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按摩保健全书-头部按摩技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头部按摩常识一览

    头部按摩的重要性

    头部按摩又称头部推拿,是操作者运用一定的推拿按摩手法,作用于患者的头部、面部及颈部的穴位上及其特定部位,以增强调整阴阳、调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起到扶正祛邪、疏经通络等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头部按摩对大脑有健脑安神、聪耳明目的作用。按摩同时还可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摄氧量,有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调节。对益智健脑、增强记忆、缓解疲劳、消除紧张、焦虑,使大脑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大有益处。头部按摩,还对防止失眠、耳鸣、耳聋、目眩等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头面部的保健。中医学认为:头是“诸阳之会”、“清净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血,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又容易被邪气所侵袭,当头感受各种内外邪之后,或当完成紧张工作之余,都会出现头痛、疲乏、失眠、嗜睡等诸多症状。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头部的锻炼。

    头部与全身的密切关系

    头部按摩治疗疾病是通过头部的腧穴来影响经络,经络接受来自体表的刺激,传导至有关的脏腑,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及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阳明经行于颈,太阳经行于项,少阳经行于两侧。头为精明之府,是精神所居之处,中藏脑髓,而脑为元神之府。同时五官又居于头面,根据中医脏象学说,内在的五脏,各与外在的五官九窍相连,而五官九窍则是人体与外界相联系的通道。而且五官九窍通过十二经脉,与人体脏腑、气血密切相系,如《灵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因此,头面五官通过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头面颈项部的按摩,可以疏通经络、调节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增强人体的代谢,改善和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养生祛病的目的。例如揉攒竹、按睛明、按揉四白、刮眼眶、揉太阳等可以明目、消除眼部肌肉的疲劳,用于防治近视、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白内障等眼部疾患;推前额、捏眉心、拿风池、按揉百会、拿五经、扫散少阳等可以散风寒、通经络、清神志、止头痛,用于防治头痛、高血压、失眠等病症。

    古人根据五行理论,将五色配于五脏,如《灵枢·五色篇》中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说明青色为肝脏主色,红色为心脏主色,白色为肺脏主色,黄色为脾脏主色,黑色为肾脏主色,哪一脏器发生病变,则哪一脏所主之色在体表必然有所反应。

    1.面色发青

    中医认为青色主寒、主痛、主淤血及惊风。

    如果面色苍白而带青色,多为阴寒内盛、脉络拘急、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小儿急惊风多见此面容。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气不足,血脉淤阻,心肌梗死即为其典型表现。

    面色发青但双耳红赤,为肝火上攻之象。

    面色青中带黑为寒甚痛极。如果患儿面部青紫,且以两眉之间,鼻柱之上及口唇四周为显着者,多是惊风的先兆。

    如妇女面青,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建议用头部按摩手法改善体质。

    2.面色红赤

    面色红赤主热症,但有虚实寒热真假之分。

    面色微微泛红为虚热,假如面色微红而脉浮为虚热在表;面色微红伴有脉沉为虚热在里;满脸通红而脉浮,为实热在表;满脸通红而脉沉,则为实热在里。

    面色红赤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里实热症。例如,上感高烧不退;肝胆实热循经上扰所致高血压等。

    若午后颧部潮红,多属久病阴虚,虚火上炎之症,肺结核即属此例。

    假如久病、重病,精气耗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可见面色粉红像化了妆一样,两颧泛红,游移不定,到医院检查。

    3.面色过白

    气色明润,白里透红,是健康的白色。但也有一部分人,尽管面色也很白,但缺乏光泽,没有血色,这就是一种病态了。

    白为气血不荣之候,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或耗气失血,气血不充者,颜面俱呈白色,中医认为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伤津等。

    若面色白而浮肿,多属阳气不足,无力帅血上荣于面;若色淡白而消瘦,为营血亏损,多见于大病初愈,或疾病缠绵不愈者;面色苍白,多见于阳气暴脱,例如大失血的患者,气随血脱;假如面色白中兼青,为血虚血淤,血行不畅,面白而体形肥硕者为有痰积;面白而体瘦并见指甲鲜红,可见于气虚有火的患者;面有白点、白斑为有虫积。建议到医院检查。

    4.面色发黄

    黄为脾虚湿蕴之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失健运,则气血不充,颜面得不到荣养;脾虚水湿不得敷布周身,面色亦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慢性肝炎,肝癌早期可见此面容。

    若面黄而且伴有浮肿,多为脾气虚弱,水湿内阻,肝硬化腹水,尿毒症有时可见此面容。

    如面、目及一身俱黄,称为阴黄症,黄而鲜明如橘皮者,称为阴黄。阴黄者多为寒湿内停,困阻脾阳,胆汁受阻,溢于皮肤所致。阳黄乃属湿热内蕴,熏蒸于胆,胆汁外溢而成。黄而青暗为淤血之象,例如肝硬化面容;面色发黄而伴有红纹者多见于肝癌;黄而明亮润泽为病将痊愈,预后良好。建议到医院检查,并辅之以头部按摩疗法增强体质。

    5.面部发黑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肾阳虚衰,阴水不化,寒邪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血行淤阻,故面见黑色。

    如面黑焦干,多为肾精久耗,精气不得上荣于面,肝硬化、癌症晚期多见。

    若目眶周围发黑,往往是肾阳虚衰,水湿内停之肾炎,尿毒症等,或是寒湿下注的带下之病。

    面黑而肌肤干裂,像有鳞甲一样,为淤血之候。

    面色青黑暗淡,不问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

    一般面见黑色,病必严重,满面黑色,如蒙尘垢,谓之面尘,伤寒、温病后期多见,为凶候。建议赶快到医院检查。

    头部按摩为什么受欢迎

    1.经济实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价值观念的增强,对医疗保健有了更高的要求。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医学的进步,要求医疗方法经济实惠,效果确凿,不但能治病防病,更能在无病时强体健身。头部按摩不但符合这些要求,更是不需任何设备,不用任何药物,只要自己一双手,在家庭内就可治病防病了。因此,学会头部按摩疗法,可谓省钱省时又实用。

    2.安全有效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是穴位按摩疗法的最大优点。这一疗法不用打针吃药,无创伤,无任何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可以强身,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头部按摩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上百种疾病,如头痛、牙痛、急性腰扭伤、岔气、腹泻等,往往只需要按摩一次,就可手到病除。至于许多慢性疑难杂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失眠等,只要有恒心坚持按摩,也多有奇效。

    3.简便易学

    实践证明,头部按摩疗法是简便易学的医疗保健方法。

    简便:头部按摩疗法不受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影响,也不需器械和药物,身体某脏器或部位出现不适,随时可在田野、工场、房室内外进行按摩,甚至看书、看电视或做手工时即可按摩,十分简便,大众易于接受。

    易学:头部按摩疗法男女老幼都可以学会,有文化,懂一些生理解剖知识的人学起来就更容易了,关键在于记住穴位或反射区,认真反复实践即能掌握,适应社会大众医疗保健需要。

    4.疗效奇特

    头部按摩疗法不仅具有易学、易掌握、易操作、见效快的优点,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同时,头部按摩疗效奇特,是一种无针、无药、无创伤、无副作用的物理疗法,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全身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症和痛证的治疗,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目前多数的医疗检查手段和方法,只有当人体不适有明显症状或反应时才能作出诊断。即使这样,有时也有误差。如冠心病在不发作时,其心电图往往也无异常变化。有很多疾病一旦被现代手段检查出来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也就很大了。因此,寻求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患于未然,使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目前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头部按摩疗法正符合这个大趋势。当人们感觉机体稍有不适或精神不振时,穴位反射区或穴位就会有反应。我们通过对穴位进行观察、触摸、按压等诊断方法,就会发现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进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头部按摩的体位

    头部按摩体位一般有3种,即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前两种为常见体位,后一种较少使用。

    头部按摩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头部按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按摩的路线应顺着皮肤、经络、血管的走向,方可促进血液循环;如与经络、皮肤、血流方向相反,则阻塞血液循环的畅通,不仅不能使容光焕发,反而会使皮肤变得粗糙。

    (2)早起按摩,手法须缓慢轻柔,给头肌、血管和经络以轻微的刺激,从而使皮肤活力。晚上按摩,手法应稍重,推拿的范围可广,给头肌以较强的刺激,使松弛下来的皮肤能兴奋、紧张、以面部发热为宜。

    (3)早晨按摩应在洗脸后进行,可避免皮肤表面的灰尘揉入皮肤。为了防止直接刺激皮肤,可涂以少量的护肤香脂,以保护皮肤,减少摩擦,便于操作。晚上推拿应以10~11时为最佳,因为此时正是皮肤新陈代谢最旺盛之时。

    (4)一般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平时头昏眼花时可随时操作,手法要灵活掌握。失眠者,睡前推拿手法应轻柔缓和,勿使头部和面部兴奋。

    (5)按摩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过猛,防止擦破或指甲划伤头部皮肤。并应根据不同部位灵活选用指、掌。

    (6)按摩时,眼周肌肉呈环状,又因眼边皮肤很薄,故须轻轻地沿着眼周推摩。口唇周围手法须轻,尤其青少年期,若刺激量过大,会使汗毛旺盛,毛孔扩张,灰尘积存,伤及皮肤。尤其女性青少年,口周不宜推拿,以防出现长胡子的现象。

    (7)按摩时应双手同时进行,以同等之力,以使两侧头肌受到同等的刺激。若经常盲目的按摩,不分轻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8)头部按摩一般以从头顶到四周,从头前到头后,从中间到两侧为序,但无具体禁忌。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以暴露皮肤见微红及自我能忍受为限度。

    头部按摩疗法的适应人群

    头部按摩主要适应下列几个方面的病症:

    (1)对慢性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疗效。头部按摩对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对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有一定疗效。因为头部按摩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有较好的调整作用,明显提高了肾上腺皮质功能、产生了类似应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的松)的作用。

    (3)对各种炎症,如乳腺炎、淋巴结及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气管炎等有明显疗效,说明头部按摩可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4)对动脉硬化、高血压等有明显疗效,表明头部按摩对血液循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对神经官能症(包括下丘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各脏器功能紊乱)和各种神经痛有明显疗效。这是因为头部按摩疗法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平衡有调节作用,对痛觉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6)对于器质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应单独使用,可将头部按摩作为主要辅助方法。

    头部按摩疗法的禁忌人群

    头部按摩虽有广泛的适应证,但也不能包治百病,下面一些疾病不宜进行头部按摩治疗:

    (1)患有严重内科病的患者,如有严重的心脏病、肺病、肝病、急腹症,或脑部有脑栓塞、脑出血病人处于急性期时,以及有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应禁用头部按摩。

    (2)有皮肤破溃或皮肤病患者,妨碍按摩施术的,包括脓肿、湿疹、风疹、癣、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症,要禁用或慎用头部按摩。

    (3)有开放性损伤的患者,施用血管、神经吻合术者应禁用按摩。

    (4)对于特殊生理期的妇女,如月经期、怀孕期的女性患者应慎用头部按摩。

    (5)对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者,如年老体弱、久病气虚应慎用或禁用头部手法操作。

    (6)对疲劳过度,酗酒后神志不清,饥饿或饭后半小时以内患者应慎用或忌用按摩。

    (7)对于有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患者,应禁用头部按摩。

    (8)对有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白喉、痢疾及其他急性传染病患者不宜进行头部按摩。

    (9)对癌症、恶性贫血、久病体弱而极度消瘦者禁用头部按摩。

    (10)对皮肤常有淤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患者、皮肤容易出血的血友病患者禁用头部按摩。

    (11)诊断不明的急性颈部脊椎损伤伴有脊髓症状的应禁用按摩,考虑手术等其他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头部按摩注意事项

    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进行头部按摩均应注意以下事项,以保证按摩的安全和疗效。

    (1)室内要保持清静、整洁、避风、避强光、避免噪音刺激、保持空气新鲜。

    (2)对于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不宜进行头部按摩。

    (3)按摩者的手、指甲要保持清洁。有皮肤病者不能给他人按摩,也不能让他人为自己按摩,以防相互传染。

    (4)按摩者在按摩每个穴位前,都应测定一下针刺样的反射痛点,以便有的放矢,在此着力按摩,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5)饭后、酒后、洗澡后、大运动量后,不宜立即进行按摩。

    (6)治疗时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损伤骨膜。老人的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儿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

    (7)治疗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应随时提出,保证治疗的安全可靠。如出现发热、发冷、疲倦等全身不适症状,属正常现象,应坚持治疗。

    (8)在按摩后半小时内,必须喝开水500毫升以上。严重肾脏病患者,喝水不能超过150毫升。

    (9)受术者体位要得当,以按摩部位舒适放松为标准。

    (10)按摩者禁止戴戒指和手链。

    (11)按摩时应嘱咐受术者放松肌肉,取穴要准确,用力应由轻到重,既柔和均匀且有持久力。

    (12)按摩者要修剪指甲,以免损伤皮肤。在冬天应先将手弄暖和,以免手太凉而引起受术者肌肉紧张,感觉不舒服。

    (13)使用按摩来保健和治疗慢性病,不能急功近利,持之以恒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头部穴位的位置及功能

    1.督脉

    (1)哑门

    图1-3【位置】正坐低头,项后正中,第一、二颈椎之间,后发际上5分凹陷中取穴(图1-3)。

    【主治】癫痫,癔病,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咽炎,聋哑,呕吐。

    【手法】按揉50~100次。

    (2)风府

    图1-4【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陷中(图1-4)。

    【主治】头痛,发热,眩晕,咽喉肿痛,中风,失音,癫狂,颈项痛等病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3)脑户

    图1-5【位置】风府穴直上1.5寸(图1-5)。

    【主治】颈项痛,失音,头晕,癫狂等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4)强间

    【位置】脑户穴直上15寸(图1-6)。

    【主治】目眩,头痛,癫狂,项强等病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5)后顶

    【位置】强间穴直上15寸(图1-6)。

    【主治】眩晕,头痛,项强,癫狂等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6)百会

    图1-6【位置】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交点处(图1-7)。

    【主治】头昏,头痛,中风,脑贫血,高血压症,脱肛,低血压症,内脏下垂,健忘,耳鸣,鼻炎,烦闷,食欲差等症。

    【手法】先左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置于百会穴上,由轻渐重地向前揉按36~66次。因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内脏下垂者,揉按须达66~100次。初作揉按,力量宜轻,以后逐渐加重,以免引起头顶疼痛。

    (7)前顶

    【位置】先取百会穴。在头顶正中连线上,百会穴向前取中、食两指并拢两横指的宽度处即为该穴(图1-8)。

    【主治】眩晕,头痛,鼻流浓臭涕,癫痫等病症。

    【手法】按揉50~100次,弹击30~50次。

    (8)囟会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图1-8)。

    【主治】眩晕,鼻塞,流涕,头痛,癫痫等病症。

    【手法】按揉或推按50~100次。

    (9)上星

    【位置】头部正中线上,入前发际一寸(图1-9)。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头晕,鼻渊,鼻衄等症。

    【手法】按揉或推按50~100次。

    (10)神庭

    【位置】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图1-9)。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眼疾,惊悸,鼻渊等症。

    【手法】按揉或推按30~50次。

    (11)素髎

    【位置】鼻尖正中(图1-10)。

    【主治】鼻出血,鼻塞,流涕,昏迷,咳嗽,惊厥,新生儿窒息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甲掐按5~10次。急救时,掐按用力可稍大一些,次数也可多些,直至苏醒方止。

    (12)人中

    【位置】鼻唇沟正中偏上取穴(图1-11)。

    【主治】休克、昏迷及中暑等急救,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腰痛,急性腰扭伤等。

    【手法】拇指或食指尖按于穴位上,先掐后揉21~36次。多用于急救。

    (13)兑端

    【位置】上唇尖端,红唇与皮肤相接处(图1-12)。

    【主治】口歪,鼻塞,鼻出血,癫狂,齿龈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甲掐按3~5次。

    (14)龈交

    【位置】上唇系带与齿龈连接处(图1-13)。

    【主治】鼻炎,流鼻涕,齿龈肿痛,癫狂等症。

    【手法】操作前先洗净双手,然后按揉10~20次,掐5~10次。图1-132.任脉

    (1)廉泉

    【位置】舌骨体上缘中点处(图1-14)。

    【主治】中风,流口水,言语不清,舌下肿痛,突然失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2)承浆

    【位置】颏唇沟的中点即下唇缘下方正中的凹陷处(图1-15)。

    【主治】面肿,头痛,牙痛,口腔炎,流口水,面神经麻痹等症。

    【手法】右手拇指尖按于穴位上,向左侧方向揉按21~36次,再用左手向右侧方揉按21~36次,然后两手食、中指并拢,从承浆穴分别向同侧口角分推至地仓穴,然后再从地仓穴沿上唇抹至人中穴,反复操作16~36周。

    3.手阳明大肠经

    (1)口禾髎

    【位置】人中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与人中穴相平处取穴(图1-16)。

    【主治】鼻塞,流鼻涕,鼻出血,口歪,张口不便等。

    【手法】按揉30~50次。

    (2)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图1-17)。

    【主治】鼻出血,鼻塞,口眼歪斜,面痒,胆绞痛等症。

    【手法】按揉5~100次。

    4.足阳明胃经

    (1)承泣

    【位置】目平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图1-17)。

    【主治】近视,远视,散光,急、慢性结膜炎,色盲,夜盲,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症。

    【手法】两手指罗纹面各按于同侧下眼眶中点的边缘,同时向内揉按36~66次。

    (2)四白

    【位置】目下一寸微陷处,上直对瞳孔(图1-18)。

    【主治】近视,迎风流泪,目赤肿痛,面瘫,头痛,眩晕等症。

    【手法】用拇指螺纹面沿眼眶下缘从内向外反复推按几次,在眼下缘近中点处,以感觉有强的酸胀感为宜。

    (3)巨髎

    【位置】眼睛平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图1-19)。

    【主治】上眼皮跳,面瘫,牙痛,颊肿,鼻出血等症。

    【手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4)地仓

    【位置】口角旁04寸,即口角旁开半横指,四白穴直下(图1-20)。

    【主治】声音嘶哑,失语,面瘫,流口水,牙痛等症。

    【手法】口闭合,牙齿微咬紧,食指罗纹面按于穴位上,向内揉按21~36次。

    (5)大迎

    【位置】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于凹陷下端取该穴(图1-21)。

    【主治】牙痛,头痛,面瘫,面颊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螺纹面或大鱼际按揉30~50次。

    (6)颊车

    【位置】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1-21)。

    【主治】牙痛,面肿,口歪,言语不清,面瘫,颊肿等症。

    【手法】中指或食指按穴,向内揉按21~36次。

    (7)下关

    【位置】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际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图1-22)。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张口不利,口眼歪斜等。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或点揉30~50次。

    (8)关维

    【位置】耳前鬓角前缘垂直向上与前发际交点上五分,也就是半横指处,即为该穴(图1-23)。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等。

    【手法】按揉30~50次。

    5.手太阳小肠经

    (1)颧髎

    【位置】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图1-24)。

    【主治】口眼歪斜,牙痛,颊肿等。

    【手法】按揉30~50次。

    (2)听宫

    【位置】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图1-25)。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癫狂等。

    【手法】分别用两手中指按于同侧耳前听宫穴,同时由轻渐重地向前方揉按36~66次。6.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

    【位置】仰卧,闭目,眼内眦的上方01寸处取穴(图1-26)。

    【主治】近视,远视,目眩,夜盲,色盲,视神经萎缩,急、慢性结膜炎,流泪,目赤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向眼眶内上方按压10~30次。

    (2)攒竹

    【位置】眉毛内侧端(图1-27)。

    【主治】头痛,近视,流泪,急性结膜炎,目眩,眉棱骨痛,眼睑下垂等症。

    【手法】两食指或中指罗纹面按于穴位上,向内揉按36~66次。

    (3)眉冲

    【位置】攒竹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图1-28)。

    【主治】眩晕,头痛,鼻塞,癫痫等症。

    【手法】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4)曲差

    【位置】神庭穴旁边15寸,当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1/3与外2/3交界处(图1-29)。

    【主治】鼻塞,鼻出血,头痛,视物不清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50~100次,或者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5)五处

    【位置】曲差穴上0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图1-29)。

    【主治】目眩,头痛,癫痫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50~100次,或者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6)承光

    【位置】五处穴后1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图1-29)。

    【主治】鼻塞,目眩,头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7)通天

    【位置】承光穴后1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图1-29)。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流稠涕等。

    【手法】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8)络却

    【位置】通天穴后15寸,距头部正中线15寸(图1-29)。

    【主治】头晕,视物不清,耳鸣,癫狂等。

    【手法】用拇指端按揉50~100次,或用中指指端叩击30~50次。

    (9)玉枕

    【位置】后发际直上25寸,旁开13寸(图1-30)。

    【主治】头项疼痛,目痛,鼻塞等。

    【手法】用拇指螺纹面按揉30~50次。

    (10)天柱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图1-31)。

    【主治】后头痛,颈项转侧不利,项肌强痛,咽喉痛,鼻塞,咽肿,目疾,神经衰弱等。经常揉按能增强记忆。

    【手法】两手中指各按于同侧穴位,向内揉按36~66次。

    7.手少阳三焦经

    (1)翳风

    【位置】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图1-32)。

    【主治】耳聋,耳鸣,中耳炎,面部神经麻痹,颞颌关节炎,齿痛,颊肿等症。

    【手法】用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

    (2)瘈脉

    【位置】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轮连线下1/3与上2/3交界处(图1-33)。

    【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小儿惊风等症。

    【手法】用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用拇指指甲掐按5~10次,或弹击10~30次。

    (3)颅息

    【位置】耳后,当翳风穴与角孙穴耳轮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图1-33)。

    【主治】耳聋,耳鸣,小儿惊风,偏头痛。

    【手法】用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用拇指指甲掐5~10次,或弹击10~30次。

    (4)角孙

    【位置】当耳尖处的发际(图1-34)。

    【主治】牙痛,视物模糊,颊肿,颈项强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或用拇指桡侧向后直推30~50次。

    (5)耳门

    【位置】耳屏上切际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图1-35)。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6)耳和髎

    【位置】鬓后发缘,平耳郭根前,当颞浅动脉后缘(图1-35)。

    【主治】头痛,耳鸣,牙关紧闭,口歪,鼻塞,牙痛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50~100次。

    图1-35(7)丝竹空

    【位置】眉梢骨的凹陷中(图1-34)。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青光眼,齿痛,癫狂等。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8.足少阳胆经

    (1)瞳子髎

    【位置】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图1-35)。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模糊,青光眼,近视,斜视等。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2)听会

    【位置】耳屏间切际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孔(图1-37)。

    【主治】耳鸣,耳聋,牙痛,口渴,面痛,烦躁等。

    【手法】张口位,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3)上关

    【位置】下关穴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图1-38)。

    【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口歪眼斜,面瘫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4)颔厌

    【位置】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上1/4与下3/4交界处(图1-39)。

    【主治】牙痛,目眩,偏头痛,耳鸣,癫痫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5)悬颅

    【位置】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中点(图1-39)。

    【主治】牙痛,偏头痛,头昏,目赤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6)悬厘

    【位置】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线的下1/4与上3/4交界处(图1-39)。

    【主治】耳鸣,眩晕,偏头痛,目赤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7)曲鬓

    【位置】耳前鬓后发缘直上,平角孙穴处(图1-39)。

    【主治】牙痛,头痛,暴音,牙关紧闭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8)率谷

    【位置】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图1-40)。

    【主治】烦躁,失眠,眩晕,高血压,偏头痛,小儿惊风,急性腰扭伤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或用拇指桡侧缘前后推擦30~50次。

    (9)天冲

    【位置】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图1-40)。

    【主治】头痛,癫痫,牙龈肿痛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0)浮白

    【位置】耳根上缘向后入发际横量1寸(图1-40)。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甲状腺肿大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1)头窍阴

    【位置】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图1-41)。

    【主治】耳聋,耳鸣,头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2)完骨

    【位置】乳突后下方凹陷中(图1-42)。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牙痛,口歪,癫痫,疟疾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按揉30~50次。

    (13)本神

    【位置】在额角入发际05寸处(图1-43)。

    【主治】目眩,头痛,偏瘫,颈项强痛,癫痫等症。

    【手法】双手中指分别按于同侧穴位上按揉30~60次。

    (14)阳白

    【位置】眼睛平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图1-44)。

    【主治】眼睛痛,上眼皮跳,头痛,视物模糊等症。

    【手法】用拇指螺纹面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15)头临泣

    【位置】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图1-44)。

    【主治】鼻塞,目眩,头痛,流泪,小儿惊风,癫痫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位置】头临泣穴后1寸(图1-45)。

    【主治】鼻塞,头痛,青光眼,面浮肿,目赤肿痛,癫痫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7)正常

    【位置】头临泣后2寸(图1-45)。

    【主治】牙痛,面瘫,目眩,头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8)承灵

    【位置】头临泣后35寸,即正营后15寸(图1-45)。

    【主治】鼻塞,鼻出血,头痛,目痛,眩晕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9)脑空

    【位置】风池穴直上15寸(图1-45)。

    【主治】眩晕,颈项强痛,头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20)风池

    【位置】俯头,枕骨下项肌外侧凹陷中(图1-46)。

    【主治】头项强痛,流行性感冒,脑部疾患,目疾,鼻疾,耳鸣,头痛,眩晕,失眠,中风不语,腰背痛等。

    【手法】两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风池穴,其余手指附于头上后侧,由轻而重地向外按揉36~66次(图1-46),或用两手中指分别按揉同侧穴位。

    头部经外奇穴的位置及功能

    1.四神聪

    【位置】正坐位,以两耳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以一横指为半径作一圆,该圆周与两耳尖连线和前后发际正中线的四个交点即是此穴。共有四个穴(图1-47)。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脑瘫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中(图1-48)。

    【主治】眼疾,眩晕,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或大鱼际按揉30~50次。

    3.印堂

    【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图1-49)。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小儿惊风,失眠,烦躁,眼病等。

    4.鼻通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位置】鼻唇沟上端尽处(图1-50)。

    【主治】鼻炎,鼻出血,流鼻涕,鼻塞不通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5.鱼腰

    【位置】眉毛正中(图1-51)。

    【主治】急性结膜炎,眼肌麻痹,面神经麻痹,眶上神经痛,近视等。

    【手法】双手拇指附于下关穴,中指按于鱼腰穴,反复揉按26~36次。

    6.安眠

    【位置】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之中点(图1-52)。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癔病,精神病等。

    【手法】双手中指同时揉按同侧安眠穴36~66次。

    7.牵正

    【位置】耳垂前一寸凹陷处(图1-50)。

    【主治】口舌生疮,腮腺炎,口歪,牙痛,面部神经麻痹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50~100次。

    8.新设

    【位置】后发际下一寸,斜方肌外缘处即是此穴(图1-50)。

    【主治】颈痛,落枕。

    【手法】用拇指指端掐5~10次,或按揉50~100次。

    9.翳明

    【位置】耳后,乳突下凹陷中(图1-53)。

    【主治】失眠,耳鸣,耳聋,眼睛疾病等。

    【手法】两手食指或中指分别按于同侧穴位,向后揉按21~36次。

    10.夹承浆

    【位置】承浆穴(任脉)旁开1寸(图1-54)。

    【主治】齿龈肿痛、口歪、流口水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拇指指甲掐按5~10次。

    11.桥弓

    【位置】耳后翳风至锁骨上窝成一直线(图1-55)。

    【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等症。

    【手法】用拇指螺纹面从上向下直推10~20遍。推桥弓只能单侧交替进行,不可两侧同时进行。

    12.百劳

    【位置】后发际下1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处(图1-56)。

    【主治】枕神经痛、咳嗽、颈椎病、斜方肌劳损、小儿肌性斜颈、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中风后遗症、上肢麻木、腰腿痛等。

    【手法】用拇指和食、中指螺纹面相对用力拿捏10~20次,或用拇指指端或螺纹面按揉10~30次。

    13.耳尖

    【位置】耳壳上尖端(图1-55)。

    【主治】耳聋,耳鸣,眼疾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4.风岩

    【位置】胸锁乳突肌后缘,耳垂与后发际正中点连线的中点之前05厘米处(图1-57)。

    【主治】小儿惊风、癫痫、精神病、失眠、头痛、眩晕、神经衰弱、高血压、颈椎病、落枕、三叉神经痛、面瘫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5.泽田

    【位置】后发际上2寸,直对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风池穴上约1寸(图1-58)。

    【主治】头痛、腰腿痛、下肢瘫痪、口眼歪斜、枕神经痛、上肢疼痛、颈椎病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16.耳环

    【位置】耳垂的正中央(图1-58)。

    【主治】呕吐,醉酒等症。

    【手法】用拇指和食指夹持耳垂相对用力掐按10~30次。

    17.插花

    【位置】头维穴后1寸(图1-58)。

    【主治】鼻炎,鼻塞,偏头痛,痤疮,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面穴位置及功能

    面穴为脸部特定的穴位,能够治疗全身性疾病。它是后人在《内经》五脏理论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面穴包括7个单穴即额、鼻及上唇正中等穴和17对双穴即鼻、眼、口旁、颧部和颊部等穴(图1-59)。

    面穴分布简图1.首面穴

    【位置】位于额正中点。

    【主治】鼻炎,牙痛,眼病,健忘,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晕,面瘫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罗纹面按揉30~50次。

    2.咽喉穴

    【位置】位于首面穴与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声音嘶哑,咽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3.肺穴

    【位置】位于两眉内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便秘,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次。

    4.心穴

    【位置】位于鼻梁骨最低处,两眼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主治】失眠,健忘,烦躁,心悸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5.肝穴

    【位置】位于心穴下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

    【主治】头昏,烦躁,焦虑,高血压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6.脾穴(素髎)

    【位置】位于鼻尖端处。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精神不振,体虚等症。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揉50~100次。

    7.膀胱子宫穴

    【位置】位于人中沟中点。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早泄,遗精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8.胆穴

    【位置】位于肝穴两侧,内眼角直下,鼻梁骨下缘处。

    【主治】恶心,呕吐,烦躁等。

    【手法】按揉30~60次。

    9.胃穴

    【位置】位于脾穴两侧,鼻翼的中央。

    【主治】胃痛,胃胀,泛酸,消化不良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按揉30~60次。

    10.膺乳穴

    【位置】位于心穴与内眼角之中点。

    【主治】乳少,胸闷等。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揉30~50次。

    11.小肠穴

    【位置】位于胆穴、胃穴连线中点的外方。

    【主治】泄泻,便秘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2.大肠穴

    【位置】位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处。

    【主治】便秘,腹痛,腹泻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3.肩穴

    【位置】位于目外眦直下方,胆穴外方。

    【主治】肩臂疼痛,伸屈不利等症。

    【手法】用拇指罗纹面按摩30~50次。

    14.股里穴

    【位置】近地仓穴,口角旁05寸,上下唇吻合处。

    【主治】股内侧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按揉30~50次。

    15.足穴

    【位置】位于胫穴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

    【主治】足部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16.肾穴

    【位置】位于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直下垂线相交处。

    【主治】月经不调,尿痛,尿少,腰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罗纹面按揉50~100次。

    17.臂穴

    【位置】位于肩穴之后方与下关穴直上交叉点。

    【主治】肩臂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或点按30~60次。

    18.手穴

    【位置】位于臂穴之下方,颧骨弓下缘处。

    【主治】手肿痛等症。

    【手法】按揉50~100次。

    19.背穴(听宫)

    【位置】位于颊部中央外后方1寸处。

    【主治】腰背疼痛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20.脐穴

    【位置】位于肾穴下0.3寸。

    【主治】腹胀,腹泻,腹痛,便秘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位置】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上1/3交界处。

    【主治】大腿扭伤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21.股穴

    【位置】位于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下1/3交界处。

    【主治】膝肿痛等症。

    【手法】用拇指按揉30~50次。

    22.膝膑

    【位置】位于下颌角上方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损伤等症。

    【手法】按揉30~50次。

    23.胫穴

    【位置】位于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上缘。

    【主治】踝关节扭伤,腓肠肌痉挛等症。

    【手法】用拇指或食指指端按揉30~50次。

    头穴位置及功能

    在具体介绍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前,首先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图1-65)。

    前后正中线: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的连线(长约24cm)。

    眉枕线: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长约10cm)。

    1.运动区

    【位置】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图1-66)。运动区又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部:是运动区的上1/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

    (2)中部:是运动区的中2/5,为上肢运动区。

    (3)下部:是运动区的下2/5,为面运动区,亦称语言一区。

    【主治】

    (1)上部:对侧下肢、躯干瘫痪。

    (2)中部:对侧上肢瘫痪。

    (3)下部: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但基本保留语言能力)、流涎、发音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感觉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是本区,感觉区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1)上部:是感觉区的上1/5,为下肢、头、躯干感觉区。

    (2)中部:是感觉区的中2/5,为上肢感觉区。

    (3)下部:是感觉区的下2/5,为面感觉区。

    【主治】

    (1)上部: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痛、颈项部疼痛、头晕、耳鸣。

    (2)中部: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3)下部: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舞蹈震颤控制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血管舒缩区

    【位置】在运动区向前移3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皮质性浮肿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5.晕听区

    【位置】耳尖直上15寸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主治】耳鸣,眩晕,听力下降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6.语言三区

    【位置】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即病人理解言语能力障碍,常常答非所问。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7.语言二区

    【位置】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又称健忘性失语,病人称呼“名称”能力障碍,如病人不会叫“椅”,只是说“坐的”;其他人说椅时,他能听懂)。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8.运用区

    【位置】从顶骨结节起向乳突中部引一线和与该线呈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三条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对侧失用症(又称运用不能症,病人肌力、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例如不能解扣、拾硬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足运感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3厘米长,平行于正中线。

    【主治】急性腰扭伤,对侧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皮质性多尿,夜尿,子宫下垂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0.视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1.平衡区

    【位置】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头晕、脑干功能障碍引起的肢体麻木、瘫痪。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2.胃区

    【位置】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主治】胃炎、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上腹部不适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3.胸腔区

    【位置】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直线。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4.生殖区

    【位置】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子宫脱垂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5.肝胆区

    【位置】从胃区下端开始,往下引2厘米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6.肠区

    【位置】从生殖区下端开始,向下引2厘米且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下腹部疼痛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7.安神区

    【位置】眉间(印堂)向上引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焦虑,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8.鼻咽口舌区

    【位置】位于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鼻炎,咽炎,感冒,气管炎等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19.次鼻咽口舌区

    【位置】在鼻咽口舌区下2厘米。

    【主治】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纳呆(除器质性病变)。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0.精神情感区

    【位置】在血管舒缩区与胸腔区之间,平行正中线,左右旁开2厘米。

    【主治】精神情感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制癫区

    【位置】胸腔区向上引4厘米长的直线(即精神情感区)。

    【主治】精神障碍,癫痫小发作。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腰区

    【位置】枕骨粗隆上4厘米,视区旁开15厘米。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3.制狂区

    【位置】从枕外粗隆(相当于脑空穴处)取与后正中线成35°角向下引一直线至哑门穴水平,左右各一。

    【主治】癫狂,精神情感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4.锥体区

    【位置】第2颈椎棘突向上15厘米,左右各旁开1厘米,向下引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对运动功能改善缓慢者更好。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5.安宁区

    【位置】在第2颈椎棘突旁开2厘米处。

    【主治】烦躁不安,失眠,焦虑,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6.清醒区

    【位置】在正中线入发际2~4厘米处,从正中线向两侧各引一垂直于正中线、长度为1~3厘米的直线。

    【主治】中暑,晕厥,昏迷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7.失算区

    【位置】感觉区上点向后3厘米,与前后正中线呈60°角,向后外5厘米。

    【主治】运算障碍。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强壮区

    【位置】从百会沿前后正中线,向前后各引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神经衰弱,身体虚弱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通顶区

    【位置】正中线上,上星穴与百会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各类痛证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0.通顶旁区

    【位置】五处穴至通天穴的连线。

    【主治】各类痛症。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1.癫痫区

    【位置】晕听区上1厘米。

    【主治】烦躁,失眠,神经衰弱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2.手指加强区

    【位置】顶颞前斜线中2/5(上肢运动区)下段,双侧旁开1~15寸处(图1-90)。

    【主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3.哑穴

    【位置】风池上04寸。

    【主治】假性球麻痹。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4.眼球协同运动中枢

    【位置】前额入发际2厘米,正中线旁开2厘米。

    【主治】眼肌麻痹,斜视,近视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5.头三角

    【位置】目内眦直上发际处,以此两点间的长度,从发际正中向上量冠矢点前2~3厘米成一等边三角形,名日头三角。

    【主治】失眠等。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6.枕区

    (1)枕上正中线

    【位置】在枕部,枕外祖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自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

    【主治】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2)枕上旁线

    【位置】在枕部,枕上正中线平行向外05寸。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3)枕下旁线

    【位置】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直线,长2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手法】沿本线,以手法推揉点按,从前向后为补,从后向前为泻,离心方向操作为泻,向心方向操作为补,呼气操作时为泻,吸气操作时为补。

    常用耳穴的位置及功能

    1.神门

    【位置】盆腔穴的内上方。

    【主治】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等;也可用于高血压,干咳,过敏性哮喘,瘙痒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本穴是针刺麻醉的主穴。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佳。

    2.肾上腺

    【位置】耳屏下面一个隆起处(如耳屏只有一个隆起,则在隆起的下缘)。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毛细血管出血或渗血,退热,各种皮肤病,胶原性疾病和各种慢性病。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3.耳尖

    【位置】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轮上面的尖端处。

    【主治】发热,高血压,目赤肿痛,麦粒肿等症。

    【手法】扯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4.脾

    【位置】血液点穴与右肝肿大区之间。

    【主治】消化不良,肌萎缩,血液病,崩漏,脱肛,病后体弱,内脏下垂,重症肌无力。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5.肝

    【位置】胃、十二指肠穴的后方。

    【主治】肝气郁滞,眼疾,肋痛,疟疾,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手法】棒按肝穴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6.内分泌

    【位置】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生殖系统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症。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7.心

    【位置】在耳甲腔中心最凹处。

    【主治】中暑,急惊风,心血管系统疾病。

    【手法】用食指或拇指指端按揉6分钟,力度适中。

    8.皮质下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前侧。

    【主治】失眠,嗜睡等各种精神神经系统的疾患。

    【手法】用指甲轻刮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以局部皮肤微痛、微红为度。

    9.交感

    【位置】对耳轮下脚上缘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

    图1-101【主治】溃疡病,胃痉挛,胆管蛔虫,胆石症等。

    【手法】用拇指指端点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10.降压点

    【位置】三角窝的内上角。

    【主治】高血压,血管性头痛等症。

    【手法】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相对掐揉或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90次,手法以偏重为宜。

    11.肾

    【位置】小肠穴的上方。

    【主治】脑发育不全,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头晕,头痛,倦卧乏力,神经性耳聋,耳鸣,听力减退,脱发,斑秃,眼科疾病,妇产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不育症、性功能障碍),骨折愈合不良,牙齿松动,牙周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水肿,电解质平衡失调,慢性咽喉炎,五更泻等。

    【手法】用食指指端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2.咽喉

    【位置】在耳屏内侧面的上1/2处。

    【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

    【手法】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着力,捏揉或掐揉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用力轻重兼施,以柔和为宜。

    13.气管

    【位置】在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嗽,哮喘。

    【手法】棒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要轻柔。

    14.胸

    【位置】在对耳轮上,与屏上切迹同水平处。

    【主治】胸肋痛,乳腺炎等。

    【手法】棒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5.肺

    【位置】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感冒等症。

    【手法】棒点6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着力点在肺穴区域内边点边移位。

    16.枕

    【位置】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昏厥,后头痛,失眠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要轻柔。

    17.胃

    【位置】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胃溃疡,失眠等症。

    【手法】棒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18.直肠下端

    【位置】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痢疾,脱肛,痔疮等。

    【手法】棒按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偏重为佳。

    19.便秘

    【位置】附件穴的下方。

    【主治】大便秘结,痔疮出血等症。

    【手法】棒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0耳中

    【位置】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等症。

    【手法】棒按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佳。

    21.膈

    【位置】在耳轮脚。

    【主治】膈肌痉挛,各种皮肤病,出血性疾患,多种血液病等。

    【手法】用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3分钟,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佳。

    22.外生殖器

    【位置】与对耳轮下脚同水平的耳轮部。

    【主治】性功能障碍,龟头炎,阴囊炎,宫颈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手法】用手指弹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局部微痛为宜。

    23.尿道

    【位置】在对耳轮下脚下缘相平的耳轮处。

    【主治】尿频,尿急等。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膀胱

    【位置】大肠穴的上方。

    【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尿淋沥,尿潴留,尿崩症,遗尿症,腰背酸痛,外感,项背酸痛。

    【手法】指点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25.腹

    【位置】腰椎穴与胸穴之间。

    【主治】多种原因引起的上腹部痛。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50次,力度轻缓。

    26.大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内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肠炎,痢疾,腹泻,便秘,痔疮,肠麻痹及呼吸系统疾患。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7.小肠

    【位置】在耳轮脚上方偏外侧1/2处的耳甲艇部。

    【主治】消化不良,肠炎,肠胀气及心脏病。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位置】在大肠穴与小肠穴之间。

    28.阑尾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手法】棒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29.睾丸(卵巢)

    【位置】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脑穴的一部分。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等。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0.垂体

    【位置】在对耳屏内壁的底部。

    【主治】侏儒症,肢端肥大病,尿崩症,休克,产后宫缩不佳,性功能障碍及内分泌紊乱等。

    【手法】食指和拇指捏揉3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31.眼

    【位置】从屏间切迹底部起,画三条水平方向的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三等份,再作垂直方向的二条平行线,把整个耳垂划成九等份,第5区内当中即是眼。

    【主治】各种眼科疾病。

    【手法】揉捏5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32.面颊

    【位置】在耳垂5、6区交界线的周围(图1-112)。

    【主治】三叉神经痛,口眼喁斜,痤疮等面部疾病。

    【手法】掐1分钟,以产生掐痕为度。

    33.颈

    【位置】在屏轮切迹偏耳舟侧处。

    【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手法】棒推2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34.肩

    【位置】与屏上切迹同水平的耳舟部。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肩痛及活动障碍。

    【手法】指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5.肘

    【位置】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肘关节痛。

    【手法】指揉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36.膝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起始部,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

    【主治】膝关节炎。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踝

    【位置】在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脚。

    【主治】踝关节炎,踝扭伤等症。

    【手法】棒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38.扁桃体

    【位置】在耳垂8区正中。

    【主治】喉蛾,扁桃体炎等。

    【手法】揉捏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

    常用头部按摩法

    按摩是很讲究技巧的技术,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态,是用人手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按摩技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重视按摩技术的研究和使用。

    有人认为按摩只需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气越大越好,在治疗中妄用蛮力,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搬,把病人搞得痛苦不堪,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而这一看法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

    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要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通常所说的“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掌握得再好,但运用起来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学习按摩疗法,就必须了解按摩常用手法及技巧。

    1.一指禅推法

    操作者用大拇指指端或指腹及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活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频率应以每分钟120~160次为佳。

    一指禅推法此手法常用于头面部。对头痛、眩晕、偏瘫等疾患可用此手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健脾和胃及调理脏腑等功能。

    按法是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压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捻动。以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者,称为指按法;用掌按压者,称为掌按法。

    2.按法

    在头部按摩中多用指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头面部各穴位,本法具有安心宁神、镇静止痛、开通闭塞、矫正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心绞痛、胃脘痛、头痛、腹痛、筋骨劳伤等症。

    3.揉法

    用手指或手掌,贴在患者皮肤等有关部位、压痛点或穴位处不移开,进行左右、前后的内旋或外旋揉动,使施治部位的皮下组织随着施治的指或掌转动的方法,叫做揉法。

    揉法运用本法要注意手腕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活动,腕部活动幅度可逐步扩大,压力要轻柔,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本法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淤、消肿止痛等作用。

    4.摩法

    摩法是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体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

    摩法一般将掌面抚摩者,称为掌摩法;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之上者,称之为指摩法(图1-120)。运用摩法要注意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着力部分要随着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盘旋活动,用力自然,每分钟120次左右。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本法刺激轻柔缓和,是按摩头面部常用手法。常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痛、厥心痛、肺气肿、气滞及胸肋进伤等症。有理气和中、消积导滞、行气和血、消淤散肿等作用。

    5.推法

    用手掌或手指向下、向外或向前推挤患者肌肉,叫做推法。

    推法操作者放松上肢,肘关节微屈下垂,腕关节自然微屈,拇指着力,以螺纹面螺旋式向前推动;向后回旋,压力均匀,一推一回,动作灵活。

    运用推法要注意推时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本法是头部最常用手法之一,适用于头部所有线状穴位以及穴与穴之间的操作。常用于外感头痛、神经性头痛、脾胃不和与风湿疼痛等症。有消积导滞、解痉镇痛、消淤散结、通经理筋、消肿活血等作用。

    6.分法

    两手四指并拢,以手指罗纹面贴于表面,由一处向相反方向外分。此法常与抹法配合使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或配合协调,移动轨迹要保持直行。分法主要适用于头面部的头穴和两穴之间的操作。

    此法有疏经活络,调和面部气血,清脑明目等作用。

    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的指面、掌面紧贴于皮肤,作上下、抹法左右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曲线反复移动,称为抹法。临床上根据治疗部位不同,又分为拇指抹法、四指抹法、掌抹法3种。拇指抹法常用于头面部,治疗头晕、头痛、失眠等症。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常与分法结合用于临床治疗。抹法具有开窍镇静,清醒头目,行气散血,扩张血管等作用。

    8.挤法

    挤法又称为挟按法,是指操作者用单手或双手拇、食指指腹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对称性用力,向中间进行挤捏动作。操作时,夹持挤压,每穴不超过10次。多用于头部的太阳、印堂、风池等穴位,有疏风解表、发汗祛热、祛淤散结等功效,对感冒、头痛、暑热、呕吐、恶心等有良好效果。

    9.刮法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两指指腹部蘸水后,直接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着力,作单方向的快速刮动刮法。刮法属于中等刺激手法,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祛除暑湿的作用。感冒、暑热、呕吐、不思饮食等病症可用本法治疗。

    10.掐法

    用手指甲尖,在患处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两手指同时用力抠掐,同时又不刺破皮肤的手法,叫做掐法。

    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临床急救常以指甲掐来代替针,为了避免刺破皮肤,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处垫块薄布,为增进疗效,缓解疼痛,掐后再轻揉一会。

    11.拿法

    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拿法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祛风散寒,泻热止痛等作用。

    12.弹法

    用一手指的指腹紧压住另一手的指甲,用力弹击,连续弹击患处,每分钟弹击120~160次。

    本法可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对项背部僵硬、头痛等症,可用本法治疗。具有开窍醒脑,镇静安神,行气活血的作用。

    13.摇法

    摇法是用一手握住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摇法根据所摇部位有颈项部摇法、肩关节摇法、髋关节摇法、踝关节摇法等。摇法用力要柔和,不可使用暴力和超过生理限度。本法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项等。有滑利关节、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的作用。常用于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

    14.振法

    有掌振法和指振法两种。用手指或手掌着力在体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震颤动作。用手指着力称指振法,用手掌着力称掌振法。操作时力量要集中于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稍重。本法一般常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具有醒脑提神疏经通络,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等作用。

    15.扳法

    双手以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为扳法。

    颈项部扳法,操作时有两种方法。

    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托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的扳动。

    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坐位,颈前屈到某一需要的角度后,术者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颏部,手则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扶住患者肩部,托扶其头的手用力,先作颈项部向上牵引,同时把患者头部作被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

    扳法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一般不能超过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

    颈项部旋转定位扳法本法临床常和其他手法配合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关节错位或关节功能障碍等病症,本法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作用。

    16.拔伸法

    拔伸即牵位、牵引的意思。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称为拔伸法。

    头颈部拔伸法。患者正坐,医生站在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并用两前臂压住患者两肩,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下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本法操作时用力要均匀而持久,动作要缓和。本法常用于颈椎关节错位、颈部伤筋等。对扭错的肌腱和移位的关节有整复作用。

    17.叩法

    用指端着力或五指并拢屈曲成握空拳状,或以小指尺侧部分着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叩击动作。根据施术时力点不同,叩法分为中指叩法、五指叩法、拳叩法3种。

    叩法中指叩法主要适用于颅顶及浅表关节,常与拿法、扫散法、一指禅推法配合治疗头晕、头痛、耳鸣等,与点法、运动关节类手法配合治疗各种关节疼痛。五指叩法主要适用于前额、颅顶、浅表关节部位,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感冒等疾病。

    此法具有疏通经脉,通络止痛,滑利关节,开窍醒脑,振奋精神,消除疲劳等作用。

    18.火柴棒头按压法

    以一手食指抵于耳后,拇指附于耳前穴旁,另一手持火柴棒头端1/3处,对准穴位以火柴棒头按压。一般用火柴棒头按压,无需摇动或上下移动,只需定点向深处按压。一般用此法频率为每分钟90~180次。力度要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此法适用于耳穴。

    19.棒推法

    是指用棒针紧压操作部位,着力点不移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称为棒推法,此法适用于耳穴。

    用棒针操作,频率每分钟60~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

    感冒

    【症状与病因】

    感冒是四季最为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季较多见,尤其气候骤变时为多。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力减弱,在气候异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而入,或由一种滤过性病毒所致。其症状是:头痛、四肢酸楚、咽痒咳嗽、口渴、鼻清涕、喷嚏、恶寒发热(或不发热)、无汗、咽红肿、胸部发闷、气短、胃脘部胀满、心烦意乱、恶心呕吐、头晕等。

    头部按摩对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按摩头部穴位不但能增强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单纯药物疗法所不能达到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脑户,风府,风池,天柱,迎香,睛明,攒竹,神庭,太阳,印堂,率谷等穴。

    头穴:胸腔区。

    面穴:咽喉穴,首面穴等。

    耳穴:支气管,肺,外鼻,肾上腺,感冒,咽喉,皮质下,神门,鼻眼净等。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天柱、脑户各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特别是打喷嚏、鼻塞严重时,百会、天柱二穴很有效;

    (2)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用双手中指指端推上胸腔区30~50次,力度适中;

    (6)用双手食指罗纹面按揉太阳穴30~50次,其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7)用中指指端按揉迎香、睛明、咽喉穴、首面穴各30~50次;

    (8)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各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佳,但要轻重兼施。

    【生活注意】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多饮开水。

    (2)加强营养,忌烟酒、海鲜、寒凉食品。

    (3)注意劳逸结合,流感期少去公共场所。

    (4)平时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饮食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勿食辛辣食品。

    咳嗽

    【症状是病因】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由于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邪扰肺,肺气上逆所致。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同时往往伴有气喘、咽痛、声音嘶哑、咯痰或低气怯声等症状。适当按摩可以明显减轻咳嗽症状。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囟会、百劳等穴。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

    面穴:肾穴、脾穴、肺穴等。

    耳穴:气管、肾上腺;耳腹部。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按揉迎香、囟会各30~50次,力度适中;

    (2)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从前至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4)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5)棒推气管、肾上腺。内伤咳嗽积压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缓和为宜;外感咳嗽积压推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6)掌擦耳腹部,掌心附于耳廓前面进行上下往返擦动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咳嗽未愈期间注意饮食调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忌冷、酸、辣食物

    冷冻、辛辣食品会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因此,咳嗽时不宜吃冷饮或冷冻饮料,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最好加温后再喝。“过敏性咳嗽”的患者更不宜喝碳酸饮料,以免诱发咳嗽发作。酸食常敛痰,使痰不易咳出,以致加重病情,使咳嗽难愈。

    (2)宜多喝水

    除满足身体对水分的需要外,充足的水分可帮助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并可增加尿量,促进有害物质的排泄。

    (3)饮食宜清淡

    以新鲜蔬菜为主,适当吃豆制品,荤菜量应减少,可食少量瘦肉或禽、蛋类食品。食物以蒸煮为主。水果可给予梨、苹果、柑橘等,量不必多。

    哮喘

    【症状与病因】

    哮喘是因为敏原或其他非过敏因素引起的一种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通过神经体液而导致气道可逆的痉挛、狭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气急促或兼有哮鸣音为主要特征,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发作时间短者几分钟,长者持续数个小时。

    运用头部按摩法能利肺降气,祛寒化痰,补肾健脾。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劳、百会、迎香、上星等。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等。

    面穴:肾穴、肺穴、脾穴等。

    耳穴:咽喉、交感、气管、肺、平喘、内分泌、皮质下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百劳各50~100次;

    (2)按揉迎香、上星各30~50次;

    (3)由上至下直推感觉区、运动区各150~200次;

    (4)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150~200次;

    (5)按揉肾穴、脾穴、肺穴各50~100次;

    (6)棒揉气管穴、平喘、皮质下、内分泌、肺、脾等各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7)指揉咽喉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冬天防寒,治疗期间不注意防寒则效果差,疗程会延长。

    (2)对过敏引起哮喘,应防止与过敏原接触。

    (3)根据患者身心状态,应作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4)不贪食生冷,戒除烟酒嗜好,少食辛辣肥甘食品,断绝痰热之源。

    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与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常为病毒感染,继之合并细菌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或反复性咳嗽、咯痰,冬季加重,夏季缓解,持续两年以上。部分病人有哮喘症状,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响,病人的体质减弱,免疫力逐渐下降,遇寒冷天气或天气变化,容易患感冒,而感冒又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虽然不乏控制感染的药物,但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和合并病毒感染,疗效虽有,却不够彻底。

    长期坚持穴位按摩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显着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迎香、百会、上星、桥弓、百劳等。头穴:运动区、感觉区、胸腔区、鼻咽口舌区等。面穴:肺穴、脾穴、肾穴等。耳穴:对屏尖、肺、气管。

    【按摩手法】

    (1)用双手中指指腹点按左右迎香穴各50~100次;

    (2)用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上星、百会、百劳、囟会各50~100次;

    (3)用双手拇指指腹部抹桥弓20~30次;

    (4)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擦鼻两侧30次;

    (5)从前向后推按胸腔区、鼻咽口舌区各150~200次;

    (6)按揉肺穴、脾穴、肾穴各50~100次;

    (7)揉捏对屏尖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8)棒点耳部肺穴、气管穴各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9)头面部按摩每天2次,早晚各1次,1个月为一疗程。

    【生活注意】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戒除烟酒。

    (2)避免胸背部受寒,冷天外出应戴口罩。

    (3)居处要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勿去潮湿阴暗之所。

    (4)急性发作或发热不退者,应到医院治疗。

    头痛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可因多种原因引起。凡因颅内、外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所引起的,称器质性头痛或神经性头痛;而无病理变化基础的头痛,称为非器质性头痛或官能性头痛。

    所谓器质性病变,是指如颅内肿瘤、血肿、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意外出血、动脉硬化、脑外伤等。器质性头痛疼痛加剧时还将导致呕吐、复视、大小便失禁、视力减退,甚至神志不清、瘫痪。另外,屈光不正、青光眼、副鼻窦炎等引起的头痛也属器质性头痛。

    官能性头痛是由精神过度兴奋、抑制失调、情志不畅、郁怒引起。这类头痛无固定部位,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遗精等神经衰弱症状。

    头部按摩对于慢性高血压之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感冒头痛及一些原因不明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太阳、风池、天柱、神庭、迎香、攒竹、阳白、风府、睛明、率谷、印堂、插花等。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安神区等。

    面穴:首面穴等。

    耳穴:额、枕、神门、皮质下、肝、肺、肾等。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按揉太阳穴30次,即向前向后各转15次;

    (2)用拇指指腹按揉印堂、百会、风池、天柱、阳白、睛明、迎香、风府、插花、首面穴各30~50次;

    (3)用双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头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适中;

    (4)用力拿捏天柱、风池、风府穴10~20次,力量持续、深透、由浅入深,以使局部有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安神区、通顶区、强壮区及通顶旁区,来回5~1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缓和为宜;

    (7)以手指指腹叩击全头部,力量稍轻,有节奏感;

    (8)棒推神门、额、枕、皮质下各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柔;

    (9)捏揉耳部肝、肺、肾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10)揉捏对耳屏部10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柔为宜。

    【生活注意】

    (1)忌食烟、酒、咖啡、巧克力、辛辣等热性、兴奋性食品。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

    (2)突然出现剧痛,兼有手足冰冷、呕吐,常常是脑血管意外的先兆表现,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检查。

    (3)应坚持每天进行自我按摩2~3遍,身体虚弱者可配合中药治疗。

    (4)避免头部受到不良刺激。

    (5)头部按摩一般对功能性头痛疗效好,对颅内病变及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效果较差。

    眩晕

    【症状与病因】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于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最常见的是美尼尔综合征、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病、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当然如肝阳上亢化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

    眩晕的常见症状是头晕旋转,两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如处舟楫之中。

    眩晕的治疗,临床上颇为棘手,头部按摩疗法则是取效甚捷的一种方法。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风府、天柱、完骨、神庭、强问、眉冲、睛明、头维、攒竹、印堂、太阳、安眠、百劳等。

    头穴: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

    面穴:肝穴、脾穴、肾穴、首面穴。耳穴:枕、神门、肝、交感、肾、心、皮质下、太阳等。

    【按摩手法】

    (1)双手指按压头顶的百会穴30~50次,力度轻缓,此穴对眩晕所产生的不适症状很有效果;

    (2)揉按天柱、风池、完骨穴各10~3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风池穴对眩晕很有疗效;

    (3)用拇指指腹按揉睛明、风府、强间、眉冲、头维、首面穴、肝穴、肾穴、脾穴各30~50次;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按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各30~50次;

    (6)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视区、平衡区、晕听区、胃区,来回各30~50次;

    (7)棒推耳部的枕穴、太阳、心、肝、肾等各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宜;

    (8)指甲刮皮质下穴3分钟,酌情用力,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9)指擦耳背部3分钟,沿耳根上下擦动,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

    失眠

    【症状与病因】

    失眠又称“不寐”,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睡后梦多为主要特征。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精神过度紧张、神经衰弱、过度的悲哀和焦虑、过度的兴奋、难以解决的困扰、意外的打击等,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失调,导致难以入睡而产生失眠。中医学认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失眠,其主要的病理机制都是心、脾、肝、肾功能失调。

    采用头部按摩防治失眠安全有效,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应穴位来调整各脏腑功能。心主神明,心火下降与肾水互济,阴阳协调是保证正常睡眠的重要条件。因此,按摩推拿与心、肾相关的穴位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而且要多按常摩,反复推拿。本病多为慢性过程,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天柱、瞳子髎、睛明、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四神聪、安眠、印堂等。

    头穴:头三角、安神区、安宁区、感觉区。

    面穴:首面穴、心穴、肾穴等。

    耳穴;神门、心、肝、肾、皮质下、枕、胃等。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顶百会穴50~100次,力度以阵痛为佳;

    (2)按压头部太阳、风池、天柱穴各50次,力度以胀痛为宜;

    (3)捏揉眼部睛明穴、瞳左髎穴各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4)用拇指指腹按揉安眠、四神聪、首面穴、心穴各30~50次,肾穴150~200次;

    (5)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6)用双手指腹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用拇指桡侧缘推按安神区、感觉区、安宁区各50~100次,推按头三角来回3~5次;

    (8)棒推耳部神门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9)指振耳部心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24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睡前用热水泡脚20~40分钟,清除环境噪声干扰。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慢性咽炎

    【症状与病因】

    咽炎是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炎症,临床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两类,两者都是中年人常见病。在秋冬及冬春之交,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都很多。

    慢性咽炎多数为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而致,少数则因鼻炎而用口呼吸,干燥空气长期刺激咽部,或因烟酒、粉尘刺激等因素致病。

    慢性咽炎特点是:咽部疼痛、干燥、发痒、灼热、异物感、声音粗糙嘶哑或失音,咽部黏膜充血、增厚,由于咽部有黏腻液状物附着,可引起咳嗽、吐黏痰。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翳风、廉泉、风池、下关、太阳、百劳、桥弓等。

    头穴: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运用区等。

    面穴: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等。

    耳穴:咽喉、扁桃腺;耳轮部。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50次,向前向后各2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用中指指腹点揉翳风、廉泉、下关、咽喉穴各50~100次;

    (3)按揉百劳、首面穴、咽喉穴、肝穴、胆穴各30~50次;

    (4)用拇指桡侧缘推按运用区、足运感区、通顶区、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5)用拇指指腹推下桥弓左右各10次;

    (6)用中指指端叩击咽喉穴、鼻咽口舌区各50~100次;

    (7)拿捏风池穴10~20次;

    (8)揉捏耳部的扁桃体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9)拿捏耳轮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少食辛辣食物,避免粉尘、烟雾、化学气体刺激咽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2)忌吸烟、饮酒,多吃青菜、水果,防止大便秘结。

    慢性胃病

    【症状与病因】

    食欲不振、心窝至肚脐处常有沉闷感,偶尔会疼痛、打嗝、腹胀等,是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很多,比暴饮暴食所引起的急性胃炎更难治疗。因此,假如曾接受过彻底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病因,却又治不好时,不妨试试穴位刺激法。

    中医自古即有所谓的“胃部六灸”,利用灸六个穴位的方法治疗胃病,对慢性胃炎有效。反之,如果胃不舒服,这个穴位就会出现发酸或发硬的现象。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头维、风岩、顶上回毛、插花等。

    头穴:感觉区、胃区、胸腔区等。

    面穴:脾穴、胃穴、脐穴等。

    耳穴:神门、交感、胃、脾、肝、小肠、腹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头维、风池、顶上回毛、风岩、插花各30~50次;

    (2)按揉胃穴、脾穴、脐穴各100~200次;

    (3)用拇指桡侧缘向下直推感觉区、胃区、胸腔区各200次;

    (4)用中指指端叩击胃区200~300次,叩击感觉区、胸腔区各50~100次;

    (5)棒推耳部胃穴、交感穴、神门、肝、腹等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宜柔和;

    (6)指揉耳甲艇部5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宜柔和。

    【生活注意】

    (1)饮食要有规律,少食多餐,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烟酒。

    (2)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

    (3)不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须服用,可在饭间或饭后服用。

    高血压

    【症状与病因】

    高血压病属中医的“头痛”、“眩晕”等病范畴,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高血压,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是肾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疾病、颅内病变等所引起的一种症候,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原发性高血压则称为高血压病。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肾虚、阴虚阳亢,或受精神刺激,大脑紧张所致。可见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阳亢”(或因虚致实)而导致人体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引起的。

    高血压病,除了血压升高外,还伴有颈后或头部胀痛,头晕眼花,心慌,或胸闷,四肢发麻,或头重脚轻如坐舟中。日久不愈,严重者还可引起动脉硬化或诱发中风等病变。

    高血压患者除服用降压药外,如配以头部按摩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天柱、人迎、天鼎、神庭、攒竹、风池、阳白、率谷、人中、太阳、百劳、四神聪、风岩、印堂、桥弓等。

    头穴:晕听区、感觉区、足运感区、生殖区、血管舒缩区、安神区、安宁区等。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等。

    耳穴:降压点、神门、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心脏等。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穴50次,力度适中,以胀痛为宜;

    (2)按揉颈部的天柱、人迎、天鼎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按揉风府、印堂、四神聪、百劳、风岩、人中各30~50次;

    (4)按压首面穴,按揉心穴、肾穴、肝穴各50~100次;

    (5)按揉太阳穴30次,均向前按揉;

    (6)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7)用拇指指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各10~20次;

    (8)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攒竹,经过阳白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9)用拇指桡侧缘直推晕听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安宁区、安神区各50~100次;

    (10)用中指指端叩击血管舒缩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各30~50次;

    (11)拿捏风池10~2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12)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罗纹面着力,相对掐揉或捏揉两耳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如果已被医生诊断为高血压病,就应按医嘱吃药,不可随便停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尤其要减少盐的摄入量。

    (2)高血压患者洗澡时需要十分注意。特别是秋冬寒冷的季节,在温度很低的浴室脱光衣服,一下子进入高达42℃的热水中,有时血压会突然升高50毫米汞柱。洗浴后多发生脑血栓等事故,原因就在于此。

    浴室应事先放一下淋浴的水,把室内弄暖和,这样比较安全。室内温度以22℃为好。不要一下子进入浴盆,要先用热水敷洒身体后再洗。这不仅为了洗掉身体的污垢,也具有使身体习惯热水的效果。洗澡水要有一定温度(夏天38℃,冬天40℃),在里面慢慢洗10分钟以上比较理想。这是因为温水有缓解神经兴奋、降低血压的效果。

    (3)多食用降血压食品。降低血压的食品很多,如水果中的苹果和柑橘,含有大量的钾和食物纤维;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胆碱成分,而胆碱又会制造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对降低血压很有效;多饮用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使血管变得柔韧,防止动脉硬化,同时也含有很多氨基酸,对降低血压很有作用。

    低血压

    【症状与病因】

    低血压是指收缩压≤90毫米汞柱,舒张压≤60毫米汞柱者都为低血压。典型症状有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心悸,消瘦,面色苍白,两眼发黑,站立不稳,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冰凉等。

    低血压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多伴随昏厥、休克同时发生;慢性者多因体质消瘦、体位突然变化、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心血管疾病或居住高原地区等因素引起。

    急性患者非头部按摩所宜。中医认为慢性患者多为虚症,可由脾胃失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等原因造成,均有血压低并伴有全身症状。低血压的治疗要针对发病原因采取治本之法,本节仅就低血压提供一些头部按摩方法以调节、升压,作为低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对发病原因的治疗,应去医院求治。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天柱、风池、神庭、人中、攒竹、素髎、承浆、强间、率谷、太阳、百劳、印堂、四神聪等。

    头穴:感觉区、晕听区、强壮区、生殖区等。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脾穴等。

    耳穴:下耳根、肾上腺。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天柱各50次,力度稍轻、平稳;

    (2)按揉太阳、强间、百劳、印堂、四神聪各30次;

    (3)点按人中、承浆、素髎各50次;

    (4)按首面穴、揉肾穴、心穴、脾穴、肝穴各50~100次;

    (5)用拇指桡侧缘向上直推晕听区、感觉区、强壮区、生殖区各100次;

    (6)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8)用力拿捏风池穴10次,以局部产生强烈的酸痛感为佳;

    (9)由前至后用五指拿捏头顶,至后头部改为三指拿捏,顺势由上至下拿捏项肌3~5次;

    (10)推按下耳根穴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手法力度适中;

    (11)棒推肾上腺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要柔和;

    (12)摇耳5分钟,酌情用力,频率每分钟60次。

    【生活注意】

    (1)患者生活要有规律性,加强营养,保持好的情绪。

    (2)戒掉烟酒,进行适当的锻炼。

    (3)本头部按摩手法只能作为低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对于发病原因不明的低血压症应去医院求治。

    糖尿病

    【症状与病因】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代谢紊乱而引起酮症酸中毒、失水、昏迷等为常见。糖尿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中“消渴”病范畴。

    头部按摩对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机制,激发各内分泌腺功能的活性,特别是胰岛分泌功能的活性,使其分泌功能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运用头部按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多数是轻型或中型的,重型的较少。疗效都较为满意,但需坚持长期治疗。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神庭、率谷、攒竹、印堂、太阳、桥弓、四神聪等。

    头穴:足运感区、强壮区、胃区、视区。

    面穴:脾穴、胃穴、肺穴、肾穴。

    耳穴:肾、胰胆、肝、内分泌、脑点、膀胱、皮质下等。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2)按揉印堂、四神聪各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肺穴、胃穴、脾穴、肾穴各300次;

    (4)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足运感区、胃区、视区、强壮区各300次,力度轻柔为宜;

    (5)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6)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7)拿捏风池穴,以局部有轻微的胀痛感为宜;

    (8)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9)棒揉耳部内分泌、肾、胰胆、肝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0)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着力相对捏揉脑点、膀胱、皮质下各2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为宜;

    (11)指揉耳甲艇部6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控制饮食,少吃含糖食品,少吃或不吃水果,多吃动物胰脏;避免思想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节制性生活。

    肥胖症

    【症状与病因】

    肥胖是指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显着超过正常人的平均量。

    肥胖的判断没有绝对标准,一般可根据标准体重进行判断。标准体重有一种比较简易的计算方法:

    男性平均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女性平均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

    一般而言,超过标准体重的10%,称为过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者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则为重度肥胖。

    肥胖症可始于任何年龄,但以40~50岁女性多见。目前医学界认为引起肥胖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病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内分泌失调,体内脂肪代谢障碍,脂肪积而不“化”;另一类是生理性致肥,主要是因为饮食失控,营养摄入失衡,致使体内脂肪过量堆积。

    由于病人肥胖程度不同,表现亦各异,轻度肥胖者一般无任何症状,中度和重度肥胖者有行为缓慢、易感疲劳、气促、负重关节酸痛或易出现退行性病变。男性可有阳痿,妇女可有月经量减少、闭经、不孕,常有腰酸,关节疼痛等症状。并易伴发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动脉硬化、糖尿病、胆石症等。

    头部按摩疗法有较好的减肥效果,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内分泌功能,从而调节体内的脂肪代谢;对于因摄食过多引起的肥胖症,头部按摩重在调节胃肠道的功能,减少食物的摄入,从而减少脂肪的堆积。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头维、百劳、泽田等。

    头穴:运用区、运动区、胃区、生殖区等。

    面穴:肾穴、胃穴、肝穴。

    耳穴:口、食道、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饥点、渴点、卵巢、睾丸等。

    【按摩手法】

    (1)按揉百劳、泽田、头维、肾穴、肝穴、胃穴各100~200次;

    (2)叩击胃区、运动区各50~100次;

    (3)拿捏风池穴20~30次,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4)直推运动区、生殖区、运用区各300次;

    (5)棒点口穴、食道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6)以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捏揉或掐揉耳部的子宫、脑点、内分泌、兴奋点、大肠等穴各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起居有节,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节制饮食,控制过多热量摄入,特别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食品。晚上尽量少进食。

    (3)进食时速度要慢,按摩时手法以强刺激为主。

    三叉神经痛

    【症状与病因】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患者较多。或疼痛呈持续性而阵发性加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内疾患所致。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流涎等症状。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鼻及口腔前部(发痛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引起。与中医学的头痛、偏头痛、面痛等颇有相似之处。临床上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突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时间短暂)、恐惧、焦虑不安为主症。

    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成。由于受寒冷刺激,或受多种疾病的影响以及三叉神经受损等,均会引起三叉神经痛。若三叉神经的任何一条神经出现异常,就会累及另外两条神经,出现阵发性的面部疼痛,其性质有针刺样、刀割样或触电样,患者深受其苦,以按摩点穴效果较好。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攒竹、人中、承浆、风池、下关、颊车、神庭、阳白、地仓、四白、颧髎、百会、大迎、太阳、夹承浆、印堂、桥弓、安眠等。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感觉区、胃区等。

    面穴: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

    耳穴:上颌、面颊、神门、下颌、枕小神经、枕、外耳等。

    【按摩手法】

    (1)按揉阳白、颧髎、四白、地仓、大迎、下关、百会、夹承浆、颊车、翳风、安眠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推印堂至神庭穴30~50次;

    (3)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4)直推胃区、通顶区、通顶旁区、感觉区、强壮区各300次;

    (5)掐揉人中穴2分钟,力度以产生局部酸痛感为宜;

    (6)按揉风池穴10~2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痛感为宜;

    (7)按揉太阳穴30次,以局部产生温热感为佳;

    (8)按揉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各300次;

    (9)用中指指腹叩击感觉区、胃区、强壮区各50~100次;

    (10)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20次;

    (11)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用力,捏揉或掐揉耳部中面颊、上颌、下颌、枕等穴各2分钟,力度适中;

    (12)棒推神门、外耳、枕小神经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明原因再进行治疗。

    (2)患者要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

    (3)不食刺激性食物及海鲜等发物,忌烟酒。

    颈椎病

    【症状与病因】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如颈间盘、后纵韧带、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而导致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综合征群。该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颈椎病多因身体虚弱、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濡养欠乏;或气滞、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积累,致经络淤滞、风寒湿邪外袭,痹阻于太阳经脉,经隧不通、筋骨不利而发病。

    其临床症状多为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肢体酸软乏力,甚则大小便失禁、瘫痪。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和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等。如能每天坚持头部按摩,多数患者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风池、风府、天柱、翳风、百劳、安眠、风岩、泽田。

    头穴:感觉区、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

    面穴:肩穴、手穴、背穴、臂穴等。

    耳穴:颈、颈椎、皮质下、肾、肾上腺、神门、肩、枕、内分泌。

    【按摩手法】

    (1)按揉天柱、风池、风府、百劳、安眠、翳风、风岩、泽田各30~50次,力度轻缓平稳,以酸胀为宜;

    (2)直推感觉区、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肩穴、背穴、手穴、臂穴各50~100次;

    (4)用中指指端叩击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

    (5)拔伸颈椎,力度要轻柔,勿用蛮力;

    (6)摇动头部,左右各20转,速度适中;

    (7)指推耳部颈椎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宜;

    (8)指揉肾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9)棒推颈穴、神门、肩、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等穴各2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10)揉捏对耳轮体部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经常做颈项活动,锻炼颈部。

    (2)患者不宜低头工作过久,也要避免不正常的体位,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等,避免头顶或手持重物。睡枕不宜过高、过低、过硬,并注意局部保暖。

    (3)反复落枕,即为颈椎病的先兆,故落枕的治疗与颈椎病的治疗大同小异。

    (4)一旦发现颈背酸痛时,应做CT或拍X线片检查。当诊断为颈椎病时,颈椎运动要缓慢,忌做猛烈甩头运动。

    牙痛

    【症状与病因】

    牙痛是口腔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一般遇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尤为明显。牙痛主要由龋齿、急性根尖周围炎、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牙本质过敏等引起。中医学认为,牙痛有虚实之分,实痛多因胃火引起,伴有口臭、便秘等症;虚痛多由肾虚所致,伴有齿浮、神疲乏力等。当患者发生牙病时,采用头部按摩疗法,一般10~20分钟,多能缓解。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四白、巨髎、地仓、下关、翳风、天柱、颊车、大迎、承浆、人中、头维、风池、太阳、桥弓、夹承浆等。

    头穴:感觉区、通顶区、足运感区、鼻咽口舌旁区。

    面穴:首面穴、肝穴、肾穴、胃穴。

    耳穴:牙痛点、胃、神门、喉牙、上颌、下颌、肾上腺。

    【按摩手法】

    (1)按揉面部的四白、巨髎、地仓、下关各30~50次,力度轻柔;

    (2)按压颈部的翳风、天柱、颊车、大迎各30~50次,力度适中,以有胀酸为宜;

    (3)按揉太阳穴5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酸痛感为宜;

    (4)用中指指端点揉承浆、人中、头维、夹承浆各50~100次;

    (5)推按足运感区、通顶区、感觉区、鼻咽口舌旁区各50~100次;

    (6)按揉首面穴、肝穴、胃穴、肾穴各30~50次,力度适中;

    (7)推下桥弓左右各10次,力度适中;

    (8)按揉风池穴10~20次;

    (9)用中指指端叩击足运感区、鼻咽口舌旁区各50~100次;

    (10)按揉摩擦面颊部2~3分钟,以产生温热感为佳;

    (11)棒推耳部牙痛点、喉牙、胃、肾上腺、神门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柔和为宜;

    (12)指揉肾穴,上、下颌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2)注意饮食,忌吃冷热辛辣食品。

    (3)牙痛停止后,可到医院检查原发病因。

    假性近视

    【症状与病因】

    近视一般来说都与遗传有关,但即使是双眼视力良好的孩子,也可能在过度使用眼睛后,造成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的人在早期就接受治疗,会使改善视力的可能性提高;若放任不管,假性近视就会继续恶化到成为真性近视。

    青少年朋友中,得假性近视的比率最高,那是过近距离看书或写字的结果。原因是在水晶体二侧的毛样体筋痉挛,而导致毛样体筋失去调节焦距的作用,而无法看清远处的景物,形成近视。

    【有效穴位】

    对于学生及学生的父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假性近视并不只限于青少年朋友,即使是成人,在一时的过度使用眼睛后,一样会造成假性近视。此时,若给予适当的治疗,就能够很快恢复正常的视力。

    经穴与经外奇穴:睛明、承泣、攒竹、神庭、百会、丝竹空、瞳子髂、四白、率谷、风池、太阳、印堂、百劳、四神聪、鱼腰。

    头穴:视区、眼球协调运动中枢、运用区、感觉区。

    面穴:首面穴、肾穴、肝穴。

    耳穴:眼、目1、目2、肝、肾等。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睛明、承泣、攒竹穴各50~100次,力度平缓有力,以稍有酸痛为宜;

    (2)按揉攒竹、神庭、四白、丝竹空、瞳左髎、四神聪、百劳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首面穴、肝穴、肾穴各30~50次;

    (4)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分推攒竹,经鱼腰、丝竹空,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5)推按视区、眼球协调运动中枢、感觉区、运动区各50~1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佳;

    (6)以一指禅推法绕“∞”字推按眼眶3~5次,力度适中;

    (7)推下桥弓左右各10次,力度适中;

    (8)拿捏风池穴30~50次,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9)用中指端叩击视区、眼球协调运动中枢各50~100次;

    (10)捏揉耳部眼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缓和;

    (11)棒揉目1、目2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2)棒按肝穴3分钟,患者配合上下左右转动眼球;

    (13)指揉肾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使,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生活注意】

    (1)看书时保持距离,端正坐姿,时间不要太长;

    (2)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

    (3)坚持眼保健操,每天上下、左右转动眼球各10~20次。

    慢性鼻炎

    【症状与病因】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粘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以青少年为多见。其病因多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造成。此外,慢性扁桃体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邻近组织病灶反复感染的影响,或受外界有害气体、粉尘、干燥、潮湿、高温等长期刺激,以及急性传染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慢性鼻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多涕,鼻腔检查有鼻甲肥大。单纯性鼻炎鼻塞呈间歇性:一般白天轻,夜间重;运动后轻,受凉后重。交替性: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卧向另侧时,鼻塞亦改变为另一侧。鼻涕则为黏液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多持续性,鼻涕量不多,但不易擤出。

    中医学认为慢性鼻炎主要与肺的功能有关,因为“鼻为肺之窍”,鼻的各种功能正常,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头部按摩能宣肺通窍,清热消炎,增强鼻的抗病能力。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通天、风池、天柱、迎香、睛明、囟会、口禾髂、印堂、太阳。

    头穴:鼻咽口舌区、足运感区、通顶区、胸腔区等。

    面穴:首面穴、心穴、咽喉穴等。

    耳穴:内鼻、肾上腺、额等。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部的百会、通天穴各30~50次,力度稍重,以胀痛为宜;

    (2)按揉风池、天柱、睛明、迎香、印堂、巨髎、囟会、口禾髂等各30~50次,力度轻柔平缓;

    (3)用双手拇指罗纹面按揉太阳、印堂各30~50次,力度适中;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囟会100次;

    (5)按揉首面穴、心穴、咽喉穴各30~50次;

    (6)推按鼻咽口舌区、足运感区、胸腔区、通顶区各100次;

    (7)叩击鼻咽口舌区、咽喉穴各50~100次;

    (8)指揉耳部内鼻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但要适度;

    (9)棒揉肾上腺穴3分钟,频率每分种60次,力度轻柔缓和;

    (10)棒推额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注意营养,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每天按揉鼻梁周围50次,有保健预防作用。

    月经不调

    【症状与病因】

    有些女性月经常出现错后、提前,或经量过多、过少等异常,脸色晦暗。并且伴有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小腹胀痛,白带增多,腰腿酸软等症状。这些现象均是月经不调的表现。

    本症一因郁怒忧思,过食辛辣、寒凉食物;二因经期感受潮湿,忽视卫生,以及多病久病等,而导致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职,冲、任两脉损伤所致。

    头部按摩疗法治疗月经不调,重在调经。通过加强肝脏的疏泄功能、脾脏的统血功能,肾脏的温煦功能,协调冲任,从而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囟会、攒竹、率谷、风府、太阳、印堂、四神聪、风岩、百劳、插花等。

    头穴:强壮区、生殖区、精神情感区、通顶区、通顶旁区、血管舒缩区、安神区。

    面穴:心穴、脾穴、肾穴、肝穴、首面穴。

    耳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肝、肾。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印堂、百会、风府、安眠、百劳、风岩、插花各30~50次,力度以有胀痛感为宜;

    (2)按揉首面穴、肾穴、肝穴、心穴、脾穴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推按生殖区、强壮区、血管舒缩区、精神情感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安神区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感为宜;

    (4)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5)用两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囟会30~50次;

    (6)拿捏风池穴10~20次;

    (7)用中指指端叩击血管舒缩区、精神情感区、强壮区、生殖区各50~100次,力度适中;

    (8)指揉耳部内生殖器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9)棒揉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柔;

    (10)掐皮质下穴1分钟,酌情用力,至局部皮肤产生掐痕;

    (11)棒按肝穴2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2)指振肾穴1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生活注意】

    (1)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房事。

    (2)避免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忌急躁、忧思、发怒。

    (3)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健身运动。

    (4)月经期避免冰水着凉或食生冷、辛辣食品。

    更年期综合征

    【症状与病因】

    本病男女都可发生,但女性发病较早,症状也较重,一般多在45~55岁之间,表现为月经逐渐停止来潮,出现一些与绝经有关的症状,所以在妇女又称为绝经期综合征。男性患者发病较晚,症状也较轻,一般多发生在50~65岁之间。

    女性更年期,体内气血开始衰少,经气亏乏,从而逐渐失去月经和生育功能,而出现气血不调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女性在此期间,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全身性生理功能的紊乱。男性更年期,睾丸的生精及产生雄性激素的功能也逐渐地下降。

    主要症状: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失眠,头痛头晕,心慌,易出汗,身体发胖,尿频,男性患者可有性欲下降,甚至出现阳痿等。

    更年期是人体的第二次大动荡,体内的分泌系统发生大量的失调,如得不到很好的调理和治疗,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

    因此,在更年期应注意心理保键和身体保健,如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应及时治疗。头部按摩疗法对更年期综合征有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安眠、印堂、四神聪等。

    头穴:安宁区、安神区、精神情感区、胸腔区。

    面穴:心穴、肝穴、肾穴。

    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内生殖。

    (1)按揉两侧太阳穴各30~50次;

    (2)按揉百会、四神聪、安眠、肝穴、肾穴、心穴50~10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为宜;

    (3)推按安宁区、安神区、精神情感区、胸腔区各50~100次;

    (4)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6)用拇指桡侧缘,以率谷穴为中心扫散头部两侧胆经各30~50次;

    (7)用中指指端叩击安宁区、精神情感区、胸腔区各50~100次;

    (8)按揉或拿捏风池穴10~20次,力度要轻柔;

    (9)揉捏皮质下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0)棒揉耳部的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1)用拇指指端点按交感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2)指推内生殖器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

    (2)每日工作不宜太累,注意饮食营养;

    (3)按摩后再用热水浸足,并喝温开水。

    盆腔炎

    【症状与病因】

    盆腔炎为妇科的常见病,当细菌进入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几个部位同时发炎。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应以抗菌素等药物治疗为主,慢性盆腔炎结合头部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用药剂量,并且副作用少。其常见的症状有:长期持续性、程度不同的下腹隐痛、坠胀或腰痛,常在月经期加重,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白带增多、呈脓性或有臭味,有时出现尿频,排尿和大便时胀痛。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率谷、络却、百劳、风岩、太阳、泽田。

    头穴:生殖区、通顶区、腰区、足运感区、强壮区。

    面穴:膀胱子宫穴、肾穴、肝穴等。

    耳穴: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盆腔等。

    【按摩手法】

    (1)用双手大拇指按揉太阳穴30~50次,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百劳、风岩、络却、泽田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膀胱子宫穴、肾穴、肝穴30~50次,力度以局部酸痛为佳;

    (4)推按生殖区、腰区、通顶区、足运感区、强壮区各200次;

    (5)中指指端叩击生殖区、腰区、足运感区各50~100次;

    (6)用力按揉或拿捏风池穴20次,力度以产生局部胀痛感为宜;

    (7)用双手拇指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按此做3遍;

    (8)指揉内生殖器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9)揉捏皮质下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柔和;

    (10)棒揉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50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11)棒推盆腔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注意卫生,每天清洗外阴部;

    (2)饮食清淡,少吃或不吃辛辣食品;

    (3)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阳痿

    【症状与病因】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以致不能完成性交的一种病症。多数患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所致,如疲劳、焦虑、紧张、情绪波动、非正常环境等,也有器质性病变所致,一般很少见,也不容易治疗。

    阳痿患者常伴有精神不振,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腰酸腿软,畏寒肢凉,阴囊多汗,小便黄赤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阳痿多由房室劳损、肝肾不足、命门火衰引起。头部按摩在激发补肾壮阳功能的基础上,益气养血、疏肝理气、活血化淤,从而能促进垂体一肾上腺一生殖腺的激素分泌,增强性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目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囟会、攒竹、率谷、太阳、印堂、百劳、桥弓、四神聪、安眠、泽田。

    头穴:生殖区、强壮区、足运感区、安神区、精神情感区。

    面穴:首面穴、肾穴、心穴、肝穴等。

    耳穴:外生殖器、内生殖器、肾、睾丸、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顺时针旋转;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百劳、安眠、泽田各50~100次;

    (3)按揉心穴、首面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4)直推生殖区、强壮穴、安神区、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各300次;

    (5)交替推印堂至囟会30~50次;

    (6)用双手拇指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7)中指叩击生殖区、安神区、强壮区各50~100次;

    (8)按揉或拿捏风池穴10~20次;

    (9)用拇指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10)指揉内生殖器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偏重为主;

    (11)弹外生殖器穴5分钟,酌情用力,频率每分钟120次,以局部微痛为度;

    (12)棒推肾、肾上腺、内分泌、皮质下、睾丸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缓柔和;

    (13)揉捏耳轮部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柔。

    【生活注意】

    (1)治疗期间,禁止房事;

    (2)本病多数为功能性,患者应消除心理障碍;

    (3)不可滥用壮阳药物。

    青春痘

    【症状与病因】

    青春痘是痤疮的俗称,亦称粉刺,是青春发育期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发育成熟后,性激素分泌增加,在雄激素及黄体酮影响下,皮脂腺增大,分泌大量而黏稠的皮脂,同时伴有毛囊口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致使排泄不畅而阻滞在毛囊及毛囊口内,形成粉刺。

    青春痘好发于青年,男多于女,好发于颜面部及胸背上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病变初期为散在性毛囊性丘疹,顶端有粉刺,若将粉刺挤出,可见其下扩大之毛囊口;如合并感染,则为炎性丘疹,发展为浓疮。较浅之损害吸收后遗留点状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着。损害不断吸收好转,又不断新起发展,迁延数年,一般青春期后多可自愈。穴位按摩对青春痘有很好的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攒竹、神庭、阳白、天柱、率谷、风池、太阳、印堂、四神聪、桥弓。

    头穴:血管舒缩区、安神区、安宁区、生殖区、足运感区。

    面穴:首面穴、肝穴、肾穴、心穴。

    耳穴:面颊区、内分泌、肺、肝、脾、激素、子宫、皮质下、大肠、睾丸。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50次,顺时针旋转,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用拇指按揉百会、风池、风府、印堂、四神聪各50次,力度适中;

    (3)按首面穴,揉心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4)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穴至神庭30~50次;

    (5)分推攒竹,经阳白至两侧太阳穴30次;

    (6)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20次;

    (7)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血管舒缩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安宁区、安神区各50~100次;

    (8)中指端叩击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各30~50次;

    (9)指揉子宫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0)揉捏皮质下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棒揉内分泌、肝、肺、脾等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150次,力度以柔和为主;

    (12)指揉面颊区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保持面部清洁。

    (2)多吃清淡食品,少食油脂、糖类、辛辣食品。

    (3)颜面局部红肿热痛,皮肤有损害时,切忌用手挤捏,以免感染发炎,首选做头部按摩和耳穴按摩。

    (4)克服急躁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5)痤疮感染、头痛发热者,应去医院治疗。

    脱发

    【症状与病因】

    脱发是指非生理脱落的一类疾病,包括斑秃、脂溢性脱发等疾病。其中,斑秃是一种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头皮鲜红光亮、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慢性皮肤病,相当于中医的“油风”;脂溢性脱发是指在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头发细软、稀疏、脱落,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脱发的基本病机为风盛血燥,气血亏虚,精血不足,气血淤滞而致发失所养。

    穴位按摩治疗脱发有很好的疗效,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效果十分显着。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承灵、通天、风池、天柱、头维、率谷、悬厘、攒竹、神庭、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的中点)、太阳、印堂、安眠、百劳等(图1-166)。

    头穴: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安宁区、安神区、强壮区,精神情感区。

    面穴:首面穴、肝穴、心穴、肾穴等。

    耳穴:肾、肺、神门、内分泌、脾、顶、枕、大肠。

    【按摩手法】

    (1)按压百会、承灵、通天穴各50~100次,力度稍重,以胀疼为佳;

    (2)按揉风池、天柱、头维、生发穴、太阳、印堂、安眠、百劳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首面穴、心穴、肾穴各50~100次;

    (4)用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5)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

    (6)推按血管舒缩区、精神情感区、生殖区、安神区、强壮区、安宁区各50~100次;

    (7)中指叩击精神情感区、血管舒缩区、生殖区、强壮区各50~100次;

    (8)叩击脱发部位3~5分钟,或至局部发热发红,也可在局部涂一些生发液再叩击;

    (9)棒揉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宜轻柔;

    (10)指振耳部肾穴、肺穴、脾穴、大肠等各1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1)棒推神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之健肾益发。

    (2)注意休息,工作不要过于紧张,保持精神愉快,忌开夜车。

    (3)洗发时要注意选用保护头发的洗发液,梳头动作要轻柔,优先选用木制梳或牛角梳。

    (4)忌食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戒烟、酒。

    (5)注意饮食营养调配,摄入有益于生发的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及微量元素铁、锌、铜、碘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动物肝脏、鱼、核桃等。

    (6)戴头盔、帽子时要注意通风,避免因出汗而闷坏头发。

    (7)头部按摩效果良好,但须坚持,树立信心。

    小儿遗尿

    【症状与病因】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岁以上的幼儿在睡眠中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病症。3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全,尚未养成正常的排尿习惯,白天疲劳而偶尔尿床者,不属病态。本病虽无严重后果,但病延日久,就会妨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其生长发育,故应及早治疗。

    中医认为,该病大多数由于肺、脾、肾和膀胱功能失调所致。肾为先天之本,因先天肾气不足,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水道;久病引起肺脾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膀胱失约而出现睡眠中不随意排尿。现代医学认为,遗尿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皮质功能紊乱而造成膀胱排尿功能失调。

    根据小儿遗尿症的病因,可分为肾气不足型、脾肾气虚型、脾肺气虚型。

    穴位按摩对小儿遗尿症很有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池、天柱、神庭、攒竹、率谷、太阳、印堂、四神聪、百劳等。

    头穴:感觉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强壮区。

    面穴:心穴、肾穴、首面穴、膀胱子宫穴等。

    耳穴:膀胱、缘中、交感、枕等。

    【按摩手法】

    (1)揉按太阳穴30~5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天柱、百劳等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肾穴、心穴、首面穴、膀胱子宫穴各30~50次;

    (4)推按感觉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强壮区各50~100次;

    (5)用力拿捏风池、天柱穴各10~20次,以局部有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6)中指指端叩击足运感区、感觉区各50~100次;

    (7)用双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8)用双手拇指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9)指点膀胱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手法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10)揉缘中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手法轻柔;

    (11)棒推交感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2)棒点枕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柔缓和。

    【生活注意】

    (1)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活动不要太兴奋剧烈,不要使其过度疲劳。

    (2)控制患儿夜间饮水,定时叫患儿小便。

    (3)忌食西瓜等水分多的瓜果。

    耳鸣

    【症状与病因】

    耳鸣为耳科疾病中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其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而且越是安静,感觉鸣音越大。耳鸣音常为单一的声音,如蝉鸣声、汽锅声、蒸汽机声、嘶嘶声、铃声、振动声等,有时也可为较复杂的声音。可以是间歇性,也可能为持续性,响度不一。一些响度较高的持续性耳鸣常常令人寝食难安。引起耳鸣的原因较多,各种耳病均可发生耳鸣,如耵聍栓塞、咽鼓管阻塞、鼓室积液、耳硬化症;内耳疾病更易引起此症,如声损伤、梅尼埃病。此外,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白血病、神经官能症、耳毒药物等均可引起耳鸣。中医学认为耳鸣多为暴怒、惊恐、胆肝风火上逆,以至少阳经气闭阻所致,成因外感风邪,壅渴清窍,或肾气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有的还耳内作痛。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耳门、听宫、翳风、角孙、风池、天柱、太阳、四神聪、百劳、安眠等。

    头穴:晕听区、强壮区、感觉区。

    面穴:首面穴、肾穴、肝穴。

    耳穴:外耳、肾、肝、三焦;外耳道部。

    【按摩手法】

    (1)按压头顶的百会穴50次,力度稍重,以胀痛感为宜;

    (2)按揉耳门、听宫、翳风、角孙各200次,点揉时应有明显的胀痛感;

    (3)按揉太阳、四神聪、百劳、完骨、安眠各50~100次,力度轻缓平稳;

    (4)按揉首面穴、肝穴、肾穴各150~200次,力度适中;

    (5)用拇指直推晕听区、感觉区、强壮区各200次,力度轻缓柔和;

    (6)用双手拇指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做3遍。

    (7)指揉耳部的外耳穴4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偏重;

    (8)指揉肾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9)棒推肝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缓柔和;

    (10)棒点三焦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1)改善生活环境,避免噪音,节制性生活。

    (12)稳定情绪,防止暴怒、心情不舒畅。

    (13)平时不要过度饮酒、不吃寒凉食物,注意劳逸结合。

    (14)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好。

    (15)禁止挖耳,保持耳道清洁。

    脱肛

    【症状与病因】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多见于小儿和老年人。本病发病缓慢,初起时仅在排便时有直肠黏膜脱出,在排便后即能自行回纳;若体虚或日久失治,则在咳嗽、啼哭、站立或步行时也会脱出,且长时间不能自行回纳,同时自觉下腹部有坠胀感及肛门周围不适。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小儿先天不足,病后体弱或因泻痢日久,耗伤正气,气虚下陷,托举无力,导致直肠脱垂。亦可因大肠积热,湿热下注,大便干结,迫肛外脱而发病。按摩治疗脱肛的原则是益气清热,升提固脱。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头维、百劳、四神聪。

    头穴:足运感区、胃区、强壮区、腰区。

    面穴:大肠穴、胃穴、脾穴。

    耳穴:大肠、直肠下端、神门、脾、皮质下。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500次,头维50~100次,力度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2)按揉百劳、四神聪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3)按揉脾穴、大肠穴、胃穴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4)用中指叩击胃区、强壮区、足运感区、腰区各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5)推胃区、强壮区各300~500次,直推腰区、足运感区各50~100次;

    (6)用双手食指、拇指指端相对捏揉或掐揉耳部图中穴位;或用火柴棒头分别按压两耳图中穴位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轻重兼使,以柔和为主。

    【生活注意】

    (1)幼儿气血不足,忌长时间哭闹,以防脱肛。

    (2)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和寒凉食物。

    (3)平时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解大便时避免过于用力。

    (4)对患有习惯性便秘者,可同时进行治疗便秘的保健按摩。

    (5)小儿脱肛后应注意护理,每次大便后应用温开水洗净,并涂以消炎膏,再用消毒纱布托住直肠顶端,渐渐推回肛门内,并用撒有五倍子散或枯矾粉的纱布覆于肛门,以丁字带紧束压迫固定。

    贫血

    【症状与病因】

    贫血主要是指红细胞数量减少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言。

    贫血初起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种贫血症状可相继出现:头晕、乏力、易倦、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重者可见眩晕,昏厥,活动后心悸,气短,舌淡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毛发干燥,脱落等表现。

    对于贫血,头部按摩疗法有一定的效果。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风府、风池、率谷、神庭、攒竹、阳白、悬厘、头维、太阳、印堂、百劳、四神聪、风岩、安眠等。

    头穴:晕听区、强壮区、胃区、足运感区、生殖区、安神区。

    面穴:首面穴、脾穴、心穴、肾穴、胃穴。

    耳穴:交感、肾、肝、脾、脑干、内分泌等穴。

    【按摩手法】

    (1)用双手大拇指均向前按揉各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印堂、四神聪、百劳、风府、风池、悬厘、头维各30~50次,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3)按揉首面穴、肾穴、胃穴、心穴、脾穴、安眠、风岩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直推强壮区、生殖区、足运感区、晕听区、胃区、安神区各50~100次,力度适中;

    (5)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6)用双手拇指指端分推攒竹,经阳白穴,至两侧太阳穴30次;

    (7)以率谷为中心,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50次,力度以胀痛感为宜;

    (8)指点耳部交感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偏重;

    (9)指揉耳部肾穴、肝穴、脾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0)揉捏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棒点膈、三焦、脑干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患者应加强营养,注意多吃一些含铁及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如绿色蔬菜、精瘦肉、大豆、动物肝等。

    (2)生活要注重规律,注意身体保暖。

    (3)忌酒烟和寒冷、辛辣刺激食品。

    神经衰弱

    【症状与病因】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多见于中青年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多数患者体质羸弱,失眠,多梦,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倦怠无力,头昏脑涨,记忆减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等。男性患者有遗精、阳痿及早泄,女性患者有月经不调、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有关资料表明,与本症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和学习过度紧张、忙乱,休息和睡眠长期无规律,思想矛盾持久不能解决,以及伴随这些因素的思想负担和不愉快情绪。躯体有消耗性疾患时也有助于神经衰弱发生的倾向。因此,个性有缺陷,有慢性躯体疾病者,在外界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容易发生神经衰弱。

    头部按摩对治疗神经衰弱有很好疗效。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睛明、神庭、率谷、头维、风池、天柱、太阳、印堂、四神聪、安眠、鱼腰。

    头穴:晕听区、视区、胸腔区、安神区、头三角、安宁区、胃区、生殖区。面穴:首面穴、心穴、肾穴、肝穴。耳穴:神门、心、内分泌;对耳屏部。

    【按摩手法】

    (1)用双手大拇指指端按揉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头维、睛明、安眠、四神聪各30~50次,力度适中;

    (3)按揉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各30~50次,力度适中;

    (4)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5)分推攒竹,经鱼腰至两侧太阳穴各30~50次,力度轻缓柔和;

    (6)用拇指桡侧缘向上推按安神区、胸腔区、视区、晕听区、安宁区各50~100次,直推头三角,来回30~50次,力度适中;

    (7)拿捏风池、天柱各10次,力度轻柔;

    (8)棒推耳部的神门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轻缓柔和;

    (9)指揉心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0)棒揉内分泌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11)揉捏对耳屏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

    【生活注意】

    (1)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工作、生活要有规律性,适当减少脑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

    癫痫

    【症状与病因】

    癫痫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发作性疾病,是反复发作的神经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发作性脑功能失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四类。其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发作性肢体抽搐,持续短暂和反复发作。

    头部按摩对治疗本病有良好的效果。【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人中、哑门、承浆、素髎、风池、安眠、印堂等。

    头穴:运动区、运用区、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衡区、癫痫区、安神区、制狂区等。

    面穴:心穴、肾穴、肝穴等。

    耳穴:心、枕、神门。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印堂、承浆、安眠、哑门各50~100次,力度适中;

    (2)按揉心穴、肝穴、肾穴各50~100次;

    (3)掐按人中、素髎各10~20次;

    (4)拿捏风池20~30次;

    (5)点按平衡区、制狂区各30~50次,力度轻柔;

    (6)依次推按舞蹈震颤控制区、癫痫区、制狂区、安神区各100~200次;

    (7)直推运动区、运用区、平衡区各50~100次;

    (8)指振心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9)棒揉枕穴、神门穴各6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忌烟、酒、辛辣等刺激食物,适当限制食盐和水分,避免单独外出,以免发生意外。

    癔病

    【症状与病因】

    癔病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多发生于青年人和中年人,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发病原因与明显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如同事间争吵、家庭不和、亲人亡故、个人的不幸遭遇等,尤以第一次发病精神因素更为明显。本病也可通过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本病的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患者意识不清,无端哭笑,常有手舞足蹈的戏剧表演动作。发病急,病程短,好转快,容易复发。

    头部按摩对于减轻癔病发作症状,减少癔病发作次数,均有一定的疗效,但要坚持长期治疗。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人中、神庭、风府、风池、素髎、兑端、上星、承浆、太阳、印堂、四神聪。

    头穴:运动区、感觉区、制狂区、舞蹈震颤控制区、晕听区、安神区、胸腔区。

    耳穴:心、枕、神门等。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次,向前向后各转1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上星、四神聪、风府、兑端、心穴、首面穴各50~100次,力度适中;

    (3)掐按人中、承浆、素髎穴各10次,力度适中,以产生酸痛感为宜;

    (4)依次推按舞蹈震颤控制区、晕听区、制狂区、安宁区各150~200次,力度适中;

    (5)直推运动区、感觉区各50~1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6)点按制狂区、安宁区各30~50次;

    (7)拿捏风池20~30次,力度宜偏重;

    (8)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9)用指端按揉耳部心穴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宜;

    (10)棒揉耳部枕穴、神门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缓柔和;

    (11)揉捏对耳屏部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宜轻柔。

    【生活注意】

    (1)平时要注意多培养一些情趣,如种植花草、读书、养鸟、练太极拳等。

    (2)保持乐观的精神面貌,避免精神上受刺激。

    (3)患者要树立治愈本病的信心,设法消除引起发病的各种因素。

    性冷淡症

    【症状与病因】

    性冷淡症是指男女性对房事没有兴趣,行房事时不能进入性高潮的病症。性冷淡症的常见病因是由于对性知识了解不足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情绪抑制、恐惧,精神紧张,性生活不协调,卵巢功能不良,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促性腺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为:性欲冷淡、性交疼痛、记忆力减退、精神委靡不振、腰酸乏力,四肢困倦,毛发脱落、心烦易怒、性情急躁等。

    中医学认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胆气虚及心气不足是造成性冷淡的很重要因素,因而头部按摩通过滋补肝肾,加强性腺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神庭、风池、攒竹、兑端、瞳左髎、承浆、太阳、印堂、百劳、四神聪、泽田、插花。

    头穴:生殖区、安神区、强壮区、足运感区、腰区、精神情感区。

    面穴:肾穴、心穴、肝穴。

    耳穴:脑垂体、皮质下、睾丸、兴奋点、外生殖器、肾、尿道。

    【按摩手法】

    (1)按揉太阳穴30次,向前、后各15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2)按揉百会、瞳左髎、百劳、四神聪、风岩、泽田、插花各50~100次;

    (3)按揉肾穴、肝穴、心穴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用中指指端轻揉兑端、承浆各50~100次,力度适中;

    (5)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力度适中;

    (6)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力度轻柔;

    (7)推按生殖区、强壮区、腰区、足运感区、精神情感区、安神区各50~100次;

    (8)拿捏风池穴10~20次,力度轻柔;

    (9)用中指指端叩击强壮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各50~100次;

    (10)指揉外生殖器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1)揉捏皮质下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以轻柔为主;

    (12)指点肾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适中;

    (13)棒揉尿道、睾丸、兴奋点、脑垂体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轻缓柔和。

    【生活注意】

    (1)融洽夫妻感情,互相体贴,使性生活协调且有规律,并注意工作不要太累,忌长时间开夜车、看电视、玩电脑。

    (2)双方都应主动,以加强性刺激,切勿长期分居,中断性生活。按本法互相按摩,可获良效。

    (3)保持心情舒畅,树立自信心,适当参加文娱活动,增强体质。切忌在外寻欢作乐,以致影响夫妻感情,损伤心、肾、肝、脾功能,引起双方性功能减退。

    (4)加强营养,多食牛奶、豆类、鸡蛋,忌食肥、甘、寒凉、辛辣之品。

    面瘫

    【症状与病因】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大多因为睡卧受风或汗后面部感受风寒所致,另一种则属于中风后遗症。在现代医学里,前者叫周围性面瘫。后者叫中枢性面瘫。本篇着重讨论的是周围性面瘫,其特点为:发病突然,初起时有耳后疼痛,继而出现患侧前额抬头纹消失,眼睑闭合迟钝,鼻唇沟变平坦,嘴角歪向健侧,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进食时食物常嵌在齿颊间等。

    头部按摩治疗面瘫效果很好,治疗越早,疗程越短。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颧髎、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大迎、百会、翳风、风池、桥弓、牵正、安眠、夹承浆。

    头穴:通顶区、通顶旁区、运动区、强壮区。

    面穴: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

    耳穴:眼、面颊、口、额;耳垂部。

    【按摩手法】

    (1)点揉颊车、地仓、人中各50~100次,力度偏重,以产生强烈的胀痛感为宜;

    (2)点揉或拿捏翳风、风池穴各10~20次,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宜;

    (3)按揉颧髎、四白、大迎、下关、百会、夹承浆、牵正、安眠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按揉首面穴、肝穴、胃穴、脾穴各2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轻柔为主;

    (5)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运动区、通顶区、通顶旁区、强壮区各200次,力度适中;

    (6)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7)从印堂开始,以拇、食指相对提捏,自内向外,自下而上,反复数遍;

    (8)提捏眼周组织,主要是患侧眼周、沿眼睑上下提捏,反复数遍;

    (9)棒揉耳部眼穴、面颊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缓和;

    (10)棒推口穴、额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11)三指拿捏耳垂部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2)棒推皮质下、枕、肝、枕小神经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3)双手搓热后搓擦面部2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坚持穴位按摩对周围性的面神经麻痹疗效很好。病情在3个月以内可获痊愈;超过3个月者,坚持按摩也能收效。

    (2)如果右眼不能闭合,口向左侧歪,则右侧脸部为患侧,对患侧即右侧面部手法应较重,而对左面部手法宜轻。此可作判断病变部位和施术的参考。

    (3)注意休息和面部保暖,忌酒,不食辛辣、寒凉之食品。

    中暑

    【症状与病因】

    中暑是在烈日之下,或高热,或热辐射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停留或工作所致,常在体弱或体力过于疲劳的情况下发生。

    根据中暑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可出现头痛、头昏、胸闷、恶心、口渴、汗闭、高热、烦躁不安、全身疲乏和酸痛;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汗多、肢冷、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甚至神志不清,昏迷,四肢抽搐,腓肠肌痉挛以及周围循环衰竭等现象。

    轻者应立即到通风凉爽处休息,多喝含盐饮料,外擦清凉油在太阳穴,或服人丹数粒,即可恢复。若是昏倒的患者,也应送到通风阴凉处,再进行按摩疗法。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人中、素髎、百会、兑端、印堂。

    头穴: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安神区。

    面穴:首面穴、心穴。

    耳穴:心、耳尖。

    【按摩手法】

    (1)用拇指指甲切压人中、素髎、兑端各1~2分钟,力度轻重兼施,以偏重为主;

    (2)点按百会、印堂、首面穴、心穴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3)直推感觉区、血管舒缩区各50~100次,力度要轻柔;

    (4)指振耳部心穴6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较轻;

    (5)扯耳尖穴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平时要做好防暑工作,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时要多饮淡盐凉开水,使体内保持水分,夏日避免太阳的直射,外出要戴太阳帽等。

    遗精

    【症状与病因】

    男子未经性交而泄出精液,称为遗精。遗精有梦遗、滑精之分。有梦而遗精者,为梦遗;无梦而遗,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者,为滑精。

    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的男性,在1个月内梦遗1~2次,属正常现象。若每周遗精达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精,伴有头昏、失眠、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则属于异常现象。

    遗精的发生主要由阴虚火旺,肾虚不固或温热内蕴所致。头部按摩可以清热除湿、交通心肾、补肾固精,能调节内分泌活动,平衡激素,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不仅能维持正常精神思维活动,而且还能调理性机能活动,有利于遗精的治疗恢复。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神庭、率谷、攒竹、强间、风池、太阳、印堂、百劳、四神聪、安眠、顶上回毛、桥弓等。

    头穴:强壮区、生殖区、足运感区、安宁区、安神区、腰区。

    面穴:心穴、肾穴、肝穴。

    耳穴:肾、肾上腺、神门、心、内分泌。

    【按摩手法】

    (1)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次;

    (3)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强间、印堂、四神聪、百劳、安眠、顶上回毛各100次;

    (4)用拇指桡侧缘直推生殖区、强壮区、足运感区、安神区、安宁区、腰区等各300次;

    (5)按揉心穴、肝穴、肾穴各300次;

    (6)用中指指端叩击百会穴、生殖区、强壮区、腰区各50~100次;

    (7)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20次;

    (8)按揉或拿捏风池穴10~20次,以局部产生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9)用双手拇指螺纹面从前额正中线抹向两侧,在太阳穴处按揉3~5次,再推向耳后,并顺势向下推至颈部,连做3遍;

    (10)指振心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力度适中;

    (11)棒揉内分泌穴6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12)棒推神门、肾、肾上腺穴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柔。

    【生活注意】

    (1)注意饮食,禁忌过食醇酒厚味及刺激性食物。

    (2)治疗期间节制性生活,勿用脑过度,保持精神愉快,不必恐慌。

    (3)中年人遗精过频,有可能为脊髓刺激性损害的早期症状,应加以重视并详细检查病因。

    胃下垂

    【症状与病因】

    胃下垂是指胃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本症多发生于身体瘦弱,胸廓狭长的人;或身体很胖,但急骤瘦弱之人;或多产妇女。患病后症状有:食少乏力,胃脘胀满不舒,食后更甚,自觉有物下坠,按之不舒服,脐下有振水声,日久则头晕怕冷,面色无华,夜寐不安,口苦咽干等,平卧时自觉坠胀感减轻。

    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一因素体虚弱,或产后气血亏虚、过早劳动;二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后运动过剧,或长期有胃病史,引起胃张力衰退,以致胃腑日渐下垂;三因思虑过度,情志不和,饮食减退,久而久之,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以致胃下垂。

    【有效穴位】

    头部按摩以健脾和胃,益气举陷为原则,对治疗本病有很好的效果。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头维、百劳、四神聪、风岩。

    头穴:胃区、强壮区、胸腔区、足运感区。

    面穴:脾穴、胃穴。

    耳穴:胃、交感、皮质下、脾、肝、神门。

    【按摩手法】

    (1)按揉百会穴400~500次,力度适中;

    (2)按揉头维50~100次,力度以产生胀痛感为宜;

    (3)按揉百劳、四神聪、风岩各100~200次,力度适中;

    (4)按揉脾穴、胃穴各200~300次,力度偏重;

    (5)用拇指桡侧推上胃区、强壮区各300~500次;

    (6)直推足运感区、胸腔区各50~100次;

    (7)用中指指端叩击胃区、强壮区各50~100次,力度轻重兼施,以柔和为主;

    (8)棒推胃穴4分钟,频率每分钟120次,力度以轻缓柔和为主;

    (9)揉捏皮质下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要轻;

    (10)棒点脾穴、肝穴、交感、神门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180次,力度轻重兼施。

    【生活注意】

    (1)坚持按摩能增强体质,预防胃下垂的发生及治疗轻度胃下垂;重度胃下垂经长期自我按摩,亦能收到满意效果。

    (2)自我按摩的同时可配合中药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治疗。

    (3)节制饮食,舒畅情志,防止暴饮暴食、酗酒、大怒、忧思、过度疲劳和胃部受凉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

    【症状与病因】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食欲亢进、体重减轻、心动过速、情绪容易激动、怕热、多汗、手抖、眼球突出等。

    中医学认为:本症一因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遭受精神刺激,致使肝气郁结,气滞,不能运行津液,津液凝聚成痰,痰气交阻颈前,为气滞痰凝;二因肝气久郁化火,致肝火亢盛;三因火盛伤阴,肝阴不足,久必及心,致心肝阴虚,或素体阴虚,遇有气郁化火,肝火旺盛,又易伤阴。

    按摩相关穴位能理气化痰,软坚消肿。

    【有效穴位】

    经穴与经外奇穴:百会、睛明、攒竹、神庭、丝竹空、率谷、瞳子髎、翳风、风池、太阳、印堂、桥弓、安眠、百劳、四神聪。

    头穴:足运感区、视区、感觉区、晕昕区、强壮区、安宁区。

    面穴: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

    耳穴:甲状腺、神门、脑点、内分泌、肾上腺、颈椎、交感。

    【按摩手法】

    (1)用双手拇指桡侧缘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50次;

    (2)用双手拇指螺纹面分推攒竹,至两侧太阳穴30~50次,力度适中;

    (3)用拇指螺纹面按揉百会、攒竹、睛明、丝竹空、神庭、瞳子髎、翳风、印堂、四神聪、百劳、安眠各50~100次,力度适中;

    (4)用拇指桡侧缘直推足运感区、视区、感觉区、晕听区、强壮区、安宁区等各200~300次;

    (5)按揉首面穴、心穴、肝穴、肾穴各200~300次;

    (6)用双手大鱼际按揉太阳穴30~50次;

    (7)以率谷为重点扫散头侧面左右各30~50次;

    (8)拿捏风池10~20次,以局部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宜;

    (9)用拇指螺纹面向下直推桥弓,先左后右,每侧10次;

    (10)用双手食指和拇指指端着力相对捏揉或掐揉两耳图中穴位;

    (11)指点耳中交感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适中;

    (12)棒推神门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90次,力度轻缓柔和;

    (13)棒揉肾上腺穴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力度适中;

    (14)棒推颈椎、甲状腺1、甲状腺2、脑点、甲状腺3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75次,手法轻重兼施,力度适中。

    【生活注意】

    (1)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绪激动和工作过于劳累。

    (2)忌食肥、甘、酒、辛辣刺激性食品和海鲜之类食物。

    头部美容保健按摩及生活疗法

    头面保健按摩法

    【体位】取坐位或站立位。

    【手法】双手置于头顶,以手指插入发间擦摩头皮。

    【操作】

    ①分推前额:从印堂到前发际正中之连线为中线,两手食指屈成弓状,用桡侧面着力,由下而上,自中线向前额两侧分推至太阳、头维穴处,并轻揉各穴,约30~50次左右,以胀为度(图1-180)。

    ②抹颞:以两手拇指螺纹面紧按两侧太阳穴,由前向后推抹至耳上方,约30次,以胀为度。

    ③按揉风池:以两拇指螺纹面或指端,紧按风池穴,向对侧眼睛方向,适当用力揉动30次左右,以胀为度。

    ④拍击头顶:以五指尖或指腹,在头顶部由前向后,有节奏的拍打约1分钟,以头部有轻松感为度。

    ⑤按揉百会:以拇指或中指按揉百会40次,以胀为度。

    【作用】本法有健脑益聪、镇静安神等作用,对头晕耳鸣,头痛失眠以及神经衰弱等症均可应用。

    【操作】

    ①揉攒竹:以两手拇指螺纹面,分按两攒竹穴,由轻到重反复按揉约30次,以胀为度。

    ②按睛明:以一手的拇指、食指分别按在内眼角上方01寸凹陷处,先向下挤按,后向上提捏,反复操作约30次,以胀为度。

    ③按揉四白:以两手食指面分别按在目下1寸处,按揉约40次,以胀为度。

    ④揉太阳:以两手拇指螺纹面紧按太阳穴,由轻到重按揉约30次,以胀为度。

    ⑤轮刮眼眶:以左右手食指屈曲如弓状,用第二节桡侧面自内向外刮动,先上后下,反复20~30次,以胀为度。

    【作用】本法有消除眼睛疲劳、防治眼病、保护和提高视力等作用。可在视物过久,眼睛疲劳时使用。

    【操作】

    (1)推擦耳法:用两手掌面横放在两耳廓上,均匀用力向后推擦,回手时耳背带倒再向前推擦,往返交替30~50次,以两耳出现热感后为止。

    (2)掩耳弹脑(鸣天鼓):用两掌的掌心紧按住两耳孔,余指放在颈后。两手食指的指面架在中指的指背上,轻轻敲击后头枕部约30~50次。接着,手指紧贴住后头枕骨部不动,掌心骤然离开耳孔,放开时,耳内出现“咚咚”

    响声,如此连续开闭放响10次。

    (3)指擦耳后:两手食指与中指分开,用食指的内侧面分别贴附在两侧耳后(相当于耳穴降压沟处),做上下推擦,至耳后出现热感后为止,或约1分钟。

    (4)揉按脑后,以两手拇指的指腹揉按位于枕后、枕骨粗隆直下凹陷中的风池穴30~50次。接着,用两掌反复按摩枕后、耳背后乳突部约1分钟。

    以上手法,有促进耳局部血液循环作用,调整耳神经的功能,刺激听觉,防止耳聋、耳鸣的发生。此法可早、晚各进行1次。

    鼻部保健按摩法

    【操作】

    (1)摩鼻梁:用屈曲的拇指指背面平贴在鼻梁的两侧,然后做上至鼻根、下至鼻翼两侧推擦按摩动作。两手可同时上、下操作,也可一上、一下来回操作,反复30~50次。

    (2)捏巨鼻:用拇指和食指捏在鼻翼两旁,做有节律的捏按,反复操作30~50次。

    (3)分推法:双手互相摩擦发热后,各用四指的指腹按在鼻翼两旁,沿鼻唇沟向上推至鼻根,接着沿眉弓上方分推前额至眉梢,反复分推30~50次。

    【操作】

    (1)用手指按压额部发际(食指按住发际,其余手指依次排在前额)。双目微合,视线向下,然后闭眼,依次按压,练习时间约6秒钟。

    (2)双食指按压眉上皮肤,同时抬眉。练习6秒钟。

    (3)努嘴,然后松弛,口微张,并绷紧双唇,练习约6秒钟。

    (4)头后仰,下唇包住上唇,绷紧约6秒钟,然后松弛。

    (5)手指按压颧骨。先微闭双眼,然后使劲闭眼,练习6秒钟。

    (6)绷紧面颊肌肉,尽力向上抬高嘴角,然后垂下,反复做。练习约6秒钟。

    (7)小鱼际按压耳前2厘米处,同时鼓气,然后松弛并微笑。

    (8)头后仰,紧绷下颌,牙齿紧咬,然后用手轻拍颌部、颈部各约6秒钟。

    (9)用擦热的手掌捂住眼睛30秒钟。

    【作用】可延缓皱纹的产生,使您容光焕发。每天定时重复练习2~3次,最好是在净面后练习。

    面部美容按摩疗法

    按摩可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及其某些组织结构改善营养,提高皮脂腺的分泌量,还能使皮肤变得光滑而富有弹性,因此,按摩对面部美容具有确切的疗效。

    其具体的操作手法有点、按、压、推、摩、抹、揉、捏、切。

    【操作】

    患者仰卧,术者立其头前方,用双手拇指按在睛明穴上,顺鼻梁直下推抹至迎香穴,如此反复10~15次,再从鼻尖直上推抹至印堂穴,推揉10~15次,最后按印堂10秒钟,此套手法应轻而柔和,切忌蛮力。

    分推法

    (1)两拇指由印堂沿眉骨分推至太阳,推时稍向内用力轻按太阳,以促进气血流过。

    (2)两拇指由太阳分推至耳门和听宫穴,轻点一下,但手指不能离开皮肤表面,再用拇指与食指的指腹对合,轻捏耳垂,然后上下提拉耳尖2~3次。

    (3)两拇指从印堂分推眉骨至太阳,按压穴位,推至耳门,再按压穴位,然后推至听宫,按压听宫1分钟,最后沿下颌推至人迎。

    (4)两拇指从印堂分推至太阳,轻按穴位,由太阳向后推至率谷,换中指从耳后分推至风池穴,中指指腹按压风池10~15圈,然后轻用力而后拉提2~3次,与此同时,拇指指腹按压太阳。

    两拇指分别切捏两眼上下眼眶5~8次,从睛明切捏至外眼角。

    两手拇指指腹点按两眉骨上缘的鱼腰穴,中指指腹点按两眉端的攒竹穴。用力宜轻而柔,再点按睛明、承泣、四白、上迎香、迎香、丝竹空、瞳左髎、下关、颊车、地仓、人中、承浆等穴,每穴1分钟。

    点揉法

    两手中指点按四白,拇指点按阳白,按住穴位轻揉,顺时针、逆时针各揉50圈,再用中指指腹点按颧髎,点、按、揉三法并用,由慢到快旋转揉按,以每秒4圈之速揉100圈。最后点按头维、太阳、禾髂、外关、内关、翳明、球后、承浆穴,每穴1分钟。此套手法可用于治疗面部蝴蝶斑、雀斑。

    切捏额部五道线

    第一道线:从印堂穴至神庭穴,两拇指一前一后同时切捏。

    第二、三道线:用两拇指从两眉骨上缘的鱼腰穴开始,经阳白穴,切捏至头维穴。

    第四、五道线:用食、中、无名指由两眼角的瞳子髎穴开始,经丝竹空穴、太阳穴、悬颅穴切捏至率谷穴。每道线都要切捏3~5次。

    推抹法

    用两手食指同时按压前额,形成抱球状,从前额分开推抹向两侧,直至脑后,重复3~5次。

    直推法

    医者立于患者一侧,用右手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在前额发际线上,向头顶直推,至脑后处为止,反复直推3~5次。

    牙齿保健按摩法

    洁白、好看的牙齿令人羡慕。有的人却“笑不露齿”,不敢让别人看见自己的一口烂牙。长期坚持做牙齿保健按摩,既能增强牙齿、牙周及口腔各组织器官的健康,又可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让你笑口常开。

    【操作】

    (1)准备功(深呼吸)。采取舒适的坐位,集中精神做9次深呼吸,然后做下面的功法。

    (2)鼓腮功。准备功做完后,闭口咬牙,用两腮和舌头做漱口动作,连续36下。漱口时,口内多生津液,分3口慢慢咽下。久练则津液增多,经常做此动作,达到间接按摩牙龈、保护牙齿的目的,同时又能使面部肌肉丰满,不易塌陷。

    (3)叩齿功。鼓腮功做完后,做叩齿功。叩齿时,使每个牙都能叩接。

    (4)口外手指按摩牙龈。口唇轻轻闭拢,用双手手指压在上下唇和腮部做揉捏动作。每个部位按摩十余次,每个区域按摩时最好是从牙根向牙冠方向顺序,此法只能按摩牙齿的唇颊侧牙龈,舌腭侧牙龈用另法按摩。

    (5)口内手指按摩牙龈。一般主张在刷牙洗脸后进行此法。将洗干净的手指伸进口内,压在牙龈的唇颊面(外面)或舌腭面(里面)上沿牙轴方向按摩,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一个部位按摩十余次后再换另一个部位,直到按摩完所有牙齿。

    (6)舌头按摩牙龈。运用携带唾液的舌头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内而外舔压牙龈和牙齿,上下内外4个面舔压各十余次,每日1次。舔压方向横竖均可,最好自牙根向牙冠方向,舔压力量的大小视牙齿、牙龈、牙周的病情而定,健康情况越差用力越小。长期坚持这种方法对牙周炎、牙周脓肿有消炎排脓止血作用,对牙周萎缩有治疗作用,对减少龋齿发生亦有好处,对无牙病者能起到防病作用。

    一般来说,面部最先出现的是抬头纹,但皱纹也有真性、假性之分。在假性皱纹未形成真性皱纹之前,我们应采用按摩方法来预防和延缓皱纹的出现。针对额部皱纹提早出现,我们要经常注意面部保养,通过按摩来延缓衰老,刺激面部相对应穴位使面部肌肉恢复弹力和弹性,减少抬头纹提早出现。

    【操作】

    (1)两手拇指从眉间向上做抹法。

    (2)双手食、中指自鼻梁沿眉头向上达额头两侧做螺旋式按摩数次。

    (3)用双侧小鱼际自额头中央揉至鬓角处3遍。然后从下向上推至发际3遍。

    (4)两手五指并拢或用整个手掌自额头部正中线分别向两侧分推,反复5~10遍。

    (5)用手指按住眼眉上缘的皮肤,并向上移动手指,同时尽可能不让眉毛上移,使额头皮肤绷紧,默数至6,随即放松,共做3遍。

    (6)双手中指、环指并拢,由眉头开始在整个额部,向左右两侧打圈至两侧太阳穴,点按太阳穴半分钟。

    【生活注意】

    防治皱纹,要从根本上进行。首先必须改善健康状况。如患有慢性病,内脏功能不良,整天病容满面的,无论对皮肤进行怎样的保养也不会奏效。

    其次应当注意营养。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类食品。可多吃些动物肝脏、牛奶、鸡蛋及胡萝卜、豆腐等。此外,含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食品,如蜂蜜、麦片、豆芽、啤酒等,对消除皮肤的皱纹也有一定作用。

    此外,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医学证明,情绪的波动会引起神经失调,进而引起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导致皮肤粗糙、起皱,产生雀斑、酒刺等。

    充足的睡眠是皮肤美容的秘诀之一。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现黑眼圈和鱼尾纹,使皮肤过早衰老。

    在保证每晚有7~8小时连续睡眠外,要做到晚上11点到深夜1点的一段时间完全处在熟睡的状态。26岁以上的女性,如果不充分掌握睡眠的黄金时间,迟睡迟起,就会过早地出现面部的小皱纹,造成皮肤的衰老。

    影响美容的几种习惯性动作

    (1)习惯性皱眉,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不知不觉的动作,那么,人眉头间的川字形皱纹就不足为奇了。有的人打电话时喜欢侧着头,将电话夹在脖子上,这样也容易加速颈部皱纹的出现。

    (2)生活中视力不好的人为了美观不戴眼镜,为了看清楚就眯眼睛看东西,这个习惯会在眼角及鼻梁处出现皱纹。同时眼镜过重或鼻梁的高度不合适,也会在鼻梁上压出皱纹。

    (3)开朗的心境对长寿是有益的。笑口常开对面部的美容却未必是件好事。笑得太多,面部表情肌经常紧张,前额、鼻梁、眼角、下眼睑,甚至脖颈都会出现皱纹。

    (4)吸烟不仅损害健康,而且还会增加体内的杂质,致使脸上出现斑点,使皮肤干枯、起皮、肤色枯黄不均,更严重的是它以纯机械的方式使皮肤起皱。烟雾向上飘绕,你会本能地眯起眼睛以做防范。另外,你含着烟卷的嘴唇在吸烟时不住地缩拢,久而久之,眼周、口周就形成了皱纹。吹口哨引起的皱纹与吸烟相似,应引起人们注意。

    (5)夸张的面部表情会对面容不利,所以要尽量放松面部表情,做到表情自然,自我克制,摆脱那些坏习惯。其中皱眉头是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是自然而然的了。对于这一问题,可以请家人或同事提醒。还有一个独特的方法就是在没有人提醒的时候在两眉之间贴一小段胶布,每当皱眉时绷紧的胶布就会提醒你放松面部。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就不必总是往脸上贴胶布了。祝你能成功的纠正自己!

    (6)顺便提一个与美容有关的生活细节:睡觉时别将脸紧压在枕头上,别以俯卧的姿势睡。压着脸睡不仅对面部是个机械刺激,而且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影响夜间皮肤的新陈代谢。可睡着了免不了要翻身,因此,枕头一定要松软,最好用羽毛枕头。海绵和荞麦皮做枕芯的枕头很容易压迫面孔,一觉醒来,你的脸就成了皱皱的话梅了。

    使皮肤细嫩的按摩手法

    有时我们会以一个人的皮肤色泽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如果肤色欠佳,粗糙而又少光泽,那么此人身体状况一定较差。反之,如果皮肤细嫩而有光泽,无疑是身体状况良好的特征。

    尤其是女性,都希望自身的皮肤光滑、细嫩,所以女性特别重视皮肤的美容。她们着意于用各种化妆品来修饰、打扮,却忘了最根本的一条:如何保持皮肤自身的健康。

    如果你想使自己肤若凝脂,现在就请试试自我按摩。

    【操作】

    (1)额部。用双手拇指外侧的螺纹面或三、四指的指腹,从前额中线向两侧鬓角区做分推法。

    (2)眼角部。先用同侧手的拇指与食指将外眼角上下皮肤固定,稍稍绷紧,然后用另一手的食指指腹,沿着眼轮匝肌的环状走向做眼周按摩,手法宜轻柔。

    (3)颧部。从鼻侧用拇指外侧螺纹面向耳前分推或轻抹。

    (4)颊部。从鼻孔与口角旁,以相同手法用拇指指端向两侧鬓角区轻抹或分推。

    (5)下颌部。以指揉法或指叩法,从下颌中线开始,向鬓角区轻轻指揉或指叩;颌骨下部皮肤,也可用相同方法,从下巴中线沿颌骨向耳后轻揉或轻叩。

    (6)用双手拇指、中指、环指同时由口到耳,由鼻到耳之上,轻轻捏皮肤90次,反复2~3遍。

    白发多见于老年人,是一种生理变化,衰老的表现之一。

    青年、中年出现白发,即是头发早白。头发早白往往逐渐发生,常由家族遗传或个人心情抑郁,或情绪紧张及其他病因引起。表现为头发间杂逐渐变白,或从头顶开始,或由额部,或由两鬓,或整个头部的毛发变白。

    【操作】

    (1)两手十指叉开作梳,从前额向上、向后下方梳动,梳动一次向两侧移动一分,梳遍整个头部。

    (2)两手十指叉开作梳,从前额开始,两手分别向两侧梳动,每梳动一次向两侧移一分,梳遍整个头部。

    (3)两手轻轻地揪抓头发,每揪抓一次移动一分,抓遍整个头部。

    (4)两手掌按贴头上,摩擦头皮,从前额开始,慢慢向后移动,摩擦整个头,连摩数遍。

    鬓角处的太阳穴,是连接眼睛经络的一个重要穴位。以这个穴位为中心施加适当的刺激,不仅可以解除眼睛的紧张和疲劳,还可改善眼睛疲劳导致的头痛、肩酸等症状。

    太阳穴在眼梢旁侧2厘米,骨头稍微凹陷的地方。用拇指头贴在太阳穴上,转着圈揉压。以感觉到稍疼的力度用力揉20次左右,鬓角处肌肉的紧张和眼睛的疲劳就都一扫而光了。如果哪一边的眼睛感觉特别疲劳,就在这一侧多按摩几次。

    按压承泣穴治迎风流泪

    有些人眼睛不红不肿,但就是怕见风,一见风就泪不能禁,好像哭了一样,严重时甚至泪水淋漓满面。这就叫迎风流泪,一般来说夏天比冬天症状明显。

    治疗迎风流泪的穴位都在头部,最重要的是承泣穴。此穴在下眼眶的边缘上。每天坚持按压30~50次,效果非常明显。如再配合四白穴,效果更好。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烦恼的事情。当一个人被烦恼的情绪所控制的时候,往往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与人吵架,甚至发生争斗。因为烦恼,人们还会懒于从事工作和学习,或者对生活感到乏味,对人生失去信心。在烦恼的煎熬下,人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多方面的损害。据医学专家介绍,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神经衰弱、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等,都与烦恼的心情有关。

    要想用指压法消除烦恼,首先要在人体上寻找具有安神镇静作用的穴位。在这类穴位中,效果,比较显着的有双侧太阳穴、风池穴、内关穴等,其中首选为太阳穴。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当人们患感冒或头痛的时候,用手摸这个地方,会明显地感觉到血管的跳动。这就说明在这个穴位下边,有静脉血管通过。所以,用手指按压这个穴位,就有可能对脑部血液循环产生影响。因此,不光是烦恼,对于头痛、头晕、用脑过度造成的神经性疲劳、三叉神经痛,按压太阳穴都能使症状有所缓解。

    按压太阳穴时要两侧一起按。两只手十指分开,好像把头抱住,两个大拇指顶在穴位上,用指腹用关节均可。顶住之后逐渐加力,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而产生了这种感觉后,就要减轻力量,或者轻轻揉动。过一会儿再逐渐加力。每天如此反复按摩10次左右,效果非常好。

    使头发秀美的按摩疗法

    如云的秀发,能表现出女性特有的美,是女性独有的骄傲。对男性而言,头发的茂密也是年轻的象征。因为步入中年以后,头发就会自然有所脱落,变得稀少,故而男性对头发的疏密也是非常注意的。以下几个步骤的按摩法每日早晚各做一次,长期坚持,可防治脱发以及头发干燥、枯黄等,让你秀发如云。

    【操作】

    (1)揉摩头部。十指微屈叉开,用十指指腹在头部及发根处,做揉摩搓按的手法30~50次或1~2分钟。先从前发际逐渐揉摩至头顶及侧头、后头部。十指用力均匀,速度不宜过快。

    (2)按压头部。用双手拇指指腹,先沿正中线从前发际按压至后发际,然后再分两条线,用双拇指同时按压两条线2~3次。按压要按顺序,每一个按压点相隔3厘米左右。用力要均匀,每个点按压时要稍停留1~2秒钟。

    (3)按压百会。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按压百会1分钟左右。按压百会的力量可稍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4)揉按四神聪。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头顶百会的前后左右各1寸处按揉各1分钟。按压时稍用力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佳。

    (5)十指梳头。十指端呈屈曲状,在头部由前发际交替梳推至后头部及侧头部,梳推30~50次。梳推的速度要慢,力量稍大,以不引起头皮疼痛为佳。

    (6)拿捏颈项。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相对用力拿捏颈项,从风池穴水平起到大椎水平止,上下3~5次。力量要适中,移动要慢,拿捏风池时不宜过久。

    (7)牵拉头发。用五指微叉开,手指插进头发根部,轻轻夹住头发,垂直向上方牵拉头发20~30次。牵拉时用力不要过大,微痛即可,以防拉断头发。

    (8)叩打头部。双手掌相合,以侧掌或侧指部叩打全头部30~50次。叩打的力量要柔和,以免引起不适。

    催眠按摩疗法

    【操作】

    (1)正坐,开天门,即术者两手扶住其头部两侧,然后用两手拇指从印堂穴交替向上推入发际,力量适中,动作连贯,时间约1分钟。

    (2)正坐,用一侧大鱼际在其两眼眶施行“8”字揉法,揉动可稍快,但移动宜慢,力量重滞而柔和,揉时手腕尽量放松,沿“8”字操作10遍。

    (3)正坐,用两侧大鱼际分别贴在其两太阳穴处,然后做轻快的揉法1分钟,动作力求柔和连贯,以患者有舒适感为佳。

    (4)正坐,用两手掌根紧按其两耳孔,然后同时一松一紧做快速有节律的鼓动50次,此法亦可自行操作。

    (5)正坐,术者站其前外侧,一手扶住其头后,另一手用四个指头在其头顶及两侧由前往后做梳头运作(即梳法)。梳时四个指头的指甲最好刮着头皮,但不宜太重,时间约1分钟。

    (6)擦涌泉,即用一侧小鱼际摩擦其两足底的涌泉穴,以有热感深透入内为宜。

    洗脸的技巧

    (1)用水:热水,指水温高于38℃。可使毛孔扩张,有益于皮脂的分泌和排出,易将面部皮脂清洗掉,可减少粉刺的发生。但长时间使用会使血管扩张,削弱管壁的弹性,从而导致血液淤滞,表面血管扩张,鼻子和双颊出现不美观的红色。洗掉过多的皮脂还加速皮肤的老化。

    冷水,指水温低于20℃。使毛孔收缩,毛孔中的污物不易洗掉,香皂也不能发挥正常的去污作用,还可造成血管收缩,因而皮肤变得苍白、干燥、起皱,但冷水能改善皮肤的冷热调节功能,使皮肤经受锻炼,增强弹性。

    经常用冷水或热水洗脸的人,面部皮肤会变得松弛和多皱,最好用与室温相同的水,这样既不会刺激皮肤,又能除去污垢。

    硬水,如井水、温泉水、矿泉水等,其中含有较多量的钙、镁、铁等盐类,这些物质与皮肤上的脂肪及肥皂作用时,会产生一种不溶于水的发黏的物质堵塞毛孔,对任何皮肤都有害,硬水使皮肤变脏,失去脂肪,引起刺激和瘙痒。

    有一种说法说用温的蒸馏水洗脸及沐浴是对皮肤有益的,但日常生活中还是用凉温的白开水最方便,最便宜。

    (2)用净面膏、香皂的时候:用净面膏、香皂的时候,要先在手上打出泡沫,直接在脸上搓会刺激皮肤。

    (3)洗脸时手的动作:由面部中央向外,由下向上,顺着肌肉纤维的方向,用力均匀,使劲搓和用力太小都不好,要彻底清洗,留下香皂会刺激皮肤。

    怎样护理唇部皮肤

    正常的唇红红色鲜艳而有光泽,不干不裂,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口唇的颜色及光泽来源于健康的身体。

    漂亮的嘴唇使面部增添魅力,因此,口唇的护理也很重要。白天不化妆时最好使用无色的滋润性的唇膏。晚上洗净嘴唇,可用蘸热植物油的棉球擦去嘴上的唇膏,然后涂以油性护肤霜。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将护肤霜绕圈涂在唇上,然后用涂了一点护肤霜的食指和拇指按住嘴唇的边缘,做轻柔的按压,将上唇贴紧牙齿,从中间开始转向嘴角,同样的方法对下唇按摩,可防止嘴唇周围形成纵向皱纹。

    秋冬季风吹后,有人喜欢舔发干的嘴唇,这样会使嘴唇变得更加干燥,开裂。

    为了使嘴唇柔润也可涂植物油,用一小块棉花蘸加热过的油,然后用双唇夹住棉球,保持10~15分钟。

    面部蒸汽按摩疗法

    面部蒸汽按摩美容术有洗净面部皮肤,增加面部肤色的红活度,消除皱纹等多种美容作用。基于面部蒸汽按摩的美容效果十分显着,所以这种技术在美容室内逐步得到推广,而且有人预测,今后人们日常洗脸将被面部蒸汽“浴”所代替。

    【操作】

    (1)用煮水壶或更现代化的装置,制取温度为38~45℃的水蒸气。温度不宜太高,以免造成烫伤,亦不宜太低,温度低效果则不好。

    (2)将温热的蒸汽通过可以放走气体的面罩,熏头部,以使接受熏蒸者感到温暖、舒适;或者感到类似“羞涩感”的感受为妙。

    (3)再将按摩者的手用同样的蒸汽温暖和湿润。

    (4)在进行面部蒸汽熏的同时,用蒸汽温暖过的手对被按摩者施行面部按摩。

    (5)按摩的手法和方式与传统的按摩术相同,但要避免按压过重。

    (6)按摩完毕,取去面罩,用柔和的干毛巾擦净面部即可。

    此法不仅能美容,而且还可以给接受按摩者以很大的心理享受;同时对面部、五官的炎症和某些病变,尤其是对急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结膜炎、麦粒肿、面肿等具有很明显的疗效。

    消除“双下巴”的按摩疗法

    【操作】

    (1)闭齿、抬头,两手食指和中指从下巴尖部开始,向两边做圆形按揉,直至耳后部,然后再按揉回到下巴尖部,来回操作为1次,共做5次。

    (2)闭齿、抬头,用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两指揉捏下巴的肥大部分,同时转动下巴和颈部,共揉捏10次。

    (3)闭齿、抬头,两手大鱼际置于同侧颊车穴,同时向耳后方向按压10次。

    (4)一手大鱼际置于下巴的肥大部分,向上推按10次。

    去除眼部血丝的按摩疗法

    整个眼睛充血变红是睡眠不足所致,眼内充血变红是过度精神紧张所致。

    此时应注意睡眠,尽量睡足,同时采用穴位疗法,消除眼睛充血。消除充血的最好穴位是眼穴。眼穴在拇指第一关节掌侧,它与眼球表面的角膜有密切关系。此外,还有治疗颈以上疾患的特效穴合谷穴,对消除眼充血也很有效。如果是轻度充血,轻轻按压和揉搓这两个穴位即可。如果充血还不消失,在刺激眼穴与合谷穴的同时,加鱼际、大陵、商阳、二间、少冲、少泽6个穴位。有的人稍感疲劳,眼睛立即充血,应从感到疲劳之日开始,按压这些穴位,可以预防眼充血发生。这些穴位对结膜炎引起的眼充血也有治疗效果。历代保健养生金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