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一切都会好-越早了解抱怨越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很多时候,我们的抱怨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情景。的确,生活中有很多烦心的事情,比如拥堵的路况,PM2.5超标的雾霾天等等。不仅仅外部的环境让我们抱怨,我们还不断地抱怨自身,比如时间不够用,挣钱的速度比不上花钱的速度,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总之看什么都觉得不如意。抱怨人人有,但抱怨的真面目并不是人人都知道。

    有些人跳舞不行,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

    比利时有一句名言:“有些人跳舞不行,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意思是说,有时候,人们喜欢抱怨,是在为欠佳的表现寻找借口。

    现在,有些人败就败在借口上。他们抱怨、找理由就是最大的问题,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抱怨者的无能,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又不想承认自己无能,就把事情推托在别人身上,形成了种种不悦耳的抱怨噪音。

    其实,抱怨大多既不能止息所抱怨之事,也不会带来情感方面的快感。在每天发出的无数抱怨中只有极少数能争取到一点点的同情,更不用说最大的情感慰藉了。

    如果把世界上的人分一下类的话,大致可以分成能、聪明人、无能又愚蠢的人等三类。一个人如果无所不能,他以通过他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十全十美,这样的人可以称能人、高人;面对现实,不停地改善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可以称为聪明人;遇事抱怨(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自己生不时,抱怨自己家庭穷等等)的人便是无能加愚蠢的人了。

    抱怨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因为我们的指责抱怨不会为自己的选择带来任何的利益,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去事情吧。指责和抱怨只能暴露我们的幼稚和不成熟,以及选择不理性。

    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就要做好不顺利的准备,而在不顺利时候做的是应对顺利的布局,否则一味地抱怨,对于我们的前是没有丝毫益处的。无效抱怨产生的影响会累积,它能够腐蚀们的精神,破坏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会发现自己被贴上了“哀者”的标签。

    非心存不满或担忧,抱怨怎会源源不断

    有高僧大德曾一针见血地这样评价过“抱怨”:抱怨最初其是为了去除潜藏在自己内心的不满或担忧,但是,抱怨不但不去除内心的不满或担忧,反而会加剧这种不满或担忧。只要内心的不满与担忧存在,值得抱怨之事就会源源不断。佛家有云:“‘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怀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他辱骂我,打我,击败我,掠夺我’,若人不怀是心,怨恨自然止息。”这句话很明确地说,如果别人将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在你身上或阻挠你的愿望,你就会发起嗔心而抱怨。

    很多时候,人们内心的抱怨、指责与嗔恨都起源于这样一个念想--觉得对方所做之事(例如辱骂、打、击败、掠夺等)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有时倒不一定是辱骂、打、掠夺等事,也有可能是对方说了一句话,做了一件事,只要我们自己主观上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对自己不利,会损害自己什么,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有时候,即便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会在什么方面损害自己,但只要我们主观认定会损害自己,我们就会去抱怨、批评、指责。如果我们不觉得这句话或这件事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根本就不会去抱怨、批评与指责。由此可见,抱怨、批评与指责大多源于自私与偏执。

    有人说:“我批评自己的小孩,抱怨自己的丈夫,完全是因为爱他们,怎么能说是自私呢?”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我们需要警惕这种冠冕堂皇的狡诈说辞。实际上,我们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与抱怨自己的小孩或丈夫的,因为你觉得自己的小孩或丈夫是隶属于自己的,他们说的话或做的事不合乎的意,会损害你什么(如脸面或未来的利益等),于是你就抱与指责了。说白了,你就是因为“爱自己”才去批评、抱怨与责的。

    有人说:“对待那些无恶不作的人,难道不应该抱怨、批评指责吗?”如果抱怨、批评与指责可以止息他人的恶,并且不自己的内心留下阴影,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抱怨、批评与指责不但不能止息他人的恶,而且还会染污自的心,使自己深深地陷于痛苦的泥潭之中。

    佛语有云:“在这世上,恨绝不能止恨,唯有慈爱方能止,这是永恒的真理。”意思是说,抱怨、批评、指责这些基于恨“而发出的行为,永远都不会止息我们所怨恨的事情,有时会适得其反,使得怨恨之事永远存在;要想去除我们不想看到事情,我们只有用慈爱而柔和的方法,如包容、商量、劝说、育等,才能去除所抱怨之事。

    怨是转嫁责任的心灵愚昧

    抱怨是逃避责任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得心不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没有自信的人,想靠抱怨来逃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觉得如陷深渊而不能自拔,只好通过抱怨来平衡心态。然而,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艰苦努力才能够改善环境。没有人愿意与抱怨不已的人为伍,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与那些乐于助人、亲切友善并值得信赖的人在一起。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很少有人因为脾气坏以及抱怨等消极情绪而获得提拔和奖励。

    有时候,在工作中,我们会碰到一些并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只要我们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着想,而不是置身于事外,采取观望态度,那么,我们所做出的努力就会得到回报。在现实中,我们难免要遭遇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每当这时,有些人往往就会产生不满,而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以此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从心理角度上讲,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牢骚、抱怨会削弱员工的责任心,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几乎是所有老板一致的看法。

    许多公司管理者对这种抱怨都十分困扰。一位老板说:“许多职员总是在想着自己‘要什么’,抱怨公司没有给他想要的,却没有认真反思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够不够。”

    对于管理者来说,牢骚和抱怨最致命的危害是滋生是非,影响公司的凝聚力,造成机构内部成员彼此猜疑,团队士气涣散,因此他们时刻都对公司中的“抱怨者”有着十二分的警惕。

    抱怨的人很少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也很少把主动独立成工作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却将诉苦和抱怨视为理所当然。现在一些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无被委以重任,工作自然也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体面。然而,老板要求他去做应该负责的工作时,他就开始抱怨起来:“我雇来不是要做这种活的。”“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别人?”于对工作丧失了起码的责任心,不愿意投入全部力量,敷衍塞,得过且过,将工作做得粗陋不堪。长此以往,嘲弄、吹毛求、抱怨和批评的恶习,将他们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噬,使他们根本无法独立工作,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

    一个人一旦被抱怨束缚,不尽心尽力,应付工作,那么在任单位里他都将自毁前程。中软国际副总裁林惠春先生说:“抱是失败的一个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理由。这样的人没有胸怀,难担当大任。”

    抱怨的人,从来都是行动的侏儒

    爱抱怨的人,从来都是行动的侏儒。他们眼高手低,抱着怀才不遇“的心态,总是满腹牢骚,时常激烈地批评别人,总自怨自艾,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有一位职业咨询师发现,失业者普遍都充满了抱怨:要么怪环境不好,要么怪老板有眼无珠,却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位咨询师在与失业者们交流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10个失业者中,至少有9个人是喜欢批评过去的上司和同事的,而几乎没有人承认主要问题也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的失职造成的这种结果。

    其实,正是抱怨的恶习使他们失去了行动能力,他们好像只对寻找不利因素感兴趣,而从来不去设法改变现状。正因为如此,他们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上班迟到的人,会抱怨说:“又堵车了,这个城市的交通简直太差了!”“没挤上地铁,我也没什么办法,中国的人口就是多!”没有完成工作任务,有人会抱怨:“市场发生了变化,这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领导安排的工作不合理,我一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三个人的。”“别的部门不配合,我只能先等着他们。”

    如果考试没有及格,他们会说:“出题的人纯粹是个变态。”如果被公司辞退,他们会说:“肯定有人在背后给我穿小鞋,说不定就是我们办公室的某某……”

    类似这样的抱怨话,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的确,这些对自己失败原因所做的“推测”中,可能有一些是正确的,但绝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的借口而已。

    爱抱怨的人,都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办法,就是说服自己信:我的失败完全是由别人造成的,而那些成功的人只是比自幸运罢了。

    为自己制造这样一个信念,确实能在一时安慰自己脆弱的,但这样的“止痛剂”像毒品一样能使人上瘾,让人养成一个事就抱怨,却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习惯。抱怨,对那些精神上和行动上“立不起来”的人来说,可能的作用就如同一轮椅,坐得久了,它甚至能让人忘记了该怎样走路!

    经过简单追溯和分析就会知道,一个人从发现抱怨的“好“,直到完全失去行动能力,一般都有这么几个步骤,我们不对照一下:

    第一步:最开始,爱抱怨的人往往是带着情绪工作。他们本可能很有才华,但不良的情绪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渐渐地,们在工作中表现得越来越平庸,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第二步:随着自己工作业绩的下降,他们会更加厌烦自己的作,也越来越缺少责任心和热情。这样一来,他们就很容易在作中犯些小错误,难免招来领导的批评。自然,抱怨也会越来多,理由似乎也越来越充分。过去的抱怨可能多半集中在”工太累,上司为我布置的工作怎么总比别人多,为什么总是加“等问题上。而随着自己越来越不被领导看好,抱怨的内容也就来越情绪化,越来越缺少理性,纯粹拿他人当成自己失败的替罪,比如”这个公司真是小人得志,领导真是有眼无珠“之类。

    第三步:如果处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就算不被辞退,也难以在本职工作上有什么作为。这个时候,人们往往进一步寻求“精神毒品”的帮助,每天消极怠工不说,有空就张嘴责怪他人,不仅责怪上司、责怪社会,还时常酸溜溜地在背后讽刺那些努力工作、取得成绩的同事。

    到这个地步,如果还意识不到抱怨正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的话,这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也就不可能有改变现状的任何行动了。抱怨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这样使一个人失去了改变现实的能力。

    想想看,抱怨这个“毒品”有多么可怕!难道我们还要听之任之,对此仍然没有任何一点警觉吗!

    抱怨的本质是你想通过抱怨得到什么

    有人说,抱怨如口臭,只有从别人嘴里吐露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到,而对于自己发出的抱怨却充耳不闻。它是真实的吗?我总不认为自己是爱抱怨的人,更不是爱唠叨的人,看来不一定是这样的吧。我的心里一紧,眼前出现了早上发生的一幕:

    早上六点钟,床头的闹钟准时响起来了。我把灯打开,睁眼看一下表针,是六点了,没错,得起床了。唉,这一夜怎么这么呢,又得起床了,真不舍得离开这舒适的被窝呀。心里斗争了分钟,下定决心起来了。心里还有个声音在夸奖自己呢。

    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喊孩子马上起来。看她磨磨蹭蹭的样子就不高兴,开始教训孩子了:你怎么回事,你是个学生,得自起床,怎么总是我喊你呀?我当年做学生的时候总是很早就起了,没一个人喊,你什么时候学会自觉起床?你的同学可都是点多就起来学习了,你这样子光知道睡觉什么时候能学习好?可不能只等着父母起来喊你。在我不停地催促下,孩子才慢慢腾地起来了。

    回想到自己早上说的那一番话,那不是抱怨又是什么?最糟的是这样的话我是经常说,可能孩子感觉自己也理亏,从来也敢来反抗我的唠叨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定会有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抱怨吧,只是自己不觉察别人也不好意思说出来吧。看来人心目中的我和现中的我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往往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人的想法创造了生活,话语又清楚地表明了人们的想法。如果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无意识的抱怨,说明我已经陷入了一个懒人的维模式。我们为什么要抱怨呢?一个行为如果能持续下来一定是个行为给人带来了好处。那么,抱怨给人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首先,人能通过抱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的抱怨实际上是在表达他的不满。但是他又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他希望能通过抱怨来达到他的目的,你们来改变,让我来享受。这样他也不用再费心思去想如何改变自己,如果简单地能通过抱怨来改变别人,控制别人,让别人感到内疚和自责,这样的做法又简单又奏效,不是很容易吗?正如我在责备孩子不起床一样,如果通过我的指责她真的自己起床了,做父母的多省心多高兴呀!

    其次,抱怨能让自己找到虚假的成就感,找到知音。人们在工作中常常抱怨有些人做得不好不恰当,他们没眼光没境界才做出这样的事,如果是我做了,哪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一切抱怨都是为了显示自己比他们高明,这样的抱怨既灭他人的威风又长自己的志气,还能发泄自己胸中的一口闷气一口怨气:领导不识千里马,真遗憾呀!其次,通过抱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关注,有时还能博得别人的同情,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共诉心曲,真是一举多得。

    怪不得我们每天都不自觉地要去抱怨呢!

    抱怨不好,是因为不知道还有更坏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也不是厄,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本来活得好的,各方面的环境都不错,然而你却常常心存抱怨、心存怠。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个园丁饲养着一匹马。这匹马每天都要很多事儿,但园丁给马的饲料却不多。于是,这匹马恳求天主它另择一位主人。天主答应了,满足了马的这个愿望。于是,来的情景就是:这个园丁将马卖给了一位陶器匠。对此,马兴极了。

    令马没想到的是,在陶器匠那里,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于,这匹马又抱怨自己的命运太差,再次恳求天主重新为它寻觅位好的主人。接下来,马的这个愿望也实现了。

    马被陶器匠转卖给皮鞋匠。当马在皮鞋匠的院子里瞅见马皮时候,大声哀叹:“天哪,我真是一个可怜虫!还不如跟着最的主人日子好过呢。看样子,皮鞋匠把我买到这里,不是驱使去做事,而是想杀死我,剥了我的皮。”

    其实,很多人身上都不断地上演着这匹马的故事,他们整天怨这不好那不好,并不是因为事情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不,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更坏。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组声情并茂的图配文的漫画。漫画的主题《当从11楼跳下去,我看见了……》“我从11楼跳下去,看见10楼一对平常看起来十分恩爱的夫妻正在打架;看到9楼平常看起来十分坚强的皮特正在独自掉眼泪;8楼的美眉看见未婚夫跟自己的闺蜜躺在一张床上;7楼的姑娘在吃抗忧郁症药丸;6楼失业的小伙子还是每天看招聘信息找工作;5楼备受别人尊敬的王老师正在偷穿女性的内衣;4楼的美女又在对男友哭闹着要分手;3楼的伯伯每天都盼望着有人来看他;2楼的丽丽还在看她那结婚6个月就不见了踪影的老公照片。

    “在我跳下之前,我曾无数次地抱怨我是全世界最倒霉的人。现在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困境。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生活得还不错。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我。我想他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生活得还可以。”

    是的,我们在抱怨自己不幸的同时,可能别人比自己更不幸,所以要学会满足和珍惜。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别人幸福呢?

    有一部分原因是个体缺少“福眼”。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确切地说,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事实上,幸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举个例子,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用为了吃穿发愁;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累了的时候可以遮风挡雨;有一群真心的朋友,悲伤时可以倾诉心事;有一间舒适的卧房,可以安心就寝;甚至在炎炎夏日有一杯冷饮,冷清的冬有一碗热汤,这些都是幸福。然而,有些人就是视而不见,就整天抱怨不停,从而将原有的幸福忽略了。

    此外,那些抱怨生活缺乏幸福感的人,与他们集聚在心的那习惯性的不幸想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存不幸想法的人,会事情真的变得糟糕起来。而每一天的开始即心存美好期盼,会幸福围绕在你身边。所以,倘若少一些抱怨,来个思维转换,幸福视为一种习惯,习惯于寻找和展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快的一面,那么你肯定会成为一个拥有十足幸福感的人。恰如林所言:“人只要心里决定幸福,大多数均能得偿所愿。”

    再有,一些人善于怀旧,多愁善感,也是导致其无休止抱怨重要因素。人的一生,总免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经历过误、挫折乃至失败,有些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当这些伤痛时常我们的脑海中盘旋、萦绕,“重复体验”时,就会“痛定思“,增加丝丝烦恼和愁苦,抱怨自己命运悲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