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孕妇保养与保健-儿养生保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里说的新生儿保健,主要是指初生儿,即指从出生至满月。此期小儿刚离母体,虽然所有器官及系统已具备在母体外生存的基本能力,但由于肌体柔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很弱,适应能力较差,易受各种疾病的侵袭。小宝宝在给小家庭和年轻的父母带来幸福和欢乐的同时,却又需要父母精心的抚养和教育。

    历代中医学家对初生儿的养护非常重视,认为小儿初生,乍离母腹,犹如嫩草之芽,幼蚕之苗,肌肤娇嫩,抗病力弱,对外界环境还需要逐步适应,需要谨慎调养,精心护理,否则,稍有疏忽,即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那么,又怎样养护好呢?

    要注意保护小儿的脐

    胚胎时期的胎儿,脐带里包括有卵黄管、脐尿管、脐静脉和两条脐动脉。妊娠5~6周时卵黄管就会自行闭锁,逐渐萎缩而消失,脐尿管慢慢地也退化成为一条纤维索,只剩下两条动脉管和一条静脉管维持胎儿的血液循环和供给全身的营养。

    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被结扎留下了伤口,家长一定要注意护理它,不使它接触不洁之物,因为脐部很适合细菌的滋长而容易发生脐炎。给新生儿洗澡时不要让脐部着水,尿布也不要太长,过长会越过脐部,使尿液污染脐部。

    脐带被结扎后大约经1周左右就可自行脱落。脐带脱落前后,有时脐部略微潮湿,这是正常现象,数日后就会干燥,并且下凹成为脐窝。脐部过于潮湿时,可以涂点紫药水,或用呋喃西林粉撒在脐部,每日1次,2~3天即可痊愈。不要用红汞涂擦。倘若脐部感染严重,伤口有溢液、渗血、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烧,就应请医生诊治,自己不要随意处置,以免扩大感染。

    作为小儿的家长,切莫轻看脐炎,视为小病,如果处理不当,可酿成大病。引起脐炎的主要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它们通过脐部进入体内,沼脐周皮下组织扩散可形成腹壁蜂窝组织炎;向内入侵至腹膜可造成腹膜炎;侵入尚未闭合的脐静脉或动脉,可引起肝脓疡、败血症等严重疾患,甚至可危及小儿生命。

    初生去毒

    也称拭口,是古人为免除小儿发生某些疾病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性措施。此在中医儿科初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小儿有些疾病的发生,与胎孕期间母体热毒影响胎儿有关。

    胎毒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孕妇恣食辛热甘肥,移热于胎儿。二是父母淫欲之火,隐于父精母血,遗传于胎儿。三是孕母在怀儿期间,忧思郁怒,五志化火,传于胎儿。四是胎儿初生口中留有秽液,未能及时清除,咽下而成胎毒之患。五是父母患性病,如梅毒、淋病等,传给胎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腔内,每24小时可吞咽羊水500~700毫升,根据直接观察及对胎儿肠内容物毳毛含量的判断,胎龄3~4个月的胎儿,已开始有吞咽动作,胎粪中除可找到毳毛外,还可发现有角化上皮、胎脂、钙皂晶体、所有消化酶及胆汁等。正常情况下,约有1/4新生儿,要在生后12~24小时才排便,尚有7%的新生儿,可能在第二天后才能排出上述胎便。若乳汁供应充分,即转变为带棕褐色至绿色、酸性、较稀薄的过渡性粪便,最后变成普通婴儿大便。胎粪能否按时排除,对小儿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原因是胎粪性腹膜炎、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性便秘以及胎粪性黄疸等,均由胎粪引起。故有人主张,小儿出生后应用通便之剂,促进小儿肠蠕动增强,使胎粪及早排出,对小儿健康十分有利。

    初生洗浴

    婴儿经常洗澡可以保持皮肤的全面清洁,洗澡又是促进血液循环的最好方法,可以预防疾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刚出生不久的小儿身体柔软,脖子不能挺立,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给小儿洗澡时往往不知所措,如果方式方法不当,很易对小儿造成伤害,引起疾病,特别是早产儿或体弱儿更要格外慎重。

    小儿出生后第二天即可洗澡,每日洗1次。洗澡前先将尿布、清洁的衣服、浴巾等按顺序摆好,浴巾要铺开。洗澡时房间内的温度要在24~26℃,不要有对流风(俗称穿堂风),洗澡水的温度要在38℃左右(摸着不烫)。

    先洗头部:妈妈用左臂夹住小儿的身体,左手托住婴儿的头,用左手拇指、中指堵住婴儿的双耳孔,以防止水流进耳道。右手拿着毛巾先洗眼睛、面部,然后再洗头发,用婴儿皂洗净,冲净皂沫、擦干。头顶如分泌物过多,可于洗澡前半小时在头顶涂以石蜡油或花生油,洗时再用毛巾沾肥皂水轻轻擦拭,分泌物自可清除。

    洗上、下身:如果脐带尚未脱落,不宜将小儿身体全部漫入水中,以免引起脐部感染。母亲用左臂从婴儿背后托住头及腋下,右手托住臀部,轻轻地将婴儿放入水中,头颈部露出水面,母亲再抽出右手洗婴儿的上、下身和四肢。

    洗澡完毕后及时将婴儿抱出水盆,用干浴巾包裹擦于全身。腋下、颈部及皮肤皱折处涂以爽身粉,然后穿上干净柔软的衣服,再把小儿包裹好。

    洗浴后喂些温糖水,婴儿自会舒舒服服地安然入睡。

    初生保暖

    因为初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其体温常随外界环境的湿、温度而改变,再加上初生儿基础代谢率低,活动少,略同奶量少,产生的热量不足。此外,初生儿皮下脂肪少、热量不易贮存,再加上体表散热面积又相对较大,故体温易下降,尤其是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母亲宫内36~37℃的内环境,来到20℃左右的外环境里,体温更易下降。因此,保持适当的外界温度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若体温过低,皮下脂肪会凝固形成硬块而导致硬肿症。当然,也不可过暖,因为在过分保暖情况下,体温可上升到40℃以上,甚至引起袖风。当气温或室温过高时,若新生儿饮水不足,则会引起发热,医学上叫“脱水热”。

    一般足月婴儿室内温度要求维持21℃左右,早产室的温度要求维持24℃左右,晨间护理时要求维持在27℃。早产儿应放在暖箱内,暖箱温度根据早产儿体重和出生天数来决定。一般初生的早产儿1000克以下者保持34~36%,1001~1500克者保持32~34%,1501~2000克者保持30~32℃,2000克以上者,保持30℃。相对湿度都应维持在55%~65%之间。睡暖箱的早产儿不应用被包裹,毯、衣着也越少越好,这样才能使箱温接触皮肤易于复温,又便于观察婴儿的呼吸、异常动作及皮肤颜色,便于护理操作。

    对于初生儿,每天4小时测量体温1次,颌下测温即可,如体疆已稳定在36~37℃3次以上,可每天测2次。

    至于初生儿的衣着,应以柔软、吸水性能强的旧棉布制作为好;尿布也要柔软吸水,所有衣着宜用带系结,忌用别针和纽扣,以免发生损伤。

    宝宝的斜颈要尽早纠正

    当母亲给孩子喂奶时,有时会发现他的头部向一侧扭转或倾斜。母亲企图把宝宝的头向相反的一侧旋转时就会感到有些阻力。而在宝宝颈部的粗筋处能摸到蚕豆大小的肿块,过几个月肿块会消散,但那条粗筋却开始挛缩绷紧。于是头部自然会被下拉,脸部则向对侧斜转。如果此时你尚未发现孩子的异常,那么他当然会继续在这种糟糕的歪脖状态下生长发育,最终引起脸部甚至颈椎变形。

    先天性斜颈并不是遗传病,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时的机械创伤引起胸锁乳突肌的撕裂和出血,血肿在局部硬化成疤痕组织后引起挛缩造成;还有人认为在分娩时,由于对胎儿胸锁乳突肌的压迫久或因胎位不正等致使肌肉缺血引起挛缩,因而发生斜颈。

    现在我们知道了引起斜颈的原因,就应该对治疗和矫正斜颈树立充分的信心。应该说早期发现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症状较轻的孩子。母亲每天可多次地对颈部患侧挛缩的肌肉进行轻轻的按摩,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孩子歪斜的颈部和头部。当孩子入睡时,用沙袋或枕头将孩子的头颈部固定在正常的位置上,只要您持之以恒,2~3个月就能治好。

    当然若斜颈比较严重,按摩自是徒劳。这时可借助于外科手术矫治。手术最佳时期是在1岁。考虑1岁的孩子较难配合,一般也可延至3岁,或听从医生的建议。早期治疗的好处在于不会给孩子留下面部畸型。当面部畸形一旦形成后,孩子就会呈现出一侧脸部短而平坦,另一侧则长而浑圆,两只眼睛一高一低,鼻子斜向一侧,头部轮廓也不对称的形象。如果手术在学龄期以后再进行,那么虽然可以勉强将歪斜的颈部拉直,但对已经形成畸形的面容却已无力矫正了,那将给孩子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心身创伤和痛苦。

    为了您的宝宝免受斜颈的危害,您不妨在欣赏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审视”他。

    无声的环境对小儿优生优育不利

    噪声可以影响优生,那么,无声无响是否有利优生呢?

    有些年轻家长将新生儿养育在昏暗的房间内,还将可能致响的一切物件都用布包上,他们怕光线和声响会破坏新生儿的安静,甚至怕损伤他们幼小的大脑。实际上,这种作法同样对孩子不利。

    心理学家认为,适量的环境刺激会提高新生儿视觉、触觉和听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原始的无条件反射,还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新生儿的动作越来越复杂和高级,最终具备作为人的一切生活能力。13世纪西西里的一个名叫弗德里克二世的统治者,他为了证明言语技能是天生的,不需要学习的,便将一些婴儿养育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规定保姆不准跟孩子交谈,也不得在育婴室内相互交谈。他希望这些孩子长大后能自然而然地说本国语言,从而证实自己的想法。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这些孩子有着良好的营养和医疗措施,由于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没活多久便先后夭折了。

    心理学家认为,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不仅可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也会使儿童大脑本身更发达。这是因为,人的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丰富的适度的环境刺激比缺少刺激的环境更能使神经纤维髓鞘化,突触联系更复杂,因而大脑也就更发达。

    所以优生优育,既要避免噪声,又不能使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孕妇不仅不应去舞厅等处凑热闹,以减少噪声污染,在日常饮食中还需要有瘦肉、鱼、禽蛋、动物肝脏、豆制品、水果等,以增加人体对噪声的耐受力。“小天使”降临人间后,可以播放些柔和的音乐,悬挂些色彩艳丽的图片等,积极地为新生儿创造丰富的视、听、触觉环境。只要注意适当,别做过了头,便有益于优生优育。

    “刺激”对婴儿有利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婴儿出生后,给予适当有益的“刺激”,将会促进婴儿体质、感情和精神上的发展。实践证明,受过某些有益“刺激”后的婴儿,其体重可有明显的增加,并能提前学会翻身、爬行和行走,而且很知足,很爱笑。此外,婴儿还能长时间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感。

    那么,婴儿需要哪些有益的“刺激”呢?

    其一,需要视觉上的“刺激”。经专家们的研究观察发现,婴儿对于某些形态和颜色如棋盘、圆天窗、三角形,特别是人的面孔及对黑色和白色有着特殊的偏爱。因此,我们不妨经常设计制作并使用这些物体,给予婴儿视觉上的刺激。

    其二,需要触觉“刺激”。给予婴儿从头到脚慢慢地抚摸、拥抱、轻微的摇晃和锻炼,则会使婴儿感到欣慰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也可将婴儿反复地从一侧翻到另一侧,让婴儿躺着用脚蹬你的手,让婴儿的皮肤轻轻接触棉、绸缎、毛等不同的织物。但触摸和摇晃动作不宜过猛。

    其三,需要听觉“刺激”。婴儿最喜爱的声音为音乐声、母亲的心跳声以及重复婴儿名字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使他们感到某种“安全感”和得到“世界是和谐的”感觉。但是,给婴儿播放音乐时,其音量则不宜过大,节奏也不宜过快,最好为每分钟60节拍的音乐。因为,这个节拍与母亲的心跳节奏相符,婴儿容易接受。

    此外,婴儿还需要嗅觉上的“刺激”。当你给婴儿某些液汁,如母亲乳汁、樱桃汁、肉桂等甜味和妈妈用的香水少量滴在婴儿的床单上让其嗅闻时,婴儿会睡得更舒适、愉快。

    8.怎样给小儿准备枕头

    在宝宝降生之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早已为他备下了小衣、小裤、小被小褥,这一切都没什么问题,惟独这枕头可能会费一番心思。新生儿到底要不要枕头?要高的、矮的、软的还是硬的?现在我们从人体结构和枕头的作用来谈谈。

    成年人的脊柱是S形的。颈部向前弯,胸部朝后弯,腰部又向前弯,所以,人体平躺时如果不用枕头,头必须略向后仰,这样,颈、胸部肌肉绷紧,就得不到很舒适的休息,而侧卧时肩和头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要想睡得舒服就需要枕头。

    新生儿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的脊柱是直的。平躺时,背部和后脑勺在同一平面上,不会造成肌肉绷紧的状况。而且新生儿的头相对较大,几乎与肩同宽,侧卧时也很自然,所以新生儿并不一定要睡枕头。但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上半身可以稍稍垫高些。

    从3个月起,婴儿开始学习抬头了。颈部脊柱逐渐向前弯曲,而胸部的脊柱逐渐向后弯曲。这时期婴儿的躯体发育远比头部的发育速度快,肩部也渐加宽,这时再不给用枕头就有点委屈他们了。此时所需枕头的高度大约在3厘米左右,太高了容易形成驼背。

    枕头的软硬也要适宜,一般来讲,用养麦皮填装枕头较好,如果把喝过、又晾干的茶叶装入枕头,在夏季给婴儿使用,还有防暑的作用,您不妨一试。

    要当心乳母用药会影响小儿健康

    药物进入身体以后,虽然大部分是通过肾脏由尿排泄,但是也有不少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其排泄量的多少、速度快慢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如药物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剂量大小、酸碱度等。

    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要比血中浓度高许多,比如,红霉素在乳汁中的浓度比血中浓度高4~5倍,硫氧嘧啶高3~12倍;有些药物在乳汁中和在血中的浓度相差无几,如冬眠灵、溴化物、氯霉素、麦角胺、雷米封、碘化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磺胺类及四环素类药物;当然,电有不少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于血中浓度,如苯海拉明、阿托品、青霉素、咖啡因、新生霉素、链霉素、保太松、叶酸、维生素B12及维生素K等。

    新生儿对药物的解毒、排泄功能还不完备,肝脏内药物代谢酶类的活性低,肾脏排泄功能差。因此,药物的代谢及排泄较慢,易于蓄积而中毒。同时,新生儿体内的液体总量比成人的比重大,一般可占体重的80%,其中又有一半在细胞外,故水溶性药物很容易在体内扩散,很快产生效应。由于儿童有这些特点,不仅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会对哺乳儿童有影响,即使那些乳汁中浓度低的药物也会对哺乳儿童有影响,特别是乳母服用药量较大时,影响更大。

    母乳中的药物大部分对哺乳儿童是有害的。比如,乳母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可造成哺乳儿童甲状腺功能低下,而甲状腺功能低下可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吗啡一类的药物可使新生儿发生窒息;氯霉素可抑制乳儿的造血功能;红霉素可引起乳儿呕吐;四环素类可使乳儿发生四环素牙;链霉素可影响乳儿听力;青霉素可引起乳儿过敏;磺胺类药可使乳儿白细胞减少、溶血等;苯海拉明、异丙嗪等可使乳儿嗜睡;抗癫痫药可使乳儿大脑发育迟缓;阿托品、颠茄类可引起乳儿面部潮红,啼哭不止;痢特灵可引起乳儿溶血。有一些抗生素经乳汁排泄量极低,不会给乳儿带来损害,但容易使其产生抗药性,一旦患病时用药效果不佳。

    总之,乳母用药时一定要慎重,尽量选择对乳儿无害的药物,最好听从医生的意见。如必须服用对乳儿影响较大的药物时,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乳头患病需涂药治疗时,在哺乳前必须用温开水将乳头清洗干净。

    母亲把小儿抱在胸左侧好

    你是否注意到,不论哪个历史时代,也不论哪个国家,人们为了表达感情,往往使用与心脏有关的词。不仅在诗歌、小说或歌曲,而且在日常谈话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例如,“我的心在思念着你”、“我的心碎了”等等。同时,当乳儿在哭闹时,往往母亲把孩子抱在靠近心脏的部位,轻轻加以抚摸,孩子立刻就会安静下来入睡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一些研究者对此引起了兴趣,并做了一些研究。1.松科曾观察到,动物园里的母猴把刚生下来的小猴子抱在左侧,42次中有40次是这样。在人类,一个母亲面对着自己刚生下来的孩子,又会是怎样的抱法呢?松科对255名惯用右手的母亲,在其分娩后4天内的观察结果是,83%的母亲把孩子抱在身体的左侧,17%是抱在右侧;对32名惯用左手的母亲的观察结果是,78%是抱在左侧,22%是抱在右侧。

    人类的心脏位于胸腔左侧。母亲把孩子抱在左侧,就是使孩子靠近自己的心脏。那末,母亲的这种反应,对乳儿来说,是否也是必须的呢?为此,有人做了让新生儿听成人的心音录音的实验研究。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立即送进新生儿间。母亲除每4个小时授乳一次外,不再接触孩子。有人将新生儿分为三组进行实验,一组让新生儿听非正常的心音录音(如每分钟128次的心音)。结果发现,这立刻引起了新生儿的哭泣和不眠现象,因而没有继续进行实验;一组让新生儿不停地听成人的正常心音录音(8.5分贝,每分钟72次),共102名;一组不听成人的心音录音,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共112名。

    在实验中,对后两组新生儿的哺乳量、体重和哭泣时间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结果是,哺乳量两组问没有明显差别,但在体重和哭泣时间方面,则有明显差别。

    体重:从出生第2天到第4天进行了测定,听心音组,70%的新生儿增加了体重,全组平均增加40克;而不听心音组,仅有33%增加了体重,全组平均增加20克。

    哭泣时间:根据录音计算了有一个以上新生儿哭泣的时间百分比。听心音组,只有38%的时间有哭泣声;而不听心音组,则有60%的时间为哭泣声,并且同时哭泣的人数也较多。

    总之,听心音组的新生儿,哺乳量比不听心音组没有增加,但体重却增加较多,其原因是哭泣减少了。这表明,正常的成人心音对新生儿的情绪具有一种安抚作用。

    这种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胎儿在子宫内,经常听到通过大动脉传到羊水中的母亲的心音。这种心音几乎是胎儿听到的惟一的声音刺激。在此期间,胎儿自动吸取营养和氧气,温度也保持恒定。这样,对胎儿来说,母亲的有节律的心音与勿须紧张的安宁状态之间就建立了联系,因而对心音节律产生了较深的体验和印象。而出生后,这种节律的感觉刺激中断了,就感到不习惯。如果这时听到与母亲的心音节律相同的声音,也许就会引起胎儿期那种安宁的感觉体验吧!

    总之,母亲的心音对胎儿和乳儿的神经系统起着最主要的感觉刺激作用,同安宁感有密切联系。试看,全世界各种社会中的音乐节律,从最原始的大鼓到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与心脏跳动的节律真是惊人地相似啊!文化越原始,音乐节律就越接近于心脏跳动的节律。这也许就是音乐能激动人心的原因之一吧。从心理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产妇同新生儿及早接触(产后24小时之内)让新生儿和婴儿多在母亲怀抱左侧,去重温胎儿期心音刺激的体验,这对建立良好的早期母子关系,及早形成婴幼儿的良好情绪状态是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学研究也早已证明,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注意婴儿的啼哭

    啼哭,是新生儿表达要求和反映外界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在饥饿、口渴、冷热、尿布包裹紧了、湿了或不舒服时都会哭,身体某处有疼痛也会哭,另外,消化不良同样会哭。所以,当听到孩子啼哭时,应仔细寻找原因。

    新生儿出生后,逐渐适应外界各种生活条件,养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当未能满足他的需要时,或改变了已往的习惯时,他就会用哭的形式表达出来。由此可见,当听到新生儿哭时,需认真辨别,究竟哪些是生理性的,哪些属于病理性的,不可忽视,也不要过于紧张,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鉴别,不要一哭就给奶吃。如果找不出任何原因,不一定去抱他、摇他,婴儿啼哭能使全身运动,并能帮助肺部发育。

    注意婴儿口腔清洁

    初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嫩薄,极易被弄破感染,故要注意保护。方法是:在喂奶前,母亲要先洗手,并用温开水或3%硼酸水浸湿的小毛巾将奶头擦净;在婴儿吃奶后,应往孩子口腔里滴一些水,冲洗一下残留在口腔里的奶汁。千万不能相信迷信,即用白粗布或黑粗布蘸小米擦什么“马牙、“螳螂子”,弄得婴儿满口流血,痛苦不堪,严重时还能危及孩子的生命。

    注意婴儿的呼吸

    正常的新生儿出生后,马上开始呼吸,其呼吸主要依靠横膈肌的升降运动(即以腹式呼吸为主)。由于新生儿胸部肋间肌发育较弱,因此新生儿包裹和盖被不可太紧,否则会影响其呼吸运动。此外,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呼吸的调节也不好,所以新生儿的呼吸表浅而不规则,尤其出生头两周,呼吸频率波动大,每分钟40~80次,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冬季不要给孩子盖得太厚,不要让被子盖住其口鼻,以免影响呼吸,并要注意使其口中的黏液吐出,如果发现孩子面色一阵发紫,一阵发白,一阵又恢复正常,则要立即请医生检查。

    更换婴儿尿布的方法

    新生儿的尿布宜选用质软、耐洗、易于及吸水性强的棉布,最好用干净柔软的旧布改做,尿布不宜过宽、过厚。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周开始,一昼夜排尿20次左右,排尿时都要高声啼哭,此刻须给孩子换尿布。平时将尿布叠成4层三角形及八层长条形备用;每次用长条形及三角形各一块,用三角形尿布系在腰脐部,用长条形尿布兜住阴部及肛门,在两层尿布外加一层质地柔软的塑料布,衣服下摆放在塑料布之外。换尿布前,先用温热水轻轻擦洗尿湿部位,然后再按以上方法换上清洁的尿布。

    无论大小便后,湿的尿布都应及时撤换清洗,用肥皂洗的尿布要用清水多涮几次,去掉肥皂沫。最好不用洗衣粉洗尿布。可用开水烫洗,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干;在喂奶、喂水及进行其他护理时,都应该检查尿布,防止臀部皮肤发生“红屁股”与“尿布疹”。

    小儿要慎用外用药

    小儿的皮肤娇嫩,角质层发育差,血管丰富,故局部涂药或用药水洗澡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因此,在小儿使用外用药物时,为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和吸收中毒,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1个月以内),切忌使用有胶布、氧化锌软膏以及中医的膏药之类的软膏剂敷贴在皮肤上,否则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2)小儿患皮肤病或进行皮肤消毒时,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如水杨酸、碘酒等,以免使皮肤发生水泡、脱皮或腐蚀。如必须使用,应从低浓度开始,若出现刺激症状,应立即停药或改用缓和的药物治疗。

    (3)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例如硼酸,一般用于小面积湿敷,毒性不大,但如果用于大面积皮肤病,则可通过创面吸收发生急性中毒,甚至引起循环衰竭与休克而死亡。婴幼儿(3岁以内)对滴鼻净(茶唑啉)极为敏感,临床医生有时疏忽,用1%滴鼻净给婴幼儿治疗鼻炎而引起中毒症状。小儿只能使用0.05%的淡液滴鼻净。新生儿应该不用。此外,酒精用之不当也会造成吸收中毒,如小儿高烧用大量酒精擦浴,可引起昏迷。呼吸困难;皮质激素软膏大面积外用能引起全身水肿等。

    母亲的吻对小儿并非有益

    曾几何时,“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唱遍了城乡,小孩子喜欢,青壮年也喜欢。的确,妈妈的吻甜蜜无比,小孩子有了妈妈的吻,心理、生理更康健;青壮年想起了妈妈的吻,又平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可是,您可知道:妈妈的吻也有忌。

    亲吻孩子,是妈妈的嘴唇与孩子脸蛋甚至是嘴唇的接触,这样,妈妈口腔中的唾液及呼出的气体就不可避免地被孩子所接受。孩子的免疫系统稚嫩,抗菌能力较弱,如果妈妈有呼吸、肠道及口腔系统的疾患,就极容易通过亲吻把这些病传给孩子,这样就使本来的爱意适得其反。

    那么,妈妈有哪些疾病时不宜亲吻孩子呢?

    (1)感冒:无论是流行性感冒还是普通感冒的患者,鼻咽部都有致病的细菌或病毒,患这种病的妈妈亲吻孩子时,就会通过唾液把病菌或病毒传给孩子。

    (2)流行性腮腺炎:患流行性腮腺炎的母亲,唾液中有腮腺炎病毒,亲吻宝宝时,可通过唾液把病毒传给他们。

    (3)扁桃体炎:人的咽喉中平素就寄生有梭状杆菌、文森氏螺旋体,当咽喉受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发炎或化脓、形成扁桃体炎时,患者的唾液中就存有大量致病菌。孩子被患病的母亲亲吻并接触了她的唾液时,也就被病菌感染了。

    (4)病毒性肝炎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患这些病的母亲,由于受病毒感染,唾液和汗液中有较多的病毒,亲吻孩子时,由于孩子接触了她们的唾液。汗液,被传染的可能性就很大。

    (5)流行性眼结膜炎:病毒和病菌均可以传播这种病,往往是因接触病人的眼屎、眼泪及被这些病菌病毒污染的手传染。患这种病的母亲,与孩子亲吻时,不知不觉中就把大量致病菌传给孩子,孩子就有可能发生眼结膜炎。

    (6)颜面皮肤病:脓疮疮、湿疹、疖肿等都是面部易发生的皮肤病。在这些患病皮肤的表面都有渗出物,渗出物中充斥大量可使其他接触者致病的病菌和病毒。患这种病的母亲亲吻孩子时,致病的病菌、病毒可使孩子感染,从而引发皮肤病。

    (7)口腔疾患: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都是口腔常见病,一般都是由于口腔不洁,病原微生物增多引起。妈妈患有口腔疾患时,口腔中有大量致病菌存在,通过亲吻孩子,这些病菌就进了孩子的口腔,许多孩子的口腔疾患往往就缘于此。

    一些吸烟喝酒的父母也喜欢亲吻孩子,这些人口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氢酸、烟焦油、尼古丁的存在量均较高,被亲吻的孩子接触了这些物质以后,对心、肺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危害。

    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虽不是孩子的父母,或为了博得主人的喜悦,或出于对宝宝的喜爱,也喜欢在孩子脸上亲上几口。由于对这些外来客的健康状况不明,看来这种表示亲热的作法,恐怕也是值得商榷的。

    怎样保证给小儿一双明亮的眼睛

    美好的世界,通过眼睛才能看到。天下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能赋予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为此,我想提醒未来的母亲们:若要宝宝眼睛明亮,优生最重要。

    (1)注意择偶。要了解对方及其家属有无遗传眼病,如果忽略这一点有时会贻害无穷。丛姓一家有3个男孩,都相差两岁。老大念初三时双眼突然看不见,医生诊断为视神经萎缩。老二到初三时也失明了,大夫说是家族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这种病通过母系遗传,老三也可能得此病。这对老丛打击太大了,于是他去求算卦先生指点迷津。赛半仙说他家正房有邪气,他赶忙请人扒瓦翻造,以祈消灾。谁知老三隔了一年也发病了。老丛痛不欲生,后悔早知如此,何必生这么多瞎子。目前已知眼科单基因遗传眼病有100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无虹膜等,一方患病,其子女有1/2发病,且代代相传,延绵不绝。某福利院有一对盲人,男的为小眼球,女的为白内障,他俩结合显然是不合适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眼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青光眼、高度近视等,这些病近亲结婚子代发病率高,据调查,两个高度近视者结婚,子代发病率为93.3%。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多由女性基因携带者传给儿子,故应“但愿生女莫生男”!我国应尽早制定优生法,以便有效地控制各种遗传性疾病。

    (2)围产期营养。孕期是“一人吃,二人补”,因此要注意营养,特别是维生素A的摄入。严重缺乏维生素A,除引起孕妇夜盲和抵抗力降低外,婴儿可发生小头、小眼畸形、眼缺陷、视力障碍。要避免接触肮脏的环境。预防感染,尽量少出入闹市和公共场所。如妊娠早期若感染风疹,胎儿易得先天性白内障。有一计划外生育的产妇,怀孕期间东躲西藏,得了风疹也不敢去医院治疗,结果生下的孩子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孕妇不要玩弄猫、鹦鹉等动物,因为这些动物身上常寄生一种弓形体原虫,它可通过皮毛、羽毛传到母体内,进入胎盘感染胎儿,引起眼底弓形体病导致孩子失明。要尽量避免早产,因为早产儿多缺氧,需放在保温箱中吸氧,而高浓度的氧可使视网膜血管新生过程受到干扰,有些婴儿可因此患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眼球逐渐萎缩,视力丧失。

    (3)洁身自爱。不洁的性行为常可传染性病,不仅自身受害,还可祸延子孙。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就是通过产道传染的,这种病也称脓漏眼,非常凶险,眼睑肿胀如桃,流淌黄色脓液,如不及时抢救,可迅速殃及角膜,造成角膜穿孔而失明。胎传梅毒也可使眼受害。有一4岁男孩,患角膜实质炎,并有塌鼻子、桶状齿、为典型的先天梅毒表现。询其母,否认有不洁性行为历史。但其父曾有宿娼行为,后来得了硬下疳(一期梅毒),因羞于治疗,找个体医生胡乱打了几针青霉素,下疳就消退了,以为是没事了。其实,一期梅毒如不彻底治疗,会发展成二期梅毒或进入二期梅毒潜伏阶段,此时如发生性行为,可将梅毒传染给对方。感染梅毒的孕妇,约50%没有任何症状,但几乎百分之百地影响胎儿,其中50%发生早产、流产和死产,还有50%通过胎传将梅毒传给下一代。因此,在性生活问题上,要洁身自好,千万不要有越轨的性行为,不要自己作孽,祸延子孙。

    婴儿出牙期的保健

    婴儿在6个月以前没有牙齿,吃奶时,靠牙床含住母亲乳头,进食其他半固体无渣食物时,也靠牙床将食物压烂,牙床是一道半圆形的黏膜突起,比较坚硬,可以上下合拢。到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牙,出牙是牙齿发育和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牙的过程是覆盖牙齿上的牙槽骨自动吸收,牙根生长,将牙冠顶出牙龈。当牙冠将牙龈顶开一个小口以后,牙冠与牙龈之间的潜在间隙与口腔相通,口腔里的细菌就会进入这个间隙,可使牙龈发生轻度炎症,出现红肿痒痛。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下牙略早于上牙,常常是成对萌出,6~9个月出门牙,12~14个月出第一颗大牙,14~18个月出犬齿,第二颗大牙则要到2岁时才长出。但是不同孩子经常有差异,若1岁时未萌出门牙,或3岁时未出齐20颗乳牙,则要到医院检查有无发育障碍。

    婴儿出牙时一般无特别不适,但个别婴儿可出现突然哭闹不安,咬母亲乳头,咬手指或用手在将要出牙的部位抓划,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婴儿会发烧、食欲不振、腹泻和生口疮等,这些症状可能与牙龈轻度发炎有关。此时,母亲要耐心护理,分散婴儿的注意力,母亲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划牙龈。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龈,可涂少量龙胆紫药水,一般不需服药。因为一旦牙齿萌出,牙龈红肿或上述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或减轻。

    由于出牙与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时间几乎一致,婴儿出现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出牙的反应,也可能是抗拒某种辅食的表现,可以先暂停添加,观察一段时间就可知道。

    婴儿在6个月后,开始对小食品感兴趣,大人可把蔬果条放在他面前的小桌上,示范给他看如何吃,让他学习,他可随时拿来,咬嚼,在进食时,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拦。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婴儿就会脱离只会啜食物的阶段,学会咀嚼。婴儿经常吃些蔬果条,不但有利于改掉啜手指或啜奶瓶嘴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使牙龈和牙齿得到良好刺激,减少出牙的痕痒,对牙齿的萌出和牙齿功能的发挥都有好处。婴儿在咀嚼食物时,必然增强整个牙颔系统的运动,这种功能性运动对于整个颌面和牙齿的生长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颌骨变得更加强大和与其他部位更加谐调,以使乳牙和将来的恒牙能整齐地排列在上面,保证成年时有一口漂亮的牙齿。

    不要让小儿喝运动后的乳汁

    这是美国印第安大学成人健康科研中心小组的专家珍妮特·华莱士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原因是:一些哺乳期妇女在运动后有运动中的副产品——乳酸入奶,若大运动量则比例更大,时间更长,尽管乳酸对婴儿健康无害,但母乳味道发酸,若强迫授乳则会影响母子间的感情。

    作为乳母来说,运动后应休息一会儿,进行沐浴,然后再给孩子哺乳,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要高度警惕婴儿缺水

    一个正常人,其体重的60%左右是水,对于婴幼儿来说,其体内的水所占比例就更大。水分布在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体液中,若婴儿体内水分不足可产生以下一些症状:

    轻者:精神欠佳、烦躁不安、尿量减少、睡眠不足、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哭闹不宁;

    重者:昏睡、高热、虚脱、眼窝凹陷,少尿或无尿,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由此看来,家长们要注意防止婴儿体内缺水。由于婴儿幼小,即使口渴了,也不会向家长要水喝,因此,小儿缺水还常得不到众人的重视。此外,婴儿期因肾脏机能尚未健全,对原尿中水分重吸收的功能较差,而新陈代谢过程中应排出体外的废物需要足够的水分来溶解稀释才能完成排泄,因此,水分的补充大为重要。还有,小儿出汗较多,所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一旦忽视了给婴儿补充水分或延误了补充水分的时机,常会很快地造成小儿缺水,以致给生命带来很大影响。那么又如何防止小儿缺水呢?

    一是每天应有规律地给婴儿定时定量饮3~4次白开水,每次喂30~40毫升;

    二是在喂养小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尿液的排出量,倘若在24小时内排尿次数及排尿量偏少,就应及时给婴儿酌情补充水分,并以少量多次为宜;周岁内婴儿按每天每千克体重的100~150毫升予以补充,在夏天的时候,尤要注意为小儿补充水分;

    三是若发生小儿严重缺水,应立即送小儿去医院疗治。

    有些开水小儿不宜喝

    一是蒸饭,蒸食的“甑脚水”;

    二是在火炉上沸腾了很长时间或一整夜的温吞水(即不冷不热的开水);

    三是经过多次反复煮沸的残留开水,尤其是开水锅炉里的水;

    四是装在暖水瓶里已经几天的温开水。

    上述开水小儿之所以不宜,一是这些开水中,所含的某些微量物质成分增高了;二是在温吞水中,亚硝酸盐容易增多,而含有亚硝酸盐的水是有毒的。

    一些小儿拒吮奶的原因

    用嘴吸吮乳汁,是出生后婴儿的天性,但一些小儿有时厌吮,表现出厌烦、不愿吮奶的情绪,或乍吮又止,甚至杂以哭闹,原因何在呢?

    一是奶头不适:如人工喂奶奶瓶上的奶头质地太硬,或上面的吸孔太小,吮乳费力,从而使婴儿厌吮;

    二是疾病:婴儿在患一些疾病,如消化道疾病面颊硬肿时,均有不同程度地出现厌吮;

    三是鼻塞:因为婴儿鼻塞后,就得用嘴呼吸;如果吮乳,必然妨碍呼吸,往往乍吮又止;

    四是生理缺陷:如免唇、胯裂等生理缺陷,其吸吮困难,亦会出现拒吮现象;

    五是口腔感染:此因疼痛而害怕吮乳,原因是婴儿口腔黏膜柔嫩,分泌唾液少,口腔比较干燥,再加上不适当地给婴儿擦拭口腔或饮料过热,常使婴儿的口腔发生感染。口腔感染后,吮奶时即可产生疼痛,从而出现拒吮。

    六是早产儿:原因是其身体尚未发育完善,吸吮机能低下,故常表现出口含奶头不吮或稍吮即止现象。

    由上可知,婴儿拒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仔细分析,辩证治疗。若属口腔感染的,可用温水清洗口腔,然后涂些紫药水;鼻腔堵塞时,要动作轻巧地取出;属生理缺陷或疾病所致拒吮的,当去医院治疗。

    一岁前的婴儿喝点什么好

    由于婴幼儿胃肠功能弱,身体抵抗力差,因此,在选择饮品上,既要注意营养,又要注意卫生和容易消化。

    对于完全以母乳喂养的幼儿,在6个月以前,一般不需要增加什么饮品;但对于喝牛奶及奶粉的孩子,以及4~6个月以后添加了辅食的孩子,则要适当增加饮品,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那么,喝什么饮品好呢?

    一是白开水:其味道缓和,对胃肠无不良影响,小儿可常饮;

    二是果汁及蔬菜汁:可给孩子提供一定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三是豆浆:能提供一定量的植物蛋白,增加钙的补充。

    以上饮品,可供小儿们选择,但无论什么饮料,在饮用前皆要加热煮沸,尤其是豆浆;煮的时间要长一些;此外,饮品不宜浓,以免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由于婴儿味觉器官未发育完全,味道缓和些并不妨碍他们饮用。

    宝宝夏季宜食的水果蓝

    每当炎热的夏天来临,小儿由于生理代谢加快,口渴多汗,营养消耗多,容易烦躁无神,受暑生热,因此,若常给小儿喝点儿风味甜美、果香浓郁、清薄宜人而又营养丰富的水果羹,一定很受儿童欢迎。常用的有:

    鲜桃羹

    将鲜桃刷净毛,用水洗净,放入开水中烫一下,捞出剥去桃皮,然后剖开去掉桃核,再切成小块;再把水倒入铝锅内,加入白糖,放火上烧开后,下入切好的桃块,待再烧开后,用小火煨两分钟,将锅离火晾凉即成。

    此羹浓浓甘甜,清凉爽口,儿童极爱吃。

    什锦果羹

    原料:苹果、梨、香蕉、橘子各1个,糖莲子10颗,山楂糕50克,白糖75克,桂花少许,藕粉40克,清水1000克。

    制作:先把苹果、梨、香蕉、橘子去皮,去核,用刀切成小丁儿,放入盘中,山楂糕也切成同样大小的丁儿另装碗待用;藕粉用少量清水调好;锅内放入清水烧开,下入白糖,糖莲子和苹果、梨、香蕉、橘子丁儿,待再烧开后,用小火煨一二分钟,并用调好的藕粉勾成羹,然后加入糖桂花离火,拌入山楂糕丁放阴凉处晾凉即成。

    此羹具有多种水果风味,色彩鲜艳美观,果香浓郁甘甜可口。

    香蕉羹

    原料:香蕉800克,牛奶600克,白糖120克,藕粉15克,清水适量。

    制作:把香蕉剥去外皮,用刀切成小片;藕粉用少许清水调好待用;将牛奶倒入铝锅内,兑人少量清水,置火上烧开,然后加入香蕉片,白糖,待再烧开后,将调好的藕粉徐徐倒入锅内搅匀,开锅后离火冷却即成。

    此羹香甜味浓,软糯嫩滑,儿童爱吃。

    菠萝羹

    原料:鲜菠萝肉250克,红樱桃30克,冰糖80克,藕粉15克,清水适量。

    制作:把菠萝切成与樱桃同样大小的丁儿;樱桃摘去柄,用水洗净;藕粉用少许清水稀释调好待用;再将菠萝放入铝锅内,加入冰糖和适量清水置火上烧开,然后下入樱桃,待再烧开后,用小火煨二三分钟,并倒入调好的藕粉,边倒边搅匀,开锅后离火晾凉即成。

    此羹色彩美观,香味浓郁。

    苹果羹

    原料:苹果500克,白糖150克,藕粉20克,清水750克,鲜橘子皮一块。

    制作:把苹果洗净,削去皮,用刀剖成两瓣儿,挖去果核,切成小碎块;藕粉用少许清水调开待用;再将切成碎块的苹果放入铝锅内,加入鲜橘子皮和清水,放旺火上烧开后用小火煮四五分钟,然后捞出橘皮,加入白糖,倒入藕粉浆,随倒随搅匀,待再烧开后,将锅离火晾凉即成。

    此羹果味浓郁,软滑细腻。

    小儿宜常食的几种蛋肴

    由于蛋类食品营养丰富,非常适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故小儿宜常食一些以蛋为主的菜肴:

    扒鹌鹑蛋

    原料:鹌鹑蛋10个,水发冬菇泥20克,水发冬笋3片,油炒面20克,油菜心、素油、鸡汤、牛奶、盐、味精、葱头未、料酒各适量。

    制作:把蛋煮熟,剥去皮;炒勺放油饶五成热,再人葱头煸炒,加入冬菇泥、冬笋片略炒,放鸡汤、牛奶、料酒,入鹌鹑蛋,温火煨5分钟,放盐、味精、油炒面,调匀出勺,入盘,盘边配煮油菜心条,即成。

    说明:此蛋肴呈乳白色,极富营养,诱人喜食。

    夹心鸭蛋

    原料:鸭蛋3个,猪肉末50克,盐、白糖、面粉、味精、葱姜末、泡菜各适量。

    制作:把鸭蛋煮熟,去皮,竖切两半,蛋黄取出,再将猪肉馅放盐、白糖、味精、面粉、葱姜末,加少许清水搅烂成馅,分别填入鸭蛋心中,合成整蛋,入盘,入蒸笼蒸熟,出锅,盘边配泡菜,即可。

    说明:此蛋肴营养丰富,外嫩内鲜,甜咸适口。

    啤酒蛋讲

    原料:鸡蛋2个,葱头未、面粉各15克,素油25克,柠檬汁5克,啤酒一杯,鲜蘑菇片、熟芹菜末、盐、姜末、胡椒粉等各适量。

    制作:把鸡蛋打入瓷碗内,放葱头末,面粉、盐、姜末、胡椒粉搅拌均匀,摊成蛋饼;再用炒勺放素油,蛋饼、鲜蘑菇片、啤酒、柠檬汁,煮开,装盘;盘边配熟芹菜末,即成。

    说明:清香松软,儿童宜食。

    蛋黄烩豌豆

    原料:鸭蛋黄3个,豌豆200克,猪油25克,鸡汤(或清水),玉米粉、味精、盐、香菜末各适量。

    制作:炒勺化猪油,放蛋黄茸,略煸几下,放鸡汤,鲜豌豆,烧开,去沫,放玉米粉偎浓加盐,味精,出勺,入盘,撒香菜未,即成。

    说明:醇香味浓,易于消化。

    咖喱鸡蛋

    原料:鸡蛋2个,花生油30克,葱头丝、芹菜末、大蒜末、姜末各10克,咖喱粉5克,面粉5克,鸡汤、味精、盐各适量。

    制作:先用花生油把鸡蛋炒熟,打碎,撒盐和胡椒粉,待用;余下花生油烧热,放葱头丝、芹菜末、大蒜末、姜末炒至黄色,再放咖喱粉、面粉炒香味,用烧开的鸡汤冲开,搅匀,放味精、盐、过滤,弃渣后,浇在鸡蛋块上。

    说明:咸香微辣,味鲜可口,增加食欲。

    婴儿食炼乳不宜

    所谓炼乳,是一种牛奶制品,它是将鲜牛奶蒸发至原容量的2/5,再加入40%的蔗糖装罐制成的,一些家长喜欢用炼乳喂养婴儿是不妥的。原因是炼乳太甜,必须加入5~8倍左右的水来稀释,以使糖的浓度和甜味下降;而当甜味符合要求时,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就比鲜牛奶少一半,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若少加水,使其蛋白质和脂肪的浓度接近鲜牛奶水平,则糖的含量又会偏高,用这样的甜炼乳喂养婴儿又会常常引起腹泻。而且过甜会使小儿胃口不好。

    两个月内的婴儿按需哺喂母乳好

    根据婴儿生理特点和日常实践观察证明:母乳喂养不需要定时,一般提倡按需哺喂。所谓按需哺喂母乳,即指不论白天、夜里,只要婴儿有吸吮的需要或母亲有乳胀的感觉,都可让婴儿吸吮,但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婴儿生后1~2个月,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生理的发育,哺乳时间自然会形成规律。

    在过去,多强调3个小时给婴儿喂一次奶,两次喂奶中间加喂一次水,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不利于促进母亲乳汁的分泌,另一方面每次喂奶婴儿常吃不饱就睡了,也使其营养吸收得不到保证。鉴于此,一些营养专家才提出要改变过去强调的按时哺喂的旧习惯,而提出按需哺喂的新措施。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一是婴儿出生后吸奶的时间越早越好,越早吃到初乳,其得到抵抗疾病的抗体越多;

    二是吸吮母乳的次数越多,刺激母体泌乳反射和喷乳反射越好,乳汁分泌的量也越多、越快。

    因此,目前许多医院妇产科都在实行母婴同室的制度,其目的就是要让婴儿及早吃到母乳并且按需哺喂母乳。据某妇婴保健院的统计,母婴同室,42天的母乳喂养率从54.3%提高到80.1%,可见母婴同室能促进母乳的分泌。

    小儿服用维生素不宜太多

    尽管儿童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之必需,但又不可多服,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容易吸收后沉积在脂肪中,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产生中毒。

    维生素D中毒症:一些父母怕小儿得佝偻病,常给孩子多服鱼肝油精等含维生素D的药剂,这样易引起中毒。症状是,食欲缺乏,消瘦,尿频,但尿量不多,还有低热、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精神抑制,运动失调。

    维生素B中毒症:若儿童大量进食猪肝、鱼肝、浓鱼肝油,即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中毒症状是:骨痛,皮肤黏膜改变,颅内压升高等。

    此外,其他维生素E、K,亦可出现服后的不良反应;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C,可出现草酸结晶尿,有尿频、血尿甚至尿闻等严重反应。

    总之,服用维生素不可过量,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儿童服白糖不如红糖好

    所谓红糖,是甘蔗的茎计经炼制而成的赤褐色结晶体。中医学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肝、脾、胃经,具有补中缓肝、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之作用。据现代营养学分析,红糖营养丰富,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铁、铬等,其含钙量是白糖的10倍,含铁量是白糖的3.6倍。食用红糖不仅可增加人体能量,保证人体代谢的需要,而且可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促进入体的生长发育,治疗因某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红糖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营养佳品,已有一定的食疗效果,小儿服用红糖不但可凋剂食物甜度,增强食欲,而且可补充小儿必需的核黄素、胡萝卜素、钙、锌、铁等。而白糖则味甘、性寒、滑利,如大医学家朱丹溪说:“食多则寒必生于脾”。由于小儿脾胃不足,故儿童吃白糖不如吃红糖。

    但是,由于红糖不如白糖进行过精加工,因此,含杂质较多,食用时最好不直接服用,可烧制成红糖水服。

    小儿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

    尽管水果营养丰富,有益健康,但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原因如下:

    一是水果多性寒、凉,而小儿“脾常不足”,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但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吸收功能差;另一方面,为满足小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对乳食营养要求迫切,从而加重了脾胃的负担。两者相互矛盾,一旦乳食失节,可致脾胃功能紊乱,而水果性大多为寒凉之品,而伤脾胃,由此可知,小儿不能多吃水果,一定要有节制。

    二是一些水果如杏子、李子、梅子、草莓中所含的草酸、安息香酸、金鸡钠酸等,在体内不易被氧化分解掉,经新陈代谢后所形成的产物仍是酸性,这就很容易导致人体内酸碱度失去平衡,吃得过多还可能中毒。

    三是一些水果可致水果病:如橘子性热燥,多吃易“上火”,令口舌发燥,过食会造成“叶红素皮肤病”,皮肤与小便发黄及便秘等;又如柿子,若空腹时吃得过多,易导致“柿石症”,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还如荔枝,因其好吃,极易吃多,可导致四肢冰凉、多汗、无力、心动过速等;小儿还爱吃菠萝,但易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头晕、腹痛,甚至产生休克。

    四是能引起水果尿病:此因水果吃多了,大量糖分不能全部被人体吸收利用,而是在肾脏里与尿液混合,使尿液中糖分大大增加,长此以往,肾脏极易发生病变。

    因此,小儿吃水果一定适量,不能因为小儿爱吃,家长就多多益善。

    小儿山楂食疗方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较差,因此,小儿宜多食能消食化积、散瘀行滞的山楂。常用的山楂食疗方如下:

    山楂汤:即山楂一味煎汤饮,尤宜于食肉不消的儿童。

    山楂饼:用山楂、白术各120克,神曲60克,均研末,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可治儿童食积。

    山楂粉:用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未,蜜和砂糖拌,每服3~6克,水送服;尤宜于小儿痢疾赤白相兼者。

    茴楂丸:茴香、山楂各等分,研细末,盐、酒调和,空腹热服,可治小儿小腹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