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血色黄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126年,宋靖康元年八月,金国第二次南侵。兵力配备、元帅分工和上次一样,完颜宗翰是左副元帅,领西路军,从原辽西京(今山西大同)出发;完颜宗望是右副元帅,领东路军,由保州(今河北保定)出发,兵锋直指开封。

    熟门熟路了,没必要改。

    按说东路军是内定的主力,毕竟上一次西路军受阻,是完颜宗望单独杀到了开封城下,办成了当年契丹人举国出征,萧太后亲自上阵也没办到的事。

    可这一次,焦点却集中到了西路军的身上,因为西路军有完颜宗翰、太原城。公平地说,这时的完颜宗翰是东亚大陆上的第一军事强人,自从女真崛起,近10年以来他灭强敌破名城,战绩之彪炳,堪称200余年来,从五代十国到这时最高。

    赵匡胤、柴荣等人远远不及,在他之上,只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从上一年的十二月开始,太原被围困,到这时快9个月了,金军能用的招数基本上都用上了。比如名将攻城,攻城的人叫银术可,是宗翰系里的最强战将,在整个金军系统里,也只比号称常胜的完颜娄室稍差一点儿;比如心理上,270余天里,没让一个宋朝援军抵达城下;比如物资上,太原城最初时是被突袭的,根本来不及囤积战备粮食,而满城军民一天内的消耗量却是惊人的。

    这些加在一起,太原城仍然岿然不动。从理论上讲,金军还能拿得出来的最后一招,也就是完颜宗翰本人了。

    女真人崛起已经接近10年,士别一日也要刮目相看,何况这样一个灭掉东亚最大国家的新兴民族。他们以战养战,吞了辽国并消化了辽国,当此时无论是战械还是战略更甚至于经费,金国都在宋朝之上。

    这是毫无疑问的。

    完颜宗翰使用了大型投石机、攻城车等各种攻城器械,260多天之后,太原城仍然屹立不倒。开封城终于做出了一些战争反应。

    命令府州(今陕西府谷)守将折可求率领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府州士兵2万人,渡黄河救援太原。折家军,当年抗击西夏的战场上最强战将张岊所在的部队。他们将从岢岚(今山西岢岚)、宪州出天门关进击太原,挑战完颜宗翰。

    命种师道出战,出井径(今河北井径北),挑战金国的东路军完颜宗望。

    任命折彦质为河北宣抚副使,率12万重兵驻守黄河南岸。李回为大河守御使,率一万骑兵为机动力量辅助。

    加强真定府、中山府防守。

    开封城里的大人物们对上次的开封保卫战印象深刻,为了防止重演,他们做出了一个空前的创举,分天下23路为四道,分别由知大名府赵野总管北道,知河南府王襄总管西道,知邓州张叔夜总管南道,知应天府胡直孺总管东道。

    他们统一向建立在邓州的都总管府负责。

    在各自的道内,他们可以自行决定军政大事,财政收入归自己专用,可以自行任命各级官吏,所辖士兵可以自行诛赏。

    这是国中之国,是唐朝后期搅乱天下尾大不掉的藩镇,是宋朝立国之始极力防止,用一系列手段,哪怕自我阉割都在所不惜的最大禁忌。

    可是在战争的威胁下,开封城忍了,在付出这样大的代价之后,它只要求在国家遇到危急时,四道兵力必须第一时间内赶往京师勤王。

    就在这时,太原城终于陷落了。

    金军入城之后,发现的是一座瘦骨嶙峋,没有马匹牛骡,没有弓弩皮甲,萍、实、糠、草什么都干干净净的空城。

    都被守城的军民吃掉了。

    太原陷落,整个河东路崩溃,一系列的名城如平遥、灵石、孝义、介休全都不战而降。

    完颜宗翰直扑黄河北岸。

    金国的西路军永远都是焦点,另一边,完颜宗望在做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比大王子的运气差了很多,他负责的是河北西、东两路的战线,从概率上讲,难度比东路大了不知多少。

    首先,他得攻破中山府。

    北方三镇,太原、中山、河间一字排开,在北方大地上连成一条防线。河间在最东端,它太远了,与这次战争没有关系。而中山的位置最关键,它在中间,如果它稳定,会让金军进退两难。

    中山府迅速陷落,金国东路军长驱直入,逼得种师道昼夜兼程赶路,出井径与之决战。

    想想种师道的兵力,他是被排挤出京城的,等于是变相下放,连李纲手边的几千人马都没有,让他用什么来和金国的二太子决战?

    他比弟弟种师中还要悲惨,声名显赫的种家军竟然被当成肉盾推向了前线,哪里是作战,纯粹是送死。时光截止到这一年的十月,种师道败。

    种家军走进了黄昏,以祖孙三代人建立起来的传奇部队,变成了一段往事。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他们的名字,种世衡、种古、种谔、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他们有成功,有失败,有失落,却从来没有过背叛或者懦弱!

    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他们都是优秀的军人。

    完颜宗望逼近真定(今河北正定)府,这是一块硬骨头,之后还有黄河天险以及13万重兵,考虑到这些,完颜宗望也有些小头痛。想了想,他拿出一个老办法,这是在灭辽国时百试百灵的好办法。

    谈判。

    金军派使者去开封,和宋朝讨论河朔地区以及三镇的问题。

    宋朝开价,把北方三镇的税收、开封城内府的皇家珍宝拿出来,再加上一大笔现金,让金军撤军走人。金使同意了,说再加上10万匹绢就成交。

    紧接着金国人自动降价,北方三镇全都不要了,只要宋朝交出五辂,也就是汉族天子乘坐的五种特制的车子,外加冠冕以及尊号,这事儿就算完。

    不过有个附议,金军点名要赵构带东西去前线交割。

    宋朝上层简直快要乐抽了,还有这种好事?赵构带着五辂就要上路,可是金国人又变卦了。新要价是,北方三镇必须交出来,不然第一时间攻打开封城。

    针对新开价,开封皇宫里百官云集,分成了两大阵营,隆重讨论交还是不交。这两大阵营一方是由梅执礼、孙傅、吕好问等36人组成,都是一流高官,比如梅执礼,时任户部尚书;另一方面是顶级大佬,以宰执唐恪、耿南仲为首,共有70多人。

    一流说一定不交,顶级说不交不行。两边在金殿上大吵大闹,互相对喷整整一天,各自的理由、行为简直匪夷所思。

    不交的理由是,祖宗创业艰难,失河北国将不国,以后再难振作……那么刘邦最初被赶进蜀中,就注定了一辈子当川人吗?

    主张交的一方说,以前答应了交,现在反悔,宋朝多丢人啊。如果交了,金国再打仗,会师出无名,必败无疑……见鬼,仿佛上天真有个喜欢公平的神灵,谁失信谁没理谁去死?

    争吵中,宰执一方功力深厚,御史、右谏议大夫范宗尹四肢着地痛哭流涕,说为了江山、为了百姓、为了广大官员的安全,把三镇割出去吧。

    赵桓同意了。

    这时三镇里的太原、中山早就完蛋了,河间城离得太远,根本与战争无关,什么交不交割不割的,这事儿还吵得乌七八糟头破血流的,真是脑残片吃多了。

    宋朝统一了思路,赵构紧急出京奔向前线,企图用各种车子、头衔去拖住女真人。与他同行的有一个叫王云的人,职务是给事中,一个常在皇帝身边参谋的小官。

    另一方面宰执们集中精力为国操劳,想到了一个对帝国安危非常重大的失误,一定要迅速制止。

    种师道前些天召集四道兵马中的南道张叔夜、西道钱盖带兵进京勤王,这简直是陷国家于不义。都答应讲和了,怎么还能集结兵马呢?

    唐恪、耿南仲、聂昌这几个人下令,让勤王部队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老实待着。

    做完了这些,宋朝平心静气,等待着应该、或许、可能会出现的好消息。

    几天之后,消息来了,金国东路军攻破真定府,守将刘翊死战殉国,知府李邈被抓到燕京,拒绝投降被害,完颜宗望直驱黄河;而完颜宗翰的西路军已经抵达黄河渡口,与折彦质13万重兵隔河对峙。

    10万金军两路分,完颜宗翰的手下差不多只有5万,隔着一条东亚大陆上最大的河,河对岸是近两倍半的敌人,哪怕他们调来了常胜的完颜娄室,也只是想了个怪招试探一下。

    找来了几百面大鼓,让大兵们使劲敲。

    敲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走到岸边,向南边看一眼,全体金军都惊呆了。南岸一片开阔,完整地展现着黄河的地表,13万宋军居然全都跑光了!

    这下金国西路军可以安全渡河了,宋朝的广大疆土展开了,他们可以予取予夺,随心所欲,想怎样进攻都可以。

    可完颜宗翰没这么做,他再次派出了使者。这一次他又开价了,针对眼前的形势,他要全部河东河北土地。

    黄河天险被突破,宋朝当局肯定惊慌失措,紧接着会非常自然地提高抵抗力量。可是金军又议和了,再次给你希望。

    这就是经典的温水煮青蛙,到滚烫煮熟时都忘了疼!

    赵桓紧急派自己的两大亲信,也就是主张割地的两大先锋耿南仲、聂昌去配合金军,到河东河北大地解除宋军的武装。

    聂昌跑得快,他带着诏书马不停蹄地越过黄河,赶到了绛州(今山西新绛),在金使的注视下命令守城的宋军放下武器,全体投降。城里的守将叫赵子清,没说不答应,而是放下了一架梯子,要聂昌带着诏书爬上来,让他亲眼看一下,只要是真诏书,他就投降。

    聂昌努力工作,他一个文官,真的爬了城墙,上面等着他的是一张张仇恨的脸。赵子清指挥士兵抓住了他,先把他的两只眼睛挖了出来,接着一顿乱刀砍成肉酱,之后把这堆臭肉扔下城去,让金国人看着,这就是两河军民的态度!

    耿南仲跑得慢,见事情不妙立即掉头跑向了相州。那里有本应奔向黄河的赵构,至于为什么赵构到了相州,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人。

    宗泽。

    宗泽,字汝霖,浙江义乌人,生于1060年,时年66岁。世代务农,31岁考中进士,此前整个官场生涯都在受折磨,因为他反对六贼的一切行为,尤其是联金灭辽。靖康元年金军入侵时,他任磁州知州。磁州在河北大地上,当时太原失守、真定危急,官儿们都急着往南方跑,宗泽逆着人流走向河北,迎向了金军。

    在磁州,他筹备援军去救真定,同时遇到了去金营和谈的赵构。

    宗泽劝赵构别去送死了,没人会在这种优势下同意什么和谈。赵构是与众不同的,他想了想,决定听宗泽的,并且由此对宗泽很有好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能继续下去,那么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但是,它偏偏拐弯了。

    因为王云。

    这位给事中大人出事了,磁州人认得他,他在不久之前当过出使金国的使者,当时路过磁州时曾经要求磁州坚壁清野,把老百姓、财物等运到城里,不留给金军。平心而论,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惜磁州的百姓也因此被折腾得够呛。

    这时他再来,磁州人立即火冒三丈,事有凑巧,有人在他的行李里发现了几件和金国服装相似的“皂裘”,这简直是火上浇油,磁州人认定他是金国的奸细。当时,整个两河地区的百姓怒火冲天,只要和金国沾边,连宰执都敢砍成肉酱,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算什么。

    百姓们一拥而上,王云碎了。

    事情过后宗泽才知道,他只能硬着头皮报告赵构。赵构没有说什么,只是很快离开了磁州,去了相州。在很多年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赵构才偶然提起这件往事,他认为是宗泽杀了王云,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杀了他身边的亲信。

    宗泽,从此让赵构不敢信赖。

    国运在这里拐弯,如果赵构能一直留在宗泽的身边,那么哪怕以后的事仍然会发生,但由于宗泽的坚持,某些事情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而相州的知州名叫汪伯彦。

    回到开封城,赵桓征召天下兵马勤王,命令刚刚撤回去的张叔夜们再快马加鞭地回来,同时紧急召回李纲。

    但是找不到。

    李纲被挤出开封时,是去河东、河北当宣抚使,相当于战区总司令,名头比天都大。可这时他已经在长沙了。

    这个过程很跳跃,怎么发生的呢?他先是发现被架空,一怒之下主动辞职,宋朝同意了,同时给了他八个字的评语:“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也就是说,他一心一意地搞抗战,打了败仗,浪费了钱财。

    有了这个评价,李纲想辞职是别想了,必须先受罚。他被贬职到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安置,没几天,宋朝觉得太便宜他了,又将他贬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到长江边上去喝风。当金军压境,赵桓再次想起他时,他被省内调整,贬到了长沙附近。

    这个距离,除非是空运,要不李纲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位,哪怕是赵桓开出了资政殿大学士、开封市长的职位也没用。

    赵桓又想起了前几天才分手的九弟赵构。他任命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汪伯彦为副元帅,要这一大堆的元帅火速带兵救援京师。

    可是请问这位大元帅有啥兵力呢?首先一点,整个河南大地上,也就是当时的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京东东路等地方,除了开封城这一小块之外,自从有宋朝以来近170年里,就从来没有过什么军队。

    军队除了在京城,就都在边疆,尤其是这时分天下23路为四道,各道独自为政,这一大堆的制约之后,这位新出炉的大元帅阁下,他手里能有些什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