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它用古老而优雅的词的形式来表现这场灾难。在这本书之前,我读过表现这场灾难的报告文学、自由体诗歌、剧本、小说和散文,但用传统的文学形式——词——来表现这场灾难的书还没有读过。也因此,读这本书让我获得了一种很新鲜的艺术享受。词这种诗歌形式,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其曲调来源于唐时边地和外域的少数民族,以及民间的土风歌谣,在音韵上很好听,读起来特别容易上口、入心。在那首表现灾后家园重建的《喜迁莺·温馨人家》里,作者写道:
芳谷秋态,穗间清风露,扑香沾带。庭里池莲,蛙语如歌,似庆主人幸在。新檐又迎归燕,旧翘依然堪爱。石砌院,赏别致小楼,伤愁渐解。
灯下人三代。儿孙绕膝,笑语欢颜待。厨里贤妻,精制酒菜,桌上举杯豪迈。拼醉共赏月,都已开怀大快。温馨态,听后人感慨,乐见家泰。
读上去犹如在听羌族的一首民歌,韵美,词丽,让人忍不住和着韵律摇头晃脑,陷入沉醉。
我看重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不是灾难的采访者,而是亲历者,且还是一个官员。作者左代富就是重灾区四川绵阳市的常务副市长,死伤惨重的北川县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地震发生时,正在办公楼里的他亲身感受了那种无助和恐惧;之后,又是他带人最先赶到北川县担任抗震救灾的指挥长。他所见的真实和所感的真切,不是一般采访者所能比的。也是因此,他的文字更应该令我们读者珍惜。多少个亲历者因不擅用文字表达,而让内心的真实感受成了秘密。如今,我们有了左代富的词,可以由他的文字窥见灾难亲历者尤其是一个灾难亲历官员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很有典型意义。如今,官民的矛盾和隔阂已是一种不可否认的存在,社会上的仇官心态无处不显。鉴于此,了解在大灾大难来临之后,身在灾难中的官员真实的内心世界,不会没有益处。在那首抒写目睹北川震后惨景的《定风波慢·使命》里,作者写道:
满城血,腥涌衣衫,染红断骨愁面。绝望哭声,悲切震撼,犹碎人肝胆。遇难人,紧闭眼。无数苍生正逃险。惊见,顿生悲情满,衷肠寸断。
已是共悲惨。既为官、应听民召唤。把人生,紧系天灾大难,许与民生愿。勇担责,不躲闪。誓于羌山共患难。迎战,不计身险,长留前线。
读这首词,我们看见了一颗勇于担责、誓与民众共患难、长留前线抗灾救人的官员之心,禁不住心生感动。官员队伍中肯定有败类,但在这场灾难中,更多的官员是与人民心贴心的。
我爱读这本书,是因为书里的词句中蕴含着浓烈的对兄弟少数民族——羌族的挚爱。北川县是羌族的聚居地之一,在5·12大地震中,北川县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羌族的父老兄弟姐妹死伤惨重。对于总数只有三十二万人的羌族来说,这次的人员损失是太大太大了。作者的每首词里,都满含着对羌族人民的殷殷关爱。在卷一的“五月围城”里,作者在《剔银灯·夜会》里写道:
无月夜风暗扑,帐内孤灯燃烛。例会三更,众人齐聚,汇总死救伤扶。愁心孤独,言悲处、男儿痛苦。
天欲负人尽负,不忍命归尘土。墙下残伤,如我亲故,甘替伤员做主。集思谋虑,细筹划、明天救助。
词句里,含着多少焦急和焦虑呀!
在卷二的“人间奇迹”里,作者在《念奴娇·孤独》里写道:
湖尾风寒,小湾清烟慢,纸火无力。一曲羌笛愁情满,泪洒凄凉白衣。跪卸尘墟,手轻心细,恐惊土中妻。断骨悲眼,忍看风雨同凄……
词句里,含着多少同情和心疼呀!
在卷三的“大爱无疆”里,作者在《河传·老翁获救》词里写道:
见状,情重。人愁僬,心似烈火燃烧。难忍老翁苦煎熬,思着,救人出土壕。
墟中侧身人靠拢,轻轻动,劝把君外送。过尘堤,有人依,就医,治伤入关西。
词句里,全是关切和关心呀!
在卷四的“羌山永昌”里,作者在《蜀葵花·羌绣》里写道:
窗外山羊白,深嵌红枝叶。赏景几织女,长放线,织秋色。把红绸千针,绣上今年时刻。再现崭新羌山家园……
词句里,对羌族人民又过上新生活有着多少宽慰和欣喜呀!
《羌山天难》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