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的建筑和伊斯兰教的观念和环境有关。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指出,沙漠居民从极其单调的环境中接受了统一的观念,晴朗的沙漠天空,星体清晰,牧民们看到天空中天体有秩序地运行和重复出现,可以想象到,这些启示使沙漠中的星象观察家想到有一双支配的手在控制着这个有秩序的系统。森普尔从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得出的结论是,沙漠居民“必然倾向于一神教”。确实,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与近东、中东特有的沙漠环境有关系。徐建融说,在广大穆斯林所生存的土地上,衬着亘古长存的紫红色兼金黄色的瀚海背景,边上镶着玫瑰色的山峦,地平线处像外星球似的兀立着几座沙丘裸岩,一道小溪,数株白杨,路旁再有几间歪斜破旧的旅舍,突然,一座清凉碧绿的清真寺耸峙在我们眼前。这就呈现出一种完全出人意料之外的宗教——审美价值。其中除有不断令人想到的沙漠景象之外,还有草原上无比纯净的清新气氛,使得每一色调都更加精雅典丽。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为穆斯林建筑师们所钟爱的绿色或蓝色,放射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宝石般的光芒,它们遗世而孤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怀抱内。在这个宗教和它的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厚的和谐,一种超过人的因素的密切关系,它将会存在得更长久,因为这里的荒墟正与此国土呈现着同一风光,而沙漠本身也具有与它的遗址古迹相同的色调与外貌。”也就是说,伊斯兰清真寺与沙漠的环境非常和谐,因此帕瑞克·纽金斯称其为“沙漠中的奇葩”。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最早是使用当地基督教的教堂,它们是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的圣坛在东端,而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面向位于南方的圣地麦加。因此现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横向使用。热尔曼·巴赞指出,伊斯兰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圣殿型伊斯兰清真寺,适应于不奉行仪式的宗教。这种宗教的基本活动是公众的祈祷。为了庇护参加祈祷的信徒们,伊斯兰模仿基督教教堂中殿内的巨大柱廊,并增多列柱以造成无穷无尽的印象,不过列柱呈十字交叉形排列,并不顺沿建筑物的长度。古典式清真寺有四个门廊或环柱廊,把庭院围在当中,庭院中央立着一个行净礼的喷水池。庭院尽头用作祈祷式的环柱廊,内有若干中殿,边墙与麦加的方向成直角,以拱道或壁龛为标志;内设一个木制的布道台。有时候一个又大又深的中殿通向圆顶的壁龛。一个或数个尖塔或钟楼供报告祈祷时刻的人打钟召唤祈祷者。这些尖塔形状多种多样。起初是坚实的方形塔,后来在美索不达米亚则取亚述“齐古拉”的螺旋形。9世纪起,波斯创造细塔型,细长如烛,顶上有阳台。塞尔柱波斯在12世纪创造清真寺的第二种类型——十字形布局。伊斯兰清真寺最著名的有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等。
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Masijid-i-Shal)建于1629~1638年,创建者为国王阿拔斯,位于伊朗伊斯法罕市中心皇家广场南面,其正轴线朝向麦加,由礼拜殿、内院,正殿的高大的穹隆顶和华丽的门殿组成,左右是秀美的光塔,高44米,均饰有各色釉瓷、琉璃镶嵌。这个清真寺的造型与装饰均居波斯伊斯兰教清真寺之首,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建筑。
大马士革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 of Damascus)建于706年,于715年完工。大马士革城是穆斯林的中心城市。其清真寺长长的围墙,构成一个建筑群。中央是大清真寺的礼拜殿,在横厅的中心部位覆盖着木构双层壳穹顶。这个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中最主要的经典建筑之一。
穆斯林的建筑向西推移,最后在西班牙落脚,有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西班牙—摩尔式建筑风格。最著名的是哥尔多瓦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 of Cordova)。这个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清真寺既不像希腊或埃及的神庙,也不像基督教堂。它很像教友会的聚会所,教友会的会堂。房龙说,伊斯兰教徒住帐篷,坐在地上,不用椅凳,所以集会时,要求也很简单。只要有个屋顶,有四面墙,在墙上有个壁龛,指明麦加的地理位置,使教徒每日祈祷时,知道朝那个方向匍匐在地,也就足够了。此外,有个讲坛,智者在那里每礼拜五诵经时,讲解真主的使者的教导,这是和基督教教堂的仪式有点类似的惟一地方。各穆斯林清真寺有一个特点,不同于犹太教会堂、佛教的寺院或基督教教堂,那就是清真寺有个喷泉,穆斯林在进入大厅时,须先沐浴。只有住过沙漠的人,才能体会水——清凉而流动的水——对阿拉伯人多么重要。水就是生命。这是这个字的最现实的含义。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东西像清真寺和穆斯林宫殿里的喷泉令人想起来就感到心旷神怡。其实,水在西方宗教中也有特殊的意义,基督教中的洗礼就具有这种意义。洗礼形式表达了双重诞生(twice-born)的神秘性。约瑟夫·坎贝尔也说,洗礼象征着人的“第二次诞生”,这是基督教的基础。“除非一个人在水与圣灵中诞生,不然他是不能进入上帝的天国的”。而喷泉,虽然在西方建筑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如凡尔赛宫的喷泉,但是却没有伊斯兰教建筑中那么神圣性了。
确实在伊斯兰教中,清真寺是最神圣的所在。徐建融指出,作为《古兰经》天堂说教的最高精神体现,是伊斯兰教的寺庙——清真寺建筑艺术。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并不需要永久性的建筑;甚至在穆罕默德去世后的最初50年里,穆斯林用于祈祷的道场也是随遇而安的。它可以是占据的基督教教堂,也可以是波斯人的圆柱厅,甚至是用篱笆或水沟围起的长方形田地。这些临时的“清真寺”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朝向的标志:柱廊的走向必须朝向麦加,或者简单地把进口处设置在麦加相反的方向。到了7世纪末,穆斯林的统治者已在占领地站稳了脚跟,于是开始大规模地营造清真寺和哈里发宫殿,并试图在规模的宏大方面超过伊斯兰教之前的建筑。这些早期实物,均已湮灭无存,但据有关资料可知,当时参与营造活动的大都是一些外来工匠,有的来自埃及,有的来自叙利亚、波斯,有的来自拜占庭。他们分别袭用了各自的传统风格样式,五花八门。真正独具特色的穆斯林建筑风格,是从8世纪以后才逐步确立的。就像我们一看见穿着白色长袍围着头巾的人就会说他是阿拉伯人一样,我们一进入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就会发现它的建筑风格。热尔曼·巴赞指出,建筑师设计的结构都有一个布满实用装饰的饰面。结构成分本身很快变成装饰的主题,诸如角落的突角拱,用来使方形转化为圆顶,这一特征的分裂和繁殖,变形为钟乳石状(mukarnas),这种钟乳石嫁接在拱、穹隅、柱头、天顶、饰带、楣等之上。全是花叶饰的护墙装饰,用石膏、灰泥、木、马赛克制成,或在印度用大理石透雕细工做成,在波斯,则受萨菲王朝的影响,用彩色陶砖做成,像一件长袍裹着整幢建筑物。由此我们可以说,伊斯兰的建筑风格是鲜明而独特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