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大明帝师开国记-没落的开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独断专行,就是找死!

    事实上,自从明朝建国后,刘伯温真正的工作不是勘测风水、修建皇宫、管理后勤等琐碎事宜,更不是天气预报。

    刘伯温真正的工作是作为太史令掌管整个御史台。

    那么,刘伯温掌管的御史台到底是一个什么部门呢?

    明朝的御史台,最早起源于西汉的御史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名称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东汉时期,称之为宪台;唐朝的时候,称之为肃政台;明朝时称之为御史台;清朝时候称之为都察院。

    不管名称如何变化,机构的职务是大体不变的,即纠察百官善恶,判断政治得失。

    事实上,刘伯温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

    然而,刘伯温要是“独断专行、先斩后奏”了,朱元璋就会非常失望。

    话说,在常遇春和徐达北伐期间,他们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北方的山东、河南两省就接连划入了大明的版图。

    北伐军取得的这一系列辉煌战绩,让朱元璋高兴不已。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尽早攻陷元大都,朱元璋下令,他要驾临宋朝的都城汴梁,亲自指挥前线部队,终结这个腐朽、无道的元王朝!

    殊不知,朱元璋前脚刚走,刘伯温就抓捕了一个贪污犯,此人叫李彬,靠“卖官鬻爵”捞钱,一口气贪污了八十多万两。

    得知这个事情后,朱元璋当时就气得把桌子掀了。自己北巡才几个月,京城就出现了这么大的贪污案,涉及金额竟达八十余万两!这个胆大包天的狗奴才李彬,真是罪该万死!

    此时,如果朱元璋在京城,盛怒之下的他一定会马上剥了李彬的皮。

    因此,这也是刘伯温自己的“思想”。

    于是,在没有任何请示的情况下,刘伯温就私自把李彬斩杀了,且为了堵住所有人的口,刘伯温还放了一句狠话:“杀李彬,天必雨!”

    大错就此铸成!

    要知道,虽然刘伯温私自斩杀李彬,既伸张了正义,也大快了民心,但是刘伯温根本不知道,他摊上大事了。

    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怎么合法杀掉一个人?

    想在大明合法地杀掉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中国历来讲究法家治国,如果出现了关系人命的大案,必须层层复审,而复审的最终场所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更不是刑部、都察院,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换句话说,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杀人。

    也就是说,无论是身处何地、是何身份只要犯了死罪,除了特殊情况外,都需要层层报批,皇帝打钩后,这才能杀人。

    而所谓的特殊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朝洪武年间,安徽合肥有一对兄弟上街买了一口锅,结果在回家的途中,这口锅被人偷了。

    因为东西丢了,这兄弟俩都不高兴了,他们就互相指责,认为是对方不小心才让贼人有机可乘。后来,这对兄弟越吵声音越大,越吵情绪越激烈,以至于最后动起了手。

    在几个回合之后,哥哥技不如人,他被弟弟赤手空拳打死了。根据大明法律,杀人偿命,所以弟弟必死无疑。

    事后,在安徽巡抚调查清楚后,上报皇帝,请求法外开恩,赦免这位弟弟的死罪。

    理由是:

    第一,这对兄弟平时感情很好,当时全是意气用事,如今弟弟已经有了悔过之心。

    第二,赤手空拳杀人,没有兵器,所以这就是一个意外,可以从轻判罚。

    减轻判罚的奏折递上去了,安徽巡抚的心却没有踏实下来,因为他发现后来事情的走向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对于他的奏折,刑部直接驳回了,而理由也很简单:自古长兄如父,弟弟打死哥哥,就是以下犯上,必须杀他,这样才能以儆效尤。

    对于这种解释,安徽巡抚也不接受,双方互相攻击,一直闹到了朱元璋那里,在朱元璋一番和稀泥下,这件事情才最终得以解决。

    其最终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之所以多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想说:

    在明朝这个社会里,要想跳过皇帝杀一个平民百姓都不行,何况还是大明的官员。

    再说一遍,虽然刘伯温私自斩杀李彬,既伸张了正义,也大快了民心,但是在无限风光的背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在牢牢地盯着他,刘伯温已在他心中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功高震主,独断专行,此人绝不能留!”

    这个人正是朱元璋。

    冥冥中自有天注定,从这一刻起,刘伯温未来悲惨的结局已经定性。

    君臣论相,一场凶险的较量

    洪武二年(1369年)中秋前后,为了避祸,刘伯温踏上了回乡之路。

    自从回乡后,刘伯温就一直低调行事,用他自己的诗句说,那真是“不如闭门谢客去,有酒且饮辞喧哗”。

    但是,如果真的让刘伯温从此不问世事,彻底与官场告别,他割舍得下吗?而身为臣子,又怎么能够随心所欲,不听皇帝的召唤呢?

    果然,刘伯温在家里待了不到两个月,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初二,朱元璋就下达圣旨,命他即刻回京了。

    殊不知,此时此刻的朱元璋,他也已经彻底变了。他最钦佩的人,已经变成西汉的刘邦了。

    那么,朱元璋钦佩刘邦什么呢?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可见,在这种兔死狗烹、皇帝多疑的情况下,风尘仆仆的刘伯温还会称心如意吗?他尚未大展的宏图,还有没有实现的机会呢?未来又有多少血雨腥风的考验在前面等待着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殊不知,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一着不慎,犯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并留下了一个满盘皆输的祸根。

    这件事情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君臣论相。

    有一天,朱元璋单独找刘伯温,宾主双方进行了一场秘密的会谈。

    就在这个会谈渐入佳境的时候,朱元璋突然脸色一变,先是说了当朝宰相李善长的一通不是,然后严肃地问道:“你怎么看这个人?”

    还能怎么看,往死了夸呗!刘伯温马上回答道:“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一听这话,朱元璋大吃一惊,他若有所思地说道:“李善长成天说你坏话,你还替他说好话?”随后,朱元璋说出了一句要命的话:

    “我想废除李善长,让你当宰相。”

    第一次交锋

    至此,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这不是一次和谐的聊天,而是一次蓄谋已久、异常凶险的谈话,如果稍有不慎,自己就要人头不保!

    刘伯温立刻辩解道,他之所以“力挺”李善长,不是出于公心,也不是出于私恨,而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个合适的宰相而已。

    除此之外,刘伯温还告诉朱元璋,丞相乃国家之栋梁,不能轻易地换掉,如果要换的话,也要先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再说。

    可惜的是,刘伯温机关算尽也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早就挖好了一个陷阱,并且准备把自己推进去。

    听完了刘伯温这番话后,朱元璋根本不为所动,他不紧不慢地问道:“杨宪这个人如何?”

    中计了,彻底中计了,朱元璋明知道杨宪是刘伯温的人,所以先拿此人做试探。

    “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刘伯温大声地回答道。

    这个意思就是说: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之度。作为宰相,必须持心如水,应以义理作为权衡,杨宪太意气用事了。

    “汪广洋如何?”朱元璋继续问道。

    刘伯温回答道:“此褊浅殆甚于宪。”这个人比杨宪还浅薄,更不能胜任。

    事实证明,刘伯温一点没有夸大其词,汪广洋这个人能力不足、脾气软弱,担任丞相两年,一直碌碌无为,最后被胡惟庸轰出了朝廷。

    至此,刘伯温已经通过了两次考验,而朱元璋的考验还在继续。但见朱元璋继续问道:“你觉得胡惟庸这个人如何?”

    刘伯温回答道:“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意思是说,这小子就是一头尥蹶子的牛犊,您要用他犁地,会把车都掀翻的。

    说完这句话,刘伯温松了一口气,因为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这次讨论会议应该圆满地结束了。

    殊不知,刘伯温错了,因为之前的那些问题,都是一些试探罢了,朱元璋真正致命的问题,现在才刚刚开始:“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这句话,成为了让刘伯温人头落地的撒手锏。

    最后一道考验

    在讨论完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后,朱元璋终于露出了最后的杀招,他意味深长地说道:“看来我大明朝的相位,只能由先生来担当了。”

    这一次,刘伯温没有了先前的小心和谨慎,自认为考验已经结束的他,犯了一回致命的错误。

    刘伯温回答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意思是说,臣性格太刚直了,而且疾恶如仇,还讨厌这些烦琐的事情,若担此宰相这个职位,恐负皇上的一片苦心,而且我大明如此广阔,何愁找不到贤才呢?

    虽然刘伯温的这句话说得合情合理,但是刘伯温不知道,他这句话留下了祸根。

    他疾恶如仇,看谁都不顺眼,敢情在他眼中,前面提到的三个人都是恶人。

    那么,推荐这三个恶人的自己,又算是什么人呢?

    此时,刘伯温的昏劲还没有过,在最后陈述的时候,他又加了一句彻底要他命的昏话:“目前看来,这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我强。”

    至此,朱元璋与刘伯温彻底决裂。

    刘伯温这最后几句话,太狂了,太嚣张了,简直嚣张到头了!

    要知道,在这场君臣论相中,刘伯温反对的这三个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后来还不是依次被朱元璋任命为宰相?

    可见,关于宰相的人选,朱元璋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之所以来问刘伯温,无非就是试探他一下,看看他有没有野心,或者是走一个形式罢了。

    结果,通过这次对话,刘伯温昏招不断,在朱元璋的心中留下了“野心不死、嚣张至极”的形象。

    完了,彻底完了,无力回天了。

    自从君臣论相后,刘伯温深刻地感受到,每过一天,自己的仕途地位就会动摇那么一点;每跟皇帝谈一次话,他对自己不信任的眼神就会越发强烈。这种度日如年、心灰意冷的感觉让刘伯温痛苦不已、夜不能寐。

    而朱元璋对他的清算还远远没有结束,刘伯温倒霉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上演。

    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朱元璋就在鸡笼山下设立功臣庙,作为对开国功勋的一种褒奖。但是,首先进入这功臣庙的十二个人都是武官,且都是安徽淮西人,也就是朱元璋的同乡。

    对于这种分封的决定,刘伯温也没有说什么,毕竟武将们天天刀头舔血、以命相搏,功劳自然比文臣们大,而且对于这个“老乡情深”的皇帝而言,首先褒奖自己的老乡,这也是人之常情。

    没事,等待下次吧,到时候自己就一定有机会了。

    殊不知,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