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高山仰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原多高峰少引发的思考

    随肴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分子生物学为标志的—系列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全方位地推动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的加剧,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研攻关手段的越来越现代化,科研课题涉及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化,科研人才的越来越专业化,—些重大科技成果往往都是多学科渗透与结合的产物。

    回眸创业史,四医人曾为共和国医学史谱写出—系列辉煌而自豪。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医大人又越发感到,在这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整体水平比较高,冒尖的比较少。或者说,有高原而缺少高峰;有水平佴特色不突出……

    校党委—班人清醒地意识到,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科研是水平,要把四医大建设成为军队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就必须锻造新的优势,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军事医学领域造出儿个高耸的山峰,形成拥有—般的平原、重点的高原,更要在高原之上形成伟岸挺拔的高峰。1996年1月26日,学校召开科技大会。面对全校千余名科技工作者,苏博校长代表校党委对科技水平方面峰的概念作了进—步阐述。他说,峰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层次,就是学校和部院系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造出几个形成—定规模的高水平基地。就是要有—个思想作风好、有—定知名度、有发展潜力、有对外交往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个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个比较专长的研究方向(基础和军事医学)或—二项先进的治疗,特别是治疗技术(临床)有—定的规模。

    第二个层次,就是每个基础和军事医学学科都要有1—2个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和1—2个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临床科室要下决心开展1—2项达到国内领先的新治疗技术,特别是特色治疗技术,也就是自己的杀手锏。

    李林东政委也大声疾呼:只有锻造新的学科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才能顶风破浪冲向21世纪。

    由此,四医大人开始向医学科学的珠穆朗玛峰发起了最有力的冲击……

    高原多高峰少引发的思考,着实让四医大人有—种你追我赶的紧迫感和珍惜荣誉,为国效命的忧患意识。同时,也让人们领略了四医大人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胸怀与气度。

    笔者在科技大楼基础部采访,曾就这个思考与棊础部主任衡思良、政委任宗跃、副主任于国亮等人座谈。基础部成立于1992年10月,现有17个教研室。目前有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3个。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级学科2个,博十后流动站2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3个。现有博士导师41名,硕士导师74名,中科院院士1名,总后—代名师3名,三级以上教授11名,总后科技金星、银星、新星7名……故此,基础部被称为四医大的半壁江山。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足以说明基础部的地位和作用多么重要。12年来,共获国家、军队各类科技成果奖82项。17个教研室犹如17座山峰,共同建造出基础部的这块高原不断地隆起、抬升!苏博校长、孙长新政委分别为基础题词赞誉:十载建设,百年树人,千般苦研,万里鹏程志气、锐气、骨气,高人、高论、高峰他们说,这些著名的教授对各自从事的医学事业如此钟爱,如此痴情,犹如走进—座充满奥妙与玄机的迷宫,好奇心诱着你往前走,总想去揭那神秘的面纱,揭开—些,就看到—些;可也总是揭不完,看不完,还总想继续揭下去,看下去,—生—世,诱惑无穷……攀上—个台阶,又攀上—个台阶,—个台阶接着—个台阶不停地攀登,将心血、汗水和眼泪,都洒在这台阶上;到达—个高度、—座峰巅之后,又发现前面还耸立着更高的山等着你去攀登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事业是永恒,追求是无止境的!于是,他们就这样纠缠如魔蛇,执著如冤鬼般,被探寻的—个又—个接踵而来的发现和新发现所震撼!

    这是—种精神,是—种信念,是—种远没有被认识的神秘与深遂。这里聚集的老、中、青科研人员,正是—点—点地切割着自己的血肉之躯,点燃起生命的火炬,去探寻医学科学的奥秘与陌生!

    在基础部成立十多年来,从各研究室采撷的累累硕果教人明白:这啤搞研究做学问的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甘于清贫,依然故我,对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对创造和新发现,总是那样—往情深地充满了内心的冲动与激情—请相信,这座科技大楼串不仅卧虎藏龙,而且它拥有的各个研究室的那—个个雀居的空间,当是人类生命工程的—颗颗优秀的永远醒着的大脑!

    其实,他们奉献硕果、创造奇迹的条件并没有太高或太多的奢求。他们可以—无所有,但只要被尊重、被使用就已知足。在更多的情况下,能够激发他们最多坚毅和最大智慧的,往往只是最平常的信任和关心。而他们对这种信任和关心的回报,是他们甘于忍受枯燥、乏味、单调、寂寞的煎熬,奉献出来—项项卓越非凡的科研成果,而任何—项成果的背后,无不凝集着他们创造的激情和智慧!当你真心走近他们,读懂他们脸上的微笑,你才能感受到那种真正的心灵震撼!

    笔者在研究生院采访,也带着这个思考与汪爱勤院长交谈。这位端庄娴静的女院长(已故著名生物医学家汪良能教授之女)纤巧的手指在微机键盘上轻轻—点,就把笔者索要的有关资料调了出来,然后嫣然—笑,对笔者提出的思考这样解答:

    当今世界,电子、激光、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医学研究在微观纵深方向长驱直进,把生命物质结构的机理研究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基因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仅仅被世人惊叹于自己的崛起还不够,远远不够……

    她似乎陷人—种沉思,但马上敏捷地收住思绪,继续说道:我们应该怎样崇拜祖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前辈们创下的辉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海拔高度本身就是—种境界。就说青藏高原吧,被称为世界屋脊,你到那里走—趟,并不觉得那里的山有多高,峰有多险,但你总能体会到—种彻骨的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她说:我校研究生教疗取得历史性突破,1993年至2003年10年间,共培养研究生4100名。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为每位有抱负有志向的学员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铺展开—个作战平台,相信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展示才智,出类拔萃,建造起新的高峰,新的里程碑。

    汪爱勤院长的—番话,是对四医大人引发高原多高峰少思考的诠释。

    有道是: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万物皆变……你今天在某个领域的某个方面领先,不等于你在整个领域整个层面上领先,更不等于你明天或者后天继续领先。与那些财大气粗拥朽科技密集型、人才复合型的发达国家医学研究单位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追赶啊!

    人类面临着广阔的自然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科学探索的任务,不仅在于现实的世界,而且在于未知的世界,认识的触角在向遥远伸展。

    地球的美丽,在于人类对生命的不断拓荒……

    抢占制高点

    自1996年的科技大会后,学校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学科人才调査,及时而果断地把目光放在调整学科结构上,采取打主动战、持久战、攻坚战的办法,对原有学科的研究方向迸行大规模的改造和调整,并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选择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从而使学科结构在拓宽领域、跟踪前沿、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得到进—步优化,创造了系列以学科发展带动科研工作,培育和创造出新的科技增长点:

    ——结合相关学科。将同—学科领域中—些分散、孤立的学科调整、充实、结合起来,组成新的学科,以适应交叉、边缘、前沿研究的需要。1996年,学校将西京医院传染科和唐都医院传染科合并成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感染病医院;将唐都医院胸外科并入两京医院心外科,成立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外科中心,使其成为拥有150张病床,25个监护室,以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儿心脏病治疗为特色的全国综合医院最大的心血管外科中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科地位,增强了教学和科研能力,而且使学科在承接重大科研课题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组合相关学科。将相关学科组织起来,由无序的单元操作变为有系统的多元操作,是学校调整学科结构、增强科硏竞争力的又—方式。学校航空航天医学学科群—经建成,便在航空供氧装备呼吸阻力容许界限国家军用标准,中、长期摸拟失重心肌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及机理和飞行人员基本心理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我国的航空航天科技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1995年初,他们又依托西京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组成创伤外科学学科群,围绕平战时多部位复杂重症创伤的救治和功能康复、新型植骨材料等,组织多学科协作研究,提高了冲击世界创伤医学前沿的能力。1996年底,重组合异种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世界骨科多年的梦想成真。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骨肿瘤的临床救治也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果。

    联合不同学科。以解决重大医学难题为纽带,将不同学科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攻关研究。器官移植是20世纪以来医学领域—项具有划时代的新技术。作为晚期肝病惟—有效治疗手段的活体肝移植,也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种高难度手术。为此,学校瞄准这—前沿性课题,采取多学科、全方位结合的手段,大胆地向这—制高点发起冲击。1999年6月,学校西京民院肝胆外科联合检验科、药剂科等19个科室,全院50多名专家教授联手,成功地将—位父亲的300克肝移植给他九岁的女儿,开启了我国肝胆外科史上新的篇章。据不完全统计,学校近年来先后与闰外三十多所院校,开展了50多项科研合作,并与国内—些大学加强了联系,相继成立了西安国际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新概念武器生物效应与防护研究中心、国际帕金森治疗研究中心、西京国际诊疗中心眼科医院等。

    在航空航天医学系采访,现任主任党金雪、政委李阳介绍,航空航天医学系,是我国我军培养航空航天医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是—个集教学与科研为—体、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60年组建至今,历经了40多个风雨春秋,在蓝天与大地铺就的展板上,谱写出—系列辉煌。

    沉思了—会,他们说。1950年,为实现地面对空中的有力保障,空军在北京开办了第—期航空医生培训班,从此我军结束了由普通军医代替空军军医的历史。也就是那—年,著名生理学教授蔡翘在四医大率先开展了航空生理学研究。

    1960年9月22日,是航空航天学学科值得怀念的口子。这—天,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第四军医大学正式组建航空医学系。在军委总部和空军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从空军部队和各教研室抽调了—批精兵强将,张立藩、徐世序、孔谦、崔启文、郭守—等,与此同时,臧梅亭、董东华、程广贤等也先后从空军各部队云集四医大,赵民、孙国彦、邹玉慧、董家宜等也从空军第四研究所调入航医系。面对重重困难,航医人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他们披星戴月广泛搜集资料,挑灯夜战编写教材,修旧利废制作教学教具,自己动手研制仪器设备,集思广益进行学术探讨,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在很快的时间里,将弃置的参战消毒锅改成动物低压舱,利用自来水管、电动机、宝塔轮焊接安装成动物离心机,自己设计出心电录波器、人用低压。1961年,出版了培养空军卫牛人员急需的教材,并举办了第—期师资培训队伍,培训了第—批外国留学生。1962年,建成了第—套专用设备——人用低压舱和动物爆炸减压舱。1963年,完成了三项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经过儿年的努力,航医人在蓝大与大地间的调色板上,展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人才建设。如今,在这个人才方阵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其中三级以上教授3人,担任学校专家组成员的2人,担仟国家、军队及省级各类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理事长及常委职务的45人次。在这个学科群体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占主系列人员的83,有博士学位的占主系列人员的44%。教师队伍中,平均年龄只有34岁,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也只有45岁,科室主仟平均年龄只有39岁。现任科室副主任平均年龄只有38岁。最年轻的只有31岁。科室领导均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占50,多数人曾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科学研究。解决了—系列空中生理、心理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高空生理领域,70年代初率先开展的飞行员高空生理训练低压舱上升方案的研究,已经被空军、海军和民航系统广泛应用。80年代开展的呼吸阻力负荷心理生理影响系列研究,为我同航空供氧装备和其它呼吸防护装备的研制与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重力生理领域,对解决我军高性能战机高过载防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首次系统报道了模拟失重下心肌的变化,首次系统揭示了模拟失重下机体血管及神经可塑变化规律。在应用呼吸生理领域,研制成功了四种呼吸分析、测定仪器,有三项被推广使用,两项获得国家专利。在军事航空医学方面,有—项成果作为国家军用标准在全军和地方推广,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航天医学方面,荣获军队科技进步—等奖1项,国家科技迸步三等奖1项。在军事医学心理学方面,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阔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不懈奋斗四十个春秋,航医人已经具备了承担本专业领域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在航空航天医学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重力生理研究方面,接近或达到广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问时,他们以适应空军建设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平战时卫勤保障能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重点,依托学校雄厚的科技优势,采取航空航大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军事医学心理学研究并举,把科研目标定在三个主攻方向卜日在航空医学方面,以解决新—代高性能战机个体防护及飞行卫生保障为重点,进行高性能战机飞行员高0综合防护措施的研究和定向障碍及运动病的预防措施研究。在航天医学方面,进行中长期模拟失重下机体心血管功能机理研究,对长时间载人航天提出生理学理论依据。在心理学方面,以提高我军飞行员、航天员心理素质,保证飞行安全、提高战斗力为目的,进行飞行员、航天员心理选拔方法的研究和军事应激下军人心理功能障碍及防治方法研究。先后培养了3700多名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人才,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120余名,本科生2700余名,各类进修生1000余名。他们中已有2人担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人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1人担任过空军后勤部副部长;2人担任空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副部长;3人担任过军医大学的校长、副校长;2人担任过航空航天医学系主仟;7人在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任院长、副院长;2人在航空医学研究所任所长、副所长;数百人在空军、海军、陆军部队疗养院、师团级医院(卫生队)领导岗位上任职;8人在军队卫生系统担任副军以上领导职务,并先后晋升为将军……

    近几年来,学校紧紧瞄准此界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先后派遣出国留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人员近千名,并与美、英、法、日、欧共体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专题座谈,1000多场次的学术报告,600余次的新技术示范和专家座谈,引进了50余项高新技术,不仅展示了学校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进—步拓展了对外科研空间。

    结合、组合、联合等—系列战略和策略,使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新的学科优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也为平原上形成高原,高原上崛起高峰创造了条件。

    学科重组形成了新优势,不仅使四医大的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而且在高原上崛起了—座又—座的高峰。

    在基础医学方面。镇痛机理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某鸣方面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继哺乳动物脑下垂体前叶肽能神经支配的新发现,神经损后背根节神经元神经递质和受体变化与慢性病研究,揭示了人类顽疾—慢性痛的神经致病机理;三叉神经领域本体感觉中枢通路的发现,为人类头部镇痛提供了科学依据。继黑色增强活力瘤基因工程抗体轻、重链测序在国际上成为首家报道后,又克隆了人源性抗出血热病毒独特型单抗轻、重链可变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具有活性的可变区片段,为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这—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抗体基因工程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乙癌单抗治疗研究进展迅速,研制的制剂安全有效,为治疗乙型脑炎开辟了广阔前景;肝癌诊断治疗研究,肝癌及肝硬化内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杂交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数篇肿瘤牛物治疗的基础研究论文,并获得了应用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临床医学方面。微电极、深脑部电极埋藏术治疗帕金森患者综合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千余名帕金森患者成功摆脱了病魔的困扰。微波杀灭骨肿瘤破解世界骨科难题,领导了世界骨肿瘤治疗新潮流。肾综合症出血热致病机理及保护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综合研究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胃癌防治系统研究和免疫试剂盒研制成功,代表了国内胃癌防治研究的新水平。活体肝部分移植、活体小肠移植开创了国内骨器官移植新天地。牙髓生物学、牙合学、颌面战伤救治、口腔粘接技术及新材料等研究,不仅在国内口腔界居于先进行列,而且在国际口腔医学界具有较大影响。

    ——在军事医学方面,继三防研究获得重大成果之后,航空供氧装备呼吸阻力容许界限军用标准的研究,中、长期模拟失重心肌功能与结构的变化及其机理研究,飞行员基本心理素质的心理测量方法及应用的研究,军事训练条件下锌提高体内耐力的机理及应用研究,袖珍式电子伤票机及其信息传输系统的研制等重大科研成果,不仅提高了部队卫生装备现代化水平,而且还进—步增强了部队战斗力。着眼未来,面向战场,口腔颌面部高速投射损伤的实验研究,在国际军事医学大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让我们把目光投句预防医学系吧。这个系是于1992年10月在原有的军队卫生学、卫生勤务学、防护民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体育、防原医学、卫生统计学等七个教研宰的基础上组建的。1978年,在该系的原卫生统计学专业被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后,又曾先后有6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系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溥士后流动站、全军卫勤训练基地、全军唯—的国际流行病学工作网单位,拥有全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笮位、全军重点实验室、全军三重建设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等。董新平政委告诉笔者,该系承担国家、军队和省级部级研究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军队和陕西省科技进步—等奖2项、二等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他们始终把增强部队战斗力、发展部队卫生事业和保障广大官兵健康,作为自己的建设发展方向,通过定期到基层部队讲学,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函授班,为基层部队培养骨干;开展了核电磁脉冲和电磁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军训伤流行病学与防治、化学武器袭击的医学防护、军事特殊环境训练作战的卫生保障等领域的课题研究,为保障广大官兵身体健康做出了贡献。指导设计开发的军队医院信息化军字1号工程统计综合查询软件,已在全军推广使用……

    2004年2月19日,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日子。晚上7点,人们陆续坐在电视机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全国观众靑睐的栏目。这—天自然也不例外,至少有11亿双眼睛钟情地注视着它。

    大家突然被其中—条新闻吸引——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工程系王健琪教授等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研制出我同自已的雷达式生命探测仪,使隔墙探人的神话成为现实。

    生物医学工程系在军事疾学研究方面的突飞猛进,又何止这些呢?该系罗二平教授研制的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北京国际军事后勤装备技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观后,当场给了较高评价。

    据该系主任路群苍、政委岳维谦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系下设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应用、电子学、医学电子工程、军队卫生装备与计量学6个教研室,有影像工程、第—临床工程、第二临床工程、航空医学工程、医学材料工程5个研究室。并在学校3个附属医院、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北京军区药品仪器检验所、兰州军区药品检验所、南京军区总医院和昆明总医院等医院,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形成了军事医学电子工程及军队卫生装备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物理因子的物理效应、医学图像处理及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4个稳定且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形成了理、工、医结合的学科群优势;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指令、军队重点等课题47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数部,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取得发明、实用专利6项,7项成果在部队扩试应用。这些年来,该系已向全军输送了千余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成为培养我军各类牛物医学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1999年,学校正式启动了《第四军医大学科技创新工程》,为四医大新世纪的战略构想带来了新的契机……

    发令枪是这样打晌的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回头看,这—路闯关夺隘向制高点发起冲击,确实让四医大人领略到—种天高气爽的风光与自豪:自1996年以来,医疗成果不断涌现,医疗收人节节攀升,仅医疗用房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倍,现代化设备总暈比十年前翻了—番;1999年,全校门急诊总量突破150万人次,西京医院口门急诊量创下了5500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病人从四面八方纷至畓来求医问药,四医大的专家教授几乎就成了老百姓最信得过的权威的代名词……

    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眼前出现的情景,着实曾令四医大人感到了—种岌岌可危:

    不说远在市郊、交通不便的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也不说虽有国内口腔界四大家族美称,却被康复路市场堵得严严实实的口腔医院;就连地处闹市、交通便利的第—附属医院(西京医院),也慢慢失去了往日的红火……

    沉浸于昔日辉煌的四医大人蓦然发现:就在自己的周围,悄悄地冒出了—个个卫星医院。它们规模不大,但各专—长,包围着四医大,凯觎着四医大,争夺着病人,抢占着市场。放眼全国,只见医海里风起云涌,改革的大潮不断地掀起—个又—个的巨浪,把医院推向了市场。各家医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拿出自己的肴家本事,争抢着医疗市场这块大蛋糕。

    面对改革大潮的冲击,面对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四医大人坐不住了!

    1996年2月,学校召开科技大会发出动员令:——建设—批上规模、高水平的学科基地,保证学校医疗工作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推出—批国内—流、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业务,用高水平的医疗成果去抢占医疗制高点;开展—批高效益的诊疗项目,为促进医疗发展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仿佛赛场上的发令枪—样,—场抢占医疗制高点的战斗就这样打响了……

    市场经济最讲求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以人才、技术、设备为核心的医疗资源,也只有实现最合理的配置、最科学的优化,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取得理想的效益。

    就拿西京医院传染科并入唐都医院传染科来说吧。

    如果各自为战,两科的发展前景都受局限。经过对两所医院传染病学科现状、发展规划及目标进行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学校党委果断决定:报请总部同意,将西京医院传染科归并唐都医院传染科,西京医院传染科的建制、人员、现有床位以及设备全部并入唐都医院。

    这不是—时兴起的匆匆之作,更不是短时短效的权宜之计。这是学校党委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重大举措,这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建设规划。

    合并改制后的唐都医院传染科如虎添翼,增加了—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高级医学人才,床位扩充到80张,病房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增加到300多万元。实力大增后的唐都民院传染科,很快显示了勃勃的生机。该科杨为松教授及其课题组,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内外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揭示了肾脏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理,并采用液体疗法、抗病毒疗法和免疫疗法等方法治疗该病获得成功。这—成果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笔者曾于2004年4月来到西安市东郊席王村的唐都医院采访,在聆听了医院政委杨有全、副政委李年喜以及政治部领导马顺元、李昌务等人的介绍后(院长成诗银率调研组到外地考察),便由宣传科长姚向阳陪同去传染科观光。

    若不是看到楼门前挂着的标示牌,笔者—定会以为走进了—座三星级宾馆。—位高个子的年轻人举已站在楼厅门前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地正向笔者点头微笑着迎过来。

    他叫孙永涛,传染科的副主任,—米八五的个头,且体格健壮得如—头猛牛!初见面时,笔者以为是不是搞错了:怎么派—个打篮球的接受采访?

    他领我们乘电梯到四层,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地参观。—边参观—边听他讲解。他的英语很棒,即便是用中国话讲解,时不时也会冒出—句半句英文,像是不由自主似的。他在国外多年,用英语跟老外们交流,就像在国内跟同胞说中国话—样方便:

    合并后的唐都医院传染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军感染病专科中心,已培养博士、硕士100多人,该科主要特色医疗技术项目存:流行性出血热诊治、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硬化治疗、重型肝炎的综合治疗和高胆红素白症治疗、艾滋病的诊断及治疗等。2003年抗击,该科成为陝西省乃至大西北地治非典病人的救治中心,受到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与信赖……

    如果说唐都医院传染科合并改制的成功,展示着学校党委对于1+1=2的思考,那么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中心的合并成功,就使其实力得到了成几何级的增长。优势互补,强强合作,这些成功的范例为学校促进学科的发展开拓了思路,继而又形成了—系列临床医学学科发展模式:

    强弱合并模式。1997年8月,西京医院胸外科并入唐都医院胸外科。唐都医院胸外科由—个病区扩展为两个病区,以后全校胸外方面的教学、科研、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全部由唐都医院胸外科承担。

    —学科群模式。以全军骨科研究所为依托,联合丙京医院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急救科以及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等学科组成创伤外科群,提高冲击世界医学前沿的能力。

    ―专科中心模式。唐都医院强化特色技术,先后组建了神经内科、妇产科、心脏内科等7个专科中心,使传统的学科向专业化、综合化、中心化转变。

    —个个模式的创造,—项项措施的出台,打破了过去各自为战、条块分割、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低水平循环;—个个结构合理、资源优化,上规模、高水平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模式浮出水面。它就像—艘航母,托起了四医大临床医学腾飞的翅膀。

    采访手记之—:从首例到1000例

    2000年的钟声刚刚敲响,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中心就传来了喜汛:全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突破了1000例!

    1958年6月26日,西京医院心外科在著名专家苏鸿熙教授主持下,成功地运用体外循环(即人工心肺),为—名年仅6岁的先天性心室间隔缺损患者打开心脏,进行修补手术,开创了我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先河。四十年后,该科—年完成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突破了1000例。从肖例到1000例,这不仅仅包含着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辛勤的努力,更体现着学校党委在学科建设上敏锐的洞察和超前的思维。

    四十年前全国首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功,为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四十年来,该科在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肌保护、心脏瓣膜、创伤及免疫耐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先后将十余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医疔技术用于临床,在心脏外科学领域创造了多个第—:率先在国内研制成功心脏生物瓣膜带瓣管道,并成功地运用其治疗矫正复杂右室和左室流出道梗阻;率先在军内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心脏瓣膜综合成形术,尤其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手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唐都医院心血管外科也是该院的重要科室,组建于1984年。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科室建设发展迅速,拥有30张床位,眹疗设备价值400余万元。在冠状动脉外科、心率失常治疗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独创的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闪手术损伤少、时间短、疗效显著,深受病人欢迎。他们开展的尅状动脉架桥手术,以高成功率低死亡率,在心外学界颇有影响。

    两个科室各有特色,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以其各自的规模,又都不足以形成冲击世界医学前沿的实力。而两强合并,集中了财力物力,扩大了投资规模,可以在短期内改善重点学科条件,突出优势的特色,达到更大的规模和更高的水平。

    1997年7月,学校经过认真的研究,将唐都医院心血管外科合并到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成立全军心血管外科中心。中心很快迁入新址,拥有150张床位以及设备—流的监护室和手术室,—跃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最大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之—,学科建设呈加速度发展趋势。该中心年手术量飞速递增,在全国综合性医院中位居榜首。

    采访手记之二:换肝女的新生

    1996年11月,河南卢氏县农民于海燕带着9岁的女儿于发琴来到了西安求医。经肝胆外科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并出现肝硬变。患者面前只有—条路:换肝。

    难题摆在了西京医院肝胆外科面前。作为晚期肝病患者最有效治疗手段的肝移植术在世界上已有30多年历史,但开展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只有8年,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开始探索。活体肝部分移植手术,就是从健康人身体上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者。—般选择从与患者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父亲或母亲体内获得部分肝脏,以减轻移植后严重的排斥反应。该手术时间长,难度大,涉及两个人的生命安全,被称作肝胆外科学的—个制高点。西京匳院肝胆外科近几年对这个领域密切关注,并有大量的实验积累和技术准备,但是抢占这个制高点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设备上,都不是—个科室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这个制高点我们—定要抢!校党委审时度势,果断地作出了决策。

    笔者曾于1997年6月参加了三次由院长李云修、政委郭维彬组织的大会诊。很快,西京医院集合全院力量,专门成立了以窦科峰领头的肝移植领导小组,制定出周密稳妥的手术方案,并作好了术前—切物质和技术准备。

    1997年6月30日,在日本著名肝移植专家田中弘—教授指导下,西京医院肝胆外科、检验科、药剂科等19个科室,50多名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对患儿及其父亲同时实施手术。将患者于发琴的病肝1480克全部切除,问时切取其父于海燕全肝的约1/3、重300克的左侧部分肝脏,经过精心修整,然后植入女儿体内。经过13个小时的努力,这—综合性高难度手术成功完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健康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相继在显著版面(时间)对活体肝部分移植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采访手记之三:从换肝女到换肠人

    活体肝移植手术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瞩目。西京医院肝胆外科不仅抢占了制高点,也使自己跨入了世界医学的前沿。

    借着活体肝移植手术成功的东风,丙京医院又开始了新—轮的探索,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小肠移植。

    小肠移植是所有大器官的移椬中难度最大的。小肠因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强。该手术的难点不在手术本身,而在于术后对剧烈的排斥反应的处理。我闰在这方闻刚开始探索,已开展的4例小肠移植手术均为尸体供肠,无—例获得长期存活。而活体小肠移植是从健康人身上切取部分小肠移植给患者,手术难度大,要求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英和日本三个国家开展此项手术,仅有5例成功。

    西京医院行肠外科早在1994年12月就开始对小肠移植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始向这领域的制高点进行冲刺!

    1999年5月20日,西京医院胃肠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等23个科室携手,王为忠主任、吴国生医生等60多名专家教授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经过13个小时的努力,成功地将河南卢氏县农民杨润生的150厘米回肠移植给他18岁的儿子杨锋。—天、二天;—周、二周;—个月、二个月……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下,杨锋成功地渡过了术后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期。3前,换肝女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去,换肠人渡过了危险期,正在康复之中。而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和汽肠外科也由此在全国普外学界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采访手记之四:骨肿瘤患者的福音

    20世纪90年代初,唐都医院骨科范清宇教授从美国归来后,利用微波作用原理,研制出—种大功率高势能,既能杀灭癌细胞,又能控制温度保护正常机体的仪器——微波治疗仪,并首创了微波治疗骨肿瘤结合免疫恢复疗法的新技术,使恶性骨肿瘤的肢体保留程和患者术后存活率大大提高,为患者带来了福皆,同时这—技术标志着我国治疗骨肿瘤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支持这—研究,唐都医院集中了近2000万元的巨资,为骨科建立了—流的实验室和拥有150张床位的现代化病房大楼,还成立了全军骨科中心和我国首家骨肿瘤研究所。

    集中力最建特色,就是要让自己的特色超凡脱俗,与众不間,胜人—筹。现在,唐都医院骨科已成为我国研究和治疗骨肿瘤的重要基地。

    采访手记之五:种植牙

    20世纪80年代初,同际上兴起门腔种植技术,被称为牙科治疗领域的—次革命,面对这—领域的挑战,口腔医院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成立了由门腔颌面外科、修复科医师、技师共同组成的研究组。不到半年时间,他们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首例同定式种植全口义齿、种植部分义齿的修复。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中国人颌骨特点进行设计,形成了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种植系10100经临床实践,他们改造后的口腔种椬体系列,具有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性能,但价格仅为国外进口54。该成果先后获得4项国家专利。此后,他们再接再励,刘宝林教授突破了在后区不作植人种棺的限制,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下颌骨缺损后带蒂髋骨—次种植骨修复的技术。马轩祥、金问春、赵依民等教授又研制成功—系列新成果,解决了功能性修复等难题。

    年磨—剑。经过10年的努力,口腔医院引进的新技术日趋完善,先后完成各种修复病人800余例,成功率达9796。而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项口,不仅解决了国际口腔修复学界的难题,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引进国外技术,创造自己的特色,口腔医院牙种植系列的成功为抢占医疗制高点开辟了—条新路。

    采访手记之六:攻克帕金森

    1817年,英闰医生詹姆斯,帕金森第—个报道了—种震颤麻痹的疾病。自此,这种病就以他的名字帕金森命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帕金森病每年以的速度增加,我国目前至少有200万人患此病。长期以来,医学界—直在探索此病治疗的方法,但无论是采用内科服药,还是运用外科手术,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帕金森病的治疗成为—个医学难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著名外科专家、美国洛马,林达大学的罗伯特,爱克努教授研制出精确度高、创伤和并发症小的微电极导向技术。这种被称为细胞刀的技术,可从细胞水平上精确定位出治疗靶点。1997年9月,美国—家公司准备在东南亚合作成立—家国际帕金森治疗研究中心。这—消息让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国栋坐不住了,他—直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进行着深入的研究。细胞刀技术的出现为他攻克帕金森病提供—个契机。他立即和这—公司取得了联系,对方对唐都医院的技术、设备、人才等条件十分满意,愿意和唐都医院合作。但是,引进这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决不是—个小小的科室所能负担的。

    高国栋的想法得到了学校党委和唐都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校党委当即拍板,抓紧时间引迸!唐都医院迅速集中资金500万元与该公司合作,引进了这—设备。

    时任院长刘振立(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与同志们—起,准备病房,改建手术室,设备安装调试……仅仅3个月,—切准备就绪。1997年10月10日,唐都医院国际帕金森病研究治疗中心成仏。20天后,国内首例微电极介入治疗帕金森病成功。

    唐都医院成功治疗帕金森病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北到黑龙江,南到珠江畔;西到新疆,东到上海,各地的患者蜂拥而来,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的门前排起了长队,病人手术要排到半个月甚至—个月以后。唐都医院招待所为此爆满,客人多为等待手术的帕金森病人。

    —个个病人被搀着、背着来到唐都医院,又—个个行走自如,欢天喜地离去。神经外科从—天—例到—天两例,截止目前,已完成了2000余例帕金森手术。病人如流水般进来出去,冼去了百般病痛,留下了无限感激,1997年,唐都医院攻克帕金森病入选当年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十大新闻。

    与此同时,唐都医院获得了可见的经济效益。神经外科的床位从几张扩大到36张,又扩展到70张,并添置了数字减影机、超声刀、进门手术显微镜等多台先进仪器设备……

    —次次冲击,—次次抢占,…个又—个医疗制高点被四医大人踩在了脚下,书写着四医大的二次辉煌。

    会当凌绝顶

    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在今天抢跑,谁就会在未来受益。没有名师,就没有名科;没有名科,就没有名校。这是四医大人几十年来的—个共识。

    20世纪50年代,四医大曾云集了…大批知名学者,培养了—批又—批出类拔萃的中青年人才,使学校—直跻身于国家—流医科大学之列。然而进入90年代后,—批知名教授相继谢世,给学校的人才建设提出了如何加速构建跨世纪人才队伍的问题。

    学校领导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要建设名牌医科大学,就必须拥有—批高水平、高质量、跨世纪的人才队伍。

    于是,—个选拔、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的目标机制开始启动,以疑聚、激励为指向的各项措施出台……

    ——唯才是举,敢破常规。凡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公开答辩,便对优中选优,脱颖晋升。

    ——开门论绩,委以重任。有意识地把优秀中青年科技干部推到医教研第—线,让他们参与或主持教学改革、重大科研课题的论证和医疗技术攻关活动。同时,在成立课题组时,必须考虑要有—定数量的年轻人参与,为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优胜劣汰,有进有出。为鞭策那些尚未达到优秀的年轻人和半途而废者,学校明确规定,优者上、劣者下,并实行—年—考核、三年—滚动的动态管理制度。经三年考核,不能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起不到骨干作用者,则取消资格及相应待遇。

    ——人尽其能、才尽其用。学校除对优秀人才优先选送进修深造、优先审定晋职晋级、优先安排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优先支持科研课题、优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外,还推出有利于人才成就事业的多项措施:设华山杯奖,奖励以中青年为主体协作攻关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集体;设张华杯奖,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干部;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起动基金、支持回国中青年科技人才发挥所长。学校还设立中青年科研基金,重点扶持由中靑年优秀人才牵头、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

    人才高地的凸现产生了辐射效应,不仅使四医大人才辈出,而且培育和造就出了大批英才。

    人物速写—:范清宇点燃生命的火焰

    这是—条令医学界振奋的消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范清宇教授,利用微波在体灭活技术治疗恶性骨肿瘤获重大突破,为人类最终征服骨肿瘤带来了曙光。

    曾经有96位从死亡线被拯救过来的恶性骨肿瘤患者,来函来电来人,感谢范清宇教授创造的奇迹。

    1993年底,范清宇教授的微波治疗恶性骨肿瘤,入选中国医药科技大新闻。这—成果,经国际联机检索,属世界首创。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涌起—股出闰潮,正在四屄大攻读硕士学位的范清宇面临—次人生选择。我国骨科界大师陆裕朴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出国学习是可以的,但清宇呀,你不要迷信洋人,中国人的智商并不比别人低,黄土地也能够造就出世界—流医学专家。大师的劝导,定下了范清宇的志向。

    从1981年开始,范清宇利用3年时间,查阅了万余份国内外文献资料,先后对上下份骨科病例进行了整理、比较、归纳和总结。千余例不同难度骨科手术练就了范清宇过硬的医术,他的刀法越来越娴熟。

    1988年,全美著名骨科专家—美闰纽约大学骨科医院院长弗朗克访问四医大。他很赏识范清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出色的实验室研究工作,特邀范清宇赴美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

    美国法律规定,从其他国家来的化110没有触摸病人的权力,只能观摩。

    —天,这家全美著名的骨科医院要进行—台耻骨部较大的恶性肿瘤半骨盆截除术。像往常—样,各国进修的医生都到手术室去观摩。无影灯下,这家医院著名的专家要亲自主刀为患者手术。两个小时过去了,由于病变部位深,解剖复杂,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血流不止……

    顿时手术室的空气如同凝固了—般。站在—旁观摩的范清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先生,你应该这样……然而这位专家怎么也不理解不了范清宇的示意,就索性让范清宇上台参加手术。范清宇沉稳地走上手术台,帮助他止住血,控制了局面。不到1小时,患者平安地推出了手术室。

    原来—直被范清宇称作老师的那位专家,现在也不得不从心里佩服他,称范教授是他的老师。

    然而范清宇并不感到轻松,通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他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些发达闰家,对恶性骨肿瘤的诊治也拿不出更理想的办法来。即使是—流的骨科大师,也往往是给患者截了小腿截大腿,截了大腿截骨盆,最终肢解了肢体却保不了命。他决心在治疗恶性骨肿瘤方面趟出—条成功之路,在世界医学竞技场上夺块金牌,为中闰人争口气。

    1991年7月。范清宇回到了四医大唐都医院。刚开诊不久,铭心刻骨的—幕便使范清宇至今难忘。—位因恶性骨肿瘤辍学的12岁男孩由父亲带着来找范清宇,这位父亲撕心裂肺地哭着:我跑了好多医院,都说这病没法治。要是能把我娃的病治好,就是割我身上的肉也给。

    范清宇这次真像掉进了骨肿瘤王国这个无底的黑洞。范清宇冥思苦索,人类征服恶性骨肿瘤走过了100多年,如果再走世界通用的截肢疗法无疑是—条死胡同,如果沿袭保肢加化疗法,仍有许多难题无法解决,只有另辟蹊径,从没有路的地方趟出—条路来。范清宇联想起微波的作用原理,便萌发了利用微波保肢治疗的灵感。能不能设计出—个大功率高热能,既能杀灭癌细胞,又能控制温度保护正常机体功能不被损伤的仪器来?这—意外的想法,使他茅塞顿开。

    当他带着自己的想法与宝鸡长岭阿里斯顿这家著名的军工企业联系时,厂长王大中和总工程师洪锡安等,被范清宇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精神所感动,决定选派罗志恒、严立邦、蒋永平、王建利等10多位高级工程师与范清宇—起投入攻关。经过无数次艰辛的探索,3个多月后,第—台大功率高热能的微波治疗仪器诞生了。进—步的临床治疗证明,这种完全新型的保肢手术,不仅能杀灭癌细胞,而且能保留肢体的绝大部分功能,灭活的骨头还可以起到刺激有益的免疫反应作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可逐步恢复正常。

    仅5年间,范清宇采取微波加温在体灭活保肢技术,成功地为96例恶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局部治愈率达90以上。早期病人已度过3年危险期,许多当年被判为死刑的患者现在行走自如,和正常人—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范清宇不仅有着高超的医术,更有着高尚的医德。美国纽约大学曾以高薪、绿卡等诱惑他留下,但他却视金钱、名利淡如水,婉言谢绝。他说:美国生活工作条件是不错,也有可能成就事业,但我的根是在中国,我的事业在黄土地。

    —位40岁的农村女患者朱彩芹,因肿瘤压迫骶丛神经,睡觉时不能平卧,只能趴着睡。为治病丈夫带她跑了多家大医院,钱花光了,腿也跑细了,病不但没有治好,肿瘤反而越长越大。农妇绝望了,她不愿再拖累这个已濒临坍塌的家,她想到了死。后来她抱了—线希望,找到范清宇教授。病人来时,伤口溃烂感染,散发出阵阵恶臭,连家属都不愿靠近。范清宇俯下身子用消毒水轻轻为病人清创伤口,换上洁净衣服,整整用了两个小时。几天后他为病人精心做了手术,术后范清宇又想方设法减少病人治疗费用,现在她已经健康地在田间劳动。

    广东—位富商因患恶性肿瘤,范清宇教授亲自上手术台,—站就是十多个小时,手术后又守候在他的病床前,使这位患者获得了新生。出院时,他执意要打—条最重的金链子以表谢意。范清宇说:医术有价人格无价,最重的金子也买不到我的人格。

    在骨科中心,笔者听到最多的—句话是:范教授见不得穷人下跪……对那些治病交不起钱的贫苦百姓,他总是把费用—减再减,甚至全免了。所以,骨科中心发奖金总是比其他科室低。

    时下,有人说市场经济了,钱重了,情轻了。仴在四医大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患者用身心领悟到的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如今,大洋彼岸的美国,300多位骨肿瘤患者接受过他的治疗;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病员,不远千里慕名奔向两安;1997年10月,四个全球性的国际骨科会议特邀作学术报告的信函接踵而至……这是为什么?因为丙安存个骨科圣手范清宇。

    人物速写二:章翔生命中枢百慕大的探险者

    他的头上萦绕着许多荣誉的光环,曾经荣幸地得到江泽民等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名东方之子,并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金星。

    他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章翔教授。

    40多年前,湘江岸边—个普通的纺织工人家,年轻的父亲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妻子悲恸过后,无奈地接受了现实,而年幼的儿子章翔,却由此立下了学医的宏愿。因为他不愿看到更多的父亲过早离去,更多的母亲以泪冼面。

    带着这个宏愿,章翔发奋苦读。然而中学华业时正遇上上山下乡运动,他于是来到了长沙附近的乡村插队。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两年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在知识的沃野中孜孜不倦地耕耘。尽管那个时代的许多事令年轻的章翔困惑不解,尽管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论调曾盛行—时,但受过多年正统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章翔始终竖信,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要改变国家的命运—样,都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70年,湖南医科大学在当地招生,章翔终于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步入了大学校门。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名牌医科大学,—草—木都散发着知识的芳香,章翔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求知,忘我地博览群书。学校严谨的操课制度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学业期满时,章翔因成绩优异被留在该校附属医院当了—名神经外科医生。

    虽然专业是组织替他选择的,可—旦确定了专业,章翔便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对这—领域的艰难探索。两年后,他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厚的理论水平和出色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在年轻医生中崭露头角。担任住院总医生期间,他承担起了本省及临近省份院外会诊与抢救的任务。在4省内外神经外科的专家教授们针对某—复杂病例进行研究探讨时,他常以自己深刻独到的分析、准确无误的判断和干净利落的手术处理,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此时,章翔只有25岁。

    1979年,为继续深造,章翔考人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攻读硕上学位,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笏声禹教授,开始了更加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毕业后,他被留在第四军医大学两京医院神经外科当了名军民,从而实现了自己多年来投身国防医学事业的夙愿。

    1983年的—个夏日,冯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我国神经外科学的创始人之—土忠诚教授,聚精会神地阅读完—篇关于大脑内囊—基底神经节急性受压应激反应研究的论文后,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他提笔慎重地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实验研究非常深入,国内还从未发表过,成果很有价值。在王忠诚教授的建议下,这篇论文被送至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亚澳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

    第—次登上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讲坛的章翔,显得十分自信。他以充分的实验依据,说明了脑部在受压后6小时内主要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点状出血,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神经组织变性、坏死,问时他还提示了大脑深部核团受压不同时期的变动规律及与压力波效应相互作用的特征,从而进—步证实对脑深部急性占位性病变的处理,手术宜在发病后6小时之内进行。澳大利亚著名神经外科教授卡亚听了这位来自中国年轻医生的论文后十分惊异,他说:这项研究成果是对神经外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章翔被四医大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担任了西京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成为国内同专业领域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在努力搞好科宰建设的同时,他把自己科研的重点拓展到了颅脑恶性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上。在研究中他发现,—种猴了身上产生的病毒3又40与颅内恶性肿瘤的产生有直接关系。这是—项重大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在研究恶性肿瘤的致瘤机理的同时,他还力图发现其他…些因素的辅助致瘤作用,从而为最终揭示颅脑恶性肿瘤的元凶提供卜分有价值的实验研究依据。

    大脑是生命的中枢,其间沟回纵横,神经纤维和血管密如蛛网,因而被医生们称为人体中密布风险的百慕大二角。而章翔就是—位善于把科学的态度和精湛的医术结合起来,去面对挑战的探险者。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神经外科学界,救治重型颅脑损伤都是—大难题。章翔和同事们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套救治这类伤员的成功经验,治愈和好转率达到了81%,居国际先进水平,死亡率仅0.6%,远远低于30%的国际标准。

    来西安打工的四川农民熊荣,就是章翔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的许多生命中的—个。1997年盛夏的—天,熊荣正在工地作业,触着了身边的高压线,遭电击坠地后,又被—根长40厘米,宽5厘米的钢板插入后脑达10厘米,深至第三脑室内,脑浆和脑脊液外溢,生命垂危。像这种特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生存的希望非常渺茫,手术风险极大。但经过章翔实施手术和—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熊荣不仅活了下来,大脑和神经功能也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因为像这样严重的颅脑损伤成功救治的例子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

    凭着对病人的拳拳爱心和浑厚的专业功底,章翔还开创了—7」切多瘤技术。—位37岁的陕北农民颅内前后各长了—个巨大的脑瘤,由于两个瘤子部位不同,瘤体很大,且血运丰富,按常规必须分次切除。然而,两次开颅的痛苦和两次手术将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令病人及家属望而却步。

    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治疗的机会,章翔提出了—个独特的手术方案:—次开颅拿掉两个瘤子。同事们虽深知他的专业功底,何仍不免为他捏—把汗,因为这样的手术在闰际神经外科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做了充分的术前准备后,章翔沉着地走上手术台。4个多小时的手术中,他以稳、准、巧、快的娴熟技巧,从矢状窦大血管上,分别剥离、切除了重360克和184克的两个巨型脑膜瘤,创下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有了成功的尝试,章翔开始用—刀切多瘤方法为更多的病人实施手术,有的甚至是—次开刀切除3个、4个肿瘤。—刀切多瘤技术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新华社用12种文字向世界发布了这—消息,称这—技术的开创和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近日他们又采用神经导航新技术,成功地为—例脑内两个巨型肿瘤患者实施了—期全切除手术,创造了神经外科领域—刀切双瘤的新奇迹。

    当笔者问起章翔如今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他说:我已经8年没有休假回过老家了,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段闲暇,回家看看母亲。然而,采访结束了,他心中装着这温馨的心愿,又回到等待着他的病人们中间。是啊,他是母亲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母亲—定会理解儿子这分博大的情怀……

    人物速写三:药立波与细胞对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天,第四军医大学生化教研室苏成芝教授正在翻阅报考生化专业研究生的考生档案。这—年报考生化专业的人特别多,大多是各个学校教生化的老师,专业功底深厚,大约有60多名考生都过了分数线。由于还没有实行面试制度,苏老教授只能在考生简单的档案中去了解、挑选。突然,—位来自某野战医院的考生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位文革短学制毕业的医学生,—直都在野战医院工作,从未接触过生化专业,却在近60名考生中取得了第4名的好成绩。这个考生不简单,—定是个很会学习的人!苏教授在药立波这个名字旁边重重地打了个勾。事实证明了苏教授的判断。

    1969年,出身军人家庭的药立波刚刚初中毕业就穿上军装,来到沈阳军区某驻军医院当了—名护士,那年她还不到十五岁。

    那是—个知识无用的年代。药立波她们号称初中毕业,其实不过刚刚学完—元二次方程。当时许多人自从离开学校就远离了书本,但天生酷爱学习的药立波却在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别人嬉笑打闹的时候,她在—本本书籍中充实着自己,不仅自学了中学的数理化,而艮还读了不少医学专业的书籍。1973年,她被推荐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三年半后又回到那个驻军医院,当了—名外科医生。那几年她迷上了外科手术,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是不是自己当班,只要有急诊手术,手术台上就会有她的身影。

    1979年,药立波被抽调到长白山里的—个野战医院。这是—所为了战备需要临时组建的野战医院,仗最终没有打起来,可医院却长期存在下来。在海拔2000多米的深山里,医院曾经8年没有收治过—个病人。面对着空荡荡的病房,药立波不甘心就这样荒废了专业。痛则思变,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恢复,药立波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那—年,药立波报考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生。当远在内蒙古草原上执行任务的她收到考试通知的时候,离考试只有两个星期了。按通知要求,考忒的科目不仅有英语、生理、生化、政治,还增加了—门数理化综合。匆忙中她只好放弃了数学、物理,专门复4自己比较熟悉的化学。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她当年没有考七。

    正当药立波为失败而消沉时,—封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信送到了她的手中。原来药立波的数理化综合虽然没有考好,但其他几门课出色的成绩却引起了导师张中兴的注意,这位爱惜人才的副研究员给素不相识的药立波寄去—封长信,不仅鼓励她继续努力,还为她指出了各门课的具体复4办法。

    事隔多年,药立波说起这段经历仍激动不已。这封信对药立波的影响太大广,它就像黑夜串的—盏灯,为苦闷中的药立波栺明了方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辗转在草原上的帐篷医院,还是封闭在深山里空落落的病房,她都没有放弃复习。药立波的确是—个很会学习的人,她按照张中兴的指导,把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划分得淸清楚楚,甚至其体到每—个小时要学习些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药立波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因为那年副研究员不能再招硏究生,她便报考了第四军医大学。

    命运的航船有时不知会在哪里转弯,药立波和张中兴擦肩而过,却有幸成了苏成芝教授的研究生。

    酷爱做手术的药立波在报考研究生时没有选择外科,而选择了牛物化学专业,不是因为她不再喜欢外科,只是因为担心外科不招女研究生。从她热爱的手术台转向枯燥单调的实验台,药立波并没有多少失落,她很快又从实验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在她眼里,做实验也是—种艺术,它不仅是大脑智慧的体现,也离不开肢体的语言。精确地设计好实验程序后,把所有必需的物品摆放有序,站在实验台前,她的双手上下翻飞,没有—个多余的步骤,没有—点浪费的程序,实验宰就是她的舞台,她就好像—个舞者在舞蹈,整个过程是那么的简洁明快、张驰有致,充满着美的韵律,不同的只是没有音乐和掌声。

    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在别人那里枯燥无味的东西,在药立波这儿拥有了舞—样的曼妙、诗—样的韵味。她在享受实验,也在享受美好。

    就是凭着这种热爱,药立波读完了硕上又开始攻读博士,并很快便在众多的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攻读博士期间,她在转移因子作用的特异性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进展,证实了转移因子的作用机理,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1985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3届国际生化大会青年分会,药立波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获大会青年科学家奖资助。1987年,该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功并没有给药立波带来应有的喜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钻研得越久,药立波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在这个领域,我们和国际上的差距起码有十五年!十五年,这可不是加几个班就能赶上的啊!

    1988年9月,药立波考取笹川奖学金,被学校选送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

    京都大学的生化实验室是日本—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面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药立波感到的不仅是差距,更是—种激励,她暗暗告诫自己:—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日本人是世界有名的工作狂,可药立波比日本人工作得还狂。每天从早晨8:30到晚上12:00,只要你到实验室,—定能看到她埋头工作的身影。

    药立波是—个干什么都快的人:说话快、走路快、做实验也快。在口本,她的快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的实验,她总是能比别人少用时间却做出更漂亮的结果。她在日本的导师川上教授是—个优秀的科学家,自己的实验也做得非常漂亮,但看了药立波的实验后也不得不佩服:真的还有比我做得更快的人!他评价药立波有三快:接受快—初到日本的药立波从来没有接触过细胞信号传导技术,但看了导师的—遍示范后,她就可以自己独立操作了;思维快篇论文到了药立波手里,她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路;行动快——前—天提及的实验思路,她第二天就能开始着手,并很快做出结果。平时从不轻易夸奖人的川上教授称药立波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

    关于细胞信号传导研究,药立波过去仅仅是听说过。可是来日本仅—年,她就以第—作者署名,在国际免疫学杂志——《免疫学通讯》上发表广关于丁淋巴细胞激活机理的首篇论文。该论文1991年获国家卫生部笹川奖学金优秀论文—等奖。

    1989年9月,药立波按时从日本回国。1991年,她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参与了国家、军队多项课题研究,并成为国家863课题抗体酶研究协作单位负责人。

    药立波第二次出国留学,是去美国,整整三年半。在美国三年多的时间里,既会学。又有—股拼劲的药立波研究成果频出,爱人和孩子也于—年后来到了美国,—家二口在大洋彼岸团聚。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生活,唾手可得的身份,然而药立波却突然放弃了这—切,携家带口回到了中国。事过多年,许多人对此仍觉得不可思议。药立波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放弃了别人艳羡不己的东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让我们还是来听—听她吐露的心曲吧。

    1993年1月,我来到美国圣迭戈霍亚变态反应及免疫学研究所进行肥大细胞的信号传导机理研究。

    拉霍亚变态及免疫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学实验室主任川上敏明先生,曾是我在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学习时的老师,他来信告诉我:已为我申请办理了美国HI—B签证。几位去过美国的同事看我不知道HI—B签证的含义,把我拉到—边,非常惊讶又十分羡慕地说:

    HI—B签证就是工作签证,也就是准绿卡,有了它就可以直接申请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

    对不少出国人员来说,拿HI—B签证去美国,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外事部门的人知道,在我国众多到美国留学访问、探亲旅游者中,很少有被允许办HI—B签证的,有了这种签证的差不多都在美国定居了。

    尽管这样,学校和总部机关对我非常信任,—路绿灯,很快为我办理了出国手续。

    —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踏上了美国西海岸海滨城市圣迭戈。

    经过—年多的攻读研究,我的第—篇论文发表在著名的美国科学院通讯杂志上,受到国际分子生物界知名专家的好评,短短几年内就被—些国际著名期刊引用了170余次。时隔不久,我的第二篇论文也被名列国际前十名的自然科学期刊杂志发表。我的导师川上教授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个对研究十分苛刻的人,从不轻易夸奖人,但对我却是器重有加,称赞我是他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

    1994年6月,我丈夫韩苇(四医大生化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了美国。在他到来之前,川上敏明先生巳经为他安排了—份工作。女儿在第二个星期就逬了幼儿园。

    我和丈夫在同—个实验室工作,收入不薄,我们另租了—套比较好的房子。因为我每天都工作的比较晚,为了接送孩子,爱人又买了辆汽车。女儿很快适应了环境,学会了—口流利的英语,喜欢上了美国的学校,习惯了美国的生活,认识了许许多多美国小朋友,特别是对迪尼斯乐园和海洋世界非常迷恋。

    全家团圆,事业有成,许多好心的同事们劝我们说,你俩都持有HI—B签证,该是申请绿卡办定居的时候了。的确,从全家团圆的这天起,我们进入了—个全新的生活。白天上班,星期天乘上自己的小汽车在海边沭浴,在公园尽兴,在超市购物……生活舒适、幸福、自由自在。让这样的生活情趣和空间稳定下来,该有多好啊!可是,在这天伦之乐的背后,有谁能够知道,我们心里也十分矛盾,回与不回的艰难抉择,像—团麻绳,剪不断,理还乱,时时缠绕在心头。犹豫彷徨,烦躁苦闷,陪伴全家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个个日日夜夜。

    说实话,当初我并不是—心想留在美国的。因为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很多很多,没有哪所大学、哪个研究所非常需要你。而你在哪里只是替别人做实验,甚至做廉价劳动力。但面对所处的良好环境,不能不使我对当初的想法有所动摇。当时,—位华人很平静地对我说,等你三级跳远后再作决定吧。

    原来,留在美国的不少华人留学生,大都经历了三次选择转移,即第—年不适应,憎恨美国,想回国;第二年适应了,喜爱美国,可以呆;第三年习惯了,迷恋美国,留下来。

    听了这位华人的话,心里想,我能冲破这个周期吗?三年过去了,现实摆在面前,我真的犹豫了。圣迭戈是座美丽的城市,四季如春,夏天气候凉爽,室内用不着开空调;冬天阳光温暖,室外活动人们都穿着丁恤衫和短裤。这里没有大工业,全都是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高科技产业,环境优美,退休后的许多巨富人家都居住在这里。

    我和爱人凭着我们个人的学识,在这里保持—份普通的工作,—直干到退休也没有多大问题的。真正让我犹豫的不全在自己,而在孩子身上。留在美国的40多岁的华人,大多数人宁愿自己不要事业,也要留下来,为孩子创造今后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我是个重事业不甘寂寞的人,既不想留下来牺牲个人事业,又不愿回国使孩子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思前想后,我与爱人商量,还是为女儿着想,留下来吧。

    —向器重我的川上敏明先生立即同意为我写推荐信。临走时,他不经意地说:像你这样的优秀人才,都留在美国,你们中国怎么办啊!

    这句话,像—股巨大的电流穿透了我的心,使我非常尴尬,无地自容。

    是啊,学成不归愧对国家,即使祖国母亲能原谅自己的儿女,外国人也会耻笑啊!

    回到家里,我心里平静不下来,又和爱人谈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提起自己的祖国,—提起四医大,再—次打开了我感情的闸门……

    我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军营长大,父母亲都是战争年代参加革命的。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使我从小对军队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参加工作后,学校和同事们对我的厚爱,更使我对军队、对学校的感情难舍难分。

    我十分欣赏张海迪的—句话: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别人需要你。

    我当时也有类似的感受,人的幸福是什么?价值是什么?就是社会需要你,单位需要你,同事需要你。我的事业在中国,在四医大!

    想到这里,我不仅对当初自己第—次回国的选择感到欣慰,而且也坚定了再次回国的决心。当我把这—想法告诉我的爱人时,他也非常赞同。至于女儿长大后的高等教育问题,我们认为在国内照样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回国对我们和孩子都有好处,全家不存在任何后顾之忧。

    这时候,中科院院士鞠躬教授来美国作讲学访问,亲自登门看望我们,不仅带来了学校领导、专家教授和教研室同志们的亲切问候,而且带来了有关学校发展的讯息:学校巳经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全校人员群情激昂,干劲十足;生化教研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学校将重点扶持……大家期待着我们回来。

    听了鞠躬教授的介绍,我俩心里暖烘烘的。我拿出15年前结婚时我的导师苏成芝教授赠给我的小礼品苏州绣中,浮想联翩……

    1980年,当我考入四医大,成为苏教授的研究生那天起,他就对我充满了信任和希望。在学术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怀备至;万芷芳教授生前的学识和人品,我至今享用不尽;钱微教授为培养我的自信心和组织能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科室的同事们对我工作大力支持,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4年前,就在我到美囯后不久,学校还批准我提前晋升为教授,又为我申报了博士导师,并获得了国务院批准。

    有什么能比被信任更珍责呢?有什么能比信任便诱人、吸引人?只有回到袓国去,回到我的母校,回到他们身边,才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真诚的回报!

    当我和爱人把回国的想法告诉6岁的女儿时,没想到她放声痛哭,泪水扑簌簌掉在我的膝盖上。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轻轻地问她为啥不想回中国,女儿抽泣着说:我的小朋友在美国。以后,每当我俩提起回国的事,聪明的孩子只在—边默不做声的看着我们,不让爸爸妈妈为她而难过,却始终没明确说过愿意二字。

    1996年8月,回国之前我们全家开着自己的汽车,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作了—次告别性旅游。

    在美国生活工作的近四年中,我们还难以抽时间外出,尤其像这样的长途旅游,举家外出,今后的机会不多了。来到纽约、华盛顿、波士顿同事们家里,有的人对我们的选择深为遗憾,有的—再动员我们重新考虑,不要鲁莽从事,劝我们为孩子着想。站在尼亚加拉瀑布前,我们百感交集,满足、惋惜、沉重的感觉—齐涌来。满足的是我们终于如释重负,下定了归国的决心,惋惜的是不知何时才能重逢,沉重的是报效祖国的重任在肩。

    9月20日,我和爱人卖掉了小汽车,安排好学校派来接替我工作的—位博士的生活和工作,带着购买的资料和细胞,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辞行的时候,我站在川上教授面前—时不知说什么好。川上教授理解地握了握我的手,说:你是个真正的科学家。去吧,你属于你的祖国,我相信你会有所成就的。

    从美国回国后,药立波根据国际、国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情况,果断地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正常细胞信号传导机理研究转向了致病细胞传导机理研究。

    过去的沉淀和积累此刻就像火山喷发—样,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很快,药立波的研究工作就取得了—系列进展:

    她发现了—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在体内产生的新机制;她发现了—个新的抑癌候选基因II如及其在神经胶质瘤、肺癌和肝癌病人中的低表达特征,为取得具有原始创新的成果建立了良好开端;

    她证实了异常增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细胞与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密切相关,提出了两种蛋白激酶吋能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有关的新观点;

    在发现蛋激酶结构域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她首次报告了重要的信号转导功能结构在细胞活化时参与细胞构架的调节;

    1998年以来,她先后发表论文90余篇,等收录30篇,其中国际期刊11篇;相关研究工作在1996至2002年间被他人引用557次。

    1998年,药立波获同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自由申请课题、军队卫生重点课题等各类课题10项,资助总额70%。5万元;1999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等奖1项,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1996年,药立波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银星,四年后再次被总后勤部评为科技金星;2000年被全国妇联评为中帼建功标兵个人及全国三八红旗手,并获求是实用工程奖及求是青年学者奖;2002年荣立二等功—次;2003年当选为全闰人大代表。

    人物速写四:杨安钢免疫专家

    杨安钢教授长期从事肿瘤、艾滋病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潜心钻研,执著求索,首创了通过免疫毒素基因修饰人淋巴细胞进行肿瘤基因治疗的新方法,首次提出了细胞内超化因子的新概念,创立了艾滋病治疗的新策略,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项,荣立三等功—次。2000年被总后评为科技银星,2001年获同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被总后遴选为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工后备人选。

    1954年1月,杨安钢出生于河南安阳—个干部家庭。1972年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劳动,1976年进入安阳钢铁厂成为—名炼钢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杨安钢以优异的成绩被新乡医专(豫北医专)录取,从而使他跨入了所热爱的生命科学领域。对于这些经历,现在已成为教授的杨安钢深情地说:个人只是滴水,融入大海才能发挥作用,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起的,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就没有我杨安钢的今天。

    1981年3月,走出大学校园的杨安钢被分配到河南安阳市第二医院当了—名匳师。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当地名医。然而,热爱生命科学又志存高远的杨安钢决心继续攀登科学高峰。1983年,当他得知他仰慕已久的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招收研究生时,便立即报考了四厌大,成为我国生物化学著名专家苏成芝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取得硕士学位后,杨安钢又攻读博士,1992年取得博士学位。

    1995年3日,杨安钢受美国威克福雷斯邀请,作为国家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到该学院作博士后研究生。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在学术上取得突出成绩。特别是他在细胞重组免疫毒素治疗和艾滋病细胞内趋化因子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美闰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后,受到了众多国际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先后取得两项美围专利,他也因此而取得了申请在美国长期居留的资格。美国多家医学科研单位竞相高薪聘请他,—些朋友也告诉他,即使他不受聘,独立开创—番事业,也会前途无量。面对巨大的诱惑,杨安钢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他知道他是文革后国家培养的第—代大学生、研究生,是军人,他不敢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1998年,当四医大校长苏博到美国访问时,听到苏校长—番祖国需要你,四医大需要你的话语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子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回到祖国,回到位于祖国大西北的第四军医大学。

    1996年,尚在美国留学的杨安钢已被四医大评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又晋为博士生导师、教授。

    1999年5月,第四军医大学以中科院院十鞠躬教授为首的4位专家联合签名,力荐杨安钢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鞠躬教授在推荐意见中写道:杨安钢教授留学回国后仍紧跟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结合国内的实际需要和优势,积极探寻针对肿瘤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治疗的新方法,继续开展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为我校的基因治疗研究增添了活力,显示出他是—位大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杨安钢的恩师苏成芝教授在推荐意见中写道:杨安钢是我校中青年杰出技术骨干……他在基因工程抗体等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成绩。我始终认为他是我最优秀的研究生之我坚信他能够在基因治疗硏究这个前沿领域赶超和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们的评价是热情中肯的,实事求是的。杨安钢经过在校攻读研究生时期的系统培养和勤奋学习,又经过在美国博士后的刻苦钻研,已经具备了—位科学家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为可贵的是他有着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从美国回来后,杨安钢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科研和教学领域,废寝忘食,夜以继口,淡泊名利,远离诱惑,努力把在国外的研究专良与本学科的优势融合,在棊因治疗领域开展高起点、有创新思想的研究,硕果累累,令人瞩目。

    杨安钢教授把识别癌基因产物的抗体基因或识别(人免疫缺陷病毒)被膜糖蛋白的抗体基因,分别与毒素分子?基因重组,构建成两种免疫毒素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人丁淋巴细胞,这种细胞能杀伤它所识别的肿瘤细胞或感染细胞,同时自身的生长和功能保持正常。研究结果发表杂志编辑部特约免疫毒素研究的权威、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生物治疗部主任记在他写的评论文章中说:由丁细胞分泌的抗肿瘤免疫毒素,绝对前所未闻!这项研究已获得美国专利。此研究也被国内新闻媒体报道,并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

    杨教授首次提出和运用细胞内趋化因子策略,把趋化闵子基因进行修饰后导入人丁淋巴细胞,封闭丁淋巴细胞表面辅受体的表达。这种建株的人丁淋巴细胞在体外能有效地抵抗感染,同时对其它趋化因子仍具有趋化反应,由此为感染的基因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案。

    杨安钢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土研究生10名,已毕业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副教授。

    几年来,他与药立波教授真诚合作,带领教研室全体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钻研生物科学。许多高新成果都凝聚着教研室同志们共问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的科室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教研室。

    然而,正当他奋力赶超生化科学领域国际先进水平之际,中国免疫学会副会长、我国免疫学科权威专家、学校免疫学教研室主任金伯泉教授因年龄而免职。金教授向校领导提议,请杨安钢教授接任他的教研室主任。虽然杨教授的生化与金教授的免疫在学术上有交叉,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到免疫学教研宰,在—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杨教授要放弃他为之奋斗20年并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专业。杨教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在选择中他看到了:本校的免疫科研正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继续保持这种势头,在人体免疫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是军队医学科研单位的需要,更是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需要。特別是全世界都在热切关注的艾滋病的防治,正急待着科研人员的强力攻关。既然金教授信任他,组织上寄希望于他,作为军人,作为—名医学科学工作者,他就义不容辞。于是,杨安钢教授毅然接受组织的重任,担任了学校免疫学教研室主任,团结带领免疫室全体科研人员迎接挑战,发起新的冲刺。

    对此,许多人,包括—些师长、友人都表示了惋惜:在生化学科你眼肴就要成为顶级专家了,为何要转行呢?

    杨安钢从容地说:免疫学科也是个重要学科,只要能促进这个学科的发展,我个人牺牲—点算什么?何况,学科之间是有交叉和融汇的。即使从头再来,我也应服从科学的需要。因为我是医生,更是军人!

    杨安钢教授从—名知青、地方高校大学生,成为军事医学科研领域中的佼佼者,他为祖国的匳学科研事业付出的艰辛与忠诚可歌可泣!他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可赞可嘉!

    当年,第四军医大学4位专家在向国家推荐杨安钢教授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时,曾不约而同地写道:我很高兴地推荐,我毫不保留地推荐。

    人物速写五:陈军不只是学科竞技场上的擂主陈军,42岁,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特聘教授;中国解剖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对外国际交流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疼痛研究中心主任;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他培养的研究生已毕业硕士10多名,博士6名。而陈军担任副所长、副主任的研究所和教研室的所长、主任,正是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鞠躬教授。

    1986年,陈军从四医大空军医学系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那时应届毕业生不能考研,他便留校在解剖教研室当了助教。有心处处皆学问。当助教的3年里,陈军十分感谢—本书,—本比他年龄整整大10岁。1952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格兰特教授写的,名为《解剖学》的英文原版书。这是他在某图书馆买的处理的旧书。这本书图文并茂,讲解生动透彻。陈军拿着这本书备课、讲解,3年里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把解剖学的英文同汇、术语弄得烂熟于心。

    1989年,陈军考上了四民大的神经形态学技术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施际武教授。就读期间,陈军完成的两篇论文均发表于闻际刊物《脑研究》上,受到了著名解剖学家李继硕教授的很高评价和重视。陈军硕士毕业后,、考取、顶释蘀举生奖学金,李继硕教授亲自为他选定了研修的路子。行前,李教授语重心长地对陈军说:学校派你出去销欲!,掛的秭学家学习,对你寄予了很大希望,希望你珍鞲猓会網定回来。握着老教授的手,陈军把这句话揣在菜扮窝里:宣到今天。

    1992年12月,陈军成为阍本滋贺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军的导师横田每胜,曾在1962年日本到国外留学的学生考试中考得全国第—名。横田的老师是神经生理学科学家埃可斯,埃可斯系神经生理学祖师爷谢灵顿的嫡传弟子,因此陈军曾自豪地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这—分支,是神经生理学的正宗,—定要珍惜。

    横田每胜教授是—位严谨的学者,又是—个工作狂,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连邻居都不认识,这点对陈军影响很大。陈军在日本的4年时间里,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研究和学业,还在日本第十七届疼痛学会议上演讲并获口头论文奖,又全部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日本生理学》杂志上连载的《膜片钳实验技术系列讲座》,并发表在《神经解剖学》杂志上。膜片钳实验技术是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方法的—次革命,这—技术的发现和基因克隆技术并驾齐驱,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该技术的两位建立者曾获1991年诺贝尔奖。可以说,膜片钳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陈军具有开创之功。1999年11月,中国解剖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举办了膜片钳和脑片膜片钳实验技术讲习班,将陈军的系列译文作教材。2001年,陈军将这些译文编成了《膜片钳实验技术》—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进—步推动了此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1997年,陈军学成回国,很快开展了以临床病理性痛发生机制及镇痛新药研究为中心的—系列科研课题。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发现了两个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生长点。其—是以建立—个具有临床病理性痛特点的动物模型(皮下注入蜜蜂毒诱致的持续痛模型)及其发生机制为基础的—系列研究;其二是以发现乙咪酯具有脊髓镇痛作用为基础的—系列研究。这两项研究在1997年的第二届神经科学大会暨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1998年的中国生理学会第20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做了专题报告。1999年8月,陈军在国际疼痛学会德国海得堡卫星会议和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疼痛世界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上作了学术交流。由于该硏究结果为首次发现,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注意并获得了很高的学术评价,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进行了技术转让。

    陈军的研究受到了闻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2000年4月,陈军受丹麦八大学感觉与运动相互作用研究中心的邀请,担任该中心的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陈军说:人生本来就是个擂台,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在迎接挑战,都是在打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们—生都在打擂。当然,走遍四海五湖的陈军,也是在—次次的打擂,不过打着打着,他就把擂台摆到了家门口。

    2000年5月,陈军在丹麦期间到所在的研究中心主任拉斯,盎特尼尔森家做客,恰逢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在座。百利塞舍尔问陈军:你们中国能做科研吗?这句话伤害了陈军的民族自尊心,伲沉稳的陈军没正面回答,他说:如果我今后在中国举办—个国际学术会议,你来参加吗?百利,塞舍尔愣了—下,说:好。

    2001年4月300至5月2日,由陈军—手策划的会议——西安闰际脑7疼痛研究发展动态学术(从分子到脑功能)研讨会在第四军医大学举行,当大会承办委员会主席陈军用英语主持会议时,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这毕竟是本行业在中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会议。中国的間行来了,丹麦的同行来了,日本、美国等国的同行也来了,国际著名学者20多位,外宾50多位齐集西安,当然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如约到会了。15位学者就最前沿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中国大陆的有4位,其中就有陈军的专题报告。这次会议非常圆满,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赞誉,就连那位目光深邃,留着大胡子的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百利塞舍尔,也对在中国能举办如此成功的会议感到吃惊。

    会后,陈军还将每位学者的报告编辑成册,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陈军理直气壮地说:这本书是向世界发行的,但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里面的图、表、参数、观点,我们拿来就能用。

    陈军摆下的这个擂台能够成功,与四医大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有很大关系。树大叶茂,沃土根深。陈军还清楚地记得四医大领导给他提供的另外两次打擂的机会。1997年,陈军从日本回国时还是助教,但1998年,学校领导摆下擂台,让陈军打擂,竞争副教授。结果陈军以过硬的实力,—举成功。2000年9月,陈军刚当了两年的副教授,而且正在丹麦做访问学者,校领导又让他提前回国打擂,竞争教授。陈军过关斩将,再—次取得成功。2001年10月,陈军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当年全军仅2人,总后系统仅1人。2003年,他参加全国杰出青年答辩获项目资助100万元,总后也只1人。中国神经学会在陈军因故没到会的情况下,选举他为副理事长。

    你给我—片绿叶,我就还你—片绿荫。别人选陈军当副理事长,是因他能干事,热心。由陈军主持联络了国内神经科学—线有生力量近50人参与翻译的《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书即将出版。

    有位科学家说过,8小时内,当不了科学家。陈军也—样,拼命,拼命,再拼命,每天都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但再忙,他也不忘关心部下,不忘帮助过他的人。年终,过节了,对帮助过他们的实验室的单位或个人,他都——答谢,甚至连清洁公司的清洁工。但是,陈军又希望成为—个脱俗的科学家。他说,科学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成为大师。他喜欢听古典音乐、交响乐,每到—地只要有点空,就去看画展,甚至把绘画加到演讲中去。

    问事说,他也食人间烟火,是条汉子,东北汉子,真正的大家,胸怀宽广,别人同行是冤家,他很快就能和同行交流联合,强强联合,空间就大了。

    是啊!陈军的小空间,连着四海五湖,就是因为他的心大。心大,才能成就大事业,才能三山五岳纳于胸间,日月风云尽收眼底。我们期待着陈军有—天能站在科学的喜马拉雅山上,向我们,向世界,招手。

    人物速写六:高国栋沖剌神经科学制高点

    21世纪将是神经科学的世纪。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真正执科学之牛耳。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向国会提交的咨文里,曾作出这样的预言。

    然而有谁知道,在世界的东方,我国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国栋教授,正在悄不作声地向这—制高点冲刺着。

    高国栋选择神经科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是建立在对战士无限热爱的基础上。20年前令人揪心的—幕,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

    位头部受伤的战士,被抬进—顶挂着红十字的绿色帐篷。面对严重的外伤,在场的几位军医束手无策。就在那天夜里,高国栋含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重大选择做—名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

    1985年9月,高国栋以优异成绩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易声禹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接着,他又考上博士研究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他开始扬帆奋进。

    无影灯下,实验室里,高闰栋不分昼夜地探索着。主攻方向在哪里?几经周折,他终于看到了—个亮点——介入放射学。这种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兴起的先进造影检查与治疗手段,因创伤小、副作用小,可望成为脑血管病最佳的治疗手段。他决心利用这—高技术,为脑动脉瘤治疗辟出—条新路。

    实验室里,他全神贯注地做着每—项试验;手术宰内,他不放过任何—个锻炼机会;节假日,他又—头扎进图书馆。

    1991年3月30日,高国栋利用介入放射学,成功地为陕西咸阳—位患者进行了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手术,使我同成为继法、美、日等医学发达国家之后,将神经外科特别是脑部高难度的动脉瘤手术发展到无创伤境界的国家。

    脑组织软得像块豆腐,在其覆盖下的脑神经纵横、血管交错,手术不容半分失误。敏捷的思维,沉稳的性格,加上灵巧的双亍,使高国栋在神经外科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禁区里,攻克了—个又—个难关,—步—步实践着填补中国神经外科空白的梦想。

    1996年6月,—位脑出血病人被送进唐都医院时,已瞳孔散大,血压也难以测到。专家会诊后认为,病人患的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高国栋急速走进抢救室,简短的询问和检查之后断言:病人有救,开颅!颅骨掀开,证实了高国栋术前的判断:是脑血管畸形自发出血,而不是高血压脑出血。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奋战,病人得救了。

    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体现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水平。这是因为脑血管壁薄如蝉翼,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1997年2月,—位大脑大静脉瘤患者躺在高国栋的手术台上。因为肿瘤位置深,而且动脉血向静脉渗漏十分严重,手术时必须小心翼翼夹闭出口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无影灯下,高国栋透过外科显微镜注视着手术部位,用灵巧的双手将动脉准确地夹闭住,并独创出术中造影的新方法,使这位卧床6年之久的患者康复。

    短短几年间,高国栋成功地治疗了500多例各类复杂疑难脑血管疾病,并完成了80多例高难度脑动脉瘤手术,无—例瘫痪,无—例死亡。

    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使高国栋在征战的道路上攻克了—个又—个难关。然而他没有满足,而是像跳高选手—样,不断地把自己跨越的横竿升高。1997年3月,他把目光投向神经外科领域另—个制高点—帕金森氏病治疗。

    对—个又—个帕金森氏病人的分析,—个又—个不眠之夜,使他对帕金森氏病的发病机理和根治方法有了全新的、科学的认识。1997年10月29日,国内首例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氏病手术在唐都医院展开。局部麻醉,打开颅骨,送入电极,毁损部分病变脑细胞。几乎在烧结的同时,奇迹出现了:患者手脚震颤的状况—下子被阻止了!术后患者四肢震颤、身体僵硬等症状完全消失,并能下床正常行走、活动。

    进—步的临床治疗证明,这种手术不仅可以适应所有原发性帕金森氏病,还口以治疗包括由于长期服药而形成的左旋多巴衰竭综合症,而且次同时可完成双侧手术而不产生副作用和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和传统的立体定向手术。

    截至今年3月,高国栋及同事采取微电极导向技术,已成功地为80例帕金森氏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有效率达100%。

    高国栋给自己定下了—条规矩:不管患者的病有多重,只要有—丝希望,就不能放弃治疗。不久前,西安市—位脑动脉瘤患者因多次反复出血,医院通知家里准备后事。抱着—丝希望的亲属清高国栋去会诊。高国栋知道,脑动脉瘤出血—次死亡率为30%,两次为60%,三次为80%……但他丝毫没有考虑万—手术失败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果断提出病人有百分之—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于是,他连夜把病人接到唐都医院。经过手术,这个病人奇迹般地脱险了。

    —位脑瘤患者由于肿瘤位置深,走遍了全闰20多家大眹院求治未果。当病人慕名来到唐都医院时,生命危在旦夕。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和失明的双眼,高同栋还是那句话:救人第—!他仔细研究了病情后,立即进行手术。患者获救,家属激动地跪下为他磕头,并拿出2000元感谢他。他赶快扶起患者家属:钱你拿走,作为—个医生能看到病人痊愈出院,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病有轻重,人无贵贱。这些年来,找高国栋看病的人很多,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是省长还是百姓,他都—视同仁。20多年来,高国栋诊治的患者无以数计,而他始终恪守着—条规矩:红包不要,送礼不收,请吃不到,就连—面普通的锦旗、镜匾也不收。他常说:当医生的不能让金钱玷污自己的名字!

    人物速写七:金岩畅游在蓝色世界

    秦皇岛市是—个三面临海的美丽的海滨城市。1963年4月,金岩就出生在这里。

    小时候的金岩,常常跑到海边看海,并用小手—次次捧起海水要看个明白。海水是清亮无色的,为什么在海里就变成了深邃的蓝色?海水是波涛汹涌的,为什么鱼儿能在海中自由0在地畅游?神奇无比的,波澜壮阔的,没有边际的大海,令金岩十分着迷,他真想像条鱼儿—样在蔚蓝色的大海中畅游。

    潮起潮落的海水不停地吞噬着时间,并把它们悄悄地带走。那个好奇心特别强烈的,站在岸边的男孩子—金岩,已经成为—个闯进神秘的人体世界的探索者。

    作为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是国家重点工程863计划专项负责人;作为科研攻关人员,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二、三等奖都有),全国发明金奖1项;主持军队中青年杰出人才基金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作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70余名;被总后勤部授予科技新星;作为年轻的口腔医院组织病理科主任,他还兼任四医大组织工程研发中心主任、日本大阪齿科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1980年,金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医大口腔医学系。经过5年系统而扎实的专业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金岩没有如愿成为—名与病人直接面对面交流,并为病人解除疾患专科医生。作为优等生的他,被保送到口腔医院基础教研室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读硕士研究生的第—年,金岩的世界简单到只有书籍和显微镜两样东西相伴左右。他不仅全方位地阅读了国内外有关口腔病理专业的书籍和期刊,详细地做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而且还掌握了口腔病理实验各种试剂、仪器的应用,熟悉了各类实验的操作方法,这使他对门腔病理专业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导师杨连甲教授的指导下,金岩选择了国内医学界尚处于空白状态的骨创伤与骨肿瘤诊断及治疗,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实验要从长骨中提取骨形成蛋白,这需要大量的牛骨头。为了选择适合研究的牛骨头,金岩就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西安大大小小的屠宰场和市郊的农村,找人家协商收购牛骨头的事情,恳请人家把牛骨头卖给他。累计达几吨重的牛骨头就像蚂蚁搬家似的,被金岩—点点地运回口腔医院,堆放在—间屋子里。堆积的牛骨头开始散发出各自的腥臭味,浓浓地弥漫在空气中,那是怎样的—种味道呀!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金岩也被熏得头晕眼花、恶心反胃、欲吐不能。金岩咬牙忍耐着、坚持着,认真筛选着合格的牛骨头,—敲碎,并磨碾成粉末状,最后将磨成粉未的牛骨进行脱钙、去糖、去脂,提炼骨内的活性组织。在长达—年多的时间里,金岩就是在这种腥臭味浓烈的空间,夜以继日地忙碌着,日复—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终于,金岩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骨形成蛋白在体内外诱导细胞分化为软骨和骨细胞的过程,发现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骨形成蛋白的功能。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和苦心钻研,这—项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受到口腔科和骨科的病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1990年,年仅27岁的金岩,凭借着这—系列的研究成果,和他的老师—起获得了同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等奖。面对获得的荣誉,金岩没有陶醉,他十分清醒冷静。因为科学的殿堂里,没有绝对的顶峰,只有—个个延绵不尽的群峰,等待着人们去攀登。金岩知道,自己在探索神秘的人体世界的道路上,才刚刚迈出—小步,还有许多难题等着他去发现、去研究。

    平时,金岩非常喜欢翻阅国内外医学期刊杂志,使自己随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最新的发展动态。金岩从资料中发现,口腔疾病的头号杀手口腔黏膜癌治愈率低的原因,是没有早期发现诊断的结果。金岩就想,如果能找到早期口腔黏膜病变的依据,提供给医生参考,让他们及时确诊,及早把口腔黏膜病变阻击在萌芽初期,使病人早日摆脱病魔的纠缠。

    因为在生活中,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太全面,比如口腔起溃疡时,人们会以为就是缺乏维生素而已,吃几片维生素B2,贴—贴溃疡膜就可以了,并不去查个究竟,当口腔溃疡久不愈合,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时,才到医院找医生。在医院口腔科医生也没有早期口腔黏膜癌病变的诊断依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病原菌错过最佳的诊治时机。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口腔科病人,因为延误诊治,而失去宝贵的生命。

    作为医学基础的研究者,为临床—线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金岩每次在显微镜下,观察那些自由自在地四处游曳、已经变异的病原微生物时,总是会琢磨: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小小微生物,它们悄无声息地繁衍生长,汇集成—股强大的暗流,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冲击着高大强壮的人体,使人体消瘦、虚弱,甚至死亡。这些微生物的苜点和弱势在哪儿呢?怎么才能找到答案?

    —定要找到答案!凭着这种信念,金岩把自己的研究目标锁定在攻克口腔黏膜癌的课题上。

    口复—日,年复—年。金岩—直执著在这个实验中,始终没有停歇和放弃的念头,究竞做了多少病理切片,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他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做这项实验,期间还没有耽误科室分配给他的正常工作。

    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耐力呀!金岩做到了,因此他成功了。金岩尝试着运用组织定量和形态计量学的方法,终于发现癌基因的表达和口腔上皮的癌变关系十分密切,酋次证实并发明了用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能有效地将白斑、扁平苔藓、癌旁上皮、鳞癌等病变组与多种良性病变及其他正常组区分开,证实了细胞及细胞核的面积、体积、直径等重要参数值的形态学指标,建立了对不同指标进行客观定量的标准化的染色方法,使口腔黏膜癌的早期诊断得以实现,为口腔黏膜癌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和机率,把口腔疾病的诊治带到了—个全新的局面。

    这项成果,使金岩荣获了1998年的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时,金岩仍很清醒,他只当自己在人体世界的探索中,又攀越了—座小小的山峰而已。

    这—年,金岩被任命为门腔组织病理科主任。

    人体本身是个丰富的结合物,它的各个组织器官是相互关联、互为依赖的;游曳于人体内的微生物,和谐地生存在属于各自的空间。人体世界是均衡的,如果平衡打破了,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紊乱现象,各个组织器官都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口腔科的医学范畴,只占人体很小的—部分。将科室发展的目光总放在口腔科这个小范围内,会束缚—些科研课题的展开。为什么不能把科研思路放到医学研究的最前端,为什么不能从人的整体去研究探索呢?只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外能推动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

    金若经过反复考证、慎重分析,最终将科室的研究目标转移到组织工程中人造全层皮肤的前沿课题上。

    仴是,杯水车薪的实验经费问题,叫人无能为力,望而却步,它—直困扰着许多的科研机构,并导致—些科研课题无法开展。金岩也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但他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千方白计地寻找着解决经费来源的办法。

    金岩具有开放性的超前的思维,他用自己绝对的科研实力和可行性项目,以成果转化为目的,去说服企业对他的科研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以筹集资金,最终达到科研、企业双赢的结局。金岩的科研成果有目共睹,苻远见的企业相信金岩的能力,他们愿意把资金注入到金岩的实验室,资金的难题被金岩—点—点地解决了。

    金岩和助手们—进入到那个淡蓝色的世界,就着迷地留连忘返。实验是—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谁也不知道,那个小小的上皮细胞将会发生仆么样的变化;谁也不愿意错过精彩瞬间的美丽景象。金岩经常是十天半月地不离开实验室—步,他的助手们也经常坚守在实验室里……这是—个十分壮观的场景。实验室散发出的灯光,—直是口腔医院最明亮的窗口,也—直是口腔医院最晚关闭的窗口。

    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没有人去计算。当带朽结蒂组织的人造全尼皮肤研制成功之时,贺信从四面八方雪片似的飞来。有专家称,这项成果是金岩献给新世纪最好的礼物!给各类皮肤损伤的病人提供了再生完美的条件。金岩的心却是平静如水,他太累了,只想休息—下,放松—天,然后再继续计划好的工作。

    金岩成功攻克组织再生中的—项难关的消息迅速传开,美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地的科研机构、院校实验室都慕名而来寻求合作。金岩读博士和博士后的母校—香港大学医学院,更是提供资金和试剂等,支持金岩的组织再生的研究。

    金岩还是那个金告!

    金告的组织何生实验室,成为研究生们竞相投奔的福地。这里有金岩自己带的研究生,还有学校其他科室和地方委托代培的研究生,几十名研究生聚集在这里做实验,形成了口腔医院—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个实验室,大家可以专心致志地做自己选择设计的实验课题,其他诸如资金、设备、试剂、资料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等问题,他们那位兄长似的老师—金岩,早已替他们——地准备安排好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或者借口,不把心思全部投入到实验中呢?年轻的金岩知道,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延绵不断的过程,要使学科快速发展,就要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人。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群体的能力则巨大无比。他未曾去过美国,他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极力推荐学生们定期出国学习,鼓励学生们接触各类研讨会,让他们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开阔思路。从这个实验室走出去的研究生,留下的是对金岩的感激和敬佩;带走的是忘我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的严谨作风,诚实待人的优秀品德。不久后,他们都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和栋梁。

    有—次,中国科协组织全国病理学界的权威人士在北京召开会议,金岩就派科里—位年轻的学生前去参加。那个学生报到后,看见与会者全是界内重量级的人物,就忐忑不安地给金岩打电话,金岩平静地对学生说:你专心参加会议,大胆与人交流,多学习别人的经验,你有能力让他们认识你,机会是自己掌握的。学生深受感动。金岩的许多学生从选题,到实验,到论文,从头到尾,他都浸注了大量的心血,佴是他从不喧宾夺主,把自己的名字署上。金岩是自己—步—步做出来的成绩,他明白其中的艰难和辛苦。尊重学生的劳动果实,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这是—个科学工作者的溥大胸怀。

    正是有金岩这样孜孜不倦的学科带头人,口腔医院组织病理科才形成了你超我赶的浓厚的学习氛围。虽然,只有6个人的编制,但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科室每年发表的论文有40余篇。小科室,终究做出了大事业!

    以上几位人物速写,仅仅是四医大近几年来涌现出的—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代表。

    在校方列举的有口皆碑的—长串名字中,尽管笔者在两年间曾多次到四医大进行突击采访,然而笔者造访的人物,犹如—座座储藏丰富的矿山,开掘不尽,采载不完!

    像陈志南、苗丹民、陈吉华、丁玉强等中靑年学科带头人;还有徐志凯、徐勇勇等被入选全国百名医学科技之星的中青年专家;还有郝晓柯、韩华、任军等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三星人才奖的后起之秀……笔者深感遗憾地未能与他们晤面—他们太忙了,他们像卫星—样在这个地球上频频穿梭!

    有的本来事先预约好了的,某天某个时段接受采访,但突然变卦了不是被国际的就是被国内的某个学术会议拉走了!

    有的则是正在国外或港澳地区或国内某地进行学术交流,—等几天没回来—譬如陈志南教授,笔者曾在基础部副主任于国亮陪同下,参观了他的细胞生物研究中心—其规模、其档次、其品位都是国际水准!真是百闻不如—见,令人叹为观止!但非常遗憾的是,陈志南教授当时正在香港参加—个国际性的会议。

    也有的正在进行某项研究成果的攻关阶段,时间对他们万分珍贵,实在抽不出身或静下心来接受采访……

    ―不久便有喜讯传来:四医大唐都医院普外科吴金生、马庆久教授等采用多弹头自动导航系统,成功地为5名中晚期肝癌患者实施了射频介入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癌细胞完全冏化死亡,首例病人已于近日出院。专家们认为,这—全新的治疗方法,标志着我国肝癌诊断治疗技术步入世界领先水平……

    ―接着又传来喜讯:四医大青年博士徐砺新在导师刘彦仿、隋延仿教授和上海肿瘤研究所顾健人院士的指导下,经过6年不懈攻关,摘取了基因领域—颗明珠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体新基因。该序列被国际权威基因库正式收录,这是目前中国人发现的人类自然基因首次进入世界基因库,标志着我国人类自然基因研究已在世界占有—席之地……

    接着又有喜讯传来:四医大西京医院眼科主任、博上生导师惠延年教授首创的玻璃休手术新方法,使无光感眼外伤重见光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等奖之后,近日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国际眼疾病专家学会惟——位中国学者……喜讯—个接—个传来,传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读者朋友从本章赘述的文字中,已经领略了四医大在建造的医学人才高地上那—座座正在隆升崛起的高峰的万下气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