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各国将精力都放在社会变革上,如李悝变革、吴起改革、商鞅变法等等。经过变革后的各国,实力都有极大的改变,为战国七雄的纷争奠定了经济基础。随后,魏国称霸中原,先后与齐国等进行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使得齐国一战称霸。齐国与秦国又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以秦国的胜利告终,齐国最终被燕国所灭。秦国又与赵国进行了多场战争,双方互有胜负。长平之战后,赵国势力削弱。秦国趁势一举歼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一)周王权的衰落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因与孔子修订《春秋》时间大体相当而得名。
周幽王死后,太子姬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考虑到镐京的残破以及地理位置较偏远等因素,周平王决定迁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等诸侯的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迁都后,开始对有功诸侯论功行赏。洛邑周围有近六百里土地,但分封之后,所剩下的土地寥寥无几,仅剩下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如此一来,天子直接控制和支配的土地就非常少,军事力量严重削弱。但周天子仍然可以以“共主”的名义号令天下。
周幽王为人粗暴残酷,喜怒无常,每天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郑桓公见多次劝谏后周幽王仍一意孤行,因此料定国家他日必有祸患,要早日为自己打算。一日,他把掌管王室书籍并且见多识广的太史伯请到府上,讨教说:“依先生之见,周室江山还能长远吗?”太史伯长叹一声,回答说:“当今天子残害忠良,宠信小人,周室恐有亡国之险啊!”郑桓公点点头,又问:“那依先生之见,我要如何才能避开这场祸患呢?”太史伯沉吟片刻,说:“如今你不如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这个地方临近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郑州南),由于这两国国君都是贪财好利之辈,百姓们不归附他们,而你身为朝廷司徒,朝廷上下都很拥护您,日子一长,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子民啊!”郑桓公觉得先生的分析有道理,于是就暗地开始筹划东迁事宜,并把自己的货物、财富和奴隶事先运往虢郐两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取而代之。后来桓公死于幽王之难,他的儿子武公即位,灭掉了虢郐两国,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武公的儿子庄公,继任周室的卿士,在周王室无力继续维持统治秩序的时候,庄公以“以王命讨不庭”为旗帜,联合齐、鲁攻打宋、卫,制伏了陈、蔡,并且打败了北戎,稳定了东周的政局。但郑却乘机独霸王权,这样与周天子的矛盾就越来越尖锐。平王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平王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因为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随后,周桓王上台,桓王启用虢公,剥夺了郑伯的权力,使得郑伯心存不满,双方尖锐的矛盾使得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公元前711年,周桓王亲自率领陈、蔡、卫等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国。周军大败,损失惨重,桓王也被射伤肩膀,险些被俘。伐郑的失败,使得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而郑国却因此声势显赫,俨然成了取代周天子的春秋霸主,各大诸侯国之间争霸的序幕已经拉开。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下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这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到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下降,“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为“礼乐征伐由诸侯出”,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这些强大的诸侯,于是强大的诸侯为了迫使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的地位,开始了漫长的征伐之路。
(二)五霸形成
1.齐桓公称霸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北部,是一个东方大国。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任用管仲,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管仲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整顿旧制,对各项制度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政治方面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全国中设立二十一乡,工乡三,商乡三,士乡十五。在“野”设置五属。各级官吏治理都要严格按照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不得迁徙、杂处。每五家为一轨,轨设轨长。每十轨为一里,里设里司。每四里为一连,连设连长。每十连为一乡,乡设良人。再为臣设三卿,工设三族,商设三乡,泽设三虞,山设三衡,加强管理。对于野,以三十家为一邑,邑设邑司。十邑为一卒,卒设卒帅。十卒为一乡,乡设乡帅。三乡为一县,县设县帅。十县为一属,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属大夫分别治理。并划分各级官员的职权范围,属大夫管形狱,县帅管划分田界,乡帅管一般政事,要求他们兢兢业业,不许荒废政事,否则就将被处以刑罚。每年正月,五属大夫要向桓公汇报述职,桓公根据政绩来进行奖惩。
在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规定士乡的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每轨为一伍,伍由轨长率领。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连两百人为卒,卒由连长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共三军,桓公、国子、高子各率一军。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这样既提高了士兵战斗力,也不必支付养兵的费用。另外,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属赎罪;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诉讼成功则要交一束箭。从此,齐国的兵器也渐渐充足起来。
在经济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以外,对于“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方式,即按照土地的贫瘠程度征税。另外,山林河泽也由政府统一管理,鼓励贸易以促进生产。提高人口的生育水平,从而增加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对商业,特别是盐商加以重税,以补足税收的差异。实行粮食“准平”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进一步控制贫富的差距。
管仲的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齐国国力日盛。恰逢北方山戎和狄族势力南侵,齐桓公伺机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齐国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
齐桓公能够率先称霸的原因在于齐国负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也派了代表参加,表示认可,齐桓公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2.晋楚争霸
正当齐国忙着攻打山戎之时,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接连对外用兵。但后来,在与齐国的交手中败下阵来,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楚国在与齐国交手落败之后,将注意力转移到东方,先后灭掉弦(河南光山西北)、黄(河南潢川西)和徐国(安徽泗县北),势力扩展到今豫南、皖北地区。在葵丘之会不久,齐桓公去世,齐国内部争权夺势,霸业衰落。楚国趁此机会,向中原扩张,以前那些依附于齐国的小国纷纷向楚国归附。
晋国地处山西汾水流域,与戎狄杂处。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执掌大权后,重用狐偃、赵衰等人,推行免债轻赋、救贫济弱,积极发展工商业。扩充军事编制,结束了多年以来动荡的晋国格局,为晋国争霸奠定了基础。随着实力的增强,晋国开始全力与楚国争霸。一度依附于楚国的宋国首先摆脱了楚国,转而依附于晋国。这样激起楚国的不满,为了保持在中原的绝对优势,楚国在陈、蔡等国的支持下出兵伐宋。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纳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后,又改善了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子玉大怒,发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命令部队向后撤退九十里。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山东省)。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应很方便,又便于会合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开始决战。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取胜的先例。城濮之战是关系到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国的控制,归附了晋国。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和诸侯会盟。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后,楚国北上再度受挫,转而向东发展,先后灭掉江(息国西)、六(安徽六安)、蓼(河南固始),攻打群舒(安徽舒城、舒山一带)和巢(安徽巢湖北),占领了淮南等地。楚庄王即位,楚国国内一度发生内乱,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进行改革。孙叔敖主张“施教于民”,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因此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也都以便利农、工、贾为主。
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不适应这种变化,商人们也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当时的经济异常萧条。孙叔敖知道后,就去向庄王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不久以后,市场又恢复了繁荣的局面。
当时,淮水流域常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孙叔敖为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亲自去调查,主张兴修水利设施。最著名的就是芍陂。芍陂原来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发动农民数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引来河水,造出了一个人工大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从而振兴了楚国的经济,楚国经济空前强盛。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接着率军北上,楚庄王谴使者问九鼎的轻重,鼎是象征王权的,问鼎的大小实际上是显示了楚庄王夺权的野心,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
楚国一直没有放弃进军中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国围郑,三个月就攻破郑都。晋国遣兵救援,与楚国展开激战,晋国将帅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大败。楚庄王雄踞北方。时隔两年,楚国围宋,宋艰苦抵抗,但无济于事,最终被迫投降。晋国无力参与竞争,只好对楚国的军事行动置之不理,一些小国纷纷依附于楚国,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3.秦霸西戎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大起来。平王东迁的时候,秦襄公因护卫有功被封为诸侯。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实力大增。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插足中原,派军偷袭郑国,途中遇到郑国商人弦高。为了争取时间给郑国国君报信,弦高以国君的名义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同时让人回郑国报信。秦军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灭掉了晋国的盟国滑(河南偃师西南)。由此,晋国开始对秦的军事行动有所防范,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崤(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包围圈,全军覆没。随后秦军又接连几次出兵攻晋,但都无功而返。东进受阻后,秦将注意力转向了西方。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国造成很大的困扰。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顺次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物资储备,向他介绍西戎的地形、兵势,并挽留由余在秦国居住。与此同时,秦穆公还遣人给绵诸王送去女乐。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等到绵诸国内政事岌岌可危时,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遭到了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最终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秦穆公称霸西戎,就连周襄王也派遣召公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4.吴越争霸
吴越两国都地处海滨,吴在今江苏南部,越在今浙江北部。两国都拥有肥沃的土地,可以坐收鱼盐之利,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公元前6世纪末,吴王阖闾即位,在楚国亡臣伍子胥的辅佐下,进行了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造。在政治方面,建造城郭;军事方面,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根据吴与周边各国的强弱形势及利害关系,伍子胥与孙武等决定先西破强楚,以解除对吴之最大威胁,继而南服越国以除心腹之患的争霸方略。实力大增的吴国多次派兵侵扰楚国边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联合唐、蔡大军攻楚,趁楚军兵疲马乏之际进攻楚军。吴军与楚军相遇在柏举(湖北麻城),楚军大败而逃。吴军乘胜追击,连战连捷,攻下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纪南城),楚王仓皇出逃。楚国面临严重的危机,楚国人民奋力抵抗。吴国国内贵族争权,越国趁机攻入吴国都城,吴国国力大大削弱。
越国建都会稽(浙江绍兴东南),是越族的一支。公元前6世纪,楚国为了制伏吴国,便帮助越国攻打吴国。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于擕李,吴军败,吴王伤指而死。夫差即位,誓言报仇。两年后,吴大举攻越,越王勾践战败,军队所剩无几,只得称臣求和。但越王勾践自此下定了灭吴的决心。勾践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在经济、军事外交上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发展畜牧业,垦殖土地;军事上,加强士兵训练,严明军纪;外交上,采取亲楚的策略。勾践的励精图治使得越国由弱变强。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上会盟,国内空虚,勾践利用这个机会,出兵吴国直逼都城,夫差慌忙回军抵抗,但为时已晚,越灭吴,夫差自尽。越王勾践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藤县),号称霸主。
(三)影响
诸侯各国争霸,说明了周朝王权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后,周朝王室更加衰败。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起来夺权,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齐桓公、晋文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具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意义,但口号背后的真实含义则是要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但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在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