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瘦小,体重不到一百磅,皮肤黝黑,腰间吊着一条兜裆布,躺在行军床上,不吃不喝,声称要一直绝食到死。世界各地的报纸都登载了有关此人的报道,他就是莫罕达斯·甘地,我们这一代人中的领袖。
若以金钱论,他的确是穷人一个,就算是变卖了他的全部家当,估计也卖不到三先令,然而他有着强大的能量,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位百万富翁。
他拒绝使用武装暴力,但他那强大的思想教化与精神影响力要胜过一百艘战舰。
印度人口占世界的六分之一,数百年来,印度人民一直在沉睡之中,瘦小羸弱的甘地唤醒了他的同胞,让他们焕发出巨大的能量。他着手改革,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甘地身上有几件事,让人颇为好奇。
他有一副假牙,平时就掖在兜裆布里,吃东西的时候安进嘴里,吃完了取出来,洗一下又掖回去。
他的英语带有爱尔兰口音,这是受了他的爱尔兰老师影响。现在他仅穿一挂兜裆布,而从前他在伦敦生活的时候,可是头戴礼帽,脚套鞋罩,手执文明棍。
他毕业于伦敦大学,做过律师。第一次在法庭上准备发言时,竟吓得双膝直哆嗦,最后不得不落座,一脸困惑沮丧。在律师这个职业上,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可以说是个失败者。
数年前,甘地西渡伦敦,那位爱尔兰籍的老师让他反复抄写《新约》中的“登山训众”章节,本意只是让他练习英文。一小时接着一小时,他不停地抄写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被称为神的儿子。”这些语句对他影响深远。
不久,甘地被派到南非去收款,“登山训众”中的思想就派上了用场,并且很奏效。不需要通过法庭,他就能和解当事人间的纠纷,节省了大量时间,也减少了开支,当事人对他就像众星捧月一般。
很快,甘地的年收入达到三千英镑,正所谓“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这样他就幸福了么?不,他知道,在他的身后还有数百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也亲眼目睹过千万饿殍的惨状,与这些相比,他的这点幸福真是轻如鸿毛。于是他散尽资财,誓守清贫,打那时起,他就开始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穷苦百姓。
如今,印度还有十分之一人口处在饥饿或半饥饿之中。面对着困境,甘地劝说他们少生孩子。
他也尝试过节食,想看看到底能多省,同时又不影响身体健康。他现在吃的主要是水果、羊奶、橄榄油。
他的思想主要是受美国人戴维·梭罗的影响。一百年前,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远离尘嚣,来到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畔,花了五英镑十先令十便士搭建了一间小屋,过着隐士的生活。他又因拒不纳税,被投入监狱。后来他发表了《论公民的不服从》,书中称“公民不应该纳税”,不过此书并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而七十五年后,远在印度的甘地读到此书,决定效法梭罗。他认为英国政府未能履行印度自治的承诺,因此他呼吁印度人民宁可坐牢,也不要纳税,还呼吁抵制英货,以此来惩罚英国政府。为了反击英国征收盐税,甘地与他的追随者一起去海里自己晒盐。
按照印度教的说法,印度有六千万人永远是“贱民”。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你是印度人,你的先祖在两千年前已经被打上了“贱民”烙印的话,那么现在你仍然是“贱民”。“贱民”的待遇就是:你的今生就是来还前世债的,村头水井里的水不许你用,只能喝路边小河里的脏水;大家很讨厌你,你都不敢进商店,只能站在门口,保持恰适的距离,店主会把你要的食物扔给你;你不能进法院,也不能接受教育,在公用道路上行走五百英尺都不行;如果你的身影落在了某个食物上,那么这食物就不能再吃了,要拿去销毁。
现如今,这六千万“贱民”的境遇是世界上最悲惨的,甘地正在做着努力,为他们争取权力。他自己也收养了个“贱民”女孩,当亲生女儿来养。
数百万群众把甘地奉为圣人,也有人认为他是印度神灵转世。在这个充斥着贪婪、自私的肮脏世界里,甘地毫不利己,甘愿以自己的死换取别人的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