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谣》:感奋之谣
这是一支唱给军人的歌谣,它的曲调舒缓但充满激情。作者在这本书里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设计百转千回的情节,没有让我们看暴风骤雨样的时代变幻,他只是写了一个和平时期的军人古义宝,写了农民的儿子古义宝在军营里的奋斗经历。书从古义宝当兵写起,写他当新兵时就暗暗发誓要干好留在部队,写他怎样为了当典型进到炊事班,怎样甘愿吃苦做好事受表扬,怎样知道给领导送礼,怎样参加了双学会当上了司务长,怎样生生掐灭自己心中的爱情,怎样一级一级地得到提升,怎样扭曲了自己的本性,怎样自我惊醒认识了自己,又怎样从挫折中奋起……作者的笔像把我们带到了一条小河旁,让我们看水在不宽的河道里怎样舒缓地流动。小河里没有震耳的涛声,没有壮观的瀑布,只有水的自然流淌,只有鱼的本能游动。但这小河边的景观却能让人激动,因为这景观我们许多从底层来的人都曾经见过,对每一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小河边的景观不可避免地勾起了人们的回忆,让读者重新回首往日的生活并做新的审视。审视的结果是看到了那个年代生活的本真面目,看到了人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实相,看到了人性被扭曲压抑的深层原因。小说讲的是一个军人的经历,表现的却是一代人的命运,思考的是人在生活激流中怎样保存天性中美好成分的问题。我们这些和古义宝有着相同出身的军人,读这本书不能不回忆起过去的日子,不能不想起军中的许多事情,不能不记起军中的许多人物,这种回忆让人心酸,让人怅然,让人长叹,也让人释然:我们毕竟从那个年代走过来了,我们的身上心上虽有伤痕,可伤口总算已经愈合,我们把人身上和心里应该保有的东西差不多都保留了下来。
一部好小说读完之后,读者的感觉通常会有四种:或是受到了震撼,合上书后哑口无言,坐在那里陷入长久的沉思;或是得到了快慰,合上书后笑容满面,急于起身向亲人向朋友述说书的内容;或是十分感奋,合上书后坐卧不宁,生一种立马要去做成什么的冲动;或是勾起了伤感,合上书后沉入淡淡的忧闷之中,起身在房间里慢慢踱步。《兵谣》给我们的感觉属于第三种,它让我们读后感奋不已,也想像古义宝在农场那样,去放手大胆地干一桩事情,也想像他在现场会上发言那样,去痛快淋漓地发一通感慨。
感谢作者给我们送来了《兵谣》这首感奋之谣,它让人听后不甘消沉,让我们身上的血流加速,让我们也想主动解除外加到自己身上的种种束缚,让我们决意向前迈步。
《乡谣》:伤感之谣
这是一支唱给乡村农人的歌谣。它的曲调悠长而略带伤感。作者主要写了农民汪二祥大半生日子的过法。先写他在父亲的护佑下无忧无虑地打发日子,写他在父亲的操持下娶了一个漂亮的妻子;接着写他失去父亲后独立撑持家庭的艰难,写他的家庭怎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怎样失去了妻子和儿子;而后写他一个人打发很不随心的日子,怎样度过了饥荒年代,怎样再婚却又失去了老婆;写他经历“文革”的变故;最后写他在新时期怎样当了小贩过上了稳定的日子,又再一次拥有了家庭。汪二祥的经历和他所过的日子,极有典型性,他不仅是江南农人的代表,也差不多是整个中国农民的代表。汪二祥的命运曲线,和几十年来许多中国农民的命运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作者以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深刻了解,写得从容自如,如同把一幅又一幅江南农村的生活画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在展示这些画面时,猛一看去是不动声色不动感情的,甚至是带了嘲弄的,其实仔细观察和体悟,就能发现作者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农民出身的黄国荣在述说农民的苦难时,不可能保持零度感情,不可能无动于衷。智商不是很高的二祥为何要经历那么多的苦难直到老年才找到一份安稳安宁的日子?难道只应该怪罪他的智商?小说里其实含有严肃的追问。黄国荣唱给农人的这支歌谣,充满了感伤意味。只要想一想二祥第一任和第二任两个妻子的离去,都与他无力养活她们和孩子有关,就让人心酸,中国农民的日子过得太艰难了。
描写农村生活的当代小说,从传达的情绪上看,大致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充满欢乐情绪的,读了让人心里轻松;一类是充满悲伤情绪的,读了让人心头沉重;再一类是伤感与喜悦交集的,读了让人沉思却又心获慰藉。我喜欢第三类小说,《乡谣》就属于这类小说,它对农民生活的真实状况不存在遮蔽现象,它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有关中国农民的问题,却又不使人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乡谣》的结尾部分让二祥有了新的家庭,有了老伴儿,这使我们读者的心里得了不少宽慰,但愿二祥晚年的日子越过越好,使他心头的创伤得以彻底平复,顺利度完他的人生。二祥在小说中的结局昭示着中国农民的未来会有好日子。
《街谣》:忧思之谣
《街谣》是作者为都市下层市民唱的歌谣。它的曲调低沉,节奏急切。作者主要写了闻心源、莫望山、沙一天、贾学毅几个在出版行业做事的男人的人生奋斗经历。因为城市生活的热闹和喧嚣,因为城市人的拥挤和浮躁,黄国荣在这部书里叙述的节奏也变得快起来,人物你来我往,故事场景不停变换,矛盾冲突变得异常激烈。就可读性来讲,这本书的可读性最强。
写城市生活应该不是农民家庭出身的黄国荣的强项,但他选择的生活面——出版业却是他最熟悉的。他自己在出版行当里干了许多年,对其中的暗道机关角角落落方方面面都非常熟悉,这样,他写起来就照样得心应手。作者的这种巧妙的选择值得称道。正因为他在选择施展叙述本领的场所时用了力气,所以《街谣》中的人物便一个个活灵活现地向我们走来。闻心源的刚正多才,莫望山的重情重义,沙一天的官场钻营,贾学毅的贪色贪钱,都被作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其中,我觉得写得最有深度的人物,是沙一天和贾学毅。沙一天出身于城市的贫民家庭,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为此,他和一位省级干部的女儿结了婚;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最终使他和妻子无法交流,作者将这种自卑写得十分出色。他在官场钻营的本领也很是高超,他去局长家里联络感情的手段令我们大开眼界;他最终弄到了官位,他的晋升和离婚差不多同步进行,作者对他坐上副局长官位后那份满足和自豪的描写极是传神。贾学毅与沙一天相比别具特色,他是一个丧失了所有信仰和道德信条的人,他的全部作为,就是满足自己的感官需要和对金钱的追求,他当面说的话和他背后做的事常常完全相反,没有任何信义可言。对女人,他只是把她们作为泄欲的对象;对男人,他只是把他们作为自己夺取金钱的工具,这种人已经完全退化成了动物,对爱、同情、怜悯、真诚这些人类珍视的东西全部不屑一顾。读这本书,这两个人物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他们的所作所为令我不寒而栗。我觉得,黄国荣写出这两个人物,是对当代文学的一种贡献。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作者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当代城市生活中抓出来的。所有今天仍在城市生活的人,只要仔细环顾一下自己的四周,就不难发现这两个人的影子。一想到像沙一天和贾学毅之类的人物正活跃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能就会不自主地打个寒战。这,大约也是黄国荣塑造这两个人物的目的。他可能就是要用这两个人物来警醒我们,让我们对一些人精神退化的情况保持警惕。作者在这部书里当然也表达了他对正义正直的信心,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高兴的场面,但我宁愿把全书看作是在表达一种忧思,一种对当下人的精神状况的忧虑。在我们的社会进入转型期,我们的国家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在物欲被唤醒并开始膨胀的时候,这种忧思和忧虑是应该有的。
在当代表现城市生活的小说中,有一类小说数量不小,即那些写人的解放过程也即人的精神上升过程的小说,写人怎样把缠在自己身上的旧的束缚,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束缚解脱掉,开始获得身、心包括性的自由。但像《街谣》这类注视人的精神退化表达忧思的小说还不是很多。但愿这部书能引起更多的读者的注意,从而对城市人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给予关注。
感谢黄国荣给我们送来了三支好听的歌谣,祝愿他继续唱下去,这个世界有了歌谣会更加美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