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瞧不起你的人-感谢指责你的人,人生需要负面的激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人瞧不起你的时候,批评你,反对你,怀疑你……就会随之而来,让你饱受折磨。但是,因为有了批评,才让你知错就改;因为有了反对,才让你懂得奋进,因为有了怀疑,才让你寻求真理。

    感谢每一个曾经批评你的人

    因为有了别人的批评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正是有了别人的批评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曾经说过:“听不到奉承的人是幸运的,听不到批评的人则是危险的。”不能否认,因为批评是可以帮助一个人把隐藏的缺点呈现出来,然后改正,从而走向成功。如果一个人只想得到奉承的话,那么他永远都得不到进步,更不会有太大的成功。

    俗话说:“木不修不能成材”,同理人不修不成才。不能否定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大多又都会能阻碍个人的发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改掉这些缺点,但是人通常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事实上在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种自爱、自怜的情感,正因为此,我们时常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来庇护自己,隐藏、姑息自己的缺点。这时如果有人直白地指出我们的不足,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去“痛恨”或是“仇视”那些给我们指出缺点或是批评我们的人,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人的直白,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自己,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要知道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地改掉自身的毛病才能把缺点变成优点。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敢于批评我们的人可以说恰好帮助了我们改掉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们更应该感激他们。

    当然,批评的话显然不如听到夸赞的话更让人感到舒服,甚至特别是有些人的批评刻薄、尖酸,让人听了刻骨铭心,痛不欲生。但是我们却没有必要因此而仇恨批评我们的人,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别人的批评是对我们个人行动最好的修正。

    可是在很多时候有些人一旦遭到批评,他们就会很本能地马上开始为自己辩护,他们甚至还没搞清楚批评者说的是什么,但只要是不协调的声音,他们就会立即开始反驳。诚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批评,而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其实这都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怪。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的,因为赞美的语言通常能够将我们美化,将我们刻画的比现实中的我们更完善,所以我们更乐意接受被美化了的自己。

    可是赞美的语言虽然顺耳,它却常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我,从而在内心里夸大自己现在的成绩,减慢前行的速度。与批评的语言相比,批评的语言更能够刺激一个人不断进取。

    一位波斯国皇帝得了病重,在病中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之后他召集大臣,对他们说:“我想要知道你们对我的看法。你们认为我是一个好皇帝吗?你们要实话实说,不许有任何隐瞒。只要你们说实话,我就赏给你们每个人一颗宝石。”

    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到皇帝的宝座前面,用尽了所有修饰语言赞扬皇帝的美德。轮到智者埃拉姆时,他向皇帝说:“我宁可不发言,因为真理是买不到的。”

    皇帝答说:“好的,我不给你任何报酬,你可以畅所欲言。”

    埃拉姆说:“皇上,你要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我想你与我们每个人一样,是一个有许多弱点与缺点的人。然而你的过失有更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全国人民因赋税沉重而怨声载道。我认为你为举办宴会、建造宫殿,尤其是战争花费过度。”

    皇帝十分震惊于这些批评,他开始认真地反省。最后他赏给大臣们每人一颗宝石,如他所许诺的,他却任命埃拉姆为宰相。

    第二天,那些谄媚者来到皇帝面前说:“皇帝啊,那个卖给您这些宝石的商人应该被吊死,因为你送给我们的宝石都是假的。”

    “这个我十分明白,”皇帝答说,“那些宝石跟你们的话一样都是假的。”

    看过这则小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受到了不小的启发。是呀,赞美的词语是华丽的,赞美的话是好听的,可是赞美很多时候都是言过其实的,批评的话虽然逆耳、难听,但是它却是真实的,却是对我们的行为大有裨益的。

    相信每个人追求的成功都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成功,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成功是被人浮夸的,而自己却感觉不到成功的所在。所以我们当中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感谢每一个向我们说出真话的人,每一个给予我们批评和指正的人。

    将批评当作自我成长的“添加剂”

    我们要把批评当镜子,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及错误。只有敢于正视自身缺陷的人,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是,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无论是私底下或者是公开场合,被别人批评总是一件令人难堪和没面子的事。面对别人批评指责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微笑着接受并改过呢?或许我们年轻气盛,或许我们自信满满,工作时做错事,就会千方百计地找借口为自己辩解、推脱责任,甚者还会不服气地顶上几句。有位哲人说过;一个人犯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所以,我们干脆就认错吧,不是自己的错又如何?被别人批评又如何?

    别人的批评就像那只追在自己后面的狗,一旦你在它们面前暴露出胆怯害怕的弱点,它们就会穷追猛赶,变本加厉地凶悍起来;但如果面对批评毫无畏惧,立刻转身相对,正视自己的过错,它们便会销声匿迹。所以,对待他人的批评,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刘洋在大学主修音乐,每天练习超过8小时,同学们对他这种对音乐的执着感到相当佩服;由于在校期间成绩相当优异,毕业后,刘洋如愿以偿地申请到了奖学金继续进一步深造。

    过了一段时间,刘洋的大学同学偶然在路上遇见他,发现他整个人都变了,从以往的神采飞扬,变得十分低沉消极。

    原来,刘洋虽然申请到最好的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但是只读了8个月就辍学了。他之所以会辍学,主要原因是音乐学校的环境和大学不同,听他演奏的对象不再是一般人,而是拥有专业音乐素养的精英,同时他还得接受各种不同的批评。

    这些批评有的很中肯,有的却是恶意中伤。刘洋没有办法承受这种批评,于是他开始一蹶不振。

    刘洋非常沮丧,不管亲朋好友如何劝导,都无法让他释怀。后来,刘洋决定回大学去拿教育学位,改行当音乐老师,但是因为他已经对音乐失去了信心,所以当了老师,却对音乐失去了原有的热衷,慢慢地放弃了原本深爱的音乐。

    由于不能接受批评,刘洋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像他这样因为无法接受批评而放弃自己梦想的人不在少数。可是,世界上怎么会有不被批评的人呢?很多人认为,世界上绝对不存在没有被人非议过的人,因为就算是沉默的人也会受到非议,所以,别人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人在得到别人的夸奖时肯定都很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一旦被批评就无心投入到工作中,甚至是意志消沉,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其实,凡是有远见的人都会把批评自己的人,当成自己的贵人,把他们奉为上宾,才能在批评声中更上一层楼。倘若一旦听到有人说自己的缺点、坏话,或恶意中伤,就马上去追查、诅咒,甚至报复,这样也未免太感情用事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坚强,只有内心变得强大了,才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坏话”的内容,通常是一针见血地说中了你的要害,如果你撕破脸皮,也许还会有更多的伤害,我们要冷静下来,既然别人能够有机会批评你,他们的话可以伤中你的要害,那么你要承认,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被人可抓的“小辫子”,你还不够完美,不妨大度一些,想开点,不要在痛苦挣扎,勇敢地承认又有何妨。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时我们还应感谢骂我们的人,因为通过反思他们的批评,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别人看我们,常常比自己看得更加清楚。

    为了充分了解自己,我们往往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对我们行为的反馈。聪明的人懂得主动去寻求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即使是让人并不舒服的批评。

    有一位推销员,当他向别人推销商品时,总会请对方给自己提意见。

    他做香皂的推销,但是订单很少,再这样下去,他即将面临失业。他反复思考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产品质量不错、价格也很合理、之前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按说完成任务应该不成问题,究竟是什么地方不对?思前想后,他觉得是工作方法欠妥。

    想通了这一点,以后每次推销失效,他都会自我反省一番:是我没有把产品介绍清楚,还是热情不够,没有打动商家?如果实在想不明白,他就会原路返回,去询问那位和自己洽谈业务的人员:请你给我一点意见,告诉我,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

    商家们经常会被他诚恳的态度打动,他也因此积累了许多销售的经验。后来这位销售员成为高露洁公司的总裁,他就是立特先生。

    面对批评,正确的态度应是把被别人骂看成是合乎自然的事情。人活着总会遇到各种困境,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要想着事事都顺心如意,那只是一种梦想罢了。对待别人的辱骂,我们一定要有抵御能力,要沉得住气。

    聪明的人往往都有自知之明,他们肯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因为人无完人,每个人多少都会有些缺陷。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坦然接受这些现实,而不应该再逃避躲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现象:有些人或许长得不漂亮,没有自信。比如,牙齿长得不好,手有问题等。你发现没有,当这些人越是极力想要掩饰自己的不足时,别人就越会清楚地看到。因为他的一个动作,就让别人很是好奇从而特别去观察。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这样别人才不会老抓着你的缺点不放。

    生活中的批评并不能一概而论,长辈的批评大多是一种善意的鞭策和鼓励,希望能通过指出你的不足,让你少走弯路,及时改正,更快地进步;如果我们把批评当作一个人精益求精的动力,那么我们就会主动请求别人的批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宽容心态。

    别人批评你的时候,最好的对待方式就是在自己心里留下一些检验的空间,留一点缓冲的余地,随时调整自己。面对困境不被他人理解时,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只要我们生活在阳光里,我们就不用担心会陷身在别人骂你的阴影里。培养自己接受批评的习惯,意味着你能用一种更博大的胸襟面对世事,在他人的批评中不断完善自己,获取进步。

    看你不顺眼的人,促使你不断完善自己

    不喜欢我们的人,因为看我们不顺眼,所以总是会揪着我们的错处和短处,动辄得咎。不管怎么说,我们总是有短处和错误的,改掉就是了。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看我们不顺眼,用尖酸刻薄的话来侮辱刺激我们,我们把这样的人当成是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然而,罗契方卡说:“别人的意见,要比我们自己的意见更接近于实情。”如果有人批评我们,这时不要先替自己辩护,应仔细思考对方的话到底对不对。如果看我们不顺眼的人所指出的我们的错误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反而应该感谢他们。

    当然,感谢看自己不顺眼的人非常困难。但这么想想可能就想通了:每个人都会遇上你一见就不喜欢的人,同理,你自己也会遇上一见你就不喜欢你的人。你有原因不喜欢对方,对方也有理由。这下,被别人看不顺眼,嫌弃了,这里面就有了值得你注意的问题。一般来说,喜欢我们的人会包容我们的缺点,所以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完美的。

    章永芳觉得有些老资格的同事不喜欢自己,章永芳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每天惴惴不安。原来半个月前,章永芳当着上司的面,指出了前辈方案的缺陷。作为新人,章永芳的行为使前辈伤了自尊,她也给人留下了爱出风头的印象,也难怪会被同事们孤立。怎么和上司或者同事相处,什么话该什么时候说、怎么说,什么事情该做、怎么做都是一门学问。后来,章永芳想明白了这一点,她逐步改掉缺点之后,同事们与她的关系也逐渐好转了。

    章永芳的同事黄希虽然工作勤恳,但是能力不强、老实固执,上司对他很不满意,安排给他的工作是最初级的,他的涨薪幅度也是最低的。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黄希决定给自己充电,多学一点新鲜的知识,让自己快速发展起来。因为黄希明白:上司或者同事看你不顺眼,有时候不是无缘无故的,除了你能力不足,还可能是你不会待人处世。你不想被人冷落,那就审视自己,提升自己。

    我们可能会和章永芳和黄希有同样的遭遇,但我们要意识到,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看自己。自己果然有错了,那必须改正。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要我们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被那些闲言碎语所影响,做事还是应当坚持主见。别人的评价有对有错,我们要做的是其中对的、值得我们去改变自己的那部分。其他的,我们无需改变。比如,有的人看见别人的发型就讨厌,这样挑刺的人,没有必要理会。

    看我们不顺眼的人,促使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当正视他人的批评和冷言冷语,不断纠正自己,对批评我们的人说声“多谢指点”,真正对看自己不顺眼的人做出“谢谢”的表现,能更加完善自己的人格。

    李特尔是18世纪德国地理学开创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拔年轻的批评者弗勒贝尔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

    李特尔非但不嫉恨和打击这位普莽的批评者,反而把他的批评文章推荐给一本著名的学术刊物,而且他本人还在会开发表的评论里,对这位青年学者的“敏锐头脑”和“真挚思想”大加赞扬。后来弗勒贝尔来到柏林,李特尔还热情接待,为他安排当时他极为需要的工作。一位受人尊敬的学术权威,如此对待一位毫不客气地批评他的后生,是否会使那些害怕甚至敌视批评的人觉得汗颜呢?

    面对看我们不顺眼的人,与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说不定还会成为别人说三道四的把柄。不如表现得优雅些,我们做得好,没必要争,因为别人看得清楚;我们做得不好,就说声“感谢”。

    西方谚语说:“恭维是盖着鲜花的深渊,批评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听惯了谈辞的人常常狂妄自大,只有虚心接受批评的人,才能改正缺点,提升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虚心接受批评,正视看我们不顺眼的人,让“不顺眼”变成一面矫正自我的明镜。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反对你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弥补不足也许很容易,但是要发现不足,却有些难度。而反对,却正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总是习惯亲近那些支持我们的人。在我们看来,支持我们的人是和我们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他们的想法和我们相同,思路和我们相似,是我们“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为他们支持我们,就这一点,我们和他们之间就已经亲近了许多。而对于反对我们的人呢?毫无疑问,很多人都会对反对自己的人持反感态度,甚至是抱怨和敌视。他们会认为,反对自己的人,就是在给自己前进的道路设置障碍。

    果真是障碍吗?或许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很有可能会在一开始就阻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让我们无法继续前进。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反对是一个特写的问号。那些传人我们耳中的反对声音,其实是在反复询问我们:这么做,真的是对的吗?因为有了这个特写的问号,所以我们要停下前进的脚步,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所走的路和所做的事。这一看,还真就发现了问题。

    在工作中,反对者说:“我认为你的这种做法不太合理,所以并不赞成。”好了,在这当儿,不管愿不愿意,我们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满,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哪里不合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好家伙,原来还真的有不合理的地方,只是以前没有考虑到而已。现在既然发现了,当然要把不足的地方完善起来。想想看,如此一来,那个特定的问号,是不是在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呢?当然是!

    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有更多的人支持,这本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情,因为支持者不但可以为我们出谋划策,还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鼓励和勇气,让我们时时充满着自信。但是,当有反对的声音时,我们同样不能轻视,更不能置反对这个特定的“问号”于不顾,明明听到反对者的声音,却充耳不闻。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工作将难以完成得很好。

    就算这个反对的“问号”并不正确,但拿它还是给了我们一次自查的机会。不管有用与否,这个特写“问号”总是在帮着我们,推着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贝尔斯是一个社区足球联赛的一名教练,他意志坚定、球技精湛,但是为人却很是古板,教学方式总是一成不变。正因为知此,在所执教社区的足球队的8年间,他每年都会带领社区球队参战巴西社区联赛,但却没有一次拿下冠军。

    他认为,之所以拿不到冠军,全在于队员们不努力练习,为此他经常会对队员们大发脾气,甚至骂走了他的助理教练。不久,社区又派了一个助理教练给他。这个名字叫杰里的助理教练非常有想法,他上任没有多久,就开始对贝尔斯的训练方法提出了反对意见。

    这是一个大胆的行为,公然反对贝尔斯,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而且,这段时间贝尔斯的脾气不好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杰里此时出言反对贝尔斯,无疑是拉响了战争的导火索。

    然而,让众人疑惑的是,贝尔斯在沉默了几天之后,居然停止了他的训练方法。而且还听从了杰里的建议,把自己的训练方法加以改进,设计出了一套新的训练方法。更让人吃惊的是,采取新的训练方法没有多久,球队的攻防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顺利地获得当年巴西社区足球联赛的总冠军。

    战果还远不止于此,在接下来的好几个个赛季中,这支球队又一鼓作气,连续夺得了9个冠军头衔。一时间,全巴西为之震惊。人们不明白,为什么一支这么多年都名不见经传的球队会在短期内一鸣惊人。贝尔斯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珍惜身边那些可以给你提出反时意见的聪明人。是他们,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确是如此。反对的声音就是一个特写的问号,你如果听从,它就给你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泣口果不听从,它就会一直在你耳边唠叨,让你重视。这个特定的问号很重要,它就如同是深夜里的一杯咖啡,苦苦的、甜甜的,却可以让你的思路慢慢走向清晰。故事中的贝尔斯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是思路却总是被禁锢在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他就是再努力8年,也未必能拿得到一个总冠军,因为他的训练方法根本就有问题。这个问题要靠谁来发现?他自己显然不可能发现,那么当然就要依靠别人来发现。遗憾的是,8年里,却一直没有出现反对者的声音,直到杰里的出现。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那些反对我们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很简单,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反对对我们有多重要,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

    反对的声音,能给我们带来反思

    多听听反对者的声音吧。听完后不要生气,也不要抱怨,反对只是代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建议,这样的建议可以让我们在反思中寻找到自己的不足。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这样说过:“不要去感念那些表扬你言行的人,而要去感谢那些批评和反对你的诤友。”是的,表扬也许会让我们心中舒畅,得意非常,但却不会提醒我们前方的道路要如何去走。反而是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他们的反对或许不太人耳,但是却可以为我们带来反思。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为了能及时掌握前方的准确消息和制定正确的军事策略,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它惟一的职责就是向自己报告坏消息以及反对者的意见。不管坏消息有多么的糟糕,也不管反对者的意见和自己的作战方案如何相冲突,他都要下属一五一十地向自己汇报。

    有意思的,德国的纳粹头子阿道夫·希特勒也有这一习惯,但刚好相反,他喜欢听好消息,喜欢下属们迎合自己的意见,却讨厌听到坏消息和别人反对的声音。于是,他的秘书马丁·博尔曼摸清了这位暴君的脾气,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而且处处迎合。这样一来,希特勒的耳朵里听到的全部都是好消息,他的所有作战策略都被奉为天条,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但也正是这种情形,导致了纳粹最后失败的结局。

    那些大胆而真诚地对我们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他们既然反对我们,那么一定就会有反对我们的理由。这些理由就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它们虎视眈眈地望着我们,指出了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地方,让我们不得不做出思考:自己的做法到底是正确的吗?

    就是这个反思帮助了我们,让我们的工作可以精益求精,让我们的事业可以顺顺利利。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那些在工作中反对我们的人。他们反对我们的理由,真的是毫无道理可言吗?显然不会!如果真的是毫无道理可言,那也不会构成他们反对我们的理由。所以无论对错,每一项反对,都会为我们带来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或许会使我们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也或许会对我们毫无用处,但它却必然可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开动我们的脑筋,让我们对这项工作细加揣摩。从这一方面看,无论反对者提出的意见能不能使我们的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它对我们都是一种帮助。

    牛顿从小就特别喜欢思考和自己动手做一些事情。上小学时,他更是迷上了做手工,并把奶奶给的零花钱攒起来买了锯子和斧头。有了这些工具,他每天迷着做手工,以至于学习成绩很差。

    这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大人们正在村子旁边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很好奇,就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连天黑了也不知道。从这以后,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风车装好了,牛顿帮奶奶背着一小袋麦子去磨面,看着面粉从石磨里出来,他很开心,对奶奶说:“回去我一定也要做一个风车。”

    果然,回到家后,小牛顿就一头钻进了屋子,开始叮叮当当地忙个不停。过了些日子,他真的做出了一架小风车,不仅很像,而且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咬咬地转了起来。奶奶慈爱地问他:“你这风车能磨面吗?”小牛顿天真地回答:“当然能。”

    制造出的这个风车,成了小牛顿的骄傲。他很是得意,于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就把小风车带到了学校。他把小风车摆到桌子上,使劲吹了一口气,小风车就咬咬地转了起来。同学们围了过来,看着转动的小风车,都称赞小牛顿了不起。

    这个时候,同班的卡特挤了进来,他大声说要“牛顿,你的风车做得也不怎么样嘛!它只是会转而已,你能讲出它会转的道理吗?”

    道理?小牛顿一下子愣住了,自言自语地说:“做风车还要讲道理吗?风车为什么会转?”看着牛顿发愣,卡特笑了起来:“当然有道理啊,只会做而不知道风车转动的道理,算什么会做呢?”

    突然间,他对卡特的愤怒消失得无影无踪,满脑子只是卡特的反对声音。“看来自己真的不能算是会做风车,不知道风车转动的道理,是做不好风车的。”不知是谁伸手把小风车推到了地上,小风车摔坏了。他看看周围吃惊的同学,对卡特说:“你说得对,我还不会做风车。但是我要谢谢你,你告诉了我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风车。”说完,他弯腰检起了地上自己那个摔坏了的风车,没有流一滴眼泪。

    回到家里,他开始进行思考:风车为什么会转,要怎样根据风车转动的道理,做出一个最好的风车来。最后,他终于明白了风车转动的道理,做出了一架漂亮的小风车。不仅如此,他更是养成了凡事都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尤其是当听到别人反对的声音时,更是认真反思。他知道,别人既然反对,那肯定就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只有多进行反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以为,牛顿在后来可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他不仅善于思考,更善于从别人的反对声中,进行一些反思。在他看来,在别人的反对声中进行反思,比漫无目的地思考更有效果,可以更加快捷地找到问题所在。

    我们也应该重视反对者的声音。我们要记住:自己的观点只能代表一种看法,而反对者的观点和我们的不同,代表了另外一种看法。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知道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就算我们很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行,因为再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全面的时候。既然如此,多听听反对者的意见,多进行一下反思,多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是不是会使工作完成得更加漂亮呢?

    反对你的人是一盏指路明灯

    反对算得了什么?就算这是一种为难,那么我们不仅应该去感激这些为难我们的人,而且还要希望这种为难来得更猛烈一些。

    如果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我们容易沉醉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而不自知;如果没有了反对声,我们容易沉浸在自己盲目的喜悦中而忘乎所以;如果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我们可能再也听不到真实的声音;如果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我们将很难看清前方的道路。反对的声音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对我们发出反对声音的人?

    对了,我们要去感激他们。他们虽然反对我们,对我们有所怀疑,让我们感到为难。但毫无疑问的是,反对我们的人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有了他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将走得更为轻松,不至于会因为跌跌撞撞而碰得鼻青脸肿。

    反对我们的人,永远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他们不会像支持者一样为我们出谋划策,更不会像赞扬者一样为我们大声喝彩,他们只会给我们大泼冷水,告诉我们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因为他们,我们满腔的热情会瞬间冷却下来,甚至会冻得瑟瑟发抖。可是,我们还是要去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用那些并不明亮的火光,为我们照亮了一些黑暗的角落,那些角落里隐藏着我们的不足和缺陷。

    当解决完这些不足或缺陷之后,我们前进的道路将会走得更加顺畅。2000多年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现在,我们要说,不管同不同意反对我们的人,我们都要去感激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可不是嘛!反对者的苛刻意见,总是会让我们少走弯路。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以后,引来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人们赞叹专家们的技术,歌颂建设者的奉献,认为他们的功劳很大。但是,在记者招待会上,当有记者问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教授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时,潘教授却认真地回答:“反对者贡献最大!”这一回答让所有人都很吃惊。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三峡工程的领导者、设计者、施工者等的功劳都比不上反对者吗?就算是三峡库区的老百姓,也是离家弃园,付出了很多啊。难道这些,都比不上那些什么也没有做的反对者吗?

    当然不是!潘教授非常肯定那些在三峡工程中付出努力的人们的功劳,但是他更希望人们不要忽视掉反对者时整个工程的意义。因为有了那些反对者的声音,整个工程才能进行得更加顺利,才不会出现问题。

    这就是反对者的意义所在。在很多时候,反对者对我们的意义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是非常重要。据说,北京城当初的建设,就是因为听取了反对者的意见,保护古建筑,至今才能够古韵犹存。

    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反对者的声音。不可否认的是,初听到反对者的声音,我们会感到极度的不舒服。尤其是当我们辛辛苦苦付出极大心血的时候,谁都想听到认同的声音而非反对的声音。无论在什么时候,反对者带来的都是一种否定的信息:因为做得不好,才会有人反对。

    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形,那么首先,请冷静下来吧!反对不是否定,更不是排斥,它只是影射了另外一种信息,至于是否有用,这需要我们用心去判断。

    唐太宗和魏征是我国历史上一对非常有趣的君臣组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魏征是一个总是喜欢给唐太宗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而唐太宗则是个肯接受这些反对意见的君主。

    魏征为人正直,看到唐太宗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总是出言反对。魏征总是能提出反对的意见,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很多时候,他的反对意见都弄得唐太宗非常不舒服。甚至有好几次,他的反对意见惹得唐太宗大发雷霆,想撤了他的官职。但是冷静过后,唐太宗还是肯接受他的意见,从他的意见之中找出最合理的处理事情的方法。

    因为有了魏征这个“反对者”,唐太布的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使唐朝走上了繁荣之路。更有意思的,也正是因为能够聆听反对者的声音,才成就了唐太宗的一世英名。在历史上,唐太宗可以虚心接受反对者建议的美名,不亚于他管理国家的政绩。

    据史书记载,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非常难过。他流着泪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的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而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最好的镜子。”

    魏征不仅仅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更是唐太宗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有了这盏明灯的指引,他才得以少走弯路。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有了像魏征这样“明灯”的指引,才会出现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是反对者,让一切变得更加完善。

    明白了这些,我们还会认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是在瞧不起我们吗?好吧,就权当那些反对者是在瞧不起我们,那么对于这样的瞧不起,我们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心态呢?当然应该。对于这样的瞧不起,我们应该微笑着去面对。

    一个人的宽容大度,在于是否能够接受反对者,倾听反对者的声音。我们总是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反对者,他们都需要我们诚心接纳。当然了,这需要排除一些心存恶意的反对者。有些反对者会出于一些私人的目的反对我们,井且无所不用其极。对于这类反对者,我们大可不必理会。不过在大多时候,反对者的声音还是需要倾听的,我们要去倾听那些充满善意的反对者的声音;这类反对者,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感谢嫉妒你的人,他会让你更强

    别人的嫉妒点燃了我们自信的火种,势必将会越烧越旺。别人的嫉妒,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因为他们在提醒:如果跑得不快,我们将颠倒位置。

    人们总喜欢将嫉妒列入劣质的道德品质之中,并对之大加讨伐。而被嫉妒的人呢,也总逃不出世俗的偏见,会因别人的嫉妒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被人嫉妒确实是一件不怎么让人开心的事,如果是单纯的嫉妒之心倒还没有什么,怕就怕,在很多时侯,极端的嫉妒往往会带来太多的困扰。嘲讽、白眼、敌对、阴谋、手段等,很多诸如此类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都源于嫉妒这两个字。

    可以说,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它不分社会地位、知识层次、经济水平的高低。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是存在差异,就会有嫉妒。因为嫉妒带来后果的多样化,所以往往会给人产生很坏的感觉。因为嫉妒,有同事总是冷言冷语地挤对我们,所以我们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嫉妒,自己升职了好朋友却不来祝贺,所以我们心里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嫉妒,让我们感觉非常不爽的嫉妒。嫉妒带给我们的影响,让我们很难适应,也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就要去恨那些嫉妒我们的人?

    古希腊的哲人说过:“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从这里我们是否可以看出,别人为什么嫉妒我们?很简单,因为我们幸运,因为我们幸福,因为我们快乐。我们在工作上得到了晋升,这是我们的幸运,那些对此可望而不可即的人因此而嫉妒;我们获得了一笔不小的收益,这是我们的幸福,那些错失这些收益的人因此而嫉妒;我们交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女朋友,这当然是我们的快乐,那些羡慕我的人因此而嫉妒。可是,那只是他们的烦恼,就算因为这些烦恼,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痛恨他们呀!他们看到了我们的长处,看到了我们的潜力,他们的嫉妒其实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我们没有必要去痛恨一个肯定自己的人。

    但是只是这样,还不足以让我们去感谢。我们之所以会说要去感谢那些嫉妒我们的人,是因为他们在肯定我们的同时,还给了我们强大的自信,更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站在同一起点上,我们已经比别人跑得快一些,那些嫉妒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这些证明,我们的自信心开始膨胀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比别人做得好了,那么,我们完全有信心在以后做得更好。

    我们知道,如果自己不快速向前跑的话,那些嫉妒我们的人,将会通过各种方式追上我们,到那时只有我们去无奈地嫉妒别人了。如此,我们敢不跑快吗?

    所以无论如何,我们要将嫉妒带给自己的伤害放到一旁,面带微笑,对那些嫉妒我们的人说声谢谢。谢谢他们给了我们自信,谢谢他们让我们走得更快,变得更强。

    有两只鹰,它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高飞,一起觅食,一直都是相安无事。但是后来,其中的一只老鹰开始对另外一只老鹰不满起来,原因是,它自己飞得很慢,而另外那只老鹰却飞得很快。

    每次一起觅食,飞得快的老鹰总是能捕捉到很多食物,而飞得慢的老鹰一直收获甚少。虽然飞得快的老鹰总会把多余的食物慷慨地分给它,但还是不能消除它心中的嫉妒: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捕到这么一点食物,而它却因为飞得快一些,就可以得到这么多!太不公平了!上帝真是偏心,把好的都给了它!

    嫉妒之火在燃烧着它的心,终于有一天,它悄悄地对一个猎人说:“前面有只飞得很快的老鹰,你如果用箭射死了它,我将送给你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猎人于是答应了它的请求。

    猎人搭弓射箭,射向了那只飞得很快的老鹰,只是没有射中。突如其来的箭矢让飞得快的那只老鹰惊慌失措,它拼命地向前飞,越飞越快。

    猎人一边拿出第二支箭,一边对飞得慢的老鹰说:“看来,是我的箭上缺少了一根羽毛,你可否拔下一根?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射得准了。”这只老鹰二话不说,马上拔下了自己的一根羽毛。可是,猎人的第二箭,依然没有射中飞得快的老鹰。猎人又向这只老鹰要第二根羽毛,可受依然没有射中。

    就这样,箭一支支地射去,那只可怜的老鹰身上的鹰毛也在一根根地减少。终于,飞得快的老鹰渐渐远去了,而飞得慢的这只老鹰,因为没有了羽毛,再也不能飞,被猎人一把抓住了。它成了猎人的下酒菜。

    死后的老鹰并不甘心,它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向上帝倾诉自己的不公平遭遇。上帝听完它的话,笑着对它说:“来,你听听你的朋友在说什么!”

    它仔细倾听,果然听到了那只飞得快的老鹰的声音:“谢谢你,我的兄弟,虽然你的嫉妒差点害死了我,但却让我知道了怎么样才能飞得更快,我现在已经成为全族飞得最快的老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可以成为新的鹰王。真的谢谢你,我的兄弟。”

    这只老鹰心中一震,说不出话来。上帝说,“愚蠢的人会因为嫉妒而去想方设法地害别人,体们会以为拉下别人自己就会变强,那其实是错了,如果不能把嫉妒当成前进的动力的话,自己永远不能取得像别人一样的成就。现在知道你的朋友为什么会飞得快了呜?它虽然被别人嫉妒了、设计了,但是这些设计和哈害也成了它前进的动力。它抓住了这个机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