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燕云梦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童贯很荣耀地回到开封城,他突然发现,一个更大的战场在等着他。在这个战场上,危险真正地笼罩了他,就算再多100万的军队,也没法替他挡灾。

    皇帝和首相一起恶搞他。

    王黼拿了一张纸去见赵佶,上面写着童贯在江南发布的那道诏书。这相当于罪己诏。赵佶大怒,既羞又愧更怒,按惯例,下一瞬间童贯就会倒霉。

    王黼满意了,他又成功地拆了一个人,搞倒童贯,他的势力会升得更高,甚至会渗进军队里,成为集政、军于一体的大佬,这是蔡京都没法比的。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得意,立即就浑身冷汗。童贯反击了,武装太监不仅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而且迅速做出了反应。

    具体的招数史书里没有记载,但结果是王黼大惊失色,立即投降。投降?罪己诏的事怎么办?影响怎么消除?皇帝的记忆怎么抹去?这总得有个说法吧?

    童贯一概不管,谁挖的坑谁去填,王黼小儿,你去想办法吧!王黼欲哭无泪,这活儿的难度太高了,谁有记忆清除器借用一下,不然只要皇上记得罪己诏,这事儿总有再翻出来的一天。想来想去,王黼想到了一个利己利童贯也利赵佶的好办法。

    他先去见赵佶,这样说:陛下,南方平定了,经济复苏了,花石纲恢复了,辽国快灭亡了,您还想要燕云十六州吗?如果想,那么得尽快,别被女真人都抢光了。

    赵佶既喜又急,朕要,一定要燕云十六州。

    好,那么童太尉……

    让他出征。

    赵佶搞定了。王黼再去见童贯,太尉,您英明神武,天下无敌,眼前大好机会,您定下的联金灭辽的计划可以实施了,我作为帝国首相全力支持您!

    童贯惊喜,真的?

    当然,在我的建议下,皇帝已经同意了,由您率军出征。

    好,童贯满意。

    王黼也满意,联金灭辽,这事办成了,普天同庆,谁也不会再记着罪己诏这块小阴影;要是办砸了,天塌地陷,在更大的麻烦面前没人理会小错处。

    趁童贯高兴,他又加了一句:太尉,自古打仗费钱粮,为了您能顺利北伐,我决定亲自接手财政,希望您能同意。

    童贯同意。之后王黼把枢密院踢到一边,在三省设立经抚房,专门为北伐筹款,命令每一个宋朝的成年男丁都要上缴免夫钱,这一项他刮到620万贯。想了想,他觉得意犹未尽,北伐是要过黄河的,那么顺便把黄河也修一下吧。

    修黄河利在全国,像淮、浙、江、湖、岭、蜀等地的,和黄河不沾边的男丁们也有责任,太远出不着力是吧?那么出钱。每人至少20贯,这样他又刮到了1700多万贯。

    综上所述,堪称一份罪己诏引发的血案,联金灭辽达到了王黼、童贯、赵佶共同受益的目的。

    事实上宋朝也必须得出兵了,计算一下时间,这时距离上次金国使者离开开封城已经过去了近10个月,战场瞬息万变,辽金之间的局势早就天翻地覆了。

    事情从耶律延禧说起。

    这位仁兄的心态非常好,上京都危在旦夕,他却很悠闲。他公开对外界宣称——我和宋朝是兄弟,和西夏是舅甥,就算辽国丢了,到哪里也还是一世富贵。

    说完就干,他把大批的金银珠宝打了500多包,绑在了2000多匹马上,随时准备跑路。这是一个多么天才的皇帝啊,他想用这种方法显示自己很有底气吗?

    比他更天才的是他的大臣萧奉先。

    萧大臣再接再厉,在助金灭辽的工作上做出了决定性的壮举。他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把辽国的军政体系彻底搞垮。

    耶律延禧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晋王耶律敖卢斡、梁王耶律雅里、燕王耶律挞鲁、赵王耶律习泥烈、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

    最杰出的是晋王耶律敖卢斡。

    耶律延禧主要的妃子有两个:文妃、元妃。文妃生晋王耶律敖卢斡,元妃生秦王耶律定,这位元妃还是萧奉先的妹妹。

    萧奉先在国家都将要保不住的情况下,突然间心血来潮决定搞一次宫廷政变,把外甥推上皇帝的宝座。那么晋王一系就必须去死。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政变的范围就太大了。除去晋王本身的势力外,光是他妈妈文妃的势力就超强。文妃有一姐一妹,姐姐的丈夫是宗室人员耶律挞葛里,妹妹的丈夫叫耶律余睹,是辽国当时数一数二的将军,当时正率军在前线和金国人交战。

    由此可见,晋王体系是多么完整,由内而外,从政到军,全套的家伙都齐全。相应地说,如果真的摧毁了这一切,那么辽国的军政实力立即降档。当此国难之时,这么搞纯粹是自杀行为。可萧奉先不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家里这一小撮人的幸福。

    为了小家毁大家,这是宋辽两国的败类们共同的想法。萧奉先一个人干了蔡京、童贯、梁师成、王黼等所有人的活儿,他的业务水平之高,实在是那个时代里最炫目的存在。

    机会来了。

    某一天,文妃的姐姐亲情发作,不可遏制。她先是进宫看望了二妹、外甥,之后又想起了三妹,真是好久不见了啊,无论如何要见到。

    她带着自己的丈夫去前线,她的三妹、三妹夫都在军队里。这样一幕感人的亲情戏落在全辽国人的眼里,都感叹真是大姐比母,爱得深沉啊。可落在了萧奉先的眼里,瞬间就变味了。

    他去向耶律延禧告发,说晋王系发动了政变,文妃的姐姐先去皇宫联络了文妃、晋王,现在去前线联络耶律余睹,只要军权到手,您只好去做太上皇了。

    耶律延禧立即怒了,他不由分说杀了文妃、文妃大姐、姐夫,只留了晋王一条命,并派人去前线召回耶律余睹……耶律余睹蒙了,他招谁惹谁了,正给国家卖命呢,突然间国家要他的命,这是为了什么?当他清醒过来之后,留下的路只剩下了两条。

    等死或跑路。

    跑到哪儿去?身负如此冤屈,还要躲藏一世吗?耶律余睹一怒之下决定投靠金国,借金兵的力量来复仇。就这样,完颜阿骨打凭空捡到了宝贝。

    清朝是倾全国之力,打赢松山之战后才抓到的洪承畴,从此得到了明朝的活地图,进关后无往不胜。而金国人是毫不费力,由萧奉先倒贴捡到了耶律余睹。

    耶律余睹满腔怨毒,积极工作,上岗没几天就拿下了辽上京,接着在1122年的正月里攻破辽中京,速度之快,让完颜阿骨打都不敢相信,原来朕最好的将军居然是辽国人。

    耶律延禧慌了,辽中京刚被威胁时,他就迅速南逃,逃到了燕云十六州。到辽中京陷落之后,没等金军杀过来,他立即起身奔向鸳鸯泊(今河北张北西北)。他觉得那片是块野地,是他平时打猎的地方,一来熟,二来远,金国人应该不会再追了。

    但他低估了耶律余睹的愤怒,耶律余睹脚前脚后地就追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个超猛的金将完颜娄室。完颜娄室的地位相当于辽国的耶律休哥,起兵以来号称常胜,是金国的军中之胆。他只是缺了一份完颜阿骨打直系亲属的血脉,不然粘罕、兀朮之流都只能是他的小跟班。

    如此杀星莅临,换谁都会想着怎样逃跑吧?可萧奉先不,他的大脑结构肯定和一般人不一样,他居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解决办法。下面是他和耶律延禧的对话。

    萧奉先:陛下,追兵又近了。

    耶律延禧:难道我不知道?!

    萧奉先:您知道耶律余睹为什么穷追不舍吗?

    耶律延禧:这个不知道。

    萧奉先:这是因为我们中间还有晋王,他是耶律余睹的内侄,耶律余睹叛乱之心不死,他是想夺回晋王,另立辽帝,只有这样他才会罢兵。

    耶律延禧呆滞。

    萧奉先:同理,只有杀了晋王,断了耶律余睹的希望,他才会罢兵!

    耶律延禧暴怒:真的这样吗?全天下人都知道,朕为了辽国什么都可以舍弃。为了救国,为了救民……杀晋王!

    晋王就这样死了。

    以上就是辽史里赫赫有名的“为国杀子”事件。这件事从构思到发展到结局,无一不是辽国灭亡的浓缩版,耶律延禧和萧奉先紧密配合,真正做到了只要你敢挖坑我就敢跳,只要你敢跳,我就敢再挖坑的良性循环。

    晋王死了,萧奉先的外甥秦王耶律定终于爬上了辽国皇储的第一顺位,可这有什么用呢?悲愤的耶律余睹有了更大的动力,他无视鸳鸯泊的复杂地形,率军杀了过来,发誓要为两位大姨子、一位连襟、一位外甥报仇。

    有趣的是,直到这时耶律延禧仍然没回过味儿来,他带着萧奉先、耶律定、500包珠宝、2000匹骏马继续跑路,下一站是辽西京(今山西大同)。只要他跑,耶律余睹就继续追,只要他追,耶律延禧就继续跑。这是上演了无数次的主旋律了,金国人简直是追着耶律延禧跑,跑过哪儿,哪片疆土就到手。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荒诞、愉快的。

    辽西京也不是终点站,耶律延禧跑到这儿仍然不放心,他想了想,又一次离开城市跑进了森林,这次够狠,他选的地点是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南)。这是一片真正的原始森林了,以女真人的原始程度也不敢孤军深入,追击终于告一段落。

    到这里,辽国五京已经丢了四个,只剩下了南京析津府,也就是燕云十六州里的幽州,现在的北京城。在这里,辽国有一部分军队,一整套政府班子,外加一个王。

    他就是魏王耶律淳,只有他,给辽国留下了仅存的一点点尊严。

    在1122年前后,他的军队不多,只有六七万人。有两个宰相,都是汉人,分别是张琳、李处温。有一个妻子,封号是萧德妃。此外,还有一个官场新人,他的名字叫耶律大石。

    在合法的皇帝逃进原始森林之后,辽国最富庶、最文明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想着向敌人投降,而是积极地抵抗。

    耶律淳被推举为新皇帝,他的就任很仓促,甚至不合法,他的任期也很短,前后不超过三个月,但他在历史上留下非常牛的印迹。

    为了纪念他,历史把他治理下的燕云十六州称为“北辽”。

    北辽面临的最大危机不是女真人,而是世代友好的兄弟之邦宋朝。耶律淳就任的时候,正是宋朝扑灭方腊起义,童贯腾出手来准备北上的时段。刚刚好,这两个人碰在了一起。

    在宋朝一方,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情况好得出乎意料,连之前的失误都能补回来。之前渡海结盟时,赵佶摆了大乌龙,把燕云十六州的地理区域都搞错了,导致金国人只答应了一小半的土地转让。现在,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一路狂跑,把金军的主力都引到了蒙古草原的深处,燕云十六州附近只剩下辽军的残余兵力。

    只要出兵快,打得狠,管他什么金国不金国,趁机抢到手,以前谈的合同就是一张废纸!

    宋军带着这种欲望出征,为了必胜,童贯率领15万大军(一说10万)出开封,这里面的成员有西北军、禁军,等到了东北方边界之后,还有原来驻守的边防军,这样最起码可以达到20万以上的军力。

    无论从哪方面讲,都足以压倒燕云战区的辽军。何况这时辽国人魂不附体,早就被吓垮了。更何况燕云地区主要是汉人,自古以来汉人的向心力都是超强的,他们会主动帮助宋军收复故土。

    战前分析到这步,赵佶也来了兴致。他从每天忙碌到没有一分钟俗人事务的生活里抽出了几分钟,给童贯批了一个条子,给这次军事行动定性:

    童爱卿,我有三点要求:第一,最好的结局是号召汉人恢复故土,我们自动得到燕云全境;第二,让辽国人保持自治也可以,但耶律淳必须纳款称藩,成为宋朝的属臣;第三,实在不行,你可以提军巡边,在边境上等待时机。

    所谓的时机,说的是等金军主力从草原深处杀回来,那时南北夹击,燕云必破。但是宋朝想得到好处就比较难了,毕竟是火中取栗。

    童贯的北伐大军分成东西两路,东路军由种师道率领,从白沟发起攻势,西路军由辛兴宗率领,目标是范村。两军相比,东路军无论是兵力还是攻势方向,都是主力军。

    战争的最初焦点,集中在白沟。

    白沟,即今河北高碑店东自北而南的白沟河。它地处京、津、保三角腹地,北距北京204里,东至天津216里,南到保定124里,是这片土地的天然中心,自古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追溯源头,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献图刺杀秦皇,那张图里所绘的地方,就是白沟区域。

    当年宋朝连番血战,动辄近百万人生死,赵光义耗尽一生心血,也没能抢回它。这回童贯出征,本应该突然袭击,瞬间越过国境线,但搞来搞去,还是在白沟这里和辽军相遇。

    宋军将领是号称“万人敌”的杨可世,对面是最强的耶律大石。

    杨可世被自己的后军老将赵德卖了,留下他孤军被辽国人包围。他率军突围,刚刚起步,就遇到了最大的凶险。耶律大石是进士,他太聪明了,根本就不给宋军机会,他集结了军队里的弓箭手,守住南端,向宋军密集攒射。

    非常准确,命中杨可世。

    杨可世的血瞬间就流了下来,流量之大,很快就灌满了他的战靴。他中的不是普通的箭,是辽国特制的铁蒺藜箭。这样的创伤,足以让人失去战斗力。但杨可世却越伤越勇,他让辽人知道了什么叫作“万人敌”。他“怒发裂眦”,突入敌阵,连杀百余名敌骑,率领人马冲出了重围,回到营寨。

    真是神勇,足以让辽国人目瞪口呆,可是回顾战况,无论如何都是宋军败了。哪怕没有损失多少士卒,没丢掉阵地,仍然输掉了第一回合。

    杨可世重伤,宋军的前军统制就此远离战阵。出师不利,种师道意兴阑珊,这仗他本来就不愿意打,出了这事,更是懒懒散散。当天夜里,耶律大石率领辽军来夜袭,种师道坐拥优势兵力没有出击,只是命令全军各营金鼓齐鸣,辽人不知虚实,只好退走;第二天耶律大石又来挑战,这回光线良好,他居然想冲进来踹营。

    这胃口大得让种师道恼火,只是个前军小接触占点儿优势嘛,居然猖狂到这地步了。他下令全军准备大木棒子,把营门口打开,放辽国人进来。

    结果辽国人满头大包地往回跑,限于史料的精确性差点儿,没法证明耶律大石的状元脑袋上是不是也红肿一片。有了这种教训之后,东线战场上短暂地清静了一小会儿。无论是种师道还是耶律大石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西方范村,在今天河北涿州市的西南方,宋军西路军主将辛兴宗在这里遇到了一大堆“国际联军”。他左看右看,凭着多年的外战经验,认出了对面的敌人分别是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奚人。这让他的心情大好,辽国已经没落到这步田地了,全国精锐丧失殆尽,守卫燕云十六州这样重要的地段,居然拿不出本族的军队。

    辛兴宗抱着这样的想法走上战场,注定了要被撞得头破血流。范村等待他的辽军的确是一支杂牌军,但要看掌握在谁的手里。

    领军的叫萧干,他家祖传的杂牌手艺,可以说是辽国世袭的杂牌军领导。萧,是辽国后族的姓氏,萧干这一支世袭奚王,专门做少数民族的工作,到他这辈已经是第六代了。关于怎样整合不同民族,捏合成集中的战斗力,他是燕云地区的不二人选。

    战斗开始,宋军的纪律性得到了完美体现。从赵光义开始,直到赵佶共有七位皇帝,每一代都要求宋朝的将军们听指挥守纪律,按照事先布置好的阵图打架。于是乎,每一场战斗都是样板戏,从头到尾,都像流水线一样规范划一。

    与东线一样,西路军也先是派出前军去挑战。这多经典,多理智,举国决战嘛,怎么也得试探一下,知道对方的虚实不是?

    结果和东路军一样,他们也落进了重重包围。原因很简单,他们是仗着人多势众来占便宜,心里很轻松,辽军却是在拼命,尤其是人少。那么除了一拥而上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于是时光倒流,又到了宋将表现英勇的时刻,落进重围,杀出重围,真是可歌可泣的壮举!只不过“万人敌”实在太少,西路军里暂时缺货,他们一路被萧干纠缠着败向大营,眼看着要把西路军的营寨冲开。

    关键时刻辛兴宗站了出来,他下令全军接应,甚至自己亲自上阵,以上将节钺督战,才把萧干挡了回去。战后盘点,他的大营没丢,还能挺在前线,但是前军统制王渊歇菜了,他全身浴血,几乎是被人扶着回到营地的。

    最重要的是士气一落千丈。宋军集体蒙了,不是说辽国立马就灭亡了吗,不是说军队都死光了吗,不是说个个吓得要死饿得要死,区别只是死在宋朝人手里还是金国人手里吗?怎么还会这么野蛮?

    一连串的问题搞不清楚,光是调整心态就够他们忙的了。总之一句话,西路军很惨、很忧伤,但和童贯比起来,他们还算是轻松快乐的。

    真正闹心的是童贯。他坐镇后方,等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伤亡报告,这和他预料的相差太远了,他比谁都想跳脚骂人,他很想对苍天怒吼一声——这还是我的西军吗?还是战无不胜,破过城灭过国的西军吗?要知道宋辽百年无战事,两国在边境上的力量基本持平,那么宋朝的河朔地区已经是军事真空地带,为什么辽国的燕云地区还有这样的军队?

    当时的童贯是想不清这些问题的,不光是他,只有全盘掌握了宋、辽、金三国同时期的历史进程资料,才能分析清楚,给出这些答案。

    第一,为什么辽军变强了?

    这是因为金国的刺激。百年安宁,养得契丹人和宋人一样肥胖白嫩不知所谓,但几年之间濒临亡国灭种,这是什么压力?哪怕是被动应战,几年之间也会让战力升级,更不用说举国反抗的狂热情绪了。

    第二,为什么西军变弱了?

    老天在上,查一下西军近19年以来的战史,答案会自动出来。不算哲宗时代对吐蕃、西夏的战争,从赵佶即位开始,西军先是收复河湟,再和西夏开战,连续不断地打了八年,其间还抽调主力两次南下,一次扫平卜漏,一次平定方腊,接着马不停蹄进军燕云。这样密集的作战任务,就算20世纪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吃不消,何况是以步兵为主的12世纪冷兵器军队。

    更何况在这19年间,除了和西夏的战争互有胜负之外,宋朝的西军保持着百分之百的胜率,并且从来都是在规定时间里干脆利落地打出来的。

    所以现在童贯不必无语问苍天,他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要对西军这样苛刻。就算宋朝当局总是给西军派任务,就算西军的确是宋朝唯一的一支决胜部队,哪里出事都得派它去,但童贯作为直系领导,是不是得为属下争点儿喘息的时间?

    这种局势下,宋臣的抢功之心反而越发高涨。

    蔡京的儿子蔡攸从东京火速赶来;一向沉稳老练一动不动的刘延庆也开始伸手,这位党项族高官是西军当时的二号人物,权位仅在童贯之下。一直以来,他所做的事就是端坐在大后方的中军帐里,通过通讯员和前线交流,干的是遥控指挥的高端技术。可这时不行了,眼看着辽国一碰就倒,功名利禄近在眼前,再无动于衷,怎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他要求冲到最前线,由他带兵冲进燕京城!

    童贯同意了,同时大造舆论,向燕云敌占区宣传宋朝的进攻决心、利民事项以及辽军投降后的光明前景。他坚信这次肯定有作用,不为别的,之前亲情没法感化的,现在危机临头,只要没傻透的肯定知道好歹。事实证明他想对了,招降信发出去之后,简直是从者如云。

    燕云十六州中的易州、涿州主动投降。

    易州守将高凤、涿州守将郭药师主动向宋朝投降。高凤也就算了,郭药师却非同小可,前面提过,他是渤海人,他手下的军队是由辽国最北部的居民组成的,这些人在女真人进攻时最先失去了家园,满腹怨恨,耶律延禧看中了这点,给他们取名叫“怨军”。

    怨军被女真人轻易击败,但在辽军中仍然是首屈一指的战斗力,郭药师以一个边缘族郡的外人,只凭着这股近8000人的军力,就做到了燕云十六州之中的一州之主,其影响可想而知。

    现在他主动投诚过来,宋军上下顿时一片舒爽,辽国完了,这下子铁定完了!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宋军才出征。

    西军集结了10万人,刘延庆亲自上阵,郭药师的怨军作为向导,他们兴冲冲地上路,杀向了幽州城。这次出征没人再紧张了,简直是像郊游一样,不分前军,没有殿后,中军是肯定有的,但一般人找不着,10多万人拥在一起上路,成一个大扇面前进,谁知道大首领在哪儿?

    这种局面让一些人心里没底,有人忍不住提醒了刘延庆一下,说这样会被偷袭的,不管怎样辽军仍然很能打。

    结果不仅刘延庆冷笑,连郭药师都不屑一顾。你们实在太不了解情况了,辽军现在都缩在幽州城里,搞治安都来不及,靠什么偷袭?

    谁敢偷袭?

    尽管放心大胆地前进,只要看到了幽州城,就是成功的时候。结果他们走到了良乡(今属北京)附近,后来据有些人说,真的隐约看到了幽州城,不过却没见着长啥样,倒真的被偷袭了。

    萧干真的离开了幽州城,在路上截着宋军,干了一票狠的。

    战况有点儿乱,把西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说实话,场面真是很丢脸,但是损失不大。西军再惨也有个底线,就像群殴一样,把萧干打出去了。

    战后盘点,真正的损失在刘延庆的心里。这位二当家下令停止前进,就地扎寨,往严实里扎,往结实里扎,一定要稳!

    他不走了,他要好好地观察,搞清楚辽国人的现状到底怎样。他记得很清楚自己是为什么来的,摘桃子捡现成,要是桃子还没熟,他凑上去有什么意思。

    郁闷中,郭药师悄悄地接近了他,向他郑重地恭喜。恭喜大帅,祝贺大帅,您的富贵到了。

    你说啥?

    刘延庆很不解,这个郭药师不是成心来挑事儿的吧?却见小郭同志很诚恳,他说幽州城里兵力有限,现在萧干亲自出征,带来至少一万人,这样城里已经空了。现在由您坐镇西军,把萧干拴在这里,我带怨军抄小路绕过战区,直接攻打幽州城门。以怨军的实力一定可以破门而入,到时只要您再派一个可靠的人接应一下,一定可以攻下幽州城。那时里应外合,全歼萧干所部,燕云其他州城群龙无首,必定不战而降。

    不世战功,唾手可得!

    兴奋……刘延庆一下子飞上了幸福的云端,这样也行?萧干偷袭居然偷出了刘氏的天大机遇。这样的话,派谁去接应呢?

    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亲爱的儿子刘光世。刘衙内这时已经升官了,平定方腊之后,他升到了观察使,是宋军里的高级武官。这次如果再率先攻入燕云首府,这样的功劳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平步青云。

    很好,就这么定了。

    为了必胜,刘延庆把自己手边所有的底牌都打了出去,大将高世宣、“万人敌”杨可世都派给了郭药师,率领6000名怨军乘夜出发,绕小路夜袭幽州城。

    一夜行军,晨光熹微时他们抵达幽州的迎春门。事实证明,这真的出乎辽人意料,他们想不到宋军刚刚失败就敢于大范围穿插,躲过了萧干的部队,突然间出现在幽州城门外。

    一来出敌意外,二来怨军生猛,三来幽州的城防在郭药师的眼里没有秘密,他们快速发动进攻,没等辽军集结就攻克迎春门,杀进了幽州城。

    这是近2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汉人的军队攻进了幽州城!幽州繁华,街埠林立,道路宽广,平时利于通商,利于流通,这时就利于怨军的进攻。郭药师等人迅速占领城内各处关键点,直逼萧太后的行宫。这时的局面,只要抓到了这个女人,就等于攻克了辽人的心理防线。幽州,乃至于燕云十六州都将随之落进汉人的手里。

    问题集中在一个女人的身上,事儿就好办了。郭药师他们想了想,做出了个最合理的组合动作。他们一边攻打幽州城里的关键地段,一边写了封信给萧太后。

    之所以写信,是因为有个前因。

    在郭药师投降之后,萧太后也曾经投降过,她派人送来了非常专业的投降书,说只要宋朝承认辽国在燕云地区的主导地位,那么从此当宋朝的属国也可以。

    其实,投降书上的这个条件是童贯第一次攻打燕云时,赵佶的第二点要求。童贯曾经发给耶律淳,可是被拒绝了。旧事重提,萧太后希望仍然有效。

    有效才怪,事实上双方这时都变了。童贯在落井下石,想的是斩草除根,把辽人都砍倒。萧太后更绝,她的投降书其实是一式两份,宋朝和金国每一方都送到了,在玩一仆二主。

    她的小算盘无非是拖延时间。

    但在宋朝人的心里,代表她怕了,这一点反映在战争里,就是可乘之机。想想这样一个胆怯的女人,发现敌人已经攻到了眼皮底下,只差一层内城墙就砍到身边了,她会怎么样?

    哭着喊着求饶吧。

    呵呵,肯定是这样!于是劝降通知书送出,郭药师等人边打边等。之后,他们等来了一个大麻烦,萧干突然出现,这人居然带着3000人火速杀回幽州城里,和怨军打起了巷战!

    这就是萧太后的反应,她接到恐吓信不仅没被吓倒,反而派人向良乡方位的萧干求援。这是个死硬的女人,哪怕刀快砍到了脖子上,都选择硬挺。

    查一下辽国的历史,凡是叫萧太后的,从来都是强人。当然,除了耶律洪基的老婆……回到幽州城里,萧干突然回援,打乱了怨军的阵脚。萧干的部下们眼睛都红了,这里是他们的家,怨军也好,汉人也好,都是杀人放火的东西,现在抢到他们的家里来了!

    按平时的战斗力来衡量,他们远远不是怨军的对手,何况怨军里还有杨可世这等“万人敌”,同时人数比怨军少了一半。可这时情急拼命,怨军居然被他们打得节节后退,从城中心退向了迎春门。

    郭药师等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暗暗心喜。萧干回来得好,从大局上看,这是辽国人真正的败着,只要他们能再挺一会儿,宋军就将掌控全局。

    萧干在良乡以一万人对抗10万西军,本就力不能支,现在为了应付怨军偷袭,抽调3000人回援,良乡方面的力量立即薄弱。

    刘延庆指挥全军强攻,很可能一击即破。

    幽州城里,萧干看似占尽上风,实际上只是他突如其来,打得怨军不知所措罢了。按原计划,刘光世很快就将率领生力军来接应,那时里应外合,萧干必将与幽州城一同陷落。

    之后整个燕云地区动荡,其余十三州望风而降……千秋伟业,至此大定。在1122年十月间,宋辽两国的命运掌握在刘氏父子的手里,他们的意愿将决定历史的走向。他们只需要按计划行动,哪怕刘延庆按兵不动,只要刘光世能率军接应,那么一切就将水到渠成。

    命运就在前面不远处的拐角处等着宋朝,光明、荣耀、失去近200年的民族守护城墙,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等着,只需要刘光世出现。

    但是,在刘光世的一生中,他最不喜欢做的就是出现,他的习惯动作是消失。幽州城不是他第一次玩消失的地方,1122年也不是他第一次掌握全民族命运的时刻,鬼知道为什么他这样的人总会掌握到那么重要的东西,但他就是掌握了。

    接着就放弃了……那一天,刘光世没有出现在幽州城,他和那些约定好的生力军都不知去向。怨军陷在了幽州城里,他们名义上的敌人是3000名辽军,比他们少了一半还多,可你能相信像幽州这样大的历史名城,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会全城沉默,任凭几千个敌人随意杀戮吗?

    满城都是敌人,怨军节节败退,到后来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城里,前面是敌人,后面是城门,只不过城门被关上了,重兵把守,他们攻了好几次,根本打不下来。

    怎么办?他们只好打起了城墙的主意。他们用绳子系在城头上,一个个缒了下来。勉强活着逃出城的,只剩下了几百个人,而且都没了马。他们徒步逃生,从小路回到了大营。

    偷袭失败了,士卒不算,连大将高世宣都死在了幽州城里。但这并不是末日,经此一役,宋军只是没占着便宜,对比辽国,萧干军队死的人也不少,他们来回奔波,已成疲军,而刘延庆的大营始终平稳,无论是战力还是物资,都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这一点刘延庆自己知道,所以他敢挺在良乡附近等消息;萧干也知道,这让他很绝望,他是很能打,但是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一万兵力,总是以一敌十、敌二十,次数多了也会死人的。

    但是他必须得赢……绝望中,他冷静了下来,仔细回想,他找到了宋军的破绽。

    接战两次了,宋军本来有大胜的机会,为什么会输?问题都出在主将的身上,第一次是童贯被猪油蒙了心,不该退一定要退,不能打一定要打,等于是他玩死了西军;第二次,纯粹是刘氏父子的无厘头表演秀,刘爸爸行军像旅游,大平原上被偷袭,刘儿子玩失踪,眼睁睁地看着大好机会失去。

    很好,萧干有了个非常荒诞、近于无聊的计划。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他再一次冒险,带着人出了幽州城。这等于把幽州的城防又扔了。他悄悄地绕过了宋军大营,出现在宋辽两国之间的交通要道上。

    之后就是等,这么点兵力一直等在广阔无边的大平原上,直到等到宋军的运粮队出现。这期间他很幸运,没人发现他们,很显然刘延庆把巡逻队都关在了大营里,全体关门睡大觉。

    在这种危险地段,萧干带人冲了出来,把宋军的运粮队劫了,临走时很不小心地透露了一个军情——辽军集结了三倍于宋军的军队,已经在良乡周边形成了包围圈,只等晚上举火为号,就一起围攻,把宋军全歼。

    这个军情迅速地传到了刘延庆的耳朵里,刘延庆第一时间震惊了。天哪,狡猾的辽国人,万恶的辽国人!居然不声不响地给他挖了这样大的坑,今天晚上就围攻吗?那么危机迫在眉睫了吗?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他绕着圈子想办法,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其实多简单,简单得接近无聊,非常荒诞,辽国只剩下燕云十四州了,连主城幽州都被攻进,萧干只能抽调3000人亲自回援拼命,哪儿还能再变出来30万辽军?

    如果能这样,还会坐视宋军入境吗?早就在白沟那儿隔河阻击了。

    这些刘延庆想不到,他完全被自身的安危吓着了,粮道被断,军情突然,一连串的突发事件让他慌了。当这一天晚上,夜幕下突然间火光四起时,他真的像是听到四面八方响起了辽国骑兵冲锋时的马蹄声。撤退,立即撤退!

    刘延庆以最严厉的军令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令全军不顾一切、扔掉一切火速逃跑,来不及带的各种战略战备物资,全部就地烧毁。

    这一夜火光冲天,其中绝大部分是宋朝人自己点的。这片大火里烧的绝不仅仅是些帐篷、器械之类的东西,而是宋朝自熙宁变法以来积累的所有家底。其中最重要的是军粮。“……自熙、丰以来,所畜军食尽矣。”——《三朝北盟会编》

    刘延庆管不了这些,在他心里,自家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他拼命地跑,驱赶着士兵们和他一起跑,跑了一夜之后终于到了白沟。到这里,他松了一口气,看来危险终于逃过去了,前面就是国境线,过了河就安全了。但是就在这一刻,他发现了更大的危险。

    辽军杀到了。

    他昨晚并没有幻听,火光骤起时真的有马蹄声响起,萧干真的率军冲向了他们。只是由于实力悬殊,萧干没有直接动手,他一直尾随在宋军的背后,直到宋军跑了一夜心力交瘁时才发动攻击。

    这时前有白沟界河,后有辽军铁骑,10万宋军一夜奔逃,局势恶劣得无以复加。之后的事儿还用说吗,宋军扔下了足够多的尸体,才渡过白沟,回到了宋境。

    第二次北伐结束。这一次宋军败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不要再说什么士气啊荣耀啊之类的事,每一个士兵都郁闷到要死。综观全局,他们根本不是被辽国人打败的,而是被辽国人吓败的!

    老子不是被吓大的,是被吓死的!

    这样的屈辱,完全是上层彻底腐烂的恶果。西军勇武又怎样,全军都是“万人敌”又怎样,只要有童贯、刘延庆、刘光世这样的大领导在,他们都得败,都得死,都得屈辱。

    这一战过后,物资没有了,军力丧失了,士气泄了,这还只是自身的损失。看外面,辽国人、女真人都看清了一个事实,堂堂宋朝,如此庞然巨物,居然只是个纸老虎。哈哈,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调整政策,肥肉就要有肥肉的待遇。

    尤其是女真人,他们再不把宋朝当成战略伙伴了。

    以上仍然只是损失的一部分。北伐燕云更大的恶果要在两个月之后,以及两年半之后才真正显露出来,那时的宋朝才会自食其果,欲哭无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