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物-奥斯卡·奥得·麦金太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讨厌人群,但其每日读者却高达两千万

    多年以来,奥斯卡·奥得·麦金太尔一直因其主笔的《每日纽约》专栏而闻名。出过该专栏的报纸达四百九十八种,每日读者多达两千万。

    在纽约人看来,麦金太尔无疑是他们生活的最佳评论员。对数百万人来说,麦金太尔是多年以来最著名的纽约人,他的朋友称他“奥得”,不过,出生在密苏里州的麦金太尔三十四岁时才平生第一次来到纽约。

    几年前我在德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呆过,我发现当地人只谈论两个人,即奥斯卡·奥得·麦金太尔和阿瑟·布里斯班。

    你可以将麦金太尔的照片贴在一个不具名也不写地址的信封上,然后投进某个邮筒,这封信准保能送到他位于公园大道的家中,他曾经每星期收到至少一封这样的信。

    他的身上有不少“奥而难得”的趣闻。比如,多年来有人每周给他支付三百四十英镑,然而他的一生中同那人见面的次数不超过三次。

    当时,他的工资比美国总统还高,一年的写作收入高达两万多英镑。

    他有办公室,但从没去过,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完成的,也没有聘用速记员,全凭一台打字机,文字都是他自己一点一点敲出来的。

    有一年,他收到三十一份电台演讲合同,因为不喜欢电台演讲,他最终都没有签订。有公司想将麦克风装在他纽约的家里,并开出每分钟一百英镑的价格让他对着麦克风演讲,但他不答应。他说一想到这事儿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他不想在电影里出镜,尽管好莱坞多年来对他真诚邀约。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开出优厚的待遇诚聘他,但被他回绝了。这家电影公司仍然不放弃,给他寄去一份空白合同,上面写着:“写下你期待的价码—随便写—签字后寄回。”他倒是把合同寄了回去,但他没在上面签字。

    我曾问他为什么拒绝这些优厚的待遇,他说:“我根本不懂演讲。”他说在洛杉矶时曾打算在欢迎杰克·邓普西的宴会上发表演讲,当他站起来后,却不知所措,结结巴巴,最后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他说倘若作电台演讲或在电影中出镜,他会崩溃的。他还说:“挣那份钱有何用?会扣掉百分之八十的税。”

    麦金太尔出生在密苏里州的普拉茨堡,他的父亲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旅馆,母亲在他三岁时便离开了人世,他被送到俄亥俄州加利波利斯由祖母抚养。我常想,一个小镇上长大的男孩如何成为百老汇之音的呢?他说:“我年幼时住在加利波利斯,有位纽约眼科医生来到我们镇,给我祖母配了眼镜。此人头戴礼帽,身穿礼服,看起来特神气。我一直瞪大双眼瞅着他。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我见过的第一位穿白边内衬马甲的人。”

    后来,麦金太尔在当地的一家酒店上晚班,在那儿他见到了不少来自纽约的游人,他们脚穿长靴,谈起纽约时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一切给这位乡村少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决定出去看看。

    他既没钱也没“关系”,但他那颗年轻的心却踌躇满志。有关纽约方面的书籍,但凡能找到的,他都一一读过。在俄亥俄州几家报社工作数年后,他来到了曼哈顿,在《汉普顿》杂志找了份差事。然而安顿下来刚三个月,这家杂志便倒闭了。他又在《晚邮报》找了份校编工作,还兼化装师,后来他因身体原因被解雇。

    之后他便着手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开始写在纽约发生的每日一事。但作品无处登载,于是他将作品免费寄往各家报社,终于获得了认可,他的作品市场火起了来。

    他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身体也很差,每次只能写一小会儿,之后就不得不卧床休息一两小时。所幸的是他最终恢复了健康。

    他还有件鲜为人知的事儿:尽管他身处人口最为稠密的纽约,但面对人群他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他曾整整一年没有踏出过所住的旅店。他的朋友们顶多只能让他走到前门,绝不踏出前门半步,好似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往后拽他。

    对这种情感折磨,心理学家有个说法,称为“人群恐惧症”。麦金太尔告诉我,他多年不去剧院,除非他的座位靠着过道。他说置身在人群中,他总是害怕得要命。

    麦金太尔经常出入各种派对,但他不沾烟酒,他送过我唯一的东西只是一包口香糖。他有一辆劳斯莱斯和一名专职司机,但最喜欢的运动却是走路,每天至少要走上三英里。

    他的衣服由巴黎服装师朗万为他量身打造,他的衣橱堪比威尔士王子的,但写作时他整天穿着睡衣。

    他二十四岁时与妻子结婚,这是他唯一的女人。他称妻子为“斯诺克丝小猫”,妻子则叫他“情人”。

    他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是威尔·罗杰斯,最喜欢的书是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最喜欢的音乐是《印度之歌》。

    麦金太尔于1938年2月14日去世,再过几天就是他的五十四岁生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