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发迹史-变法,算上我一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关于戊戌变法,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康有为派谭嗣同邀请袁世凯出兵,杀掉荣禄,围攻颐和园;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但谭嗣同一走,他就跑到荣禄那里告状,结果政变被泄露,维新一党被捕杀。但根据历史,慈禧发动政变却不是因为袁世凯告密。政变在前,告密在后,袁世凯为何在政变发生之后将维新派的密谋和盘托出呢?

    不能不说的康、梁要谈变法,光绪是必提的一个人物,因为他是拍板的人啊!康有为、梁启超这两个人也不得不说,这两人因为百日维新而名声大噪。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广东佬,这两个广东佬是袁世凯一生中比较头疼的两个人,尤其是孙中山。这里主要说说康有为。康有为这人特别会说话,用现在的话说,挺能忽悠的。

    康有为跟袁世凯一样,也是高干子弟出身。更巧的是,康有为的祖辈也是因为镇压太平天国发家的。我们都知道,康有为是个典型的文人。可是这个人却怀才不遇,跟袁世凯一样,在科场上输得一败涂地,36岁还是个秀才,考举人时六考六落榜,这种打击是相当大的。试想一个高中生复读五次都考不上大学,其心里的受挫折想必非常严重。

    康有为典型属于那种越挫越勇的“猛士”,不像袁世凯两次没考中就放弃。1893年,康有为终于时来运转,考中了举人,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康有为对这话想必感受更深。

    康有为这人虽然屡试不第,但是学问还是有的,聪明也是不缺少的,自幼就被看成是神童。没考取的那段日子,他就教书为生,康有为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大家族中有混得好的,也有混得不好的,小康恰恰就生在混得不好的那一房里。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里不发光,换个地方也会发光。科场上,康有为暗淡无光,但教书却逐渐教出了名气,慕名向他请教学问的人越来越多。讽刺的是,有个年轻的举人,名叫梁启超,居然认这个秀才为老师。

    在许多粉丝和学生的支持下,康有为创办了“万木草堂”。光听这草堂的名字就知道,这里讲的学问包罗万象,既有中国的传统学问,又有西方的科学文化,从政治到军事无所不包。在这个草堂里,康有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口才,将一帮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忽悠得团团转。

    其实,康有为夸夸其谈还行,要说真学问估计还不到家。

    康有为真正的才能在经学方面,其他的就是装点门面的。由于康有为的超强忽悠能力,他的粉丝越来越多,就像现在的很多名人一样。在这么多人的追捧下,康有为那原本不大的脑袋开始膨胀,他觉得自己太牛了,比孔圣人还牛。既然这么牛,就应该娶一个更牛的名字,他为自己取名为“长素”,这名字乍一看好像不牛啊!其实不仅牛,简直就是疯狂,“长素”就是“长于素王”的意思,“素王”是孔子的别称。如果康有为生活在现代,他可能懒得掉书袋,直接称自己为“孔老大”。

    康有为就是这么一个人,头不大,脑袋大。

    不过,康有为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那就是自我炒作的能力。写文章也好,说话也好,他都是一把好手。当时康有为目的很明确,我就是要走红,让朝野上下都知道我,虽然老子考不上举人,但嘴皮子厉害啊,只要皇帝听说我,召我对答,我一定能用三寸不烂之舌征服他。

    康有为牛皮还真不是吹的,朝中还真有人把他当成山村诸葛亮。尤其是翁同龢,对康有为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人什么都懂,没考上举人真是时运不济。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搞了一场“公车上书”事件,这次事件更多的是康有为的一次自我圣化,已有历史学家对此进行辩诬,这里不赘述。

    “公车上书”没有达到康有为想要的效果,接着,他又和自己的得力学生梁启超成立了一个强学会,用现在的话说,强学会是一个爱国社团。这个社团得到一些出身显贵的青年支持,其中有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张之洞的儿子张权、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翁同龢的侄孙翁斌孙、沈葆桢的儿子沈瑜庆、左宗棠的儿子左孝同,其中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是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嗣同。

    这都是些有背景的热血青年,正好弥补康有为无权无势的缺点,这些青年同样需要康有为,康有为虽然无权无势,但是有名气啊!那时社会不发达,名气无法直接转换为生产力。两种势力结合,犹如干柴烈火。

    官路不好走,政坛太坎坷。头脑灵活的康有为想起了一种新鲜的玩意儿,办报!1895年8月17日,强学会办了一份叫《万国公报》的报纸。这是报纸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却不以经济为目的,而是以政治为目的。报纸的内容无非是主张变法,学习西方。

    维新变法在甲午战争后是很有市场的,康有为闹得满城风雨之时,袁世凯正兢兢业业地干着维新的事情。名人效应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袁世凯练兵之时对康有为也有所耳闻,说实话,他很渴望拜会这个明星级别的人物。

    终于,这个机会来了。1895年7月,袁世凯在老家省亲后,来到京城和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会面。双方在一种友好而愉快的气氛中展开了交流,据说彼此对对方的印象都非常不错,甚至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此后,袁世凯还参加了康有为的强学会运动,不光捐助了五百两银子,还亲自为康有为做广告,帮忙建立报馆、图书馆,简直变成了康有为的一匹好马。

    实实在在的维新派

    说袁世凯是个脚踏实地的维新派,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不相信只好拿事实来作证。

    袁世凯在练兵期间,通过翁同龢给光绪帝递了两封奏章,主张新政,倡导变法。在给光绪帝的奏章中,袁世凯恳切地建议:现在中国面临列强的包围,唯一的出路就是效法西方,变法求存。从这里可以看出,袁世凯存在着浓重的救亡图存的思想,他认为强国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西方,这与通常人们印象中的恢复帝制的“封建余孽”有很大的不同。

    在奏章中,袁世凯很有远见地指出:中国的落后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袁世凯所建议的改革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改革,他并不是空谈,对政治提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比如:

    第一,设立馆院,所谓馆院就是类似于一种既像学校又像议事机构的组织,聘用学问精神的洋人、旅外华人,采纳他们有益的建议。其实,这个机构有点类似于智囊团。

    第二,改革八股考试,注重实学,所谓实学就是一些实实在在于国有利的学问,而不是只会之乎者也的那种。

    第三,开设学堂,培养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各方面的人才。

    第四,重视外交,在外交使节的选择上要非常慎重,用袁世凯的原话来说就是“必须能胜其任,素知彼国情形者,始可派以前往”。同时,袁世凯还建议要慎重选择边疆大员,办理边疆各地交涉事宜。

    第五,裁汰冗员,精简吏治。这条建议对于当时臃肿的清政府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在经济方面,袁世凯也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比如:他主张学习西方现代经济,铸银钱、设银行、造纸币;开发商业,设立商会;他甚至还建议借债修筑铁路,实行官督商办,发展铁路沿线的商务和矿务,用现在的话说,用铁路带动其他产业;他还提议开发矿产,鼓励商办,保护矿主的利益;此外,鼓励、扶持开设工厂,对于资金不足的,政府可以给予贷款支持;发展邮政事业;完善海关管理制度。

    袁世凯所提出的这些措施在当时确实是非常超前的,同时也是非常孤独的。

    康有为、梁启超也是主张改革的,我们可以拿他们和袁世凯作一个比较:袁世凯的主张更实际一些,而且是从经济和实业开始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的设想有点空,想一口吃个胖子,他们幻想从光绪那里开始改革,打倒慈禧,这样必然引起社会动乱;袁世凯的步子明显要稳很多,他主张一点一滴地改革,以一种不那么咄咄逼人的方式将中国带向现代化,他并不主张激化社会矛盾。

    这是空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很可惜,袁世凯的这些意见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可见这时袁世凯对维新是热情洋溢的,少年时他就有报国大志,一旦朝廷采纳他的建议,他的报国之志就可以实现了。难怪他如此积极热情,可惜在中国这样一个被动的国家里,太积极的人往往让人怀疑,太热心的人往往让人退却。

    他的积极甚至引起了恩人李鸿章的不快。某一天,袁世凯来到李鸿章的府上,拜会这个曾经红透半边天的大人物,不过这时李鸿章已是个过气人物,心里很不痛快。说袁世凯这人不会做人是有道理的,他居然好心安慰李鸿章:李大人啊,人生百年,你也风光过了,现在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不也可以过得很好吗?

    袁世凯本来是好心开导这位前辈,但是失意的人都是敏感的,李鸿章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以为袁世凯是翁同龢的说客,劝自己让出文华殿大学士的位置,这是清廷最高的职位,相当于宰相。

    李鸿章于是大骂袁世凯:慰廷,你这小子莫不是来做翁叔平的说客吧!你告诉他,他想赶走我自己上位,那是万万不可的事,我李鸿章一生为国鞠躬尽瘁,绝不会无缘无故自动引退。

    袁世凯无语了,只得唯唯诺诺地离开。但李鸿章认为自己受伤害了,还对朋友和幕僚大骂袁世凯,说:这袁世凯啊,真是个小人啊!他为翁叔平做说客,想抢我的位子。我偏不告退,看这些混蛋能怎么办!

    李鸿章是个有脾气有性格的人,官场失势,草根骂他是卖国贼,心情自然很糟,发发脾气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他说袁世凯是小人也不过是气话。其实,李鸿章从来没有改变对袁世凯的看法,他一直把袁世凯当自己门生看待,始终认为小袁是个精明能干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次走运的是康有为

    1897年,爆发了一场大危机,袁世凯是一个危机公关的高手,这得感谢他在朝鲜的12年经历。

    这场危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曹州教案”。

    11月1日,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的天主教堂被当地的大刀会抢劫,两个德国神甫丢了脑袋。如果神甫是中国人,这事也许根本就是小事一桩,甚至不会引起小报的关注。但这是德国人,德国政府也许并不在乎这两个神甫的死活,不过他们在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德国政府迅速出兵胶州湾,理由当然很充足,就是保护自己的侨民。德国的饿狼本色很快就显现出来,他们向清政府提出,要在山东筑铁路,开矿山。有人看到这里不禁要说,好事啊,外资主动来投资,这不是支持中国建设吗?德国人可没这么好心,铁路网既方便他们发展实业,又方便运输兵力。

    这可不是小事,德国在中国可以为所欲为,其他列强怎么甘心落后。这不,俄国佬要租借旅顺和大连,英国佬想要威海卫和香港附近的九龙,法国佬看上了广东湾,小日本要把厦门当作自己的港口……这些人不是强盗是什么?照着这种势头下去,中国很快就要沦为这些狼群的盘中餐。

    当时有识之士意识到,再不改革,民族就可能灭亡。清政府也对改革持支持态度,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如果国家灭亡,清政府也就不存在了。

    袁世凯也是主张改革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上书翁同龢,说现在啊,中国处境很艰难,只有变法才能摆脱困境,但是变法呢,也不能盲目地全面改变,应当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人、练兵、理财”这三件大事。练兵是从军事上来说,理财目的是搞好经济,用人主要是改革政府机制,应该说他的建议是好的。但翁同龢认为他的话很空,可能袁世凯的建议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面。

    其实大家都知道要改革,都知道要学习西方。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改、怎么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找到一个改革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改革家呢?有,袁世凯就是。但是大家的目光都盯在康有为身上,因为这个人是明星,闪耀着光环,他总是给人无所不知的感觉。

    就这样,康有为众星捧月般地登上了变法的舞台。康有为原本因为行事嚣张,被逼离开京城,这次“圣人”又归来了,还带了几本自己写的小册子:《俄国彼得大帝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法国革命记》、《波兰分灭记》等。

    这些东西虽然很肤浅,但在当时可是新东西啊!朝廷一干人等读了他的册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说光绪读了《波兰分灭记》还流泪了,连慈禧这个老辣的女人看了他的文章都深受感触。

    不过,康有为官职太低,连给皇上直接上书的资格都没有,只好托翁同龢代为转递。这个翁同龢以前是袁世凯的恩人,但这时显然更欣赏康有为。

    光绪看了康有为的文章,很激动,想直接召见他,但大臣们都说这于理不合,因为根据清朝的律法,非四品以上官员不能召见,康有为才六品,不够格。

    光绪便询问翁同龢康有为到底有没有才干?翁同龢激动地回答:这个康有为,他的才能胜过臣十倍,恐怕还不止。

    光绪自然欣喜,便让总理衙门先接见康有为,日后自己再想办法召见他。光绪是一个求才若渴的皇帝。

    康有为这人是非常狂妄的,在总理衙门里也是夸夸其谈,一般大臣没有谁说得过他。一番长篇大论后,他将给皇帝的文书交给总理衙门。光绪帝接过康有为的上书,看着这么激烈的文字居然感动非常,康有为在上书中说如果不变法的话,皇帝和大臣们将来就算想做平民都不可能,还说自己非常不愿意看到崇祯吊死煤山的事发生在今天。这种话若是在以前的某些时代,绝对是可以抄家灭门的,这康有为胆子真大。

    但是他的运气也确实好,光绪帝不但不觉得他言辞冒犯,反而认为此人是忠肝义胆不顾生死的人,确实啊,这种接近于杀头的话都敢说,不能不说有些胆识。康有为是个胆大妄为的人,跟洪秀全的性格有些像,当时那些朝中大臣,他几乎是不放在眼里的。

    康有为就这么发了,从一个落魄书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由光绪坐镇,康有为为主持人的一场变法开始了。

    道不同,志同

    就在康有为如火如荼地忙着变法之事,袁世凯带着阮中枢从天津来到北京,这次进京倒不是有什么公务,只是庆贺顶头上司荣禄过生日。

    袁世凯和荣禄寒暄了一阵,扯到康有为变法的事。荣禄是个老式军人,但思想上也主张变法,只是很看不惯康有为那副唯我独尊的模样。

    荣禄说:“这个康有为一向不安分,每次上京,总要给皇上上书,大谈什么变法的大道理。听他的口气,好像如果不照着他说的做,大清就要灭亡。其实,这种人沽名钓誉,就是想借变法上位,平步青云。”

    袁世凯是支持变法的,虽然他的套路跟康有为不同,但总体上还是认可康有为那一套的。听到荣禄这么说,久经官场的袁世凯更加小心谨慎,问道:“听说总理衙门的大臣召见了他。”

    荣禄语中带怒地说:“要不是皇上看好他,我才懒得去见这种狂夫呢!你不知道他那副目中无人的样子,现在想起我还想吐,好像我们这些朝中大臣全是吃干饭的,就他康有为一个人有本事。当时,李中堂听了他的话嘿嘿冷笑,我气得拂袖而去。”

    袁世凯问:“他怎么说的?”

    荣禄骂道:“他说只要按他说的做,不出三年,国家就会改观。只要坚持下去,国家一定富强。倘若不改,国家就要灭亡。”

    袁世凯低声说:“他可能夸张了点,但现在国家问题确实很多,这么下去,肯定不是办法的。”

    荣禄拍桌说道:“难道我们现在不是在变法?练新军就是在强军嘛!变法变法也得有个过程啊,一下子全部改变,这不全乱套了吗?什么事都要慢慢来。”

    袁世凯心想:康有为也许激进了点,但照着你慢慢来的做法,估计还没来,国家就被列强瓜分了。

    这个康有为做事确实太高调,高调在政治上是很少有好下场的。康有为得宠后,又成立了保国会,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保种”和“保教”。保国会就像后来的同盟会一样,发展得十分迅速,对于这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保国会,很多守旧人物看不惯。有人在老佛爷面前打小报告:“康有为这个保国会啊,只保中国,不保大清的。”

    慈禧听到谗言后,查出康有为背后的老大是光绪,怒不可遏,她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她怕变法成功,自己就变成了一个看门的老太婆了。从此,她对光绪的看法发生改变,她觉得光绪是个不懂感恩的人,正是自己把他扶上宝座,他居然毫无一颗感恩的心,她哪里知道光绪这皇帝做得太纠结。

    袁世凯这时是个坚定的变法者,只是他不希望变法引发内部冲突,因为当时中国的贫弱根本承受不起内部的剧烈动乱。如果变法要以分裂为代价,只会适得其反。

    拜会翁同龢的时候,袁世凯感到欣慰,因为这人是支持康有为的。当时,对变法最给力的人是光绪,最大的阻碍是慈禧,因为变法必然会触动她的权力和利益。悲剧的地方在于,权力是掌握在慈禧手中的。

    皇帝也属于弱势群体

    2010年,网上流传一些当官的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网友们大跌眼镜。其实,这个一点都不奇怪的,别说一个小官,就是皇帝也有属于弱势群体的啊!别不信,光绪帝就是这么个皇帝。

    光绪是一个非常让人同情的人,他不是一个昏君,严格说来,他是一个非常渴望为国为民做些好事的皇帝。可惜他没这个幸运,论起出身,光绪帝也是非常高贵的,他是慈禧亲妹妹和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慈禧抢走,被迫当慈禧的儿子,因为那时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已死。

    慈禧可不是好母亲,光绪的童年是压抑而惨淡的,长大以后也是这样。不过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头脑里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他很想成为一个好皇帝,而不是被后人鄙视的傀儡皇帝。但长久以来,朝政完全是慈禧说了算,光绪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不过,1898年的时候,好运似乎开始眷顾光绪了。

    四月的一天,颐和园风景宜人,慈禧召见光绪。光绪问安之后,慈禧照例说些问寒问暖的话。忽然,慈禧问道:“听人说皇上对人说,如果再不给皇上权力,皇上宁可退位,也不甘做亡国之君。这话可是皇上说的?”

    光绪苍白的脸变得更白了,多年来,光绪最怕的人就是慈禧。但是这一关总得要过啊,如果不对慈禧坦白,维新变法从何谈起。光绪谦恭地回答,说儿臣的确说过这话,但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现在列强欺负到家门前,再不变法图强,国家就要亡了;如果祖宗的江山断送在儿臣的手里,儿臣将来会遗臭万年,希望亲爸爸(慈禧)能够体谅儿臣的一番苦心啊!

    这亲爸爸也不是蛮不讲理的人,笑着对光绪说,亲爸爸也不是个完全墨守成规的人,你要强国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你有这个心,亲爸爸肯定会支持你的,说说吧,你打算怎么强国?

    光绪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详细地告诉慈禧,慈禧眼睛半睁半合,沉吟片刻,给光绪三条建议:第一,变法是好事,但不可以操之过急,凡是要深思熟虑之后才能行动;第二,变可以,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要变到最后,改了正朔,换了衣服,剪了辫子,变归变,这江山一定要姓爱新觉罗;第三,不要相信那些哗众取宠的小臣,要依靠那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光绪帝口头上答应了,实际他内心里对那些守旧大臣十分反感,也许正因为这份反感,他对康有为寄予的热望就更高。光绪的做法是提拔新人,架空老臣,历史上很多刚开始掌权的新君都是这么做的。光绪不仅提拔康有为,也提拔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这四个小伙子。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正式昭告天下,宣布变法。这次变法持续了103天,又称为百日维新,史称戊戌变法。

    发布诏书的当天,光绪去颐和园向慈禧报告喜讯,随身还携带着康有为介绍世界强国变法的奏折。慈禧躺在床榻上养身,光绪在床榻边读着康有为的折子,慈禧听完,说内容讲得很好,也很详细,可以试试。光绪看慈禧同意,建议把康有为的折子复印多份,大臣们人手一册。慈禧说:就这么办吧!

    这次改革说成是全方位改革一点也不错,改革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光是经济改革就有七十多项,改革的内容大体是好的,比如鼓励民间投资农工商业——发展民营企业,加大力度发展铁路和矿业,发展银行,减免税收,设立农工商总局,矿务铁路总局,邮政总局,兴办商会、农会,鼓励私人创办新式工业,奖励发明创造,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内容更多,如改革过去选拔人才的方法,废除八股文,考试的内容也发生很大改变,有三科必考:一为历史政治,二为时务策略,三才是四书五经;同时创办京师大学堂,改各省书院为学校,选学西学,派遣留学等。

    政治变革令最多,有九十多项,包括精简机构,裁减官员,立即撤销通政司、光禄司、太仆寺、大理寺等。在变革令中,还大力倡导鼓励“官民论政”。在军事方面:裁汰绿营,改革武科考试制度,编制陆军,增办兵工厂和武备学堂。

    看这些改革的内容,确实不错,但心急吃不了热胖子。这么多的新政同时出台,不仅让整个社会眼花缭乱,连光绪自己也感到头晕目眩。这么多新政引起了社会的动荡,慈禧感到很不放心,她觉得有必要遏制维新派的莽劲了。新政颁布没几天,她就免去翁同龢军机大臣和内阁大臣的职务,这是维新派最大的损失,因为翁同龢作为朝中元老,掌握大权,而且很支持光绪,失去了这个靠山,维新派变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更糟的是慈禧任用对新政缺乏好感的荣禄取代翁同龢的位置。

    这样一来,这个弱势皇帝更加弱势了,眼看变法运动就要流产,光绪心绪非常烦躁,经常大发雷霆。

    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曾这样描述光绪:“大清国皇帝陛下的容貌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衰老得多。他额部凹陷,脸色发黄。他的嘴角流露出的是悲伤的、疲惫的和带有孩子气的笑容。当他咧开双唇时,嘴里露出的是参差不齐的长长的黄牙齿,两侧脸颊上都出现了深深的凹坑。他的表情并非缺乏同情心,不过更多表现出的是麻木不仁。从他的容貌上看,我们看不到一点生趣。事实上,光绪皇帝给我的印象是:克制、冷漠、无趣、缺乏精力、疲惫不堪,整个人就像是半死不活的样子……好像生活对他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人必定在走下坡路。”

    袁世凯虽然支持变法,但是看到变法这么激进也感到担心。这么多的政令出台,可以想象执行起来有多难。地方的政府官员多是一些老式的官僚,在他们眼里新政就像是个怪胎,他们无法理解,自然更不会支持。湖南巡抚陈宝箴接受过新思想,所以和上面积极配合,但像这样的地方官毕竟是少数。

    两江总督刘坤一说了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现在的时事变幻莫测,一些思想离奇古怪,给人感觉好像做梦一样,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是我年老昏聩,不明白其中的奥秘……这还是一个总督的感受,至于平民百姓听到这些新政,更是觉得离谱。

    写到这里,真替光绪帝悲剧。

    一次流产的政变

    变法没有什么效果,究竟是阻力太大,还是变法本身就有问题?抑或只是操之过急?这个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

    这年的八月份,北京城流传着一个谣言,说是慈禧太后准备十月份带着光绪去天津阅兵,然后趁机发动政变,废掉皇帝。原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光绪帝听到这个谣言压力更大了。

    光绪这时已经乱了套,行为举止有些反常,幕僚们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要干嘛,有时他暴跳如雷,有时又一个人偷偷哭泣。在变法最紧要的关头,他突然下旨,让康有为离开北京。随后,袁世凯接到荣禄的命令,说是光绪召他进京,一同接待来京的日本下野首相伊藤博文。

    接到这个消息,袁世凯百思不得其解,光绪帝让自己一道去见伊藤博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外界有传言,光绪帝打算聘请伊藤博文为维新顾问。袁世凯感到吃惊,伊藤博文是中国的仇人,光绪聘请他,慈禧太后心里肯定不高兴的。他这么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9月14日,袁世凯和伊藤博文都抵达了北京。两天后,光绪在颐和园召见了袁世凯。袁世凯胆战心惊地参见了光绪。

    光绪问袁世凯:“你练的兵如何?”

    袁世凯恭敬地回答:“各营操练得都很熟练,如果有战事,一定可以为国效力。”

    光绪笑了笑,又询问他平日里是怎么练兵的。接着又提到变法的事,袁世凯也是举双手同意变法。

    说到这里,光绪突然问道:“假如我把统领军队的重任交给你,你能绝对效忠于我吗?”

    袁世凯心里一惊,皇上这么说肯定有深意,忙答道:“微臣自当竭力效忠皇上,只要一息尚存,一定誓死为皇上出力。”

    光绪召见袁世凯的用意非常明显,随后又擢升他为侍郎,并赋予他专折奏事权。久于政事和战场的袁世凯心里多少有些预感,眼看太后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自己夹在中间一个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

    其实,之前光绪就对自己的心腹们透露了“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的忧患意识,身为首席智囊的康有为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来个宫廷政变,彻底拿掉慈禧。

    9月17日,升职后的袁世凯照例去颐和园向老佛爷谢恩。谢完恩后,他又去见光绪帝。这光绪办事能力确实不太行,颐和园是老佛爷的地方,耳目肯定很多。这天,有个叫杨崇伊的御史给慈禧送了一封奏折,杨崇伊在奏折中痛斥康有为一行人祸乱朝政,蛊惑皇帝胡闹,还说康有为这些人想对太后不利,杨御史请求太后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出来训政,保住大清江山。

    慈禧太后巴不得有人弹劾维新派。光绪听到有人弹劾康有为等人,知道自己这套维新变法快玩完了。光绪是个好人,而且还心存幻想,心想只要康有为逃脱了,以后变法还有机会。他赶紧给康有为下一道旨令,让他立刻去上海督办官报,意思就是先逃吧!

    康有为接到圣旨,知道情况很不妙,和热血青年们抱头痛哭。康有为决定不走了,和大家商议如何解救光绪,在这群人物当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个人就是徐世昌。徐世昌可是袁世凯的心腹,他来了就代表袁世凯到了,由此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于维新强国有着浓重的情结。

    当时维新派中有人对袁世凯不信任,康有为拿出袁世凯写给自己的信,上面写着:“赴汤蹈火,亦所不辞。”这样一来,大家都相信了。

    康有为一干人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时,袁世凯住在法华寺里。维新派商议好计策后,需要一个人去找袁世凯,因为只有袁世凯手中握有兵权。

    任侠豪迈的谭嗣同自告奋勇去见袁世凯。见到袁世凯,谭嗣同没说一句废话,讲明情况后,就问:“你干不干?”

    袁世凯听到这个计划很吃惊,他是想维新,但不想铤而走险,所以提出一个方案:等慈禧和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时候,他派兵保护皇上,然后软禁慈禧,诛杀荣禄,清除旧党。公正地说,袁世凯这个方案确实稳妥很多,也具备可行性。康有为那一招有点自寻死路的感觉。

    谭嗣同觉得袁世凯说的有道理,两人密议一番,商定后,袁世凯打算尽快回到天津筹备,准备好枪支弹药等等。

    有许多传言说袁世凯在谭嗣同走后,跑到荣禄那儿告密去了,荣禄又去北京向慈禧太后告发,结果就导致了戊戌政变。

    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袁世凯没有告密,他正准备积极配合维新派大干一场,在走之前他还和光绪会过面。之后便快马加鞭地赶回天津,到了天津,他才发现他的对手们远远比想象中的厉害。

    慈禧对光绪和康有为等人早有提防,给荣禄下了四道命令:一是派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17000人进驻天津陈家沟,切断袁世凯新军的入京之路;二是调集甘督提督董福祥12000人,进驻宛平、长辛店一带,其中一部直入北京,保护颐和园;三是致电总理衙门及袁世凯,谎称军情,说英俄开战,英舰多艘游弋大沽口,要袁世凯立即返回天津听候调遣;四是授意御史杨崇伊等到庆王奕劻府,奏请太后出山,维护大清稳定。部署完成之后,不仅北京卫戌军总数超过了48000人,而且,从山海关至北京沿途驻军达到13万人,总兵力是袁世凯的新军的20倍。

    20日,光绪帝又召见了袁世凯,给予他直接杀荣禄的权力,然后自代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实,光绪帝贸然提拔袁世凯之时就引起了慈禧和荣禄一干人等的怀疑,这光绪做事太急躁了。

    可以想象,袁世凯当时心里有多矛盾,论关系,光绪虽然提拔他重用他,但他跟荣禄的关系更好一些。不过,荣禄是守旧派,光绪是渴望变法强国的好皇帝。从内心的信仰和民族的大义来说,袁世凯选择了光绪,因为他觉得这么做是对的。

    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当面斥责光绪,随后将他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这次慈禧发动政变并不是针对整个维新派,主要矛头是康有为、康广仁兄弟。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只是她觉得维新派太胡闹了,做得太过分了,而煽风点火的人就是康有为。

    政变发生之时,袁世凯还呆在天津,并不知道北京那边的事。他很彷徨,也很兴奋。他知道自己要做的这件事会影响未来整个中国的走向,办得好,中国会向一个光明强盛的方向发展,办不好,说不定自己会人头落地,中国会日益僵化。距离皇帝来阅兵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的时间真难熬啊!

    慈禧政变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天津,把这个消息带给荣禄的人正是杨崇伊,荣禄想了想,决定晚上召袁世凯过来议事。

    被动告密

    在微微有些凉意的秋夜里,袁世凯赶往荣禄的大营。

    到达大营前,他吃惊地发现侍卫罗列,顿时,他感觉到一股杀气。他的第一念头就是:莫非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进门后,他发现杨崇伊也在里面,袁世凯心里更加确信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几杯暖酒入肚,杨崇伊便将北京的局势告诉了袁世凯:太后训政,光绪被囚,康有为、梁启超流亡。

    听到这个消息,袁世凯感觉一个响雷在头顶炸开,完了,维新完了,改革完了,自己的小命也快完了。想到这里,袁世凯眼珠大睁,是啊,先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紧。想到这里,袁世凯当场跪倒在荣禄面前,痛哭流涕,长跪不起。

    荣禄和杨崇伊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知道袁世凯跟维新派走得比较近,但也不至于这样啊!

    荣禄:慰廷,你这是干嘛,快起来!

    袁世凯抹着眼泪哭道:中堂大人,我有罪啊!你还是把我杀了吧!

    荣禄:你有什么罪呢!快起来说。

    袁世凯:康有为让我杀了你,还让我带兵围攻颐和园。

    荣禄怒道:康有为好大的胆子,慰廷,到底是怎么回事?

    袁世凯将康有为政变的谋划一五一十都招了。

    荣禄听了,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没想到,没想到,我荣某人一心为国,没想到康有为这卑鄙小人居然一心想害死我。我招谁惹谁了,皇上啊,原本是个英明的人,听到康有为奸贼的话,居然还相信了,真让我这个老臣寒心啊!

    袁世凯这时就像变成了个女人,哭哭啼啼地说:是啊,康有为太疯狂了,小人真是有眼无珠,跟他认识,他仗着皇上宠信,小人岂敢公然和他作对。荣大人,你替小人做主啊!

    荣禄叹息一声:慰廷,你是个人才啊,我怎么忍心杀国家栋梁呢!连皇上和翁同龢都被康有为蒙蔽,你也是一时糊涂!现在迷途知返,也是好事一桩啊!

    听到荣禄这么说,袁世凯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落下来。荣禄回京前,袁世凯到车站为他送行,恳求说:现在皇上处境危险,中堂大人务必要保全皇上啊,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慰廷我也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荣禄是一个守旧派,忠君为国的思想非常浓重,爽快地答应了袁世凯。不过,他表示皇上可以保住,其他人就未必了。袁世凯无奈地点头,这是袁世凯到目前为止做的最“缺德”的一件事,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他的告密,就不会有后来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就义诗。

    慈禧听到这个消息,一张老脸变得更皱。老佛爷不高兴,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戊戌政变扩大化了。慈禧最恨的是康有为,不过康有为有奇门遁甲之术,这时候早已不见踪影。梁启超呢,跟日本人关系比较好,躲进日本使馆,然后在日本人的协助下,一叶扁舟,漂向东瀛岛。

    谭嗣同头脑始终被一股崇高的感情冲撞着,他没跑。不仅没跑,还联合当时的江湖侠客大刀王五,准备进宫营救光绪,结果当然是失败了,王五的刀再大,也只有一柄。有些日本人要帮助谭嗣同逃亡,谭嗣同果决地拒绝了,他说:其他国家变法都会死人,社会的进步总得有人流血,现在中国搞什么变法,结果没一个人流血,这样怎么能行呢?这就是国家贫弱的原因,希望以我一个人的鲜血,唤起千百万人的觉醒!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事就这么平定了,社会又复归太平。袁世凯总算惊险逃过一劫,但是慈禧对他很不满,她老早就知道袁世凯跟维新派眉来眼去,所以也想收拾收拾他。慈禧准备将袁世凯“法办”,但荣禄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可用之才,谋反作乱的责任完全在维新派,袁世凯是清白的,荣禄甚至以身家性命为袁世凯担保。

    看在荣禄的面子上,慈禧太后虽然没有“法办”袁世凯,但对这个昔日的维新派还是很不信任。

    后人在总结袁世凯在政治斗争中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往往归结为袁世凯这人两面三刀,行事机敏。还原历史真实后,我们发现,袁世凯所以能在风起云涌的时势中崛起,跟他做事谨慎有很大的关系。就说戊戌政变这事,如果没有荣禄的力挺,袁世凯就算告密还是会栽大跟头。他所以能得到荣禄的赏识,还是因为他做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