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其生理功能非常广泛,包括抗溶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氧化、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防治神经病变;预防肿瘤等。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坚果、豆类、油脂之中,在麦胚油中含量最为丰富。不过,来自食物的维生素E通常数量不多,每天10~20毫克,临床上用以治疗脂肪肝的剂量通常是每天100~1000毫克。
维生素可以插入到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之间,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膜结构的一部分,并与结合在膜上的能产生氧自由基的酶(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紧密相邻,在氧自由基攻击多不饱和脂肪酸之前将其捕获和清除,阻断其氧化过程,防止和抑制了膜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脂质过氧化在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被视为脂肪肝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打击”(详见第二章“脂肪肝是怎么发生的”),即脂质过氧化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膜,且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抑制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可阻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E缺乏时,肝脏小叶中央脂肪变性,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补充维生素E有抗肝纤维化、抗脂肪肝及肝坏死等作用;维生素E还能保护肝细胞免受化学毒物的损害。在一项初步临床研究中,11例有脂肪肝肥胖患者给予维生素E(每天400~1200毫克),所有患者转氨酶恢复正常。另外一项研究,给予12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0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维生素E(约每天300毫克)治疗1年,肝脏酶学指标有明显改善。总之,临床上用维生素E治疗脂肪肝后,部分患者转氨酶及肝组织学指标可以改善,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当然,单独使用维生素E治疗脂肪肝往往并不能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常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这也是建议脂肪肝患者把维生素E作为保健品应用的原因。
与其他脂溶性维生素不同,维生素E通常是无毒的。在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出的各种营养素的最高可耐受量(UL)中没有维生素E的数据,这说明维生素E是很安全的。一般认为每天服用维生素E在800毫克(或国际单位)以下,即使是较长时间应用也是安全的。不过,当服用高剂量时(每天多于1200国际单位),可引起反胃、胃肠气胀、腹泻和心脏急速跳动的不良反应。推荐的保健应用剂量是每天服用100~300毫克(或国际单位)维生素E。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的维生素,在体内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像维生素E一样,维生素C也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不过,与脂溶性的维生素E不同,水溶性的维生素C很难进入细胞膜的内部与氧自由基直接反应,它的作用是修复已经被氧自由基损坏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如此,维生素C和维生素之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维生素E消灭氧自由基的反应是“自杀”性的,即维生素E与氧自由基反应并消灭它的同时,其自身被氧化,失去继续与氧自由基反应的能力。而维生素C则可以使“死掉”的维生素E“复活”——重新获得抗氧化能力,继续消灭更多氧自由基。因此,就抗氧化作用而言,维生素E和维生素C联合应用效果最佳。一般地讲,维生素C与维生素E联合应用时两者的比例为2:1,如每天服用400毫克维生素C和200毫克维生素E。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新鲜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果想通过蔬菜水果每天获得400毫克维生素C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胃容量有限,吃不下数千克乃至十余千克的蔬菜水果。如此大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也一样),只能通过补充剂来摄入。
目前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单独服用维生素C可以防治脂肪肝,推荐服用维生素C,主要是为了配合维生素E,使之抗氧化、清除过氧化脂质、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发挥至最佳。有研究提示,就防治脂肪肝而言,维生素E和维生素C联合应用的确比维生素E单独应用效果更好。
维生素C几乎是所有维生素中最安全的。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出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维生素C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每天1000毫克(美国相应的推荐是每天2000毫克),即只要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不超过1000毫克,就是安全的,不用担心有害、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脂肪肝患者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的基础上,可以每天服用400或600毫克维生素C(与200或300毫克维生素E配合)。
实际上,除维生素C之外,还有几种维生素可以与维生素E(或维生素C)配合,对脂肪肝(尤其是脂肪性肝炎)防治发挥作用,如β-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应用的原则是剂量稍大但又不要超过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推出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茶多酚
茶多酚是天然存在于茶叶中的一组类黄酮物质,包括儿茶素、黄酮醇、酚酸和缩酚酸类以及其他多酚类。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减肥、预防心脑血管病、预防癌症、抑制病原微生物、抗辐射损伤和抗衰老等作用。这也是一直以来茶被视为最佳保健品的最好解释。
动物实验表明,茶多酚不仅具有较强的降血脂作用,还能减轻肝脏脂肪积累,防止脂肪肝发生,是一种良好的抗脂肪肝药物。茶多酚对脂肪肝的防治功效,与其促进脂质转运和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密切相关。而茶多酚的降脂、减脂、调脂作用又与其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有关。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多种儿茶素,占多酚类物质的80%左右。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对氧自由基的消除率达98%以上,呈显著的量效关系,其效果优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茶多酚通过自身氧化,抑制胆固醇及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在动脉壁上沉积,促使不饱和脂肪酸对胆固醇的转运和清除,从而减轻脂类物质在肝细胞中的聚积,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试验还发现,服用茶多酚以后,微血管数明显增加,缺血区明显减少。红细胞聚集现象减轻,微血管血流明显加快,从而改善了血液流变性和微血管舒缩功能。肝脏组织微循环的改善,对防治和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的坏死有一定作用。
除降低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及改善微循环外,绿茶提取物茶多酚还可增加肝组织中肝脂酶的活性,有利于肝脏清除血中的胆固醇和肝细胞内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减轻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通过喝茶,特别是绿茶,可以获得有效剂量的茶多酚,对脂肪肝患者来说是最值得推荐的饮食调养策略之一。对于没有喝茶习惯的脂肪肝患者,服用茶多酚补充剂(每天1~2克)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牛磺酸
牛磺酸是一种特殊的氨基酸,在体内它不像其他氨基酸一样用来合成蛋白质,而是游离存在,在视网膜、心肌、肝脏等组织中浓度较高,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牛磺酸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增强免疫,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利胆保肝,调节心、脑组织和血管,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调节神经系统等重要生理功能。牛磺酸还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一直以来,牛磺酸都作为强肝利胆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在肝脏,牛磺酸与脂肪的代谢紧密相关。牛磺酸与胆酸结合形成牛磺胆酸,牛磺胆酸常以盐的形式存在于胆汁中,对于消化道中脂类的消化吸收是必需的:它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粒,分散于水溶液中,从而增加与脂肪酶作用的界面,促进水解的进行;还可增加脂肪酶的活性,加速脂肪消化。另一方面,牛磺酸又促进脂肪代谢,动物实验表明,大鼠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降低其血清中三酰甘油、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使患脂肪肝的实验动物肝细胞脂肪变性数量明显减少,脂肪空泡变性程度明显减轻。临床试验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经牛磺酸治疗后,各种转氨酶指标明显下降,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也有降低,B超或CT检查发现脂肪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与维生素E相似,牛磺酸也能抑制氧自由基损伤,减少过氧化脂质的产生,脂质过氧化可直接损伤肝细胞膜,且可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所以牛磺酸也曾一度作为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使用。
牛磺酸可以在人肝脏内合成,不过在患肝病时合成能力可能不足,此时通过食物或补充剂摄入牛磺酸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在营养学上牛磺酸又被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鱼类和贝类(如牡蛎)中牛磺酸含量比较丰富,动物肝脏中也含有一定的牛磺酸。目前市场上含有牛磺酸的补充剂不多,常见的有力保健、红牛饮料等,每日补充的建议剂量为0.5~1克(以纯牛磺酸计)。
螺旋藻
螺旋藻是一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淡水及盐碱性湖泊中的多细胞丝状藻,藻体蓝绿色,呈不分枝的螺旋形。目前在世界上共有三四十个种,其中多数生长于淡水中。螺旋藻虽然在地球上已生存35亿年之久,被非洲、南美洲当地一些居民食用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医疗保健功能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人们重视。1972年第二次国际蛋白质会议上,螺旋藻被认定为“未来的超级营养品”;1974年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确认其为“重要的蛋白质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誉之为“明天最理想的食品”;世界卫生组织(WHO)称螺旋藻为“21世纪最理想保健品”(《生物工程进展》2001年第5期)。
螺旋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类的特点,并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是“1克螺旋藻干粉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000克任一种水果或蔬菜的总和”,这虽未免夸张(因为用螺旋藻的干粉与含大量水分的蔬菜水果相比是“不公平”的),但也说明螺旋藻的确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达60%~80%(干粉),几乎是所有天然食物中最高的;差不多所有的维生素都可以在螺旋藻中找到,如维生素A、B₁、B₂、B₁₂、E、K、β-胡萝卜素;微量元素主要有硒、铁、锌等。因此,吃螺旋藻其实就相当于服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螺旋藻的健康益处还不止于丰富的营养素,螺旋藻还含有丰富的多糖成分。螺旋藻多糖(也有称之为硫酸多糖的)具有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癌、抗衰老及抗菌能力。近年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动脉硬化、糖尿病的营养保健。
由于螺旋藻是天然食物之一,非常安全,一般建议每天吃1~4克即可。优质螺旋藻通常呈现均匀但较深的墨绿色,有浓厚的海藻味,颜色很浅或者发黄、发蓝或发黑,或者味道较差,则都可能是品质较低所致。当然,像其他任何保健品一样,品牌才是质量的最好保障。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陌生的,但著名的“法国悖论”现象却是广为人知的。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流行病调查发现,尽管法国人爱吃奶酪等高脂肪食物,其膳食中脂肪比例比较高,但其冠心病发病率较其他西方国家低,究其原因便是法国人常饮的葡萄酒中含白藜芦醇。1997年Jang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白藜芦醇有防癌活性,引发了学术界研究白藜芦醇的热潮。现在知道,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学作用,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真菌、抗肿瘤、保肝作用等。
白藜芦醇化学名称为3,5,4-三羟基苯二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花生等植物性食物或药物中的多酚类活性单体,植物中以新鲜葡萄皮含量最高,约为50~100微克/克,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浓度可达1.5~3.0毫克/升。红酒因制作过程中采用葡萄带皮发酵工艺,使果皮中相当数量的白藜芦醇能够保留在红酒中。
白藜芦醇最突出的作用是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研究表明,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既可以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如羟自由基),还可降低血中丙二醛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白藜芦醇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调节低密度脂蛋白(LDL)中胆固醇的比例,抑制LDL的氧化。所以白藜芦醇具有调节血脂、改善脂肪代谢的作用。除了具有抗氧化功能外,动物实验显示,白藜芦醇对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肝损伤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美国推荐成人白藜芦醇的有效剂量为每天口服4毫克,这一剂量对改善血脂代谢效果比较肯定,也比较安全,目前尚未发现白藜芦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需要指出的是,4毫克白藜芦醇大致相当于400~750克新鲜葡萄皮或250毫升法国优质红酒或1500~2000毫升普通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也就是说,靠吃葡萄皮或喝少量红酒很难获得足够多的白藜芦醇,因此推荐脂肪肝患者,尤其是同时伴有高血脂者服用含白藜芦醇的保健食品。
大豆卵磷脂
卵磷脂最初是法国人Gohley1844年在蛋黄中发现的,他以希腊文为其命名为Lecithos,意指“蛋黄”。一只鲜蛋黄中约含10%的卵磷脂,蛋黄也一度被作为提取卵磷脂的原材料。到了20世纪30年代,人们在黄豆中发现卵磷脂并提炼成功,现在通称大豆卵磷脂,英文名称为Lecithin。目前,大多数食用和药用卵磷脂的生产原料均采用大豆。市售的大豆卵磷脂是从天然大豆中提取精制而得到的混合物,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酸等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成分。严格地说,只有磷脂酰胆碱可以称为卵磷脂,其分子结构中包括胆碱、不饱和脂肪酸的成分。实际上,卵磷脂的很多生理作用也正是通过胆碱来实现的。
卵磷脂是动植物细胞(尤其是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动物大脑、脊髓、心、肝、肾、生殖腺和植物的种子中,对维持生物膜的生理活性和机体的正常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卵磷脂还是合成脂蛋白的原料,脂蛋白是脂肪在血液中的运转形式,可将肝内脂肪运到肝外,参与机体的脂肪代谢,对脂肪肝防治产生作用。磷脂化学结构上既有亲水性又有亲油性,其可将胆固醇乳化为极细的颗粒,这种微细的乳化胆固醇颗粒可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而不会使血浆中的胆固醇增加,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内壁的沉积,从而达到调控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效果。
卵磷脂中的胆碱参与体内甲基的转移及脂蛋白的代谢,不仅能去脂,而且对肝中脂肪酸的氧化也起重要作用,若体内胆碱不足,则会影响脂肪代谢,造成脂肪在肝内聚积,形成脂肪肝。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喂给动物严重缺乏胆碱(和蛋氨酸)的饲料,会很快形成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因此卵磷脂可预防及缓解脂肪肝。
临床上用来治疗各种肝病(包括慢性肝炎和脂肪肝)的一种常用药物是多烯磷脂酰胆碱(商品名“易善复”、“肝得健”),其化学结构和卵磷脂非常接近,而且也是从大豆中提取的,只是因为它含有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在功能上比卵磷脂更卓越。
虽然在理论上,人体可以合成卵磷脂(或胆碱),但这并不能成为脂肪肝患者排斥服用大豆卵磷脂的理由,因为人体合成卵磷脂的能力并不总是充足的。同样,通过蛋黄、豆制品、瘦肉、植物油、坚果等食物可以摄入卵磷脂,但这也不能成为排斥服用大豆卵磷脂的理由,因为就改善脂肪肝病情而言,可能需要更多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取自天然食物,加工方法也比较简单,又是人体内的成分之一,无毒无害,脂肪肝患者可以长期服用,一般建议每天可服用2~5克(以纯的卵磷脂计)。
高品质的大豆卵磷脂胶囊除有正规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和批准文号外,还应该是棕色、澄清、透明、无任何沉淀或杂质,胶囊光滑,如果颗粒与颗粒之间有轻微粘连,略微摇晃即可分开,属于正常现象。如果打开包装后发现瓶内有液体渗出,或胶囊颗粒粘连在一起,不能完整地分开或有拉丝现象,那么这种卵磷脂产品属于劣质产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