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译文】
敌军兵力强大,不能和它硬拼,应当运用谋略使他们自相钳制,借以削弱其力量。将帅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像有天神相助一样。
【经典故事】
一箭五雕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常人眼里不过是一介书生,但却因心中有纵横之计而名扬天下。
这一天,孔子正在讲学,一个弟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先生,不好了,不好了!齐国的田常要出兵打鲁国了!”
孔子一听顿时出了一身冷汗:“这个,这个,我的祖坟全在鲁国,你们可要出来管一管呀!”
这时,子路站了起来:“先生,让我去吧,我会让他们收兵的。”
“你,你不行啊!”
子石说:“先生,那就让我去吧。”
“你也不行,我看还是子贡去吧。”孔子点了子贡的将。
于是,子贡坐着马车前往齐国,见到了田常便说:“将军要打鲁国,那绝对是错误的。”
“你说错在什么地方?”田常问。
“你看它的城墙又破又低,它的土地又小又穷,它的国君又蠢又笨还不仁义,它那一帮大臣也都是没用的东西,它的士兵和老百姓也都不乐意打仗,就凭这些你也不能和他们打呀!”
田常看着子贡,越听越不明白,只好耐着性子听他说下去。
“你不如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宽广肥沃,兵甲坚固,士兵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这些都是吴国容易被攻克的原因。”
田常听了大怒:“你这是什么混账道理,这就是你想告诉我的吗?”
子贡说:“你不要生气,你听我说,打鲁国是好取胜,可是取胜之后必然要使国君骄傲起来,君臣也就会更加放肆,这样一来齐国就危险了。如果去打吴国不能取胜,士兵和将官死在外边,国内没有大臣做你的对手了,下边也没有人指责你的过错,治理齐国也就只有你了。”
田常一听连连点头:“可是我已经把兵派到鲁国去了,再叫他们去吴国已经来不及了。”
“这个好办啊,我去见吴王,叫他们出兵救鲁伐齐,你那时再出兵战吴国。”
子贡又匆匆跑到了吴国,一见到吴王,他就振振有词地说道:“我听说,做国君的不能没有后代,称霸业不能没有强大的对手,如今齐国要占领鲁国与吴国争霸了,我私下里为大王担心啊!
如果解救了鲁国,就等于困住了齐国。”
吴王想了想说:“这样好是好,可是我正准备打越国,还是等我打完了越国再说吧!”
“这就是大王的不对了,越国的强大不如齐国,大王进攻小小的越国,而不敢进攻齐国,这可不算勇敢啊!再说了,如果解救了鲁国,别的国家都知道大王的实力,便会竞相归顺,大王霸业也就成了,如果大王不愿放过越国,我可以去劝越王随大王一块出兵。”
吴王一听十分高兴,就叫子贡去越国当说客。
子贡到了越国,越王勾践听说子贡来了,大老远的修了一条路,并跑到郊外来迎接他,亲自驾车接到了宫中。子贡说:“吴国现在正要和齐国打仗,如果它战胜了齐国,必然要进攻晋国,这时大王就可以趁机进攻吴国了。”
越王听了子贡的话,连连称是,并送了许多黄金给子贡,子贡全都谢绝了。
子贡回到吴国,向吴王说:“我已经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十分恐惧,他说吴王的功德,他到死也不敢忘记,哪里还敢图谋不轨啊!”
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吴王率领九郡的兵力去进攻齐国。
这时子贡又赶到了晋国,对晋国国君说:“如今吴国就要与齐国打仗了,如果吴国打败了齐国,吴国必将兵临晋国。”
晋国国君大惊:问道:“那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子贡说:“没有别的办法,修造武器,休养兵士,做好与吴国打仗的准备!”
吴国的军队在艾陵与齐国军队展开了大战,齐军大败,吴军一连活抓了齐军七员大将,并一鼓作气攻到了晋国。
吴晋两国军队在黄池相遇了,吴王因打了胜仗并不把晋军放在眼里。而晋军因听从了子贡的劝告,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两军一阵厮杀,晋军越战越勇,吴军打了败仗。
越王听到吴军被打败的消息,马上带领部队渡江进攻吴国。
吴王即听说越王进攻到了吴国,破口大骂起来:“勾践这个无耻小人,看我这次非杀了他不可!”吴王即率残部急急返回吴国。在五湖地带正遇上进犯的越军,一连三战,吴军越打越无力,而越军越战越强,一鼓作气杀进了王宫,吴王夫差被杀死在宫中。
吴国灭亡之后,越国开始在东方称霸。
子贡一次出使,本意在保全鲁国,却由此引起了一串的连锁反应。鲁国平安无事,齐国遭战乱之苦,吴国彻底灭亡了,晋国成了战胜国,日益强大起来,越国从诸国中再次崛起,成为霸主。
子贡一番连环计,可谓前无古人,一条巧舌如簧,十年之中,五个国家各有千秋,出现了命运大回转。
一举三得
宋朝真宗年间,皇宫发生了一场火灾。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乎吞没了整个京城。等把大火扑灭后,几座殿堂和楼阁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和瓦砾。
这事惹怒了真宗皇帝,把几个管宫殿的官吏抓起来杀掉了,并降下圣旨,要晋国公丁公言负责修复烧毁了的殿堂楼阁,限期完成,如有拖延,当斩。
丁公言接到圣旨,反复思考,又到现场进行察看,计算。他虽然在宫廷里是个足智多谋的人物,但也不免有些犯难。第一,取土远。筑墙、盖屋等,需要大量的泥土,而皇宫里没有一点多余
的泥土,不得不到几十里外的城外去搬运。第二,运输量大。急需的大批木材、竹子、砖瓦,从各地经水路运到京城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必然拖长。第三,清除垃圾难。烧毁的殿堂楼阁残留下的破砖、烂瓦、灰土,堆积得像座小山。修建中丢弃的砖瓦石块,要全部运出城,清理干净,也是相当艰难的事情。
圣旨在此,又不容拖延。丁公言昼思夜想,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
他先安排了一万多名役工在皇宫前面的大路上挖土,将土运到工地。由于挖土省事,搬运距离又近,不几天,修复殿阁的泥土就准备足了。一条马路变成了宽阔的深沟。这惹得一些官吏们指手划脚,评头品足:
“割肉补疮,这倒是聪明人想出的聪明办法。”
“只要不把整个京城挖掉,我们就放心了!”
对这些指责嘲笑,丁公言毫不介意。他下令把深沟和城外的水挖通。河里的水哗哗地流入深沟,深沟顿时变成了一条河,泊在城外河里的船只可以直接驶到皇宫门前。船上装的木料、竹子和砖瓦可直接运到施工地点,非常省事。
修复殿堂楼阁的工程进行得很快,比原定的时间大大提前了。全部修复后,剩下的堆积如山的焦木废土和石头灰沙,又全都填进深沟里。不几天,皇宫前的一条河又变成了一条平坦的大路。
丁公言想出的这个办法,一举三得:既解决了取土远、运输量大的困难,又恰当处理了堆积如山的垃圾;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缩短了工期。官吏们的讥笑、挖苦沉默了,不是建筑学家的丁公言,却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炮轰金门
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是在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史称“8·23”炮战,这是一场局部的军事斗争,是一场军事、政治、外交的全面斗争,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环环相扣,令人惊心动魄。
1958年7月27日,叶飞收到用电报转来的毛主席致彭德怀、黄克诚的信。毛主席在信中说:对炮击金门“暂时不打”。叶飞当即复电表示,要把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些。此后的一个月中,空军进入了连城和汕头机场,后又转到龙田机场,原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聂凤智调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海军舰队和岸炮部队也进入了福建沿海。炮兵调来了三个师,还有一个坦克团。
到了8月初,地面炮兵全部进入阵地。海军一三零岸炮部署在厦门的角尾。我炮兵阵地从角尾到厦门、大磴小磴,到泉州湾的围头,呈半圆形长达30公里,大金门、小金门及所有港口海面都在人民解放军炮兵的火力控制之内。炮兵、空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待北京的命令了。
8月21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见了叶飞,当时彭老总和林彪也在座。当毛主席听完了叶飞的汇报之后,突然问他:“你用这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也打死了?”
叶飞想了想,当时国民党军队中,美国顾问一直配到了营一级。就说:“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
毛主席考虑了一下说:“你们能不能不打到美国人?”
叶飞说:“主席,那是不可避免啊!”
毛主席听了之后,再也没有说什么。只说了一句:“大家休息吧。”
晚饭之后,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拿了一个条子给叶飞看,那是林彪写给毛主席的,林彪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正在华沙同美国进行大使级谈判的王炳南,给美国透一点消息。看来林彪很会琢磨毛主席的意图,可是这一次,毛主席没有理睬他的建议。
到了第二天再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对叶飞说:“就照你们的计划打吧。”
8月23日中午12点,毛主席一声令下,炮击金门开始了。
第一阵炮火过后,整个金门全部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当时胡琏和他的美国顾问刚刚走出地下指挥部,正好炮声一响,他马上缩了回去。可是防卫副司令吉文星、章杰、赵家骧身受重伤,相继死在医院里。当时,阵地上的美国顾问也被打死两人。
令人不解的是,解放军炮击金门的报告送到蒋介石的手里时,他却连连说:“好!好!好啊!”
原来,50年代以来,美国借口支持蒋介石,连连提出一系列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这一点蒋介石有苦说不出来,只好看人家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炮击金门之后,蒋介石便以大陆要解放台湾为由,顶住了美国要从金、马撤兵的要求,从而一下子打破了美国“托管台湾”的阴谋。这可以说是蒋介石借了毛泽东的力,也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一计。
另一连环计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大打出手,为了支持中东人民的解放斗争,毛泽东大量动用部队,做出解放台湾的样子。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连几天睡不着觉了,下令将地中海的美军第六舰队的一半舰只调到台湾海峡,与第七舰队会合,这样美国在台湾海峡就有了航空母舰7艘,重巡洋舰3艘,驱逐舰40艘,美军陆战队3800人在台湾南部登陆。这样就调动了美国正在侵略中东的第六舰队,支持了中东人民的斗争。
8月下旬,叶飞从北戴河回到了厦门。此时金门的海上补给线已经全部切断,金门守军频频向台湾告急。蒋介石请求美军护航,以保证金门的海上补给。
9月7日,美蒋舰船混合组成了运输队向金门开来。美国的直接卷入使情况一下子复杂了。
叶飞立刻给毛主席打电话,报告情况。
毛主席在电话里说:“炮还是要打的,照打不误,但是不要打美舰,只打台舰。”
“美舰要是开炮还击怎么办?”
“没有命令也不准还击。”
叶飞把毛主席的命令下达到阵地上,很多指挥员都很吃惊,以为命令下错了,美舰就在眼皮下面,还能不打?
叶飞命令前线指挥员要坚决按中央的命令执行。
9月7日12时,美台舰队到了金门科罗料港口,运输船开始卸给养。毛主席下令开火。顿时炮声隆隆,炮弹纷纷向台舰飞去,谁知炮声一响,美军舰丢下台舰立刻向台湾方向逃去。结果台舰被击沉三艘,击伤多艘。
事后,叶飞才明白,毛主席下达这样的命令,目的是试探一下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有多大?美军想在台湾海峡介入到什么程度?这样一较量,毛主席也就摸到了美国的底了。所谓美、台共同防御也是有限的,只要涉及美国自身的利益,要冒和人民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的危险,美国是一定不会干的。
炮击从“8·23”开始,一直打了44天。下一步解放军可以登陆收复金门和马祖了。可是毛主席一直迟迟不下解放金门的命令。
前线指战员一直等到10月6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了告金、马、台同胞书。出乎意料地提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他接着宣布:“从10月6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又建议进行和平谈判。
台湾当局面对这一公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一会儿说,这是个大骗局,一会又说,这是新攻势前的喘息。还说这是离间中美之间的关系。
10月13日,彭德怀又向我军发布命令:“金门炮击从本日起再停两星期。”又着重指出:“收复台湾是中国人民的主权。美国、联合国都无权过问。”
10月2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了《再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中国人的事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可以从长商议。”并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以利你们长期固守。”这样金门炮击便变成了象征性的,虽然双方没有什么协议,可是心里都明白。我们对金门打炮,不打阵地和居民点,只打海滩。他们打炮也只打海滩。后来发展到过年、过节停止炮击三天,让金门军民平安过节。
当时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的三篇文章,都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这在当时也不是什么秘密。不过为什么没有解放金门,这怕也是毛主席连环计中的一环吧。除了一定军事牵制作用外,还可以留下一个双方“对话”的渠道。成为一种新的谈判方式。
炮击金门进行了21年,从毛主席做出这一决定,就可以看出,毛主席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而且环环紧扣,步步争取主动。这确实可以说是连环计的杰出之作了。
唐太宗选婿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近代的帝王中,可算一位出色的贤能之主,他的武功,能削平群雄,统一河山;其文功即一套政治手腕,确也非常人所能及。
他在巩固了帝位之后,对国外的政策是“怀柔外交”,利用“公主和亲”这一套,把外族各部落统统置于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现代的华侨所以被称为“唐人”,即根据那时的“贞观之治”而来。
唐太宗以此“和亲政策”展开美女外交之后,便将宫中漂亮的宫女认作自己的女儿,先后嫁给西北方的吐谷浑,西突厥等国王,把往日经常侵犯边疆的敌人,都变成了女婿,化敌为亲,战鼓也变成了乐器。
是时,尚有吐蕃王还没有着落。吐蕃即现在的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地方大,民性悍,是个很难征服的地方。那吐蕃王见别的国王都已娶唐朝的公主为妻,既羡且妒,深以为耻,便也派一个特使到唐朝来,希望也讨个公主回去。
唐太宗这时的真假公主只剩一个“文成公主”了,对讨亲一事感到十分头痛,心里也不很愿意把最疼爱的亲生女,从礼义之邦送到蛮夷之域去。但冷静一想,觉得吐蕃王是不可以轻视的,不应允的话,很可能惹出麻烦。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一个连环计,以激将法激吐蕃王执行自己的外交政策。
在接见吐蕃特使的时候,一口拒绝,表示:“公主不是平货出卖,何况只剩下这一个,难道要白白送给人家不成?”这一拒绝,确实出乎特使的意料之外,乃没精打采地退去,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听到一点风声,说唐太宗本来答应把公主嫁给吐蕃王,因吐谷浑国王从中作梗便告吹了。
这点“风声”,不用说,是唐太宗的嘴吹出来的,吹入特使耳朵之后,马上就起变化。他本是乘兴而来,却扫兴而返,碰了钉子回去可怎样交待呢,岂不显出自己的低能?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加油添醋地把这话回报吐蕃王说:“本来唐王已答应了,且非常喜欢和我国结亲联谊,却碰上了那个吐谷浑国王,他真是个大混蛋,向他的岳丈啰嗦一番,挑拨离间,这件喜事便吹了。原来那混蛋娶的不是唐王的亲生女,而妒忌主上娶个真公……”
吐蕃王不听犹可,顿时瞪眼吹须,大叫“可怒也,你小子居然敢把我的喜事吹了!”立即大动兵马,向吐谷浑进攻,一番闪电扫荡战,把吐谷浑国王赶到边境的荒山躲起来,一时杀得性起,乘战胜余威,像风卷残云一样,再西破白兰羌,东破党项国,南征北讨,一口气消灭了很多部落,势力范围直逼唐朝边界。
有了这种声威,吐蕃王再派特使到唐朝来,向唐太宗再提联姻之事。这时唐太宗已很清楚局势的发展,吐蕃王果然“不辱君命”,联合朕意,暗帮了一个大忙,削平其他小国,再联了亲,就是自己人,可以减少唐朝的外交负担和危害。因此一口便答应了,允许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
吐蕃王得报大喜,认为现在已是唐太宗的准娇婿,很快就做唐朝姑爷了,乃作喜事准备,大力铺张了一番。
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王这门亲事之后,问题又来了。来讨亲的还有天竺国等四个国家的特使,一个文成公主又怎能“一马驾五鞍”呢?不过对吐蕃国只是口头上的秘密应许,还没有公开宣布,尚有回旋余地。
他想了很久,便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订下几个难题作为求见的标准,让所有的求亲特使当面解答,看谁能把这三个难题解答得最满意,就把文成公主嫁给谁的国王。
这时,各国特使都自恃聪明,准备应付。吐蕃的特使不是别人,乃是以机智出名、外交手腕最圆滑的宰相禄东赞。他这一次毅然要亲身到唐朝来讨亲,乃抱志在必胜的信心。
唐太宗的第一个难题是:一块小方翠玉,中有曲折的小孔,要各特使把一条很细的丝线穿过去。
结果,那四位特使弄来弄去都没有办法弄得通,个个面红耳赤地抹着大汗。轮到禄东赞,他不慌不忙地找来了一只蚂蚁,把一根线系在蚂蚁身上,放进孔里,用气一吹,蚂蚁向前爬,丝线就随着蚂蚁一齐穿过去了。
第二个难题是:拿一百根粗短大小相同的圆木,捆在一起,要各人指出哪一头是根本,哪一头是末梢。
那班特使眼见这些木头大小完全一样,总没办法指出哪儿是头,哪儿是尾。最后又是禄东赞的主意好,他把木头一起浸入水里,即指出浸在水里的是头,浮在水面的是末梢。说出的理由是:树头的纹理组织密,树梢的组织疏,浸在水里就密者沉,疏者浮,这样就可分辨其头尾。
轮到第三个难题了,唐太宗突然宣布停止,叫各人回家准备。
一天、两天过去了,特使们不敢外出,天天闷在家里等候,正不知唐太宗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第三天半夜里,忽然通知说唐太宗在便殿召见。于是一个个分别被带进宫去。但路线却有异于平时,走的尽是弯弯曲曲的小道。
参见过后,唐太宗只随便问候几句,便说:“没事了,大家从原路回去吧!”特使们个个满头大
汗,无可奈何地转道回府。可是难题到了,总找不到回头路,左旋右转的不是岔口就是绝壁,只是禄东赞一人,很顺利地跑回家去了,其余人等仍在殿上团团转。什么原因呢?因禄东赞为人十分机警,在进殿时每经过一个小角落,就用白粉在墙上暗里画了一个记号。
这是第三个难题,又被吐蕃特使解答了,唐太宗也认为禄东赞聪慧过人,于是公开宣布,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中原文化能传播于西藏,就从这时开始。
开门揖盗
汉元帅韩信自在荥阳及文武山两次会战中,均以“开门揖盗”之计击败项羽之后,便乘胜追击,百万雄师兵临彭城,要对项羽来一场歼灭战。
此次也采用“开门揖盗”计,选择好一个可以屯军百万的垓下为战场,先把军队埋伏在附近的岭前岗后,筑好揖盗工事,然后再派谋士李左车去项羽军营诈降,虚报军情,怂恿项羽出兵会战。
李左车原是赵国的文武君,素有名望,在韩信以背水阵破赵后,转投入韩信帐下为谋士。
他到了彭城,通过项伯的关系。谒见了项羽,凭他过去的声望及其三寸不烂之舌,很得项羽好感,留在左右也做个谋士。
当韩信的战争准备工作布置好了之后,便向项羽下战书,项羽是一个傲慢性急的人,最不会沉住气,便要出师应战。但他的部将季布和周兰却异口同谏,说韩信诡计多端,很可能会中奸计。现只可深沟高垒,坚守彭城,因韩信兵多粮少,利在速战,若相持日久,给养发生困难的时候,便会自动退兵。说得项羽沉吟不语。回宫见了妻子虞姬时,虞姬也劝他以逸待劳,勿轻举妄动。
次日,复召群臣计议,季布等部将如昨日一样的劝谏,李左车却说:“陛下如不亲自迎战,韩信定会知我心怯,决进彭城。倘彭城不能守,陛下将跑到什么地方去?如今之计,只有和他一战,如胜利了,韩信必走,如不胜,退守彭城亦未晚,何况韩军远来久疲,乘其疲而攻之,必操胜算。陛下舍此必胜机会,而听从群臣株守之下策,其误事孰甚?”
项羽听此言有理,点头同意,乃传令起兵,向沛郡进发。
军行十里,项王稍事休息,只见季布、周兰等文武大小重臣,俱跪下劝谏,请少待数日,再差人打听韩信消息,看缓急如何,然后进不迟。跟着,妻子虞姬亦托人带信来,劝项羽暂且回师。
项羽颇踌躇,正在进退两难时,李左车忽趋前启奏说:“适有臣家人路经沛郡,亲眼看见刘邦带了一支兵回成皋去了,韩信亦有回兵意思。这显然是兵员太多,粮食短少,已维持不住,恐大兵一临,难以对抗,兵法所谓兵多将累,他正犯此大忌。陛下若乘他三军无粮时冲击,则不战自乱了。”
项羽听了,又见前部人马已行五十里之外,难以挽回,乃决意前进,无复留恋。
到了沛郡,离城五十里安营派人打听敌军消息,回报刘邦根本没有回兵,韩信正加紧操练兵士。项羽听了,急召李左车,却无人应,左右来报,说李左车乃韩信派来的奸细,来探听虚实的,不禁咬牙切齿。但已到了两军对垒,势成骑虎了,只可准备应战。
此时项军扎营的沛郡东北,离垓下尚有几十里之远,韩信要引他入阵地,便设下一个连环揖盗计,请汉王刘邦打头阵,许败不许胜,务要引项羽深入重地。
刘邦和项羽,本是结义兄弟,不久前且曾立下文约,指鸿沟讲和,订下各分疆界,无相争夺的誓言。但由于刘邦为人反复,张良诡诈,不守诺言,再动干戈,此间阵前相对,分外眼红。答话未完,项羽一枪向刘邦刺去,大骂刘邦为反复小人!刘邦退后即掩出两名大将挡住,一场大战于是开始。项羽力大善战,汉将且战且退,半途又有两将接战,这样的连环交接,已把项羽引进了谷口。季布急止住项羽说:“穷寇勿追,提防中了诱兵计。”项羽马上勒缰,正在准备回军,前面又窜出了李左车,对项羽大声说:“前天得大王关照感激万分。今大王已深入重地,眼看就擒,如若投降,我负责引见汉王,免遭诛戮。”项羽大怒,骂曰:“前日误中匹夫奸计,正要把你碎尸万段,今仍巧语花言来戏弄我!”即又骑马追赶上李左车,李左车只是跑,追得快就跑得怏,追得慢也跑得慢,把项羽引进包围圈了。韩信已把项羽团团包围起来,项羽才惊慌,后悔莫及,还指望后面的援军来解围。但援军已被韩信在外围杀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了。
项羽被围在垓山之下,身边只有自己的嫡系军八千子弟,无粮可食,饥饿难当,也只可冒险突围。此地形势,是三面丛山,一面平原池沼,项羽便择平原方向突围,无奈韩军势大,沿途厮杀,冲到乌江边时只剩下二十八人了。一条河流汹涌的乌江正横在眼前,正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正在彷徨无计之际,忽然岸边摇来了一只小船,项羽叫船夫把自己渡过江去,船夫说船太小,只能载客一人,其余人马也爱莫能助。项羽登时觉醒:我江东八千子弟,跟我去打江山,今日只落得我一个人回去,又哪有颜面见江东父老?何况这个船夫,必定是韩信安排在这里的,划到了江里把船掀翻,要在水上抓我。想到这里,便长叹一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说完就顺手一剑自刎,一代英雄便身首异处,长眠于地下了。
希特勒野心称雄欧洲
第二次大战前,英、法两国为欧洲最强国家,法国在非洲拥有许多殖民地,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欧洲地上的非洲帝国,其野心是希望独霸欧、非两洲。英国殖民地散布全球,其政治目的却是永远保持均势。但在德国希特勒眼里,已看出英、法两国目标绝不一致,认为要翻身,必先拆散英、法联盟。要削弱法国,非拉拢英国不可。因此在他得到权势后,便一面高唱和平,却秘密重整军备。此时英国有意讨好德国,建议“平等军备”,法国却强烈反对。到塞尔区人民投票重返德国之后,希特勒乘机宣布不向法国作领土要求,即暗示不索回阿尔巴期和劳林两割地,引诱法国同意“平等军备”。此时英、法两国已开始貌合神离,希特勒再借口法国与苏联结盟,突然进军占领非军事地区莱茵河,使法国外交陷于彷徨境地,在得不到英国的军事支持下,只可诉请大而无当的“国联”不了了之。英、法矛盾日益加深,希特勒再支持西班牙佛朗哥发动军变,怂恿意大利墨索里尼进占非洲的阿比西尼亚,而他却又乘意军南进之机,把奥地利从意国手里夺过来,几年之间,从一个孤立国家进而成为轴心盟主,公然向全世界挑战。这样的制造矛盾、利用矛盾的希特勒手法,确是近代历史上最巧妙而又最成功的连环计。
坐取渔利
某科研所要建一座办公楼,他们很希望能把工程承包给具有国家二级企业称号的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因为这个工程公司的技术力量很雄厚,又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同时设备先进,管理严格。但是同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领导直接谈判了几次,工程造价总是降不下来,科研所的领导伤透了脑筋,仍然一筹莫展。怎样才能促使建筑公司主动降低承包价格呢?人们往往急中生智,情急中他们想出了一个工程公司自己主动降价的办法。
一天,他们找到一个要价很低的乡镇企业办的工程队,并将其请到科研所来进行谈判,同时又邀请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领导也来谈判,并有意让两个工程承包单位的领导坐在同一个谈判桌上来。当第二工程公司的领导得知乡镇企业的工程队要价很低,并且已快要成交时,非常着急,担心将要到手的生意被人抢走,就当场同乡镇企业工程队展开了价格战,气氛十分激烈。第二工程公司的要价被逼得一让再让,当其让到科研所的领导们认为比较满意的时候,便突然宣布工程承包给第二工程公司,这样使科研所的办公楼工程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在这个案例中,科研所的领导所使用的就是连环计。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把工程承包给乡镇企业工程队的意思,之所以把他拉进谈判中来,主要是让他挑起竞争,在竞争中使他们自相牵制,而科研所就可以从中得到降价的好处。
有竞争,才有平衡
一个规模不太大的研究所,最近调进了一位硕士研究生,这位研究生头脑清楚,思维敏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但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刚一来到研究所内就到处指手划脚,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特别是对所里的领导更是不放在眼里,认为领导年纪大,水平低,业务能力差,大有取而代之的气势。领导觉得这个同志虽然有一定的缺点,但业务素质很好,应进行积极地引导。一天,领导在大会上讲:“我们欢迎并重用有能力的同志,但要拿出真本领让人看看,不服气的可以比试比试嘛。”这位研究生听了便下决心做出点成绩来,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其余的研究人员也不甘示弱,这样他们便暗中叫上了劲。领导又不断地创造大家互相竞争的条件或环境,使这种气氛越来越浓。这时,这位研究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引到了业务方面,同时竞争的各方都把领导当做裁判员,进而产生了对领导的依赖感。这样领导便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这位领导所使用的就是连环计,他所采用的是分而治之的手段。因为他所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同志,所以其目的不是“使其自累”。而是使其自激自励,在同志之间互相竞争中转移对自己的不满,增强自己的作用,这是连环计的活用。
相互告密,相互牵制
武则天为了在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前彻底消灭异己力量,除掉潜在威胁,便诏令天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直接到京城面见皇帝,告发大逆不道的贪官污吏。凡告发属实,则授给官职,即使告发不实,也不予追究。诏令一下,告密者蜂拥而至,其中有效忠皇帝的,有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的,有为了借机报仇的……一时积案如山。武则天便选拔一些狡诈残忍之人来处理这些案件,这些视人命如草芥的家伙,凭着武则天的权势,把天下搞得血雨腥风,人人自危,武则天也借机扫荡了异己力量,十分顺利地当上了女皇。由于告密不实和酷吏肆虐,使得天下很不安宁。为了安抚民心,稳定政局,武则天又下令限制告密,并利用酷吏之间互相罗列罪名的办法,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处理掉了。
武则天借酷吏之手,扫荡异己,接着又借用酷吏之头来缓和危机。这里连用两计,是两计扣用,这是连环计中的“机巧贵连”,同时武则天利用互相告密的办法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削弱的目的,又属“使敌自累”的计谋。另外,无论是借用酷吏之手,还是借用酷吏之头,又都属“借刀杀人”之计,所以,这一案例属连环计中两计扣用中套用“借刀杀人”之计。
【后记】
所谓连环计,也就是说让敌方自我牵制,失去行动自由,造成自累状态,而我方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动向,获取胜利。
这些因素中,“累敌”是重要环节,“累敌”之后,以求“攻敌”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