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人将寺庙视作他们所崇拜的神的住处,而不是信徒们的聚会之所。他们相信神确实是以其真形居住在那里的。阿尔坎杰罗·桑托罗说,神庙不仅为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赋予了具体的形式,也以象征的方式表达了其内涵。这些神圣的建筑物严格遵循中心式的布局,并根据四个主要的方位确定朝向;正面与主入口则面向代表生命之源的东方。主要的圣殿象征着世界的中心和众神的居所——妙高山,它建在城市中心和国王宫殿附近,因为国王正是神授权统治大地的人。这种庙宇的结构和布局方式延续了数百年,即使在建筑风格的不断更新中也没有丝毫改变。显然,这一注重精神意义的建筑类型所具有的静态特征,阻碍了其根本性的变化。但从宗教的角度看,重复却并非软弱的标志,而是显示了某种神圣仪式的重要性。这种布局的方式体现在最重要的建筑吴哥窟中。
吴哥窟(Angkor Vat)由高棉帝国的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创建,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这是一座兼有佛教和婆罗门教意义的庙宇,也是国王的陵墓,位于吴哥城的东南部。寺基长约1000米,总面积40000平方米。最外一圈围墙东西长约1480米,南北长1280米,墙外是190米宽、8米深的人工河。建筑群中心是一座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在纵横两条轴线的交点上。台基基底为211×184米,上面沿边围一圈廊子,他们和四个长方形的过厅以及中央的方形神堂又组成一个田字形的布局,把五座塔连接起来。中央神塔高约25米,连台基和两层平台一起总高大约65米。这个建筑物,曾经在1177年和1431年两次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又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被冷落了500年。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皮埃·洛蒂(Pierre Loti)来到了这里,当他在寻觅珍贵的热带植物时发现了柬埔寨艺术宝藏。经过艰苦的工作,到1873年,终于恢复了以前的光彩。吴哥窟在中世纪的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热尔曼·巴赞说道,在东方诸民族中,独独高棉人显示出真正的建筑才能。他们懂得如何依据明确的原则规划城市,如何将城市建设成和谐的雄伟的整体,创造堪与西方最优秀的建筑相媲美的寺庙型。高棉人比印度人更为自信,避免任何可能妨碍思想自由发展的精确性,他们毫不含糊地认为寺庙应是宇宙的形象,因而以山的形式创造寺庙。他们将印度的门塔对称地、一层一层地安置在角锥形平台建筑上,使整个建筑逐渐升向中心殿堂……这种带有一系列附属建筑的中心布局,使人联想起中世纪的监狱和城堡,是高棉人所创造的君主神权政治的完美象征。为自己立庙的可能性促使君王们争胜不已,同时解释了在那个国家中建筑兴旺发达的原因。巴赞对于柬埔寨的吴哥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爪哇婆罗屠(Brobudur)是一个由许多石塔组合而成的石构建筑,又称“千佛塔”。帕瑞克·纽金斯说,16世纪初,葡萄牙人来到爪哇时,这一建筑密密实实地覆盖在林木和丛莽之中,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它是在很久以后,才被人发现。以前人们误认为是一个小山山顶的地方,却原来是座很大的佛教的塔。这个“佛教的塔”就是爪哇婆罗屠,它约建于公元800年。它建造在默皮拉火山山麓的一千巨大的方形小丘上,由数万劳动力,用了15年时间,花费了大约200万块石头建成的。婆罗浮屠窣堵坡是印尼乃至世界的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埃利希·诺伊曼说道,在圣殿四周,例如从埃及神殿到爪哇的婆罗浮屠,参加仪式者必须沿着一条仪式规定的道路,从外围绕到中央的殿堂。爪哇婆罗屠就是这样的仪式性建筑。朝拜者在通往婆罗屠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灵魂涅槃的旅程,像吴哥窟一样,朝拜者沿着长长的走廊通道,不断地向上、向里走,通过自我否定的9个阶段——9层佛塔——而达到领悟。朝拜者的礼仪是从塔基(欲界)开始,1至6层为折角方形,象征“地”(色界),7~9层变成了圆形,象征“天”(无色界)。每层都有佛龛,共有432座。每层圆台都设小塔。共有72座。最后朝拜者登上山顶,凝望着直径约10米,高7米的大塔,在那里存在着他们所永远期待的那种神秘事物。阿尔坎杰罗·桑托罗说,它令人联想起妙高山(位于宇宙中心的山),是“山”与“中心”的象征。他指出,有关婆罗浮屠的象征意义一直是人们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个供膜拜者冥想和受悟的地方,膜拜者以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佛的量高境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也可能是对统治全岛乃至整个宇宙的达摩具有神秘和宗教色彩的象征;更有人提出整个建筑就是一个巨大的坟墓;它除了作为宇宙的象征物之外,甚至还可能是夏连特拉的王朝纪念物——夏连特拉的君王在此被视为菩萨(Bodhisattvas)的化身。这样的建筑具有宗教仪式的意味,也可以说是人类生命的纪念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