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社交技巧-加减交际术的基本模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当今交际第一大法——加减交际术

    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连傻瓜都会用,但即便是圣人也未必用得好。论浅,它是人生的第一课;论深,哥德巴赫和陈景润终其一生也没有窥见它的底。论易,扳扳十个指头就能懂;论难,它穷通古今,察乎天地,无人能及。

    这是什么方法?这是加减法,人间第一大法,无人不知,无人尽知;无人不用,无人尽用。它是道之用,道之变,道之行,“君子之道费(广泛使用之意)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说的是中庸之道,也正是加减之法。

    它是智慧的起点,数学从它开始,自然科学从数学开始:道从它开始,从一有一无一阴一阳一加一减开始,万物从道开始。

    它是生活的双足,不用它,家庭主妇不能采买,企业经理不能经营,军事家不能打仗,政治家不能运筹。

    天道有加有减,春夏秋三生,隆冬一杀;三生是三加,一杀是一减。天之道好生恶杀,好加恶减。

    人道有减有加,友我相加,敌我相减;加以求利,减以避害;战争与竞争是互减,和平与合作是互加。

    加减法,用于物的探究是科学,用于道的询问是哲学,用于利的追求产生了谋略学。

    千谋万略,一加一减。善用则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消灾酿福,长盛不衰;不善用则反胜为败,转安为危,其至身死族灭,贻祸子孙。

    宇宙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加一减,非常简单;好像天平一样,一高一低,这头高了,另一头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减,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数量;这还不算什么,人的智慧发达到最高亦就最简化,只用这十个数字(指从一到十),便把宇宙的法则归纳进去了,只要一加一减就算出来,就了解。

    加减交际术是作为这个时代“交际之王”——电视节目主持人,自觉或不自觉运用“加减法”——这一人间第一大法在交际领域中摸索,创造出一套交际的技巧体系。掌握了这一套加减交际术,终于成为这个时代最会交际的一群人。

    本书的作者第一次将这套交际体系完整呈现出来,将使读者在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效果获得一次空前的飞跃。

    §§§第二节模式的第一步:察势

    加减交际术的基本模式如下:

    阴阳、

    成败生克

    加减

    这是一个闭环模式,从阴阳到生克,从生克到加减,从加减到成败,从成败又回到阴阳。

    阴阳生克是考察与分析,加减是制订行动方案,成败是方案实施的结果。回到阴阳,是对结果作出评价,消除谋略结果可能带来的阴阳失调的负效用,并针对新的阴阳形势,制订新的谋略方案。

    这个模式的起点是分析阴阳,是构思交际谋略的第一个步骤。分析阴阳就是察势。

    察什么势?主持人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说得更具体些,是人势、地势、时势、事势、名势这五势。阴阳分析,就是“五察”。

    “人之势者,势力也”。就是小人势利之势。即权力、名望、资产。

    同样的事,不同的人说,效果不同。同样的人,说不同的事,效果也不一样。事势大,效果大。

    这是事势。借这个事势,要求别的事,也容易成。事势有了,还要看时势。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言听计从。迟了自误,早了无用。

    地势在交际上都极重要。山谷里的大树,还不如山顶上的小草出风头,就是地势使然。父亲,对于儿孙,是地势的一部分。

    有些事,在甲地办不成,在乙地就容易办;另外一些事,在A地是大事,在B地就成了小事。

    地势说到底是各个地区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不同。

    至于名势,孔子说得最清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必也,正名乎!”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灿烂,“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一)

    采访克林顿的念头在他脑子里产生是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九日的华盛顿。

    那天,在著名的白宫南草坪上,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再一次握在了一起。

    当天中午,江主席和克林顿举行了联合记者招待会,并宣布了他们此次会谈的成果。在众多成果中,有一条引起了水均益的注意。作为对江主席访美的“回访”,克林顿定于一九九八年晚些时候对中国进行访问。或许是那种算是“专业户”意识的职业习惯,他暗喜:这个专访美国总统的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当年的十二月,水均益他们向上级正式提交了一九九八年克林顿来访时进行电视专访的报告。随后,他们又在一些场合向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传递了他们希望采访克林顿的愿望。甚至还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了克林顿总统的法律顾问,希望他能从中促成这次专访。总之,从随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回来之后,在各方面为专访克林顿做准备一直排在水均益工作计划的前列。

    一九九八年五月份开始,美方先后派出了三批先遣组同中方共同协商确定克林顿访华的日程安排。而直到六月中旬第三批先遣组到了北京,眼看克林顿的具体访问日程都一一确定,中央电视台专访克林顿却仍没有一点消息,水均益心里多少有些发“毛”。

    “这事儿不会黄了吧?”在与外交部主管克林顿此次访华新闻事务的官员杨秀萍电话联系的时候,他忧虑地问。

    “不会的,这事到目前为止还是很有希望的,我们还在替你们争取呢。”电话那边已打过多次交道,他称之为杨姐的女外交官安慰他。“美方一直表示他们在考虑我们的要求,只是还没有明确表态。”

    他仍不能放下心来,杨姐不会是在运用外交辞令吧。

    然而,在这之后不久,他接连听到几个对他们专访很不利的消息(这几条消息后来都被证实了)。

    一是据美国外交官透露,克林顿在访华期间与江主席的联合记者招待会和他在北京大学的讲演将会被电视直播。另外,应美方的要求,克林顿将在上海一家电台参加一次热线直播节目。

    二是美国方面已经同意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在华盛顿接受一次驻美国的中国记者的联合采访。

    第三个消息更让人担忧。就在克林顿访华前夕,美国媒介突然报道说,中国方面拒绝了三名反华的“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来华的签证。这件事一时间在美国国内被炒得沸沸扬扬。克林顿迫于国内反对派的压力,在启程访华前专门在白宫为这三名记者安排了一次专访。

    按照水均益当时的判断,这些消息都对他们不利。因为如果克林顿又是接受联合采访,又是在电台对话,他的活动又要直播,那么他就可能会认为再无接受他们专访的必要。另外,克林顿此次访华在美国国内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自由亚洲电台”的事情被几乎所有的反对派认为是中国不允许新闻自由的例证。此时克林顿要是再接受中国官方电视台的独家专访,肯定还会招致责难。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他分析的这些原因,直到六月二十五日克林顿抵达西安的时候,他们还是没有接到任何肯定的答复。

    此后几天,他不断地打电话给美国使馆新闻官保罗和杨秀萍。他们都还是那句话:美方仍在考虑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直到二十八日,也就是克林顿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的前一天,还是没有消息。傍晚,他再一次拨通了杨秀萍的手机。

    “我看这次‘黄’的可能性很大。”她在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疲惫。

    “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水均益问她。

    “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可能性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吧。”

    “在上海我们还有机会吗?”他试探着问杨秀萍。几天前,杨秀萍还在帮他分析说,如果克林顿接受采访,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应该是上海。

    “我看也够呛。”杨秀萍的声音在手机中显得很微弱。

    那天晚上,水均益几乎已经准备放弃了。但仍然按计划专门与策划编辑进行最后一次商量。

    “到上海去!”很快,他们达成了一个共识。

    这可以说是一个有多重效应的举动。

    首先,美方声称仍在考虑(不管这是真是假)在克林顿离开上海之前,白宫仍然有可能安排专访。水均益他们必须处在一旦美方同意,随时能够开机采访的状态。只有在上海才能做到这点。这种状态只有保持到克林顿离开上海,水均益自己才能心安理得地最终放弃。因为此后克林顿在中国的几天访问,再也不可能接受什么专访了。桂林只有大半个白天,漓江山水够他看一阵的。而去克林顿访华的最后一站香港专访他,无论对中方还是对克林顿来讲都是不大现实的。

    去上海的另一个作用是向有关方面再一次明确表达这样的信息:中国国家电视台非常认真地期待这次采访,尽管它仍未被确定。

    当然,要最终促成专访,也并非美国人完全左右,中国方面的愿望是白宫不能轻易忽视的。不过,向自己人传去的信息就与给美国人的完全不同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很敬业。

    其实,作为记者,尤其是在进行重大采访的时候,机会的取得与进行采访、制作节目相比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的。在决定采访克林顿到专访节目播出的八个月中,最后关头决定去上海,是最至关重要的决定。

    新闻评论部主任袁正明听完水均益的陈述,当即拍板:去上海!

    “空军一号”从首都机场起飞几小时后,他们一行十人登上了去上海的民航班机。

    在赴上海的计划一被批准,他就向他认为将会有可能在美国总统是否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这件事上起作用的所有人士进行了通报。

    一下飞机,还没有到旅馆,他就开始又一轮通报。他先是告诉先期已赶到上海的杨秀萍:“我们时刻听从召唤。”

    然后,他又给美国使馆新闻官保罗打了电话。

    他告诉保罗,中央电视台有十个人专门为这次专访赶到了上海,我们对这次专访非常重视,希望美方能够认真考虑我们的要求,等等,等等。许多话早已说过,再炒一遍,加深印象。意图就是尽可能让他们追到上海这个举动,最大限度地从心理上向美国人施加对他们有利的影响。

    接下来的事情还是艰苦的等待。一整天,他们呆在酒店里,一步也不敢离开。

    不过,他们没有闲着,他们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确定采访提问,画定了现场摄像机的位置,角度图,几盏灯光的强弱,光比也商量再三,在图上标出,一旦采访实现,编辑,配音,卫星传输如何进行也准备了不同时段的几种方案。

    水均益腰间的手机成了大家最关注的目标。每当有电话进来,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看着他的表情。几次之后,干脆听见铃声便起哄:“白宫来电话了!”

    然而,消息却迟迟不来。

    三十日下午四点左右,他的手机又一次响了,是美国使馆的新闻官保罗。

    保罗一上来就对他声明:“我没有任何消息给你,也没有得到白宫的答复,不过,我现在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

    接着,他询问了《焦点访谈>的具体播出时间、节目长度、收视率情况、中方采访是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如何翻译、要不要打字幕、采访内容是否会有删减等等。许多内容以前水均益早已介绍过,保罗仍然非常详细地又一一核实。

    末了,保罗对他说:“水先生,我个人非常希望你们能得到这次访问,我祝你好运。”

    从保罗这番包装严实的外交辞令中,他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有戏!

    晚上九点多,杨秀萍在到上海后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他。她亲自找到了白宫的新闻秘书麦柯里,要求美方务必设法安排专访。

    “对方的答复很积极,”杨秀萍说,“麦柯里刚刚给我回了电话,他说,这事现在已经差不多了。”她最后说:“你随时待命,等我的消息。”像是在下一道命令。

    在这种时候这两个电话的含义已经是明确无误了。

    传达了电话信息后,水均益冒出了一句阿拉伯语:YINSHA-LA(愿真主成全)!这是他阿拉伯语词库中不多的几句之一。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在说话呢!”

    水均益同样重要的就是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就是说,你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流畅自如也是因为“有备而来”。采访前要将智慧发挥到最大的极限,设想各种可能,将采访对象研究透了之后,抢占主动。

    威廉·梅茨(美国专家)

    采访要人时,最糟糕的失误就是表现出你对他的工作一无所知。

    俞虹

    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前的案头准备成正比。准备做得越充分,采访就越主动,采访的效率越高,成功的把握就越大。经验丰富的记者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主持人采访的准备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考虑顾及的因素也比一般报刊记者更多,更复杂。采访的效果与节目播出的效果几乎直接相关,即使是播基本格局后期剪辑制作也无法调整。因此,主持人采访的案头工作,应在条件可能、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由对话洞悉他人的技巧

    一、喜欢使用“我们”的人缺乏个性(言辞与个性)

    1.喜欢使用“我”的人。有幼儿般的性格

    2.喜欢使用“我们”的人缺乏个性

    3.喜欢用外来语,是对自己的才智没有信心的表现

    4.喜欢引用名人的话的人,多是权威主义者

    5.母亲经常出现在话中的人,在精神上尚未“断奶”

    6.过度地使用恭敬语。表明对对方怀有戒心

    7.交往很深却不停止使用客气措辞的人,多半是对对方有某种自卑感

    8.有意使用粗俗词语的人。想处在对方的上风

    9.对女性突然使用亲昵词语的男人。想同对方发生肉体关系

    10.赤裸裸地说性方面的词的人有性的情结

    11.多用“而且”的人,思维缺乏一致性

    12.多用“但是”的人,对逻辑很敏感

    13.用“还是”作口头禅。是想将理论强加于人

    14.常用“我认为…”的人。推理谨慎,但也有胆怯的地方

    二、平常沉默寡言突然变得能说会道,表示怀有不愿被人知道的秘密(说话方式与个性)

    1.说话的速度比平时慢时。对对方怀有不满或敌意

    2.说话的速度比平时快时。表示感到对对方有负疚之处,

    或是话中有谎

    3.平常沉默寡言的人突然变得能说会道。是怀有不愿被人

    知道的秘密

    4.声音的音调变高时。是想坚持自己的任性

    5.采用抑扬顿挫明显的说话方式。多见于自我显示欲强的人

    6.喜欢小声说话的人缺乏自信

    7.采用断定的说话方式的人。对话的内容相当自信

    8.将一句话说得很长。说明害怕别人反驳

    9.将讲话的末尾弄得暧昧,是想逃避责任

    10.重复对方话的人有耐心。好奇心强

    11.对对方的话点着头。眼睛却不看着说话者。表明不赞同对方所说的话

    12.毫无必要地过多点头,过分地应和的女性,大部分是没有听懂话的内容

    13.边说话边自己应和的人,多是不准对方反驳的顽固人

    §§§第三节模式的第二步:度数

    交际模式的第二个环节是生克分析。

    生克分析首先要区分主体和客体,其次还要对客体进行区分,把它分为与主体相生的客体(简称相生性客体)和与主体相克的客体(简称相克性客体)。

    交际谋略的主体是我,客体是我之对象。这里的“我”,指适合于第一人称的所有单数和复数。我,可以是我自己,可以是我公司,我单位,我家,我军,我党,我派,我国,等等。这里的“我之对象”,指适合于第二和第三人称单复数的其他人,以及非人格的自然与社会存在物。

    第三个要区分的是,主客体自身的自我相生因素和自我相克因素。谦虚、勤奋、勇敢、公正、智慧、内部团结等等,是自我相生的因素,称之为自生数。易怒、纵欲、自大、懦弱、无知、内部分裂等等,是自我相克的因素,称之为自克数。自我克制,就是限制这些自克数。

    因此,对生克关系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主客体之生克数的分析和衡量。我称此为度数。度数者,权衡度量生克之数也。

    度生克之数,要度生克的不同程度。请看下表:

    相生相克

    相赏相刑

    相利相害

    相合相冲

    相安相离

    自上而下,相生相克的程度逐级递减。注意这一点很重要,提高客体的相生程度,降低客体的相克程度,是加减交际谋略追求的目标之一。

    还要注意到生克数的可变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限度内保持自己的性质。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生数往前多走一步就变成克数。

    【现在请·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灿烂,“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二)

    早在几个月前开始准备采访克林顿方案的时候,水均益当时就认为,采访克林顿难,难的不是如何能让他接受采访(现在看来,这显然有点判断失误),而是如何在采访中控制住他。这中间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是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具有很强的官方色彩。面对着数亿中国观众,我们要尽量避免让一位美国总统在我们的电视上信口开河,端出美国的标准来指责中国的某些事情。而另一方面,中美关系虽有好转,但两国依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克林顿总统和江泽民主席在一九九七年华盛顿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就曾经公开地就两国的分歧展开过精彩的辩论。如果克林顿在采访中借助我们的镜头大谈中美的分歧、中国的人权记录、西藏等敏感问题,就会偏离我们此次专访的主题——两国关系及访华成果。

    如何在采访中做到以我为主,争取主动呢?水均益他们邀请了国内专门研究中美关系和美国问题的专家学者,召开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会,研究如何对付克林顿。大家基本上的看法是他们的采访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自从中美两国领导人宣布要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美之间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强劲有力。许多专家认为,水均益他们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涉及到两国关系上的一些原则性和宏观的方面。比如请他谈谈两国的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前景、他和江主席建立的热线电话对两国领导人加强沟通是否作用很大、中美两国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合作如何等等。

    第二个方面,中美之间在不少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分歧。美国国会和新闻界对中国的攻击比较多地集中在诸如人权、西藏问题、军售、贸易逆差等方面,而我方对美国的不满则是在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制裁、最惠国待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问题。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水均益他们要相对把焦点对准在我方关注的一些问题上。与此同时,克林顿目前正在他总统的第二个任期,加上美国国内经济连续八十个月稳步增长,他在发展中美关系上有比较雄厚的资本,可以放开手脚做一些在他第一个任期内不敢做的事情,比如最惠国待遇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因此,水均益他们可以请克林顿在台湾问题作出明确的表态。再或者,请他考虑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等等。

    第三个方面,克林顿此次是对江主席一九九七年访美的“回访”,属于友好访问的性质。作为近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他此次访问的象征意义远大于访问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因此,我方应该更多地强调中美友好,问题可以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有些专家建议,我方可以利用克林顿第一站访问西安做一下两国文化传统方面的文章。还有,有一些专家提出,克林顿有可能带着夫人女儿一起访华,因此是否可以利用他的女儿,请克林顿谈谈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对未来的展望之类的话题。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呢!”

    水均益

    在面对基辛格这样的国际政坛“大腕”时,与他套近乎、空谈都只能令他小看你,因此采访中首先要向他发难,让他心理上有所震动,不敢怠慢,再推出实质问题、精彩问题。最后可提出一些花絮性问题,如祝贺他的生日、与他一起与观众说再见,一气呵成!

    高丽萍(主持人)

    现场采访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要想打胜仗,记者首先要战胜自己,其次才能把握住采访对象。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立刻揣摸对方心理是敌是友的妙法

    1.“我知道”就是意味着拒绝

    2.初见时态度蛮横,多半心怀不安

    3.为了抓住你的弱点,对方可能会打击你的自尊心

    4.“无表情”乃是“有表情”

    5.对方滔滔不绝,并不是“想要说话”,而是“不让你说话”

    6.特别和善的态度,可能是拒绝的前奏

    7.对方请你抽烟,是接纳的表示

    8.他的手不停地在口袋中进出,表示他想消除紧张

    9.想要借第三者测探对方时,应以无关主题的人事做题材

    10.故意提出苛刻的条件,可测知其诚意如何

    11.故意提出令对方不快的质问,以探深浅虚实

    12.问话须用疑问句,以避免对方仅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13.对方批评第三者时,要注意是否对你不满

    14.话说半句,留半句去让对方接

    15.看不出对方的真意时,不妨先同他话家常

    16.对方若有疑难之色,可以直率相问,免得他不便启口

    17.对方不愿意透露真心时,可让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发表意见

    18.如果认为对方有敌意。可以直接发问

    19.等待相见的时间。是观察对方的好机会

    20.见面时要先测量对方的“共鸣能力”

    §§§第四节模式的第三步:作局

    交际谋略的精髓在于作局。完整的交际谋略过程包括局前分析、设局(作局)、对局和结局。相对应地说,阴阳(察势)和生克(度数)是局前分析,加减是设局和对局,成败和回到阴阳是结局。

    察势和度数的结束,就是作局的开始。在加减谋略里,作局就是编制一道加减算式或一个加减方案。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灿烂,“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三)

    有了这三个大的原则,剩下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巧妙地设计相关的提问。这其实也是在采访中控制克林顿,争取主动的最关键的环节。因为,如果水均益的提问过于开放,给他提供了空间,就不能避免克林顿借题发挥。而相反,如果水均益的提问相对比较封闭,比较直接,文化水平不低的克林顿当然不会“答非所问”,采访也就会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中展开。

    于是,水均益他们开始从中美关系上的一些“硬性”的问题上入手。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虽然有三个著名的联合公报,但是,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方面并没有严格地执行这三个联合公报中规定的内容。克林顿访华前,中方曾经有一种意见,即建议中美双方就台湾问题再发表第四个联合公报,美方在公报中声明美方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同意台湾以独立的实体加入任何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也就是所谓的“三不”。美国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再搞一个联合公报,美国官方将利用适当机会重申这“三不”(事实上,克林顿果然在上海向新闻界重申了这“三不”)。当然,这些情况只是外交谈判中的一些幕后背景,在采访中不便公开点明。于是,根据这些背景,我方在台湾问题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实际上,多少年来,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原则,集中体现在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上。许多中国人认为,只要按照这些原则,就应该很好地处理台湾问题。然而,事实上,我们看到,近年来,中美在台湾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美之间还需要制定更为明确的原则来处理台湾问题?”这里,水均益他们用“更为明确的原则”这一说法代替了第四个联合公报,用一种不点破的方式点到了克林顿理应心里明白的外交背景。

    另外,为了调节采访当时的气氛,他们考虑采访中间可以考虑穿插一些涉及两国文化、传统、友谊的趣味性的问题。为此,他们决定采访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中美两国文化的轻松话题切入,然后再请克林顿谈谈他个人的感受,然后再根据他的回答,引导他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中美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够又结合克林顿的个人色彩,又让他的回答跟着我方的思路走呢?为此,水均益他们对克林顿作了大量的“调查”。一些了解克林顿的人告诉他们,克林顿是一个很好学习的人。据说为了访问中国,他还专门让人给他找了一些介绍中国的书籍阅读。克林顿人也很聪明,据说首访西安也是他个人的一个精心策划,其目的是想向美国人民说明,中国的魅力以及他提出的和中国的“接触政策”的正确性。就从西安下手。于是,围绕着西安。他们设计了一连串三个追问式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您到达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城市西安,您为什么要在平生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时候首先访问这个城市?

    “很多人了解中国是从中国的文明和历史开始的,总统先生,在您的记忆中,您最初了解中国是通过什么?比如说,是通过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是一件什么事?

    “看来,您所说的也证实了许多人的一种观点,就是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大国和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来说,相互了解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且不断保持这种沟通和了解就会使我们之间的共同语言不断地增多。这是否就是您来华前向美国公众所强调的要和中国保持接触的理由的基本出发点呢?”

    当然,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他们事先模拟出来的。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水均益请策划编辑张郇假设克林顿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然后再根据克林顿最可能的一种回答,设计下一个问题。

    这种模拟采访不止进行了一次,在最后一次完成后,张郇不无感慨地说:“克林顿恐怕根本想不到我们曾经这么琢磨过他!”

    “他高兴还来不及呢?我们多照顾他啊!咱们又没问他性丑闻的事。”水均益开玩笑说。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在说话呢!”

    高丽萍

    每搞一次采访,不论题材大小,也不管采访对象职位高低,我都要求自己先沉下去,沉到事件的最底部,然后再浮上来。沉下去是为了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过程,掌握与之有联系的人和事,摸清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浮上来后就要捋出头绪,再加上编辑记者的精心指点,整个报道需要采访哪些人,需要提哪些问题,头脑就比较清楚了。“心静自然凉”,这句话用在记者采访上很合适,当记者把握住采访的内容以后,他的心里是踏实的。心里一踏实,采访中的表情、神态、言谈举止一定会自然、大方。

    芭芭拉·沃糸特斯

    我想采用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报道形式。听新闻时,我听到全国产品净增5%的消息。可是,它意味着什么呢?人们对此都避而不谈……。我却要问一问,我们为什么要增加产品?它对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宗毓华

    即使是独家采访,也要求有独特之处。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攻入对方心理堡垒的战术

    1.为引起对方的共鸣,必须对对方的谈吐有所反应

    2.与其赞美对方其人,倒不如赞美他过去的业绩或是身上的饰物

    3.赞誉之辞要能满足对方的自我评价

    4.对具有绝对信心的人加以贬抑,反而更显亲密

    5.以蕴含多种层面的言辞,模棱两可地夸奖异性

    6.故意忽视事前听到的有关对方的传闻,而由相反的方面去赞赏他

    7.与其质问对方,不如以类似的问话婉转提出,以制造更加和谐的气氛

    8.听对方的笑语而发笑,比自己说笑话更易使彼此融洽

    9.先由“你”谈起,对方容易启开心扉接纳自己

    10.在交谈时,以对方的姓名代替其头衔。容易产生亲切感

    11.在心中抱持“我喜欢这个人”的想法,较易制造融洽的气氛

    12.使对方意识到自己的某一缺点,能使对方松懈戒心

    13.在下午时间进行初次会晤,气氛易为融洽

    14.想托人办事或是道歉时,最好能拜访对方的家庭

    15.在因事请托对方时,首先要说出所有的有关情况

    16.事先知道对方的出生地和专业学校。便不怕没有话题

    17.在寒暄时,说些能引起对方共鸣的话,谈话便不致中断

    18.虽然谈话内容寻常,但如加上句“不要告诉别人喔!”却有助于彼此接近

    19.与一位不善辞令的人谈话,最好能由事实或经验组成的有关的话题开始

    20.评价对方的敌手,也可以制造谈话机会

    21.与一位年长的长辈谈话时,尽量以他年轻时代的事为话题

    22.提到对方可能不知道的事时,若先说“你可能也知道”,就容易引起对方兴趣

    23.重点重复对方的话。能让对方觉得自己正在专心聆听

    24.如果对方转变话题。不妨做出表示惊奇的动作

    25.扼要叙述前面说过的话,可消除空挡时段的冷场

    26.存有“交谈时偶尔也需要沉默”的想法,便不会为冷场所困扰

    27.接受对方的感情比接受对方的理论更能缓和敌意

    28.如果对方动气。可以暂时保持缄默

    29.在对方自我炫耀之前先行夸耀自己,会破坏气氛

    30.意图不明的质问会使对方怀疑自己

    31.打断对方的话,不满足对方倾诉的欲求,不能建立良好关系

    32.并肩齐坐,容易建立友好的关系

    33.在双方平常都未去过的地点会面。有助于改善双边关系

    34.如果初次见面的对象不止一人,对陪客不可冷落

    35.印制特殊的名片,可以当成消除紧张的工具

    36.偶尔不说话,而让对方开口

    37.让对方参加“小游戏”,可增强其“一体感”

    38.只要向对方表示关怀。对方也会以关怀回应

    39.对方如有“优越欲求”,便须装糊涂,以知为不知

    §§§第五节模式的第四步:对局

    对局就是按作局的步骤进行行动,与对方展开角逐,不断寻求优势,避免劣势,以达到目的。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烂灿,“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四)

    说实话,直到七月一日下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顶层的那间会议室里,当看着克林顿进门向自己走来的那一刻,水均益才意识到他们包括“虚拟”采访在内的所有看似繁琐的准备是多么的必要。

    和他们漫长的等待以及煞费苦心的准备工作相比,采访克林顿的过程却是那样地简短、紧凑和充实。

    七月一日下午一点五十五分,克林顿终于走进了他们已经在里面等待了四个小时的上交所那间房间。

    克林顿给水均益的第一个印象是显得非常轻松。一进房间,还未等他们开口,就向水均益来了一句随意的招呼:“哈罗!”

    第一次走近克林顿,水均益才发现他比自己想象的还要高大,足有一米八到一米八五之间。那天克林顿全身上下最醒目的就是一条红底小黄花的领带,还有就是他那双大脚。如果按我们中国的鞋码算,估计足有四十四到四十五号那么大。

    按照外国人的标准,克林顿长着一张“娃娃脸”。他的眼袋很明显,然而气色却显得不错。整个采访过程中,克林顿显得非常地诚恳。每当水均益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后,他总是把双手握在一起,两只大脚的脚背靠着脚背交错着叠在一起,身体微微向前倾斜。当然,也许这是因为克林顿曾经学过外交和法律,知道怎样和人打交道,也知道什么样的身体语言会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相信他身边的人不会不告诉他,他将面对的是几亿中国观众。对于一个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媒体的社会”里的人来说,克林顿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克林顿的确很聪明,思维很敏捷,也很会配合采访者。

    两人见面之后,为了使气氛能轻松一点,水均益主动和克林顿寒暄了起来。他说:

    “我叫水均益,是中央电视台国内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这是我们海外节目的主持人,所以说,你今天面对的观众将是……”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考虑着用什么词更加准确。

    这时,克林顿心领神会,马上接了他的话说:“国内和国外的观众?”

    双方会心一笑。

    采访开始后,他按照当初自己的设计先问克林顿为什么选择西安作为访华的第一站。

    也许是由于这些天的访问活动丰富,也许是因为刚和一些上海企业家共进了午餐,还处在饭后放松状态,克林顿略显得有一点疲劳,眼神不那么集中,他看看天花板,一边思索一边慢慢地说道:

    “我希望能从一个能够体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地方开始我的访问。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中国人民那种永恒的性格,当然我选择西安也是有个人的考虑。因为我认为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现在和她的未来,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了解她的过去……”他差不多已经进入状态了。

    水均益接着问他,最初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的。

    克林顿说:“噢,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我父母给我买了一套百科全书。书里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情况,像是索引一样从A到z,由浅入深。你知道当时没有电脑。我记得那时我一边看着世界地图,一边阅读有关中国的内容。那时大概八九岁。我被书中的内容迷住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想到中国来。”

    接着,克林顿谈到了他这次来中国的感受。他谈到了中国戏剧性的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他谈到了中国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的变化,谈到了在基层领导人的任用及其政策的制定方面,中国老百姓的发言权在增大。这时,水均益发现,他似乎已经找到了感觉。

    他说:“中国已经有了一种真正朝向开放和自由的趋势。显然,作为一个美国人,也作为一位美国总统,我希望这种趋势继续和增强,我认为,这种趋势是正确的,道义上是正确的,而且我也认为这对中国是有益的。”克林顿已经完全摆脱了刚开始时的那种倦意,显得神采奕奕。这时,水均益似乎感觉到克林顿有一点离题。“不能让他占据主动,”他对自己说。

    “除了这些以外,你有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水均益冷不丁问他。

    克林顿大概正在兴头上,没想到水均益会问他这个问题,他稍有些迟疑地说道:“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惊喜……”

    此时,他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赶紧改口:“让我想想,啊。我想,我是有一点吃惊。是的,我有两点。首先,在我来之前,我没有想到我与江主席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会被现场直播。随后,在北京大学的讲演,我昨天在上海电台热线对话都被直播了。我没有预期到能够和中国人民有如此公开和广泛的交流……”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呢!”

    扬阑

    现在我已经非常习惯于提问了。实际上,我已经以提问为生了。说得通俗点儿,我靠提问吃饭。我是记者。

    我甚至认为,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回答。有一个问题人人都必须面对:“你为什么活着,又将怎样活着?”每个人的生活本身,就在回答这个问题,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上帝是宽容的老师,五花八门的答案他都照收不误。至于给各人打多少分,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我正用年轻的生命,一天又一天地写我自己的答卷,这份答卷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其中有不少时候我感到困惑难解或绝望无助,或干脆就答得跑了题。好在上帝给我们安排的这场考试是开卷的,你可以去问别人是怎么回答的。

    《杨澜工作室》就是一个可以公开讨论答案的地方。有不明白的,我问,以求明白;有时明白了,还要明知故问,因为我估计电视机前的有些人也想明白。

    有感而发,有感而问,是节目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章伟秋(中央电视台记者)

    一、反躬自问

    “反躬自问”就是反过来问自己。善于反躬自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在采访前对所设计出的问题首先要问一问自己,能不能接受,是否不着边际,不到位,不得体。随便举个例子,“你是怎么想的”,谁都知道这是个很愚蠢的提问,但是它出现的次数还是不少。假如问这话前先问一下自己,这种提问恐怕就不会出现了。

    一般来说,在实拍前,记者都会对要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初步的了解,以使自己能驾驭这个报道。了解之后,对报道所涉及的几个层次的内容、大概什么方向,可以说都已过滤一遍,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时再设计提问,基本上能保证“内容”表达的万无一失。

    失语——语言苍白,不会说话,缺乏表达能力。

    失态——语言分寸失当,啰啰唆唆,喧宾夺主。

    失误——把握不住对方的话锋,不能追问,贻误战机。

    二、不耻下问

    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不藐视人,这在批评性报道中尤为重要。

    记者应争取与被采访对象有感情交流,要从理解对方的角度选择提问的内容与方式,使被采访对象减少乃至消除抵触情绪、防范心理,能心甘情愿地和你说实话、说真话。便于挖掘问题实质,顺利完成采访。

    三、旁敲侧问

    也可以说是投石问路。这一般针对被采访者难以启齿或者是顶牛的、正面问不出来的问题。

    记者的提问要让对方能谈到实质性的内容,这时针锋相对地“硬”问无疑是无效劳动,只有侧面迂回、旁敲侧问才有可能问出实话。

    水均益

    面临重大场面时的表现,我想最根本的就该是精力集中,集中在如何完成这次采访,而不是被“我的一举一动都在对方的眼中”、“我的节目将被一些人看到”等类似的问题所干扰,要集中精力听对方的回答,因为常常是问题与回答是相互派生出来的,这样才能在遇到出乎意想的情况时应变自如。

    应变时的反应应该是坦诚的:不解时可追问,惊讶时也可表现出来,发现他离题太远要设法拉回来,有一些必须要对方回答的问题要直截了当,用大众化的明了语言,否则就会给对方提供避实就虚的机会。

    白岩松

    作为主持人一定要刺激采访对象,我要坐到极善掩饰的人面前,如果不刺激他,我会很难受,我可能暂时忘掉了观众、身份,我也会刺激他,老百姓也有同样的感觉。相反,有的人老百姓不想你去刺激他。

    丹·拉瑟

    我曾经仔细研究过华莱士的采访风格:他的提问的方式、措词的特征;他的语气、手势、表情以及迅速跳过一个问题转而自然地提出新问题的本领。像推选作家一样,我在这类记者中首推华莱士作为榜样加以学习。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一问制敌技巧

    所谓一问制敌,就是只需一次问话就能将问题“搞定”。以此体现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问话技巧。所以,凡属这种类型的发问。就需要所问出的话具有相当的分量,做到一问而制“敌”、一问而见效。

    一问制敌的最显著特点在于抓住要点,只需一次问话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活动中。此道以其高效的优点而被许多人所用。

    一问制敌技巧,主要有回避式反问、委婉式发问和变通式发问三种类型:

    回避式反问

    所谓回避式反问,就是当对方向你提的问题使你很难作答时,为了避其锋芒,回以一句反问让对方作答。对方若被你的反问所套牢。你则可制胜;对方若不放弃自己的先机,你则可通过反问的语言尖锐性超过对方而和对方形成“问题”割据,那么,至少你也可以因此逃避尴尬。

    回避式反问的妙处就在于后发制人。不过,用这种办法时,切忌夹带攻击性的讽刺。否则。那就不叫回避反问。

    委婉式发问

    委婉式发问是属于一种含蓄型的问话方式。这种方式大都适用于礼仪性的交际场合。即真心地向对方发问,以换得对方坦诚的笑容。无数事实可以证明,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对于对方发问都会有反应的,所以,问话的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答话人的情绪。应该说,在某些特别情况下有的问题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较多的麻烦。这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委婉式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又达到了自己提问的目的。

    以委婉式的口气向对方发问,这样。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且还可以探到对方心里的虚实。无数事实证明,性情再暴躁的人,遇上委婉发问者,他若还能不依不饶地发起火来,想必他也是怪物了。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或调整原来的语序、句式或词语,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只需通过一句问话就得以更准确更有力地表达。并直接影响谈话结果。这种问话通常被称为变通式发问。变通式发问最主要的是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加工”能力,做到无论什么场合遇上什么样的人都能应对自如。

    §§§第六节模式的第五步:结局

    加减交际谋略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回到“阴阳”,是要求施谋者对谋略的结局作出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果说“成败”这个环节是结局,回到阴阳就是“后结局”。结局求胜,后结局求不败;结局求兴盛,后结局求得中。

    求功是制胜,求中是安全。制胜和安全,是交际谋略要达到的两个目标。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烂灿,“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水均益专访美国总统克林顿(五)

    克林顿这番话后来成了西方媒介在报道克林顿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消息时被广泛引用的一句话。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样一条好新闻却是出自当时这样的一个背景:水均益那个适时的追问打断了克林顿正欲发挥一番的关于民主的话题。而克林顿也的确很聪明,他不仅没有让水均益失望,而且还给了水均益,给了中国人一个值得喜欢的回答。

    然而,克林顿毕竟还是克林顿。他是美国的总统,是以“自由世界”标榜自己的国家的领导人。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政治家。尽管按照他们事先商量好的方案,水均益在采访中几乎没有给克林顿什么机会,但是,克林顿还是没有忘记替自己的国家做一点宣传,只不过他措辞还是比较含蓄,不失总统级的风度。

    二十五分钟的采访下来,水均益不禁在问自己,这是美国总统吗?真希望美国总统就是我见到的这样,希望他表里如一,更希望这位年轻的美国政治家回去以后别再找中国的麻烦。

    从时间上算,克林顿是水均益采访的外国政要中最近的一位。然而,他也是最难采访的一位。

    困难不仅仅在于克林顿是被认为当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家大业大,“谱”也大。联系采访的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绝处逢生。更难的还在于,由于中美关系甚是微妙,如何巧妙地设计这次采访以及采访中的提问也可谓费尽了心机,绞尽了脑汁。

    对于水均益个人来讲,采访克林顿又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近几年,总是有人问他,你采访了那么多的外国政要,怎么没有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的确,这些年来,他采访过许多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但除了个别几位以外,多数是一些小国家的领导人。水均益他们曾经三次争取专访叶利钦,但每一次他都只是和这位俄罗斯总统擦肩而过。美国总统就更是遥不可及。一九九七年随同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他曾委托中央电视台驻美国记者站的同事向白宫发过一份希望采访克林顿的申请,结果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当记者的,最不愿看到的就是采访机会从眼前溜走。而当了十几年记者的他有一个“坏毛病”:越是困难的事就越想把它做成。对于他来说,采访克林顿就是这样的难事。它就像是一次挑战,一个为了更进一步而必须越过的台阶。!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话呢!”

    水均益

    有一篇报道曾把我称为中国记者中采访外国总统的“专业户”,这名字听上去虽然和农牧渔副业有那么点靠近,比如,“养鸡专业户”、“养鱼专业户”,等等,但是,我却很喜欢。因为,我喜欢采访那些著名的外国政要。我喜欢通过和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来研究他们的过去、他们所扮演或者扮演过的角色以及他们所以那样地与众不同。

    我采访过的外国政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个国家的领袖人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韬光养晦;他们或声名显赫,或臭名昭著,然而,他们却都属于那种具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他们周围的人民的生活。他们的话题容易成为报纸的标题,虽然他们的思想并不都那么深邃;他们作出的决定很可能令我们这个世界的进程发生深刻的变化,虽然他们的决定有时候并不被所有的人所接纳。

    他们属于当今世界的政治家们。每当我有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坐在这些政治家的对面,我总能有所收获。在他们的滔滔不绝中,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历史滚滚的步伐。

    【现在请思·该怎样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快快学起来

    清除失败我要告诉各位。要是你让焦虑干扰你的心智。很可能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若是你让“某事会发生”的想法钻进脑袋里,你将“让”这事发生。因此,你得把那种可能性赶出你的脑袋,这得配合你的注意力、努力和决心,但你一定能办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