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痛苦的这一点已无可辩驳,正常的死亡一般总要伴有疾病,不正常的死亡差不多都要伴着肉体和精神上的难受,所以人在叙述关于死亡的故事时,情绪上总要或大或小地起些波动,用词造句时与叙述其他事情相比总要有些异样。但《圣诞》(载《天津文学》1990年第二期,作者王立)的作者在叙述一个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时,却平静地使用着最平淡的语言。比如第一章中的二狗之死,作者只讲:“那时候,他的喉头猛地一紧,他后来就没气了,二狗就这么死了。”对于大狗之死,也只说:“大狗又抽了一袋烟。他就去里屋找了根绳子拴在屋梁上。他老婆端下面条时他已经吊死了。”讲这些话的这种冷静平静镇静样儿,和说“俺中午吃了三碗面条”一样的毫无区分。作者的叙述如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在死亡面前也是异乎寻常的平静。譬如第二章中的黄仲,在知道了对方要来报仇时,还平静地催着:“要咋样你就来吧,我可是等了你好些天了!”“咋不快动手?”第四章中,母亲知道儿子倒酒要毒死她,竟然注意观察着儿子的动作,儿子的手一点不颤,呼吸也很平稳匀称,她满意地点了点头:“真是我的儿子!”还说:“把砒霜都放我碗里。”这种对死亡的反常平静不能不令人心惊。我读完全文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的笔真冷!冷得叫人震骇。
作者笔下的人物何以会在死亡面前保持平静?如果他们是有坚定信仰的革命者,为了捍卫信仰平静地去死,这可以使人明白。如果他们是把世界看透的哲人,把死看作生命的正常过程去迎接,这也可以使人理解。但《圣诞》中的人物只是一些普通的乡下人,他们这样做就让人很费思索。我用了一点力气最后在文中找出了答案:这些人活着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和烦恼太令他们痛苦,这痛苦在量上已使他们无法担负!比如文中的大狗,他偷粮食的事已被四清工作组发现,一场批判和斗争就在眼前;他和父亲一起勒死了弟弟,这笔良心债总在那里欠着,活下去要受的这份苦痛令他心惊,既然活着如此难受何不用死来摆脱?再如文中的老鹰,他因为说了实话导致了大狗的死去,因为老实地把小凤的信交给老师导致了小凤的跳井,因为黄仲的无端报复坐了二十年大狱把青春应享的东西全部丢去;因为报仇把黄仲打死要重新接受惩罚,在他的生活中将不再有欢乐和幸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会去平静地“跳井”。
《圣诞》的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平静地去叙述这些在死亡面前保持平静的故事,表面上给人一种对死亡自然包括人世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的出世感觉,其实内里响起的却是一声饱含着激情的呐喊:快来改造我们人类自身!在这副冷淡的外表背面,作者正激动地站那里向人们叫道:快看看吧,人世的苦难有好多全在于你们人类自己!第四章中的母亲,如果没有爹对娘的强娶,如果没有虎子的兽性大发,如果没有儿子的不解,如果没有来自这几方面的折磨,何以会导致母亲平静地去喝砒霜?你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反省自己?难道应该只去怪罪大自然对人类的折磨太多?
一个对一切现象都平静视之冷淡待之的人,一般都不再去有所作为,他们只是用第三者的态度去对人世冷眼旁观,是谓清静无为。《圣诞》的作者还在写《圣诞》,还在做事,就证明他对人生和死亡还不能完全保持平静!他只是把自己对人类命运人生状况的热情关注隐藏在冷淡平静的外壳之下,他用他那支冷峻极了的笔给他的火热心肠画了一套外衣。
《圣诞》以平淡的语言平静地叙述让人不能平静的关于死亡的故事,从而给读者以震动,在读者心里激起更大的不平静,让读者去思考诸如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这些大问题,这是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功。《圣诞》给我这个小说作者的启发就是:在艺术表现上有时可以来个“反常”:该热烈时偏要平静,该激动时偏要漠然,该悲哀时偏要高兴,该镇静时偏要冲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