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六年的苦行,又经过七天七夜菩提树下的禅坐,当东方天际上一颗启明星正放出它耀眼的光芒的时候,悉达多终于达到了觉悟,成为佛教的创始人。他把自己悟出的真理总结如下:“十二因缘”,这是一切生命流转的过程。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挣扎的过程,那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四圣谛”中所描述的“苦、集、灭、道”。人要想活得自在,要想从那种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中挣脱出来,就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修炼自己,那个修炼的过程就是“八正道”。
“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成为悉达多悟出的最初的真理,也成为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最基本的理论。
东方天际露出一抹绯红的霞光,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这是一个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重要时刻,这时,无论是悉达多本人还是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难以遏止的兴奋之中。他满面红光,周身焕发着烁烁的光芒。
这一奇妙的现象恰好被路过此地的两位商人发现,他们本能地意识到,正端坐在那里的悉达多一定是一位已悟出真理的非凡圣人,是一位觉行圆满的“佛陀”。于是,他们绕着悉达多的身子行走了三圈以示恭敬,接着,他们又在悉达多的面前贡献出简陋而纯净的食品,请求佛陀的加持,允许他们成为释迦牟尼的一名在家的弟子。佛陀的宗旨正是要让所有的众生得到解脱,于是,他愉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这两位商人就成为佛教中最初的居士(在家的修行者)。这两位最初的居士就是提谓和渡利。
从此以后,悉达多被人们尊称为“佛陀”,因他出身于加毗罗卫国的释迦族,后来人们又把他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成为佛陀,成为释迦牟尼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四面八方,当初阿若乔陈如等五人因目睹悉达多与牧羊女在一起的情景而心生失望后,接着又回到他们居住的鹿野苑继续自己的修行,然而,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仍然不能使他们得到起码的解脱,他们的身心仍然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忽然有一天,传来他们的王子悉达多成为释迦族圣人的消息。于是,五人决定要去看个究竟。那真是因缘巧合啊,他们刚走出鹿野苑,远远地就看到一个满面红光,浑身焕发着光泽的圣人,而那个圣人不是别人,正是昔日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五人知道,当初他们的确是误解了悉达多了,悉达多果然已成为一个真正的觉悟者,成为一名真正的佛陀。曙光就在眼前,无尽的苦难就将结束,五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当即五体投地在佛陀的面前,请求皈依于佛陀。佛陀原说过,一旦成佛,首先要度的就是这五位旧臣,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五人的皈依,于是,他们成为佛陀的第一批弟子,这就是佛教史上所说的“五比丘”。
五人把佛陀恭敬地迎请到鹿野苑,几天之后,佛陀正式在鹿野苑为五人解说了“十二因缘”、“四圣谛”和“八正道”。这是释迦牟尼的第一次登坛说法,是佛教法轮的第一次运转,从此以后,佛教这艘大法船就开始了它永远的运转,它的运转,让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见到了光明,让一切苦难的众生在痛苦的挣扎中看到了希望。
释迦牟尼证得正果的消息像阳光一样照彻到每一个地方,一批一批的人来到鹿野苑,希望能聆听到佛陀的法音。他们从佛陀的声音里获得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真理之光,他们从佛陀的真理中获得了解脱自己的无穷力量。
释迦牟尼证道和传道的消息传到了当时最著名的婆罗门拜火教首领优楼颜螺迦叶的住处,这位传统的宗教首领似乎并不明白,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会有那么多人在释迦牟尼座下五体投地,释迦牟尼究竟用什么力量征服了那么多的人。
于是,他决定对释迦牟尼进行一次真正的拜访。
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交谈没过多久,这位不可一世的拜火教首领便心甘情愿地拜倒在佛陀座下。
第二天,优楼颜螺迦叶将他的五百位弟子集中到鹿野苑,当众宣布:从今以后,我就皈依于释迦牟尼的座下,成为他的一名弟子。你们中如果有愿意成为佛陀弟子的,就赶紧请求佛陀接受你们的皈依。五百弟子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首领会拜倒在释迦牟尼的座下,于是,优楼颜螺迦叶请求佛陀为他的五百弟子解说“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听完佛陀的说教,五百弟子大受感动,一致表示愿意皈依。佛陀愉快地接受了他们。这五百人就成为佛教中所说的“五百罗汉”。
拜火教五百弟子皈依佛陀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国各地,一批一批的人来到鹿野苑,请求皈依佛陀,佛陀一一满足了他们,佛陀的僧团扩大到一千余人。这一千余人中,即有后来成为佛陀十大弟子的大迦叶和舍利弗等人。鹿野苑显然已不能容纳这庞大的僧团,不久,佛陀接受了摩揭陀国的国王濒婆娑罗的布施,带领他的僧团移居于一座有着十六座院落,五百间楼阁,七十二间讲堂的竹林精舍,开始了他更大规模的布道和讲学生涯。又过了一些时候,当僧团继续扩大时,佛陀又接受了拘萨罗国王子祗陀和长者须达多的布施,带领他的僧团搬到了他们精心为佛陀建造的祗钳给孤独园中。
§§§第二节人性平等无有贵贱
悉达多成为释迦族圣人的消息传遍了四面八方,当然也传到了他的国家加吡罗卫。
十年来,因思念爱子而心身俱焚的净饭王得到这一消息后,激动得流下了辛酸的老泪,悉达多的姨母和妻子耶输陀罗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更是悲喜交集,痛哭涕零。净饭王当即派人给儿子悉达多送去一封信件,他在信件中说,亲爱的悉达多,我已垂垂老矣,惟愿见到亲儿一面,否则,我将死不瞑目。
虽然在成佛的大道上奋勇地跋涉着,但是,十年来,佛陀没有一天不在思念着他的亲人。虽然他已成为一名悟得大道的圣人,但是,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泯灭;自从他悟出大道以来,他已帮助无数的人得到了解脱,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有愧于自己的父亲,有愧于自己的妻儿。
这是一个盛夏的午后,释迦牟尼终于率着他的僧团一路托钵行乞到加毗罗卫。当看到昔日的王子威仪俱足地回到了加毗罗卫,当看到已成为圣人的佛陀一路托钵行乞到自己的祖国后,垒城的百姓无不为自己的王子成为圣人而感到骄傲,无数的人开始皈依于佛陀,成为居士或出家的弟子。净饭王亲自迎出王宫,当他见到儿子正在托钵行乞时,做父亲的更是老泪纵横,净饭王说,儿啊,王宫里有享用不尽的美食,你为什么还要向自己的臣民乞食?释迦牟尼说,这不为别的,正是为了要除掉僧团中一些人的骄慢之气,让大家懂得,一切众生皆为平等。净饭王为悉达多的归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借这一场合,佛陀向王宫里的人们宣讲了他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教义。一批被佛陀崭新的理论感动了的王公贵族当即要求皈依于佛陀的座下,佛陀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要求。短短的时间里,除了异母弟提婆达多以外,包括堂弟阿难陀、阿尼律陀、婆提利迦在内的所有贵族都皈依于佛陀。佛陀的儿子罗喉罗虽然年幼,也要求皈依于佛陀,佛陀觉得没有理由拒绝儿子的请求,他亲自给儿子进行了剃度,让他跟在自己的身后做了一名最小的沙弥。
十年的等待,十年的空守,如今,梦想终于成真,美丽的耶输陀罗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悉达多。在这十年间,耶输陀罗公主没有哪一天不是在泪水中度过她痛苦的日子。现在,丈夫就在眼前,然而她却不能像昔日一样与之亲近,她牵着儿子的手,一任泪水河流一般地倾泻着。
这真是一个历史上最感动人的会见场面。亲情依然,但亲情却非同昨日;斯人依旧,但却非是昨日之人。
在见到妻子耶输陀罗的那一刻,佛陀的心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复杂。佛陀说,呵,耶输陀罗,你辛苦了,如果说这些年来我有什么愧疚.那就是因为十年前的某一个使晚与你的不辞而别。但是,所幸的是我已成正等正觉,我要帮助所有的众生得到解脱的愿望就要实现,希望你能与我一同享受得道的欢愉,从此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佛陀也给耶输陀罗公主讲授“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耶输陀罗公主终于拂去了眼角的泪水,她沉浸在佛陀禅悦的快乐之中。
一批一批的人跪到佛陀的座前请求皈依,这天,佛陀正在给王公贵族们说法的时候.又一个人跪倒在佛陀的座前,请求皈依于佛陀,这个要求皈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初他走出宫墙时为他送行的驭手阐铎迦。按照种姓的规定,阐铎迦属于低贱的首陀罗,阐铎迦的要求当即遭到王公贵族们的反对。佛陀记着当初离开宫墙时的诺言,但他并没有立即接受阐铎迦的要求,他让阐铎迦过一会儿再来。阐铎迦离开以后,佛陀向王宫贵族们说,一切众生在灵魂上都是平等的,决没有贵贱之分。不管他是王公贵族还是所谓的低等种姓,只要依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都可以达到成佛涅槃的境界。佛陀的解说,扫除了这些王公贵族们身上的骄慢之气,于是,对于阐铎迦的皈依,他们不再提出别的异义。于是,昔日的马夫和驭手阐铎迦第一次与贵族们坐在一起聆听佛陀的说法和教诲。
一个月的省亲活动终于结束了,佛陀又带着他的僧团回到祗园精舍,继续他的布道生涯。不久,即传来净饭王病危的消息。佛陀当即再次回到加毗罗卫国,来到弥留之际的父亲身边。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却再也说不出话来。就这样,父子的手长时间地相握着,渐渐地净饭王安详地走入另一个世界。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不等加毗罗卫国又选出新的国王,佛陀就又回到了他的祗园精舍。
净饭王的逝世,给加毗罗卫国带来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由于净饭王惟一的儿子悉达多的出家,再也没有其他的继任者,按照这个国家选贤制的原则,释迦族的大将摩诃那靡做了释迦族的国王。
五月的一天,佛陀正在舍卫城中乞食,一支庞大的人马来到他的面前,那为首者不是别人,正是佛陀的姨母摩诃王妃和妻子耶输陀罗公主,二人率领着一支五百人的女性队伍一路奔来,请求佛陀接受她们的皈依,成为女性的出家者。
王妃说,尊敬的佛陀,自从听了你讲授的佛法之后,我们就像是一批雨后的衰草,顿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而净饭王的逝世,更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幻灭和人世之苦,我们知道你一直倡导众生平等,我想,对于我们请求出家的愿望,你一定不会拒绝吧。佛陀接受了她们供养的食品和衣物,但却坚决地拒绝了她们出家的请求。于是,五百位身份不同、年龄不一的女性们开始在佛陀的面前长跪不起。不知过了多久,等到她们重新抬起头来的时候,却早已不见了尊敬的佛陀。
望着佛陀远去的背影,失望的王妃不肯罢休,她们决定去找佛陀最亲近的弟子阿难,向他述说要求出家的愿望以及她们甘愿此身心,奉献佛教的决心。阿难被这些女性信徒们感动了,于是便怀着一种使命感来到佛陀的座前。
阿难说,尊敬的佛陀,你不是一直倡导众生平等吗,难道在出家的问题上还有什么男女的区别吗?佛陀说,阿难啊,你受着王妃的拜托前来充当说客这件事令人感动,但是,你应该知道,一个出家的僧侣必须在身心上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训练,出家的生活不适于女姓。你更应该知道,为了这支庞大僧团的纯洁,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戒条,而女姓的加入,势必会在某一天破坏这种僧团的清净,这就像稻田里一旦出现了稗草,就无法保证稻谷的丰产,就像星空里出现了云翳,就无法看到星光灿烂一样。
阿难说,佛陀啊,你怎么能因为稗草的存在,而一并将稻秧拔去呢?你怎么能因为云翳的障蔽,而忽视了星光的灿烂呢?你没有看到那些女性……佛陀不再言语,他其实比谁都清楚,在这个世间,绝没有一成不变的物质,也没有常住不坏的法。
这时,那支女姓队伍再次来到祗园精舍,五百位女姓齐齐地跪在佛陀的座前。佛陀再也无话可说,于是,他当即为姨母摩诃王妃以及妻子耶输陀罗公主举行了剃度仪式,于是,她们成为释迦牟尼僧团中第一批女姓出家者“比丘尼”。
送走了这五百位比丘尼,阿难忽然发现,佛陀的眼里流下了一行品亮的泪水。
§§§第三节教诲如海
尊敬的佛陀,请问人死后到哪里去受生呢?
呵,尊敬的婆罗门,我的佛法里没有说到人死后到哪里去受生。
既然这样,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人死后就不再受生了呢?我的佛法里并没有说到人死后不再受生。
既然人死后不受生,又并非不受生,那么,你的佛法又怎样解释人死这一现象呢?
佛陀随手拨了拨眼前的一堆燃火说,你看到了吗,这堆火为什么会燃烧呢?
这还用说吗,这是因为柴薪的原故。
你看,这堆火就要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柴薪燃尽了啊。
佛陀笑了笑说,那么,这燃尽了的火又去了哪里呢?尊敬的婆罗门,也许我问这话实在没有一点意思,但是,你问人死后又去了哪里就如同这火的燃烧和熄灭一样,同样是没有一点意思的啊。殊知这世上无所谓生,电无所谓灭,生和灭,都是虚无而不实的幻境。惟有寂静涅槃才是究竟的根本啊。
几乎每一天,佛陀都要回答人们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人们带着各种疑问来到佛陀的精舍,人们又带着满心的欢喜离开精舍,回到各自的住处。
一天,佛陀正在休息,忽然听到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佛陀走到户外,却看到一个年轻的僧人在那里啼哭。佛陀说,年轻人,为什么这样伤心地啼哭?谁欺负你了吗?那年轻的僧人见了佛陀,哭得更伤心了,他说,佛陀啊,我真是委屈啊,谁都知道我是一个安分守已的比丘,可沙拉恒婆比丘却因为丢失了一件上衣而怀疑到我的身上,不仅如此,他还凭借着一张伶俐的嘴,说了许多诽谤我的词语,我越想申辩,越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可我又忍受不了他对我的污蔑,你说我怎么办呢?
佛陀说,年轻的比丘,既然你觉得自己是清白的,就不必去申辩吧,如果一滴墨迹无意中滴落在纸上,有人总想将它揩擦干净,其结果是墨迹的更加扩大。至于说到他用恶毒的语言对你进行诽谤,要知道,那就如同仰天吐出的唾沫,其最后还是落到自己的脸上。年轻人,你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让自己生气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过了几天,那位曾经啼哭的比丘终于高兴地来到佛陀的面前,他告诉佛陀说,那位曾经用恶毒的语言诽谤过他的比丘终于找回了自己丢失的上衣,那位比丘也因为曾恶毒地诽谤他而向他表示真诚的道歉。
又有一天,佛陀正在竹林中散步,正好遇到了一位兴高采烈的比丘。
佛陀记得,这位相貌丑陋的比丘不久前曾因犯下邪淫的戒条而被责罚,如果不是他的真诚忏悔,他早已被从僧团中清除出去了。佛陀说,呵,年轻人,可以把你的快乐让我一同分享吗?那位比丘见到佛陀,不得不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佛陀。他说,尊敬的佛陀,今天我到舍卫城乞食,遇到一位美丽的婆罗门女子,她在一见我之下就赞扬我说,尊敬的比丘,你俊朗的脸庞如同天上的皓月,你年轻的身子如同地上高拔的菩提树。她还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要不是我想起佛陀的教导,我也许就真的去了她家。虽然如此,受到一位年轻女子赞扬,还是禁不住从内心里感到快乐啊,这是不是说明我还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呢?佛陀说,年轻人,如果你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但我要告诉你,有时候,甜言蜜语就如同涂上蜜汁的利剑,那是尝不得的啊。
过了不久,果然就传来那位比丘再次犯下邪淫戒条的事件,为了僧团的纯洁,佛陀不得不忍痛将其清除出了僧团。
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佛陀从舍卫城托钵乞食回来,忽然遇到一位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农人。要不是佛陀避让及时,说不定二人就会迎头相撞。佛陀说,什么事让你这样急迫呀,小心别摔坏了身子。那农人认出这就是人人景仰的佛陀,于是便说,佛陀啊,你有所不知,我十六岁时经父母做主,为我讨得一房美丽的妻子。可是,这贱人却一直与我面和心不和。
这些年,我简直就生活在麦芒和荆棘之中。苦不堪言啊。昨天,一个陌生的银匠突然来到我们村子,傍晚时分,我的妻子就不见了,有人告诉我说,这贱人是随着那个年轻的银匠跑走了,所以,我正在急迫地寻找她呢。
佛陀说,原来是这样啊,你丢失了一个与你面和心不和的妻子,你即使把她找回来,那又怎么样呢?要知道,世上一切身外之物都是或迟或早要丢失掉的,惟一不能丢失的,是你自己的心。
那农人听完佛陀的话,当即就怔在了那里,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悟出了许多。他在佛陀的面前跪下来说,佛陀啊,你说得真是在理,既然她本来就不是我的,我就是寻找到了她又有什么用呢?尊敬的佛陀,请你接受我的皈依,我现在就随你去你的祗园精舍,做一名比丘僧人去吧。
又有一天,一位尊贵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祗园精舍,这位婆罗门说,佛陀啊,身为一个婆罗门首领,我每天都不得不面对那些忠心耿耿的仆人,有时候,我觉得他们非常可亲,有时候,我又觉得他们面目可憎,难免要对他们火发脾气;有时候,当我心静如水时,即使再棘手的事情我都能指挥若定,有时候,当我焦躁难安时,再简单的问题我也处理得焦头烂额。
佛陀让人打来一盆清水,佛陀说,尊贵的缕罗门啊,你看到这盆清水了吗,你也一定看到这盆清水里映照出来的清晰的景象了。佛陀又从地上抓起一把灰尘撒在水里,佛陀说,尊贵的婆罗门,现在,你还能看到这盆中的景象吗?显然不能,因为灰尘污染了水的洁净,就如同人原本清净的心被烦恼遮蔽一样。人,须得时时保持心灵的纯洁,就像这洁净之水,惟有不使其被灰尘污染,才能清晰地映现外界的景象。
§§§第四节怨怨相报,何时是了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美丽的加毗罗卫国国王的女儿萨吉那公主禁不住春光的诱惑,带着她的侍女们走出了宫门,走进了郊野。灾难,也就在那一刻滋生了。
那一天,拘萨弥罗国国王正好在出行的途中,年轻的国王忽然发现那不远处的山坡上欢声笑语,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那山坡上奔跑着,嘻闹着。那美丽的姑娘如一抹温暖的阳光照彻于年轻的拘萨弥罗国国王那千涸已久的爱的心田,在一刹那间,年轻的国王对萨吉那公主的美貌发出了由衷的惊叹。不久,一封来自拘萨弥罗国的信函以及一盒珍贵的首饰送到了加毗罗卫国的王宫,送到了摩诃那摩国王的手中。
这炽热的求婚信并没有打动美丽的萨吉那公主,而摩诃那摩国王也不愿他的爱女远嫁到那个一直对他的国家虎视眈眈的拘萨弥罗。不久,拘萨弥罗国王再次将通婚的文书送到了加毗罗卫国,这封措词强硬的文书在加毗罗卫国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震动。虽然释迦族一直地位尊荣,但毕竟国小力弱,对于强大的拘萨弥罗国通婚修好的请求,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一位精明的大臣向国王献出一条锦囊妙计。
萨吉那公主有一位最亲近的女奴名叫茉莉亚娜,因其长相酷似公主,很少有人能把公主与这位女奴区分开来。有时候,当莱莉雅娜出现在宫外的时候,人们都远远地叫若:呵,萨吉那公主,公主萨吉那!正因为如此,虽为女奴,茉莉雅娜一直享受着公主的尊荣,同时也得到国王的喜爱。愁眉不展的国王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决定让茉莉雅娜代替爱女远嫁掏萨弥罗国,以完成两国通婚修好的历史重任。
对于出身低贱的茉莉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虽然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国王和公主的喜爱,但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就是,她永远都是一个奴隶,一个下等的侍女。于是,她愉快地接受了国王的安排,像一个尊贵的公主一样被嫁到了拘萨弥罗国,一年以后,她为国王生下了可爱的琉璃王子。
琉璃王子一天天长大,幼小的王子并不知道自己出身的秘密,更不知道他美丽的母亲原是一位低贱的奴隶。十二岁这一年,琉璃王子随着他的母亲菜莉雅娜来到加毗罗卫国看望自己的外公靡诃那摩国王。
那是一个美好的下午,但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在这美好的下午发生了。加毗罗卫国一座新的佛殿举行盛大的落成仪式。当少年琉璃随着王公贵族们刚一走进那座佛殿,当即遭到一位大臣的斥责,这昏慵的老头说,小贱种,还不赶紧从这里滚出去.这是你这种人该来的地方吗?王子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说,我是国王的外孙,拘萨弥罗目的王子琉璃,你有什么权力赶我出去?那大臣说,你以为你是谁?让我现在就告诉你吧,你母亲原是一位低贱的奴隶,只是因为她长相酷似萨吉那公主,才被国王移花接木嫁到拘萨弥罗国,虽然你现在穿着绫罗绸缎,但却掩盖不了你低贱的奴隶身份。
受到羞辱的王子回到母亲的身旁,他痛哭着,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出身的秘密。在儿子一再的追问下,茉莉雅娜只得把事实真相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儿子。茉莉雅娜哭泣着请求儿子说,千万不要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你的父王,要知道,这将会酿成莫大的灾祸啊。儿子答应了母亲的请求,但他在内心里暗暗发誓,此仇不报,枉为男子。
仇恨的种子一旦在人心里生根发芽,就必然会结出最毒的果子。若干年后,拘萨弥罗国国王逝世,新的王位继承者琉璃王没有忘记当年在加吡罗卫国那次受辱的经历,他厉兵秣马,暗地里做着攻打加毗罗卫国的计划。
一场血腥的战争就要打响,在那段日子里,慈悲的佛陀内心充满了难以言状的痛苦,他知道,有因必果,有果必报,这一切都是因了加毗罗卫国的那些傲慢的大臣们所酿下的灾祸。这一天,当佛陀在禅定中看到一队人马卷着漫天的黄尘一路杀气腾腾地向加毗罗卫国奔来时,当即来到拘萨弥罗国与加毗罗卫国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上。被仇恨和杀戮激动着的琉璃王见到了坐在路边的佛陀,还是立刻翻身下马,他在佛陀面前拜了三拜说,尊敬的佛陀,这样炎热的天气,为什么不回到你的精舍里去禅坐休息,你不顾惜自己的身子,也要为无数的众生着想啊。佛陀说,我虽然受到一点炎热之苦实在算不了什么,而我的亲人,其实也是你的亲人将要受到无情杀戮,我却不能拯救他们,我即使回到清凉的精舍,又如何能够安心禅坐呢?
琉璃王听了佛陀的话,久久说不出话来,然而,仇恨的烈火正在他心中燃烧,他于是把几年前在加毗罗卫国的遭遇如实地告诉了佛陀。佛陀听完琉璃王的话,再次叹息道,怨怨相报,何时是了啊。加毗罗卫国的那些昏庸的大臣们虽然有他们不可饶恕的过错,但是,你能忍心亲手杀戮一直爱着你的外公摩诃那摩国王以及视你的母亲为亲姐妹的萨吉那公主吗?你是否意识到,一切的因,都必然会结出果,一切的果,都是未来的因,我希望国王也要为自己的国民想一想,如果有一天灾难降临到拘萨弥罗国的头上,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国民?现在,就请国王偃旗息鼓,收回你的兵马,也好让我回到我的精舍安心禅坐吧。
琉璃王似乎再也没有理由不听佛陀的劝告,于是,他暂时熄灭住仇恨的烈焰,也收回了他强壮的兵马,回到了拘萨弥罗国。
就像当初所预料的一样,半途中收回兵马的琉璃王当然地受到国内一些人暗地里的嘲笑,这嘲笑就像是一桶重油,将琉璃王那刚刚熄灭的火烬再次点燃。佛陀知道,他已经无法扭转这战争的局面,世上果然没有常住不坏的法啊,一切因缘果报,都是无法逆转的,身为佛陀,他为人类这种怨怨相报所必然带来的苦难而担忧着。于是,一场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琉璃王率领着拘萨弥罗国的兵马一路杀进加毗罗卫国,一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度就这样从他的版图上消失了。
于是,牲利的喜悦像风暴一样席卷着拘萨弥罗国,从国王到普通百姓,大家举杯祝酒,弹冠相庆。然而,就在那天深夜,一场无名大火突然从琉璃王的后宫开始燃起,等到琉璃王和他的王妃们从睡梦中惊醒,整个的王宫便没入一片无边的火海之中。
§§§第五节金撒尼娜的故事
佛教如春风吹拂下的野草,迅速在古印度蔓延开来,这使得那些外道一天天感到如临大敌。人们还记得当初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经七天七夜的禅坐,即将悟得大道时,一名婆罗门外道在悉达多面前施出种种伎俩均一一告破的情形,最后那外道说,乔达摩·悉达多,总有一天,我要让我的子孙吃你的饭,穿你的衣,毁你的道。现在,佛陀已成为这世界上真正的智者和觉者,佛陀所到之处,苦难的人们便望而向归。
僧团在一天天扩大,一批批怀着各自的目的,带着各自的愿望的人们走进了僧团,虽然佛陀制定了严格的戒律用以约束僧团的行为,但是,仍不时会有违犯僧团规约的现象发生。为此,佛陀深感忧虑。
一天,一名年轻的婆罗门女子走进了僧团,|兑她希望佛陀能给她剃度出家。她的愿望是正当的,她的态度也是诚恳的,佛陀觉得没有理由不满足她。于是,这位名叫金撒尼娜的女子便成了一名比丘尼。
金撒尼娜是那样年轻,她苗条的身姿像春天的杨柳,她润洁的肌肤像玫瑰花瓣,她的每一个微笑,她所发出的每一声话语都像长了翅膀一样不由自主地飞进那些年轻比丘的心房。不管她走到哪里,都会有无数的眼睛追随着她,人们明知这是不洁的意念,但是,却无法克制自己那毒瘤一样生长的欲望。
阿难终于向佛陀提出,师父,这名婆罗门女子真不该让她走进僧团,你知道,这是一颗有毒的花朵。
佛陀说,魔从境生,一切惟心,我怎么就没觉得她是一朵带毒的花朵呢?
阿难说,你是悟得大道的圣人,而我们都还是一些几夫俗子。不瞒师父说,我见了那女子也心慌意乱,我实在不敢多看她一眼。
佛陀笑了,说:何谓修行,顺境中修,逆境中更要修,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道心增长。
阿难说,不行,师父,必须要把这女子清除出去,否则后患无穷。
佛陀伸手在阿难的头上拍了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我早在菩提树下就悟得的道理。佛门普度,不仅要度善境之人,更要度恶境之人,更何况她并没有做什么啊。
阿难知道佛陀的话是对的,于是他退出了佛陀的精舍。
终于,那名叫金撒尼娜的比丘尼因为和一个年轻的僧人闹出了让所有的人都不齿的事情,被僧团清除出去了。佛陀怀着慈悲的容颇说,成佛的因缘各有不同,看来你的因缘未到,为了僧团的纯洁,你只好暂时离开这里,总有一天,你会重新归于僧团的。
其实,金撒尼娜正是外道婆罗门的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被清除出僧团后的那天夜里,金撒尼娜与几个婆罗门首领鬼混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金撒尼娜散乱着头发,披着不整的衣服走到街上。人们问她,你为什么一早就来到这里?金撒尼娜说,昨天晚上,我是在精舍里度过的,是和佛陀……
人们惊呆了,准都不相信她说的是事实,但是,金撒尼娜却绘声绘色地向人们讲述着她与佛陀在一起过夜时的每一个细节,人们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人们开始相信,佛陀并不是像人们所传的那样是一个高洁的人,佛陀也是一个风流种子。
谣言随风飘荡着,关于佛陀与婆罗门女人鬼混的消息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送着。然而佛陀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仍然每天赤着脚去精舍外托钵行乞,行乞毕,仍然像往常一样坐在法座上给他的弟子们讲述着佛法大道。
那天阿难陪师父托钵行乞回来,忽然说,师父,你难道没有听到外面的谣言吗?你知道那些谣言是怎样像毒刺一样毁坏着你多年来形成的威望吗?你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制止这种恶毒的行为?
佛陀指着路边的草叶说,虽然沾上了灰尘,但并不改变草叶的绿色。佛陀又指着路边的一棵婆罗双树说,虽然经过了无数次狂风,大树却挺拔依然。
忽然有一天,那个婆罗门女人的肚子无端地大了起来,人们问她,那里面是谁的种啊?金撒尼娜说,还会是谁啊,当然是一位小佛陀啦。
阿难再次来到佛陀的座前,请求师父允许他们采取措施揭穿婆罗门的阴谋。佛陀依然平静地制止了弟子们,佛陀说,金撒尼娜是受人利用,但她并不缺智慧的种子,总有一天,她会重新走进精舍,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
人们说,谣言重复了一千遍,便也成为事实,然而,谣言所制造的事实却只能像清晨的露珠,那是经不住阳光的照射的。金撒尼娜的肚子始终如一地隆在世人的眼皮子底下,然而金撒尼娜却始终没有将那腹中的孩予生下来。
终于有一天,当金撒尼娜在一个集市上再次向人们描述她与佛陀在一起的风流之夜时,一个早就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妇女伸手拉了金撒尼娜一把,结果从金撒尼娜的肚子咀掉下来的不是什么孩子,而是一只乡下人用来舀水的瓢。至此,关于佛陀风流种子的谣言随着金撒尼娜双手捂面燕怯地躲开而终于停歇了。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佛陀像往日一样坐在法座上给弟子们布道。这时,一个女子哭泣着跪到怫陀的脚下。当着所有的人,金撒尼娜述说了她自幼遭受的种种苦难,后来又受人利用,向佛陀泼洒污水的经过。金撒尼娜说,尊敬的佛陀,你能饶恕一个罪恶的女人吗,你能用你圣洁之水帮助一个女人洗去浑身的污垢吗?
佛陀将他的大手轻轻地放在金撒尼娜的头顶上说,金撒尼娜,你已经洗去了身上的灰尘,露出你原本洁白的本性,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弟子。
恭贺你成为一名沙弥尼。
佛陀又就金撒尼娜的事情向弟子们说法,佛陀说,一个人如果有过而不自知悔,就如同水流入大海,渐成深广;一个人如果有过而知忏悔,就如同大病了的人发出一身冷汗,病也就自行消减了。
§§§第六节阿难与摩登伽女
赤日炎炎的大地,远处走来一位年轻的比丘。汗水从他的头上扑扑地掉下来,掉到厚厚的尘土上,于是便溅起一阵轻烟。路边的树枝耷拉着叶子,草丛里的虫子也停止了歌唱。年轻的比丘手托瓦钵,刚刚从一个村子里乞食回来,此刻,他因长时间的行走和为沿途人家不问断的说教而喉咙干渴,他急切地希望能得到一碗清水。然而,目及之处,除了荒凉的土丘和炽热的岩石,始终没有发现一处水源。
这年轻的比丘就是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见过他的人都说,阿难的英俊,能使任何一位高傲的女人心旌摇荡,能让一切自称俊美的男人低下头来。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佛陀对他格外赏识,但惟一让佛陀不能放心的是他的美貌。佛陀曾不止一次地对他说,阿难啊,你是天生的佛种,你的智慧无人能够匹敌,但是,你的色相容貌,却难免让你在成佛的路上遇到障碍。阿难,你要记住,五蕴炽盛,色欲第一。
俊美的容貌是阿难的财富,俊美的容貌也是阿难招致祸殃的根源。
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女子,女子的手中恰恰提着一桶清凉的泉水。阿难见到那桶泉水,眼睛猛然一亮,立即双手合十,向那女子说,尊敬的施主,能否为一个口渴的比丘施舍一点清凉的泉水呢?
那女子说,尊敬的比丘,不是我不肯施舍泉水与你,因我是卑微的首陀罗女子,你不怕我的水玷污了你高贵的种姓吗?
阿难说,施主啊,在佛陀的憎团里,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切众生,皆为平等。
女子于是放下水桶,用阿难的瓦钵满满盛了一钵水双手递到阿难的面前。那真是世上最甜美的水啊,阿难一口气喝完了那钵凉水。一直等到碗底朝天的时候,阿难终于发现,因为两人同时握住那瓦钵的缘故,自己的一双手正与那女子的手紧粘在一起。一股热流涌遍阿难的全身,阿难急忙松开双手,与此同时,阿难注意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女子啊,此刻,那女子的眉目间传递着一股难以言尽的温柔。阿难的心急速地跳动着,甚至连感谢的话也忘了说,连忙急步回到了精舍。
阿难的神情没能瞒过智慧无双的佛陀。佛陀说,阿难啊,今天化缘的路上有什么值得告诉我的新鲜事吗?阿难结结巴巴地说,啊,师父,没有什么,不过……
阿难不好开口,佛陀也不再问他。然而这天夜里,年轻的阿难第一次不能入睡,白天的情景挥之不去地一幕幕出现在他的面前,那年轻的首陀罗女子夜月般的脸庞以及那一双顾盼有神的眼睛更是生生地活跃在阿难的眼前。
第二天,阿难鬼使神差地再次来到昨天经过的路上,在一个村口,阿难奇迹般地再次与那个首陀罗女子相遇。女子见了阿难,眼里立即滚出一行清泪说,比丘哥哥,你知道摩登伽女昨夜是怎样度过的吗?活了十八个年头,从来不曾有过的折磨。比丘哥哥,能去我家坐坐吗?阿难有心掉头离去,但却不由自主地随着女子进了村庄,走人一间屋子。没等迈进门坎,摩登伽女突然一下就把阿难抱在了怀里,女子的手轻轻地在阿难的脸J二抚摸着,女子一边喁喁地说着爱恋的词语,一边将一股甜甜的气息喷到阿难的脸上。活了二十几岁,阿难又何曾遭遇这样的场面。忽然间,阿难的意识中出现了佛陀庄严的形象,他听到佛陀洪亮的声音:阿难啊,五蕴炽盛,色欲第一。像是兜头浇来一盆冷水,阿难那炽盛的欲火猛然间熄灭了,他一把推开摩登伽女,飞身奔出了村庄。
阿难的情态更不可能瞒过觉悟的佛陀。佛陀说,阿难,我看到风暴过后的平静,我看到烈火过后的清凉。我有理由相信,我的弟子阿难经过了一场炼狱般的考验。阿难终于把这两天所遇到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佛陀。阿难说,弟子抵御住了色欲的进攻,请师父相信,阿难此刻的心里平静如水,再也不会受色欲的折磨了。
佛陀说,阿难,我相信你。不过,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你的美色,同样正在折磨着一个可怜的女子,让我们共同努力,将她从色欲的苦海里拯救出来。
果然,第二天佛陀刚刚行乞归来,没等落坐,那首陀罗女子就来到佛陀的精舍。佛陀说,女居士,你找我有事吗?摩登伽女说,尊敬的佛陀,我是来找你的弟子阿难的,我是送还他遗忘在我家的钵来的,我现在需要见到他。佛陀说,女居士,你要见到阿难并非难事,一会儿我的弟子们都要集中在这里听我说法,那么,你也请选一个位置坐下来好吗?
于是,摩登伽女果然选了一个不怎么显眼的位置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佛陀的一千五百名弟子以及数百名在家的信众依次走入精舍,大家静静地席地而坐,聆听佛陀的说法。
一开始,摩登伽女还在东张西望,她希望能尽快见到阿难。渐渐地,摩登伽女被佛陀的讲授吸引住了。佛陀的说法,像从天而降的甘霖,一点一点地滋润着摩登伽女干渴了一十八年的心田。夕阳西下,等到摩登伽女从那种纯净的心境中回过神来,佛陀以及他的一千五百名弟子早巳散去。第二天,摩登伽女早早地来到佛陀的精舍,就像昨天一样,摩登伽女又度过了一个令人回味的白天。日子连着日子,一天过去又是一天,终于有一天,摩登伽女跪倒在佛陀的面前,哭泣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佛陀说,女居士,你因什么而感动,你因什么而悲泣?摩登伽女说,尊敬的佛陀,摩登伽女因聆听了旷古未有的佛法而感动,因回想过去的行为而哭泣。现在,我就请佛陀为我剃度,我也要像你所有的比丘和比丘尼一样,成为一名为佛陀的教义而奉献终身的出家人。
佛陀微笑着向他的弟子们说,当年我在菩提树下悟得大道时曾说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缘各有不同。摩登伽女的出家,说明不论你是怎样的人,也不论你曾有过怎样的经历,只要你能平息狂野之心,认真观照那虚幻而不实的外境,就一定能得到真如不坏的金身。
§§§第七节最后的教诲
岁月流逝,佛陀的色身终于到了衰老的时候。
佛陀二十九岁出家,六年苦行,再经过菩提树下七日七夜的禅坐思维,终于悟出人生大道,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此后,佛陀自竹林精舍到灵山精舍,再到祗树给孤独园,在这漫长的四十九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他对苦难众生不知疲倦的教诲。现在,佛陀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
那是一个冬目的黄昏,佛陀像往常一样坐在法座上给他的弟子们讲经说法。佛陀的声音像往日一样宏亮,佛陀的面容像往日一样健康。讲授结束,所有的弟子们合掌问讯,起身正要离去,佛陀却突然伸出手去说,弟子们,请再坐片刻,我有一句重要的话要告诉大家。弟子们再次席地而坐,大家而面相觑,不知佛陀究竟有什么重要的话要告诉大家。
佛陀说,三个月后,我将进入涅槃的的境地,至时,我将选择拘尸迦罗城郊的一处林子,那里有一棵巨大的婆罗双树,那就是我的色身安息的处所。
听完佛陀平静的话语,所有的弟子全都惊呆了。他们知道,尊故的佛陀从米没有半句妄语,佛陀说三个月后行将涅槃,看来,佛陀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进入一个不灭的境地。忽然,人群中发出一声啼哭,接着,所有的弟子全都失声痛哭,大家都为即将失去一位人类的先哲而悲痛,为自己即将失去一位不可多得的导师而悲泣。
佛陀说,弟子们,为什么要伤心欲绝呢,天地万物,生而有灭;大千世界,实相无常。生与死,聚与散,荣与枯,乃是万古不灭的定律。即使是我的佛法,也是无常世界的一种应机。我今预言,人类世界将经历正法、象法、末法三个时代,弟子们,切要记住,要让我的佛法尽可能长久,以让芸芸众生在苦难的征途中获得清凉的智慧,得到究竟的解脱。
佛陀说着,便起身离坐。他谢绝了其他弟子,只让阿难陪同他一同前往拘尸迦罗。
那是生离死别的一刻,面对弟子们的伤心欲绝,佛陀面容依然安详沉静,他向弟子们挥挥手,于是便迈开大步,向那最后的驿站行进。
在拘尸迎罗城郊外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河边,佛陀遇到一个独自微笑的年轻人。
佛陀说,年轻人,你在想什么呢?
年轻人认出这是佛陀,于是便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尊敬的佛陀,我在想一个美好的日子。
佛陀说,那么,可以说说你的美好的日子吗?
忽然在某一天,我得到无数的财产。
得到无数的财产真是不错,可是,得到以后又干什么呢?
我将娶一位最美貌的妻子。
那么,娶了美貌的妻子以后又干什么呢?
我将获得尊荣的地位,然后带着我的小狗,到这河边欣赏这如诗如画的景色。
佛陀说,你说说,你现在正在干什么呢?
年轻人说,我正在这美丽的小河边,面对这如诗如画的景色。
佛陀笑了笑说,你看,你不是已经得到了吗?你最后的愿望不是已经实现了吗?要知道,不管一个人是否有令人羡慕的财富,也不管他是否获得尊荣的地位,只要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就获得了自在如意,他就是一位幸福的人。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欢畅,真正的智慧,是心灵上的解脱。
佛陀的话让年轻人如雷贯耳,活了二十多年,他何曾听过这样的语言。原来人生的快乐就在眼前,那么,他又何必为没有财产而痛苦,他又何必为没有尊荣的地位而自觉低人一等呢?原来幸福是心灵的幸福,快乐是心的快乐。
年轻人又问佛陀,尊敬的佛陀,您到这里又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说,不为别的,为了涅槃。
年轻人说,请问什么叫涅槃呢?
佛陀说,是色身的寂灭,是对生死轮回的了绝。佛陀说着,继续向自己选定的目标走去。来到那棵巨大的婆罗双树下,佛陀让阿难替他铺好简单的被褥,于是,佛陀侧身而卧,进入一种安详的境地。这时,闻讯而来的无数弟子围绕在佛陀的身旁,山河大地都一同发出最悲痛的呜咽。佛陀再次起身跏跌而坐,对他的弟子,也是对无量劫以来的众生进行最后的教诲。
弟子们,不要为我的寂灭而悲伤,就像树叶的发芽和枯落一样,生命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弟子们,不要问我到哪里去,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这轻风的抚拂,一定看到了那当顶的明月,保持一颗平常心,山河大地处处都有真如佛性。
弟子们,我所证得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这无常世界的真理,它将与大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弟子们,我要度脱的众生皆已度尽.我所未度的众生皆与我结下无量劫以来的若大法缘,我将继续以我的佛法度脱他们。
弟子们,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就请赶紧提出来吧,我在这世上一切的因缘将尽,我将进入一个寂静涅槃的境地。
这时,有弟子说,尊敬的导师,慈悲的佛陀,请问佛灭度过,我等以谁为师?
佛陀回答说,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切切记住,戒是无上菩提本,惟有戒律,才是保持僧团不败的根本。倘有穿我佛衣,毁我佛法,破我戒律者,绝非真正比丘,你们要用慧眼识得他们。
佛陀完成了他最后的教诲,便再次侧身而卧。这时,一轮明月当空而起,风息了,树止了,山河大地万籁俱寂,一位伟大的导师也渐渐地进入不灭的境地……
这是公元前485年,距今约二千五百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