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放宽,处处是晴天-满足就是幸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食人人爱吃,但吃多了不仅不是享受,而且还很不舒服;美酒人人爱饮,但饮到三四分是享受,如果饮过量了,不仅品不到酒香,还可醉酒丢人。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整个人生大场景的折射,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你能把握得合适。

    放低门槛更容易接纳幸福

    生活中有些人拥有的比许多人多,过的比许多人好,可他们仍然觉得生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所期望的幸福的门槛过高了。比如:别人把能拥有一辆自行车,能骑着它去上班就感觉很幸福,而他所期望的是拥有一辆宝马汽车;别人把能买上一件羽绒服视作是一件幸福的事,而他想要的却是貂皮大衣,当然,他就不容易感到幸福了。

    有一位游客在湖边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能呼吸一口空气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空气,与我们须臾不离,但很少有人看到。但失去了它,我们才发现,我们不能没有它。那位溺过水的游客逢人就说:“能呼吸是一件幸福的事,换句话说,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

    幸福对每个人来讲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丰衣足食、居有定所,一生吃穿不愁就是幸福;有人认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身后能为世界留点遗产,在世界留点名声,功成名就是幸福;有人认为两情相悦,与爱人厮守一生,爱情永恒就是幸福;更多人认为,健康平安,一生无病无灾就是幸福;当然也有人认为,有权有势,前呼后拥,尽情享乐是幸福。这就是说,幸福是一种认识和感觉。

    感觉和认识不同,幸福的指数就不同。同样一个人,当他饥饿口渴时,他会觉得一块红薯、一口凉水就是幸福;可当他吃饱喝足后,就算是山珍海味,玉液琼浆也成了负担。家庭和睦,天伦之乐是幸福;家庭不和睦时,千杯万盏也不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只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我们总习惯于要了这样又要那样,要了那样又想得到更好的,像《渔夫和金鱼的传说》中的老太婆一样,要了木盆子又要木房子,有了新房子又要宫殿,有了宫殿要做皇后,做了皇后还要做海上的女霸王。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生活不得意,是因为我们把幸福的门槛建得太高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放低幸福的门槛,让幸福变得简简单单。

    因为简单,我们可以拉近与幸福的距离;因为简单,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比别人能更多地感受到阳光的照耀。

    放低幸福的门槛,享受大自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就会因此而满足,也可能你觉得这样的幸福太安于现状,因而显得庸庸碌碌。其实,你只有把幸福确立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幸福才变得唾手可得。假设你收入很低,却将目标确立在豪车、洋房之上,并为此费尽心思,奔波劳碌,但终究遥不可及,那还有幸福可言吗?因此说,幸福的门槛一定要放低一些。

    把幸福的标准定得低一点,不是胸无大志、自甘平庸,也不是缺乏进取心,而是更现实,不会感到生活的苦闷。鹰击千里,是因为它练就了搏击的本领,才有宏图大展的志向。试想:如果一只家鹅非要模仿天鹅在蓝天白云之间一展舞姿,结果会怎么样呢?

    曾经,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我眼下的生活就是幸福。”

    富人看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

    不久后的一天,一场大火让富人的百间豪宅全都化作了灰烬,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炎热的夏天,昔日的富人汗流浃背地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说:“我现在能喝到你手中的这碗水凉快下来就是幸福。”

    “口渴难耐的时候马上能够喝一口清凉解渴的水就是幸福。”幸福也可能是其他许多的,我们在平时都习以为常的感受。

    平安是福。你可能整日辛苦奔波地工作,但付出与收入却是相差极大,你可能为此耿耿于怀,心生抱怨。但你想一想,有多少人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与之相比你是不是已经很惬意了呢?

    健康是福。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为没有鞋子穿而哭泣的时候,我却发现有人没有脚。顿时就让我自感幸运了起来。”所以说,不要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你可能没有更多的金钱去游览名山大川,但想一想,那些只能透过窗口看世界的人们,你会感到骑上单车在郊外,感受一下苗青、豆花香、阳光暖其实就是一种幸福!你可能没有更多的金钱去购买宽敞的住房或名牌的服装,但想一想,那些每天躺在病床上深受病痛折磨的人们,你会感到虽身居陋室,但能感受会心的笑、饭菜的香、团圆的乐,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吗?

    把幸福的门槛放低一些,能够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吃、可以睡,可以感受爱,就是一种幸福。

    在生活中,不乏一些幸福快乐着的残疾女孩、乞丐、农妇,因为他们懂得知足和珍惜,所以他们快乐。幸福的获得并不难,可以说就是放低幸福的门坎,正如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一样。

    总之,在生活中,千万别把幸福的门坎建得太高,以至于让自己心生不快和郁闷。把门槛放低一些,把脚步摆平一点,从容一点,然后你轻轻一迈,便可以跨进那扇永远向你敞开着的幸福之门。

    重要的是要保证心灵的宁静

    关于幸福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不少,答案也有千万种,但我们还是相信凡是不确定的概念,也会有个别的和普遍的之分,而幸福的概念,我们更倾向于是一种心灵的满足说。

    一位社会观察家指出:“财富、健康和幸福的关系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明确。事实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在常人难以察觉的绝望状态下生活的。这在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情况尤为严重。”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社会中,一对夫妻一天当中只有12分钟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周之内父母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与子女相处;约有一半的职业人士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

    这些可怕的生活中的种种现状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危机。大家好像每天都在为一些大事疯狂地忙碌,然后疲惫不堪,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劳动,都在创造,但是,忙碌的结果呢?生活真的变好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用许多事实证明,财富是一种很差的衡量幸福的标准。人们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幸福。在大多数国家,收入和幸福的相关性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有在最贫穷的国家里,收入才是适宜的标准。

    因此,现代社会物质的进步和丰富有时确实使人们作茧自缚。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手机、电脑、电子邮件已经成为工作不可缺少的帮手,不过,如果做一项工作每天都面对源源不绝的电子信息,就很可能产生“信息疲乏并发症”。许多企业界的经理人和信息业的工作者抱怨,每天必须接听的电话和处理的电子邮件造成精神上极大的压力,“信息疲乏并发症”甚至会造成长期失眠,严重影响健康。至于伴随文明发展而来的噪音、污染等问题则更是尽人皆知的了。

    习惯使生活成为机械化的程序,结果是复杂了人的生活和心情。人们有了固定的轨道和角度,可能只对自己的观念感到愉快,无法接受别人的或者新的观念。

    习惯性情绪越多,个性也就越萎缩,从而逐渐失去创新的想法和动力,使我们成为受习惯支配的机器。

    在习惯的支配下,我们对这个嘈杂的社会、混乱的时空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劲,也许只有到临终的时候,才会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一生,原来是这么的不幸福。

    直到这时,也只有一些觉悟了人们才问:“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说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是心灵的释怀。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也就是要永远保持心灵中的那份宁静。

    常怀知足之心

    如果要让自己在生活中能长期地体会到幸福,有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你要经常地感到满足。一个入狱多年的犯人,在刑满的那一天,走出监狱大门,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自由原来是这样幸福;一位被错诊为患了癌症的病人,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当医生在复查时,向他道歉是诊断错误时,他没有责怪医生,反而高兴地说,原来健康是多么幸福。由此看来,幸福就是一种宽心,一种知足。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幸福。也就是说,人们只要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就能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它告诫人们要安于已经得到的物质、利益、地位等。

    我们常常对自己的境遇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如某某人。这样,我们就会因为各种事情搞得自己心烦意乱,甚至压力重重。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生活不知足。

    所以,不要陷入贪婪的旋涡,接受现实,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去做更多的奢望。

    有一个人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了股票,最后都赔了进去。于是他整天生活在愁苦之中。

    一天,他走在街上,准备去找份工作。这时,迎面来了一个人,他注意到这个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只手拿着木棍撑着地前行。那个人穿过道路,微微提起小木棍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他们两个人的视线相遇,那个人向他坦然地一笑,还向他打个招呼:“你好,今天的天气真好啊!”他望着那个人,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幸福。他感悟到自己有双足,可以行走,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来自怜。那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健全的人就更应该快乐地生活,于是他重新快乐了起来。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和享受而奔波忙碌、拼搏奋斗这无可厚非。但是,社会和生活所能满足的欲望总是有限的。

    民国时期的弘一法师淡泊处世,随缘生活。他有一条毛巾用了18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几年了还舍不得换,缝补再缝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件新的了。”他却总是说:“这件已经很好了。”

    出外远途旅行,他总是住在小旅馆里,随从的弟子都劝法师:“换一间条件好一点的吧。”他说:“这比大车店好多了。”

    法师平常吃饭很简单,有时佐菜的只是一碟咸萝卜干,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这也太清苦了吧。”弘一法师淡然地对那个人说:“这已经很好吃了。”

    没错,知足才能常乐。如果一个人时时处处以“不足”的生活事实予以理解和接纳,那么他对自己的感受反倒是时时处处是“足”的。

    足不足是物性的,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

    “俭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朴的生活方式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充实。有恬淡修养的人,他在物质上永远感到满足。所以,俭朴者时时都感到快乐,处处都觉得幸福。反之,物欲愈多,人想要享受和占有的欲望就愈大,随之带来的痛苦就愈多、烦恼就愈多。

    人生最大的烦恼不在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自己向往的太多。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就是说一个人的欲望多了,就缺少智慧与灵性。所以,一个人要时刻节制嗜欲,减少思虑,对富贵看得淡,富贵就不可以动其心志;对名利看得淡,名利就不可动其心志;对生死看得淡,生死就不会动其心志……像这样的人生,就可以随遇而安,逍遥自在,时刻欢乐、时时幸福。

    想想生活不如意的人

    有些人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不是他真的生活不幸福,而是他总喜欢与比他条件好的人进行攀比,攀比不过人家,就认为人家是幸福的,自己则不是。

    如果你感觉自己不幸福,活的不满足,你不妨去看看不如你的人,看过之后,你就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幸福指数了。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和快乐的人生。其实有的人已经过上令多数人所艳羡的生活了,但他们却让自己在与人攀比中无法感受到。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处处和人攀比的习惯,对生活就永远也感不到满足,也就感受不到幸福了。

    很多人都有和人攀比的习惯,而且很少比能力、比才学,更多的是比职位高低,比谁的房大,谁的车好,把别人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生怕别人的条件比自己优越,一旦比不过人家就抱怨,就感叹生活的不如意。

    有一位爱和别人比较的妻子对丈夫说:“我们绝对不能输给别人,尤其是你的同事小李,你明白吗?他职位不比你高,能力你们差不多,因此,他有什么我们也一定要有。记住了吗?我问你,你知不知道他家最近又添了什么?”

    丈夫回答:“他最近换了一套新家具。”

    于是妻子说:“那我们也要换套新家具。”

    过几天丈夫又告诉妻子说:“小李最近又买了一辆新车。”

    于是妻子又说:“那我们什么时候买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妻子又追问丈夫:“又听说小李家添了什么没有,我们可不能被比下去,那样我得难受死了。”听到妻子追问,丈夫似乎真的知道小李家又有新动作,但只是支吾不想回答。

    妻子的气马上上来了,大声追问:“为什么不说,怕比不过人家呀!快点说!”

    丈夫便小声地跟妻子说:“小李他最近换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妻子。”

    这下妻子不比了。

    这个妻子是可悲的,而这位妻子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典型性,什么都要和人家攀比,直到最后,听说人家把妻子也换了,她才不再攀比了。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可比性的,盲目地和人家攀比,只会给自己增加一些无谓的烦恼。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意外的是,花园里原来茂盛的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于是也死了;其余的植物也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只有十分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只有你还傲然挺立,没有一点沮丧的样子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正是因为我很渺小,我没有橡树那样希望挺拔,松树那样要结果,葡萄那样要直立的奢望,我只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所以,我活的很开心、很满足、也很幸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盲目地和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感到不满足和失落,仅仅是因为觉得别人比我们幸运!如果我们不去和别人比较,那么,生活就会快乐得多。

    把自己与别人相比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在生活中的目标与动力以及别人独一无二的能力。别人有别人的才干,你有你的才干。盲目地比较,会使你妄自尊大。

    总是盲目地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这是一种糟糕的习惯,它将会对自我形象、自信以及获取成功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长处和短处。

    不要被你所做的工作、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限定住,你并不是为这些东西所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和人攀比就等于是抹杀一个人的独特之处。

    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美丽花园,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乐土。命运赐予我们欢乐和机遇,同时也给了我们缺憾与苦难——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畏缩自卑。

    潇洒、淡然、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并享受它,拒绝攀比,安于平和与宁静,用豁达、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减少许多无奈与烦恼,多一些欢乐与阳光。拒绝攀比,自己的人生会更幸福、更快乐。

    善于理解和守护就可得到幸福

    人们对幸福的认定各种各样,但确切地说对幸福的解释有共性,那就是对自己所经历的处境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定。

    有一个老人,可以说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坎坷之中,年轻时因战乱而失去了大部分的亲人,而他自己也在战火中失去了一条腿。生活稍微安定,他成了家,可儿子还未成年,妻子就去世了,继而又老年丧子,尽管他遭遇的不幸一个接着一个,但他却依然生活得爽朗而快乐。

    有个年轻人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无尽的烦恼,不禁惊讶于老人爽朗而乐观的心态,他问老人:“在我所有认识的人当中,没有比你生活的再多灾多难的了,可你为什么没有丝毫的苦痛和伤感呢?”

    老人沉默良久后让年轻人看一片树叶,问他:“你看,它像什么?”那是一片黄中透绿的叶子,年轻人随口答道:“这或许是白杨树叶吧?”

    “你看它像不像一颗心?”老人提示道。

    年轻人仔细一看,那片树叶果然形似心脏,便顺口说:“有些像。”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进一步问道。

    年轻人拿过树叶,仔细端详,发现树叶上有许多孔洞。但是,这又代表什么呢?

    老人收回树叶,用他带着沧桑的嗓音舒缓地说道:“它在春风中绽出,在阳光中长大。在此期间,它经受了蚊虫的啃噬,雨水的冲刷,随风摇摆,以至于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然而它并没有因此而凋零,而是随着它的躯干茁壮地成长,直至尽享天年,这完全是因为它热爱着阳光、雨露,热爱着生之养之的泥土,热爱着自己的生命,从衍生到凋零整个过程,它都感到很惬意很满足,相较而言,其他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老人的内心就像这片树叶,尽管无情的现实在上面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他却依然感谢阳光雨露的滋润。老人平和而淡然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不执拗于对充满苦痛的过往的回忆,而是坦然地享受着生的美好。没有过多的欲念的侵扰,因而内心感觉满足与幸福也是自然的了。

    幸福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人生终极理想,也不是某种特权,而是一种心灵境界。虽没有香车宝马,锦衣美食,但每天可以带着热情去工作,能靠着劳动所得养活家人、孝敬父母,时常能与同事或同学、朋友聚一聚,喝点小酒,也是幸福之极。

    有个年轻人,一直在追求幸福,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于是经人指引,他找到了一位智者去求教。当智者了解了年轻人的来意后,给了他一个盛满水的瓷碗,让这个年轻人拿着装满水的瓷碗外出游走一回,路上看到有什么风景回来告诉他。年轻人端着瓷碗边走边看,他经过热闹的集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欣赏到悦目的景色,最后他将这些景物一个不落地记在心里,下午,他回到了智者的家中。年轻人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叙述给智者听,当他说完后,他发现瓷碗中早已滴水未剩。智者让他再去外面走一圈,这一次,年轻人稳稳地端着瓷碗,当他又一次从原路回来时,瓷碗里的水虽然还在,但对沿途的景致却没有一点印象。这时候,智者对年轻人说道:“幸福就是你欣赏了美景的同时也守住了这碗中的水。”

    更直白一点说,瓷碗中的水就是幸福,如果你期望得到幸福,你不但要善于守护幸福,还要肯于舍弃看上去是一种高幸福指数,而实际上是一种影响你的幸福指数提高的因素。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幸福。

    幸福就是知足,不以贪自累

    如果一个人不知足,总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名利整天忙碌,虽有名利但也算不上是幸福的人生。

    曾有一位哲人到乡间拜访朋友。他的朋友住在一栋非常豪华的别墅里,在他的印象里,朋友的别墅是方圆十几里最漂亮的房子。

    可当他和朋友见面时,朋友却显得闷闷不乐,于是哲人问朋友:“什么事让你看起来不快乐?”

    朋友告诉他是因为对面的邻居刚刚盖起来一栋巨大的花岗岩别墅,那栋房子比自己的房子漂亮一倍。

    他们正交谈的时候,对门的邻居来访,邀请他们去参加为新别墅落成的庆祝晚宴。

    哲人立刻就答应了。

    但朋友说:“真是抱歉,我晚上要决定一件重要的事,不能参加!”

    等邻居走了,哲人就问朋友:“我没听说你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办啊?”

    朋友说:“是,我晚上没有事,我也不忙,但是从明天起我就要忙起来了。因为我还要建一栋比邻居还要好的房子。在这之前,我绝不会走进他的房子。你等着瞧,等我建好后,我会走进他家,邀请他来和我共进晚餐。”

    应该说,这位哲人的朋友能住在别墅里,生活水准一定是很高了,但当别人的房子超过他的时,他的幸福指数就又提高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感觉不到幸福的根源。凡事适可而止,切莫过度,认清所处的现状,满足既有的一切。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以下经历:本来自己有车有房,对生活很满足,但当看到同事或邻居换了大房豪车的时候,本来幸福的心就躁动了。此外,看到别人的收入超过了自己,工作比自己清闲,还经常外出休假,你也感觉生活不如意了。

    或多或少,你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你不用羡慕别人的生活。有车有房的人,也许正在为还银行贷款而发愁;收入不菲的人,可能他的生活特别劳累;四处休假的人,可能是为了躲避债务……你羡慕他,可能他也在羡慕你,人生就是这样。其实,你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珍惜现有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只老虎,一只被囚在笼子里,一只在山林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的饮食都有人按时供应,三餐无忧,在山林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但却因为捕不到猎物而时常饿肚子。山林里的老虎经常来与笼子里的老虎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非常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一日,野外的老虎对笼子里的老虎说:“咱们换换位置呗,我到笼子里去,你到山里去。”最后,两只虎都爽快地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非常高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它们就都后悔了。

    原因是,原来在笼子里的老虎不满在外面要自己捕食,还时常挨饿,而原来在山林里的老虎觉得在笼子里虽然有吃有喝,但不自由。

    如果你正在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妨好好体味一下上面这则寓言。

    不要强求十全十美,要有知足感。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却觉得别人的幸福很耀眼。造成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幸福程度改变了,是自己心中的幸福指数提高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状况会因自己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及个人能力有所不同。一个人只有正视自己的现实,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享受真正的的幸福。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能拥有,也不可能什么都适合去做。所以,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哪怕是并不富足的拥有就是最圆满的知足人生。

    让欲望适度才会赢得真正的幸福

    有一位心理学家,选择了五个孩子做一个试验,他在一张桌子上放了一堆精美好吃的糖块,并让五个孩子围坐在桌子旁边,他向孩子们宣布,他要在他们之间搞一次比赛,冠军的奖品是一部高级电脑,比赛程序是:他喊开始,孩子们就抢堆在桌子上面的糖,谁抢到手,糖归谁,然后每位孩子要说出他手里的糖的数量和各种形状的数量,最先答出的而且答对的就是冠军。当他喊出“开始”时,四个孩子都尽可能多地抢糖,因为谁抢到糖归谁,但有一个孩子只拿了一块糖并马上说出了数量和糖的形状,于是他获得了冠军,他只所以能获得冠军,是因为他不贪。

    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就边际效用问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农民一年收获了五袋谷物,这些谷物是他一年的口粮,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五袋谷物的计划。第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

    显然,这五袋谷物对这位农民来说是满足自己不同需求的,这就是在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执着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农夫拥有的五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次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上的享受。我们追求幸福其实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

    不过,幸福指数受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已经取得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但是递减的边际效用不会满足你永远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我们就成了欲望的奴隶了。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凡事要适可而止。懂得适可而止,欲望会带给我们快乐;不懂得适可而止,欲望只能成为我们的包袱。

    生活其实就是一杯水,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或者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让自己那杯水色香味俱佳不停地往里面加各种各样的调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等等,所以都感觉活得非常“累”。其实,只要你适度地、有选择地放入调料,你的生活便会过得有滋有味。

    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种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都总是存在差异的,生活有穷富之分,地位有高低之分,但如果理性地去观察和思考这些差异就会发现,它的存在是有着客观理由的。可是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异或错误,使它变成了影响人们心理感受的原因。对存在的差异有的人坦然面对,欣然接受,且快乐满足,有的人则是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心态差异呢?实质上这种心理差异是一种对满足程度的不同态度,欲望得到满足,与欲望得不到满足,表现出的态度怎么会一样呢?

    其实,每个人的不满,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富拥有的指数,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良心理感受,如果把奢望当作是满足的目标,那心中就会被狭隘、自私、阴暗、怨恨所占据,如果自己不能自拔就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从而感觉不到生活的阳光面和幸福。

    有人常把幸福和痛苦归结为运气使然,其实,远不如说成是一种感觉更正确些。每天的阳光都是迷人的,但人的心情却有着千差万别。善于满足的人,比较容易抓住幸福。而那些整天想着去争取更高、更多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的人所得到的往往会是失落和苦闷。生活中无法预计的事太多,但可以把握的是我们的心情,对待生活的沉重包袱,尝试着用一种减法来看待,你会发现生活竟是如此美好,幸福的距离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曾有一对中年夫妇,虽然身边还没有子女,但夫妻二人相依为命,不失幸福和快乐。但不幸的是丈夫突然得了重病过世了。

    女人感觉天仿佛塌下来一样,整日以泪洗面,并咒骂老天爷对她不公,无理地夺走了她的幸福。当她认为下半生就要以痛苦和不幸为伴时,正巧一位佛学大师云游路过此地,在得知了女人的苦处后,他告诉这位女人说:“我可以帮助你让你的男人活过来。”

    女人一听,眼睛睁得大大的,说:“如果您能够让我的男人活过来的话,我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大师道:“你如果能找来一种香火,我便可以拿着此火为你丈夫许愿,叫你丈夫复活。”

    “那是什么样的香火呢?”女人问。

    “这种香火就是从来没有死过人的人家燃着的香火,你去把它找来吧。”大师说。

    女人听了大师的话,便满怀希望去找这样人家的香火去了。

    她先去了一家看上去非常喜庆的人家,对主人说:“我想向你讨要一炷香,但我想知道,你家曾经死过人吗?”

    “死过,就在前不久,孩子的爷爷刚刚过世。”

    女人继续走,每到一户,她依旧问:

    “你们家以前死过人吗?”

    “死过,人吃五谷杂粮,又不是神仙,怎么会不死呢?”

    “怎么会没死过人呢?”回答几乎千篇一律。

    女人跑了许多路,问了百户以上的人家,每家的回答几乎一模一样。实在找不到大师所说的那种香火了,无可奈何,她回来了,告诉大师说:“我已经遍求所有人家,却没有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这样的香火看来我是取不来了。”

    大师说:“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你又何必为丈夫的去世而过度地悲伤来摧残自己呢?”女人听了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谢过大师之后回到家中,继续快乐地生活了。

    其实,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生活再富足、再美满,但你内心苦闷,想的纠结,幸福也与你无缘。相反,生活并不像你实际要求的那样,但你心态积极阳光,你也会在不利的条件下寻找出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心境来。

    人活着,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和不顺。一旦陷入无边的烦恼中,好比背着棉花掉进了池塘里,不肯放弃,只会使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事业上,我们讲究不进则退,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讲究“放下”的处世态度。心中有阳光,再恶劣的天气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