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识人、了解自己-在合作与取舍中提高做人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要追求高境界:知不足,不知足,要知足。

    一是看自已要知不足。人要学习、求知、充实自己,末知永远多于已知。我们越求知,就越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够更加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更好地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看事业要不知足。不论面对何种困难、做出何种成绩,都要保持干一番事业的进取心,永不知足。三是看回报要知足。不要嫌生活差、待遇差、地位低,要守住自己,知足常乐,不然徒添烦恼,容易误入歧途。

    善于寻找得力的合作伙伴

    做事有“心机”的人本身也许是个极平凡的人,并不一定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异能,但是他们善于正确选择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为己所用,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常言道:“生意好做,伙伴难找。”伙伴难找,善于运筹帷幄的朋友就更难求了,寻找一位能独当一面、协助自己成功的朋友尤为困难。

    美国著名的百货公司萨耶·卢贝克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理查德·萨耶是靠做小生意起家的。他一生最大的长处,也是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他善于寻找和利用朋友。

    萨耶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在明尼苏达州一条铁路上当运送货物的代理商。做这种代理商有个共同的烦恼:有时收货人嫌货不好,拒收送到的货物,若再将货物带回,就会倒赔一笔运费。萨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想出了一个新招——邮寄。这样不仅退货率大为降低,也为买主增加了便利。这种“函购、邮寄”的方式,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萨耶知道自己的生意必须扩大规模,否则,别人利用他创造的这种经营方法,很可能赶到他前面去。

    他饱尝了“伙伴难找”的滋味。他挑选了将近5年,直到有一天晚上,这个注定要在萨耶的事业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人,自己骑着马来了。

    他叫卢贝克,到圣·保罗去买东西,不料中途速了路,已经饥肠辘辘,人困马乏。在皎洁的月光下,正在徘徊散步的萨耶看见了卢贝克,他邀请卢贝克到他的小店中休息,两人一见如故,然后隔着桌子热烈地拥抱在一起。以两人姓氏为名的世界性的大企业“萨耶·卢贝克公司”在拥抱中诞生了。

    合作带来了新的财力和机遇,萨耶如虎添翼,公司第一年的营业额就比萨耶单干时增加将近10倍,达40万美元。第二年的发展更快,这种发展速度不仅为二人始料不及,而且使他俩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了。

    卢贝克说:“我们何不请一个有才能的人参加我们的生意?”萨耶一直把当年发现卢贝克视为一大快事,对他的这个建议由衷赞许:“好吧。我们为我们的生意找个老板。”

    为上百万元的生意找个经营人,实在比找伙伴困难多了,他们不久就灰了心。这种大将之才,实在是人杰鬼雄,本来就是很稀少的;即使真有这种人才,恐怕也早被别人拉走了。

    萨耶和卢贝克经过几番谋划,决定开拓视野,到一般的小商人中去寻找。因为大公司的经理一般不屑于经营他们的“杂货铺”,而在平凡的人物中选拔适当人才委以重任,他们一定会尽全力报效,不会像重金礼聘的知名人物,即使请来了,也只是抱着“帮帮忙”的心理。

    终于有一天,一个布店老板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那天,萨耶与卢贝克正好路过一家布店,只见人群拥挤,争先恐后地在抢购。等他们走近一看,才知道这家布店想出来的主意比任何人想像中的都绝。店门前贴着的大纸上写道:衣料已售完,明日有新货进来。那些抢购的女人,惟恐明天买不到,在预先交钱。伙计解释说,这种法国衣料原料不多,难以大量供应。萨耶知道这种布料进的不多,但并非因为缺少原料,而是因为销路不好,没法再继续进口。看到布店老板对女人心理如此巧妙的运用,以缺货来吊起时髦女人的胃口,他实在觉得这个老板手法高人一筹,令人折服。

    “虽然不知他长得什么样,也不知他是老是少,但我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萨耶和卢贝克都这样认为。然而,当他俩与店主见面时,却大出意外,不禁面面相觑。原来他就是经常到他们店里贩布的路华德。他们彼此已认识好几年,从没有深谈过,并且路华德也从未有过什么特别的举动,因此萨耶和卢贝克对他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象,直到这次,他们把对方细细打量一番,才发现他的目光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飞扬神采,给人以精明能干的感觉。

    寒暄之后,萨耶开门见山地对路华德说:“我们想请你参加我们的生意,坦白地说,想请你去当总经理。”

    当上总经理的路华德为报知遇之恩,工作非常投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萨耶·卢贝克公司声誉日隆,10年之中,营业额竞增加了600多倍。一时间,该公司拥有30万员工,每年的售货额将近70亿美元。对于零售行业,这简直是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萨耶就是这样借着与朋友的合作,获得了后来的成功,如果当年他不发现和利用人才,没有与卢贝克和路华德合作,他的事业就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那么大的成功。

    一项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了朋友的帮助,就像往火中添柴,越烧越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想成功,必须仰赖合作者的帮助。与你合作的人越多,你的运势就越旺,如果你又能正确地选择对你有帮助的人,成功必定指日可待。

    世上有不少人获得了成功的人生,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获得成功的条件。除去环境、机遇和个人能力等因素,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善于用朋友,则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如何才能吸引有帮助的朋友的合作呢?

    1.满足情感的需要。所谓情感需要,主要系指友情、彼此的伙伴意识。满足对方对友情的渴求,对方自然乐意助你一臂之力。存在于你和合作者间的,不是利害关系,而是“友谊”、“相互的尊重”。

    2.给予金钱的利益。切莫轻视利益的重要性,因为利益是吸引合作者助你一臂之力的要素,但是,过分重视利益也会破坏友谊的纯度。不给对方利益,会毁损你的魅力;给太多则可能适得其反。这之间的尺度,就靠你自己去掌握。

    3.提高自我重要感。在提高自我重要感方面,要明确地让对方知道,你多么需要对方的帮助,而且除了对方没有人有能力帮助你。这样能大大地满足对方的优越感,乐意为你效犬马之劳。

    如能将上述三项秘诀铭记在心,你便会散发出无比的魅力,吸引优秀的合作者向你靠近,助你迈向成功之路。

    在与朋友合作的过程中,不可对合作者的才能持过高的期望,或强求合作者。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如果一味要求对方达到你的标准,不管对方是否有能力做到,只知要求,不知体谅感恩,甚至斥责对方、贬损对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人心背离,失去优秀的合作者。

    有些合作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才接近你的,对于此类伪合作者,一定要小心防范。虽说如此,却不能因此对所有合作者都持怀疑的态度。合作者的能力虽有高低,但对你有害的“有心人”,毕竟只是少数,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必须学会结交朋友和利用朋友的优势,这样,你便能集合朋友的优势和你的长处,做成大事。

    帮助他人也等于是帮助了自己

    做事有“心机”的人从来不吝啬对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知道,人抬人,人帮人,做起事来才会顺利,事业才会发达。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亮过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真的是一位盲人。”村民肯定地告诉他。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挑起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

    灯笼渐渐近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地对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为别人点亮的灯,照亮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这就是有“心机”的人乐于助人的心得。他们总是乐于为别人点亮生命的灯,所以,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平安和灿烂。

    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要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的获得者。每当他得奖之后,总是毫不吝惜地将参赛得奖的种子分给街坊邻居。有一位邻居很诧异地问:“你能获奖实属不易,我们都看见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品种改良。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呢?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超过你的吗?”

    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是帮助大家,但同时也是帮助我自己!”

    原来这位农夫居住的地方,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是毗邻相连的。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们,邻居们就能改良自已的南瓜品种,同时也就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品种的花粉传给自己。相反,如果这位农夫将得奖的种子自己独享,而邻居们在品种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品种的花粉传给这位农夫的优良品种。这位农夫势必在防范方面大费周折而疲于奔命,很难迅速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南瓜品种。

    送人一束玫瑰,留下一缕芬芳。分享和给予,常常是一种收获。

    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的夜晚,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了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然而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地说。

    店里的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人出去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老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付客房费,小伙计拒绝了。临走时,老夫妻开玩笑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往返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的一栋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新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们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

    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像鲁滨逊那样独自一人闯天下,尤其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让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的资本。

    一个人精力到底有限。经手的事情太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疏漏,也许失察疏漏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留下很多。这些疏漏的地方,一定的时候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而且,由于一个人所有的动作常常是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有一些因失察留下的疏漏所产生的后果,常常是关键性的,并不只是影响某一桩或某一个行当的生意的成败,它可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厦整个儿彻底坍塌。

    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帮人一把,这样别人也会在重要时刻助你一臂之力,帮助你度过难关,顺利成事。

    为对方分析利弊得失

    在做事的过程中,有“心机”的人会分析利弊得失,用实际的利弊来说服他人,进而实现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双重效益。

    著名人际关系交往家卡耐基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举办每季度一系列的讲课。

    有一个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拿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卡耐基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普通员工谈论是没有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店的经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卡耐基说,“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

    然后,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弊”。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接着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20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群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5000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50%,而不是300%。

    卡耐基没有提自己的要求,只是为饭店经理分析了利弊,就得到了减租。

    不论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人们都需要选择办还是不办。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权衡利弊得失。在权衡过程中,有的人可能只考虑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要让别人按你想要的方法办事,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明确,要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对各方利弊的分析,找到既有利于他,又对你有利的解决方法。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嗜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是什么,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对付他。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善于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分析出事情的利弊,以促使对方主动地按照他的思路走下去,从而达到他的目的。

    从别人感兴趣的话题着手

    有“心机”的人一定懂得投别人所好,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从而达到自己求人办事的目的。

    有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会计系学生小马,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当职员。按公司规定,试用期间每一个人在一个月内都要拉到一家新客户。可是他刚离开学校不久,又是没有任何的背景,每次去拜访一些陌生的新客户,不是吃了闭门羹,就是要他回去等消息。

    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就快到了,小马已经是心灰意冷,打算另谋出路。没想到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他不但开发出一个新客户,而且还借着这个客户的引荐,一连吸引了十几家新客户。小马不但没有被炒鱿鱼,反而晋升成正式职员,薪水也连跳好几级,成了该事务所的“超级营业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天。上司递给小马一张名片,叫他去找名片上的那位公关经理去谈一下,正当他踌躇不安地要踏入那家公司门口的时候,突然眼睛一亮,他想到了名片上公关经理的名字。因而也就想好了开场白。

    原来这位经理的名字蛮奇怪的,竟然叫做“万俟明”,而小马恰好又很喜欢看传统小说,以前在看《说岳全传》时,书中有个坏人的名字就叫“万俟离”。

    小马看《说岳全传》时年纪还小,一看到“万俟离”三个字,就不知道怎么读,所以小马特地查了字典,才知道这三个字的读音。也正是因为这样,小马才知道“万俟”这两个字的正确读音(万俟作为姓应读作mòqí)。

    所以小马一见到这位公关经理,第一句话就礼貌地向前称呼他:“您好!万俟先生,我是XX会计事务所的职员,今天特别来拜访您。”

    才说完这句话,对方就吃惊地站起来,嘴里结巴地说着:

    “你……你……你怎么认识我的姓,一般人第一次都会念错,大部分人都叫我万先生,害我总是解释一次又一次,烦死了。”

    小马听了以后感觉这次拜访似乎有个好的开始,于是小马接着说:

    “这个姓是复姓,而且又很少见,想必有来源的吧!”对方听到这里,更是显得神采飞扬,高兴地说:

    “这个姓可是有来由的,它原是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变成姓氏的拓跋氏,就是由万俟演变而来的。”

    小马看到对方越来越高兴,于是接着问道:

    “那您就是帝王之后,系出名门了!”

    “岂止是这样,这个姓氏一千多年来也出了不少名人,例如,宋代有个词学名家叫万俟永,自号词隐,精通音律,是掌管音律的大晟府中之制撰官,另外写了一本书叫《大声集》。后人都尊敬他万俟雅言。”

    由于第一句话非常到位,激起了那位公关经理的谈话兴趣,很热情地和小马聊了起来,尽管小马并未说明来意,更没谈什么细节,但光凭这次愉快的交谈,就让小马开发出一家财团做客户。而这家财团旗下所有的关系企业,全都与事务所签下了合约,聘事务所做财务顾问,为事务所增加了前所未有的业绩。

    和人初次见面很难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所以要善用机会,寻找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像刚才说话的那个年轻人是很有“心机”的,明知自己知道“万俟”这个字的读音,是来自《说岳全传》中的那个奸臣万俟离。可是为了能投对方所好,于是故意装糊涂,让对方去吹嘘他姓氏中那些光荣的历史,为未来的生意,奠定了一个成功的基础。

    每一个拜访过罗斯福的人都会惊讶他何以全知全能。无论是牧童、农民、劳工,还是政治人物、商业巨子,都能和罗斯福谈得很投机,这中间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其实说来很简单,罗斯福是个历史上相当成功的政治人物,他深知获取人心的捷径,就是谈论对方感兴趣的事。罗斯福无论接见任何人,不管那个人地位高低,在前一晚肯定要预先阅读对方有兴趣的谈话资料。

    当然,不单是政治人物,就算是个推销员,也该知道怎样才能投顾客所好。例如,有位推销员,为了手上的进口高级车,专程拜访一位企业家。可是一见面他并不谈卖车的事,反而先拿出儿子的集邮册,原来他儿子与企业家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他知道企业家为了替儿子搜集邮票,总是不辞辛劳,乐此不疲。他用这件事当话题,两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并且谈得很投机,最后在快要告辞时稍微提一下子车子的事,当然就顺利卖出了。

    在谈及对方得意之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赞赏,否则他会认为你是阿谀奉承。把握住事情的关键,要求要慎重提出,再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你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美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容易接近。你再利用这个机会,稍稍表达你的意思,对方是很容易接受的。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何处去探听呢?一是看看你的朋友之中,有无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的话,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二是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关注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

    对方先前得意的事情,现在是否已经不再对之感兴趣,如有这种情形,请你不要贸然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悦,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你的请求,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

    和别人交谈,灵活地投其所好去寻找他感兴趣的话题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这样来应对你的同事和朋友会更为有效。

    储蓄人情,办好大事

    有“心机”的人,在做事的同时也在做“情”,因为他们懂得要想办事顺利必须储蓄人情,不让它透支。

    一家小企业的董事长承包着一些大电器公司的工程,对这些公司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这位董事长的交际方式与一般企业家的交际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不仅奉承公司要人,对年轻的职员也殷勤款待。

    可是,这位董事长并非无的放矢。这位董事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做准备。

    他总是想方设法将电器公司中各员工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一番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认为这个人大有可为,以后会成为该公司的要员时,不管他有多年轻,都会尽心款待。他明白这当中总会有几个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现在做的“亏本”生意,日后会连本带利地收回。

    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得到晋升时,他会立即跑去庆祝,赠送礼物。同时还邀请其到高级餐馆用餐。被邀请者通常很少去过这类场所,因此对他的这种盛情款待自然倍加感动。内心想:我现在还没有掌握重大交易的决策权,也从未给过这位董事长任何好处。他就这样待我,有机会一定要还这个情!无形之中,自然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意识。受宠若惊之际,这位董事长却说:“我们公司能有今日,完全是靠贵公司的抬举,因此,我向你这位优秀的职员表示谢意,也是应该的。”这样说的用意是不想让这位职员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这样,当这些职员晋升至处长、经理等要职时,都还记着这位董事长的恩惠,总是想方设法照顾这位董事长的生意。因此在生意竞争十分激烈的时期,许多承包商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而这位董事长的公司却仍旧生意兴隆。其原因是由于他就平常关系投资多的结果。

    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样菩萨虽灵,也不会帮助你。因为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做事有“心机”的人,一定知道,平时常烧香,办大事的时候才有人帮。

    做事有“心机”的人懂得,现在我们需要竞争,在竞争中可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越是竞争,越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越需要人情味的力量。

    如果要烧香,就找些平常没人去的“冷庙”,不要只挑香火繁盛的“热庙”。“冷庙”的菩萨平时门庭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神”对你当然特别注意。同样的烧一炷香,“冷庙”的“神”却认识这是天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它,它自然特别照应。如果有一天风水转变,“冷庙”成了“热庙”,“神”对你还是会特别看待,不会把你当成趋炎附势之辈。

    做事有“心机”的人会储蓄人情的人,他们大多做到了以下两点:

    1.闲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并且热庙、冷庙都要烧。

    2.友情投资,宜走长线。

    从现在起,多注意一下你周围的朋友,若有值得“上香的庙”,值得储蓄的人情,千万别错过了,办大事的时候用得到。

    不要太在乎冷遇

    求人办事时,受到冷遇是很常见的,有“心机”的人不会因受到冷遇就马上放弃自己求人办事的目的,而是会视冷遇的具体情况再作不同的反应。

    曾经有位司机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客人迎进,却把司机忘了。开始司机有些生气,继而一想,在这样闹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就消了,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检讨。没想到,司机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做法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家里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小张到多年不见面的一同事家去探望。这位同事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十分疲劳。因此,对来家的客人,只要是一般关系的,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小张原本以为会受到热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视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气愤地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双方因此加深了理解,促进了友谊。

    遇到冷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也是正常的。但如一概而论,则有时就会因小失大,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从而影响社交效果。

    若按冷遇的成因而分,有三种情况:

    一是无意的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

    二是自感的冷遇,即对自己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冷落。

    三是蓄意的冷遇,即对方存心慢怠,使人难堪。

    对于无意的冷遇,应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体谅,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由此可见,对于无意性的冷遇,采取理解和宽恕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引起对方的震撼。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纠正过失,使彼此关系得到发展。

    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及时自省,进行心理调节,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猜度和忌恨于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准备求人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的做法。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对于有意性冷遇,也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给予恰当处理。一般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行为,而有意给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有“心机”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厚脸皮”的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报冷,以有礼对无礼从而迫使对方改变态度。

    遭到冷遇的时候,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而不是冲动地马上为冷遇找回面子。最后事情也往往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不论结果如何,都要心存感激

    事情没办好,也要感谢为你办事的人,这会给办事的人以信心和鼓励,使得两人的感情更为融洽,也为对方下一次替你办事打下伏笔,预留了感情的资本。

    福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友,也是帮助他创建标准石油公司的伙伴之一。但有一次,洛克菲勒与福特合资经商,因福特投资失误而惨遭失败,损失巨大,福特心中很感不安。

    有一天,福特走在路上,看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这时,洛克菲勒叫住了他,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福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责怪他,于是他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回答道:“啊,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使我们保存了剩余的60%,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谢谢你!”洛克菲勒没有因为福特没把事情办好而去埋怨他,相反还找出一堆赞美和感谢的理由,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料。此后,福特努力做事,不仅为洛克菲勒挽回了损失,而且还为公司赚了不少的钱。

    朋友历尽周折,因为某种原因并没有办成你所托之事,如果你连一句“谢谢”的鼓励的话都没有,那么,对方也就再也不想帮你办事了。

    有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记者,春节时准备回老家过年,但他临时有采访任务,抽不出时间提前去买火车票,于是他托付一个好朋友小芸替他去买票。

    小芸马上跑到火车站,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轮到他时,火车票卖完了。小芸无功而返,记者心里很不高兴,不但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还觉得小芸耽误了他的行程,给了小芸一个难看的脸色。

    小芸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虽然没买到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句感谢的话都没听到,相反还被埋怨,心里不好受,因此记者失去了这位朋友,小芸再也不会帮记者办任何他能办到的事情了。

    一个会办事的高手,在朋友帮自己办事没办成时,也会适时地感谢对方,既维系了原来的友谊,又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办完事后,说声“谢谢”是世界上最容易赢得友谊的办法,它是加强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

    在求人办事时,有许多人存在这样的心态,对方帮自己办事,如果办成了,理所当然地要感谢对方。如果事情没有办成,就认为不必感谢对方了,甚至埋怨对方。其实,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方即使没有帮你把事情办好,可能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但他可能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交友办事,不管对方是不是把事情办成了,都要感激帮你办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求人办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次由于某些原因对方没能把事情办成,可能下次有机会可以帮你把其他的事情办好。如果你认为对方反正没把事办好,用不着去感谢对方。好像无功不受禄,不值得去感谢,这样,可能对方认为你没有人情味,以后可能不会再帮你忙了。

    在求人办事时,不要对人太苛求,只要对方为你办事,在没有办成的情况下,也要向对方表示感谢,这一点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求人办事,不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是办事过程中的一大禁忌。托人办事,要考虑到人家是否能办得到。如果人家诚心诚意向你表示他爱莫能助,就不能强求人家非给你办成不可。

    孙健得知老同学赵卓的亲戚在政府部门掌权,他便找赵卓,希望能通过赵卓的亲戚把他从乡下调到城里。赵卓见老同学相求,虽犹豫,但还是答应了。赵卓问过他的亲戚后,人家说无法办,赵卓便向孙健说明情况。但孙健却认为赵卓不给他办事,立即拉下了脸说:“你真不够朋友,这么一件小事都不帮忙。”说罢便转身走人,赵卓感觉自己费力不讨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原打算讲完这件事后,还要说另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人,也有可能办成这件事,但看孙健的态度,他也不敢再说这层关系了,他怕如果再办不成,不知孙健会怎样对待他了。

    孙健的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就是不讲分寸,是托人办事时最为忌讳的。

    有的人做什么事都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根本不在乎别人有什么困难,一旦自己有事相求,就要求你非答应他不可,不然,就像人们说的,“王八咬人不撒嘴”,非给闹出个结果来不可。这种做法是求人办事的大忌。

    求人办事绝对不能强人所难。如果对方能办到而不愿帮忙,也不能因他不帮忙就给人难堪。他不愿意肯定有不愿意的理由,求人者就应该体谅对方的难处,另想办法。如果对方有顾虑,就应给他充分的考虑时间,千万不能因对方一时没有答应便意气用事,强人所难。

    当你有事需要求人帮忙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不能不顾朋友是否情愿。比如你想要朋友跟你一起去参加某项活动,朋友表示出犹豫。这时,如果你再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就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现乐意而为,但心中就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所求时,应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的人在求领导办事时,频繁地往领导家里跑,尤其在下班以后,也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在领导家一“泡”就是几个小时,他以为这样,就能获得领导的好感,事情就好办很多,殊不知,这种行为不管有心无心都有“咬人不撒嘴”之嫌,会使人很不耐烦。

    在求人办事时,即使是再好的关系也不能强人所难,因为毕竟是你在有求于别人,只有心平气和、用商量的口气,才有望取得成功。强人所难、意气用事,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做事要勤于思考

    同样的小事情,有“心机”人做出大学问,不动脑子的人只会来回跑腿而已。

    两个同龄的年龄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后,叫小王的那个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小李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小李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起了牢骚。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小李之间的差别。

    “小李。”老板开口说话了,“您现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

    小李很快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小李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小李又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格。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做事。”小王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土豆质量还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带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货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小李,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小王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思维能力与方法的差别,是做事用心程度的差别。善思者高人一筹、事半功倍,不善思者拾人牙慧、亦步亦趋,做好事情的前提是想清楚、想全面、想透彻。

    很多事情并没有固定的程序模式,大部分场合我们只有一个抽象的目标指导。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都是需要个人判断的。有“心机”的人做事往往能把握事情的脉络,把事情简单化,并且做得很周到。

    我们做事情是按照我们对事情的理解去做的,因此如何理解所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关键问题。从小方面看到大方面,从点看到面,从表象看本质。要把事情做到位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点,一个步骤,一个动作。

    我们要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身、心、眼、口、手五个方面都努力去完善了,就做到关注细节了。对一般人来说,往往只能做到身勤或手勤,心、眼、口是最容易忽视的。

    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眼勤、手勤、嘴勤”,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很周全。

    每日求新一点点

    水不流动,必至污浊。同样,一切事业,不常进行改进、改良,努力使之日新月异,最后准会落伍,以致失败。

    一个有“心机”的人,必须经常同外界接触。他必须常去参观,拜访同业的商店,展览会,以及其他种种可以使他有机会得到进步的新方法,新观念。在他事业的血管中,注入新的血液。

    一位著名的芝加哥商人曾告诉他的朋友,利用一星期的时间去拜访国内的各同行业商店,可以完全更新他关于经营上的观念。他每年总要出外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著名商店的管理方法与经营技巧。他觉得,要使自己能够站在广阔的、不偏不倚地角度观察自己的经营,保证自己的事业不致衰败,这种旅行是绝对必需的。

    他还说,除了获得种种处事、经营上的新方法、新观念、新暗示以外,他每次旅行回来,总觉得自己的商店也与旅行以前大不一样了。自己在处事、经营上的小缺点,店员的小疏忽,以前不曾注意到,或者虽然注意到,但总以为是无关紧要的细微弱点,现在都被他所察觉,并引起了他足够的注意。由于他有了新鲜的眼光,视野也扩大了,以前的一些“小”事现在成为重要的了。于是他要进行店务革新,改进管理经营方法,辞退无能的店员,而以一种崭新的气象来重新开始他的事业。

    正是由于这位商人的锐意求新,不断改进,他的商店才日益兴旺,立于同行的不败之地。

    人体中的血液,必须不断新陈代谢,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强壮。同样,要保障事业不致衰落,也必须常常改进新方法,汲取新观念。

    常常处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他在事业上总是要落伍的。他们浸润在老环境中的时间太久了,以致对于各种小缺点,小疏漏,往往“习焉不察”。而已经存在的这种小缺点也只有在不同环境的映衬下才能看得出来。

    任何人都不应该在事业达到某一点时,就表示满足。他应该经常要求自己超越已经到达的那一点,力求精益求精。假使他自满自足,以为无可再进,无可再前,那么他事业的衰落从此就开始了。

    没有“心机”的弊病就在于,他们以为要改良事业,必须是整体的、突进的。他们不懂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其实,只有从小处着手,只有逐渐改良,逐步演进,日益更新,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有“心机”的人每天早晨出发奔向工作时,就下定决心,力求在工作上较昨日有所进步,力争把事情弄得比昨天更好些,这样傍晚离开工厂、办公室时才会心里踏实。如果你向有“心机”的人学习,每天谋求若干进步,每天向前迈几步、甚至几级,在坚持了一年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或事业有了惊人的进步。

    量变引起质变。每天创新一点点,成功的新气象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做事,从创新开始

    创新是发展的精髓,是成功的重要依托和特征,做事有“心机”的人,应该具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做事方法,不断取得新成果。

    美国宣传奇才哈利十五六岁时,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场内叫卖小食品。但每次看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很少有人问津。

    有一天,哈利的脑瓜里产生了一个想法:向每一个买票的人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但老板不同意这个“荒唐的想法”。哈利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作担保,恳求老板让他试一试,并承诺说,如果赔钱就从工资里扣,如果赢利自己只拿一半。于是,以后的马戏团演出场地外就多了一个义务宣传员的声音:“来看马戏,买一张票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哈利不停地叫喊声中,观众比往常多了几倍。

    观众们进场后,小哈利就开始叫卖起柠檬冰等饮料。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后觉得口干时都会买上一杯,一场马戏下来,营业额比以往增加了十几倍。

    小哈利是一个做事非常有“心机”的孩子,他是凭借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做法,带来了不一样的结果。最终用人们眼里的“荒唐想法”带来了十几倍的营业额。想想我们日复一日的也做很多重复的事情,我们做事也要有“心机”,用头脑去思考,用行为去改变,也许一个想法,就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

    《孙膑兵法》的作者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是一个做事特别有“心机”,而且懂得创新的人,正是他的创新精神为他带来了后来的成功。

    相传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一些榆木放到一个大肚子小门的窑洞里,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的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的。

    由此看出,创新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做事有“心机”的人,要时时、事事去创新。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育求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造”。因此,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求异思维和探求热情,培养自己做到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古人、名人,敢于认同自我、同伴。使自己挣脱思想的羁绊,敢于标新立异,主动灵活地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要经常换个角度想想,看看还有没有不同的做法。在对待一件事情时,从多个角度人手、变换思路、灵活思考。

    大多数的成功的经验都在于创新,做事有“心机”的人应该始终抓住自己的需求不断的创新。做事要机智灵活,既发展自己原有的能力和才华,又要对创新有着执著的追求,无论遇到任何事,或者困难、问题,都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思考,经常问一问还有没有别的做法,还有没有别的答案,选择经常创新的做事心态,做不一样的自己,也会为你赢得一个不一样的辉煌人生。

    做事要有“心机”。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让自己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开发你的创造性思维

    罗丹说:“真正的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美国各大学心理论坛上流行着一个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两个人买猫的故事。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到埃及后,逻辑学家住进宾馆后,仍然习以为常地写起自己的旅行日记。工程师则独自徜徉在街头,忽然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

    工程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这位妇人解释说,这只玩具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病重,不得已才出卖以换取住院治疗费。工程师用手一举猫,发现猫身很重,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于是,工程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老妇人一算,觉得行,就同意了。工程师高高兴兴地回到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当工程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工程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逻辑学家听后,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了200美元,把猫买了回来。工程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个没眼珠的铁猫!”逻辑学家却一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琢磨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的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自做主张将猫身用黑漆漆过,俨然如一只铁猫。对此,工程师十分后悔。

    这个故事形象、逼真地阐明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创造性思维是要突破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常常是在看来不合逻辑的地方发现隐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猜测和想像为基础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联想,将会严重阻碍个人的发展、事业的成功。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它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它是人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人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

    虽然有许多理论教导我们,如何开发创造性思维,但在实际应用中,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从那些成功的具有开拓型特点的有“心机”的人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借鉴许多。

    纽约一家商店橱窗里的广告总是错误百出,有时令人啼笑皆非。当有人善意地指出错误时,老板却微笑着回答:“我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人以为我是个糊涂虫,因而愿意到我店里购货。因广告有语法错误,我的营业额扩大了三倍。”有“心机”是商家必备的素质,这家商店却采用“装糊涂”的办法,这就是有意识地使思维不受限制,打破已有知识、规则、常识和种种限定,使思维自由驰骋,破除常规,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常有人认为自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创造力尚未开发即被蚀根之故。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主要特质:

    1.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不断开拓发现若干个原先完全不同且彼此分离事物之间的新的有机联系,这种新的联系就是综合。

    2.是一种自主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最大限度发挥主动性,对思维活动实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独立思考。

    3.是一种联动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由此及彼产生多种思考,从正向向逆向,从纵向到横向,从一个现象联系到其他现象,从而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

    独特创意的产生并不是资质优异的人或专家才具备,只要持以积极的态度,做个有“心机”的人都可以做到;反之,你若常保持着悲观态度,创意便会遭到扼杀。

    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许多最有创意的解决方法都是来自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甚至于最尖端的科学发明也是如此。

    作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财富和梦想的有“心机”的人,换一下想问题的方法所取得的成效,也是不可估量的。

    王兵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他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很满意随工作而来的丰厚薪水——他的职位使他的薪水只增不减。

    另一方面,他非常讨厌他的上司,经过多年的忍耐,最近他发觉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在经过慎重思考之后,他决定去猎头公司重新谋一个别的公司高级主管的职位。猎头公司告诉他,以他的条件,再找一个类似的职位并不费劲。

    回到家中,王兵把这一切告诉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子是一位教师,那天刚刚教学生如何重新界定问题,也就是把你正在面对的问题换一个角度考虑,把正在面对的问题完全颠倒过来看——不仅要跟你以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这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上课的内容告诉了王兵,这给了王兵启发,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浮现。

    第二天,他又来到猎头公司,这次他是请公司替他的上司找工作。不久。他的上司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请他去别的公司高就。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这是他的下属和猎头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正好这位上司对于自己现在的工作也厌倦了,所以没有考虑多久,他就接受了这份新工作。

    这件事最美妙的地方,就在于这位上司接受了新的工作,结果他目前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王兵申请了这个位置,于是他就坐上了以前的上司的位置。

    王兵本意是想替自己找个新的工作,以躲开令自己讨厌的上司。但他的太太教他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就是替他的上司而不是他自己找一份新的工作。结果。他不仅仍然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摆脱了令自己烦心的上司,还得到了意外的升迁。

    “人生瓶颈”是指一个人遇到了“关卡”——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这时候,唯有创新才是出路。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人们解决问题时,时常会遇到瓶颈,这是由于人们只在同一角度看问题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也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换一角度考虑问题,情况就会改观,创意就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创意要是能转换视角,就可能会有新意产生。

    很多人不敢创新,或者说不愿意创新,是因为他们头脑中关于得失、是非、安全、冒险等价值判断的标准已经固定,这使他们常常不能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而且一旦我们把同一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就会发现很多新的机会,新的成功。

    要想真正发挥创新潜能,除了要有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还必须精心地培育你我创造力。下面是许多成功人士常用的方法:

    1.及时记录下来一些想法;

    2.自己提问自己;

    3.经常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永远充满着创新的渴望;

    5.换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

    6.有了创新性的想法,一定要努力去实施。

    做事有“心机”的人总是有新奇的想法冲破“人生瓶颈”,寻求广阔发展空间。

    积极思考,创造机会

    人的思维是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存基础。只要运用大脑,积极思考,人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目的。

    欧洲人涌入澳洲开拓殖民地时,有一个冒险者在澳洲奋斗多年,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一天,他偶然在海边钓到一条大鲨鱼,发现鲨鱼肚子里有个小皮包,包内有一张两个月前的英国报纸,报上报道说英国和一个国家爆发了战争。他从这条信息想到,战备物资需要大量羊毛,羊毛价格肯定会上涨,而当时澳洲羊毛严重滞销,价格极低。而从英国开来澳洲的船,至少再过一个星期才能到达。于是,他开始大量收购羊毛。一星期后,消息传来,许多经商的人都转而做羊毛生意,羊毛价格直线上升。这位冒险者靠这条信息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鲨鱼肚子里一张旧报纸上不起眼的消息,蕴藏了机会,这个冒险者善于思考,抓住了这条有用的信息,便改写了自己的人生。

    纷扰繁复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机会。而要觅得机会,把握机会,就必须善于在多变的世界里洞微烛幽,见微知著,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不断地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1982年2月,墨西哥爱尔·基琼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遮天蔽日,经久不散。敏感的美国学者判断来年要出现气候异常,许多地方将发生更多的自然灾害,并且预测全球的农作物将欠收,粮食的价格要上涨。次年,异常气候造成世界粮食严重下降,美国成为唯一的粮食出口国。

    一个人的每一个进步、每一个行动都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能从平凡中发现机会,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创造出一片开阔的天地。

    一天夜里,一场雷电引发的火山烧毁了美丽的“万木庄园”,这座庄园的主人威廉·维尔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面对如此大的打击,他痛苦万分,闭门不出,茶饭不思,夜不能寝。

    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见他还陷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就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孩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动动脑筋去思考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威廉·维尔在外祖母的劝说下,决定出去转转。他一个人走出庄园,漫无目的地闲逛。在一条街道的拐弯处,他看到一家店铺门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让威廉·维尔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急忙兴冲冲地向家中走去。

    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成廉·维尔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优质的木炭,然后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里。

    很快,木炭就被抢购一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

    几年以后,“万木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人的每一种行为,每一次进步,都与自己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离开了思维,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历史上的许多学者,都把“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包括在“人”的定义里边。既然我们被自然赋予这样神奇的力量,我们就应该开发我们的大脑,脑子只会越用越灵,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思维都是在给脑子加油,经过润滑的大脑更能适应自然的变化,人类也才会有更强大的生存本领。不需要磨砺你的牙齿,只需要保持你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经想出的成果,然后也许你能够想出比他们更好的主意。

    如果我们停止运用智慧,我们就有可能沦为过时的废物,被灰尘封闭。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就意味着全新的机会,意味着拥有另一片天空。有“心机“的人总是善于发现和开拓新的天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一个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我可以为您做点什么?”贷款部经理一边问,一边打量着来人的穿着:豪华的西服、高级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些钱。”

    “好啊,您要借多少?”

    “1美元?”

    “只需要1美元?”

    “不错,只借1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点也无妨。”

    “好吧,这些担保可以吗?”

    犹太人说着,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国债等等,放在经理的写字台上。

    “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当然,当然!不过,您真的只要借1美元吗?”

    “是的。”说着,犹太人接过了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就准备离开银行。

    一直在旁边细心观察的分行长,怎么也弄不明白,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来银行借1美元?他慌慌慌张张地追上前去,对犹太人说:“啊,这位先生……”

    “有什么事情吗?”“我实在弄不清楚,您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1美元?要是您想借30、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的……”

    “请不必为我操心。只是我来贵行之前,问过了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的租金都很昂贵。所以嘛,我就准备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租金实在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要花6美分。”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为了借款而抵押,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尽可能多的借款。而银行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或有利,从不肯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所以,一般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不用规定,因为借款者自己就会管好贷款。能够钻这个“空子”,转换思路思考问题,这就是犹太商人在思维方式上的“精明”,也让他们做事时比别人多一次成功的机会。

    —个人要想成功,最要紧的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正因为别人没有走过,因此这条路上的宝藏就可以如数归你了。因此,突破常规,是成功的捷径。

    有句名言: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我们常常在看到别人成功后,总是千方百计了解别人成功的过程,然后,按照别人成功的方式,亦步亦趋。当然,你也可能会有成功的机会,但更多的时候是成绩平平,甚至失败。比如十几年前,有人炒房地产发了财,于是一大批人呼啦全跑海南去了,结果,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赔光了家当;再比如,过几年的传销热,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人或许早已腰缠万贯了,但后来者,无不惊呼上当。

    用智慧武装的有“心机“的人,比其他因循守旧的人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做事先想“为什么”

    做事要有“心机”,要善于思考,凡事多问“为什么”。

    霍英东是中国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司的创办人。自从开始创业他就屡出奇招,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自古盖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对此,霍英东反问自己:“先出售,后建筑”不行吗?正是霍英东这一顿悟,使他摆脱了束缚,迈上了由一个平民变为亿万富豪的传奇般的商业之路。

    在他以前的房地产业,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一座楼宇后再逐层出售,或按房收租。而他则“变了个戏法”,即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收上来的资金建筑楼宇,来了一个先售后建。这一先一后的颠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资金去办大事情。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房的资金,他可以同时用来建筑几幢新楼,甚至更多;同时,他又能有较雄厚的资金购置好的地块,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从而提高建房质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因而最具竞争力的是他的楼宇位置比同行的更优越而价格却比同行的低廉。而且,有时他还采用分期付款的预售方式,使人人都能买得起,由此开创了大楼预售的先河。

    1954年。他着手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他每日忙于拆旧楼、建新楼,又买又卖,从此大展宏图。

    霍英东就是凭借不断地向自己提问,以致成就了创富的大业,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个人要成就大事,首先得先思考你的事业,思考你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事业的开创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思考自己所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看一看哪些是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哪些是应该改正的错误之处,哪些是该向人请教的不明之处……唯有如此,才会前进、成功。

    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在下决心创业之前,一定要对自己多发问,注意整理自己的思路。这可以让人有一次机会,回想自己为什么或怎样会有这种决定,来合理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在处理难题的实际过程中往往会收到奇效。

    所以我们说,无论所作决定重大与否,一定要在此之前给自己以思考的时间,多对自己发问。

    做事有“心机”,就应该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并且去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就多了一分成功的可能。

    冲出思维定势

    做事有“心机”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是努力挣脱思维定势造成的枷锁,并从中找到可以突破的方法。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成,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地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人们化验这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八名船员因为思维定势,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新的尝试,结果渴死了。只有最后一个船员误打误撞,无意间突破了思维定势,反而饮到了可口的甘泉。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然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会固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象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去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说:“没错,大象是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做事有“心机”的人,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努力地避开思维定势和经验的局限,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突破定势的方法。在大象的成长过程中,人们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故事中的鲨鱼和大象都是被固定的思维所束缚,把习惯了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的,不试图去改变它。就我们而言,一些生活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判断和抉择的能力,我们要有勇气去打破已有的格局的束缚。

    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链条系住了我们。我们经常将这些铁链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就这样,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杀,认为自己无法成功。我们甚至自己告诉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无法成为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那一条铁链的时候,要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如果一味恪守前人的经验,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就会像鲨鱼和大象一样,在思维定势中失去了创新的机会。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只不过思维的方法不同而已。固定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它容易把人的思维引入歧途,也会给生活与事业带来消极影响。

    要改变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也就是不断学习新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行动。因为思维是改变自己的内在基础,只要运用头脑,积极思考,你就能够在社会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人生目标。

    要成为一个做事有“心机”的人,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善于改变思维,就根本不可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敢于与众不同

    当你依靠常规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不妨变换一下思考的角度,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国布里奇玩具公司董事长莱希顿常常为了公司的事情而烦闷。由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各大玩具公司竞相推出儿童们喜爱的新型玩具,并且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对布里奇玩具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莱希顿的别墅后面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每当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的时候,他都会到树林里去散步。

    这一天,莱希顿又慢慢地踱到了树林里,但他的脑子里一刻也没有停止转动,他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为了对付其他公司的排挤,他绞尽脑汁,努力地想找出一个新的方案来给予反击。

    正在这时,他看到小路旁的一棵树下,几个小孩似乎在玩什么东西,每个人都玩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莱希顿马上跑了过去。原来,那几个小孩正在玩一种肮脏而且看起来十分丑陋的昆虫。

    莱希顿十分奇怪,使问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们怎么玩这种又脏又丑的虫子呢?难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好看的玩具吗?”

    那个小孩一撅嘴,说道:“那些商店里卖的玩具我都有,可是全玩腻了,都是一个样子,没有什么意思。这种虫子我从不见过,虽然脏一点,丑一点,可是比家里的那些漂亮的玩具好玩多了。”

    莱希顿头脑突然闪过一道火花。他知道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不到一个月,布里奇玩具公司就隆重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一改过去玩具总是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格局,而是以丑陋、色彩暗淡作为主要方向。一时间,这种丑陋玩具满足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和新鲜感,于是成为市面上的抢手货。

    布里奇玩具公司因为莱希顿的奇妙设想而在竞争之中稳住了阵脚,并且一一击败了对手,而成为玩具业的佼佼者。

    一位美国的家具商人马德罗尔斯,他是个勇于创新的商人,整天除了生意上的工作外,便是思考着如何设计出更好更独特的家具来迎合口味越来越高的消费者的需要。

    有一次,马德罗尔斯到纽约乡下去度假,路过一个小村庄时,眼前出现了一片残垣断壁,原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火灾,烧毁了大批的房屋和树林。由于道路被阻,马德罗尔斯不得不停下车来等侯路障的清除。

    突然,一片焦松木引起了他的兴趣,那块木头的边缘已经烧焦了,但是中心的木纹却十分漂亮,仿佛是一幅画似的,他从中得到了启示。

    回家之后,经过几个月的研制,他发明出一种仿纹家具,这种家具美丽的花纹和美丽的色彩使之在老式家具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喜欢“一窝蜂”,看到别人干什么马上也跟着干什么,从不进行逆向思维。虽说反其道而行之有悖常理,行事需要超凡的胆识,但只要你用心去揣摩市场定能寻得商机,创造巨大的收益。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的决心。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日:“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有“心机”的人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然而,这都没有一定之规,关键要看个人的知识量和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那就是变化。谁能变化得宜,谁就会取得胜利。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我们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创新。

    但是,谁都会“变化”,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要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人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之类的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立于不败之地。

    有意识地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反弹琵琶”,将有可能会取得独特的效果。

    不要“想当然”

    人们做事的时候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做事有“心机”的人却总是先想办法验证一下,才会接着去做。

    苏轼去拜访王安石,不巧王安石当时有事,苏轼就独自在王安石的书房溜达,发现书桌上压着两句诗: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后,大笑。信笔续了两句:黄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老翁仔细吟。苏轼是觉得王安石老糊涂了,菊花怎么会落瓣呢?据说,这事惹恼了王安石,于是将苏轼贬到黄州去。后来,苏轼发现那儿的菊花的确是落瓣的,这才感到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年轻的男孩和女孩相约在图书馆见面,不料到时候空等了许久,彼此竞没见到。年轻气盛,两人也没解释什么便轻易分手了。20年后偶遇,早已是男婚女嫁。基于好奇,他们质问对方当年为何不赴约。谁知原来他们一个人在图书馆里等,一个人在图书馆外面等。假如他们能够适时的打一个电话或者向对方解释一下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个悲剧了。

    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很多做错的事,都是“想当然”造成的。他们想不到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的发展并不当然。

    有时候,某种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某一事实,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人们常常形成某种错觉,把各种可能看成一种必然。

    “想当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定势。我们认识事物,总有一定的思维框架,是以前经验的沉淀。它常常使我们认识事物时有了一定的参照系。它是有用的,但是,它又可能使我们用来对照复杂的对象时陷入“想当然”的错误。

    要减少“想当然”的错误,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率下结论。从一个印象,二三句交谈中做出的判断往往是“想当然”的。我们要时时对自己说,我的判断充分吗?我的结论符合事实吗?有没有新的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做事之前你不妨先想办法得到准确的信息再行动。

    由于“想当然”的推理,得出了某种结论,也要对该结论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注意对情况进行反复的分析,并尽量搜集新的事实加以检验。

    对于你要做的事,首先要重新评估一下,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也必须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

    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加以检讨,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如果没有偏见,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各种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或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永远正确,或许也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及时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法和与人交往。

    做事的“心机”在于少犯错。看书和与人交往就能减少这种“想当然”的错误。

    钓胜于鱼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快意的人生,喜得不喜失。不过人生本就有失有得。不可能永远平顺无忧,也不可能长期身陷泥淖。正因为人生是由高低起伏的命运串连而成,所以愈显其丰富多彩。

    要想过一个精彩的人生,首先要体悟到,生命中的得失是必然的,人不可能只有得没有失,也不会只有失而没有得。有此体会。才能冲破层层心卡,开启新的人生。

    虽说人生有些事情可以重新来过,但我们必须了解,人活在世间,总有各自的利害关系,各有情境、物欲等的牵绊。牵绊愈多,得到的也许愈多,但可能失去的也愈多,正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人生势必有失有得,难以圆满。

    我们常常会对一些拥有名望、权势之人,或是被传媒捧红的歌手、明星心生艳羡。尤其是在年轻迷惘的岁月,常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将自己推向崇拜偶像的行列,总觉得他们好有魅力,禁不住为他们疯狂。

    对我们来说,这些人享尽别^对他们的宠爱,拥有了不起的“得”,他们得到了所有人给予的关爱。当我们将焦点放在别人的“得”时,总会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人生词典中没有“失”这个字,其实他们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还要多,起码失去了自由,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的甚至于失去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不过这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怨不得谁。

    有一位日本当红的艺人就曾经感慨地说:“那些真正收入高的人,每天都非常忙碌,就算他拥有广大庭园和豪华住宅,也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好好享受。”因为想要拥有高收入,就必须拼命工作。自然就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虽说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但忙于赚钱以至于没有时间去享受挣来的一切,不也是枉然。

    不论是国王或乞丐,是男还是女,上天都给了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是同喜欢的人分享收获和快乐都没有空,这样的人生真的幸福吗?相比之下,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悠闲地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度假期,或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艺术创作或是旅行等,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用生命去享受它、充实它,是不是更快乐、更幸福呢?

    有人选择为了地球的洁净、社会的安宁、人类生存的权利,全心全意地投身与奋斗,化小爱为大爱,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社会、国家或理想,试问他们是失是得?

    有人虽身居高位,是所谓的政界首脑、富商巨贾,但为了自身利益,或扩张自我权势,而穿梭在买官晋爵、拉帮结派、尔虞我诈的活动中,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获得更多财富而贪赃枉法或行贿受贿,这样的人生是失是得?

    有一天在新闻报导上看到一位在澳洲从事环保工作的女士,为了抢救当地的珍稀森林,单独与某大财团对抗,不断与之进行谈判,要求该财团绝不能对当地的稀有森林进行砍伐。双方立场皆很强硬。不肯退让一步,但这位女士绝不退缩,独居在大树上,置个人性命于不顾也要保护环境资源。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在树上住了两年,不论刮风、下雪、风吹、日晒、雨淋,她都在树上度过,毫不妥协。

    在广大民众和舆论的声援支持下,两年后伐木公司终于让步,规划出稀有森林保护区,承诺绝不砍伐这块保护区的任何一棵树。当这位女士从树上爬下来踏在地上时,虽然步履蹒跚,需要别人搀扶,但她脸上却显露出令人动容的神采。

    对她全心保护森林的行径,有人认为幸好是伐木公司让步了,这两年的付出也值得。但我的想法是,这位勇敢的女士一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得失早就已经置之度外,才能够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这也是她的选择。

    什么是失?什么是得?别人是无法给你答案的。你必须自己问自己,因为价值的定义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能让更多的人快乐,帮助更多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但对某些人来说,探究真理,明辨是非才最有意义的;有人则喜欢追求美的事物,为艺术献身……

    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没有人能够左右你,所以你一定要经常与自己对话,问问自己:现在我选择的道路,真的是即使失掉其他的东西,也不会令我感到后悔吗?我现在追求的东西有价值吗?我现在的生活方式,会让我失去什么,或获得什么呢?

    不论你对生存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建议你最好不要陷入以下的误区之中:

    1.对金钱物质的过度渴望。

    2.过分地以自我为本位。

    3.过度的偏执。

    4.强烈的依赖心。

    5.无休止的攀比。

    6.苟且因循,推卸责任。

    7.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如果你已经陷入了以上的情形,在面对得失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为了避免失掉得失之间的准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在追求地位、财富及他人的尊敬时,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些当作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2.要避免现在所做的任何事都完全是为了个人利益。

    3.要去除对某些人持有偏见或歧见。

    4.在乎周围的人所作所为的同时,也要了解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5.追求效率。但不要想一步登天,很多事情是需要时间来酝酿的。

    6.想要拥有权利,就必须承担责任。

    7.去除自以为了不起的毛病。

    人生本就有得有失,选择权在你自己,面临人生重要关卡时,你可要看准想好了。

    老翁垂钓,虽然无鱼上钩,却一样怡然自得——钓的乐趣,远胜于鱼。

    人生亦然。

    搬开急功近利这块绊脚石

    柳宗元写了一篇《蝜蝂传》,讽刺贪心的人: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重,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极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其高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悲夫!”

    蝜蝂之人,比比皆是,不单生活在柳宗元的时代。可悲的是他们名枷利锁而不自知。在名利面前超脱一点,淡泊一点。不就轻装上阵了吗?轻装上阵的人无其心理负担,无其思想包袱,在奔赴成功的路上,跑得反而比别人更快。让我们的灵魂释然安然,这比什么都强。

    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的区区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这都称之为急功近利。

    古语讲,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的绊脚石。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戴着功利名位近视眼镜的目光短浅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闻到了芝麻的香,而忘却了西瓜的甜。只看到目前的境况,只看到暂时的贫富盈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贯的行为方式。为了治好头而不顾脚,为了治好脚又可以不顾头了。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其实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你如果患上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就一定心胸狭窄,胸无大志。总是盲从世俗,脑袋长在人家的脖子上。别人说军人时髦,你便想法儿穿上军装。别人说文凭重要,你便马上去混文凭。别人下海捞钱去了,你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马上削尖脑袋下海去。

    你根本不管人何以为人。什么人格啦、德行啦,人生境界啦,品行操守啦,灵魂啦,优美啦,在你看来一钱不值。你以为人生在世唯吃好穿好玩好乐好便就是好,便就是实在,便就是价值。于是,为了达到吃穿玩乐之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廉耻,出卖灵魂。

    然而,这世间的事情也真怪,越是急功近利者越不容易得到功利,没有一个不顾廉耻,出卖灵魂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无论什么样的急功近利者,总是瞪着一对贪得无厌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名利二字。然而名利之对于你好似一个西方哲学家打过的一个比喻一样,如同吊在车把前面的一块肉对于拉着车的车夫一样。车夫总想抓住那块肉,却总是抓不到。无论你把车拉得多么快,那块肉始终在你的车把前面,始终抓不到你手中。你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着投机取巧,而且忙忙碌碌、大汗淋淋、辛辛苦苦,到头来仍然一无所有,你仍然功未成名未就利未得。

    大凡急功近利者,虽与前述好高骛远者殊途,却同归。同归于二:一同于一事无成,二同于无幸福可言,只有空忙一场。急功近利者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什么长远追求,没有成就什么事业的志向,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和全部生命都无形地消失在你的短期行为之中,消失在你虚浮浅薄的劳作之中。你也许一时得利,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微不足道,而且你活得太累。所以,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难道快乐和幸福首先不是一种心灵的优美和灵魂的安泰吗?

    ——所有急功近利者,无论年轻人的急躁、中年人的急进、老年人的急迫,莫不如此:无功无利无幸福。

    可见,孔圣人没说错:欲速不达。

    为什么要急功近利呢?

    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没有通达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你认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捞名挣钱。最高的人生幸福就是拥有名气钞票,却不知我们来到世间,我们自己的身子不该被自己的心所奴役,我们的心也不该总是奴役着我们自己的身子。自之身成了自之心的奴隶,这身子就太无价值了。自之心总是缚着自之身,这心也太狭隘了。在名利面前超脱一点,淡泊一点,不就轻装上阵了吗?轻装上阵的人无其心理负担,无其思想包袱,在奔赴成功的路上,跑得反而比别人更快。让我们的灵魂释然安然,这比什么都强。获得自由健康的身心,充分发挥我们内心的最高的力量,展示我们最美善的天性,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吗?

    搬开急功近利这块绊脚石,你的眼界会豁然开朗。

    切莫好高骛远

    你知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就从那细小的萌芽开始生长,就从那一撮泥土筑起,就从此时此刻开始,从坚实的土地上迈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如果你好高鹜远,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你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取终点,不从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为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结果,黄粱美梦一场。也许你这场梦做得很长很长,梦中昏昏沉沉,翻来覆去。你忽儿好似神思泉涌,著作等身,做了享誉世界的学者;忽儿财源滚滚,成了腰缠百万的大亨,忽儿官运亨通做了国王,成了总统。

    窗外一声“收酒瓶了”的叫卖,撞碎了你的甜梦,一觉醒来,你依然如故。不仅著作没有等身,没做成享誉世界的学者,连你不屑一顾的豆腐干文章也没发表几块。不仅没有财源滚滚做成百万大亨,连你小孩的入托费还要等10天后到那干瘪的工资袋里去抠。官运也没通,副科级三年了至今还没有扶正。

    你奈何得了命运之神吗?你眺得开人生的怪圈吗?

    ——你越是厌卑近而好高远,你便越深地陷在卑近,高远永远对你高远着。

    为什么?

    果真是命运之神压制你,限定了你吗?你果然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吗?

    绝对不是。

    你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犹如靶子。必须在你的射程之内才有意义。如果目标太偏离实际,反而无益于你的进步。同时,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代价,如果你只空有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而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胡思乱想,一文不值的东西。

    好高骛远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你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你为难,或者你不屑于周围的一切,成天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不公平。张三不行,李四也不怎么样。唯有自己出类拔萃——不能正视自身,无自知之明,是为好高骛远者的突出特征。你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沾沾自喜于过去某方面的那一点点成绩,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总是以己之所长去比人之所短。于是心中唯有自己的高大形象,从不患不知人,惟患人之不己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总是抱着怀才不遇、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变形金刚。没有坚实的根基,只有空中楼阁,只有海市蜃楼。没有真正的本领和能耐,只有夸夸其谈。没有确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只有空空洞洞的胡思乱想。

    ——此为形成好高骛远者人生悲剧的前奏。

    其次,好高鹜远者都是懒汉,害怕吃苦,情绪懒散,从精神到行动都游游荡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你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吃苦耐劳者,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你也打心眼里瞧不起每天围绕在身边的那些小事,不屑于做它。

    ——此为形成好高骛远者人生悲剧的根本性原因。

    好高骛远者在人际关系中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类人。对地位比你高的人,或者巴结奉承、奴颜卑膝;或者不屑交往,认为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对地位比你低的入,则一律鄙视。若你是个工人,则瞧不起农民,开口闭口都是乡里人这样脏那样丑。若你是个干部,则瞧不起工人,开口闭口“工贩子”这样没修养那样没德行。结果,地位比你高的人瞧不起你。地位比你低的人也同样瞧不起你,你两头受鄙视,你成了被抛弃的人。

    ——此为形成好高鹜远者人生悲剧的又一重要因素。

    结果当然是悲惨的。小事瞧不来不愿做,而大事本想做却做不来。或者轮不上你做。于是一事无成。眼看着别人硕果累累,你空有抱怨,空有妒嫉。

    怎么办?

    如果你已经开始悔恨,如果你发誓从头开始,那么,所有美好的前途仍在向你招手。你不再技术犯规,不再发生人生操作方面的失误,你将仍然可以并入强人之列——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人,故能成其大。”

    要想度过人生的难关,战胜人生中的种种磨难,完成天下的难事,要在你年轻单纯的时节,觉得为人处世容易和顺利的时候就开始。要想成就高远弘大的事业,实现你的理想和追求,必须从最细小最微不足道的地方做起,从最卑贱的事情开始。你只有首先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社会和人生也才会真实地面对你,你只有付诸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不必苛求完美

    你要牢记,追求完美心理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当然,追求完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必须冒着失败和受人批评的危险。不过,你同时会失去进步、冒险和充分享受人生的机会。说来奇怪,敢于面对恐惧和保留犯错误权利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快乐和更有成就。

    强迫自己追求完善不但有碍健康,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招致失败。

    最近进行一项调查,作为研究工作效果和情绪健康的一个环节,曾向150名每年收入1万至15万美元的推销员提出一系列问题,结果发现,他们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他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但他们的成就是否更大呢?说来奇怪,答案却是否定的。这些追求完美的人的生活中显然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可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们的收入较其他的人高。

    希望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我们文化传统中最具有自我毁灭性的四个字,你成千上万次地听到并使用的这四个字——“尽力做好”!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不管你做什么事。尽力做好。”可是,如果一般骑骑自行车郊游,或到公园去随便散散步,又有什么不对的呢?在你生活中,为什么不能仅仅去做一些事情,而并不“尽力做好”呢?“尽力做好”这种误区心理会使你既不能尝试新的活动,也不能欣赏目前的活动。

    一位18岁的高中生,名叫卢安。她满脑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做作业,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她简直就是一架储存书本知识的计算机。可是,卢安非常羞于和男孩子接触,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男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她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我们谈及她性格的这一方面时,她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成功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全面发展。在询诊中,心理医生问她,在她生活中什么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识,还是你的感觉?”——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尽管她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她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询诊之后,她开始重视自己的情感,她用学习课程的顽强精神来学习新的思维方法。一年之后,卢安的妈妈说她女儿在大学一年级英语考试中有生以来头一次得了个3分,她非常担心。心理医生告诉她,这是件大好事,正说明她女儿在其他方面开始有所用心,说明她在全面发展,当妈妈的应该带她到饭馆里好好庆贺一番。

    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降低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工作效果。当然,不重视素质的人根本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勉力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

    我们必须研究一下,为什么追求完美的人特别容易情绪不安,为什么他们的工作效果会受到损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以一种不正确和不合逻辑的态度看人生。

    追求完美的人最普遍的错误想法,就是认为不完美便毫无价值。譬如说,一个每科成绩都取得甲等的学生,由于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科拿了乙等成绩,因而大感沮丧,认为那就是失败。这类想法引致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后又作出过分的反应。

    他们的另一个误解是相信错误会一再重复,认为“我永远都不能把这件事做对”。追求完美的人不会自问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而只是自怨自艾,说“我真不该犯这样的错,我绝不能再犯了!”这种自责态度导致产生一种受挫和内疚的感觉,反而会使他们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为了帮助追求完美的人戒除这个心理习惯,我首先请他们列出追求完美的好处和弊端。一名法律系学生只举出一个好处:“这样做有时会得到优秀成绩。”

    接着她列出六个弊端:“第一,它令我神经非常紧张,以致有时连普通成绩也拿不到;第二,我往往不愿冒险犯错,而那些错误却是创作过程中所必然会发生的;第三,我不敢尝试新的东西;第四,我对自己诸多苛求,令生活失去了乐趣;第五,由于总是发现有些东西未臻完美,因此我根本不能松弛下来;第六,我变得不能容忍别人,结果别人认为我是个吹毛求疵者。”根据这个利弊分析,她终于认为若放弃追求完美,生活可能会更有意义和更有成就。

    温斯顿·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

    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订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因而你作为一个人,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的怨恨情绪。“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应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让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只要孩子喜欢,就应鼓励他们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等,而不应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让他们去做。不要教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去尽力做好。相反,在孩子们重视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和兴趣。

    如果你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坚定我们信念。”

    假如你目标切合实际,那么,通常你的心情会较为轻松,行事也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会感到更有创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我不是鼓吹放弃努力奋斗,不过,事实上你也许会发现,在你不是追求出类拔萃成就而只是希望有确实良好的表现时,反而可能会获得一些最佳的成绩。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问的方式来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从错误中可以学到什么?”你可以做个实验,想想你犯过的一项错误,然后把从中得到的教训详细列出来。千万别放弃犯错的权力,否则你会失去学习新事物以及在人生道路上前进的能力。

    吃亏就是占便宜

    “吃亏就是占便宜”尤其年轻人要牢记,因为这是累积工作经验,充实做事能力,扩张人际网路最好的方法。如果样样想占便宜,那就吃亏啦!

    我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出版社的编辑,和我同时进那家出版社的还有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男孩子,我们都叫他小杨。

    小杨的文笔很好,但更可贵的是他的工作态度。那时出版社正在进行一套大书的编辑,每个人都很忙,但社长并没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编辑部的人也被派到发行部、业务部帮忙,但整个编辑部只有小杨接受社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二次就抗议了。

    小杨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事实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好占,因为他要帮忙包书、送书,像个储运工人一样!

    他真是个可随意指挥的员工,后来他又去业务部,参与直销的工作,此外,连取稿、跑印刷厂、邮寄……只要开口要求,他都乐意帮忙!

    “反正吃亏就是占便宜嘛!”他这么说。

    两年过后,我离开了那家出版社,小杨则自己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做得还真不错。

    原来他是在“吃亏”的时候,把出版社的编辑、发行、直销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现在他仍然抱着这种态度做事,对作者,他用“吃亏”来换取作者的信任;对员工,他用“吃亏”来换取他们的向心力;对印刷厂,他用“吃亏”来换取品质……

    现在的小杨,比我和当年的同事都风光!

    “吃亏就是占便宜”,不是没有道理哦!

    所以我建议你,用“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态度来做事,保证你受益无穷。

    “吃亏”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吃亏,一种是被动的吃亏。

    “主动的吃亏”指的是主动去争取“吃亏”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没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报酬少的事;这种事因为无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你主动争取,老板当然对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绝对会记在心上,日后无论是升迁或是自行创业,他都有可能帮助你;这是对人际关系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你什么事都做,正可以磨炼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你的无形资产,绝不是用钱买得到的。

    “被动的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个你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这种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否则就应接下来;如果冷眼旁观周围环境,发现也没有你抗拒的余地,那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形势比人强,也只好用“吃亏就是占便宜”来自我宽慰,要不然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亏”有可能是对你的考验,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是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论是否“重用”你,在“吃亏”的状态下,磨炼出了你的耐性,这对你日后做事绝对是有帮助的。此外,你的“吃亏”也会让人对你无话可说,不得不尊重你哩!

    做事“吃亏就是占便宜”,做人呢?

    做人比做事难,但如果也有“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么做人其实也不难。因为人都喜欢占人便宜,你吃一点亏,让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当你是好朋友!何况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今天占你一点便宜,心里多少也会过意不去,只好在恰当时候回报你啦,这就是你“吃亏”之后所占到的“便宜”!

    混水摸鱼巧成拙

    混水摸鱼,这是世俗流行的一种工作态度。让别人去劳累,自己做做样子混得利益。

    在服役受训时,教育班长最喜欢说:

    ——摸鱼!要小心摸到螃蟹!

    意思是要小心摸鱼不成,反而被长官逮到,那就很惨罗!

    在军中有摸鱼的士兵,在社会上做事,也有喜欢摸鱼的员工,我工作了十几年,就看到了好些个喜欢摸鱼的同事。那么,他们有没有摸到螃蟹?

    他们有的摸到了,例如有的在电影散场时在路上和主管狭路相逢,有的被打了小报告,有的则工作出了问题。当然,也有没摸到螃蟹的,但如果以工作的发展来说,他们还是摸到螃蟹了,因为升迁没有他们的份!

    所以在社会上工作,摸鱼绝对不是正确的态度,也许你会说,张三也是一天到晚摸鱼,可是他还是照常升迁!我不敢说这种事没有可能,但像这种会摸鱼又可升迁的人,通常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有些人认为自己聪明,摸鱼功夫一流,神不知鬼不觉,其实这只是当局者迷罢了,你的摸鱼,同事都知道,连主管也都会知道,就算没人打小报告,主管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你的行为会发生一种欲盖弥彰的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不自觉的。此外,你在工作上也会有超乎常情的卖力,这也是欲盖弥彰,旁人看得一清二楚。主管也是从部属过来的,他会不清楚你摸鱼的伎俩吗?

    所以,摸鱼不成反摸到螃蟹的可能性很高!

    其实何必摸鱼呢?勤勤恳恳地做,一则可累积工作经验,一则可建立别人对你的评价;你的敬业,别人一定可以看得到,当主管的或许会“视而不见”,但总比摸鱼被他看见好!就算一时不能升迁,你的敬业也必将成为你无形的资产。至于摸鱼呢?就算一时没摸到螃蟹,你摸鱼的行为也必将成为你在社会上行走的负债。而最可悲的是,摸鱼的人常不自觉,并且认为摸得了鱼是占了便宜。

    这种人真是悲哀啊!

    除了摸鱼,还有一种误区——不屑于从基础做起。

    对念了十几年书的人说来,毕业后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自我感觉肯定是良好的。然而,就在这种一厢情愿的热忱中,很多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

    小田头一天到广告装潢公司报到,对经理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要求专业对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这位在大学美术系因为专业成绩不错而大受青睐的能人,很坦率地要求让他到广告设计部门,以为这才能发挥他的优势。

    可是,公司经理首先让他到策划部门实习,再根据情况决定。

    小田听后觉得不开心,认为这样做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到了策划部门既不安心,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轻人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所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结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真正是需要发挥的特长。

    年轻人的特长,应当成为适应环境的“催化剂”,而不该首先成为挑剔工作的“资本”,应该是特长服从需要,而不是需要迁就特长。这个关系要摆正,否则就会不顺当。

    毕业时,小沈和其他几位同学一同被分配到报社。他有些想当然,以为一定会分在“要闻部”,至少当“记者”。可是一宣布,他被分到总编办公室,而另两位同学倒被安排在要闻部当实习记者。这下,他有些失望了。

    他开始埋怨“安排不当”,开始怨言领导不识“货”。实际上,领导上这样安排,并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让他全面了解报纸的运转过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

    实际上,对初涉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先在被安排的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份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这话值得寻味。

    安不下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远走高飞”,这是为数不少的初涉社会的人对不理想岗位的突出反应。

    肖翔从职业技术学校领到文凭后,就开始在人才市场上“遨游”了,一会儿去应聘宾馆电路保养维修工,一会儿又上电脑公司当推销员,没多久,又被中外合资企业吸引住了。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心里总想应该有一个比现在更好的职位,所以没有哪个单位能拴住他,一般只干两三个月,一年多下来,工作岗位换了好几个。

    当然,不排除肖翔会找到理想岗位,但这种“转法”,至少表明他不成熟和不周全。初到一个工作岗位,首先要安下心,要耐得住寂寞。安心,既是初涉人世者胜任工作的需要,也是给人好的印象的开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顾条件地去“跳槽”,这并非有利。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多少资历与经验,要在工作的过程中积累,需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老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虽有新鲜感,但难以正常地积累。

    再说,“远走高飞”的目的地,也并非处处是好开垦的“处女地”,是摘得下果实的“果园”。许多情况下,没走进去的想进去,走进去的想出来,这种“围城”现象也迷惑了不少人。而且在社会上有很高知名度和众人看好的职位对于你可能并不合适。因为各人的水准、适应面是不一样的。重要的在于谋取一份经历,通过一个阶段稳定的工作,来判断适合与否。一味热衷“跳槽”,以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看法是有缺陷的。

    要走出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也并非难事。

    首先,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正像高楼大厦平地起一样,要极有耐心地从砌一块砖、一堵墙做起。一心想速成一个“建筑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砌墙加瓦中才会学到真本领,踏上理想的坦途。

    其次,要有安于工作的现实态度。不企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对眼前的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并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学会在平平淡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别人感受到真才实学。

    再次,随时调整自己,即使碰到不顺利也能调节自己来重新获得平衡。

    当事业的地平线刚刚出现时,初涉人世都要脚踏实地,要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努力,使事业的开拓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喷薄欲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