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初,我应邀去雅典参加希腊著名作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的纪念研讨会。那是我第一次去爱琴海边,也是一次时间很短的旅行,不懂任何外语独自出行的我一路惶恐,只想着平安抵达和返回就行了,根本不敢想还有其他的收获。停留雅典期间,在雅典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作家、学者杨少波先生告诉我:雅典有一名女作家玛琳娜,和你的遭遇一样,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你愿不愿见见她?我一听有这样的事,急忙点头说:当然,如果对方也愿见面,就请安排吧。最后定下的见面时间,是在我启程返京的那天上午,我去机场时先去她所在的一所语言学校,见完后就直接去机场。
前一天晚上雅典下大雨,雨势很猛,这使我入睡前有点担心次日的天气影响与玛琳娜的见面。还好,第二天上午天晴了,少波驾车带我和著名翻译家李成贵先生去往玛琳娜所在的语言学校。在车上,我一边看着陌生的街景,一边在脑子里极力搜索能给她安慰的话——我知道失去儿子的全部痛楚,何况她还是一位母亲。
我们先被领进她的办公室,后到一个小会议室坐下。玛琳娜热情地请我们品尝咖啡和点心。我和她虽然语言不通,但我能从她的表情和动作里感受到她的善良。她是一个身材娇小的人,仔细观察能发现她脸上仍留着经历过重大灾难的痕迹。简单的寒暄过后,玛琳娜先开了口,她说,她听说我写了《安魂》这本书,知道我失去了儿子,她和我有相似的经历,她有个儿子叫瓦尼斯,也因为患病,在多国求医无果后离开了她,走时才十八岁。她简要介绍了瓦尼斯的病和治疗的经过,并说,她也因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诺言》……她述说时声音低沉而平静,我知道她在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感情。李成贵老师的翻译让我准确理解了她的话意和心境。轮到我说了,我那一刻突然意识到,我原来准备对她说的安慰话此时说出来并不恰当,我只好也介绍我儿子的病和治疗经过,可没说几句,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方那种理解的注视让我对泪水一下子失去了控制……
分别时,我对她说,我希望能早日看到《诺言》的中文版……
感谢七十多岁的翻译家李成贵先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把《诺言》翻译了出来,感谢杨少波先生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对。我有幸最早得到了译文的电子文本,能够先读到这本玛琳娜饱蘸着泪水写成的书。
这部非虚构著作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它的结构形态。
这部书在章节的命名上,有时间的,如“十月”“春天”等;有地点的,如“美国”“雅典”等;有人物名字的,如“安吉罗斯”“安东尼斯”等;也有用一句名言的,如“应给予你们因你们祈求”等;还有用肉体感觉的,如“疼痛”“屈辱”等。猛看上去,非常随意,颇不一致。但这种随意和不一致恰恰符合一个失去爱子的母亲的心理,与一个被痛苦折磨的女性的心境相符。想起哪一段时间就说哪一段时间,想到哪个地点就说哪个地点,想起谁就说谁,想起哪句话就说哪句话,想起哪一种感觉就说哪一种感觉。读者翻开这部书,可以从头看,也可以从你翻到的任何一节开始看,都可以看明白,都可以有所获得。这种看似随意和不一致的结构方式,倒是别具匠心。
这部书可被归类为一部长篇散文,但其中有不少诗篇,把诗和散文杂在一起,也很精彩。凡是不好用散文语言描述和表现的地方,就用诗句来完成,这也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部非虚构著作中最打动我的内容,是作者描述儿子与疾病抗争的情景。
当一次没有效力的治疗开始时,儿子这样问母亲——
我什么时候能出院?
不知道,我的心肝。会告诉我们的。
那学校怎么办?我要上学。
你会去的,我的宝贝。我们还要耐心等等……
这几句对话让我们明白,瓦尼斯从来就没准备在癌魔面前认输,他心里想的是病愈之后去上学,去开始正常的生活。
在午夜来临的病房里,当另一个病友病危被抢救时,儿子默默敲击着笔记本电脑的键盘——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崩溃的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最大的崩溃就是生命……我们进行的战争只能在精神层面……
这个场景让我们看到,瓦尼斯清醒地意识到,他和疾病的斗争是一场精神层面的战争,他此时的身份是战士,他不会后退。
在另一次治疗中,儿子受到败血症的威胁,整整搏斗了两个昼夜,高烧四十二度。他开始说胡话。寒冷,发抖,全身通红,像被火烧似的,全部指甲发蓝。在短暂的清醒时刻,他对妈妈说——
妈妈,求求圣母玛利亚!
好的,你也求求她!……
这个场景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为了战胜癌魔,瓦尼斯在无助时多么急切地想寻找到精神武器。
有一次瓦尼斯在雅典“健康医院”进行放射治疗,正好赶上他所在的中学进行考试,他坚持要参加,妈妈只好在他治疗结束后,用汽车直接把他送进了考场。他极度疲劳,却尽量集中精力,回忆忘掉的课程,他对妈妈说:别着急,我们会通过的……
瓦尼斯的这个举动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他的顽强和勇敢,他在精神上一直企望着战胜癌魔。
当剧烈的疼痛向瓦尼斯袭来时,无论他采取什么坐姿,都不能避免疼痛。晚上躺在床上,没有一个位置能减轻他的痛苦。很多次,他不能挺直头部。但是,他一句抱怨的话也没有,只是问——
妈妈,我们还能做什么?
祈祷,我的宝贝,祈祷。
做哪个祈祷?
你想做哪个就做哪个,或者你就简单地说,主啊,阿门。或者,主啊,怜悯我……
读着这样的描述,我的心都碎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一个多么顽强的生命呀!他一直在想着重返学校,重返人群,重返正常的生活,面对疯狂的癌魔,他一直在抵抗,尽管在败退,却至死不愿向对方低头。瓦尼斯的表现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儿子周宁,想起了周宁当初抵抗癌魔的情景,两个年轻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相异,但他们在人生灾难降临时的表现却很相像。
玛琳娜用一个母亲的观察力和一个作家的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的不屈和尊贵。
这部非虚构著作最吸引我最让我难忘的,是它强烈的思辨性和哲学意味,是它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一打开书就能知道,书中思辨性的文字很多,字里行间思辨的味儿极浓,书里到处都在提出疑问和追问,书中也充满了解析与论证。思辨性强是这本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我们知道,希腊那块神奇的土地,是最滋养思想家的地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大思想家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穷究事理,善于追问,是这里的文化传统之一。玛琳娜这部书的写作承继了这种传统,她在书中追问和辩说了很多与我们的人生紧密相关的问题。
人怎样承受死亡之痛?这是玛琳娜问出的第一个问题。
她说,死亡之痛是最可怕的痛苦,会使活着的人感到彻底的绝望从而使灵魂产生剧烈震荡。对这种痛苦,弗洛伊德建议用“哭丧”的方式去承受,心理治疗师建议用“现代安慰技术”去疗治,医生建议使用镇静药物去慢慢消除,但这都不能提供真正的帮助。她以她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祈祷和爱,可以使这种痛苦稍稍变轻变得勉强可以承受,可以使你不被击碎,不去想到以自杀来毁灭自己。
既然每个人都要死亡,那我们为何还要生存?我们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是玛琳娜问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她说,加缪把生命看作荒谬的东西;萨特认为生命是失败,创造是失败,人的努力都是枉然,无论你努力做什么,都是枉然,都无意义。她在反复的论证之后认为,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用爱,用尊重去创造有形的和无形的世界。这也就是我们活完短暂一生的意义。
人死亡以后会怎样,一切都结束了吗?
我们存在这世界上是偶然的吗?
上帝造人的目的是为了把人当玩物吗?
我们活着能按自己的意愿任意行事吗?
怎样把自由和爱结合在一起?
怎样把自我和集体结合在一起?
玛琳娜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然后又一一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其实是一本思想录,是一个女性在遭遇了巨大的人生痛苦后,沉入思考的一本笔记。读这本书,等于是在读一本生动的人生哲学教材。
读完全书,我的感觉是:玛琳娜固然是一个失去爱子的不幸母亲,但上帝其实也给了她回报,那就是让她更清醒地活着,让她代表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去追寻生育孩子和繁育生命的真正意义。
无论作为一名作家还是作为一位父亲,抑或是作为一个男人,我读这本书都有收获,为此,我要向玛琳娜表示深切的谢意和敬意!
祈愿瓦尼斯和周宁能在天国的享域相遇,并成为好朋友!
癸巳年仲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