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悲咒-灯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灯节源于敬佛

    中国人喜欢热闹,最热闹的方式莫过于节庆。老百姓口头语“看他家热闹的,像过节似的”,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前几年各地兴起了一股节庆之风,什么牡丹节、石榴节、民歌节、赛马节、风筝节……名目繁多,不一而终。节庆本是为了纪念和娱乐,但现在的节有些变味,都成了贸易招商会,正应了那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中国古代,节庆也不少。除传统的端午、中秋、春节三大节外,尚有元宵节、花朝节、立夏节、重阳节等等。少数民族中,藏族有雪顿节,回族有开斋节,傣族有泼水节,都各有所源,已成风俗。在这众多的节日里,最热闹的,大概就是灯节了。

    张灯的习惯,始于汉代,于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起因是印度僧人进入中国传播佛教,言腊月晦日,佛祖不安,信徒应燃灯表佛,以示虔敬。从此以后,每年腊月晦日的张灯,为佛教徒必备的功课。但那时还不叫灯节,彻夜不熄的光明灯,燃烧的还是宗教的情感。

    二、上元张灯,始自唐睿宗

    张灯于春节之后的上元,应该自初唐始。景云二年(711)正月十五,唐睿宗应一个名叫婆陀的胡僧所请,在长安的安福门外点燃千盏花灯以悦佛。是夜,睿宗亲往安福门城楼观看,帝王于元宵节赏灯,便是从他开始。这时候,还只是一夜灯。灯燃三夜,当从盛唐的玄宗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前后二夜,金吾弛禁,开市燃灯,从此成为惯例。

    灯节由三夜变为五夜,始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下旨礼部:“朝廷无事,年谷屡登,上元可增十七、十八两夜。”至此,一连五天的灯节,让北宋的都城汴梁珠光四溢,彩色千重。

    公元1127年,北宋的徽、钦二帝被大金国掳走之后,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继皇位,把都城从汴梁迁到杭州,是谓南宋。尽管有靖康之耻、河山沦陷之悲,赵家皇帝仍不改旧习,追求奢侈。淳祐三年(1243),理宗下旨将上元灯节由五天改为六天,即从正月十三至十八日。届时杭州城内,西湖边上,无论巷陌、寺观、市衢、桥道,尽皆编竹张灯,六天时间,杭州成了不夜城。

    三、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提高了灯节的档次

    明朝的朱元璋夺取天下后,建都于南京。数年后,都城初竣,为展示帝都气象,朱元璋决定恢复因战乱而停止的灯节,并将期限从六天提到十天。所不同的是,灯节不仅仅是赏玩,而且加进了招商的功能。朱元璋在南京建了淡烟、轻粉等十四楼,以贮官妓。灯节期间,十四楼灯火最盛,天下富商纷至沓来,十四楼人满为患,其中不乏“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纨绔子弟,但更多的是寻找商机的客人。所以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不只是盛行于今日,它最初的版权,应该属于明洪武皇帝。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商人,虽然直接当官身居要职的少,但通过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的多。明代不一样,朱元璋是禁止商人当官的,参政议政也不行。十四楼的官妓,商人尽可享用,但六部五府一应权力机构,商人绝不可染指。反之,入仕为官的人,可坐八人大轿,享受朝廷颁赐的特权,但绝不可往十四楼嫖妓。虽灯节期间,概莫能外。

    四、迁都北京后,灯节改成灯市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灯节又有了一点改变。自他开始,灯节再不叫灯节,而叫灯市。从寅时到酉时,即从早到晚,称为市;从酉时到寅时,即从晚到早,叫作灯。所谓灯市,就是白天做生意,晚上看灯火。

    灯市的时间,仍为十天,从初八开始,到十七结束,到了十三日,灯市便进入高潮。灯市遍于京城每个角落,中心会场设在东华门东,绵延二三里地,铺天盖地全是各种灯火。开市之日,各省的商旅云集。这阵势,有点像今天的广交会。除了外国财团,各省的经贸代表团都组成强大的阵容抵临,全城客店爆满,一铺难求。明代不同的是,各省的客商赶赴北京寻找商机,洽谈合作,纯粹是民间行为,绝不会有省长带队,而朝廷也不会出面组织。有提倡而无干涉,这是明朝对商业经济的一种态度。

    却说灯市开张,东华门外九市一起开场。所谓九市,分衢与市,衢纵市横,纵四横五。这九个片区按货物归属划分。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用品、布匹绸缎、山珍海味、琴棋书画、油盐酱醋,一应货物,应有尽有。灯市期间,这中心会场肩摩毂接,人流熙攘,十分热闹。一俟天色黄昏,百廛尽收,一队队儿童打着太平鼓,蹁跹跳跃,从不同方向进入衢市。跟着进来的杂耍艺人也各自团起场子,表演舞狮、钻火圈、打斗、蹬坛、蹬梯等节目。直到城楼钟鼓报了戌时,那多至数十万盏的宫灯,一霎间全开了。

    灯的制作,用料各出匠心,品类过千种。但是,灯市的费用,并没有从国家财政中支出,而是王侯贵戚或商人自掏腰包。譬如说,东华门东中心会场的这个街市的所有楼房,预先都被各省富商和贵戚租下装饰灯火。这租金随行就市,价格高昂,尽管这样,仍供不应求。商人们租楼装灯,类同今日的广告。哪家最绮丽奢华,他的货品销售就会好。其实,灯楼的装饰费用,都由买货的顾客掏了腰包,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些商家,觉得仅仅饰灯还不足以炫耀,于是又别出心裁搭起临时高架,在上头放烟花。中国的烟花,实源于永乐皇帝执政时的北京。当时的烟花肯定没有今天的花样品种多,但也有寿带、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等多种。从这些名儿看,当时的烟花也可在空中爆出各种吉祥的图案。

    虽然在朱元璋的手上就定下了十日灯市的制度,但灯市期间,朝廷官员并不放假。永乐七年(1409),永乐皇帝下旨赐官员十日假,与百姓一起欢度灯节。因为官员的参与,灯市比过去更加热闹。那氛围,有点像现在的“黄金周”。到了宣宗时,大约考虑到十日假太长,影响公务,于是下旨减半,并规定,官员上班期间,上至阁臣九卿,下至曹官掾吏,一律不得到灯市溜达、接受宴请。

    五、大内的灯会,称为鳌山灯会

    唐宋两朝皇帝,每逢灯节,常常走出宫禁,以观灯为乐。明朝的皇帝,却少有出宫观灯的例子。但皇帝也是人,他和身边的妃嫔们都闷在紫禁城中过于孤寂,灯市的热闹让他们颇为动心,意欲观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约也是在宣宗时,皇帝下旨在灯市期间,宫内举办灯会,此旨一出,遂为永例。

    大内的灯会,一般在午门外的广场举行,称为鳌山灯火。比之东华门外的灯市,这鳌山灯火虽然规模与气势不及,但奢华与精致,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用宫灯制成一座数丈高的鳌山,周围再辅以数条灯街,耗资甚巨。大内惜薪司负责鳌山的制作。惜薪司是大内宦官衙门二十四监局中的一个,本负责大内的燃料供应。鳌山既属于燃料方面的事,就该他们负责了。太监给皇上办事,经常虚报数额,从中贪墨。举办鳌山灯会,经费从最初的一万多两银子涨到后来的十多万两,固然有规模扩大、物品涨价的原因,太监中饱私囊亦是执事部门都不敢说破的潜规则。以致到后来,每年的大内鳌山灯会,成了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

    张居正于157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曾于当年年底给皇上建议鉴于朝廷财政拮据,暂停鳌山灯会,万历皇帝准奏。因此,鳌山灯会停办了八年,但东华门外的灯市,一年一度,从没有间断过。

    赏灯成为节日,始自唐朝。但灯市由都城漫向民间,则得力于明朝。如今,灯市已成民俗,大家见惯不惊,但在明朝,可以从灯市看出某个皇帝的得失好坏。例如,正德年间,紫禁城内起火,烧掉了一大片宫殿房舍。武宗皇帝登高观看火势,他不但不痛心,反而兴奋地说:“是好一棚大烟火也。”他把火灾看成鳌山灯会,可见昏庸至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