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话有逻辑,怎样说服有力量-以弱克强,博得对方的同情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亚当·斯密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触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也就是说,同情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叔本华认为,人的同情心就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而人与人之间是高度相似的,每个人都能将别人的行为反推到自己身上,同样也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到别人的感受。而且,人们往往更易于给予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以同情。基于人们具有的这种心理,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博取对方的同情心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它不局限于一切的道德力量,只要说服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对方带入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就会引发对方的同情心的产生,而一旦博取了他人的同情心,那么什么事情都可能有机会解决。因为,他已经不再从心里对你设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动用智慧,以巧妙的说话方式将我们的想法灌输给对方,从而让他顺理成章地接受我们的建议,使我们达到说服他的目的。

    1.学会博取他人的同情心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适当示弱,以博取对方对自己产生同情之心,从而让自己的说服变得更为顺利。那么为什么适当示弱、博取他人的同情便可以增强说服的力度呢?这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同情”他人的天性。

    亚当·斯密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触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的确是这样,人们总会对别人的命运产生兴趣,不论是别人的幸福还是不幸。而当一个人亲眼目睹过或者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就会在心中产生同情或怜悯。但这种情感不只专属善良之人,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底,哪怕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一样具有同情之心。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同情心在其儿童时期就已经萌芽,而相关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前额叶的功能十分健康的话,这个人就应该是有同情心的。

    英国的心理学研究者迈克尔·巴尼西说:“实验证明,一个人的触觉系统是与同情的某些特定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的。”

    叔本华认为,同情心就是指对他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它基于看透他人和自我之间的无差异性。而人与人之间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别人的行为可以反推到自己身上,通过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体验别人的感受。要想对他人身处的境遇有所体验,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想象,因为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别人的感受。可是想象,除了能让我们懂得如果身临其境会怎样外,并没有别的长处。当我们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时,其实我们感官的印象并不是他人真实的感受,而只是对他人感受所做的模拟。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情境中,以为自己正经受着与他人同样的痛苦或烦恼,这时,自身仿佛已与那个人合二为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于是,就全盘接受了这种痛苦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痛苦,而这时我们就真的为之所动了。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同情”是这样描述的:“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正因为人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别人的痛苦,所以才能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感情。如,在观看一部电影时,当里面的角色被施以酷刑时,我们会被那种惨不忍睹的画面深深震撼,继而想象自己在那样的情境下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于是,我们就会同情起被施以酷刑的人来。同样,当我们在观看一场惊险的杂技表演时,也会为正在进行高难动作表演的演员捏一把汗,这也是因为我们对此进行了想象,把表演者置换为自己,所以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危险,从而在心底里叹一声:“这份工作太辛苦、太危险了!”于是,对表演者的同情也油然而生。由于同情心可以让人们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同情心也就成为了人们用以传达并分享感情的基础。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们不会对比自己幸福的人产生同感,而只会对比我们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即我们的直接同感只局限于对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安逸。”事实正是如此,人们在比自己幸福的人面前时,大多有的是一种嫉妒心理,而在弱者和不幸者的面前,却会产生同情心。

    网上曾疯传这样一则故事:徐州的一名入室行窃者,一天偷偷地潜入了一户住家,当他看到屋子里家徒四壁、破烂不堪时,明白了这家主人的困窘,于是,他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不但没有拿走任何东西,还在离开的时候留下200元钱,并在一张便条上写着让主人用它去换一把新锁。当这家主人回来时,发现这一便条后,愣了很久,因为她没想到小偷会这样做。据此分析,这个小偷之所以会这样做,也应该源于他的同情之心。或许这家的贫穷,唤起了他自身的某些记忆,想到了贫困人家生活的不易。于是,同情心起,为那家人留下了200元钱。同情他人,往往无关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多的是来源于那份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因此说,人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这样,当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就可以尝试着去博取他人对自己的同情,利用这点使自己的说服更加顺利。

    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善于揣摩对方的心理,利用人类“同情”的天性,想方设法地引导对方与自己产生同样的感受,进而达到致使对方产生同情心的目的。一旦博取了他人的同情心,那么什么事情都可能有机会解决。因为,对方已经不再从心里对我们设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动用智慧,以巧妙的说话方式将我们的想法灌输给对方,从而让他顺理成章地接受我们的建议,使我们达到说服他的目的。

    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比如当手头拮据时,就需要向别人去借钱。如果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借,可能不需要费太大周折,可有时候,也会遇到向一般的朋友借钱的状况,这时,就要借钱人讲究说话技巧了。有些人可能就深谙示弱之道,为了能够借到钱,解燃眉之急,就会在朋友面前示弱,以达到唤起朋友的同情心的目的,从而将钱借到手。而缺钱的情况,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所以,说服者只要能将被借者带入到一种他熟悉的情境中,去重新感受那份窘境曾带给自己怎样的心理负担时,基本上他的说服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被借者由自身的感受唤醒了对借钱人的同情之心,因此,被借者坐视不理的情况可能就会改变。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它不局限于一切的道德力量,只要说服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对方带入感同身受的情境中,就会引发对方的同情心的产生,这样说服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社会中,沟通需要技巧,说服他人更需要智慧,因此,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懂得利用人类的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来使自己获取成功的机会。而学会博取他人的同情心就是其中一个技巧。

    2.以弱克强更容易说服他人

    人们常常都以为沟通是一个直线,其实它是一个圆。在这个圆上,当我们站在某一起点,而目标是另一点时,我们常常只知道往前走是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只要我们换个思路,转一下身,便会发现实现目标的又一途径。而且我们还会发现,以前的那种途径不仅费时费力,还未必会成功;相反,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从另一个方向出发,目标可能就近在咫尺。而大多数的人都会犯舍近求远、徒劳无功的错误。

    如何有效地沟通,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其实真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有问题存在,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

    而人们之所以会失败,往往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说服别人需要技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沟通呢?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强者的时候,要怎样达到说服他的目的呢?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当你面对一个比较强大的对手时,想要对他进行说服,不妨尝试使用争取同情的说服技巧,利用以弱克强的办法,以博取他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说服他的目的。

    一个山区小女孩,被人拐骗到了上海。当天夜里,天下着小雨,这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战战兢兢地待在一间房子里。突然,房门被人推开了,一个中年上海“阿拉”走了进来。当时,小女孩十分害怕。不过,她很快就恢复了镇静的神态,并机智地叫了一声:“伯伯。”中年“阿拉”被这一声“伯伯”的称呼弄得一愣,人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定在了那里。

    小女孩接着又小心翼翼地说:“我一看伯伯就是好人,您的年龄应该和我爸爸差不多,可我爸爸比您要苦得多。他在乡下种田,去年栽秧时,由于天气太热中了暑……”小女孩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接着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中年“阿拉”听完小女孩的叙述,短暂的沉默后,红涨着脸对小女孩低低地说了一句:“谢谢你,小姑娘。”然后便开门离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非常聪明,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让自己在其面前显得特别弱小,以此来激发起对方的同情心。她的一句“伯伯”,一下子将两个人的年龄拉开了距离,同时,也让“阿拉”想到了自己那个同样处于花季年龄的女儿。于是,同情的种子便开始在他的心中萌芽。接下来,小女孩又不失时机地给他戴上了一顶“好人”的高帽子,以此诱导他将自己与“好人”放在一块,并用“我爸”和“阿拉”的对比,再次使“阿拉”的同情心理得到强化,从而逃脱了一场劫难。

    由于同情心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天性,所以,以弱克强的说服技巧是很值得人们在说服他人时尝试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对他人此时的思想、感情和需求能设身处地地给予理解以及及时的关心、安慰和支持等。乔治·H·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这样写道:“要同情某人,必须有与另一个人的态度相应的一种反应。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相应的反应,人就不能在他自身唤起同情。不仅如此,如果那个同情者要在他自身唤起这种态度的话,还必须有合作,有被同情的应答。”由此可见,当我们为了自己说服对方时,就有了一种与之合作的需求,我们利用人类与生俱来的同情心,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去唤醒对方的感受,让他与我们进入同一种情境中,通过想象来感受我们同样的感受,从而引发他的同情心,进而使他对我们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应答。

    说服他人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这就看我们如何面对被说服者,如何从有利于达成我们目的的出发点来进行说服了。生活中,很多人都懂得利用他人的同情心,以此达成自己的目的。有人说,最看不惯别人装可怜的样子。可是,事实上,在某些时候“装可怜”真的能让我们获益不少,尤其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同情心呈倒U字型曲线分布,也就是一个人在他年轻和老年时同情心比较弱,而中年时的同情心相对比较强一些,其中又以50多岁的中年女性同情心最强。通过对一组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年龄较大的中年人对他人的不幸经历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对他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观点也更能给予理解。分析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前半段认知和情绪调节功能比较强一些,后半段则会逐渐下降,在这两种功能最高和最低的中间段,情绪不容易控制,同情心会更强。但不管怎么样,人的同情心是存在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懂得如何博取他人的同情心,并将之用在我们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就不难达到。

    每一个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我们也会在不同人的面前,呈现不同的强弱状态。因此,在强者面前,适当地示弱并不是装可怜,而是一种真诚的态度,这种态度会让他人更加容易设身处地地替我们着想,从而使我们更顺利地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说服他人需要技巧,而以弱克强在某些时候,就是一种不错的说服方式。大家不妨在说服他人时试一试。

    3.运用示弱的方式说服他人

    在如今的商业时代,各种工作分得很细,人们想要生存和发展,沟通、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过去生产一双鞋,只需一个人操作。现在则不然,在制鞋厂,这份工作被细分为很多部分,鞋帮、鞋面和配饰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而且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还会有不同分工,因此,只有把许多人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做成一双鞋。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的能力限度和作用范围,而往往我们想要做成某件事,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又无法达到。这时,我们就需要向别人求助,借别人的力量来创造条件,以达成我们的目的。所以说,在这样的社会中求人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然而,有时候,我们在求助于他人的时候也会碰到各种阻碍,因此,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来说服对方,让其对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而这时放低姿态,向对方示弱,是一个值得我们尝试的说服方法。

    向他人示弱,并不能说明你的人格就弱了。而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则恰恰显示了他的心胸和智慧。尤其在向他人求助时,自己的低姿态,往往会让对方的心里比较舒坦,从而给予你继续说下去的机会。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很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可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但是,沈从文对自己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因此,他在讲课时会先说一句话:“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由于他这样示弱的表示,反倒赢得了满堂彩。

    从沈从文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经验,以示弱的方式与人沟通,说服他人,真的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海滩上有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蓝甲蟹:一种比较凶猛,从来不知道躲避凶险,和谁都敢开战;而另一种比较温和,不善于抵抗,遇到敌人时,便翻过身子,仰面朝天,任其捣它、踩它,无论怎样它就是不动,在那里装死。千百年后,人们发现,强悍凶猛的蓝甲蟹已呈现濒临灭绝的状态,而性情温和的蓝甲蟹却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之所以在千百年后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其原因之一,它比较好斗,在相互残杀中死了一半;其次,因为其强悍而不知躲避,被天敌吃掉了一大部分。而性情温和、只会装死的蓝甲蟹,因为善于保护自己,则使得种族能够很好地繁衍下来。可见,示弱是保护自己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许多时候,我们求人的实质就是谋求利益的交换,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让自己渡过难关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在求人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以示弱的姿态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西方人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之为立足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而其中口才占其首,可见其社会作用被推至怎样的高度。那么,在向别人求助时,我们应该如何借助自己的智慧运用好示弱的方式,借助有技巧的语言来说服他人帮助自己呢?

    首先,以低姿态出现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满足,使他愿意与你合作。一位博士在找工作时,遭到了很多家公司的拒绝,无奈之下,他决定换一种方法去应聘。他收起了那些证明自己学历的所有证件,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去求职。这样,他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为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过了一段时间,上司发现他才华不一般,竟然能指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博士亮出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于是,老板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也做得游刃有余,能力完全超出了一般的大学生。这时,他又亮出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老板又提升了他。经过前两次的事情,老板开始注意他,观察他,发现他比硕士的水平还要高,于是,再次找到他。这时博士才拿出他的博士学位证,并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说给了老板。老板这时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其次,当我们求助于他人时,要从心底里把对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做到不露痕迹地表现出对他的尊崇。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主角,所以,我们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利用对方的这种心理。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青年时期,在费城开过印刷厂。那时,他也曾被选为本雪尔文尼亚议会的书记。在选举前,有一位议员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明显地表示出这位议员对富兰克林的反对,而且其在议会里享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富兰克林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说服得到他的支持。

    一次偶然的机会,富兰克林听说这位议员有几部非常珍贵的藏书,于是,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给议员,说自己想看这些书,希望他能将书借给自己看几天。没想到议员接到信后,立刻就把书送了过来。几天后,富兰克林将书送去还他,并在书中附上了一封信,对他的热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就这样,不久之后,当富兰克林与这位议员再一次在议院里遇见时,议员竟然主动上前与富兰克林握手交谈,还表示愿意在一切事情上对富兰克林给予帮助。

    由这件事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在说服他人帮助自己时所花费的心思——他利用借书的契机,以书信的表达方式表示了自己对议员的真诚与尊敬,从而以不露痕迹的方式说服了议员,使其不仅不再反对他,反而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

    富兰克林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喜欢被重视的心理,这里议员俨然成了一位施主,而富兰克林变成了一个祈求施舍的人。因为富兰克林聪明的说服方式,让议员感受到了自己地位的优胜和重要,因此,议员之前对于富兰克林的成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消失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被帮助的时候。这是因为人的能力各有所长,人的际遇不尽相同,所以需要帮助是很正常的。那么,当我们有求于人时,该怎样去说服他,让他愿意帮助和支持我们呢?

    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有求于人时,就已经说明了我们的局限性、我们的不足,不然为什么去请求他人的帮助呢?懂得这一点,在我们说服他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就应该懂得运用示弱的方式,真诚地表现出一种“技不如人”的低姿态,唯此,方可获得对方的认同和帮助。

    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说,柔弱的东西反而能战胜刚强的东西。同样,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将这一哲学观点运用于其中,对我们顺利地达成目的一定会帮助不小。

    说服,顾名思义就是劝说别人使其听从自己的观点。例如在销售工作中,有些人可以成功地将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有些人想将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则没那么容易。销售是介绍商品为客户提供的利益,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那么,要如何说服客户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钱来买我们的商品呢?这就看我们的沟通技巧了。

    卖商品给客户,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我们有求于客户,我们的目的是将自己手中的商品转化为钱币,然而,钱在客户的腰包里,他是否愿意拿出来与我们交换,就看我们如何说服他了。其实,在销售过程中,不是只有一种进攻式的说服方式,为了达到销售目标,需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而巧妙地运用示弱的方式与客户沟通,往往效果会更好。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沟通的主角,而不断说服客户认同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等。这种销售方式虽然也能帮助销售人员达到销售目标,但我们必须要清楚,这不是最高明的销售手段。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绝不能仅依靠进攻式的销售方法去销售产品——很多时候运用示弱的方式来说服客户购买产品,效果往往会更好。

    在一家商场的手机专卖柜台旁,客户王琳正在为儿子挑选的手机与销售人员讲价。手机是三星手机中的一款,标价为2580。王琳很喜欢这款手机,但觉得价位有些高,于是,她向销售人员提出降价400元的请求。销售人员张妙也是一位女士,她开口对王琳说:“大姐,您能挑中这款手机说明您的眼光很不错,三星公司在世界的知名度相信您肯定知道,三星的手机无论从功能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任何问题。而您挑中的这款手机的价位也不是很高,我看您很喜欢,您儿子也挺喜欢的,您就拿着吧。至于价格嘛,我们是可以打折的,但是您给出的价格确实低了点。”王琳说:“这款手机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但是我也知道,你们卖的这个价位肯定高了不少,我只给你2100元,你看行不行?”说完这一句,王琳又紧接着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价格不行的话,手机我就不要了。”销售员张妙听完王琳的话后,看了看王琳,一脸的为难之色,“大姐,挑手机您真的很在行,但是您给的这个价格确实低了点,这已经超出了我所能给你打折的界限,我真的不能做决定。您再考虑考虑成吗?”王琳很坚决地摇了摇头,然后打算放弃。销售员张妙见状忙赔笑说:“真是对不起,我确实没有权力给您让这么多的钱。看您也真的挺喜欢这款手机的,要不这样,我去经理室问一下我们的经理,看看这个价可不可以给您。您等我一会儿好吗?”王琳听完张妙的话后说:“好,那麻烦你帮我问一下吧。”张妙笑着说:“没关系,看您真的很喜欢这款手机,而我确实又不能做主。您等着,我去去就来。”

    一会儿功夫,张妙从楼上气喘吁吁地走了下来,满脸歉意地对王琳说:“实在抱歉,经理说这款手机最低只能卖2200元,您看怎么办?您这么喜欢,不然再加100元买回去吧?如果这个价您不拿的话,我也帮不上您的忙了。”王琳感动于张妙的尽心服务,对她的一再抱歉弄得不好意思起来,又一想就是多100元的事,买就买了吧。于是,她交款后拿着手机离开了商场。

    事实上,这款手机,张妙是有权限卖出2100元这个价格的。但是她通过这种示弱的方式,反而多卖出了100元。示弱的好处就是让对方在无形中消除对你的戒备,使你更加顺利地达到目的。所以说,示弱是一种智慧的显现而不是妥协。张扬与低调相比,人们更喜欢后者。所以,这也是示弱之所以能被很多人利用于沟通交流的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很强势的人,而更愿意与性情温和、做事低调、说话谦虚的人打交道。和这样的人交流或者相处,周围的气氛总是和谐的,这会让人感觉到很舒坦,内心会处于一种宁静之中。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芥蒂,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更好地相处、交流与合作。而示弱就是一种理智的退让,是“曲线救国”的一种处事策略,能使人避开矛盾冲突。尤其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最应注意的就是避开锋芒与矛盾,让对方在毫无戒备的情形下与你交流,这样更有利于话题的深入,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达成目的。

    其实,示弱说服的方式,也是抓住了人们普遍具有同情心的一个特点,把自己放在一种能激发出对方有同样感受的情境中,让对方不得不做出有利于说服者的应答。《孙子兵法》中有言:“兵不厌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示弱说服法,攻的就是人心,而无论在商业销售、营销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当我们面对种种矛盾或困境,需要动用我们的说服智慧时,不妨尝试一下示弱的说服方法。

    5.在说服他人时如何恰当地运用以弱克强的方法

    “以弱克强”,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与他人之间产生矛盾,遭遇到各种困境,需要与人合作,等等。这时,我们不得不想尽办法,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难题逐一解决掉。这就不能避免去说服他人,使其听从自己的劝说,从而解决掉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问题。然而,说服他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一开始就用错了方法,可能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那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更好地达成我们的目的。

    无数事实证明,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利用他人的同情心,采取向对方示弱的方法,会更容易使得对方同意自己的请求,最终达成目的。

    运用示弱的方法说服别人,虽然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说服方法,但也要掌握好分寸。那么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俗话说:“大树易折,弱草坚韧。”

    人们普遍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对比自己强的人,往往心存戒备甚至敌意。因此,在面对他人尤其是自己要去说服的人时,首先要摆正姿态——示弱。

    在说服他人时,我们选择示弱,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更顺利地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劝说。同情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这一特性,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巧妙地将对方带进我们所设定的情境中,引起他的共鸣,使其对我们的遭遇能感同身受,那么,我们的说服基本就取得了成功。

    (2)找准示弱的契机,以免弄巧成拙。

    我们在有求于人时,无疑自己处在劣势的一方,但我们还必须要将局面扭转过来,成为进攻的主角。这时,我们就要有见缝插针的本领,不着痕迹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展示出来,致使对方不知不觉地被你带入其中。

    (3)要学会揣摩对方的心思。

    从他说话的表情、语气中,感知他对话题有多大的兴趣,你的示弱是否激起了他的同情心。

    揣摩对方的心思,在说服中极其重要。我们说服他人时,是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有用的,而有些话虽看似没意义,但实际上是为了铺垫,以将对方引入我们设好的思路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察言观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通过对对方的观察,可以大致了解对方的情绪波动,这样你才好决定话题是否可以继续或深入。

    (4)示弱要情真意切,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从而更加确定他对你的重要性。

    电视制作人李静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起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是一个善于示弱的人。她说她和他老公平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每次当自己遇到搞不定的事情时,就去问老公,听一听他的意见。这时的李静在老公面前俨然一副十足的小女人的样子:“哎呀,怎么办啊,你帮我想想办法吧。”老公听她这样一说就会很高兴,再忙,也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帮她出谋划策。而这时的李静就会不失时机地夸自己的老公一句:“这女人哪,有的时候没男人真的不行,听你给我这么一讲,我心里就有底了。你真是太厉害了!”听了她的话,老公就显示出一副得意的样子。李静还说,自己经常对老公说的一句话是“我没你不行”。

    李静无疑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的示弱,情真意切地对老公所表达的那种依赖,自然会博得他对她有求必应的结果。生活中,许多女人抱怨自己的老公不懂得体贴,事实上,作为女人,也应该自己检讨一下自己。太过强势,不懂得示弱或许也是自己无法博得老公心甘情愿付出太多的结果。

    说起来说服真的是一门学问。同样一件事,同样面对一个人,由不同的人出面处理这件事,可能所获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

    在学校,有些孩子很淘气,对于那样的学生,有的老师采取强硬的手段,比如,训斥或罚站等。表面上看,会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可是这并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改正自己的毛病;而有些老师则不会用那样的手段,他们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处理方式,取得的效果似乎更好。

    大学毕业不久的陈老师在一所小学工作了一阵子后,慢慢也进入了状态,和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在一起,她觉得内心充盈着快乐和激情。因为有了成功的第一课,这些孩子对陈老师印象挺好,所以上课时挺配合她。孩子们上课很认真,不用陈老师大声吆喝,很快便能自觉地安静下来。但正当陈老师对自己的成就暗暗窃喜的时候,却出了这样一件令她十分气恼的事。她上课时习惯时不时地走下讲台,走向后面的同学。一次,在给一个班级上课时,当陈老师面朝教室后面走去时,突然,一位女孩向陈老师告状:“老师,某某同学在后面踢你,还做鬼脸。”陈老师立刻转过身,可是那个调皮的学生已经老老实实地回到他的座位上,他的行为引起班级同学的一片哄笑。气恼的陈老师真想把他立刻抓出来,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以维护自己作为老师的尊严。可是她冷静了一下,什么也没做,继续上课。

    下课之前,陈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了一段话:“刚才有位同学在老师后面搞怪,还踢老师。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了。即使他做了,我也会原谅他。因为这不完全是他的错,肯定是老师也有问题,可能是老师讲课讲得不够好,所以他不喜欢老师。不过,没关系,以后老师争取把课讲得再精彩一些,希望让每一个同学都喜欢我。”陈老师说这番话的时候,并没有故意看向那个调皮的学生,但她的余光却看到了那个孩子愧疚地低下了头。陈老师说,自那以后,在她的课上,那个孩子再没有做过出格的事。

    显然,陈老师是一个善于用示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人。作为老师,能在学生面前放下姿态,用那样一番话来教育一个小学生实属难得。她的示弱,真正触动了孩子的内心,因此,这位同学才能彻底地转变,再也没有在陈老师的课上捣乱。可见,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示弱的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6.示弱式说服重在攻心

    《孙子兵法》中有言:“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可见,攻心的重要性以及它的战略意义。如果将一次说服的经过当成是一场战役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十分重视它并根据这样的理念来为这场战役做精心的准备。

    说服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对方按着自己的意图去做事,也就是通过劝说,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去做某件事。而由于没有一个人会轻易地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所以说服他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能言善道就可以做好这件事。其实,未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并不一定就能打动对方。有些人也许只是利用短短的几段话,便可以达到说服的目的。这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还是需要大家了解一下的。

    青蛙一天到晚不停地叫,可是没有谁会把它的叫声放在心上,而公鸡在清晨时的一声啼叫,却能唤醒很多沉睡的人。也就是说,话语多少不是最重要的,能否锲入对方的内心才是要点。一个说服高手,未必舌灿如花,妙语连珠。但是,他恰如其分的每一个字,却都能入对方的耳入对方的心,扣动对方的心扉,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缴械投降。这其中,说服者就运用了攻心计策。所以说,想要出色地完成一项说服他人的任务,懂得抓住别人的心理很重要。

    刘阳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在他的公司里有一位工程师,整天抱怨工作时间太长,工作太多,希望刘阳给他配一个助手。这位工程师负责着公司许多台机器的运转,工作的确不轻松,但公司的人力有限,工作任务也很重,所以刘阳没有满足他的请求。

    即便如此,这位工程师还是心满意足地投入到了工作中。那么,刘阳到底用了什么法子,使他心满意足地投入到工作中的呢?说起来这方法还真是简单,刘阳为那位工程师设了一个单人办公室,办公室外面挂上了一块带有“服务部主任”字样的牌子。如此一来,这位工程师感觉自己再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便使唤的修理工了。他现在是一个部门的主任,他觉得自己很重要。也就是说,正是“服务部主任”这个头衔,让工程师感觉到了自己的被重视,从而任劳任怨地工作。这里刘阳就是抓住了他人喜欢被重视的心理,所以,他用那样的一种方式说服了工程师的抱怨。其实,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只是用那样的一种方式,向工程师表达了他重视他的意思,以致工程师从此便换了一种工作态度。

    可见,想要改变他人的态度,其说服的要点就是攻心。一个人不论有怎样的口才,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如果不懂得去抓住他人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很好地达成目的。事实上,人们的心理大致是相同的,只要开动脑筋,善于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揣摩他人的心理还是没有那么困难的。

    同情他人是人类共同的特性,没有一个人没有同情心。许多心理学研究者早已从无数个实例中证明人类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如果你了解了这一点并能很好地运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那么你一定会受益不浅的。了解了人们普遍具有同情心这一特性,在说服他人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引起对方的同情,打动他的内心,让他跟随你的步伐向前走,如此,接下来的说服就顺利了。由此来说,示弱式的说服所采用的办法就是攻心。

    在电视制作人李静接受采访时,她说她今天的成绩来源于她的情商,而且她说自己是一个善于示弱的人。在生活中,她不只在母亲和老公面前示弱,就是在自己才几岁的小女儿面前,她也常常运用示弱的方式,来取得女儿对她工作的支持。

    那她是怎样说服只有四岁的女儿支持她工作的呢?她说:“我女儿今年四岁,正是黏人的时候,在工作前,我必须先安顿好她。我对付她的法宝就是示弱。每天出门去公司,我都会装出一副很忧愁的样子对女儿说:‘宝宝,怎么办呢?妈妈要去上班,如果妈妈不上班,公司里的哥哥姐姐就没有饭吃,可是妈妈也好想陪着宝宝呢,怎么办,宝宝能不能替妈妈想一个好的办法?’”每当李静对她的女儿这样说的时候,她的女儿就会歪着小脑袋认真地想一会儿,然后对妈妈说:“妈妈,你去上班吧,宝宝自己玩。”可见,一个四岁的小孩子都有同情心,懂得为他人分担烦恼。所以,在李静看来,就算女儿很小,只要肯弯下腰来示弱,给她足够的信任,就可以达成自己的心愿。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妈妈对那么小的孩子说,我要去上班了,你自己在家玩吧,肯定很难行得通。而李静却深谙示弱之道,并以此让自己顺利从孩子那里脱身。

    示弱在说服他人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商业活动中,许多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这一特性以示弱的方式来进行说服、打动客户,使客户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腰包里的钱买下他的商品的。

    说服,好像只是与语言有关,而事实上,它需要人们运用智慧,把握他人的心理,以攻心为主,让自己的话语直抵对方的内心深处,使其内心发生巨大变化,从而认可自己的观点。示弱型的说服,便是这样一种以攻心为上的说服方式。尽管你没有巧舌如簧的本事,但是你只要懂得示弱,能把握住对方的心理往往就能说服对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