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文学课-唐宋风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3]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6]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7]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8]

    【说文】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章也颇负盛名。

    【解字】

    [1]舛:不顺利。

    [2]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不能再出来任职。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能封侯。

    [3]“屈贾谊”句: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窜:逐。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明时:指汉章帝时代,泛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4]达人:通晓事理的人。

    [5]青云之志:高远的志向。出自《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6]“酌贪泉”句:据说广州城外有贪泉,饮此水会贪得无厌,吴隐之喝下此水操守反而更加坚定。《晋书》记载,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但是他为官一直清廉耿直。这里指操守好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洁。处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7]“北海虽赊”句:赊:远。扶摇:从下而上的旋风。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这两句的意思是,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8]孟尝:字伯周,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后来虽有人屡次荐举,但是没有被任用。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痛哭而返。猖狂:狂放不羁。

    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唐·魏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1]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2]神器之重,居域中[3]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说文】

    唐太宗即位初期,虚心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不听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解字】

    [1]浚:疏通、深挖。

    [2]当:主持、掌握。

    [3]域中:天地间。

    [4]戒奢以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以,用来。

    《贞观政要》一则

    朕能擢[1]而用之,何惭古烈[2]?然徵[3]犯颜切谏,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说文】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是研究初唐的重要史料。《贞观政要》大约成书于唐玄宗在位期间,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解字】

    [1]擢:提拔。

    [2]古烈:这里指的是古代的圣君。

    [3]徵:指的是魏徵。

    夫人性[1]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2]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3]。

    【说文】

    这则名言强调的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人的本性差不多,但是会因为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必须用学习来规范感情,所以古人将好学看做一种美德。

    【解字】

    [1]人性:人的本性,这里指的是善的本性。

    [2]饬:规范、整治。

    [3]懿德:美德。

    杂说(节选)

    唐·韩愈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4]马之千里者,[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7]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安[10]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11],食之不能尽其材[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3]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说文】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本篇文章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时作者初入仕途,很不得志,在文章中自喻“千里马”,感叹“伯乐不常有”。文章通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解字】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马。

    [2]祗:同“只”,只是。辱:受屈辱、埋没。

    [3]骈:成双成对。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称,称颂,称道。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6]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石:古代的计量单位,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

    [8]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9]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

    [10]安:怎么、哪里。

    [11]策:驾驭。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12]尽其材:完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这里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13]鸣:马叫。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执策:拿着马鞭。

    师说(节选)

    唐·韩愈

    嗟乎!师道[1]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彼童子之师[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7]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8],小学而大遗[9],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10]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11]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12],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说文】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解字】

    [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2]出人:超出(一般)人。

    [3]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5]惑矣:(真)糊涂啊!

    [6]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7]句读:也叫句逗,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

    [8]或师焉,或不焉: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不”同“否”。

    [9]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放弃。

    [10]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11]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

    [12]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13]不齿:不屑,表示鄙视。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1],闻水声,如鸣佩环[2],心乐之。伐竹取[3]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5],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6]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7],佁然[8]不动,俶尔[9]远逝,往来翕忽[10],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11]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12],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13]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14],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说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解字】

    [1]篁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

    [3]取:这里指开辟。

    [4]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山岩。岩,磐石。

    [5]蒙络摇缀:(藤蔓)覆盖缠绕、摇曳下垂。

    [6]可:大约。

    [7]下:向下照射。布:映现。彻:直照。

    [8]佁然:呆呆的样子。

    [9]俶尔:忽然。

    [10]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11]斗折:(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12]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

    [13]悄怆:寂静得让人忧伤。

    [14]隶:附属。从:跟随。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7]。无丝竹[8]之乱耳,无案牍[9]之劳形[10]。南阳诸葛庐[11],西蜀子云亭[12]。孔子云:“何陋之有[13]?”

    【说文】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后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本文对居于陋室之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不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解字】

    [1]在:在于。

    [2]名:出名、闻名。

    [3]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惟吾德馨:只要这间陋室的主人(这里指作者本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馨,香气,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5]鸿儒: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6]白丁:平民,没什么学问的人。

    [7]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8]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

    [9]案牍:官府的公文。

    [10]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1]南阳诸葛庐: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南阳卧龙岗隐居的草庐。

    [12]西蜀子云亭: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13]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阿房宫赋(节选)

    唐·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说文】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以史为鉴的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之一。作何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解字】

    [1]“嗟乎”句:可叹啊!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

    [2]“秦爱”句: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要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连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不知珍惜呢?锱铢: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表明极其细微。

    [3]“使负”句:阿房宫中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比平民身上的衣服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嘈杂的器乐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

    [4]“使天下”句: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始皇却变得越来越骄横、顽固。

    [5]“戍卒”句: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楚军点起的一把火,把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戍卒叫:指陈胜、吴广起义。

    岳阳楼记(节选)

    北宋·范仲淹

    若夫霪雨[1]霏霏[2],连月不开[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4],山岳潜形[5];商旅不行,樯倾楫摧[6];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7],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8];沙鸥翔集,锦鳞游泳[9];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10],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1],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5]

    【说文】

    本文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记,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解字】

    [1]霪雨:连绵的雨。

    [2]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3]开:解除,这里指放晴。

    [4]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光芒。

    [5]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

    [6]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7]“去国”句:离开京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去:离开。国:京都。

    [8]“上下”句: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9]“沙鸥”句: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

    [10]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11]静影沉璧: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12]“不以物喜”句: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

    [13]“居庙堂”句: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4]“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吧!

    [15]“微斯人”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2]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3]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4]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5]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6]开,云归而岩穴暝[7],晦[8]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9],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10],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12]白发,颓然[13]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说文】

    欧阳修因政治原因被贬任滁州太守,《醉翁亭记》就作于这段时间内。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加之当地风景秀丽,这让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国家的积弊深重,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这两方面的情感都融合在了这篇文章中。

    【解字】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今安徽省东部。

    [2]琅琊: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3]酿泉:水清可酿酒。

    [4]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形容亭子四角向上翘起。

    [5]智仙:琅琊山琅琊寺僧。

    [6]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

    [7]云归:烟云聚拢。暝:昏暗。

    [8]晦:阴暗。

    [9]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

    [10]野蔌:野菜。蔌:菜蔬。

    [1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2]苍颜:容颜苍老。

    [13]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伶官传序(节选)

    北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1]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2]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说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由北宋欧阳修编撰完成,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本文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以此来告诫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解字】

    [1]原:通“源”,推本求源,推究。

    [2]逸豫:逍遥游乐。

    [3]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4]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六国论(节选)

    北宋·苏洵

    呜呼!以[1]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2]秦之心礼[3]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悲夫!有如此之势,而[5]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6],以趋于亡。为[7]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8]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9]秦,而犹有可以[10]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是又在六国下矣。

    【说文】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解字】

    [1]以:用。

    [2]事:侍奉。

    [3]礼:以礼对待。

    [4]下:吞下。咽:咽喉。

    [5]而:却,表转折。

    [6]日:每天。

    [7]为:治理。

    [8]劫:胁迫、挟制。

    [9]于:比。

    [10]可以:可以凭借。

    [11]以:凭着。故事:旧例。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2]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3]而不妖[4],中通外直[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净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9]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10]!菊之爱[11],陶后鲜[12]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

    【说文】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曾这样赞誉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

    【解字】

    [1]蕃:很多。

    [2]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3]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澈的水。

    [4]妖:漂亮而不庄重。

    [5]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6]不蔓不枝: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7]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清芬。

    [8]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9]亵:亲近而不庄重。

    [10]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2]鲜:很少。

    [1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4]宜乎众矣:应该是非常多了。

    资治通鉴(节选)

    北宋·司马光

    才德全尽谓之[1]“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2]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夫德者,人之所严[3];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说文】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组织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解字】

    [1]谓之:称之为。

    [2]苟:如果

    [3]严:敬。

    [4]蔽:蒙蔽。

    游褒禅山记(节选)

    北宋·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1]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2]也!

    【说文】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官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七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解字】

    [1]至于:抵达、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相:帮助、辅助。

    [2]得:心得、收获。

    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1]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2]。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3],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4],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5],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说文】

    《读孟尝君传》作者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并不是“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他认为贤明之士是指治国安邦的人,正因为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文章的观点非常有新意,和之前的评论大相径庭,但是又很有说服力。现在看来,只是对人才标准的不同看法而已。

    【解字】

    [1]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的贵族。他养士数千人,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后担任了齐相。

    [2]卒:终于。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这里指的是“鸡鸣狗盗”的故事。

    [3]特:只、仅仅。雄:首领。

    [4]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拥有。

    [5]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制,制服。

    梦溪笔谈(节选)

    北宋·沈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3]之。欲印,则以一铁范[4]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5],药[6]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7]。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8]有奇字[9]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10],用讫[11]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说文】

    《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解字】

    [1]钱唇:铜钱的边缘。

    [2]印:印模。令坚:使坚硬。

    [3]冒:蒙、盖。

    [4]范:框子。

    [5]持就火炀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7]字平如砥: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

    [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10]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11]讫:终了、完毕。

    前赤壁赋

    北宋·苏轼

    壬戌[1]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3]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5]之间。白露横江[6],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7],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8],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9]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10],击空明兮溯流光[1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1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1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14],泣孤舟之嫠妇[15]。

    【说文】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此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本文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非常难忘的艺术享受。

    【解字】

    [1]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2]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3]属:通“嘱”,引申为劝酒。

    [4]少焉:不一会儿。

    [5]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6]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7]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

    [8]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9]羽化:道教把成仙叫做“羽化”。

    [10]桂棹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的工具,形似桨。

    [11]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

    [12]倚:依、按。和:同声相应。

    [1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慕,眷恋。

    [14]舞幽壑之潜蛟: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15]泣孤舟之嫠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石钟山记(节选)

    北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1]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2]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3]浪,水石相搏[4],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6]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7],北音清越[8],桴止响腾[9],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10]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11]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12]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3],自以为得其实[1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说文】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解字】

    [1]彭蠡:鄱阳湖的别称。

    [2]郦元:即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著有《水经注》。

    [3]鼓:振动。

    [4]搏:击,拍。

    [5]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6]李渤:唐朝洛阳人,著有《辨石钟山记》。

    [7]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8]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9]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0]铿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声音。

    [11]殆:大概。

    [12]陋者:浅陋的人。

    [13]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14]实:指事情的真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