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夜
鸦片战争后,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在外忧内患中风雨飘摇、举步维艰。随着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许多主权纷纷丢失,形成了清王朝门庭洞开的局面。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剧对中国的侵略并设立通商口岸,外国的商品滚滚而来,资本主义入侵一步步加深,中国的小农经济备受其害,濒临破产的边缘,而处于中国门户的东南沿海,情况则更加恶劣,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的清王朝,为了筹集战费和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大肆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苦不堪言。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广东、广西更是受鸦片战争直接冲击,加之连年天灾,饥民四处飘流。天灾人祸使得人民陷入饥饿死亡的困境,他们走投无路,纷纷举起义旗,遥相呼应,进行了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
1840年后的十年间,中国发生了上百次的农民起义。当时,捻党活动在河南、安徽、山东一带,白莲教、天理教主要散布北方各省,天地会势力遍布长江和珠江流域。在两广地区,义军更是蜂拥而起,义旗林立各地。张嘉祥在横山起义,活动于粤、桂边境的钦州、灵山、贵县、横山等地,队伍发展到一万多人。陈亚贵联合广东钦州、广西宾州的农民武装几千人在武宣起义,转战各地,一直战斗到太平天国起义。一直以“反清复明”为旗帜的天地会也揭竿而起,转战湘、桂边界。此起彼伏的发难不断地骚扰着清廷与地方官府的统治,山雨欲来风满楼,太平天国运动就在这风起云涌的起义中酝酿并行将到来。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广东花县官禄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7岁入塾读书,非常聪明,仅用六年的时间就能熟读“四书五经”。16岁的时候,因家贫失学,帮助父兄耕田,18岁受聘为本村塾师,从此一面教书,一面继续读书。他先后四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秀才。
但几次到广州,洪秀全耳闻目睹了英国的侵略暴行,清政府的卖国和人民的斗争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渐生忧国忧民的胸襟。1836年,他到广州应考时,在街头得到一本基督教士梁发讲道和散发的传教小册子《劝世良言》,开始接触基督教。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科考失败后,做官的理想完全破灭了,但他志气犹存,曾作诗述志:“龙潜海角恐惊天,暂且偷闲跃在渊。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乾坤。”回到家乡后,洪秀全仔细钻研《劝世良言》,开始相信基督教的教义,于当年6月创立了拜上帝会。拜上帝会宣传上帝为“天下凡间大共之父”,人人是“天生天养”;“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人人都平等。凡拜上帝之后,“日日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而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是上帝特派来拯救中国的救主。
1844年,洪秀全和好友冯云山以极大的热忱离开本乡去外县宣传教义,在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发展信徒。同时,洪秀全着手创制宣传教义的文书,先后写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他糅合基督教义和儒家的思想,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劝导世人信拜上帝、学正人、捐妄念,惩富济贫,重现古代“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原道救世歌》于1845年写成,1852年刊布,后编入《太平诏书》。这部著作采取通俗易懂的诗歌体,宣传天父是中外古今共同真神,主宰万事万物,人间的一丝一缕、一饮一食都是上帝的赐予,因此,所有人应该只信上帝,不拜邪神,指出“开辟真神唯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盘古以下至三代,君民一体敬皇天”,“天人一气理无二,何得君王私自专”,劝告人们要切戒“六不正”,即“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等恶劣行为,以树立新的社会风尚;提倡平等,宣称“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用以激发农民群众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情绪。
《原道醒世训》于1845年写成,1852年刊布,后编入《太平诏书》。作者揭露了当时中国的黑暗现实,谴责“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批评相凌、相夺、相斗、相杀的世道人心和国家、地区、族群之间争夺的现象;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憧憬唐虞三代“天下为公”的大道,号召群众起来反对“陵夺斗杀”的旧世界,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为实现“天下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德”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而斗争,而实现的途径就是皈依天父上帝,“循行上帝之真道……力遵天戒,相与正己正人,相与作中流之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这篇文章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愿望。
《原道觉世训》于1847年完成,1852年刊布,后编入《太平诏书》。在这篇文章里,强调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人人当拜上帝。同时,把社会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势力。革命势力的代表是“皇上帝”,反动势力的代表是“阎罗妖”。作者指出封建帝王就是“阎罗妖”,谴责佛老之徒“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说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自秦汉至今一二千年,几多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魔害”,号召群众站在“皇上帝”一边,去反对“阎罗妖”,“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唯恐不速者也”。这实质上就是发出战斗号召,反映了与清朝统治对抗的政治决心。
1847年7月,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广西紫荆山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他利用基督教某些教条和仪式,根据起义的需要,结合中国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上帝教的十款天条和宗教仪式,叫做天条书,用来组织群众的纪律。十款天条即:崇拜皇上帝,不好(广东方言,不可)拜邪神,不好妄题皇上之名,七日礼拜颂赞皇上镇恩德,孝顺父母,不好杀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乱,不好偷窃劫抢,不好讲谎话,不好起贪心。接着,洪秀全基于“独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冯云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拜上帝会到处捣毁庙宇菩萨,教人只听上帝命令,“不从清朝法律”,很巧妙地披着宗教外衣,以宗教信仰掀起宗教斗争,又从宗教斗争转化为政治斗争。拜上帝会以桂平紫荆山区为中心,西到贵县,东到平南、藤县,北到武宣、象州,南到博白、陆川以至广东信宜,在这几个州县星罗棋布的农村里面,迅速发展。他们“一人传十,以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数县之人……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三五家肯从,或十家八家肯从……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
随着形势的发展,洪秀全领导拜上帝会群众加紧起义的准备。他们制定圣库制度,规定人人不得私有财产,全部财物归入公库,按需要分配,以保证起义成员生活和战争的需要。韦昌辉、胡以晃、石达开、周胜坤、余廷樟等献出全部家资充起义经费。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等分别在紫荆山区金田、花洲、奇石、陆茵等处秘密制造武器,石达开也在白沙圩地带开炉制造枪炮,准备时机成熟的时候,动员各地教徒到紫荆山区集中。由于影响不断扩大,拜上帝会与当地地主团练、清军屡次发生冲突,斗争日剧。其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形成领导核心。1850年7月,洪秀全发令号召各地会众到金田村“团营”(集结队伍加以编排训练),团营指挥部设在金田村,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主持。
此后的四五个月内,平南、象州、陆川、博白等地数以千计的会众,扶老携幼举家奔赴金田。到了11月,团营人数已达一万多人,其中主要有:紫荆山区的基本群众三千人,由秦日纲率领的贵县龙山银矿矿工等千余人,由石达开率领的贵县客家农民三千人,由黄文金率领的博白等地会众两千人,由蒙得恩率领的平南会众、赖九率领的陆川会众等几千人。金田“团营”期间,拟定了军事编制,实行男女别营,军队的旗帜、衣帽、腰牌有一定的规格,军队的纪律简明而严格;同时赶制武器,筹集军费和物资,为武装起义在军事上作了周密的筹划。
(二)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岁寿诞这天,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正式誓师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向清王朝宣战,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拉开序幕。
1月13日,建号太平天国的第三天,全军废止清朝的剃发制度,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离开金田,沿大湟江东下,攻占距金田二十余里的商业重镇江口圩(即大湟江口)。江口圩交通方便,物产丰富,活动余地大,便于转移。太平军一面发动群众,对地主富户开展清算斗争,补充军需;一面依江择险,布置防务。太平军又与天地会武装取得联系,罗大纲、苏三娘等部两千多人愿意遵守太平军纪律,认同拜上帝教教义,集体加入了太平军。
太平军在江口圩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使清政府赢得了调兵遣将的时间。钦差大臣李星沅从桂林急忙赶到柳州,提督向荣也带兵赶到桂平,共集结桂、黔、滇、楚、粤、闽清军万余人,堵截住太平军的东路。然而,由于太平军准备充分,战术运用合理,仅用两千兵力战胜一万多清军,向荣惊呼“官兵大半心寒”。
3 月10 日,太平军乘敌人混乱之机主动撤出江口,经新圩、金田直入紫荆山,兵分三路西进武宣。在迫近武宣时,新任的广西巡抚周天爵恰恰赶到这里,接着向荣的军队也绕道赶至武宣。此后两个月,双方相持于武宣城郊。清军内部发生矛盾,周天爵、向荣意见不一,清兵又贪生怕死,钦差大臣李星沅连急带气,病死于军营。清廷又派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为新的钦差大臣,再调广东清军前来增援。
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县东乡正式登基称天王,立幼王,建军师,设百官,号召四方。需要说明的是,按拜上帝教的礼制,天上地下只有天父皇上帝可称“帝”号,凡间统治者的最高尊号只能加到王,洪秀全也只称天王而非天帝。同时,确立了五军主将制度: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五军主将分别统领一军。
太平军编制以军为单位,其兵制是仿照《周礼》“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制度。它的编制,每军设军帅一员,军分前、后、左、右、中五营,每营设师帅一员。每师又分前、后、左、右、中五营,五旅帅分统。旅帅下分一、二、三、四、五五个卒长统带。每卒长下分东、西、南、北四个两司马统带。每两司马下分刚强、勇敢、雄猛、果毅、威武五个伍长统带。每伍长下分冲锋、破敌、制胜、奏捷四伍卒。计军帅统率师帅5员,旅帅25员,卒长125员,两司马500员。每军官员、伍长、伍卒共13155人。军帅之上设有监军、总制。出征的时候,再派大员统率数军出战。
起义之初,洪秀全还颁布了五条军纪,要求太平军严格遵守:1.遵条命。2.别男行女行。3.秋毫莫犯。4.公心和睦,各遵头目约束。5.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这五条军纪虽然简明,但对增进太平军的团结和加强战斗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因此取得广大人民的拥护。此后,在该军纪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定了《太平条规》,又称《太平营规》,其中包括“定营规条十要”和“行营规矩十条”两部分。内容规定定营时官兵要恪守天令,熟习天条,分别男营女营,熟习鼓角号令,不得徇私包庇,不许越营误公,不许隐藏兵器,不许讹传将令。行营时必须装备整齐,听令杀敌,不得率乱行列,不许入乡取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等,显示了起义军的严明纪律。
太平军在武宣虽打了几次胜仗,但经过数月的战斗,粮饷、食盐、火药都日益缺乏。5月,太平军突破清军防线,离开东乡北击象州。6月,在象州打败清军向荣、乌兰泰(副都统)的追兵,杀敌三百多人。7月,太平军与清军在紫荆山西之双髻山作战失利,被迫突围。洪秀全于茶地下诏,要求全国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杨秀清负责全军的军事指挥,经过一系列整顿,太平军战斗力大为加强。9月,太平军分三路自新墟出发,经五峒山东至平南县之思旺、官村一带,清军副都统乌兰泰部纵火焚掠新墟,提督向荣率部尾追,也到达官村,扎营数十座。太平军在冯云山、萧朝贵等率领下,乘敌立足未稳,突袭劫营,大获全胜,阵斩千总杨成贵,缴获大批军火、器械、粮草、服装等军用物资。乌兰泰见势不妙,止兵不前。向荣部全军崩溃,只得收拾残兵,退入平南县城,托病月余不出,自言是其从军数十年来从未有过之大败,并因此丢了提督顶戴。这是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官村之战后,太平军乘胜北上大旺墟,沿大同江水旱两路直指永安州。
(三)永安建制
经过九个月的战斗,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今广西蒙山县)。此后三个月内,永安周围无大的战事。太平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整顿队伍,补充给养、火药。在永安,洪秀全颁布军律、历法,制定官制,分封诸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史称“永安建制”。
在永安,太平天国正式封王并建立官制,形成了王、丞相、检点、指挥、将军、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十二等官阶制度(定都天京后,复增侯爵,位居王之后)。洪秀全于12月17 日发布封王诏令,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列一等;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列二等;石达开为翼王,列三等。诸王的等级,由“千岁”来体现:洪秀全万岁,杨秀清九千岁,萧朝贵八千岁,冯云山七千岁,韦昌辉六千岁,石达开五千岁。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他主持军政,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猛,李秀成曾钦佩地追忆“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严严整整,民心佩服”。杨秀清权力极大,是太平天国事实上的领袖,洪秀全则临朝而不理政。太平天国军政领袖杨秀清、宗教偶像洪秀全,形成了一个二元政体,国有二主,这为“天京变乱”埋下祸根。此外,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后封燕王)、胡以晃为春官丞相(后封豫王)、罗大纲为总制,还任命了一批检点、指挥、将军等各级官员,基本上确立了太平天国的官制。
冯云山(约1815—1852年),又名乙龙,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的同学。1843年,冯云山与洪秀全一起创立拜上帝会。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发展会众。同年9月只身入桂平紫荆山区,靠拾牛粪、打短工维持生活,历尽艰辛,发展会众两千多人,开拓了紫荆山革命根据地,并培养了杨秀清、萧朝贵等骨干。1847年秋,洪秀全来紫荆山后,冯云山协助洪秀全设立拜上帝会总机关,参与制定“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并同洪秀全领导会众展开捣庙宇、砸偶像的斗争。1848年春,因遭劣绅控告,冯云山在桂平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冯云山在狱中创制了《天历》,后经会众营救出狱。金田起义时,冯云山任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12月在永安被封为南王。太平天国的重要条规《太平军目》《太平礼制》等,均出自冯云山之手。1852年6月,太平军进攻全州,冯云山中炮负伤,至蓑衣渡牺牲。
杨秀清(1820—1856年),原名嗣龙,广西桂平县平隘山人,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生活贫苦。1844年,他在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洪秀全外出未归,紫荆山拜上帝会会众发生动摇,杨秀清假托代天父传言,主持拜上帝会事务,团结群众,巩固了拜上帝会组织。从此他取得了代上帝传言的大权。金田起义后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在永安,他被封为东王,称九千岁,主持朝政,节制诸王。1852年6月攻下湖南道州,用他和萧朝贵的名义发布檄文,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朝统治。定都天京以后,他和洪秀全领导北伐、西征、东征。他战功显赫,位高权重,但是居功揽权,妄自尊大。为了树立个人威严,他杖责过燕王秦日纲、兴国侯陈承瑢、卫国侯黄玉昆(石达开的岳父),甚至借细故小事杖责洪秀全。1856年8月,他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9月2日,韦昌辉利用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突袭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全家。1859年11月,洪秀全追念杨秀清前功,决定9月2日为太平天国“东王升天节”。
萧朝贵(1820—1852年),广西武宣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在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1848年,冯云山入狱之时,他假托天兄耶稣下凡,安定人心,被洪秀全承认有代言权,地位仅次于杨秀清。金田起义前夕,萧朝贵回武宣家乡招集会众,并动员同族兄弟参加起义。他断然自毁庐舍,表示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反清革命决心。金田起义时任右弼正军师,领前军主将,接着在永安被封为西王,称八千岁。1852年,他指挥部队攻打长沙,不幸中炮牺牲,时年仅三十几岁。萧朝贵忠实坦率,勇敢刚强,在临难时还对太平军将士说:“攻取长沙,有进无退。我今天马革裹尸,上登天堂,也是如愿的。”
韦昌辉(1823—1856年),又名韦正,壮族,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1848年带领全家和同族人参加了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在永安被封为北王,称六千岁。在太平天国初期活动中,他的功劳也不小。定都天京后,他对杨秀清素怀不满,但表面装作顺从。每逢杨秀清轿子来到,就奔前扶轿迎接。论事不到几句话,就跪称“非四兄教导,小弟肚肠嫩(意思是才识短浅),几不知此”。杨秀清借“天父”传言要杖责洪秀全的时候,他要求代天王受杖。其兄同杨秀清妾兄争房屋,杨秀清要他处置,他用五马分尸酷刑治其兄之罪。1856年9月,督师江西时,他利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率兵三千星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并有意扩大事态,杀戮杨部属两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后他欲加害石达开,又妄图杀害洪秀全。石达开逃离天京,起兵安徽,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韦昌辉兵败,逃至浦口被擒获,解回天京,洪秀全下诏处死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石达开(1831—1863年),广西贵县那邦村北山里客家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率领两千客家人参加了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被封为左军主将,受封翼王。在太平军由广西向金陵(今南京)进军途中,任开路先锋,屡建战功。
1853年,建都天京后,石达开留京协助洪秀全、杨秀清处理军政要务,后被派到安徽治理新占地区,很有成效。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湘潭为曾国藩的湘军所败,节节后撤,武汉失守,九江危急。次年1月,他被派增援西征,重创湘军笨重大船于长江水域,在湖北、江西战役中取得胜利。1856年奉命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摧毁清军江南大营,共解天京之围。天京事变发生后,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天京,责备韦昌辉杀人太多,韦昌辉起杀心。石达开逃往安庆,但在天京的家属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死后,石达开奉诏回京辅政,合朝拥戴。但洪秀全对他并不信任,而重用自己的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对其进行牵制。石达开对此极为不满,以天王“重重生疑忌”布告军民,于1857年5月离开天京。10月,他带领大批将士离开安庆,转战浙、闽,后折入湖南,进图四川,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后在川南、黔北转战年余,接连受挫。1863年5月,他进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南),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军及士兵围困,进退无路,陷于绝境。他写信给四川总督骆秉章,请“宥我将士,赦免杀戮”,冀图“舍命以全三军”。清将假作答应。6月,石达开携子入清营后,不仅部属惨遭屠杀,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太平天国分封的诸王不是空头王、荣誉衔。太平天国诸王是如同先秦一般,实实在在裂土分茅,分封建树的王。洪秀全的分封以《周礼》为依据,杨秀清等人拥有自己的封地(因占领土地较少,一直没有兑现),在封地实行自治,以天王为共主,成为天王洪秀全的藩属,拱卫天朝。诸王在王府中成立自己的行政机构,各自拥有独立的宰辅、将佐,并分设六部,成立朝中之朝。洪秀全又允许诸王独立招兵,成立各王的私军,称东殿军、西殿军、翼殿军等。各王侯封爵世袭,其未继位之嫡子王储也称王,加一幼字于前,如幼天王、幼南王等。另外,为了表示太平天国诸王无上的地位,洪秀全规定:太平天国所有文书提及古今中外其他政权的王,统统加一“反犬旁”,写作“狂”。
在建立官制的同时,太平天国颁行天历,废清朝纪年,以金田起义之年(1851年)为太平天国辛开元年,1852年为太平天国壬子二年。规定一年为366日,单月31日、双月30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六节气为16日,其余十八节气皆15日。对于旧历书中的生、克、吉、凶等封建的清规戒律,一概斥之为“邪说歪例”,“尽行删除”。年、月、日仍用传统的干支记法,但将地支中“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其记日的干支比当时阴历早一天,其礼拜日则比公历也早一天。太平天国颁布自己的历法,是对清朝“正朔”的公然否定,是宣布与清朝决裂的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行动。
另外,因“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太平天国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整套严格的尊卑等级和烦琐的礼仪制度。《太平礼制》规定了各级诸王、将领、士兵的服饰、称呼、朝仪上的级别。关于服饰,由于洪秀全极“脱俗”的品味,规定“红黄二色,为天朝贵重之物”,只有官员可“遵官职制造穿着,无官之人,仅准红色包头,其汗袍、蚊帐、足裘尤不准用”“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制,即“斩首不留”。关于仪卫舆马,规定官员都坐轿,天王轿夫六十四人,东王轿夫四十八人,最下至两司马还有轿夫四人。东王仪仗多至数百人,有开路龙灯等器物。如此等等,可谓繁缛琐碎至极。
洪秀全还多次诏令全军不得私藏所获财帛等物,一切战利品都要上交天朝圣库,违令者治罪;不得违反十款天条;命太平天国将士蓄发;刊刻颁行《太平诏书》《天条书》《太平军目》等太平天国官方文书。“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政权奠定了初步规模,使天平天国军队士气大振,政权的凝聚力大大提高。
(四)顺利进军
1852年4月,清军已集中四万兵力包围永安。洪秀全率军突围,兼程北上。经全州时,南王冯云山不幸中炮牺牲。6月10日,太平军在全州城北的蓑衣渡,中了江忠源所率楚勇伏击,激战两天,损失很大,经蓑衣渡一战,太平军精锐、辎重尽丧,穷蹙已极,不复有攻长沙取湖南之力。太平天国领导层也发生动摇,洪秀全等人几乎起了散伙的念头,幸得杨秀清一力支持局面,鼓舞士气。史载:“官兵追剿,屡屡穷蹙。秀全及群贼皆有散志,独秀清坚忍,多施诡计,笼络群丑,败而复炽。”
此战失利后,太平军进入湖南,轻取道州,转战江州、永州,沿途清军抵抗甚微,太平军打击官吏豪绅地主,焚烧官衙,没收浮财,烧毁地契、粮册、债券,深受人民欢迎。湘南三合会起义部队纷纷来投,太平军扩大实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太平军仅在道州就扩军至三万,经江州、永州扩军,又得兵两万,入郴州,又招得两三万人。其中能征惯战的将士五万有余,尤其招得矿工数千人,另立土营,专事穴地攻城,攻坚能力大为提高。到9月间,太平军已达十万多人。
萧朝贵率一支先锋部队经永兴、安仁、茶陵、醴陵直取长沙。在长沙城下,萧朝贵不幸被炮击中而归天。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接手长沙太平军指挥,而清军也有左宗棠、江忠源、张国梁、向荣等将才坐镇,太平军湘南精锐对决数量相当的清军王牌楚勇、捷勇,两军对垒,可谓空前。长沙围城战后期,成为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三场大战之一(其余两场为陈玉成安庆血战曾国荃、鲍超,石达开与左宗棠、李续宜宝庆会战)。长沙城居民的乐天和无畏,历史罕见。太平军与清军厮杀数月,长沙百姓竟然同往常一样悠闲地过着小日子,甚至携带酒食上城观战,如同一句贵州民谣:“贼杀贼,官杀官,与我百姓无相干。”长沙围城数月,“行人来往自如,入城者唯避南门,其余六门皆可缒以入。街巷间妇女娱游,酒食过从,盛于平时,忘其为围城”。守城清军如同上下班一般,每日点卯之后可以自行下城休息吃饭。然而,太平军围攻长沙八十一天未能攻克,后渡湘水经西岸北进,从此一帆风顺,出洞庭,入长江,下江南,清军再没有阻挡的能力了。
1853年1月,攻克武昌,击毙湖北巡抚常大淳等,军威大震,又有数万人加入太平军,这时太平天国队伍总人数增至五十余万。经短期休整后,1853年2月,太平军开始了顺江而下的胜利大进军,水陆两路,齐头并进,黄旗蔽日,帆幔弥江。陆路由胡以晃、林凤祥、李开芳统领,水路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罗大纲、赖汉英统领,洪秀全则乘坐龙舟居船队之中。由于太平军进军神速,清政府重点在河南组织防御,害怕太平军北上,因而在长江中下游还来不及建立强有力的防御体系。太平军所向无敌,迅速攻克黄州、蕲州,进逼武穴。
武穴是江防重镇。两江总督陆建瀛派总兵恩长率四千清军先到此地,准备砍伐树木,在长江中设置障碍,拦截船队。谁知太平军已抢在拦江之前赶到,正在睡梦中的清军被太平军的枪炮声、杀妖声惊醒,乱作一团。太平军攻入敌营,举刀砍杀,清军尸横遍地。恩长见全军覆没,投江自杀。亲率两千官兵溯江西上的陆建瀛,听说恩长全军被歼,又远远望见太平军水师排山倒海一般开来,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换乘小船飞速逃往南京。在九江驻守的清军闻知武穴惨败和两江总督逃之夭夭的消息,斗志涣散,“文武弃城远避,兵勇闻风先散”。石达开率先头部队轻松占领九江。1853年2月,石达开又率水师驶过彭泽县的小孤山。安徽按察使张熙宇远远望见太平军船队,放了一炮,随即率九百守军落荒而逃。太平军又进逼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请求乘轿奔逃的钦差陆建瀛共守安庆。陆建瀛垂头丧气地摆摆手,继续奔逃。太平军占据安庆,杀蒋文庆,又获得大批饷银、仓谷、火炮等战利品。
(五)占领南京
太平军接着又连克池州、铜陵、芜湖、和州。清军兵败如山倒,沿江防卫兵勇纷纷不战而逃,而两岸的天地会成员及贫苦群众踊跃参加太平军。3月,太平军兵临南京城下。陆建瀛身为两江总督,总管南京兵防,却只会粉饰欺君,面临危局,束手无策。他自从逃回南京后,即深居简出,三天不会客,不办公。在他的影响下,江苏巡抚杨文定托言防守镇江,溜到苏州。不久,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陆建瀛。
南京城虽然被攻克,但城中之城——满城尚在旗人士兵的控制中。南京满城是原明朝皇宫旧城,城垣极其坚固,防御工事完备。因为太平天国以民族革命者自居,推行对旗人的无区别杀戮的政策,城中旗人只得与太平军死战到底,因此满城的战斗,惨烈的状况前所未见。杨秀清连续发动三次强攻,都被打败,阵亡数千人,积尸与城平。旗人士兵虽然抵抗十分凶猛,但抵不住太平军庞大的人力优势。杨秀清让部队轮批上阵,以车轮战术消耗清军,战斗持续数日,旗兵竟有人“力尽气竭而死”,杨秀清又下令投降的旗人可以免死,旗人的士气顿减。太平军乘机猛攻,一举突破城墙,清军主帅祥厚自刎,其余清将均为太平军所杀。洪秀全下令,全城捕杀旗人,“有擒得旗人者,赏银五两”。于是城中的汉人都起来搜捕追杀旗人,旗人两万余人几乎全部被杀,太平天国在付出数万人的惨痛代价后,全面占领南京。之后,肃清残敌,恢复秩序,北王韦昌辉、东王杨秀清先后入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