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上帝的殿”就会有“上帝的城”。同时“上帝的城”也是和世俗的城相对应的,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写道,公元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一些人把这场灾难(这是公元476年罗马城毁灭的预演)归咎于罗马人不再信仰古代诸神的结果,他们说,当罗马人信奉朱比特(Jupiter,罗马神话中最高的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时候,罗马一直保持强盛;但现在皇帝们都不再信奉他,所以它也不再保护罗马人了。奥古斯丁说,自从亚当犯了原罪以后,世界便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城市:一个是上帝之城,一个是世俗之城。前者是上帝所代表的天国,后者是魔鬼撒旦统治的地狱。但在现世,这两个部分是混在一起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间的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要在最后审判时将这两个城市分离开来,让上帝的信徒同上帝一起生活在幸福的天国,而让魔鬼的信徒受地狱的折磨。世俗城市罪孽深重,它的劫难、毁灭在所难免,正是在罗马的废墟上,将建立起永恒、充满仁慈、光明和幸福的上帝之城。但是在政府和社会里,圣·奥古斯丁所描述的两种城并行不悖,作为中世纪生活双重性的纪念物,教堂和城堡这两种杰出的中世纪建筑巍然矗立,同时,天堂乐园与人间的庭园也是相对应的。
耶略撒冷城:公元前996年,以色列国王大卫攻占耶路撒冷,并定都于此。诺斯罗普·弗莱指出,城市的意象自然是集中在耶路撒冷。城在象征的意义上都是女性,正如“metropolis”(大都市)一词所提示我们的,是“母亲的城市”。在他看来,耶路撒冷圣殿分成三个部分:外殿是市场,内殿是信徒的聚集地,最内为至圣殿,是代表上帝存在的地方,用帐幕遮挡,大祭司每年进入一次(《希伯来书》)。在弗莱看来,耶路撒冷位于山的顶端,因此它象征性地成为世界最高点。《诗篇》说,“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上那里去”。这里所指的地点,就是耶路撒冷。它的圣殿高接天空,正如魔鬼的模仿巴别塔曾企图达到的那样(《创世纪》)。他认为,对于基督教来说,一座处于这个位置的城或建筑物也就是世界的拱顶石。移开它,就会释放出各种造成混乱的力量。《诗篇》屡屡地把上帝的圣殿或圣城和控制它底下的“洪水”象征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诗篇》就把建在混乱之上的世界和进入圣殿的行列联系在一起。圣墓教堂建于335年,为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亲海伦娜太后在耶稣墓地所建,是基督教的圣迹之一。而对于犹太教来说,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王完成大卫时开始营建的宫殿和神庙,扩建了城市,并在安锡山上建造犹太教圣殿,奠定了作为宗教中心的神圣地位。罗伯逊说,公元前621年,耶路撒冷的祭司长呈报国王约西亚说,他在圣殿内获得了“法典”。结果,就发生激烈的改革,禁止偶像崇拜,除耶路撒冷的圣殿而外,所有神堂都被改做俗用。犹太教圣殿的西墙,犹太人称为“哭墙”,约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毁于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后又在遗址上修建起围墙,成为犹太教圣迹之一。在这里,富有意味的是犹太教、基督教,甚至伊斯兰教都把耶路撒冷当作圣地。
所罗门的神庙:神权政治在希伯来人那里也有相类似的表现。诺斯罗普·弗莱指出,据说所罗门用七年时间在锡安山上建造了神殿,用十三年时间建造了他自己的宫殿,然后又听从他七百个妻子的建议,亲切友好地为摩洛神和基末神在锡安山对面的一座山上建立了神殿(《列王记上》)。据摩根斯登的研究,所罗门神庙的建筑位置十分特殊,每当新年之日,太阳的光线恰好照进神庙的时候,便被看作是上帝耶和华的光辉照临圣殿,国王直接充当大祭司,手捧香炉步入神庙内殿,重燃圣坛之火,举行一年一度的赎罪仪式,从而重新确证自己统治的神圣性。新年礼仪在希伯来具有重要的象征作用。
伊甸园:从造园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追溯到《圣经》。“天堂”的希伯来文是“Parde”;波斯文是“Pairidaeza”;希腊文是“Paradeisos”。据《圣经词典》解释,“伊甸(Eden)”意为“喜悦、欢乐,源于希伯来语的‘平地(eden)’一词”。伊甸园还被叫做“天主乐园”、“耶和华之园”。《旧约》的《创世纪》,其第二章记述的伊甸园是:
耶和华上帝在东方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使各样的树丛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来滋润那园子。
日本学者针之谷钟吉说伊甸园可以在巴比伦平原中找到它的实地,而按照诺斯罗普·弗莱的说法,伊甸园的范围是从埃及伸展到印度。而在我看来,伊甸园与其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想像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原型。而在人间存在的花园则是所罗门的庭园。
所罗门的庭园:在旧约时代中期(公元前1000年),作为以色列三代王的所罗门的事迹,应作为确实的历史加以研究。所罗门王能使人感到亲切,可从《新约》中看出。《旧约·列王纪(上)》说,“所罗门王致力于建筑,在耶路撒冷建有‘黎巴嫩宫’、‘柱庭’、‘所罗门王宫’、‘巴罗女儿之家’及其他神殿。此外还建有城堡‘积货城’、‘屯车城’和‘兵马城’。”所罗门在其所著《旧约·传道书》第二章说:“我为自己大兴土木,建房,设葡萄园,修园囿,植多种果树,并掘池用以灌溉茂盛的林木”。所罗门之所以成为极其荣华之王的代号,似因他是喜爱建筑,并且如此热衷于建筑的国王,当然也重视造园和园艺。
罗马地下墓窟:与教堂、城堡和花园截然不同的景观是基督教的地下墓窟。因为基督教一开始是在地下活动的,16世纪,在罗马的郊外发现了大量的地下墓窟。罗马地下墓窟是早期基督教徒的地下墓群。大约建于1~5世纪。墓窟总数高达60~80万,在墓窟中还开辟了集会、祈祷场所。从总体上说,墓窟群约有43处,墓道总长达480多公里。圣卡利斯托墓窟是其中最大的墓窟。在墓窟中发现有雕刻的石棺、圣油坛、圆形彩色玻璃浮雕和绘有耶稣形象和圣经传说故事的壁画以及题铭和宗教图签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