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冰作品合集-乖,摸摸头(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哥哥却忽然崩溃了,重度抑郁症。

    事情是从哥哥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后开始变糟的。

    他那时连续考了三年研究生,没考上,正在拼死备考第四次。挨不住同学的再三邀约,勉强答应去坐坐。

    一切都来得毫无征兆。

    哥哥赴宴前,她嚷着让他打包点儿好吃的东西带回来,哥哥一边穿鞋一边抬头看了她一眼,神情古怪地笑了一笑。

    他系鞋带,埋着头轻声说:小妹,今天是别人请客,不是我埋单……

    她开玩笑说:不管不管!偏要吃!反正你那些同学不是白领就是富二代,不吃白不吃!

    父亲走了过来,递给哥哥50元钱让他打车去赴宴。

    哥哥没有接,他说:爸爸,我骑你的电动车去就好。

    谁也不知道那天的聚会上发生了些什么。

    半夜时,哥哥空手回到家,没给她打包饭盒。他如往常一样,安安静静走进自己的小房间。

    第二天她推开哥哥的房门,满地的雪白。

    满坑满谷的碎纸片,教材、书以及她和哥哥一张一张贴在墙上的圣托里尼的照片。他盘腿坐在纸片堆里,一嘴燎泡,满眼血丝。

    她吓坏了,傻在门口,不敢去抱住他,手指抠在门框上,新做的指甲脆响一声,断成两片。

    哥哥不说话,眼睛也不看人。从那一天起,再也没正视过她的眼睛。

    从小,他就被教育要努力、要上进,被告知只有出人头地有名有利才叫有前途,被告知机会均等、天道酬勤……却没人告诉他,压根儿就不存在平等的起跑线。也没人告诉他,不论行伍还是读书,这个世界对于他这种普通人家的子弟而言,晋升的途径有多狭窄,机遇有多稀缺。

    学校教育教了他很多,却从没教会他面对那些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时,该如何去调整心态。

    学校只教他一种办法:好好读书。

    他接触社会浅,接受的社会教育本就少得可怜,没人教他如何去消解那些巨大的烦恼执着。

    他们不在乎你是否会心理崩塌,只教育你两点:1.你还不够努力;2.你干吗不认命。成千上万普通人家的孩子没资本、没机遇、拼不了爹、出不了国,他们早已认了命,千军万马地去挤考研的独木桥。

    努力了,考不上,怎么办?

    随便找个工作再认命一次吗?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接一次地认命吗?

    你教我们努力奋斗去成功,为何对成功的定义却是如此之窄?

    为什么不教教我们如果达不到你们所谓的成功标准的话,接下来该怎么活?只能认命吗?

    哥哥不服,不解,不想认命。

    他被逼疯了,却被说成是因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好。

    所有人都是公众价值观的帮凶。

    没有人承认主谋是那套有着标准答案的价值观,以及那些冠冕堂皇的公平。就像没人了解那场同学聚会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六)

    祸不单行,父亲也病了。

    哥哥出事后,父亲变得和哥哥一样沉默,天天闷着头进进出出,在家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中年男人的伤心难有出口,只能窝在心里,任它郁结成恙。

    人过中年,要病就是大病。医生不说,爸爸不讲,她猜也猜得出是绝症。

    好好的一个家就这么完了。

    她自此出门不敢关灯,害怕晚上回来推开门时那一刹那的清冷漆黑。她开始早出晚归,只因受不了邻居们悲悯的劝慰,很多时候,那份悲悯里更多的是一种带着俯视的庆幸。

    没人给她买鸡排,也没人给她在淘宝上付款了,她必须每天拎着保温盒,掐着工余的那点儿时间在两个医院间来回奔跑,骑的是父亲的那辆电动车。

    头发慢慢枯黄,人也迅速憔悴了下来。眉头锁久了,细白的额头上渐渐有了一个淡淡的“川”字,没人再说她清秀。

    哥哥的情况越来越糟糕,认知功能不断地下降,自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一个阶段的电抽搐治疗后,医生并未给出乐观的答复,反而说哥哥已经有了精神分裂的征兆。

    一天,在照顾哥哥时,他忽然精神失控,把热粥泼了半床,她推了他一把,他反推回来,手掌捺在她脸上,致使她后脑勺磕在门角上,鼓起杏子大小的包。从小到大,这是他第一次推她。

    她捂着脑袋跑到街上。街边花园里有小情侣在打啵儿,她路过他们,不敢羡慕,不敢回头,眼前是大太阳底下自己孤零零的影子。

    她未曾谈过恋爱,不知道上哪儿才能找到个肩膀靠一靠。

    她给父亲打电话,怯怯地问:爸爸,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父亲在电话那头久久地沉默。

    她哭着问:爸爸,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事情好像永远不会再好起来了。化疗失败,父亲一天比一天羸弱,再也下不了病床。饭盒里的饭菜一天比一天剩得多,末了不需要她再送饭了,用的鼻饲管。

    她一天比一天心慌,枕巾经常从半夜湿到天亮,每天清晨都用被子蒙住脑袋,不敢看窗外的天光,心里默念着:再晚一分钟起床吧……再晚一分钟起床吧……

    成住坏空,生死之事该来的该走的挡也挡不住留也留不住。

    回光返照之际,父亲喊她到床头,嗫嚅半晌,对她说:……你哥哥,就随他去吧,不要让他拖累了你。

    她低下头,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父亲盯着她,半晌无语。终于,他轻轻叹了口气,轻声说:是哦,你是个女孩子……又是久久的沉默,普普通通的一个父亲在沉默中离去。

    她去看哥哥,坐在他旁边的床上。

    哥哥头发长了,手腕上有道新疤,他依旧是不看她的眼睛,不看任何人的眼睛,他是醒着的,又好像进入了一场深沉的梦魇。

    衣服和床单都是带条纹的,窗棂也是一条一条的,满屋子的来苏水味仿佛也是。她说:爸爸没了……

    沉沉的眼泪噼里啪啦往下掉,她浑身轻得找不到重心,却不敢靠向他的肩头。她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从医院出来,她发现自己没有喊他“哥哥”。

    不知为什么,她害怕再见到他,之后几次走到医院的栅栏门前,几次拐出一个直角。父亲辞世后的三年里,她只去看过他四次。

    命运的过山车慢慢减速,日子慢慢回归平静。

    只剩她一个人了。

    她一个人吃饭、上班、逛街、跳槽,交了几个闺密,都是新单位的同事,没人知道她还有个哥哥。热心人给她介绍对象,相亲时,她几次把话咽回肚里,不想告诉人家自己有个精神病哥哥。

    ……

    时光洗白了一点儿心头的往昔,带来了几道眼角的细纹。

    她积攒了一点儿钱,爱上了旅行,去过一些城市和乡村,兜兜转转来到这座滇西北的古城。

    这里是另一方江湖,没人关心你的出身背景、阶级属性、财富多寡和名望高低,也没人在乎你过去的故事。反正孤身一人,在哪里都是过,于是她决定不走了,留在了这个不问过去的小城,开了一家小店,认认真真地做生意,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偶尔,她想起在电动车后座上吃鸡排的日子,想起拉过钩的圣托里尼,想起医院里的来苏水味。

    她想起父亲临终时说的话:是哦,你是个女孩子……

    她自己对自己说:是哦,我是个女孩子……

    慢慢地,哥哥变成了一个符号,不深不浅地印在往昔的日子里。

    越来越远,越来越淡。

    然后她遇到了一只流浪狗。

    直到她遇到了这只流浪狗。

    (七)

    2012年年末的一个午后,我路过古城五一街王家庄巷,他们打狗时,我在场。

    我认识那只狗,也熟识旁边恸哭的姑娘。

    那个姑娘攥住我的袖子哀求:大冰哥,救救它,救救它。

    我为了自己的面子攥住了一根手指,而未能攥停那根棍子。

    我看到棍子在它身上砸断,它不停地爬,爬回那个墙角。

    我听到那个姑娘边哭边喊: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我帮她把那只流浪狗掩埋在文明村的菜地,带她回到我的酒吧,陪她坐到天亮。那天晚上,她在大冰的小屋里,喝了一整壶相望于江湖,讲了一个未结局的故事。故事里有父亲,有哥哥,有一个终于长大了的女孩子和一只流浪狗。

    她告诉我说:我要去见一个人,晚了怕来不及。

    她说:我需要去对他说声对不起。

    天亮了,我帮她拖着行李,去客运站买票,目送她上车离去。

    我没再遇见过她。

    她留下的这个故事,我一直在等待结局。

    时隔一年半。

    2014年春末,我看到了一条微博。

    微博图片上,一个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她左手搂着一幅黑框照片,右手挽着一个男子的胳膊。

    这是一家人的合影:妹妹、哥哥、天上的父亲。

    结束了,结束了,难过的日子都远去吧。

    大家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微笑着的,好起来了,都好起来了。

    ……

    抱歉,故事的结局不是这样的。

    2014年4月19日,江南小雨,我点开了一条没有文字只有图片的微博。

    图片上她平静地注视着镜头,左手搂着一幅黑框相片,右手是另一幅黑框相片。

    碧海蓝天白房子,微博发自圣托里尼。

    不管是欠别人,还是欠自己,你曾欠下过多少个“对不起”?

    时间无情第一,它才不在乎你是否还是一个孩子,你只要稍一耽搁、稍一犹豫,它立马帮你决定故事的结局。

    它会把你欠下的对不起,变成还不起。

    又会把很多对不起,变成来不及。

    我不确定她最后是否跑赢了时间,那句“对不起”,是否来得及。

    【普通朋友】

    有一天,大鹏差一点儿死在我面前。

    ……再往后10厘米,他必死无疑。

    所有人都傻了,巨大的回声久久不散。

    我扔了话筒跳下舞台要去打人,他僵在台上,颤着嗓子冲我喊:别别别……没出事。

    他脸煞白,快哭出来的表情。

    我眼睛一下子就酸了……唉,谁说艺人好当的。

    我好友多,上至庙堂,下至庙会,三教九流天南地北。

    至交多了,故事自然也多:两肋插刀、雪中送炭、范张鸡黍、杵臼尔汝……林林总总攒了一箩筐。

    故而,与好友宴饮时常借酒自诩“小人”。

    没错,小人。

    旁人睨视不解,我挥着瓶子掉书袋: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话出自《庄子·山木》……好友嗯嗯啊啊,说:知道知道。

    我说:那你丫知道后半句吗?

    后半句是:小人之交甘若醴。醴,甜酒。

    我说:咱俩感情好吧,亲密无间吧?

    他说:是啊,挺亲密的啊,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一样哦。

    我说:那咱就是小人!

    好友慨叹:古人真伤人,一棍子打死一片。朋友之间感情好,怎么就都成了小人了呢?他问:咱干吗非要当小人啊,为什么不能当君子呢?为什么不能是君子之交甘若醴呢?

    怎么不能,谁说不能?只要你乐意,君子之交甘如康师傅冰红茶都行。

    好友被说糊涂了,弱弱地问:那个……那到底是君子之交好呢还是小人之交好呢?

    我说:你让我想想……

    我说:有时候君子之交比较好,有时候小人之交也不赖,但更多的时候当当普通朋友也挺不错的。

    好友怒,骂我故弄玄虚,曰友尽,催我上天台。

    我自罚一杯,烈酒入喉,辣出一条纵贯线。

    情义这东西,一见如故容易,难的是来日方长的陪伴。

    阿弥陀佛么么哒。

    能当上一辈子彼此陪伴的普通朋友,已是莫大的缘分了。

    (一)

    讲个普通朋友的故事吧。

    作文如做饭,需切点儿葱丝,先爆爆锅。

    好吗?好的。

    先骂上600字当引子。

    其他圈子的朋友暂且按下不表,姑且聊聊娱乐圈的朋友吧。

    我是个对所谓的娱乐圈有点儿成见的人。虽在综艺娱乐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但称得上好友的圈中人士却寥寥无几。好吧,说实话我看不太惯很多人身上的习气。

    侯门深似海,娱乐圈深似马里亚纳海沟,沟里全是习气,深海鱼油一样,开水化不开。

    明星也好,艺人也罢,有时舞台上的光鲜亮丽、慷慨激昂并不代表私底下的知行合一。

    不是说他在屏幕里传递的是正能量,他自己顺手也就等于正能量。

    不是说长得好看的就一定是好人。

    古时候有心机的人在宫里,现在都在台里,什么样的环境体制养育什么样的英雄儿女。

    当面亲如手足,背后挖坑拆墙、下刀子、大盆倒脏水的大有人在,各种骁勇善战,各种计中计,比《甄嬛传》厉害多了。

    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不多说了,天涯八卦大多是真的。

    腌臜的东西见得多了,自然懒得去敷衍。

    你精,我也不傻,我既不指望靠你吃饭,又不打算抢你的鸡蛋,大家只保持个基本的工作关系就好,爷懒得放下麦克风后继续看你演戏。

    一来二去,得罪了不少高人,也结了不少梁子,有时候原因很简单:你一个小小的主持人而已,喊你喝酒K歌是给你脸,三喊两喊喊不动你,给你脸不要脸是吧。

    我×,我听不了你吹的那些牛皮、看不惯你两面三刀的做派、受不了你那些习气,干吗要去凑你的那个局?你又不是我儿子,我干吗要各种迁就你,硬给你当爸爸?

    我的原则很简单:不喜欢你就不搭理你,懒得和不喜欢的人推杯换盏假惺惺地交心。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贵圈”再乱也不至于洪洞县里没好人,能坐下来一起喝两杯的人还是有的。

    不多,只有几个。

    其中有一个姓董,别人习惯叫他大鹏。

    他是我的一个普通朋友。

    十年前的初冬我认识的大鹏,他那时供职搜狐网,也做主持人。

    他来参加我的节目,以嘉宾主持的身份站在舞台上。他捏着麦克风看着我笑,说:我听过你那首《背包客》,很好听……

    彼时,在综艺行业里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的另一个身份是流浪歌手,我的歌百分百地地下,还没被大量上传到网上,只在藏地和滇西北一带小规模传播,这个叫大鹏的网络主持人居然听过,好奇怪。

    我愣了一下,转移了话题。不熟,不想深聊。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也曾一度是个地下音乐人,自己弹琴自己写歌。

    我那时也并不知道,他曾一度在塘沽码头上靠力气讨生活,经历过比流浪歌手更艰苦的生活。

    那次我们的话并不多,录完节目各自回家,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礼貌拘谨地告别,礼数丝毫没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