的军军,带给所有教官难以想象的震撼,几乎蜕变,源于赏识的力量每个教官都说,军军的改变太大了,大到可以用“巨变”来形容。首先,他不再游离。其次,每一项体验活动他都用心参与。最后,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对团队的依赖与留恋也越来越明显。军军最明显的一个蜕变,出现在快乐营第二天晚上的“夜行军”活动之后。“夜行军”当晚,军军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尽管旁边有两位伙伴一直在扶着他走,面对漆黑的夜晚和崎岖的山路,军军的心里仍然充满了恐惧,他一边跌跌撞撞地走着,一边哭着说:“怎么这么黑啊?我好害怕。”身边的教官和伙伴一直在安慰与鼓励着军军:“军军,你一定行的,一定行的!”在大家的鼓励下,军军的恐惧渐渐平息下来,后来他不再哭泣了。

    人在黑夜中是最容易感到恐惧的,当战胜这种恐惧之后,人本身会获得一次极大的成长。而军军,在经历过这次“夜行军”之后,他真的蜕变了。

    军军在活动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数花朵”的活动中,军军主动走到每一个伙伴的面前,认真地说出他所看到的每一个人的优点。这对于军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团队的所有伙伴都为他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一起给他竖起大拇指:“军军,你是最棒的!”伙伴们的鼓励给了军军巨大的能量,他右手握拳,大声说:“我是最棒的!”军军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而真诚的掌声,整个团队流动着暖暖的爱和能量。

    军军的这种蜕变,并不仅仅是一次“夜行军”的结果,而是两次参加快乐营活动的积累。很多时候,孩子唯有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才能加快成长的步伐。

    当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赏识和被肯定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找回失去的自信。在快乐营里,军军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别人与他说话时,他也不再逃避,大方应答。如同角落里一盆不受关注的植物,在沐浴了赏识的阳光雨露之后,这个曾经自卑的男孩终于抬起了头,焕发出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生命力。

    小宇是我们快乐营的学员。他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记事起,小宇就知道父母感情不和,他以为父母之间的冲突是因自己而起,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当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好成绩能让父母共同开心时,他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家庭欢乐之门的钥匙,如释重负。从此之后,小宇刻苦拼命地学习,用自己的优异表现来促进这个家庭的和谐。

    然而,“好太累,要崩溃”。小宇的“好”,其实是一种假象。小学升初中之后,小宇渐渐感到力不从心,繁重的学业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无法承受,成绩开始下滑,从原来的前三名降到前五名。父母开始抱怨小宇。父母的抱怨让小宇惶恐不安,焦虑不已,成绩更是一日不如一日。更差的成绩导致更多的抱怨,更多的抱怨导致更差的成绩。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小宇很快沦落为全班倒数第一。

    父母急了,开始采用一些极端的手段对待小宇,不但打骂相向,而且语言刻薄,并常常在他耳边数落:“为了你,我们才勉强凑合在一起,现在,你却……”“砰!”小宇心里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终于断了,天空轰然倒塌,整个人完全崩溃了。他愤然想道:“既然社会不接纳我,我就去黑社会找赏识。”

    于是,这个父母眼里的乖孩子变了,小宇开始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待在一起。父母完全绝望了,万般无奈之下使出最后一招,对小宇说:“你要去可以,我们断绝关系!”谁知小宇马上顶回去:“断绝就断绝!”就这样,小宇把家里的钥匙交了出来,身无分文的他,决绝地扭头而去……父母的心碎了。但父母始终是父母,虽然赶走了儿子,心里却是一万个不放心,请了私人侦探一天24小时跟踪小宇。就在夫妻二人心情苦闷的时候,他们无意中听了赏识教育的一场报告会,深受震撼,于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赏识教育家庭和谐班。通过三天两夜的学习,两人有若脱胎换骨,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夫妻关系获得良好改善。

    夫妻二人在回去的火车上,接到了小宇从家里打来的电话。要是过去,父亲知道儿子没有钥匙却能进入家门,一定暴跳如雷,以为儿子把门砸烂了。可是这一次,父亲却丝毫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说:“儿子,不管你是以什么方式回家,你回家说明你心里还有这个家,爸爸心里很感动……”回去之后,发现家里的门并没有坏,小宇是请锁匠把门打开的,两人又真诚地赏识了儿子一番,让小宇很意外。此次回来之后,小宇疑惑不已,爸爸妈妈的态度怎么全变了,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再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发现两人看他的眼神确实充满关爱,小宇心里终于感动了,再也不愿离开家,并主动提出要参加赏识教育好孩子快乐营,让父母喜出望外。

    在快乐营里,小宇的表现特别好。从快乐营回来,小宇整个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年没有上学的他,竟然又再次回到了学校,让父母深感欣慰。

    最让夫妻二人感动的是,有一次父亲的手不小心受伤了,住进医院,很快收到儿子从学校发来的信息:“老爸,您知道吗?伤在你的身,疼在儿的心,我身上流的是爸爸的血液,我一定会成为您的骄傲!”

    那么坚强的男子汉,看到儿子的信息,竟然感动得号啕大哭……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常常都有一个气氛不太好的家庭,或者是与孩子交流、沟通不太充分和顺畅的父母。孩子在家里得不到亲情,得不到情感交流的温暖,甚至家里的气氛是恶劣的,那么他就会通过网络交流、早恋、赌博、加入小团伙等方式来弥补他在家庭交往中的情感缺失。

    貌合神离的婚姻生活,让家庭失去欢乐,让孩子缺乏温暖,失去自信和安全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内心伤痕累累,即使表现优秀,也只是假象而已。家长要看清真相,改善家庭环境,营造亲切、和睦的家庭氛围,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孩子心中的“好孩子”一定会被重新唤醒。

    大凡第一次见到妞妞的人,都会立刻喜欢上这个七岁的孩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又黑又多的长发。妞妞是个漂亮的孩子。可是如果和妞妞在同一个宿舍待上几天,大家一定会被妞妞的漫不经心和磨磨蹭蹭气得跳脚。在快乐营里,妞妞是全宿舍动作最慢的孩子。当全营的孩子都已经在晨练的时候,妞妞往往才刚刚穿好衣服,蓬着一头乱发,没有刷牙洗脸,更没有叠被子。对教官和伙伴的催促,妞妞置若罔闻,一点也不着急,仍然慢腾腾地该干吗干吗。

    不管其他孩子如何努力,因为妞妞的慢和乱,宿舍在卫生评比时往往都拿不了奖。孩子们不干了,矛头直接指向妞妞:“就是因为你,我们才拿不了名次,才没有可乐喝。”妞妞呢,也会找出诸多理由来为自己开脱,开脱不了的时候,就掉眼泪,哭。因此,孩子们都不喜欢妞妞,觉得她不但什么都做不好,而且还是个“爱哭鬼”。分组活动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和她分在一组,嫌她慢,拖后腿。每当这个时候,妞妞就十分委屈,向教官哭诉。教官了解妞妞的情况,知道是妞妞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妞妞现在的性格。妞妞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她的妈妈是个未婚妈妈。因为妞妞父亲的不负责任,妞妞从小由妈妈独力抚养长大。为了养活自己和妞妞,妞妞的妈妈在工作上奋力打拼,拼命赚钱,因此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与此同时,生活的艰难让妞妞的妈妈性情大变,她指责着妞妞父亲的不负责任,指责着这个社会的不公。她不仅抱怨着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对唯一的女儿妞妞也是诸多抱怨。妞妞没有爸爸的爱,妈妈的爱又令她饱受伤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妞妞,指责和抱怨对她一点效用也没有了,她已经对它们有免疫力了。不管她做什么,得到的永远是指责和抱怨,没有一句赏识。就这样,在妈妈的指责和抱怨下,妞妞真的变成了妈妈嘴里的那个懒散、邋遢、磨蹭的孩子。

    赏识教育有一句“三字经”叫“说你行,你就行”。竖起大拇指,说你“行”,对孩子意味着光明;竖起二拇指,说你“不行”,对孩子意味着乌云。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可以概括成一个字:行!任何一个孩子,只要周围的人坚信他行,他就肯定行!

    一天早上,当快乐营的所有孩子都去晨跑的时候,妞妞还坐在床上发呆。教官对妞妞说:“妞妞,和昨天相比,你今天起床的速度明显快了很多。”妞妞沮丧地说:“可还是没能按时参加晨练,他们还是会笑话我的。”教官摸摸妞妞的头,说:“不会的,如果你明天刷牙洗脸的速度能再快一些,一定能准时参加晨练,给大家一个惊喜。”妞妞怀疑地问:“真的吗?”教官握握妞妞的手,肯定地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妞妞不好意思地笑了,重复教官的话,说:“我一定可以做到的!”

    第二天早上,其他孩子还在熟睡的时候,教官就悄悄地叫醒了妞妞。等其他孩子起床的时候,妞妞已经在刷牙洗脸了。就这样,这一天妞妞终于按时参加了晨练。为此,教官奖励了她一个小礼物。其他孩子也给予了妞妞热烈的掌声。妞妞兴奋得满脸通红,教官和伙伴的肯定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被人赏识与肯定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她暗暗下决心:明天我的速度一定要更快!

    在那一天的活动中,妞妞显得格外投入,她积极地参与着,小脸上荡漾着笑容。心情一好,一好百好;愉快愉快,动作就快。妞妞的动作果然比往常快了很多,得到了伙伴们的认可和接纳。

    接下来的两天,妞妞不仅能按时参加晨练,而且全身心地融入到团队之中,伙伴们不再抱怨她,而是支持她,鼓励她,让她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在赏识的力量下,以前那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爱哭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蹦乱跳、小脸放光的可爱小姑娘。

    “慢”是妞妞的一个花苞,当给她尝“快”的甜头时,这个花苞就开了。反之,如果给她尝“慢”的苦头,花苞就谢了。当我们强化孩子“行”的感觉时,就会唤起孩子生命中的无限潜能,让孩子的生命开出灿烂之花。在53期好孩子快乐营里,B营的图图很出名。

    11岁的图图长得非常可爱,高高大大,胖胖乎乎,两只厚厚的大耳朵,笑起来露出两颗长长的小虎牙,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但是,图图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的可爱,而是因为在进营的前两天,他曾在很多公众场合哭过鼻子,嚷着要回家;他曾向营地里的每一个教官借过手机,要给妈妈打电话,让她来接他;他曾试图冲到瓢泼大雨里,想淋湿生病,这样教官就会把他送回去。他回家的欲望是如此强烈。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图图非要回家不可呢?他真的中途离开营地了吗?

    ◎第一天:哭着要回家

    从进营地那一刻开始,图图就对教官说:“我晚上是要回去的。”教官吃惊了,告诉图图营地离市区比较远,交通不便,而且晚上还有活动,这里的教官、孩子都是要等快乐营结束之后才离开的。图图听了不信,他笃定地说:“不会的,来之前我就和我妈说好的,她晚上会来接我的。”原来,为了让孩子答应来快乐营,不懂教育的妈妈编了一个谎言。她没想到为了这个谎言,图图在快乐营里整整闹腾了两天两夜。

    快乐营第一天,图图始终有点心不在焉,他等待着活动结束后妈妈来接他。没想到直到吃完晚饭,妈妈也没有出现。图图着急了,他开始向教官讨要他进营时上交的手机。可是教官告诉他,为了保证所有手机等贵重物品的安全,已经把它们全部送回广州总部了,等到快乐营第五天才会归还给大家。图图又向教官借用手机,可是教官告诉他,她的手机同样上交了。在快乐营里,除了总教官之外,其他教官是不允许带手机的,因为会影响课程效果。图图借不到手机,立刻就哭了:“我要回家,我要给我妈妈打电话。”教官告诉图图,这里的活动很有趣,而且还可以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们住在一起,是难得的体验呢。可是图图哭着说:“我不喜欢和别人住在一个房间,太吵了我睡不好,我要回家,呜呜……”

    教官知道,坚持对于图图来说就是一种成长,如果这五天四夜他都能坚持过来,他的生命一定会发生蜕变。所以,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不管采用什么办法,都要帮助图图坚持下去。

    ◎第二天:团队为他加油

    快乐营第二天早上,图图很早就起来,找到教官,哭诉他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他要回家,他要给妈妈打电话。

    教官告诉图图,他的妈妈之所以把他送到快乐营这里来,就是想让他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独立,勇敢,不轻易落泪。如果你在这里伤心哭泣的话,妈妈是会感受到的,她会十分难过,因为妈妈希望的是感受到你的快乐与喜悦。虽然教官的话让图图有所触动,但他仍然对快乐营的群体生活充满了恐惧,仍然嚷着要回家,要给妈妈打电话,让她来接他。

    这一天里,图图向他遇到的每一个教官借手机,但是都没有借到。他怒气冲冲地要自己回去,在营地转悠了很久,最后被教官劝了回来。他随时随地想起妈妈就要掉眼泪。他还想冲到雨里淋湿犯感冒,结果被教官拉住。图图的行为让其他孩子觉得不可理解。快乐营这么好玩,他们有的甚至想在这里住上一年呢,为什么图图还会哭着想回去呢?他们认为图图是一个奇怪的“爱哭鬼”,都不愿意跟他交朋友。但是教官告诉他们,图图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大家给他关怀和温暖。善良的孩子们答应,一定好好关心图图,为他加油。于是在活动中,每当图图表现不错的时候,大家都会赏识他,为他加油。

    图图虽然在活动中也很开心,但是偶尔想起妈妈来又会哭泣。不过很明显的是,他掉眼泪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第三天:写下一个约定

    第三天,教官和图图有了一个约定,图图把它写在自己的日记里:“我和饭饭教官有一个约定:我要认真参加每一项活动,努力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也不轻易掉眼泪。我相信我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在约定的背后,是教官答应他,只要他当天坚持下来,第二天一定送他回去。

    这一天,图图没有再嚷着要回去。他认真投入每一项活动,积极付出,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和赏识。而且,他还主动给他欣赏的伙伴写赏识卡,并成功地交上了一个好朋友。他笑的次数越来越多,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第四、五天:让阴影成为过去

    第四天一大早,图图就问教官:“老师,今天有些什么活动啊?”而对于昨天的约定及回去的话题,他只字不提。可见通过这几天的坚持,图图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团队,并且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他已经不那么急着想回去了。

    第五天,当大家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快乐营时,看得出图图还是兴高采烈,他开心地说:“今天就可以见到妈妈了。我要告诉她快乐营里的一切。”教官问他:“离开快乐营之后,会想念快乐营里的教官和伙伴吗?”图图说:“会想念,可我还是更想见到妈妈。”教官又问他:“你还会再来快乐营吗?”图图说:“不知道,我想可能不会吧,但是也不一定。”虽然教官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是她知道,在这几天的坚持中图图已经得到了成长,这就足够了。任何事情发生的背后,都一定有它自己的原因。

    图图为何如此恐惧集体生活?因为集体生活曾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导致他一提到集体生活就十分恐惧。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图图的父母事先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把九岁的图图送到一所封闭式军事化训练学校,让他一待就是整整一个星期。在那一个星期里,因为教官的疏忽,图图饱受同宿舍其他孩子的欺负,身心受伤,从此对集体生活充满恐惧。在快乐营里,教官的呵护,伙伴的鼓励,对于图图来说都是一股股温暖的能量,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让他最终战胜了自己,走出了过往的阴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