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历史的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一波潮汐,都孕育着一场生命的大躁动……

    每一轮日出,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跨越……

    (一)

    字幕: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九日。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太阳东升,潮涨潮落。江河东流,万木争荣。岁首春风催动南国荡漾的春意。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伟业已推进到第13个年头。13年高蹈宏阔,雄健宛曲,其情其势非同凡响。

    今天,在列车车轮与铁轨撞击的轰鸣声中,一个新的思路在孕育——一场更加威武雄壮的时代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深圳在翘首企盼,已经企盼得太久太久——因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的整个命运都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每一个思绪、每一步决策休戚相关……

    深圳是中国改革的新生儿——她崛起于中国南海边的荒漠小镇,又以“一夜之城”的现代都市雄姿撼动了太平洋的滚滚风涛,引来当今世界议论蜂起,毁誉参半,莫衷一是。

    这是一座地球上最年轻的城市——她充满风险、充满竞争、充满活力、充满神奇……简直令世人不可思议!

    时间上溯16年。

    人民共和国的列车刚刚穿越过一段黑暗的历史隧道。

    经历了狂热、痴迷、磨难、困惑、希望、抗争,直至灵魂睁开了眼睛,一个巨大的问号却摆在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思考都在叩问这片古老而贫瘠的黄土地。

    历史不容等待。

    历史赋予他们开创一个新时代的使命。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无论其哲学内涵或思想命题,都闪耀出里程碑式的光芒。

    中国的政治家们犹如拨动一个地球仪,就这样异常艰难而又异常果敢地将偌大的中国推上了现代化进程。

    这个曾经拥有雄汉盛唐、威加四海的东方文明古国,在饱尝了近代百年凌辱、战祸离乱、闭关锁国的深重苦难之后;今天,终于以其睿智的目光和坚定的信念,再度推开了尘封网结的窗门,去延揽八面来风……

    任何社会变革都需要选择突破口。

    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需要一个排头兵。

    1979年,当中国政局刚刚廓清雾障,完成了一次指导思想方面的战略大转移,深谋远虑的邓小平就提出了试办沿海经济特区的总体构想。他不无悲壮地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后人评述历史时,也许会发出惊叹: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件就这样诞生了!

    正是这一年春,深圳卷起了一股黑色狂潮:数以万计的人群争先恐后地涌出边境线,逃往香港。

    又并非始于这一年。

    由于世界东、西方冷战的对峙格局,建国以来,深圳一直被视作“政治边防”和“阶级斗争前哨阵地”,“反崇洋”、“反向洋”、“反慕洋”等口号喊得震天价响。其结果,一道高高的铁丝网竟无济于事形同虚设,30年来香港共接纳了二三十万宝安县的逃港者。

    地处著名中英街的沙头角镇,如果以人口计算,逃港者等于先后搬走了两个沙头角……

    如果时间再上溯94年。

    1898年,继甲午海战惨败之后,四方列强纷纷趁火打劫,大清国朝臣被迫同英联邦远征军首领一道登上了深圳山头。回荡在崇山峻岭也永远回荡在中国人心头的是一个民族被宰割的声音:“以深圳河为界,凡河水漫到的地方,皆为我大英帝国的疆土……”

    深圳河以南陆地、连同香港岛、以及毗邻的23个岛屿,共计1060平方公里的领土就这样“租”给了英国人,一“租”就“租”出去99年。

    其实,近百年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直在延续着——隔河相望,河南岸繁华的高楼与河北岸破旧的村落,不正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令国人扼腕痛切的故事吗?

    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就预示着成功的希望。

    特区办在深圳,对于深圳来说是一种偶然——然而,一切偶然的社会动因又包容在历史规律的必然之中!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这无异于关乎中国命运的一场大决战!

    1980年8月26日,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和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最后完成创办特区立法程序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起步了……

    (二)

    创业的艰辛,惟有创业者的体尝最为深刻。

    没有资金——国家只能贷款3000万元作启动费用,可谓杯水车薪;

    没有设备——点一枝香烟不等燃完便可以兜遍全镇的弹丸之地。仅有的一幢五层楼房已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

    没有技术——几十家小工厂敲敲打打只能捣腾出一些小农具、小五金,形同作坊;

    没有人才——仅有农业、林业、农机、水产四家县属科研单位,科技人员27人中除两名工程师外,其余均属初级科技水平……

    真正是一张白纸——一切只能靠开拓者大胆去闯,凭本事去起家!

    “杀出一条血路来”——绝对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

    必须破除传统经济模式,必须破除陈旧思想观念——敢于“特事特办,新事新办”,经受一场新、旧体制胶着、磨擦、碰撞的阵痛!

    利用国际资本发展区域经济,俗话叫做“借鸡生蛋”。

    这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香港是靠借钱“飞”起来的,亚洲“四小龙”都是走的这条路子。

    深圳也确立了一个目标:“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把香港、外国的资本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深圳来。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钞票会有的。”然而,谈何容易——要吸引外商、港商前来投资办厂,首先必须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摆着的现实是:通水、通电。通车。通讯、平地……每开发1平方公里可供投资办企业的地皮,需耗资1亿元人民币。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此话千真万确。

    “出租土地”——在12年前,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连想也不敢想的念头。

    深圳市领导人却大胆地想了——他们看到深圳河边沉寂的旷野上铺着厚厚的黄金——果然,12年后,有经济学家测算0.8平方公里的罗湖商业区,其土地上的财富足可铺一层1厘米厚的10元面钞。

    仅开发罗湖小区的头两年,订租出土地4.54万平方米,收取租金2.136亿港元,吸引外商投资40亿港元。

    “预售商品房”——在开发上陟工业区时,大胆利用资本滚动增值原理,使建筑产品成为商品直接进入流通领域。边盖房,边预售,两年之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资金却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借贷的1800万元转眼间变成了1.44亿元。

    深圳的“拓荒牛”们,在创办经济特区之初,就敢于到商品经济的大海中去搏风击浪。冲流击水,浪遏飞舟,开始领略了商品世界的无限风光。

    商品,无疑是支撑经济杠杆的一个坚实的支点!

    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伴生阵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极生动极深刻的话:中国,是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得流血的地方。

    从长期习惯了的产品经济模式到开始探索商品经济模式,社会心理失去了平衡。

    很快,在推土机欢快的轰鸣声中,深圳经济特区遭受到了第一次舆论风浪的冲击——有的同志怀疑:“这还算是社会主义吗?”

    有的同志评说:“当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今天,资本家又夹着皮包回来了……”

    有的人甚至担心:“特区办成租界,国将不国……”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子——试办经济特区,本来就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试验,前辈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现实的社会实践也没有既成的模式——成功了,借以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烂也仅仅烂在那么一小块地方。

    深圳人的心头压上了沉甸甸的铅块……

    全国人的心头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

    字幕: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往事历历如在眼前——深圳人对八年前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深圳人关注特区的命运,邓小平同样关注特区的命运。正如同他老人家所说的:“办特区是我首先提议、经中央批准的,办得怎么样了?我当然要来看看嘛。”

    显而易见,一种紧迫感,一种焦虑感,时时萦绕在邓小平的心头。

    邓小平果敢地发动中国这场波澜壮阔举世瞩目的社会变革运动,是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的。他坦率地指出:“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

    又岂止是中国,这是20世纪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就会发现——从东欧大陆到苏维埃联盟,从布达佩斯到莫斯科,经济衰败所潜伏的巨大危机,如同一块乌云正在悄悄地遮蔽蓝天。

    毫无疑问,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富足永远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坚不可摧的基石。

    全球的社会主义者都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挑战!

    可喜的是,深圳特区在最初四年的改革实践中,已充分地印证了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他边看边高兴地说:“深圳已经搞起来了嘛!”

    人们记忆犹新。在深圳渔村,邓小平看到老百姓确实富裕起来了,扳着指头说道:“看来,中国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需要一百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恐怕就差不多了。”

    字幕: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八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提及曾给予深圳人巨大鼓舞、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题词一事时,邓小平即刻将题词一字一句地背出来,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

    邓小平对深圳特区的关切,其实质是对中国改革前途的关切!

    继视察深圳之后,邓小平随即又巡视了珠海经济特区和厦门经济特区,并接连为两个经济特区挥毫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这些都预示着什么呢?

    有胆识有气魄的政治领导集团,必定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局势和时机,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战果。

    试办经济特区初战告捷,犹如一股春风扑面,全国为之振奋;更为中央高层决策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1984年3月26日——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由北至南的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沿海黄金地带。

    1985年1月25日—31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座谈会。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这三个地区开辟为内外交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的文明富裕经济区,使沿海和内陆互为补充,以带动内陆经济的起飞。

    1988年春,中央开始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开放市、县增加到288个,开放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公里,开放人口增加到1.6亿人。

    同时,正式确立海南建省办大特区。

    邓小平一再告诫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要“放胆的干,加快步伐,千万不可贻误时机”。

    尔后,规划35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力图将大上海建设成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以龙头之势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腾跃;与此同时,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圈,贯通连云港至鹿特丹世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大力拓展对东欧各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经贸活动;至此,由沿海开放,进一步推进到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

    中国一个全方位、多层面对外开放大格局已然形成……

    无疑,这些重大决策及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有力地保证了从1984年至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7%,钢、原油、煤、电、水泥、硫酸、化肥、化纤、棉布、电视机、食糖等工业品产量进入世界前10名,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万元大关,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六位),五年实现了一种飞跃,使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终于走出了贫困的沼泽地!

    中国,终于撬开了通往新经济体制的大门!

    (四)

    今天,当我们站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院内这座著名的雕像前,惟有对开发特区、建设特区的“拓荒牛”们,表示深深的仰慕和崇敬之情。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深圳人正是在大刀阔斧破除旧经济体制的改革中,深刻认识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创造出震惊中外的“深圳速度”的。

    1981年,香港中发大同公司与深圳房地产公司联合在罗湖区兴建第一幢高层商业楼宇——国商大厦。深圳市政府敢于冒很大风险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标”方案,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一万元,反之则罚款一万兀。中标的中国冶金建筑一公司面对巨大压力,别无选择,狠下决心破除铁板一块的传统“大锅饭”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层层承包,责任直接落实到班、组、人。

    奇迹出现了:承包前25天才盖一层楼,承包后仅用8天就盖一层楼。结果,国商大厦提前94天竣工,冶建一公司也如数领到了94万元港币的奖金。

    深圳人用幽默的语言概括说:“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

    一石激起千层浪——发动于建筑行业、革除现行僵化管理体制、运用经济规律支配建筑市场的改革一发而不可收。

    几年后,高160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号称神州第一楼的深圳国际贸易大厦,又如神话般地从这片土地上腾空跃起直插蓝天。

    历史永远会记住:深圳人兴建这座大厦创造出了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圳速度”——三天盖一层楼。

    外国人惊讶了,由衷地赞叹道:“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深圳速度,是独领风骚于青史的!”

    深圳国贸大厦这座巍然耸立、直插云霄的现代化贸易大厦,既是深圳的象征,又为深圳人赢来了骄傲和荣光。

    如今,大厦内喷水飞花、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海内外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洽谈经贸,流连忘返,惊叹不已。俨然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小城市。

    八年前,邓小平前来巡视时,还只能登上22层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天台;今天,他老人家可以兴致勃勃地登上国贸中心大厦53层的旋转餐厅,尽情地俯瞰深圳市容了。

    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视线所及,仅一河之隔的香港摩天大楼影影绰绰,同深圳鳞次栉比的高层楼宇相映成趣,欲与天公试比高。

    邓小平高兴地说:“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实践再一次证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历史对改革者情有独钟:当年承包建造这座大厦的十几个人,白手起家,与深圳同步,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名职工的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资产总值达13.8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自1989年以来实现利润每年翻一番),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同时兼营工业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声名远播于海内外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今日的深圳,已有一批类似物业这样具有强大经济竞争实力、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挟改革之雄风脱颖而出……

    震惊海内外的“深圳速度”,绝非仅仅表现在建筑业上。

    深圳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每两年至两年半即翻一番;12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45.36%;国民收入年平均递增44.03%;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61.65%。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起飞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深圳人从改革开放、革故鼎新的实践中,率先提出了极富于哲理意味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一口号很快又风靡全中国。

    “深圳速度”给予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正如同一位外国元首所称道的:中国不能没有深圳——深圳有希望,才能推动中国的成功!

    (五)

    改革的期望值是什么?

    从商品生产观念的确立到社会主义市场新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深圳特区的决策者们敢为天下先,实现了变政策优势为体制优势的跳跃。

    每一步攀登都异常艰辛,每一次冲击都充满风险——而完成每一次拓展,又必然跃上一个新的高度,饱览无限风光,领略创造人生的辉煌壮美的情怀!

    改革,是一项社会综合系统工程。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就是开创前辈人所没有干过的事业。

    深圳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得以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大建设局面,国营、集体、个体、合资、独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似地冒出来,百万劳动大军有如一波波狂涛叠浪涌入深圳,逼出了一个“劳务市场”:用工制度的改革彻底砸碎了“铁饭碗”,合同工、季节工、临时工一齐上;实行双向选择,老板有权“炒”职工的“鱿鱼”,职工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一次分配定终身已成为明日黄花。

    ——建筑业的高速度和高效率,逼出了一个“原材料市场”:传统的天经地义的由国家调拨、建材部门经营的“一统江山”局面,理所当然地被打破了;在深圳,钢材、水泥、木材等原材料都可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自由贸易、拍板成交。

    ——特区开发所必然出现的人口骤增,一度造成食品、副食品、日用品等供求关系失衡,逼出了一个“生活资料市场”:始于1984年11月的深圳物价改革,与劳动工资改革配套进行,稳步推进,逐一放开;迄至今日,市场调节价格比例已占到97.4%,没有引发人心浮动和社会动荡;在深圳,价格真正遵循价值规律,发挥着引导消费、启动市场、调节商品的杠杆作用。

    这组镜头对于国人来说是陌生的。

    1987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了第一批股票。迄今,深圳建立股份制企业达136家,并有17家企业的股票正式上市。深圳不但把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促使经济飞轮加速运转,而且勇敢地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固有观念。

    毋庸置疑,深圳的股票市场还很年轻,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都有待进一步完善;股份制改革既充满风险又备尝艰辛——然而,它毕竟在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还有“金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深圳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全面发育与灵活运转,远远走在了全中国的前列。

    在深圳,对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尝试,都敢于大开绿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深圳人正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充分认识这一真理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今天,当深圳在全国率先显示“小康”的雏型: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12年累计直接或间接上缴国家财政和税收达200亿元人民币;同时,安排内地劳动力就业100多万人、向内地汇回劳务费达55亿元人民币;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实现利税、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跃居全国首位,提前实现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时,内地某些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大中型企业职工中间,却在流传着一首《新好了歌》:“企业亏损好/什么摊派都不要了/企业亏损好/各种检查组不来了/企业亏损好/优惠政策上门了”。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的这一席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不能不引起人们深长思之啊!

    (六)

    放眼世界,以“第三次浪潮”的勃兴为发端,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先进科学技术有声有色地统领着全球经济舞台,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和最强大的驱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这一科学论断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于:把振兴教育、发展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关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社会课题,摆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的战略位置上。

    这一论断无疑又是对几十年来在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左”的流毒的最坚决和最彻底的拨乱反正!

    深圳能否搏击太平洋风涛,问鼎世界市场?关键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精技术产业——这正是智者思虑目光之焦点。

    深圳先科激光公司的创办,使我国继荷兰、日本、美国之后,一跃成为第四个能够生产这种被西方人称作“魔镜”的激光视、唱盘的国家。

    十二年风雨历程,深圳已发展成为拥有近百个科研机构。十余万名各类人才和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具有相当科技实力的现代化边境城市。

    深圳创办特区的整个过程,也是延揽八方人才的过程。有胆识有才智的人,都可以来特区一试身手。

    有一则传为佳话的故事——创办特区之初,一群年轻大学生满怀希冀来到深圳人才招聘中心,问:“将分配我们干什么?”回答说:“这恰恰是我要问你们的问题。你们到底能干什么?深圳将给予你们提供最宝贵的机遇,关键是看你们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了。”

    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型的用人观念。

    中国有句古话:“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人才的浪费了。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的提出无疑表明了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但至关重要的,还在于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环境;否则,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流于空谈。

    深圳特区形成了一个充满竞争的激励人才成长的大环境。在这里,所有人的聪明才智,都能通过社会大舞台激烈的竞争与角逐,最终充分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日前,深圳专门成立了“中国科技开发院”,旨在与密布于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新科技项目联网。

    深圳经济特区正成为“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日益发挥着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

    (七)

    纵观一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史,始自40年代爱尔兰人创办香农特区;尔后,从欧洲到亚洲到大洋洲,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科技工业园区、自由港等名目繁多的各类经济特区已达六百多个。然而,它们都与本国的经济几乎完全割断了联系,一般只是单一功能,仅限于区内贸易或加工,吸引外资开办实业激活区域经济而已。

    中国创办深圳经济特区,旨在种一块试验田:对外,既可以走向世界;对内,又可以带动全国——而最终要让这颗种子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开花结果。

    深圳——肩负着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的使命。

    深圳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换型的。

    客观而言,在一个相当封闭、落后的地区进行经济起飞前的积累,必然会首先选择“以贸为主”作为突破口。

    然而,从“以贸为主”到“以工为主”,从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开发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间却要经历惊险的一跃。

    值得庆幸的是:日本、香港等用了近百年时间才认识了这一现代都市发展的规律;深圳人却只用了五年,便潇洒地走出了这片低谷。

    1985年,深圳在全国最先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构想。确定发展“路向”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工农业产品以外销为主。大胆地走向世界,与国际市场相衔接。

    然而,产品要打出去,要去搏击世界市场风云,必须具备雄厚实力,必须有资金、有销售渠道。否则,一切都将变成纸上谈兵。

    深圳人还是靠一个“闯”字。

    ——眼睛向内,“内联”:依托内地的技术、人才和资金,在深圳联合办厂。

    ——眼睛朝外,“外引”: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商前来深圳合资或独资办厂。

    ——组建自己的“托拉斯”:大胆突破传统外贸管理体制的束缚,从“借船出海”到“买船出海”,直接实现国际间的产销见面。

    中国,是自行车的王国。

    深圳自创办中华自行车有限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将目光瞄准了云谲波诡的国际市场。

    引入一流的设备和技术,融汇中外企业管理之精华,全力推行国际质量标准,讲求信誉,尊顾客为“上帝”,很快使中华自行车有限公司被国际同行们称作“崛起的巨人”,产品远销至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爱尔兰、丹麦、瑞典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跃成为自行车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单一生产厂家。

    随后,赛格电子集团、康佳电子集团、浮法玻璃厂、中冠印染公司……中国的一路路商品集团大军,终于有资格有能力遵循国际惯例,扬眉吐气地升帆远航了……

    这组数字无疑是辉煌而夺目的:深圳市出口总值由1980年的0.09亿美元发展到1991年的34.46亿美元,年递增63.71%;1992年1月—8月,出口总值又达到35.86亿美元;工业产品出口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三资企业密度居全国首位;出口创汇总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位;人均创汇额名列全国榜首。

    深圳从起步之初的“三来一补”到及时转向三资企业为主,从中外合作、合资到欢迎外商独资,从大力办工业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直至跨国经营。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经验,为党中央最高决策层及时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照系。

    邓小平以时不我待的口吻指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一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八)

    车窗外掠过一幅幅现代化都市的旖旎风光深圳留给了世人一个巨大的“谜”——值得政治学家们。经济学家们、金融学家们、建筑学家们、社会学家们和历史学家们穷其毕生去探求,去争辩,去论证。

    的确,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基地,十二年卧薪尝胆,十二年栉风沐雨,创造过多少惊世骇俗的壮举啊!

    ——1984年5月,刚刚富裕起来的深圳万丰农民集资参股办工业村,构建了一种以共有制为基点的全新的农村经济体系“万丰模式”,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股份制的农村;

    ——1985年11月,中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外汇市场)诞生在深圳,外汇兑换变黑市交易为公开、公平、公正、合法的买卖,对现行外贸、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1986年2月,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实行向社会公开招聘局级领导干部,使“主人”在实际意义上真正享有了自荐、举荐、监督“公仆”的民主权利(市规划国土局局长卢胜海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7年12月,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活动在深圳会堂举行。深圳市政府以公开拍卖的方式作成第一笔土地交易,对国有土地传统管理方式是一次大冲击;

    ——1987年12月,深圳在全国率先创办全封闭式的沙头角保税区,海关对0.2平方公里保税区域内的进出口货物简便手续,实行优惠政策,被人们誉为“特区中的特区”,为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拓展外向型经济探索新路子;

    ——1988年9月,深圳市政府以竞投方式,在全国首次公开拍卖小汽车营运牌照,尝试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一拍卖活动标志着由市政府传统的无偿分配营运“的士”牌照制度的终结;

    ——1990年4月,深圳市政府宣布首次向国内外公开出售4家国有企业,允许国内外企业和个人购买;

    ——1992年8月,中国第一批高科技成果在深圳进行拍卖,拍卖会推出电子、微电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机电仪一体化等35项高科技成果,成交额达92.2万元。

    深圳率先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并转化为生产力,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大启迪意义;

    ——深圳市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市长专线办公电话,与社会相沟通,密切联系群众,及时、广泛地听取各界意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随后,为适应特区建设的新情况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深圳市又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经济罪案举报中心,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努力端正党风,净化特区社会风气,卓有成效地保证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

    十二年间,深圳人在奋发有为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创造了多少“全国第一”,已很难数得清了。然而,一个明白无误的事实是:深圳发展速度最快,深圳改革步子最大,深圳齐放程度最高,深圳的“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精神最可嘉。

    显而易见,深圳人发起的每一次冲击,都将改革之剑直指旧体制的防护墙,都为催发新体制的萌生和解放生产力挺进了一大步!

    今天,当你漫步在深圳街头,也许你会感到既陌生又神秘。

    ——的确,在深圳,你已很难找到从东欧到前苏联到中国改革前的传统“社会主义”的痕迹。一切先进的行之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式,都被大胆地拿过来为我所用,而且创造出了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发展速度和更祥和的社会氛围。

    今天,当你漫步在深圳街头,也许你还会心存疑虑而有所疑问。

    ——然而,深圳又确确实实不同于资本主义。因为,在深圳,公有制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执掌着政权,而且以其改革开放的宽阔襟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在不断地发扬光大,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间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调。

    那么,深圳到底给予人们什么启示呢?

    1984年1月26日,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又说:“经过将近七年的实践,现在看来,我们关于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证明是成功的。”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进一步坚定地说:“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广邓小平一再告诫人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九)

    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历史永远是一部教科书。

    在这幅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长卷面前,我们感悟到了什么呢?

    昨天已经逝去,辉煌已成陈迹,民族要振兴,中华要腾飞——每一个中国人的肩上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压力啊!

    深圳人民,全国人民也许永远记住了这个细节:邓小平缓缓地朝码头走了几步,突然又踅转身,意味深长地对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是啊,我们一定要搞快一点——告别过去,开辟未来;中华民族在近代被欺辱了几百年,是彻底改变她贫穷落后面貌的时候了。

    惟有生机勃勃开拓奋进敢于撞响命运晨钟的民族,才具有这样的大气魄和大胆略——上下几千年,纵横八万里,凡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切先进成果,皆可任我取舍为我所用。

    卡尔。马克思曾有过一段著名论述:“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中国人民奋起于忧患,经历了成功与挫折的考验,必将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业中,以高山一般的毅力和大海一般的情怀,展示无与伦比的雄健身姿……

    大海无垠,水也滔滔,浪也滔滔。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永远是迎着风浪前进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张力,在于追求。

    一位大师说过:历史不是发动的,而是到来的。

    一位哲人说过:机会,永远钟情于有着特殊准备的民族。

    每一次历史的抉择,都将拓展一片新天地。

    中国,正拥抱着一个明天的太阳。

    人民共和国这艘艨艟巨舰,正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航道,劈波斩浪驶向新世纪的黎明……

    1992年9月20日定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