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发迹史-失意书生的从军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世凯,生于乱世,死于乱世。小时候,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入学后,痛恨八股。两次参加科考,两次名落孙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跟随这个人从军,并且一步步找到自我实现的快感。那时,他相信,自己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军人。

    袁家男人

    1859年6月19日,河南省项城县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传来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我们的主人公袁世凯正式出场了。

    大人物出生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但袁世凯出生时很平静,既没有红光满屋,也没有电闪雷鸣,完全没有大人物出生时的那种“排场”。

    六月天时,无风无雨,环境很平静,但是小袁并不平静。即使是在襁褓里,袁世凯也非常好动,那时父母便知道这个小家伙将来肯定很难管教。

    袁世凯出生时有七斤多,比九斤老太太还差了两斤。袁世凯刚出生几天食量非常大,母亲的奶水很快被他吃得干瘪。

    为了喂饱这个饥肠辘辘的婴儿,母亲刘氏和弟媳牛氏共同担负起喂奶的责任。牛氏的孩子刚死不久,奶水很充足,妯娌俩将小世凯喂养得白白胖胖。

    牛氏丈夫袁保庆和妻子对这孩子非常疼爱,五年后,世凯的父亲袁保中见弟弟保庆仍没有一儿半女,便将世凯过继给他。

    袁世凯出生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似乎注定了他的一生不可能太平静。

    所谓树大招风,在乱世中,大家族的命运往往更加难测。有的可能就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从此了无踪影;有的或许能抓住机遇,成为更加煊赫的家族。袁家是幸运的,因为出现了一个袁世凯。

    在袁世凯发迹之前,袁家最有名望的人是袁世凯的二叔祖袁甲三。

    袁甲三是道光十五年的进士,官职做到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兼提督八省军门,是老袁家第一个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有这样一个好榜样,袁家是幸运的。

    袁甲三和当时炙手可热的曾国藩关系不错,咸丰二年,曾国藩赴江西担任主考官的途中忽然接到母亲病逝的消息,托儿子筹措旅费,袁甲三非常慷慨地掏出自己的钱袋。由此可见,袁甲三和曾国藩的交情不浅。

    袁家被好运光顾之前是一个耕读家庭,所谓耕读家庭通俗地理解就是一边耕田一边读书,如果说读书是上层建筑,耕田就是经济基础。老袁家的经济基础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中国古代,全家人供养一个读书人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家族老小才能跟着一起鸡犬升天。

    那时候,农家子弟最大的愿望是金榜题名,袁家世世代代热衷于科举。科举之路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是一座货真价实的独木桥,能够考上的自然是少数。袁家的男人们在这座独木桥上摔得遍体鳞伤,几百年间默默无闻。

    历史上有些胆大包天的读书人考不取功名,敢于铤而走险造反,像黄巢、张献忠、洪秀全都是这样的人,但老袁家的人都挺老实的,考不取也只好认命,做个顺民,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考了十几年才中个秀才,满以为交上好运,不料一场大病夺走性命,死时年仅35岁。

    道光年间,一声春雷在袁家上空炸响。袁甲三和儿子袁保恒双双中了进士。

    这在当时,可是大喜事,古代考科举,就像现在中彩票。屡考不中是正常现象,父子双响绝对算得上是意外。

    在古代,读书博取功名不光是刻苦用功的事,还得看命运、八字、祖坟,古人总结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的规律,“读书”是排在最末位的,“命”是最重要的。

    袁甲三之前,袁家就像一只蜗牛在爬;袁甲三之后,袁家仿佛坐上了火车头,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望族。

    不过,在袁家的男人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袁耀东到袁世凯这四代,袁家的男人几乎没有活过60岁的。那个最有人气的袁甲三也只活了57岁,所以一旦步入晚年,袁家的男人几乎没有不提心吊胆的,随时担心阎王来索命。

    这种来自家族的阴影对袁世凯后来称帝也有影响,他迷信地认为称帝可以给自己冲喜,改变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的宿命。当然,宿命总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如果袁世凯不称帝,或许还能多活几年。

    在袁世凯家族中,郭氏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袁家最后的发迹离不开这个女人的苦心经营。

    郭氏是袁耀东的妻子,这个坚强的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家庭的重任。郭氏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读书才是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

    她日夜劳作,让儿子们全身心地读圣贤书、挤独木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二袁甲三第一个中举,后来又考中进士,成为独木桥上的佼佼者。

    好运才刚刚开始,袁甲三的三个兄弟又先后考中了秀才。后来,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又中进士、点翰林,保龄、保庆中举人,保中取副贡。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郭氏手中,袁家终于如愿以偿,皆大欢喜。

    后来,袁家步步高升,袁甲三官至一品,兄弟子侄都跟着出人头地,入朝为官。

    生于乱世

    应该说,袁世凯能够发迹,离不开袁家这些长辈们的辛勤奋斗。如果没有长辈们打下的基础,袁世凯科举失败后,除了学洪秀全就没有其他的出路。

    当然,袁世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对于枭雄,最好的时代就是乱世。乱世从军有前途,盛世做官好发展。

    在袁世凯出生前,英国和法国第二次冲进中国,一手拿枪,一手拿鸦片,问我们是要吃子弹还是吸鸦片。

    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宁愿吃子弹也不吸鸦片。有骨气是值得肯定的,但装备太落后,打不过别人。1857年,广州沦陷,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掳走。叶名琛这个人很倒霉,他被英国佬请到印度的孟加拉,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绝食而死。他死了后,咸丰骂他,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形象更加扭曲,完全是个反面人物。

    一年后,北京城沦陷,咸丰皇帝仓惶出逃,这时咸丰终于发现叶名琛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怕死。

    太平军在民族的伤口上撒盐,内忧外患,清军被打得抱头鼠窜。一时之间,太平军横行无忌。

    在袁世凯的家乡,也有大量的捻军浮了出来,捻军是一个地下组织,盛行于北方,后来成为太平军的一支。碰上趁火打劫的人,咱老百姓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逃难,要么加入强盗团伙。

    袁家是官宦之家,碰上捻军没有选择,逃避。逃避有时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当老袁家全族搬到一个山野偏僻之地后,果然生活安静了许多,这地方后来叫袁寨。

    动乱席卷了整个中国,清朝就像一个瘫痪的巨人,已经没有能力站起来。这时,出现了一个人,他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近代史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面目。他是谁呢?

    曾国藩。一百多年前曾国藩是红人,现在曾国藩还很走红,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死人也可以做明星。

    曾国藩能做政治大明星不是因为长得帅,要说长相,他可能连及格都难,一对三角眼让人想到眼镜蛇,虽然曾国藩不戴眼镜。曾国藩不是偶像派,他是实力派,他的实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剿匪是他崛起的重大契机。

    要说剿匪,自然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排第一,但是袁甲三也不赖。没有袁甲三的倾情配合,曾国藩这个主角做得就不会那么轻松。对此,曾国藩本人也是清楚的,所以他公开肯定袁甲三的功劳。

    说来,袁世凯这名字还跟二叔祖有关。袁世凯出生不久,袁甲三大败捻军,为清朝收复了临淮关。凯旋回来后,朝廷授予他漕运总督、钦差大臣等官职,管理安徽、河南、江苏三省的军务。这在袁家是个大喜事,为了纪念这一天,袁保中给儿子取名为世凯。

    一个人的命运有起有落,一个家族的命运也不例外。袁甲三将袁家推到一个高峰,高峰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个低谷。

    袁世凯四岁的时候,袁甲三去世,袁家开始走下坡路。大家都有登山的经历,上坡很累,下坡很快。袁甲三去世不久,接着另外两个叔祖凤三和重三也相继过世。所幸,袁家后继有人,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果断地挑起了当家人的大梁。

    袁保中不太会读书,但是管家还算内行。

    他是郭氏的长孙,性情温和,做事冷静细心。为了管理好这个大家庭,他甚至放弃了科考,袁家在他手中虽然没有中兴,但也没有衰落。

    袁世凯六七岁的时候,中原大地才平静下来,天下似乎正在往太平的方向发展:人们在土地上按部就班地耕作,孩童们摇头晃脑地读着圣贤书,几千年的习惯似乎会毫无悬念地延续下去……

    这一切都感谢政治明星曾国藩,从此当官的学习曾国藩好榜样,忠于清朝忠于国……

    顽童

    很多人将袁世凯和曹操相提并论,理由是这两人少年时都是顽童,成年后都是野心勃勃雄才大略,最终成为末代乱世中炙手可热的权臣。曹操是东汉的终结者,袁世凯是清朝的终结者,享有终结者外号的人都不简单。

    不过,袁世凯和曹操最大的不同在于:曹操一辈子没有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袁世凯就不同了,虽然他称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中国变成一个强国。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曹操更老成一些,老成谋国一点也没错,有一点不成熟就坏大事。

    其时,三国那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袁绍称帝,最后败亡,曹操一生不称帝,才有魏国,虽然唾沫星子是免不了的。袁世凯不学成功人士曹操,反而学习失败者袁绍,这是不看成功学的坏处。

    中国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凡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一般都难做大事。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喜欢读书的,曹操和袁绍也是这样,这袁世凯小时候也不是个好学生。

    要说这袁家,是靠读书起家的,家里的长辈对子女读书这事那是非常地给力。许多人想读书没有机会,这袁世凯是条件太好了,没心情读。

    袁保庆跑到山东当知府后,顺便也把袁世凯带在身边,以便亲自管教。他不惜重金请了一个很有名望的举人做世凯的家庭教师。

    袁世凯自幼被养父养母溺爱,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性,现在突然来了个启蒙老师,就好像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飘来一朵阴云。

    这些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在袁世凯眼里如同天书,他是能敷衍就敷衍,能逃课就逃课。小袁同学如果在现在肯定是个问题学生,现在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最多是不听话而已,但小袁同学却敢捉弄老师。

    这老师也是一番好心,逼袁世凯读八股文。袁世凯跟许多青春期少男少女一样,对八股文非常头疼,不听话的话老师就打手掌。严师出高徒嘛!谁知管教得太严,袁世凯产生了逆反心理。

    一天,他捂着肚子向老师请病假,到晚上的时候,埋伏在老师回家的路上。他把早已捉来的萤火虫捏碎,涂在脸上,躲在一棵树后静静地等老师过来。

    老师大模大样地往前走,这时,突然前方跳出了一个怪物,只见那怪物满脸闪着银光。老师以为是鬼魂,吓得屁股尿流。袁世凯看着老师狼狈的模样,哈哈大笑。后来,听说老师吓得躺在床上几天没起来,心里挺乐的。

    那时候,袁世凯不知道,如果当初听先生的话,好好读书,或许就不会有后来名落孙山的那种失落感。当然,也很可能没有后来的大总统、洪宪皇帝。

    后来,袁世凯跟父亲到扬州去。袁保庆带着袁世凯,前去拜访自己的老友、前湖南巡抚张亮基。张亮基慧眼识人,一看袁世凯,便知这孩子脑袋瓜儿特别灵光,便提议让袁世凯留在扬州,和自己三个儿子一同学习。袁保庆望子成龙,一口答应。

    在张亮基的家里,袁世凯最开始还循规蹈矩,但是混熟以后,马上露出狐狸尾巴。他不仅调皮,食量也大得吓人,而且举止非常粗鲁,完全不像出身于书香之家。

    每次开饭之前,袁世凯就第一个来到桌边,风卷残云将饭菜席卷干净,常常让张家人目瞪口呆:袁家这小子真是个大活宝。

    袁世凯不仅食量大,还以此为自豪。有一次,他和张家的一个亲戚比食量,输者付钱。那次,袁世凯一口气吃了二十个鸡蛋、十个馒头;看着袁世凯这架势,那人不得不认输,但是他又想赖皮,不愿付账。这袁世凯可是得理不饶人,非得逼对方吃下跟自己一样多的食物,结果害得那人大病一场。

    这么一个活宝,说实话,再有修养的人也受不了。张亮基原本是觉得袁世凯这小子聪明有活力,万万没想到是这么一个“鬼见愁”,只好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袁世凯打发走。

    可以说,袁世凯青少年时期过的完全是纨绔子弟的生活,这养成了他放荡不羁、敢闯敢荡的性格,但也为后来轻率称帝埋下了种子。如果他在青少年时期像曾国藩那样谨慎,后来应当不至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那时袁保庆在南京,袁世凯再度回到父亲的身边。在南京,袁世凯大概生活了五年,具体时间是从1869年1873年,袁世凯的年龄段是十岁到十四岁。袁保庆把世凯的学业当成头等大事,高薪聘请了当时的江南名儒张曲治教世凯学问,并将世凯的两个哥哥世廉、世敦接来同读。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袁世凯是一点也不懂得体会。他还是一副野性不改的样子,就像现在很多学生,一上课就打瞌睡,一下课便生龙活虎。

    这段时间袁世凯沉迷在饮酒、打拳、骑马、下棋、赌博中,带着一帮兄弟到处玩乐,俨如当地的地痞。南京的一些胜景,如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都被他们踩遍了,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狼藉。

    这时,袁世凯身上唯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组织能力,虽然是吃喝玩乐,也要个带头的,袁世凯是他们中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袁保庆是个有眼光的人,见儿子读书不太在行,为人处事还可以,便有意识地让袁世凯帮自己处理一些事务,还时常提醒他:男子汉大丈夫要有理想,不能庸庸碌碌。

    可以说,袁保庆的这番言传身教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试从袁世凯那时写的一些古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当时,游览名胜古迹,随手题几首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袁世凯当然也不能免俗,在游览雨花台的时候,他题了一首《雨花台怀古》: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这里说说雨花台,雨花台的历史非常悠久,真正得名“雨花台”是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南朝盛行佛教,高僧云光法师曾在这里设坛讲经,当时佛祖显灵,花朵像雨滴一样落在讲坛上。雨花台这名字跟佛教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后来成为革命圣地,因为这里同样也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

    从袁世凯的这首怀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胸有大志的,飞下九天拯鸿哀,这不是耶稣基督吗?不错,这袁世凯年轻时确实有救世情结,他想做一个匡时救世的大英雄。可惜,后来变成了卖国贼、一代奸雄,命运很多时候是捉弄人的。

    袁世凯写的另一首诗更是霸气十足: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千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向天张开巨口,这哪里是人啊,分明是一头庞然怪兽嘛!不错,权力这东西就像一头野兽,有时候人在权力中,不但控制不了权力,反而可能被权力控制。袁世凯的热血和野心从这些诗中都可看出端倪,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满腔正气不同,袁世凯的诗中有个人欲望的影子。

    袁世凯的这些诗不讲平仄和对仗,但字里行间透出的霸气和草莽气却是非常明显。就是这么一个年少轻狂的袁世凯后来成为晚清和民国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当时是没人能看出来的,就连他的养父袁保庆也不知道。

    因为袁世凯给人的感觉是不学无术。

    一再落榜

    在得到命运垂青之前,袁世凯首先承受的是命运的无情打击。

    1873年7月,袁保庆因为感染霍乱病死。这个打击对年仅14岁的袁世凯来说,简直如同晴天霹雳。袁世凯第一次接触到至亲之人的死亡,顿时有种“神马都是浮云”的绝望感,整整卧床了五个月。

    这年年底,袁世凯陪伴养母牛氏,在刺骨的冬天,扶着灵柩回到了项城。郭老太太当时还活着,在她的主持下,教育袁世凯的重任转移到袁保恒的身上。大家知道,当时袁世凯家族中,袁甲三是名声最响亮的,其次就是他的儿子袁保恒,所谓“一门两进士”指的就是他们父子俩。

    袁保恒是个有雄才有头脑的人,接受袁世凯的教育任务自然不会马虎,可惜他重任在身,要随左宗棠进驻甘肃,将袁世凯托付给弟弟袁保龄。

    面对这个顽劣不堪的侄子,不用说,袁保龄头都是大的。他对这侄子的评价是“资分不高而浮动非常”,为了管住袁世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不准随便外出;将书桌放在先生的书案旁,以便先生随时监督;住在先生隔壁。

    如果当时发明了摄像头,袁保龄肯定要在袁世凯活动的所有地方都装上,那个教书先生既是袁世凯的导师,也是一尊活动的摄像头。

    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袁家人确实非常重视读书,家里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袁世凯太不听话, 望子成龙是好事,但有时候期望太大可能适得其反。教育的精髓是引导,不是强制,袁世凯后来焚烧教科书就是这一教育失败的明证。

    袁家人下足了功夫,袁世凯也终于有了一些起色,功课方面进步不少,野性也有所收敛。袁保龄曾写信给袁保恒,说袁世凯虽然文章还没有入门,但是才学也算得上中上等。

    袁世凯在被逼苦读期间,老家那边传来生父袁保中去世的消息,袁保龄怕耽搁袁世凯的学业,以袁世凯已过继给袁保庆为由,让他老老实实呆在原地读书,不准回家。

    终于学业完成,要参加科举了。那是1876年的一个秋天,寒窗多年的袁世凯踌躇满志,心想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实现抱负的时候到了。

    不过说心里话,袁世凯对于填鸭式的八股教育是非常反感的,因为这种教育是要人驯服,而袁世凯天生桀骜不驯,他不习惯对人称臣,更不习惯改变自己来适应这种没有人性的教育。

    袁世凯内心里的那份抵触情绪,现在许多高中生都能理解,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过去袁世凯烦恼的,今天我们这些学子也还在烦恼。

    很多高考生临考前会有紧张情绪,适度的紧张是好的。而袁世凯出生于豪富之家,从小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调皮捣蛋惯了,临考前,不仅不紧张,反而自信满满。这也是他的家庭背景决定的,小时候他要什么有什么,总以为任何事情都唾手可得。

    袁世凯所需要的是挫折教育,挫折终于到了:袁世凯落榜了。

    这是继养父死亡后对袁世凯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如果说养父之死是天命,人无能为力的话,那么这次却是人为。袁世凯意识到原来自己并没有那么牛,也会失败,也不是别人的对手。这是袁世凯科举路上的第一次失败。

    袁世凯拖着疲惫的身躯心灰意懒地回到家里。这年年底,在家人的一手操办下,他结婚了。战场失意,自然要在情场上弥补。袁世凯的妻子于氏是陈州淮宁县人,比他还大两岁。

    这次婚姻属于封建包办婚姻,说实话目前为止袁世凯还没有谈过恋爱。虽然他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但长相委实很难玉树临风。

    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曾经这样描述父亲:“我父亲生就一副五短身材(不到一米六)。我们曾看到过他做直隶总督时的一张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他已经比较胖了,到了中南海,比以前更胖了些。”

    袁世凯留给后世的就是一个矮胖子形象,他年轻时应该更瘦些,可惜找不到那时的照片。袁世凯这个人虽然长相不咋地,但是他的艳福可不浅,一生中有十多位夫人,烟花柳巷也留有他的矮胖身影。

    袁世凯的婚姻模式跟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讲究先恋爱后结婚,袁世凯却是先结婚后恋爱。和于氏结婚后不久,便生下了大儿子袁克定。

    三年后,袁世凯参加第二次乡试,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袁世凯懂事多了,三年来精心准备。在此期间,郭老太太以99岁高龄去世,袁世凯被叔父逼留京城用功,可见当时袁家人对科举的看重。

    袁世凯在京留读期间,饥荒降临在中国这片黄土地上,黄河以北发生大旱,祸不单行,蝗灾接踵而至。

    袁世凯的老家河南的旱灾最为严重,没有粮食,灾民们只好吃野菜,野菜吃完了就挖草根,草根不够就剥树皮、啃树叶,有人甚至吃观音土。中原大地灾祸横行,灾民们迁徙到其他省份,几十万人跑到陕西,哪知道陕西也好不了哪里去,接着又跑回河南。一来一去,路上饿死、渴死、病死的不计其数。

    朝廷方面也搞了一些赈灾措施,可惜这些措施都很不给力,本来救济粮就有限,层层剥皮后,到达灾民手中的所剩无几。河南巡抚李庆翱因为赈灾不力被革职查办,随后朝廷将赈灾的重任交给袁保恒。这可是个烫手的差事,吃力不讨好,办好了是你分内的事,办不好,等着革职吧!

    许多人劝说袁保恒不要接受这个差事,但袁保恒一一回绝。袁家的人都是有使命感的,在挺身而出和明哲保身之间,他们通常都会选择前者,正是传统忠孝礼仪的体现,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一点不能含糊。

    临行前,袁保恒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指天发誓,要为朝廷和百姓办好这事,救万民于水火。

    出人意料的是,袁保恒这次将袁世凯带在身边。想当初老太太去世,袁保恒都不让袁世凯回家,怕耽误了学业。为何这次要将袁世凯带着呢?无非还是一腔“望子成龙”心,袁保恒很清楚这次赈灾行动对袁世凯是一个极好的历练。从小在金窝里长大的袁世凯不知人间疾苦,只有真正体察民情,才能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才。

    曾国藩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袁家人也是这样,也许他们或多或少受了曾国藩的影响。无论是袁甲三还是袁保恒,对工作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

    到达河南后,袁保恒不分昼夜地投入救灾工作中,随从仆人们的旅费和生活费都是自己掏腰包,没动用一分赈款。此外,袁保恒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向各省达官显要借款。可以说,为了完成这份重任,袁保恒心力交瘁,使出了全身的力量。

    即便如此,还是有重重无法克服的阻力,赈灾工作没法做得让自己满意。无奈之时,袁保恒像一段木头一样深夜静坐,形容枯槁。短短几天内,白了许多头发,甚至还不时咳出血来。这一切,袁世凯全看在眼里,可惜他无能为力。

    这些经历让他见识到晚清官场的许多弊端,从而也明白了世事的艰难。

    这是袁家相对来说黑暗的一段时光,不久,袁世凯的养母牛氏病重。这次,袁世凯赶回了项城。可是刚赶到家,又收到叔叔袁保恒病重的消息。袁世凯只好又返回河南开封,可惜人还没到,叔叔就病死了。

    叔叔袁保恒是袁世凯心目中非常尊敬的一个人,袁保恒之死让袁世凯陷入极度的忧伤中,那些日子他神志恍惚,整日以泪洗面。袁世凯在叔叔的墓边搭了一个草棚,为叔叔守墓将近一个月。

    袁家的男人都是恪守传统的士大夫,拿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有点迂腐,但在做官做人做事方面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自然也培养了袁世凯身上的使命感,也增加了他性格中的某种沉郁的东西。这些经历无疑在改变着他,把他往一个更成熟的路上推动着。

    这次乡试,袁世凯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他很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大道理,另一方面他对科举制度已经有了恶心的感觉。不过,想起叔叔,他觉得就是下刀山火海也值得,何况是这些书本。

    1879年的秋天,是一个萧瑟的秋天,袁世凯的心里更萧瑟,他又落榜了。这对于不甘平庸的袁世凯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科举制度好像在对他说:“袁世凯,你不行的,还是老实回家种田吧!”

    袁世凯心中那股对科举制度积存已久的怨气终于爆发,他一怒之下,将课本和教科书全都付之一炬,我们现在的学生要现实很多,考试一完,就把书本全都当成废纸卖掉。

    当时,袁世凯还说了一句气话:“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安能龌龌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耳?”

    酒逢知己

    科场失意,袁世凯很受打击,曹操说得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袁世凯一边喝酒,一边痛骂万恶的科举制度,无意中结识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徐世昌。

    那时,徐世昌穷得一文不名,袁世凯在酒楼里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抒发内心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这点不必解释了,翻开古代诗词全是这类东西)。有人说得好,写诗就是发牢骚,徐世昌也赶过来发发“牢骚”,袁世凯一听有水平。

    再仔细一看,只见这人高高瘦瘦,文质彬彬,是个标准的三好书生。袁世凯喜欢结交朋友,和徐世昌深聊之后,发现这人是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好青年,便与他结为兄弟。徐世昌比他大五岁,袁世凯称呼他大哥。得知大哥没钱进京赶考,袁世凯二话不说,慷慨地送上一百两银子。

    徐世昌走后,袁世凯还在郁闷。我怎么这么没用呢?连考两次都考不上,家里人对我期望这么大,怎么有脸回去呢?

    袁世凯好像没有总结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我们来帮他总结一下吧!

    首先是他对这八股这玩意有排斥心理, 你排斥一个东西, 怎么能做好呢?

    其次,他特别爱看闲书,爱看闲书不光是耽误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人心变野了,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呢!不是没有缘故的,袁世凯到底看了哪些课外书呢?

    他最喜欢看的是兵书,当时军事刊物很少,他就抱着老古董啃,像什么《孙子兵法》、《六韬》、《阴符》、《黄石公兵法》等等,他啃得津津有味。

    此外,他还喜欢搜罗一些报纸,尤其爱看“军事版”的,这些文章大多是鸡零狗碎地介绍西洋军事的,虽然不能完全满足袁世凯对西洋军事的强烈兴趣,也聊以解闷。

    从一个的喜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未来,袁世凯对兵法感兴趣,最后走上了军事和政治的道路。虽然说不上一帆风顺,也算是得其所哉。假如袁世凯当时考上了科举,当了一名官僚,也许他的人生不会有后来那么精彩,也许他会沦为一个平庸的人。

    挫折就像磨刀石,它能让一个人闪闪发光,让一个人犀利。

    话说这袁世凯科场失意之后,曾在陈州府的城隍庙附近找到一个很有名的看相先生,这个看相先生在当地被称为“神算子”。这个江湖术士认真地盯着袁世凯,说道:“公子,你天庭饱满,定是出生于富贵之家,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袁世凯让他说具体点。看相先生捋着胡须说:“你中年时可以位列公卿,50岁左右会遇到挫折,正所谓祸福相倚,之后七年你的运气可是贵不可言。”

    袁世凯出门后,那看相先生看着他背影自言自语地说:“这人不同凡人,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必是乱世之枭雄。”

    后来袁世凯去拜访陈州的一个翰林学士段晴川,段晴川就像三国时的许劭一样,是一个品评人物的名流,经他一点评,都会声名鹊起。段晴川见过袁世凯之后,认为袁世凯的功业将会超过他的叔祖父袁甲三,但是和袁甲三相比,才气有余制艺不足。

    虽然科举没有考上,但袁世凯并不死心,他想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出人头地的抱负。当时,京城流行捐官,捐官是赤裸裸的钱权交易,你出钱,我让你做官,出得多,官做得大,出得少,官做得小。

    1880年春,袁世凯在家里筹集了一笔巨款后,兴冲冲地来到京城。京城里权贵们的门槛几乎被他踏破了,钱是“捐”出去了,但是官却没有捞到,只有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

    这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任谁都心疼,最可恨的是没捞到任何实际的好处。就在袁世凯茫然地游荡在街头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大家一定能猜到,这人就是徐世昌。

    袁世凯差点没认出来,惊奇地说:“原来是徐大哥!”

    今非昔比,上次徐世昌落魄,这次袁世凯落魄。徐世昌运气很好,进京后,连中举人和进士,还进入翰林院,做皇帝近臣。徐世昌看到落魄的袁老弟,心里也不是滋味,给了袁世凯三百两银子,让他回老家找叔祖和叔父的老关系谋个一官半职。

    袁世凯接受徐世昌的建议,回家后呆了一段时间,又凑了些银子,往南京奔去。但是在南京呆了十几天,走遍叔祖、叔父的亲友,还是两手空空。所谓人走茶凉,任何社会都差不多。

    这段时间是袁世凯人生中最为低落的时候,失意之时,总得寻求一些安慰。访花问柳的过程中,袁世凯认识了一个名妓沈氏。沈氏是个眼光独到的女子,见到袁世凯之后,他觉得此人气度不凡,头脑灵活,有一股英豪之气,不禁大为倾心。沈氏非但不收袁世凯的钱,反而拿出私房钱资助他,鼓励他从军,建功立业。

    两人之间就这样产生了真情,袁世凯感动地对沈氏说,将来飞黄腾达,一定会为她赎身。袁世凯果真说到做到,几年之后,他在朝鲜发迹,回来后立即为沈氏赎身。这个女子后来成为袁世凯的大姨太,不过她没有为袁世凯留下子女。

    告别了这个善解人意的解语花,袁世凯又回到了老家。在家的日子枯燥又郁闷,一年多时间,袁世凯也不知自己是怎么熬出来的。但他心里很清楚:我袁世凯绝对不是宅男,总有一天要蛟龙入海。

    应该说,这一年多袁世凯一直在等待,等待什么?

    他也不知道,直到收到一封信,他才知道他等待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吴长庆。

    贵人吴长庆

    吴长庆是何许人也?

    写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他是袁世凯发迹路上第一个重要的贵人。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他的父亲吴廷香是庐江县的教育部长,太平军蔓延到安徽的时候,吴廷香在家乡招募团练,所谓团练就是临时召集起来的一些民兵。当时,安徽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太平军占领,吴廷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心想要发达就是今天了。他率领三千乡勇,趁太平军不备,收复了庐江。

    功劳是建立了,但这可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当时,太平军声势何其壮大,庐江被太平军重重包围,变成一座孤城。随着粮草的减少,庐江危在旦夕。吴廷香只好派出他的儿子吴长庆潜出城,向袁甲三求救。

    袁甲三收到吴廷香的SOS信号,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要不要出兵救庐江。会议分成两派,一派以袁保恒为首,认为现在两军对阵,不可分兵;另一派以袁保庆为首,认为庐江的形势非常紧急,应该出兵营救。两种意见争执得非常激烈,结果还没争出结果,庐江城被太平军攻破,吴廷香阵亡。

    因为这事,吴长庆对袁保恒耿耿于怀,但是对袁保庆却心怀感激。吴长庆和袁保庆意气相投,拜把子做了兄弟。

    吴长庆继承父亲遗志,“剿匪”非常卖力。由于他作战英勇,被曾国藩收编,后来又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天国平定后,吴长庆当上了广州水师提督。袁保庆死时,吴长庆还代为治丧,比亲兄弟还亲。得知袁世凯“失业”后,吴长庆立即修书一封,让这侄子跟着自己混。

    军营生活正是袁世凯期盼已久的,他就像一个对周遭环境感觉格格不入的人,总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吴长庆府上,袁世凯认识了当时的许多要人,张謇是其中有名的一位。当时张謇虽然二十出头,但见识非凡。张謇是江苏南通人,幼时是神童式的人物。县里府里各种考试,他都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人命不好,一到考举人的时候就发挥不好。后来穷困潦倒,投靠了吴长庆。

    吴长庆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是非常爱才,有“儒将”的美称。张謇不仅为吴长庆书写公函信件,而且许多军机要事也给他出谋划策。张謇后来高中状元,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袁世凯到来后,吴长庆对这个故人之子好的没话说,在军中给了他一个挂名的职位,不用上班,薪水照领。吴长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袁世凯安心读书,在科举路上再搏一搏。要说袁世凯也该知足了,这工作比现在的公务员还爽,但袁世凯这个人是有理想的,他要的不只是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他还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

    对科举,袁世凯厌恶至极,可他不能不给吴长庆面子,吴长庆为他请来了一个天才老师。张謇这人幼时有神童之称,文采一流,学问也是一流。

    不过,有好老师还不够,还得有好学生。袁世凯似乎就像是孔子所说的“朽木”,任你再高明的老师也教不会他,他“文字芜秽,不能成篇”,想改都改不了。张謇也很无奈。

    袁世凯也是个有自尊心的人,看到老师这么失望,心里那个难受啊,那个挫折感啊,真是一言难尽。结果他大病一场。

    这日子咋就过得这么痛苦呢?都是这万恶的科举制度啊,袁世凯在心里暗骂。真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啊!科举制明显不适合袁世凯嘛,这么多热心人把他往这条路上推,这不是害人家小袁心理崩溃吗?

    袁世凯一度以为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旦找到自己的路,他不仅不要人扶,而且能飞快地往前奔跑。

    张謇跟袁世凯交往了一段时间,虽然很看不起他的学问,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办事能力。一天,他找袁世凯谈心,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意见:袁世凯确实不是读书的料,还是从军吧!

    之后,张謇对吴长庆说:“小袁这人,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你在军营里给他个一官半职吧!”

    吴长庆也不是古板人,见袁世凯确实不喜欢读书,也就不再勉强。于是,立刻任命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得到这份工作,袁世凯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晚上出门,他都让小兵打着大书“帮办营务处袁”的衔灯,神采飞扬,志得意满。

    袁世凯,总算找到了自己想干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

    一头扎进军营里,袁世凯感觉如鱼得水。

    袁世凯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主帅处理军政事务,也负责培养军事储备人才,是个有实权的官职。毫无资历的袁世凯靠关系登上高位,自然有很多人心中不服。

    吴长庆麾下的庆字营当时分属李鸿章淮军的一支,总共有六个营,每营五百人,合计四千人左右。庆字营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大功,天下太平后,将士们逐渐懈怠,军队风气也越来越坏。吴长庆虽然治军很严,在军事训练一块抓得比较紧,但是对许多老部下抹不开面子,所以军队风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袁世凯到任后,每天除了去稽查队看看,认真听取下面的汇报,其余时间主要用来阅读军队中的各种文件。这些工作虽然枯燥,但袁世凯却干得津津有味。

    军营的那段日子,袁世凯很努力,也很认真。他很清楚自己是靠关系上位的,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树立威信,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学的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军营中的规矩,而且办事腿脚麻利,严于律己,执法公正,赏罚分明。很多事情吴长庆抹不开面子,袁世凯则不存在这方面顾虑。吴长庆对他的办事能力很是赞赏,袁世凯则更加勤奋工作,以此来回报吴叔叔的知遇之恩。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1882年的春节对袁世凯来说有点特别。

    临近春节,总得放假,当兵的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军事训练,一到放假,自然要好好放松一顿。当时的娱乐节目比较少,军中最流行的还是赌博。赌博是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但也是非常容易闹事的。

    这不,赌着赌着,两拨人马就闹了起来。当兵人都有血气,一顿对骂后就拳脚相加。打架打上火了,就容易升级,双方都有枪支,结果演变成几十人的火拼事件,当场就有几人挂掉。

    这种事可不是小事,这么下去,军队的纪律还不彻底败坏,以后打起仗来谁还听指挥。负责处理这个事件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袁世凯,他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现场,以吴大帅的命令将几个闹事的士兵就地阵法,正所谓快刀斩乱麻,局面立刻得到控制。

    当时由于情况紧急,袁世凯没来得及请示吴长庆。事后,他向吴长庆主动请罪。吴长庆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夸他办事果断有魄力。

    那时候,袁世凯还不知道,后面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大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这个机会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于异邦。袁世凯所以能得到这个机会,跟他在军队中的良好表现有很大关系。

    人生就是这样,努力加上机会,一个人就接近成功。但机会的来临必然伴随着考验,袁世凯能不能经受住未来的重重考验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