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大明帝师开国记-最后的岁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苍天不公呀!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又开始封赏建国功臣了。这一次,朱元璋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他一口气册封了五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以及数量可观的伯爵、子爵、男爵。

    但是这一次,朱元璋不知道是成心,还是忘记了,在明朝所有的开国元勋中,战功显赫理应受封的刘伯温却没有被封爵,也没有任何的奖励。

    想想当时刘伯温的处境吧,满怀期待的两次封赏,却连一个安慰奖也没有,他心中的失落和不甘之情,不说自明。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赏赐,朝廷中的一些正义之士看不下去了,因此他们联名上书要求朱元璋册封刘伯温应有的官职。后来,为了平息民愤,朱元璋才重新举行了一次册封仪式,封刘伯温为伯爵,赐名“诚意伯”。

    虽然在这次“逼宫”后,刘伯温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爵位,但是对比同一时期册封的汪广洋,刘伯温就欲哭无泪了。

    虽然他们身份、地位一样,但是汪广洋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工资也有六百石;刘伯温的工资只有区区的二百四十石,而且朱元璋再三下令,刘伯温的爵位不能世袭。

    二百四十石什么定义?身为百官之首的韩国公李善长,他的工资整整有四千石,比刘伯温多出了十几倍。

    刘伯温用一腔报国之心帮助朱元璋开创了一个太平盛世,却换来了一个仕途无望、薪水微薄的结局,这怎么能不让刘伯温寒心呢?

    就这样,刘伯温决定第二次退休,走上了一条永远不再入仕的道路。

    回家的“光辉”时刻

    明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六十一岁的刘伯温提出了辞职请求,虽然朱元璋做了挽留,甚至还要册封他为宰相,但是刘伯温根本不为所动,最终还是辞官回家,退出了这个是非之地。

    按照明史专家孟森教授的说法,刘伯温之所以这么执意地要第二次告老还乡,则是“诚意之归隐韬迹,非饰为名高也,亦飞矫情也,盖惧祸耳”。

    就是说,刘伯温这次告老还乡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为博虚名,更不是受了委屈而矫情,这是害怕朱元璋卸磨杀驴,给全家招来灭门之祸。

    回家后,刘伯温更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天天闭门谢客,日日饮酒作乐。刘伯温还饶有兴味地编写了一本《多能鄙事》,记录了怎么和面、怎么烙饼、怎么酿醋、怎么洗衣服的事情,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卑微的下人了。而那些曾经用兵如神、指挥千军万马的辉煌岁月,就被刘伯温抛之脑后了。

    一代贤臣,为了避祸,居然谦虚谨慎到了这种程度,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刘伯温夹着尾巴做人都这样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想到,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种天天饮酒下棋、吟诗绘画的安稳日子仅仅持续了两年,他就不得不拖着自己年老多病的身躯孤身一人上京谢罪了。

    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何罪之有呢?

    原来,这一切的缘由,还得从设立“谈洋司”说起。

    被人陷害,“绳命”不保

    谈洋是刘伯温家乡青田县南边一百七十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虽然人口不多,经济也不发达,但是这里的地理位置却是极其特殊的。

    谈洋位于处州、温州、福州三省交界处,基本上就是一个三不管地区,因此这里很容易让盗贼们占山为王,他们凭借各种天险与官府对抗。

    早在元朝末年的时候,这里的土匪就和方国珍狼狈为奸、为害一方,搅得当地老百姓不得安宁。虽然现在方国珍没戏了,但是这里的土匪依旧没有放下屠刀、改邪归正的意思。

    目睹了这一切后,在家避祸的刘伯温觉得这样子很不好,因此他就上了一封奏折,希望朝廷对此加强管理。

    洪武五年(1372年)秋,朱元璋准奏了刘伯温的奏折,朝廷也派兵镇守了这里。就这样,这块三不管区域重新被朝廷控制了起来,而刘伯温也算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事情,却让那个心怀叵测的胡惟庸彻底抓住了机会。

    为了对付刘伯温,胡惟庸状告道:

    刘伯温之所以建议设立谈洋司,是因为看中了谈洋这块风水宝地,认为这里“距山海、有王气”,想占为己有,作为自己的墓地。但是,刘伯温又怕抢占了土地后,这里的百姓闹事,因此就欺骗朝廷,在此设立巡检司以镇压百姓。

    胡惟庸告得实在是高。所谓的“王气”实在是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东西,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就没有,只是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了。

    实际上,在胡惟庸告这个状前,朱元璋已经看过了刘伯温的奏折,他的长子刘涟也已经踏上归途了。但是,对于胡惟庸的这封谗言,朱元璋还是要高调处理一下的,但是最后朱元璋的处理却让人颇为费解了。

    在处理这件事时,朱元璋并没有把刘涟追回来治罪,也没有把刘伯温缉捕归案,只是扣掉了刘伯温的俸禄,但诚意伯这个爵位还是保留了下来。

    要知道,对于朱元璋而言,他当然可以这样似是而非、莫名其妙地处理刘伯温。但是,对于刘伯温而言,这样的判决犹如晴天霹雳。为了不在原地等死,刘伯温立刻上京,去“引咎自责”去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刘伯温为什么不自辩,反而玩命地承认错误、引咎自责呢?

    刘伯温的对策,重回京城

    其实很简单,刘伯温清楚地知道,以这位皇帝的智商,他怎么可能相信胡惟庸的鬼话!若朱元璋相信了,哪会是仅仅剥夺俸禄这么简单。

    因此,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借机再次羞辱、打击一下自己。说到底,还是朱元璋对自己不放心。

    因此,刘伯温知道,辩解还有什么用?反而会更加激怒朱元璋,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地放下自己的身段,一直摇尾乞怜到尘埃里,才能救自己一命。

    堂堂一代国师,居然为了活命,只能向狗看齐,呜呼哀哉,甚是可怜。

    后来,在向朱元璋解释清楚后,刘伯温干脆不回老家了,就在京城住了下来。刘伯温的这一手确实很绝。

    一来,可以免得朱元璋对自己再生疑心,反正人就在京城里,这回总该放心了吧?

    二来,刘伯温这样做也可以威慑胡惟庸,以前是天高皇帝远,现在他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看谁能拿我怎么办!

    刘伯温的这一手,也非常高明。

    但是,刘伯温根本不知道,这一次,他又错了,而且错得相当可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