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不是无代价的-考证冀中的无名英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因为搜集抗日史料的关系,我曾经下了一番功夫在日本各地收集抗战期间的老照片。有些保留在日本的老照片,从我们所不熟悉的角度铨叙着这场战争。

    例如,左侧上图这张日军军官检验阵亡士兵钢盔的照片。那一个个正中要害的弹孔,就能让我们遐想当年中国军队中神枪手的风采。

    有一次,完全从不同渠道收集到的两张照片,让我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

    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左侧下图)。

    根据记载,这是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拍摄的照片,内有介绍——1942年5月,河北衡水,日军某混成旅团将中国军一部包围于城西荒村。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日军感动于其勇气,特敛葬为此“中国无名战士”之墓,以为军人榜样。

    而另一张则是这样的(下页图)。

    这是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在华北某地拍摄的照片。

    从字体特别是战士的“士”与下面的“之”字间距离,以及背后的建筑来看,我们很容易判断这是同一个墓碑。

    然而,中国的老百姓麻木地坐在中国军队战死官兵墓标下。这让我们想起今天屡屡可见的烈士墓被污损等报道。

    可以由此想见那个时代普通人民对于国家、民族观念的淡薄和愚昧,也更能感受那次卫国战争的艰难。将士们可以打得让敌人敬佩,但也要面对若干民众的冷漠,而他们的牺牲,正是为了这样的人民。所以林徽因女士曾经在她的《哭三弟恒》中写道:“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颇有些战史学家对八路军部队的宣传工作嗤之以鼻,认为那和战斗是无关的。而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感到这样的工作,正是为唤醒这个民族所作的最大努力。

    这两张照片让我颇为感慨,由于日文资料中没有更多的材料,我觉得,是哪支部队进行了这次不屈的反抗,估计已经无法考证了。

    然而,我的一位自称“老胡”的网上朋友,却热心地通过他的工作,查出了这些不屈的抵抗勇士真正的身份,并写下了一篇文章传递给我。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冀中英魂》,且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考证吧(略有删节)——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连日本鬼子也“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如此英雄事迹,让人激动不已。

    笔者在忘记困倦的情况下,几乎是熬通宵完成了这次初步的考证,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告慰先烈,鼓舞后人。

    笔者认为,通过《每日新闻》的随军记者留下的照片介绍进行考证是可以的。首先,从照片介绍中的“1942年5月,河北衡水”、“混成旅团”这两点,可以明白无误地判断出:这是1942年冀南“四二九”扫荡或是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发生的一次战斗。

    依据是:1942年,河北衡水县(当时衡水还是县)以及附近几个县是八路军冀南、冀中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

    1942年,日军多个(独立)混成旅团参与了冀南“四二九”扫荡(4月29日开始)和冀中“五一”扫荡(5月1日开始)。

    进而可以得出:“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的这些“中国官兵”,是八路军冀中军区或冀南军区的一支部队(1942年河北衡水一带以及附近地区没有国民党军)。

    然后,通过衡水政府网等查询衡水电子版方志文史资料,可以得出,1942年,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八路军部队遭到日军围攻后进行不屈抗争的较大规模战斗,有以下记录(包括回忆录的记录):

    任角战斗,白宋庄战斗,李家角战斗,张西河头、董西河头战斗,王家铺战斗,北午村战斗,兀兰屯战斗,大、小尹村战斗,北田村战斗,徐家庄战斗等。

    这些战斗中,八路军官兵在日伪军的优势兵力围攻下英勇作战,也多付出了较重损失。

    在地图上寻找这些地名:白宋庄、张西河头、董西河头、王家铺、北午村、大小尹村、李家角,都在衡水的北边。任角、兀兰屯、北田村在衡水的南边。

    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河北衡水“城西”的村庄发生的战斗,网上可以查询到的唯一记录,就是发生在徐家庄。具体见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张海峰同志(1942年5月时担任衡水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等职)的回忆:

    “1942年4月29日,敌四十一师团及独立第一、七、八、九等混成旅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对冀南军区实行“铁壁合围”。其中一股敌人在我县城西的徐家庄,合围了冀中警备营的三个连。我军突围受挫,大部分战士英勇牺牲。最后,三十多名战士坚守在张其州同志家中,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屈。敌人竟放火烧房,三十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此次战斗虽然没有在战史、党史资料中查询到,但张海峰是衡水县本地人,当时又在县委县政府任职,他的回忆是可以采信的。

    为确认徐家庄村是否确实在衡水县城以西,搜索“衡水市徐家庄村”,有四个地方。但是“我县城西的徐家庄”,显然是地图上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徐家庄村。

    八路军冀中军区没有“冀中警备营”的番号,比照冀中军区编制,应当是说“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某一个营。

    冀中军区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是“八路军冀中军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主力部队”,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政委是旷伏兆将军,有资料称其为地道战的创始人,并称冀中军区警备旅因擅长地道作战而被称为“地道部队”。

    查询冀中军区的军史资料,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冀中军区警备旅确实就战斗在衡水一带。

    “在‘五一扫荡’中和其后的几个月内,我未及时转移的主力部队(包括警备旅)受到较大损失”、“警备旅部队、机关在大扫荡中多次遭敌合围”。五一反“扫荡”中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损失很重。根据军史资料:“7月初,警备旅进行统计,在五一反‘扫荡’中,警备一团损失50%多,剩728人;警备二团损失20%多,剩566人;三一地区队损失50%,剩262人;四三地区队损失70%多,仅剩一个连,取消建制但保留番号;四四地区队损失30%,剩300人。各县大队、区小队所存无几。”

    前面说到的发生在衡水一带白宋庄、王家铺战斗、李家角战斗(均见于权威战史资料),也是冀中军区警备旅和地方部队在日军突然包围上来时展开的惨烈突围战(没有突围出的我军官兵几乎都是全体殉国)。

    徐家庄村的战斗,也应是这样的一次惨烈的突围战。

    综上,可以初步判断出——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的这些“中国官兵”,让“日军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的这些“中国官兵”,是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官兵。

    经过查阅地方史志资料,进一步考证,发现《衡水市志》中是有记载这次战斗(认可张海峰老人的回忆)的。扫荡前,衡水县城西徐家庄,是衡水县抗日政府的驻地。此村显然会遭到日军进攻。

    冀中军区警备旅经常在衡水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一带进行游击活动。由此可以进一步确认打到让日军敬重乃至为他们树立墓碑的,正是冀中军区警备旅一部。

    我认为,这位朋友的考证,是比较有据的。谢谢老胡,让我们能够在六十年后,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冀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