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名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东周列国志》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撰写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

    梳理史实的演义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时期,列国之间战争的故事历代被人传诵。至宋元年间话本小说兴起,这些散乱流传的故事,便成为话本小说创作者进行加工创作的好题材。故而在宋元的讲史话本中,出现了《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

    历史延续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时值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时期,春秋战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成为历史小说创作者看好的题材。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始起发轫,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述,吸取话本成果加工写成《列国志传》,使列国故事初具规模,但又有诸多错误。

    后来,明代末文学家冯梦龙凭据史传,把《列国志传》改编为108回的《新列国志》,于明代末期刊行。后清代蔡元放为《新列国志》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并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就是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就是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500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4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秦汉时期前的一些史学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

    而《东周列国志》的通俗之处,正是将《战国策》、《左传》、《国语》和《史记》4部史书中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奸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但比之《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能够客观、公正、忠于正史,不存在尊谁贬谁的问题,这一点至少不会像《三国演义》那样有误导读者之嫌。

    《东周列国志》文字通畅,把春秋战国纷繁复杂的历史编排得有条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较丰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戏剧性,经过作者的加工,显得有声有色,如“郑庄公掘地见母”、“晋重耳周游列国”、“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等。使之在明代同类小说中,成为上乘之作。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500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入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小说描写了幽王残暴无道,引起西戎之乱。平王东迁,从此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国互相兼并,互相争霸。在诸侯国内部,大夫的势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之间也互相兼并,致使有的诸侯国为大夫所瓜分,接着出现了“七雄并峙”的局面。频繁的兼并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小说谴责和揭露了那些昏聩、残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诸侯以及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说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勇敢、有才干的将相,也颂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小说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写得条分缕析。

    小说故事性强,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全书的一部分。许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如“卫懿公好鹤亡国”、“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伍子胥微服过昭关”等。

    由于小说反映了五六百年的历史,不可能有贯串始终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里,人物形象描绘得还相当生动,如管夷吾的博学奇才、鲍叔牙的苦心荐贤等,又如伍子胥、介子推、廉颇等都写得个性鲜明。

    拓展阅读

    《东周列国志》之所以未上四大名著的原因,我倒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四大名著是从题材上所提出的代表性古典小说,《西游记》属于神仙传之列,《红楼》则是封建家庭,《水浒》是农民起义,《三国》属军事谋略,而《东周》与《三国》题材相同。

    《三国演义》相比较来说主线明显,主要人物不是非常多,所以容易被大家记住。而读过《东周列国》的人一定都会有类似感受就是,东周没有主线,它只有阶段性主线,东周更多就是靠历史时间的推进而展开剧情的,而且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诸侯割据,吞并和弑立新君的事情此起彼伏,所以读完后很难一下子梳理清楚。但是《东周列国志》非常耐读,而且里面出现的历史典故和重要人物层出不穷,所以《东周列国志》绝对是可以与四大古典名著比肩的优秀作品。

    蕴含治国道理的小说

    春秋末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形势,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以后又形成了秦、齐、楚、燕、赵、魏、韩7个大国称雄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剧烈的统一战争自此开始,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天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列国之中,上至君王,下至卿士,守信立身,不惜功名生命的事例,比比皆是。

    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救出赵氏孤儿,忍辱偷生,终于复国。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

    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当时的忠义之士,往往如此,千百年后仍使人感动敬慕。

    勾践身负灭国之耻,心怀复国大志,他的刚强、勇毅,不计荣辱生死,克制私欲,礼贤下士,以非凡的耐力和恒心,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于以少胜多,摧毁强敌,称霸天下。像这样反败为胜、变弱为强的事例,还见于晋文公重耳,吴大夫伍子胥等段落之中。

    人生立志,应该放眼至高至远之处,当以造福苍生、泽及万世为念,这样的榜样有孔子、管仲、子产。他们的思想以仁爱为根本,他们拥有安定天下、惠及万民的志向,对真理永无止境地追求,引导君王走向内圣外王的正途,施行的政令,富民强国,成为后世政治参照的法则。

    与这些正面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也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春秋时期,最先强大起来的是郑庄公,小说里面把他描写成一个奸诈阴险的小人,因此历史地位并不高。

    郑庄之后有齐桓公,齐桓公小白得鲍叔牙的帮助,击败管仲辅助的公子纠,从而成为齐恒公,后又任管仲为相,因其任人唯信,兼听纳谏,又得管仲、鲍叔牙之大才,很快就雄霸天下。

    但其结局悲惨,困死宫中,死后各子相争数岁不休,齐国也因此渐渐失去了霸主之位。

    齐桓公之后,重耳续伯,自深得民心的申生死后,年轻时的晋文公重耳便多有磨难,30岁上逃走天涯,先后流走齐、楚、秦等无数国家,取齐女秦女为妻。只因一帮志同道合如介子推等人的帮助方幸而得生。

    秦公三平晋乱,最终还是把他推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老来得国的重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无比强大。“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鸣必惊人”的楚之大鸟,因国乱而三年隐若之后果如他之言,一下飞上了乱世春秋的高空,成为一方霸主,这就是缔造了绝缨大宴的楚庄王。

    而后的楚平王昏庸,竟占儿媳为己有,又听谗言,欲死太子以绝后患,因而牢伍奢,诱杀其子,幸得伍员逃得一生,一夜间愁发皆白之后逃离楚国,后落根于吴,也因他的再生,几使楚丘和越国覆灭于吴国之手。

    这个有着太多传奇的伍子胥,叩开了吴越春秋的大门,吴王阖闾之后,伍子胥荐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听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践夫妇,最终导致吴国灭于这个重生后兢兢业业,一心为复仇而卧薪尝胆的人手里。

    紧接着晋国三分天下为韩、赵、魏。大概春秋时期的历史就到此了,之后的战国史,小说写得相对简单得多,也没有像赵氏孤儿那样纷繁复杂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描写战国部分虽然不比春秋部分那么庞大,但也十分精彩,卫鞅入秦变法,西门豹、吴起的故事等,但给读者记忆深刻的当数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四人皆是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庞涓学兵法,苏秦、张仪习游说。

    孙膑后为庞涓所害,几死于魏,佯疯才得脱归齐国,后马陵道万箭射死庞涓。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击秦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纵,张仪助秦,后几次破苏秦的合纵之谋。两人皆为游说之士。小说中,他们算不得什么伟大人物。

    苏秦先一贫如洗,后因游说而富贵还家,按小说的观点,其是为了自己而行游说之事,全不顾国家以后的发展,尤其在他后面的日子尤为明显,结局悲惨自不必说。

    苏秦张仪之后,多出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这样的好客之士,在他们门下,养士多达数千人,但所养之士也多无用,不能为国出谋划策,也不能为之身死。

    当然蔺相如、廉颇这样的大将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长平一战坑杀赵卒40万余。再后期,秦王翦、赵李牧等出现,王翦是秦并吞六国的主力统帅,兵越千里,战功显著。

    纵观东周几百年,无外乎一个“乱”字,乱世春秋,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并不足为奇。

    春秋时期,多有谋国之能臣如管仲、百里奚、赵盾等,也多有谋国之君如郑庄公、齐桓公、楚庄王等,但之后,谋国之君和谋国之臣越来越少,多出将才而无相才者,再之后,只剩家养士人的君子,当然如信陵君这些也堪为国才,但所养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后,仅剩将领之才了。将领之后就只剩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之流,惟秦王政为治国之君,任人唯贤。下面也有一帮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难怪秦能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

    拓展阅读

    《东周列国志》中蕴含着诸多的天命意识。天命意识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知识能力有限,故将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归于上天,所以很早就有了“受命于天”的说法。

    在《东周列国志》中,也体现着这一思想。在作品第一回,作者写周宣王准备再次讨伐姜戎,在市上闻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后褒姒蛊惑君心,欺辱嫡母,害得周幽王国破家亡,印证了童谣,作者也认为“天数已定宣王之时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