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从开始构思写作到最后印出,差不多用去了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间虽然也写了些其他作品,但主要精力在这件事上,总在想着怎样把这个活儿做完,做得尽可能好一些。十年间,它始终像一个沉重的背篓压在我身上,使我不得安生。当然,这背篓是我自愿背到身上的。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生出了一个野心,想把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这一百年间走过的脚印用小说的形式保留下来,而且想在小说中对这溜脚印做番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认识,进而弄清我们人类从20世纪究竟收获了些什么东西。我想这件事要是做好了,可能会有点意思。也就是因此,我背上了这个沉重的背篓。凭自己的学养和艺术准备,尤其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事所知甚少,干这样一桩活儿就有点累,可我想,老百姓种庄稼不累?人活着总得干活儿,干吧!于是就干下来了。这个活儿是分段干的,也就是分卷写,写完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一卷,三卷分别写完后又作了一次修改,才又印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原来挺担心读者读时会有不连贯的感觉,你读后觉得是一气呵成,这让我放心了。至于书名,我想,如果把公元纪年以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比作一出戏,那么20世纪的人类活动只是这出戏中的一幕,于是我就把书起名为《第二十幕》。这出戏还要演下去,但愿读者看完了《第二十幕》,对第二十一幕的剧情发展会有一个大致的预见。
第二十一幕戏会不会更加精彩?
(二)
你注意到这点很重要。我虽然读了一些经济学方面的书,但对经济发展规律并不懂,我只是在写人的过程中感觉到,人聚敛财富、博取荣誉的欲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的经济活动只有和其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他才会全力去干。我们国家现在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可能也是基于这种认识。书中所写的尚家的丝织业,只有当它成了尚家自己的家业之后,尚家人才能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干。全书开始的时候,尚吉利丝织业是私营经济;故事结束的时候,尚吉利丝织业又成为私营经济,这既是20世纪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真实现象,同时也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们的生活总是呈螺旋式变化,象征着人类迈步向前的轨迹在某些时候几乎成为一个圆圈,起点和终点极其相似。人类有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自以为自己可以跑出很远,已经远离幼稚,但实际上回头一看,离出发点依然很近,这有时真让人难以接受。这本书如果能让人读了以后自觉地回视并丈量我们所走过的直线距离,倒也算它存在的一种意义。
(三)
人最基本的生活空间是在家庭里和家族内,展示和透视这个空间的景致,由此来反映和表现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并进而对人的生存意义和整个人类的生存境遇进行思考,是许多作家都在做的事情。但作家们做这件事情的本领、方法又各有不同,这有点像一群导游各带一队游客到异域旅游,有的导游让游客骑马去看各种奇异的植物,有的导游让游客坐车去看稀有动物,有的导游让游客坐船去看湖光山色,有的导游让游客徒步去看都市风景和系列雕塑。《第二十幕》与《古船》《白鹿原》不同的是,它领游客看的是一个设计独特、可以旋转升降的舞台,且那舞台连通一个山洞,进洞每下一个台阶,都可以看见一个人性花园,花园里林立着许多灵魂标本,逐一看去说不定会大开眼界。
这个问题我还是就此打住,相信读者读完作品会得出自己的看法。
(四)
一个早春的上午,我和一群文友到一处三国古城遗址游览,那古城据说当初是被突然毁掉的,如今已经全部沉入水下,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片水面。这片水面如今被一家人承包养鱼,养鱼人告诉我们,他平日为鱼塘清淤时,偶尔还能挖出一些陶罐和砖头;在一些月光凄迷的夜晚,他还能听到一些人的笑声;在另一些无月的夜晚,他又能听到人的哭声。他说完送给我一块砖头,说是从塘里挖出来的,还指给我看那砖头上横竖相交的纹印,说,在有些夜晚,这些纹印还会发出光来。我当时很惊奇地望着那块来自水下的砖头和它上边的纹印。
一个冬日的午后,我站在一栋高楼上向下俯瞰,注意到下边的街道、电线和远处的田埂、水渠、林带都成横竖相交形状,在那一刻里我想,如果要用一个最简单的图形来表现这个世界,那这个图形就应该是由横竖相交的线条构成。
一个灯下读书的夜晚,我留意到一页书上竟有五个“网”字,于是我想,外部世界在人类意识里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网”。水网、电网、公路网、法网、情网、关系网,这些词汇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
一个寒风呼啸的夜里,我坠入一个噩梦中,一位持刀人对我说:你必须在天黑之前抵达旅馆,否则就杀死你!可旅馆所在的方向他又不告诉我,面前的路上又到处都是十字路口,我往哪里走?我糊里糊涂地拐着弯走,直到吓醒为止。
所有这些经历和遭遇,促使我在《第二十幕》中设计了那个类似族徽的符号。它确实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体现了我对现实世界、历史文化、人本哲学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是什么,读者会从书中读出来,我还是别说出来的好,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