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的保健细节和养生-肾脏病的中医调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银翘活血汤

    【药物组成】银花、连翘、地丁、蒲公英、白茅根、茜草各30克,赤芍15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

    加减变化:血尿明显者加紫草、小蓟各30克,生地榆15克,牛膝10克;浮肿甚者加茯苓、泽泻各15克,车前子20克;腹水加大腹皮30克,下肢肿加防己12克;蛋白尿多者加黄芪30克,草薢15克;血压高者加夏枯草30克,杜仲15克,黄芩12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下。

    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血压明显升高者用降压剂控制,急性左心衰竭用强心剂,水钠潴留时需限钠入量,并用速尿等利尿。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42例,治疗后完全缓解35例(83.3%),基本缓解2例(4.8%),好转5例(11.9%)。其中蛋白尿消失率85.7%(36/42例),减少率(14.2%);红细胞尿消失率83.3%(35/42例),减少率7.14%(3/42例)。

    【经验体会】急性肾炎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及脓皮病后,属中医“风水”范畴。本方清热解毒药控制体内感染灶,祛除病邪,彻底消灭抗原,同时能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非特异性炎症。凉血活血的丹皮、茜草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有利于肾小球病变恢复。实验证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中药对急性肾炎的急性期及恢复期余热未尽,红细胞尿明显者疗效较好,对恢复期余热已消,仍有少量蛋白尿时应减少清热解毒药味,适当增加益气健脾药,对消除少量蛋白尿有利。

    黄芪康肾汤

    【药物组成】黄芪30克,白茅根25克,生地、黄柏、知母各20克,当归、白术、茯苓、地龙各15克,川芎、防己各10克。

    加减变化:感染明显者加大黄柏、知母用量至30克,血尿重者重用白茅根、生地至30克,蛋白尿明显加黄芪40克,地龙15克,经治疗血压下降者加黄芪40克,夏枯草3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下。疗程15~35天。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扶正固本。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68例急性肾炎患者中,浮肿56例,高血压51例,镜下血尿66例,管型尿33例。治疗后痊愈52例(76.5%),好转15例(22.0%);无效1例(1.5%),总有效率98.5%。治疗后浮肿消退时间4.5±2.45天(M±SD,下同);尿蛋白转阴时间为10.56±4.38天,血尿消失时间为8.27±2.65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经验体会】急性肾炎多因正气内虚,湿热蕴结所致。本方既能清热利湿,驱邪以治标,又能补肾养血,扶正以固本,达到标本兼顾的治疗目的。经68例的治疗观察,疗效显著。部分病人1年后的随访证明,远期疗效肯定。方中知母、黄柏抗菌消炎;茯苓、防己、白茅根利尿消肿、降低血管通透性;当归、川芎、黄芪、白术利尿降血压、改善微循环;地龙解痉、抗变态反应。但全方的作用机理尚须深入探讨。

    双参肾炎汤

    【药物组成】党参、丹参、赤芍、枸杞子、桑皮、茯苓各15克,黄芩、夏枯草、蒲公英、鲜茅根、车前子各20克。

    西药:山莨菪碱、消炎痛。

    【治疗方法】上药每日1剂(小儿减量),煎成300ml,分2~3次餐前温服。同时配合服用山莨菪碱,成人每次10~20m克,每日3次,餐后服。消炎痛成人每次服50m克,每日3次,餐后服。

    对照一组:消炎痛(剂量同上)和潘生丁(成人每次服40毫克,1日3次)。

    对照二组:消炎痛和山莨菪碱(剂量及治法同上)。

    上三组均以治疗4周为l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补气健脾。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治疗组48例,显效31例(64.6%),有效11例(22.9%),无效6例(12.5%)。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P值均<;0.01)。治疗组中以急性肾炎疗效最好,显效者占92.2%。治疗组对改善蛋白尿和管型尿的疗效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值均<;0.01),对改善血尿和降低尿素氮的疗效,治疗组也高于两对照组。

    在治疗组48例中,有12例(25%)出现腹痛等副反应,但均较轻微。而在两对照组各12例中,分别有8例(66.7%)和7例(58.3%)出现腹痛等副反应,个别病例副反应较重。表明中西药联合治疗较为安全、可靠。

    【经验体会】肾炎汤中赤芍清热凉血,丹参活血化瘀。动物实验表明,丹参可降低血液的黏滞性,消除和防止毛细血管内凝血之形成;黄芩清热解毒排毒。车前子与茯苓渗湿利水,两药相伍,既可增加尿量,促进尿素氮、氯化钠、钾及尿酸的排泄,又具有利小便不伤元气的功效,二者与黄芩合用可加强利尿作用。夏枯草、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明目、利尿降压;桑皮疏风清热,消肿利尿;鲜茅根凉血解毒,并可减少、消除尿中的红细胞,促进肾功能恢复;党参、枸杞补气健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起扶正祛邪之功。

    新近研究发现,大多数肾炎病人都有外周微血管的改变,表现为血管襻形态的异常及微循环血流量降低。推测肾微循环亦有类似病理改变。本法中的山莨菪碱可协同丹参等中药,改善肾脏微循环灌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并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消炎痛能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对蛋白质的通透性以及抑制肾小球内的血凝现象,从而使蛋白尿消失或减少,肾功能改善。但消炎痛的降蛋白尿作用短暂,停药后可复发,而本疗法中西药合用则无此缺陷。对获显效的31例病人作6个月~3年的追访表明,本疗法近期疗效稳定。对于对照一组无效的7例病人,经用本法治疗4周,结果显效3例,有效2例,似可说明,本法的疗效不是西药的单一作用,也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总体作用。

    复方车前汤

    【药物组成】车前子、地肤子、石韦、黄柏各15克,玉米须、冬瓜皮各20克,瞿麦12克,蝉蜕10克。

    加减变化:病势较急,车前子、地肤子可增至20克;血尿明显,瞿麦加至20克;尿中自细胞较多加银花、连翘各15克,黄柏至20克;管型较多加石韦至20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取汁,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主治】利尿消肿,清热通络。主治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40例,肉眼血尿16例,水肿6例,高血压4例,大量蛋白尿3例。体温39℃以下13例,40℃以上27例。治疗后痊愈31例(77.5%);好转8例(20.2%);无效1例(2.3%),总有效率90.7%。

    【经验体会】急性肾炎患者多有水肿、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等症,故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活血凉血使浊阴排出体外,精华得以储藏是治疗的关键所在。复方车前子汤以车前子、地肤子、石韦、玉米须、冬瓜皮等甘淡健脾利尿之品为主,祛邪而不伤正。加黄柏、瞿麦、蝉蜕等清热通淋活络,使肾之开合功能恢复,疾病得以全愈。

    昆草茅根汤

    【药物组成】昆草、土茯苓各20克,白茅根、金银花、连翘各15克,生地、泽泻、黄柏各10克。

    加减变化:湿热型患者加射干、板蓝根、车前子、猪苓各15克;风水型加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各10~15克;脾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芡实、茯苓各15~24克;肾虚者加金樱子、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各15克;蛋白长期不消失,采用脾肾双补法,加用黄芪、党参、芡实、金樱子、山萸肉各10~15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下。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42例小儿急性肾炎,查小便均有蛋白+~-,红细胞及白细胞,15例有颗粒管形。根据“吉林省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42例中治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

    【经验体会】近年来,临床医学对急性肾炎之发病又有新的认识和研究。他们认为外感邪毒是引起病变的重要因素,因而清热解毒利湿之法是治疗急性肾炎初期的关键,故本方采用了土茯苓、连翘、金银花、泽泻等品。同时,争性肾炎期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痉挛及微血栓形成,加入活血化瘀之品,能明显缩短疗程。而病程较长,单纯加用活血之品效果不佳,同时给以脾肾双补,往往收到明显效果。

    商陆麻黄汤

    【药物组成】麻黄1.5~3克,商陆3~6克,茯苓皮、赤小豆各10克,泽泻6克。

    加减变化:发热加荆芥、连翘;扁桃体肿大加牛蒡子、板蓝根;皮肤疮毒加紫地丁、蒲公英;尿血加生地、小蓟。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宣肺利水,健脾理气。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19月,最大11岁),治愈(症状消失尿检正常)62例,占91.3%;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尿蛋白±)5例,占7.3%;无效1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6%。治愈时间最短为8天,最长为24天,平均治愈天数9.6天。

    【经验体会】本方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在表之水气;茯苓皮、赤小豆健脾化湿,协同商陆、泽泻以助宣肺利水消肿用之小儿急性肾炎,共获良效。

    活血抗敏汤

    【药物组成】益母草50克,丹参15克,僵虫、地龙、蝉衣各10克,石韦、地肤子、车前子、白茅根、二花各20克,甘草5克。

    加减变化:发热加柴胡15~30克,黄芩12克;血压高加黄芩、草决明10~15克;肉眼血尿或镜检红细胞加大蓟、小蓟各10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日服1剂。剂量随年龄及病情调整,5周为1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通络,祛风抗敏。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小儿急性肾炎54例,均有蛋白尿,其中有管型尿者18例。服药1个疗程,治愈(每周化验尿常规1次,连续3次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50例,无效4例,治愈率92.5%。

    【经验体会】急性肾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肾脏络瘀。正如《血证论》所指出的“瘀血化水,亦发水肿”。但肾络初滞,络易通而邪易去。故该方首选益母草、丹参以行血消水,伍以解痉、祛风、抗敏作用的蝉衣、地龙、僵虫等虫类药物增强行血利水作用,石韦、地肤子等清热利尿之品,使邪有去路并改善膀胱气化功能获得满意疗效。此外,笔者认为益母草用于治疗急性肾炎,剂量以50克左右为妥。

    肾复康胶囊

    【药物组成】土茯苓、生槐花、生茅根、益母草、藿香各适量。

    【治疗方法】将上药提炼精制成胶囊,每粒0.3克,每服10粒,于食前或食后30分钟温开水送服。1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解毒祛湿,活血化瘀。主治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临床运用】本组333例,急性肾炎178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157例。均有尿少、浮肿、血尿或腰痛等;有蛋白尿或血尿;肾功能正常或减退。经治临床痊愈(症状消失,尿常规等化验恢复正常)176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等化验显著好转)71例;有效(主要症状减轻,化验检查有好转)60例;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26例。总有效率为92.19%。

    【经验体会】本方是经验方,胶囊由长春中医学院肾复康研制组精制而成,一般用于风邪客表,水湿不化,湿热不化、秽浊独胃、肝胆实火、风湿客表、膀胱湿热、脾虚湿盛等八个证候。本品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不但疗效满意,而且对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清肾系列方

    【药物组成】①急性期方:益母草、茅根各30克,地丁草、板蓝根各12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4.5克。

    ②恢复期方:生地、大蓟、小蓟、生地榆各9克,藕节15克,炙甘草4.5克,茅根30克。

    加减变化:有感冒加荆芥、防风各9克;血尿明显加琥珀屑1~1.5克或三七粉1.5~3克;浮肿、尿少加猪苓、茯苓各9~12克,车前子10~12克(包煎);血压高加夏枯草、钩藤(后下)各9克;气虚加党参12克。

    【治疗方法】以上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平均3月。除中药外,尚加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万U,每日1次,疗程7~10天;少数病例加用利血平0.25毫克,1日2~3片或复降片1片,1日2~3次。

    【功效主治】主治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其中急性期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利尿消肿为主,于急性期应用;恢复期方重在滋阴凉血止血,兼以利尿,于恢复期应用。

    【临床运用】随机将125例病儿分成中西医结合组(即用中药加西药)67例、西药组(给予普鲁卡因青霉素及西药对症处理,疗程两组相同)58例。年龄最小2.5岁,学龄儿童为多;病程均在2周以内;发病诱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淋巴结炎、皮肤感染等。结果:痊愈,中西医结合组59例,对照组40例;好转,中西医结合组8例,对照组18例。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6.893,P<;0.01,表明中西医结合组疗效较好。其中浮肿消退时间中西医结合组为4.6±2.1天,对照组4.9±2.3天(两组比较P>;0.05);血压恢复正常分别为4.3±1.9、4.1±2.1(P>;0.05)。

    【经验体会】一般认为,慢性肾炎常有瘀血存在而应采用活血化瘀,然本文作者认为急性肾炎亦存在有瘀血,故治疗亦应注重活血化瘀而选用益母草、茅根活血化瘀;而恢复期则以凉血滋阴止血为主,标本兼顾。且治疗时间比较长,以求彻底治愈。故临床远期疗效比较好。

    黄芪益母草汤

    【药物组成】黄芪18克,益母草、生地、白茅根各12克,黄柏、小蓟、茯苓、白术、泽泻、滑石各9克。

    加减变化:因于疮疡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因于风寒感冒者加荆芥、防风、桔梗;因于扁桃腺炎者加金银花、黄芩、牛蒡子。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清热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104例,年龄3~12岁。临床表现均为眼睑、头面浮肿,尿少,血尿等。检查尿中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部分病例可见下肢水肿、腹水,发热等。经治104例全部治愈。一般1~2疗程。少数小儿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复发者,继续服用上方,效果仍然满意。

    【经验体会】本病发病前常有感冒、扁桃腺炎、疮疡等毒邪感染病史。多表现为浮肿、精神委靡、尿少、血尿、纳差等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治疗本病,能显著提高疗效,故拟黄芪益母草汤。方中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中,正气盛,中州健,则水肿、尿蛋白容易消退;生地、白茅根、小蓟凉血止血,茅根兼具利尿之功,且利尿而不伤正;黄柏、泽泻、滑石清热利尿;益母草重用,既能清血热,解热毒,又可利水道,消水肿。

    益气活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党参20克,茯苓、泽泻、生地各15克,丹皮10克,枣皮5克。

    加减变化:全身中度以上水肿者加黑丑、车前子;脘腹胀闷、纳呆者加白术、苡仁;伴高血压者加牛膝;尿蛋白经久不消者加芡实、金樱子、蝉蜕;血尿者加重生地、茅根用量;兼盗汗、五心烦热者加熟地、银柴胡;形寒肢冷者加附片、菟丝子、去生地、丹皮;兼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或2日1剂。

    【功效主治】本方益气活血,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慢性肾炎45例,经上方治疗后,完全缓解21例,占46.6%;基本缓解者13例,占28.9%;好转者7例,占15.6%,总有效率91.1%。

    【经验体会】慢性肾炎的主要表现是水肿。水湿为阴邪,易阻塞气机,伤人阳气,久则阳虚寒盛,寒湿凝滞,则气血流通不畅,导致气血瘀滞。可见气虚血瘀是慢性肾炎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现代医学认为,肾炎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平衡失调有关,而益气药物大多有免疫和促进调节的作用。活血化瘀药能扩张血管,有改善肾血流量,保护肾脏,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旨在增强机体免疫机制,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促使和维持体内水液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补肺养阴汤

    【药物组成】太子参、黄精、玄参各30克,麦冬、茯苓各12克,生地、丹皮各10克,山药、泽泻各15克,百合20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气虚重者加黄芩、自术;咽痛加射干、板蓝根;低热加青蒿、鳖甲、地骨皮、功劳叶;血尿加小蓟、荠菜花、六月雪;浮肿明显加黄芪、陈葫芦;尿少加沙参、车前子。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3个月以上。

    【功效主治】保肺气滋其化源。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100例慢性肾炎,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18~67岁。病程均在1年以上。治疗前尿蛋白在+++以上者52例,++以上者44例,+者14例。均见气短乏力,咽红口干或咽痛,疲劳,腰酸,或伴低热,浮肿,易汗,唇舌红,苔薄少,脉细数等症。经治(按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制定的《慢性肾炎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完全缓解20例(占18.2%),基本缓解31例(占28.2%),部分缓解48例(占43.6%),无效11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

    【经验体会】凡水液代谢异常涉及到肺的,均可以从肺论治。慢性肾炎水肿不著,但迁延日久不愈,肺虚气阴耗伤者,可用养阴补肺法。这是为了保肺气滋其化源,使水之上源不枯,水之下流得通,此亦是金生水之理。动物实验亦得到部分验证,补气养阴法包含补肺肾和补脾肾两方面。补肺养阴汤对慢性肾炎正虚为主,而夹邪不重的患者取得一定疗效。但如夹邪较重,如夹瘀、夹湿、夹毒较显者,则应攻补兼施,在扶正的基础上加强祛邪,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祛风抗敏汤

    【药物组成】荆芥、苏叶、连翘各10克,银花藤20克,乌梅15克,防风、麻黄、甘草各6克,红枣5枚。

    加减变化:风寒入侵者去银花藤、连翘、黄芩;外感风热者去苏叶、荆芥、防风、麻黄,加大青叶、板蓝根、蝉衣各10~15克;湿毒侵淫者加黄柏、薏苡仁、苍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0~15克;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党参、北沙参、黄精各15克;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皮、丹参、益母草、泽兰各10~15克;脾胃虚弱者加淮山药、山楂、谷麦芽各15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服。1月为1个疗程。

    同时配合西药对症及支持治疗。

    【功效主治】祛风抗敏,扶正祛邪。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5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病程最长30年,最短9天(急性发病天数),治疗后完全缓解(症状和体征消失,BUN、Cr正常,两次尿蛋白定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5克)19例(35.19%);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消失,肾功能正常或明显改善,两次尿蛋白定性±~+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5克)34例(62.96%);无效(症状无改善,实验室检查变化不大或加重者)1例(1.89%),总有效率90.15%。

    【经验体会】根据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清除抗原及免疫复合体,中和血管活性物质是阻断病理环节的根本治疗措施。这些抗原及复合体均属于风邪疫毒。祛风抗敏汤中荆芥、麻黄、甘草、黄芩、连翘等均有抗病毒、消炎抗敏,消除复合体等多种作用;配合健脾益气补肾中药,可提高T细胞功能,改善免疫功能。须注意的是祛风抗敏汤多为苦寒之品,用量宜小或辅以温肾健脾之品,以获良效。

    益肾祛瘀汤

    【药物组成】黄芪15克,锁阳12克,蝉蜕10克,木香9克,泽兰、山药各18克,全蝎2.5克。

    加减变化:脾气虚弱,湿浊困顿型加白术12克,苍术、厚朴各10克;脾肾气虚,水气泛滥型加白术10克,党参15克,生姜三片,桂支6克,兼脾肾阳气不足,寒水停聚,伴胸水、腹水、形寒肢冷者加白术、制附片各10克,桂支6克,生姜三片,淫羊藿18克;气阴两虚,肝阳偏亢型加龟板、夏枯草各18克,白芍15克,生地12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3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温补脾肾,行气活血利水。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47例,男性35例,女12例。年龄3~55岁。病程1~5年。均屡用中西药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均有腰痛、浮肿、尿少、尿频等体征。尿常规检查:蛋白多维持在一个+以上,并有红细胞或颗粒管型等。经治疗后,结果完全缓解(主症、体征消失,肾功能、血沉、血液化验正常,停药剧烈运动未复发,追综半年至1年)23例;基本缓解(症状、体征消失,肾功能、血液化验正常,尿蛋白±),尿沉渣阴性,观察3~6个月,运动后不复发)11例;好转(临床表现或肾功能有明显改善,未达治愈标准)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98%。

    【经验体会】本病形成的机理为脾肾气虚,三焦决渎失职,水溢肌肤发为水肿;脾肾虚损,固摄无权致精微下泄,形成蛋白尿;久病气阴两虚,阴虚阳盛而见眩晕、头痛、高血压;同时气虚易血滞,脾虚易生湿,血瘀气亦滞,湿凝则水停,气血水相互裹结,阻滞肾络。本方中用黄芪补中益气为主药,辅以锁阳温补。肾气,山药补脾固精,合用补益脾肾之气;以蝉蜕、木香、泽兰祛风、行气、活血、利水、稍佐擅长搜风活络的全蝎引诸药入肾络,促进肾络中气血运行。全方滋补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虚实兼顾,使脾肾正气恢复,三焦决渎通畅,气血调和,水随气化而病愈。

    清心莲子饮

    【药物组成】黄芩、地骨皮各20克,麦冬、车前子、柴胡、莲子、茯苓各15克,甘草5克,黄芪、党参各50克。

    加减变化:兼有咽干咽痛者,党参、黄芪减至15~20克,加金银花、白花蛇舌草各50克,连翘20克;兼有浮肿者,去甘草,加益母草30克,白茅根、冬瓜皮各50克;腰酸膝软者,加杜仲、女贞子各20克,山萸肉15克,旱莲草50克;尿中红细胞增多者,加蒲黄炭20克,坤草50克,仙鹤草30克,阿胶15克;尿中白细胞增多者,加篇蓄、瞿麦各20克,蒲公英50克,紫花地丁30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固本,清热利水。主治慢性肾炎肾病型(无水肿期)。

    【临床运用】本组86例,病程最短者9个月,最长者8年。治疗前大都存在高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胆固醇升高等。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疗后,结果: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明显升高,血胆固醇、尿素氮(BUN)明显下降。临床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22例,部分缓解15例,无变化19例。

    【经验体会】经临床观察,本方对于慢性肾炎肾病型具有改善肾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肾炎系列方

    【药物组成】①肾炎散:穿山甲、海藻、乌梢蛇、僵蚕、龟板各3克,琥珀、血竭、海马各1克。

    ②肾炎合剂:白术15~60克,黄芪20~60克,太子参、山药各20克;毛冬青30~60克,益母草30~90克,皂角刺、石韦、连翘各15克,干蟾蜍皮3~5克。

    【治疗方法】①肾炎散为成人1日量,共碾细末,装空心胶囊,分3次服用,儿童酌减。②肾炎汤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酌情加减。

    【功效主治】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176例慢性肾炎患者,用肾炎散治疗后,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肾功能恢复正常)106例,占60.2%;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肾功能显著好转)38例,占21.6%;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减轻,尿常规、肾功能改善)19例,占10.8%;无效(症状无缓解)13例,占7.4%。总有效率92.6%。

    【经验体会】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炎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伴反复感染和高凝状态,肾炎合剂根据其病理特点,用海马、黄芪、白术、山药、太子参补益脾肾,增强机体抵抗力;穿山甲、毛冬青、海藻、皂角刺、益母草、琥珀、血竭活血化瘀,调整肾脏血液循环;连翘、僵吞、乌梢蛇、干蟾蜍皮清热解毒、祛风抗过敏,抑制免疫反应,龟板滋阴补肾,以防诸多虫类走窜药物伤阴。全方共奏补脾益肾,活血化瘀,清热祛风,改善肾功能之功。

    肾炎I号丸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枸杞子、五加皮各30克,茯苓50克,白术、车前子、芡实各20克,金樱子、白芍、生地各15克,附子、肉桂、木香各10克,葶苈子7克。

    【治疗方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2丸,每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下,30天为1个疗程。若病情较重,浮肿明显者,改用汤剂,待浮肿消退后再用丸剂,1~2个疗程结束后,再行复查,判定疗效。

    【功效主治】温肾健脾,化气行水。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32例(慢性肾炎普通型18例,肾病者10例,肾性高血压者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10例(31%),基本缓解6例(18%),好转12例(38%),无效4例(13%),总有效率为87%。其中有10例治前24小时尿量平均为500~600ml,用药1周后,尿量既达到1500~2000ml,用药2周,浮肿基本消退;20例患者治前面色,治疗后17例恢复正常,3例改善。其中1例治前血红蛋白5.5克%,治后恢复到11.5克%。

    【经验体会】肾病系列药I号由大量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填精生血药物组成,是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新药,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种慢性肾炎,凡根据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均可用本药治疗,达到改善肾功能,温肾补肾,恢复肾之封藏固摄能力目的。

    肾炎I号方

    【药物组成】黄芪、川芎各30克,败酱草、益母草各15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60天为1疗程。高血压型加用降压西药。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肾小球疾病。

    【临床运用】本组48例病人,男33例,女15例,采用肾炎I号方治疗,为观察组。对照组33例,用西药综合疗法治疗,治疗2月后,观察组完全缓解(尿蛋白定量正常,肾功能正常)11例;基本缓解(尿蛋白定量<;1克)9例;部分缓解(尿蛋白定量下降3~5克,或肾功能从氮质血症期逆转至正常期)1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7%;对照组无1例完全缓解,余分别为7例、3例、20例。总有效率为33.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经验体会】黄芪、败酱草能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和清除过剩抗原;川芎、益母草、败酱草可抗肾脏高凝状态,并有抑菌、抗病毒作用。服用后减轻已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上的沉着,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血液循环,进而影响基底膜的通透性,降低尿蛋白。

    益肾活血泄浊汤

    【药物组成】丹参、党参、益母草、扦扦活、黄芪各30克,全当归、杜仲各12克,桃仁、红花各10克,淮山药、猪苓、茯苓各15克,六月雪60克,生大黄10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稳定后改为隔日1剂。住院病人每天静滴10%葡萄糖水(血Cr超过3毫克用5%葡萄糖水)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8~10支(每支含生药3克)。15天为1疗程,一般为2~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7天。体质较差者可配合支持疗法,适当补充氨基酸、胎盘球蛋白或“人白”等。血压较高服用复降片、罗布麻片、羚羊角粉等。

    【功效主治】补肾益气,活血泄浊。主治慢性肾炎(包括普通型、肾病型、高血压型)。

    【临床运用】本组50例,均为原发性肾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经用上方治疗,结果:显效(尿蛋白消失,Cr、BUN及内生肌酐清除率、血红蛋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25例,占50%;有效(具有上述3项指标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能处理日常家务或半日轻工作)13例;无效(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12例,占24%。

    【经验体会】经临床观察,本方具有改善肾血流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其中大黄对氨基酸代谢有重要影响。治疗过程中可结合病情随症加减,并注意生活规律及饮食调节,如此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益肾活血祛风汤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各30~60克,当归、胡芦巴、锁阳、益母草、牛膝(或秦艽)、鹿含草、徐长卿各10~15克。

    加减变化:肾阳虚者加附片、仙灵脾、仙茅;肾阴虚者减胡芦巴、锁阳,加山萸肉、生地、知母;挟瘀者加丹参、水蛭(吞服);挟湿者加泽泻、车前子、茯苓;水肿明显者加川椒目、桂枝、炙葶苈子;血尿者加白茅根、荠菜花、蓓草、血见愁或用琥珀末0.5~1克吞服;高血压者减胡芦巴、锁阳,加杭菊花、生杜仲、石决明、羚羊角。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4周为1疗程。一般服药1~4疗程。必要时配合使用西药,如高血压者服复降片,肾病型加服强的松,感染不易控制者加用抗生素。

    【功效主治】益气温肾,活血祛风。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237例,其中普通型176型,肾病型35例,高血压型26例。经用上方治疗,结果:临床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尿常规化验持续正常超过3个月,血浆蛋白、血脂及肾功能正常)86例;好转(症状减轻,尿蛋白及血尿减少一个“+”以上,血压有所下降,肾功能明显改善)93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75.5%。

    【经验体会】本方在益气、温肾、活血化瘀等传统治法的基础上,加用祛风之鹿含草、徐长卿、牛膝(或秦艽)等味,有一定新意。因大多祛风药具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经试用于慢性肾炎多获良效。其中鹿含草宜后下,以免失去药效。

    健脾补肾固精汤

    【药物组成】黄芪、党参、白术、熟地黄、白芍、车前子、芡实、金樱子各15克,山药、菟丝子各30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舌淡苔白、畏寒肢冷加肉桂、附子各6克;若阴虚去菟丝子加枸杞15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3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健脾补肾,益气固精。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96例慢性肾炎患者,慢性肾炎普通型54例,肾病型36例,肾型高血压者6例,治疗后完全缓解32例,基本缓解18例,好转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9.6%。

    【经验体会】临床经验证明,慢性肾炎辨证分型多为脾肾两虚。健脾补肾固精汤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熟地黄、白芍、菟丝子滋肾益精补血,山药、芡实、山茱萸、金樱子健肾益气固精,车前子利尿消肿。96例中有32例治疗前24小时尿量为500ml,用药1周后,24小时尿量达1500~2000ml,用药2周后浮肿基本消退,证明该方药具有提高血浆蛋白及增加血容量的作用,且对肾小球七皮细胞及基底膜的渗透亦有改善作用;其中6例治疗前血红蛋白50克/L,治疗后达到115克/L,证明该方既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又具滋肾益精生血之效。

    加减补阳还五汤

    【药物组成】生黄30克,地龙、桃仁、当归、泽兰各10克,赤芍、益母草、马鞭草各15克,红花6克。

    加减变化:颜面浮肿加苏叶、防风、生姜皮、桑白皮;下肢水肿加连皮茯苓、车前子、汉防己、猪苓、泽泻;眩晕(血压偏高)加天麻、白蒺藜、钩藤、石决明、稀莶草;蛋白尿为主加鸡冠花、蝉蜕、金樱子、芡实、连须;血尿为主加花蕊石、蒲黄炭、大黄炭、茅根、仙鹤草;阳虚加肉桂、制附片、鹿角霜、仙灵脾;阴虚加枸杞、山药、熟地、楮实子。

    【治疗方法】水中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主治慢性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8岁~47岁,病程平均3.7年。除少数病例初发外,多数均为持续蛋白尿、反复血尿、水肿,或血压升高。经治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19例;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尿常规检查显著改善或接近正常)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4%。本组41例,其中隐匿性肾炎11例,有效率为100%;肾病型18例,有效率为89%;高血压型7例,有效率为85.8%;混合型5例,有效率为60%。

    【经验体会】中医认为本病以脾肾阳虚为本虚,水气停聚为标实,但亦有本虚不在阳而在气,标实不只是水且夹有瘀。补阳还五汤专为中风半身不遂而设,系益气活血的代表方。以本方加减用于慢性肾炎气虚血瘀水停证,以补气为主,兼以利水散瘀,寓通于补,使气足则水血俱行,邪去正复而病瘥。

    滋阴清热利湿汤

    【药物组成】生地(或生地炭)30克,玄参、麦冬各15克,知母、黄芩(或黄芩炭)各12克。

    加减变化:湿热重者加虎杖;肺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重用至20克)、女贞子、旱莲草;脾肾两虚湿浊重者加苡米(重用至30克)、茯苓、法夏、蒲黄;若见阴阳两虚挟瘀浊者,加附片(重用至10克,先煎)、补骨脂、川芎、益母草、鸡内金、大黄。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1~2月为l疗程。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利湿。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运用】本组50例慢性肾炎均符合1985年第二次全国肾病研讨会拟定的标准而确诊。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30岁以下者17例,31岁~50岁者23例,50岁以上者10例。共分为5型:阴虚湿热型(Ⅱ型),肺脾气虚湿热型(I型),肝肾阴虚湿热型(Ⅲ型),脾肾两虚湿浊型(Ⅳ型),阴阳两虚淤浊型(V型)。经治显效(症状、体征消失,24小时蛋白定量不超过0.5克,肾功能正常,劳力恢复)8例(I型2例,Ⅱ型5例,Ⅲ型O例,Ⅳ型1例,V型0例);好转(症状、体症基本或部分消失,24小时蛋白定量有所下降,肾功能有所改善)30例(按型顺序为2,4,5,14,5例);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发展以致死亡)8例(按型顺序为0,0,1,4,3例);死亡4例(按型顺序为0,0,1,0,3例)。

    【经验体会】阴虚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基础。由于病程长,蛋白长期反复地从尿中丢失,五脏之精不能收藏,必然导致肾阴亏损。湿热瘀阻是慢性肾炎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自始至终是本病的基本矛盾,尤其在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配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浊法,则有助于排泄病理产物,推迟肾功能的衰退进程,所以立滋阴清热利湿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益肾化瘀汤

    【药物组成】生地、枸杞、制首乌、淮山药、黄芪、泽兰各15克,苡仁、丹参、徐长卿各30克,水蛭、甘草各3克。

    加减变化:下肢肿甚加车前子、猪苓;腰痛甚加杜仲、牛膝;阳虚畏寒加巴戟天、仙茅;血尿加琥珀、茜草。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水蛭研粉冲服,勿入方中煎煮)。待尿蛋白转阴4周后,将上基本方制蜜丸,每次50克,每日2次分服。

    同时配合雷公藤多甙(由江苏泰州制药厂生产,每片10毫克),剂量为1~1.5毫克/k克/日,每日分3次饭后服,待尿蛋白转阴2周后减去晚饭后服的剂量,维持8周后完全停服。用药期间每隔2周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白细胞计数,若白细胞低于4×109/L者暂停服雷公藤多甙,或加用白参泡茶。43例中既往均采用激素治疗,29例合用免疫抑制剂,但尿蛋白仍在肾病范围而改用雷公藤多甙治疗,将原来激素用量从40~100毫克/日减至10~70毫克/日。

    【功效主治】益肾活血,解毒消肿。主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43例,经用雷公藤多甙、益肾化瘀汤及激素治疗,服药时间最短45天,最长352天,结果: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4%。尿蛋白转阴最快8天,最迟140天。其中25例停药后有5例复发,再次治疗均获效。

    【经验体会】本病蛋白尿的消除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雷公藤一味,制成多甙,减轻了原生药的毒副反应,用于对激素有依赖抗药及禁忌的难治性肾病患者,消除蛋白尿有明显疗效,并能顺利地逐渐递减以至停用激素。使用过程中剂量较大时可引起恶心、纳减、皮肤色素沉着、皮疹(以口角为主)、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等,但减少剂量或停药后,副反应即可减轻或消失。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应及时治愈,不然会严重影响尿蛋白的消除。而益肾化瘀汤则是根据肾病病机及雷公藤多甙、激素易损伤机体正气而设,两药合用,可替代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且副作用小,疗效亦较为显著。

    加减柴芩汤

    【药物组成】柴胡、生甘草、泽泻、桂枝各10克,黄芩、自术、党参、猪苓、茯苓各15克,制半夏6克。

    加减变化:阴虚火旺严重者去桂枝,重用黄芩至30克;血浆蛋白低者,加苍术10克,苡仁、山药、黑大豆各30克;激素撤减至小量后,出现畏寒、食少者,适当加重甘草15~20克,桂枝20~30克;兼有湿热(如并发泌尿系感染)者,加土茯苓、凤尾草、半枝莲各30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续治疗8周以上为1疗程。

    激素治疗:用强的松1毫克/k克/日,早晨顿服,共8周;以后成人每周减量5毫克(儿童每周减量原剂量10%),减至成人每日20毫克以后,逐渐过渡至隔日疗法,在尿常规转阴后5~8个月,全部停药。

    【功效主治】疏解益气,利水消肿。主治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3年内共治疗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用柴苓汤加减,及激素治疗)21例,对照组(以补肾为主,肺肾气虚型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水肿甚者用真武汤加减,水肿不明显用金匮肾气丸化裁;肝肾阴虚型用大补阴丸增减;气阴两虚型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治)18例。两组病例中病程最短者7个月,最长者19个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均正规使用激素,于激素减量过程中复发。全部病例均按1985年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正之标准,对激素均敏感,但在激素减量至一定程度后,蛋白尿反跳。结果:治疗组21例中,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2例,有效3例;对照组18例中完全缓解12例,基本缓解1例,有效4例,无效1例。临床观察与比较显示,两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如消蛋白尿,柴苓汤甚至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经验体会】一般认为补肾药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因此补肾药是防治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的基本大法。本资料对照组即以补肾方药为主,疗效显著;而治疗组以非补肾方药柴苓汤治疗,同样获得了显著疗效,且在缓解激素的副作用方面较之补肾方药略显优势。日本有地兹氏等曾报告类固醇合柴苓汤治疗肾病综合征;尔后许多单位在临床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认为对类固醇治疗中的患者,首选的方剂是柴胡剂和祛瘀剂,尤其常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即柴苓汤)。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本方对类固醇有增强作用,对实验性肾病综合征有改善蛋白尿、高脂血症的倾向,对肾小球的改善亦有显著作用。

    温柔补肾汤

    【药物组成】仙灵脾、生白术、山药各15~30克,仙茅6~10克,菟丝子、巴戟天、大熟地各15克,甘杞子12克。

    加减变化:偏于阳虚者则加附子、肉桂;小便不利者加益母草、白茅根、车前子;肝肾阳虚者加生地黄、生白芍、女贞子;虚阳上亢,血压升高者加紫贝齿、生牡蛎、怀牛膝。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和匀后,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使用西药:患者一般在使用强的松两周后,采用环磷酰胺静注,隔日1次,用量及疗程按国内通常方法。

    【功效主治】育阴涵阳补肾。主治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33例,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5岁~65岁。病程1~3年者18例,3年以上者15例。其中肾病综合征Ⅰ型19例,肾病综合征Ⅱ型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面色白,形寒怯冷,腰脊酸痛,神疲乏力,面肢浮肿,腹胀纳差,以及苔白质淡,脉沉细等脾肾阳虚见症。经用本方法治疗后完全缓解(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生化指标正常)14例;基本缓解(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生化指标明显改善)6例;好转(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生化指标均有改善)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经验体会】肾为水火之脏,既抱真阳,又涵真阴。因此治疗肾病必须协调阴阳。本方基于此理而设:方中仙灵脾、仙茅、菟丝子、巴戟天温补肾阳;白术、淮山药健脾理虚;大熟地、甘杞子峻补真阴。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有育阴涵阳之妙。由于本病多配合激素使用,久用易导致阴虚,值此应增益滋阴之品,减少温肾药剂量。激素减量治疗阶段,由阴虚向阳虚转化,宜逐渐加重温肾药,这有助于减少机体对激素的依赖,防止症状反跳。倘若肾阳渐复,宜减少其温肾药,直至撤去汤药,只有这样才能阴阳合和,水火相济,而臻康复。

    益气活血汤

    【药物组成】黄芪60克,党参、白术、茯苓、丹参、坤草各30克,车前子(包煎)、当归各15克,赤芍、川芎各10克。

    加减变化:脾虚湿泛者加薏米、猪苓各15克,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各10~15克,肝肾阴虚加萸肉、枸杞、女贞子各15克,湿热编盛者加知母、栀子、黄芩各10~15克,有肉眼血尿者加茅根、小蓟各10克。

    【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同时配合西药治疗。若水肿严重或血压较高者,加用西药利尿或降压药;继发感染时加用相应抗生素。复发病人同时服用强的松(每日剂量不超过30毫克)。

    【功效主治】健脾温肾,活血祛瘀。主治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44例肾病综合征病人,根据1977年北戴河肾炎专业会议诊断分型标准分为I型29例,Ⅱ型12例。治疗后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8例,有效率为92.68%。无效3例,均为Ⅱ型肾病综合征。(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86年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规定)。

    【经验体会】近年来不少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肾脏疾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病人多伴有瘀血症状,用益气活血方治疗,临床症状及各种化验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和恢复。本方兼顾肺脾肾三脏,健脾温肾益气同时,活血行瘀,标本同治,故可促进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改变的恢复,并调节免疫,预防复发,不失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良方。

    益肾活血汤

    【药物组成】生地、茯苓、川断、桑寄生各10克,丹皮、泽泻各6克,生山药10~12克,女贞子6~9克,黄芪、丹参各9克。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配合强的松每次1.5毫克/k克,间日晨10时顿服,待尿蛋白转阴并持续第14~20天,减强的松5毫克,以后每隔4~6天递减5毫克,一直减至5毫克为维持量,与本汤1剂间日交替服用。维持治疗时间18~30个月。中药每服4~5剂,丹参与黄芪的剂量递加2克,最高可达30克。如有出血倾向者则酌减丹参用量。此外,还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和限制食盐。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益气补肾。主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13例难治性肾病根据1981年儿科肾病协作组制定标准诊断。其中肾炎性肾病4例,激素耐药型3例,勤复发者6例。治疗8周完全缓解(尿蛋白阴性,血浆蛋白、尿素氮、血胆固醇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13例,为100%。其中临床痊愈(随访尿蛋白持续阴性达2年以上者)5例。

    【经验体会】本汤由六味地黄汤去山萸肉加黄芪、丹参、女贞子、川断、桑寄生组成。有活血化瘀,益气补肾,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配强的松问日疗法既避免了强的松的副作用,又提高疗效。使尿蛋白消失快,血浆蛋白上升快,且血浆蛋白上升与血胆固醇下降在治疗后2~4周最为显著。提示本方案既改善肾小球基膜的通透性,也改善肝脏制造蛋白质的功能。

    多联疗法方

    【药物组成】熟附子10克,北黄芪30克,生地、丹参、益母草、泽泻各20克,茯苓、车前子各15克。

    加减变化:脾胃阳虚加桂枝、巴戟天各10克,白术12克;气阴两虚者加牛膝、丹皮各12克,女贞子15克;血瘀者加当归、赤芍各12克;湿阻者加苍术、佩兰各10克,川朴12克;血尿者加茜草根30克;蛋白尿较甚者加萆薢15克,金樱子20克;尿白细胞增多加鱼腥草30克;胸水者加葶苈子12克;腹水加大腹皮30克;便结者加大黄6克。

    【治疗方法】①中药:上方水煎,取药液200~300ml,分服,每日1剂。

    ②西药:强的松10~20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10~20毫克,每日1次静滴,病情稳定后渐减至维持量;环磷酰胺50毫克,每日3次口服,总量一般不超过12克;肝素100毫克,每日1次静滴,15天为1疗程;潘生丁50~100毫克,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中药功可温阳益气,活血利尿。中西药合用,主治肾病综合征(包括原发性肾病和继发性肾病)。同时应结合辨病、辨证,分别采用“联合疗法”。二联疗法:中药+激素(强的松或地塞米松),一般多用于病程较短、肾功能代偿期的患者,适用于中医各种证型;三联疗法: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一般多用于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尿毒症患者,适用于中医各证型;四联疗法:中药+激素+免疫抑制剂+肝素或潘生丁,适应症同三联疗法,主要多用于中医血瘀证或夹瘀证状明显者。

    【临床运用】本组49例,属原发性46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3例,年龄在16~72岁之间;肾功能代偿期28例,失代偿期19例;尿毒症早期8例,晚期3例。其中用二联疗法26例,三联疗法14例,四联疗法9例。疗程最短46天,最长半年,平均78天。经用多联疗法治疗,结果:临床缓解16例(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BUN、Tch、Cr、CCr基本恢复正常),占32.7%;有效(临床症状好转,BUN、Tch、Cr、CCr较前好转)25例,占51.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亦无变化或加重)8例,占16.3%(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3.7%。

    【经验体会】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大量临床资料提示,采用中药加激素治疗,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治疗。肾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温肾阳、补肾气、滋肾阴,十分重要,同时应注意祛湿、活血化瘀。应用中西药等多联疗法,可加快水肿消退及肌酐等代谢产物的排泄,对后期一些顽固性水肿、蛋白尿、Cr、BUN持续不降者,配合肝素或潘生丁治疗,收到了较好效果。

    益气养阴方

    【药物组成】炙黄芪20克,太子参(或党参)、白术、生山药、枸杞子、益母草、白茅根各15克,生地、山萸肉、制黄精、菟丝子各10克。

    加减变化:水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重用益母草;尿蛋白多者加蝉衣、石苇、金樱子、芡实;血压高者加夏枯草、怀牛膝、白菊花、钩藤;血尿者旱莲草、仙鹤草;合并感染者加银花、连翘、黄芩;激素副作用较重者减激素量,加黄柏、知母、仙灵脾。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1月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主治小儿肾病综合征。

    【临床运用】本组50例,单纯性肾病35例,肾炎性肾病15例。经治疗后,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1周内连续3次检查阴性)31例,占62%;有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1周内连续3次检查~+)13例,占26%;无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尿蛋白1周内连续三次++以上)6例,占12%。总有效率为88%。其中单纯性肾病,肾炎性肾病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经验体会】临床观察脾肾两虚证是小儿肾病的主要证型,故用参、芪、白术、山药健脾益气,以恢复脾主开清,布散精微的功能:生地、山萸肉、黄精、菟丝子、枸杞子滋肾养阴,以补肾精之不足。如此脾肾双补,气旺精足,俾阳生阴长,精化气,气生精,从根本上恢复阴阳协调的平衡状态。疗效表明:本方对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减少以至消除蛋白尿确有作用。本组15例肾炎性肾病对激素低敏感或不敏感,35例单纯性肾病也只有部分人对激素敏感,部分人亦不敏感。虽有46例使用激素,但剂量偏小,尚有4例未用激素,其中2例尿蛋白转阴。两组的疗效亦无显著差异(P>;0.05),这充分说明了本方是治疗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