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你为什么能?-董明珠:中国制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6年的董明珠,比以往任何一年更受人关注,这不同于过去26年来她数次力挽狂澜、解格力为危难之中而受人肯定,也不同于此前与雷军豪赌、公开斥责竞争对手的频繁发声,如今,在董明珠面前的是,来自于国资背景“东家”的质疑,中小股东的质问,以及数亿网友的高度关注。

    舆论洪流中裹挟着巨大的争议,褒贬各有之,这一片浩大的声势,人们发出一个疑问:董明珠,你要干什么?!

    焦点集中在2016年年末董明珠的各项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因收购珠海银隆而衍生的一系列事件。用董明珠的话来说,此时的她是一个网红,先后因被格力集团罢免董事长一事,又有押上全部身家,拉上王健林、刘强东一起完成收购,而万众瞩目。

    与董明珠事件相隔较早的时候,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出版了一本新书,在这本书中,他再次用12个必然趋势预测了下一个30年的科技发展。他说,“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无情的科技变迁导致旧的商业模式失灵,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都要迎接它的洗礼,从中诞生的是一些新的行业,新的生计,包括新的格局。

    这正是董明珠所担忧的,并购珠海银隆,是她对格力、对家电行业、对中国制造的长远布局,银隆的储能和电池都是她所认为的未来主宰的科技力量。

    董明珠不想在未来的未来成为掉队者,就如同她进军手机、进军汽车,布局智能家居的战略构想,她希望,“大家看到我造的车,打着格力的手机,控制家里的温度,享受格力给你们带来的美味佳肴,这就是我的梦想。”

    而根植于这个梦想的,是董明珠认定的中国力量。

    2016年央视财经论坛上,董明珠在发言中数次强调中国制造的作用,她公开呼吁,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到了要挑战自己的时候,我们必须在打造最顶级的产品,社会仰慕的产品。

    这并非董明珠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就中国制造发声,在过去几年中,董明珠将格力的命运等同于中国制造的命运,中国制造的明年等同于格力的明天。

    至此,在中国制造的拥趸者中,我们始终看到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董明珠。

    中国制造代言人

    2013年,董明珠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亮相,讲述她与格力的心路历程,她亲口坦言,1994年的时候,她临危受命,调任格力经营部部长,她的回答是:那时我做业务员已经年薪达到100多万,但是我想,如果没有了企业,我再厉害,又能怎么样呢?

    一个企业家的视野和格局如今再次体现,在董明珠心中,没有了中国制造,再强大的企业也注定被历史的洪流和国际市场的厮杀而被淹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它意味着低端、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利润非常薄。张瑞敏曾说过,家电业的利润像刀片一样薄。这背后有无尽的尴尬与辛酸。

    这是中国制造业集体的命运,不只是格力,也不只是家电行业,在中国制造整个的发展进程中,人海战术、粗制滥造、规模化一直伴随左右,各个产业几乎一片空白,贴牌、购买核心技术,是每个企业必经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而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国制造先后经历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重大决策,以及巨额投入研发、重视技术的历程,但依旧与先进国家相差甚远。

    此时,中国诞生了一批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家,任正非、李书福、张瑞敏、马云……在这一长串的名单中,董明珠更像《堂吉诃德》里的斗士,一路战斗。

    然而,2010到2013年,4万亿投资热情高涨,房地产一路高歌,我国规模以上民营制造企业实际上是减少了。到了2014年,房地产退烧,经济开始减速,产业空心化严重,融资环境恶化,中国制造业迎来最艰难的几年。

    此时,真正的改革者显示出异于常人的魄力,在这几年中,董明珠掌管的格力,坚持保证品质,把巨额投入在研发上,成为中国空调业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目前,格力电器在国内外累计拥有专利超过8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0多项,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把企业家精神比作中世纪的骑士道精神,马歇尔用“经济骑士道”来象征企业家,描绘的正是企业家的这种英雄气概。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企业家》一书中说道,“所谓企业家的英雄主义精神,指的是企业家征服世界的气概。”

    董明珠就是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制造这面大旗下,她用实际行动成为了一位不惧艰难的拥护者。

    2015年9月24日,《纽约时报》上出现了5个整版的格力广告,赫然显现“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这正是在不久前董明珠在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上提出的广告。

    一天后,董明珠形象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

    这并非董明珠第一次大手笔倡导中国制造的口号,实际上,在格力奋进的数十年中,董明珠强调的让利经销商、诚信消费者等始终以品质为保证,不偷工减料,货真价实。

    2016年,董明珠在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上谈到,“我永远要打‘中国制造’这四个字。我们是一个大国,中国人应该有这个能力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服务,中国的技术带向世界”。

    事实证明,董明珠坚定地走在这条道路上。

    此番高调收购珠海银隆,用董明珠的话来说,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必须具备的条件,中国企业家要围绕市场的需求来布局:“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回头看还是缺乏技术。用人民的身体健康做代价、破坏环境,来实现产业发展,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个事情。所以我们现在用新技术、用科学的技术,利于人类环保,能够生存的技术才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技术。”

    战略家思维

    2016年,已经63岁的董明珠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炮火,为了收购珠海银隆,进而被罢免格力集团董事长,又高调携手万达与京东两家商业巨头,以个人身份并购银隆成功,在争议与不解中,董明珠像一个斗士,不为任何势力所妥协。

    在这项战略布局中,争议集中在珠海银隆是不是一家值得收购的企业。

    一些人对于董明珠力挺的银隆钛酸锂电池并不十分看好,更有甚者干脆断言钛酸锂电池未来不会太主流。

    另外一些人认为,董明珠是以投资者身份进入,只是通过资本力量撬动银隆的技术生命力,但银隆没有格力的品牌背书,也没有强势领导推进,对于下一步走向,依然存疑。

    一位业内人士称,从技术层面来讲,董明珠看中的是珠海银隆掌握的钛酸锂电池核心技术,从商业布局和盈利层面来看,或许他们看中的是银隆的未来上市之路。但由于品牌、产能、技术等种种原因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董明珠的造车梦或许遥遥无期。

    然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在1800年前后曾经这样说过:“企业家就是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

    持类似观点的是经济学家张维迎: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

    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因此,开拓者一定是具备冒险精神的。董明珠判断,格力缺电池,银隆缺资本,二者结合,格力无论是在智能家居的布局,还是汽车领域的进军都有了抓手可言,眼下看来,董明珠赌的是银隆的电池技术,从长远来看,董明珠是对下一个时代而布局。

    纵观人类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创新和冒险的历史,从三次工业革命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企业家们创造了物质形态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布局未来的未来时,他们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从这个角度而言,董明珠此番入主银隆,应该赢得一点掌声,无论成功与否,她都向世人传达了在中国制造和未来科技领域,我们应当有所作为。

    企业家的责任感

    1990年,惠普公司联合创始人威廉·雷丁顿·休利特曾说过:回顾一生的辛劳,我最自豪的,很可能是创设一家以价值观、做事方法和成就,对世界各地企业管理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公司。我特别自豪的是,留下一个可以永续经营、可以在我百年之后恒久继续作为典范的组织。

    这就是被时代所铭记的“惠普风范”,也足以看出休利特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愿景。

    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他创造性缔造的“微贷”事业正在以成功的商业运作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贫困。2005年,尤努斯被评为1979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经济领袖之一。

    无论是休利特,还是尤努斯,他们都有一种为人类而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2016年年末,同样遭遇巨大争议的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有人说,贾跃亭高举资本的利器,闯入互联网领域一路厮杀,也有人说,贾跃亭野心太大,疯狂的扩张透支着投资者的信心与血泪,甚至有人直呼贾跃亭为骗子。

    然而,在媒体倒戈般地将舆论武器投向贾跃亭时,我们看到的是贾跃亭在未来商业的远期布局,他认定,下一个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硬件平台将是汽车,而他从开始做视频内容开始,心里的终极愿望正是汽车。

    科技的想象力永远超乎人们的大脑。在未迎接真正的时代到来之际,我们总是需要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就像贾跃亭,董明珠坚信,传统制造业不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任何企业都阻挡不住行业的式微,格力如果依然在老路上不做突围,不去寻找开启未来商业的密码,那么,格力就是下一个诺基亚。

    海尔的张瑞敏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或许,在构建汽车这条道路上,贾跃亭最终走不到最后,董明珠的智能家居梦想不会在她身上实现,但是,我们看到,正是这些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企业家,不惧飞蛾扑火般的可能,勇于走在最前面,才会为整个中国智造、中国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为这一代企业家们鼓掌,他们的尝试代表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