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静制动,消耗对方的锐气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由此结束,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共同参加了波茨坦会议,共同研讨战后胜利果实的分配问题。
会上,杜鲁门暗示斯大林说:“我们已经拥有了比导弹更具杀伤力、更具有威力的武器。”别有用心地反复暗示美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说明它的强大杀伤力,以此来试探斯大林。说完之后,杜鲁门一直盯着斯大林的表情和动作,但令他失望的是斯大林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他的表情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无波无浪。此时一起观察斯大林的还有丘吉尔。会后,丘吉尔向杜鲁门说:“我也在观察斯大林,从我的角度来看,他也是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手指都没动一下。自始至终,他都在认真听你说话,他的表情是那么平静,就好像早就得知你们研制成功了原子弹,而且并不惧怕它。”
杜鲁门本想靠着原子弹做后盾,在会上多捞取一点好处,但表面看似平静的斯大林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事实上,斯大林的内心非常震惊,毕竟原子弹的杀伤力非比寻常。但他在极力地控制自己,以不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出卖了他此刻波涛汹涌的内心。面对杜鲁门的暗示,斯大林清楚地明白自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给对方可乘之机,而只有按兵不动才会让对方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而斯大林就是靠着这份以静制动,才磨灭了杜鲁门的锐气,继而使他放弃了原本的意图的。
在紧张的谈判桌上,在互相角力的较量上,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让人胆战心惊,也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了。西塞罗曾说:“在激烈的辩论之中存在着艺术,在无声的沉默当中艺术同样存在。”不要认为,只有舌灿莲花的好口才才能够说服别人,适时的沉默更容易打破对方的防线,让他在这份压抑中败下阵来、缴枪投降。
甲和乙都是房地产销售人员,二人同样拥有一副好口才,但却拥有不一样的业绩。
甲每次带着客户去看房子,都在不停地说,而他每次都觉得自己和客户的沟通是那么顺利,顺利到马上就可以签单,可就是在准备签单的时候,这种顺利却戛然而止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就是最烂的房子自己都能找到它的优势,最终让客户满意,但为什么总是在最后一步的时候,客户都选择退却了呢?
乙每次带着客户去看房子,也特别能说。房子如果小,他就说房子住起来温馨,有家的气息;房子若是大,他就说住着宽敞明亮,高端大气;房子若是旧,他就说有复古气息,能感受20世纪80年代的潮流,而当夕阳无限好时,对窗看书是多么地有格调;若房子崭新,他就会说客户住进这个房子特别省心,基本保证了拎包入住。总之,每次客户都被他说得心动不已,喜笑颜开。但每到一个时刻——客户在看完房子后沉默不语四处打量时,他就会跟着沉默,不再多说一句话。而往往当客户打破这种沉默时,都预示着乙又成功地签下了一笔单子。
为什么同样都拥有好口才,境遇却千差万别呢?是遇到的客户不同,还是真的是命运使然?不,真正的原因是乙比甲懂得沉默。当你把房子的优缺点都向客户展示过后,客户沉默下来的意思就是他现在需要思考了,而此时甲一再地进行强调,反倒给客户留下“他怎么这么能说,这么急切地想要我买下来不会是因为有什么问题吧”的印象。乙则不同,乙懂得适时的沉默以留给客户独立思考的空间,给客户放松的感觉,让他们可以不至于因为销售人员的催促而做出仓促的决定,从而出现后续的问题。当客户在沉默时就是他在考虑要不要成交时,所以像乙这样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就会以沉默来进行他们最有力的说服。正是缘于这点沉默,乙的销售业绩要比甲的销售业绩好很多。
沉默还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当对方长时间地和你同处于一个空间时,就会不自觉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而这时你突然地沉默可以瞬间将他的注意力牵引到你的身上。就像我们看电视时,时间长了就会累,变看为听,而这时如果电视突然没有声音了,你就会不自觉地去看向电视屏幕,想知道为什么会没有声音了呢?你会迫切地想要了解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
说服的过程就像谈判,就像辩论,不仅要在口上赢得上风,更要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迫。一般而言,我们都喜欢在说服之前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让说服工作更加有效地展开,但有时,也要懂得用手段有意识地让对方感到非同寻常的压力与不自在,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紧张甚至胆怯的心理,让我们的情绪成为这场说服工作中的绝对主导。利用这种战略,往往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因为无论是谈判还是说服,都涉及彼此之间心理上的交涉与抗衡,如果你能在这场抗衡中掌握对方的节奏,了解对方的心路历程,注意交涉当中的心理变化,利用沉默的气场去压迫对方,往往就胜券在握了。
如何利用沉默让对方产生忌惮心理,不敢轻举妄动,也算是一门学问,一种谋略。而当你选择用沉默当武器时,就要注意,不要因为当时的气氛有多么的糟糕、多么的尴尬而去选择主动打破沉默——当对方被你的沉默说服时,你就是胜利者。
2.正话反说,让你的负面渲染更有力量
在说服中,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同样是说服某个人,同样是针对某件事,我们总会千方百计地让对方知道这件事这样做会有多么大的好处,对于他来说是多么有利可图的一件事,可是对方对此却无动于衷。而另一个人,每次都对对方说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多少损失,对方将会多么遗憾,效果却好得出奇——对方每每都会被这样的“威胁”说到妥协。
其实归根结底,这都是缘于人们强大的自我保护欲。人类是非常善于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关口都有一道坚固的防线,保护着自己避免外界的入侵,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撤下自己的防线让他人大摇大摆地进入的。而当我们不经意间说出不利的结果时,人们往往会因为不利结果而产生的不安或惶恐将防线撤离,从而很轻易地被说服。而且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正话反说”在说服中是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的,尤其是涉及对方利益时。
从正面说:“林先生,如果您买这个保险,每月存入3000元,那么20年之后,光是您自己的本金就有72万元。不仅如此,这期间还有利息和公司的分红,20年后,您就可以不用为您的退休生活而有任何苦恼了,因为已经有一大笔钱在您的账上,您只管享受就好了。”从反面说:“林先生,您现在的生活确实不错,可是20年后您退休了呢?根据调查显示,我们身边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退休之后,指望着儿女的扶持才能很稳定地生活。可是,现在年轻人压力这么大,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与我们的生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非常不善于储蓄,每个月的储蓄率连我们的一半都不及,而到您年老时,他们可能连自己都无法照顾好,还能照顾到您吗?就算您不为自己想,也要提前为儿女们存下一笔钱防患于未然啊。”
很多人都是在听完反面叙述之后才下定决心每月拿出3000元去买这份防患于未然的保险的,而这也与研究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人在听完积极的、肯定的消息后,其情绪也会被这种积极影响,从而感到放松甚至愉悦,而在这种状态下,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改变已经感到非常满足的现状。而人们在听完这种积极的消息后,如果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却没有付诸任何的实践,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那么这个说服就是不成功的。相反,一个人在听完负面的、消极的消息后,其情绪就会被负面消息所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惶恐不安、担惊受怕,这时就需要采取一些行动去改变这个不安的局面,而当我们给出策略和改变的希望时,他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活动。
塞尼加说:“只损失金钱的人,这种损失是很小的;损失了健康的人,这种损失是很大的;而损失了勇气的人,他就失去了一切。我们的恐惧总是比我们的危险更多。”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所以以损失作为诱因的说服法总是能够立即奏效。人们害怕损失,当利益和损失一同放在他面前时,损失就会让他产生更为强烈的情绪波动,而且这种波动会促使他采取行动,避免损失。
加州大学的一些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扮作电力公司的员工去告诉同一个小区里的两组人,要节约能源。第一组学生是这样对小区里的一组人说的:“如果你们能够节约能源,那么你们每天都会多出50美分的收益。”第二组学生是这样对小区里的一组人说的:“如果你们不节约能源,你们每天都将会损失50美分。”而一段时间过后,小区里的第二组人在节约能源方面比第一组人整整高出了3倍。同样都是50美分的收益,但告诉人们损失却比告诉人们收益要高出3倍的说服力。如果你掌握了这点,那么在以后的项目合作中,就不用再为对方推辞而苦恼了,你只需在告诉对方好处的时候,暗示一下如果不这样做,他会有多少损失就可以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当一个人面对危险背过身去打算逃避时,危险就加剧了。”很多人都知道这种“正话反说”的威胁很有效。一个说服老手,会在说服之前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揣摩到对方的心理意图,而一旦掌握了对方的心理,施以巧计,正面反面一同刺激,成功说服对方就是早晚的事了。
大家都知道“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唐雎为什么能在强盛的秦国、强大的秦王面前不辱使命成功地说服秦王取消收复小小安陵的意图?就是因为唐雎踩到了秦王的命门:秦王看重自己的性命超过他看重任何人、任何事。而唐雎则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专诸在刺杀吴王僚之前,有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作为先兆;聂政在刺杀韩傀之前,有白虹冲向太阳作为先兆;要离在刺杀庆忌之前,有苍鹰扑击殿上作为先兆。今天,我就是那第四个人。我们布衣之士发起怒来虽然血只能流五步之远,但是天下的人都要为这五步之远的血而穿上白色的丧服。”说完就要飞扑而上刺杀秦王。秦王在这种要挟面前做出了妥协,放弃了安陵。
唐雎是用了威胁的手段胁迫对方进行退让的,很明显,唐雎看重安陵胜过自己的生命,而秦始皇看重自己的性命胜于小小的安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最在乎最看重最不能妥协的命门,只要在这一点上加以利用,就能够顺利地完成说服他人的任务。
总结来说,“正话反说”的负面渲染只是一种说服的手段,主要起传递的作用,意在告诉对方不这样做的话将会面临的损失,从而利用对方的不安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但在说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负面渲染的度,这种“度”稍有不慎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威胁”中要注意这三点:注意态度,虽是“威胁”,但要用友善的态度去沟通;讲明道理,不能为了威胁而威胁,要讲明其中的利弊,虽然可以适当地夸张,但还是要让对方自己做决定;注意程度的把握,如果太过火,不小心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就会形成反效果。所以在运用这个技巧之前,一定要对对方做出全面的了解与判断,计算好这样做的风险,做好失败的准备。
3.隐藏动机,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
当对方与自己明显是两个阵营时,一般的说服技巧已经很难再派上用场,因为针锋相对的理念已经很难扭转,也很难让对方信服。此时,不妨将自己的立场与动机隐藏起来,利用巧妙的语言和复杂的心理战术,将自己的理念变成对方的理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对方的想法,此时再让对方反对“你”的理念与想法自然是不可能了。
“你这样说让我想到……”“和你一样,我也这是这样想……”“根据你所说的……”,如果在对话中适当加入这样的语言,将他变为自己阵营中的一员,这样对方自然会很快接受“自己”的观念。当你想说服对方时,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技巧。
在说服他人时,如果直截了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对立方试着去接受往往十分困难,但在交流过程中,不时地恭维一下对方,即使主导权在自己手上,对方也不会有太强的排斥感。
1787年的美国费城,被一场争吵激烈的会议所感染,整个城市显得压抑而沉闷。这场会议就是宪法制定会议。会议上,赞成派和反对派针对《宪法草案》争论不休,当争论上升至白热化阶段,双方似乎已经顾忌不到许多,竟然有开始进行人身攻击的势头。面对反对派的侮辱,富兰克林不急不缓地站起来,平和地说道:“对于《宪法》的某些内容,我也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席话,使争吵中的众位议员都安静了下来,怔怔地看着他。赞成派的人也狐疑地看着他,等着听他接下来的话。富兰克林继续说道:“也许各位对于宪法中的细节还有一些异议,我也一样,对于我所赞成的《宪法草案》我也并没有多大信心,此刻的我,和你们一样,对宪法持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样的态度下签署这个法案的。”接着,富兰克林集中强调了为什么自己持怀疑态度,但还是要义无反顾地签署这项法案的原因,最后,法案成功制定。
在这次说服中,富兰克林就是先隐藏了自己的动机,和对方站在同一个立场上,使对方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从而说服了他们,成功地推动了法案的制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