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三元素。5年间,最先做的是“财”。通过各种新法,宋朝的国库赋税翻倍增长,皇家内库也从仁、英两朝的见底状态陡然间拔升,景福殿里分成了三十二间库房,每一间以其中一字为名,每间都装得满仓。神宗特写了一首四言八句诗。
诗曰:“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肇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库,基以募士。曾孙守之,敢忘厥志。”其中五季,说的是晚唐以后的五代,梁、唐、晋、汉、周;猃狁,本指西周时的西北少数民族,这里特指西夏与辽国。艺祖,大家都知道,指赵匡胤。
全诗意思是说,当晚唐离乱,五代时国家失去了土地,异族猖狂欺凌。宋太祖于千险万难中创立国家,重振声威,要惩罚入侵者,所以设立了内库财富,用以招募壮士。现在到我这个曾孙了,怎么敢忘记祖辈的夙愿伟志?
诗成后意犹未尽,神宗继写了一首五言诗:“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大意是说每晚都虔诚忧惧地入睡,体会祖先的遗志,以他并不英武的天赋,何时才能达到目标。
这首诗贴在每间内库显眼的地方。
说这些,是要证明王安石新法关于敛财的成功。反对派们会说,这完全是横征暴敛的结果,民间都怨声载道了!我们站在21世纪里,公平地讲,每项逐条分析可以得出精确的结论。这在前文都详细探讨过,这里就不予赘述了。
需要列出的是一些数字。这些数字,可以体现王安石和他的新政给宋朝带来的实惠。通过它来佐证,要远比用空洞、各执一词的理论说事,更让人信服。
《文献通考》卷四载,熙宁年间诸路共垦田数计460多万顷,合6900多万亩。这是什么概念呢?有个对比,以新中国20世纪超过宋朝版图近三倍的国土面积,可耕地也只在18亿亩左右。
这是开垦荒地,再用农田水利法等有效措施增产,每亩单产从三斛增至四五斛。宋朝一斛为五斗,两斛合一担,每担合现代一百余斤。大家可以计算一下,6900万乘以亩净增额100多斤,是多少产量。
除非《文献通考》里的数字是假的,不然以这样的财富相积累,王安石敛财用得着逼得人家破人亡吗?再结合熙河、荆湖、四川三地的接连大胜,无论怎样看,王安石的变法都处于顺风满帆、乘胜前进的时候,他怎么会突然间丢官罢职的呢?
我不太好选取形容词,是可悲,还是可笑,或者可怜呢?居然是天气。
准确地说,其理由既有远古圣人的训言,又有近代圣人的发现。
——谓之“天人合一”。
郑侠,字介夫,福建人。宋英宗治平年间考上的进士,先到光州(司马光出生地)当司法参军,后调进京城,在安上门当差。他是王安石的学生,刚调进京时王安石非常器重他,可是交流了几次之后,发现时隔几年,心灵变迁,郑侠已经不是当年的弟子了,而是一位坚定的反对改革派。
两人不再往来。其过程未出恶言,未见恶行。
这时中原大旱,各地的灾民涌向都城。郑侠站在城门上,一眼望去,只见瘦骨嶙峋、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的灾民无边无际,他心里顿时极其痛苦。
这都是王安石的新法害的啊!灾民就是证明,人民在受苦;大旱更是证明,连老天都愤怒了!于是他写出一份奏章,里边历数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声称罢免新法,苍天必雨。如果10天之后还不下雨,可以把他砍了。又把千万灾民的苦难状画成了一幅图画,名为《流民图》。写好之后,他开始发愁。怎么才能让皇帝看到呢?这是个问题!
他职务太低了,尤其是走正常途径必须得先由中书省王安石过目,这不行。他想了个办法,先到开封城外,声称这是密奏,以加急驿马送进银台司。
神宗第一时间看到了,这个年轻的小皇帝被《流民图》震撼,史书称,神宗彻夜不眠,第二天早晨也没和谁商量,就下令全国罢免所有新法。
这是事情的基本始末。现在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神宗为什么被震撼了呢?貌似我在说废话,灾民可怜呗。但是有一点,有资料显示,此皇帝终生没出过京城。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见过灾民啥模样。
第二,郑侠为什么这么激动?又是废话,灾民可怜嘛。但是,我们抛开新法是否混账可恶,只提一个问题,请问,新法时遇到天旱,和从前旧法时遇到天旱,两种情况下的灾民有区别吗?
新法时瘦骨嶙峋、衣不蔽体、流离失所,旧法时大家满面红光、穿绸裹缎、开着房车出来旅游?!见他郑侠的活鬼,难道你活这么大只见过一次大旱,只见过这一群灾民不成?
以前怎么就不见你画什么《流民图》?!
此谓之“天”。
再看“人”。
司马光从远方加急送了一份奏章,一共总结了新法的6个问题。我们实在有必要一条条地详细研究,才能看出大名鼎鼎的司马温公有多么高明。
1.“广散青苗钱,使民负债日重,而县官无所得。”——不知他从何得出的这种结论。宋史的资料残破离乱,深究文字绝对没法证明出谁对谁错。可是后来人从宏观上就能辨明真伪。比如这一句,就算是民间因为青苗法苦不堪言,而官府居然一无所得?
那32间封桩库的钱帛是从哪儿来的?
2.“免上户之役,敛下户之钱,以养浮浪之人。”——说得不准确。上户的役是免了,可一样交钱。真要是不让上户交了,可能就没这样唠叨了。敛下户之钱不假,可按户分等,各有税款,只要不是东明县事件里别有用心的人,把等级故意搞混,有什么不公道的?养浮浪之人,这句是最脑残的一句话。
按司马光说法,那些无正当职业,无不动产实业的,都是浮浪人。好,东京城里做小买卖的,夜市上的人,是不是都是浮浪人了呢?这些人就算都浮浪了,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那么国家出钱雇用他们做事,一来让他们有了正当职业和身份;二来这样做,他们都不浮浪了,从此社会加倍安定,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3.“置市易司,与细民争利,而实耗散官物。”——简直逻辑混乱。市易法的确与民间贸易抵触,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北宋自由商业的高度运转,走回头路了。可是要注意,市易法对国家快速积累资金却有着极大的好处,军费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无论是均输法还是青苗法,都没有市易法来得快。
司马光居然选择性无视了,“实耗散官物”,说梦话吧?
4.“中国未治而侵扰四夷,得少失多。”——最让人忍无可忍的就是这一句。敢情只有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尽善尽美了,才能走出国门,去收复失地吗?那样还需要关注敌人动态,寻找最佳的出兵良机吗?最起码的战争常识都没有!
另外,“侵扰”,用词多好。作为历史大师,河湟之地与中国是什么关系,他居然不知道!“得少失多”,他住的洛阳离边境更近,吐蕃人和西夏人走得有多近知道不?不知道,那么闭嘴。知道,说了这些话就是该死。王韶开战前,这两国的首脑贵族都开始通婚了!
5.“团练保甲,教习凶器以疲扰农民。”——凶器,看来农民的本分就是种地,刀枪之类的东西一律禁止触摸,以免变得暴戾。嗯,这个想法很好,和后来元朝的蒙古人不谋而合,最好是让农民们提前100多年就七八家合用一把菜刀,那样就真的“淳朴可爱、便于蓄养”了。
他怎么就看不见,没有保甲法之前,北宋每隔几年就会闹一次民变或者兵变?实行保甲法后这几年里,没有一起造反事件,连带着民事犯罪率都在下降。在他的眼里,居然是“疲扰农民”了。就算是疲,也是疲了有特殊身份,知法犯法的人。就算是忧,也只是忧了司马温公这样的“圣贤”!
6.“信狂狡之人,妄兴水利,劳民费财。”——让数字说话吧:“起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合计三千六百多万亩。其中官地约二十万亩。这些土地都是假的?哪来的什么狂狡之人,怎么能说到“妄修水利”?!
多余的话还用再说吗?大家一起欢呼,司马光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您身体健康吃嘛嘛香,不多不少就比王安石多活一年,好把北宋的大好乾坤像童年的那口缸一样砸碎……
皇宫深处有一次著名的家庭谈话。
史书记载某一天阳光明媚,天气良好,宋神宗到后宫去看望老妈和奶奶。几句家常话后,从前的曹太后、现在的太皇太后说了句话:“我从前只要听到民间的疾苦事,都会告诉仁宗皇帝的,仁宗都会批准我的奏疏,让民间好过些。现在也应该这样。”
神宗非常警觉,回答了四个字:“今无他事。”奶奶要干政,立即就堵死了。
但是奶奶继续说:“我听说现在民间青苗法、助役钱都不合理,你应该罢免它们。”
神宗回答:“这是利民,不会苦的。”
老奶奶直接提出最重要的要求:“王安石的确有才,但得罪的人太多了。你要真爱惜他,就让他暂时出京补外职吧。实在想用,过一年再召回来。”
神宗再次驳回了:“不行,现在的大臣里只有王安石能‘横身为国家当事’。”
每句话都被驳回了,太皇太后的老毛病发作,她泄气了,像当年被韩琦等人欺压一样,不再说话。这时,神宗的弟弟岐王站在旁边,插了句嘴:“太皇太后说的都是至理名言,真理啊。皇上,您得多想想。”
这时,神宗的满腔怒火再也控制不住,对弟弟吼了一句:“是我败坏天下吗?那就换你来当皇上!”(汝自当之!)
岐王哭了,他非常伤心,说:“至于这样吗?”(何至是也。)
大家看完上边的记载有什么感想,觉得神宗小题大做吗?我们来真正映射神宗的真实感受。无论是他的奶奶,还是他的弟弟,都在做着封建时代里最危险、最恶毒的一件事。
——干涉皇权。
居家是父子,临政是君臣,这才是皇权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说话,曹老太太和岐王小弟,都是在找死,犯了祖宗的家法。
自赵匡胤开始,到赵光义成熟,宋朝的制度就是皇族不许插手政务,连当上了驸马的人,也终生只有闲职。就算是宋朝的皇帝超宽容,不会因此而治他们的罪,他们自己也要明白犯的错有多大。
可好玩的是,老奶奶无动于衷,心安理得。而小弟弟居然哭了,貌似他哥对他太残暴,让他伤心了,真是活见鬼。
上面这些事,有的王安石知道,有的不知道,他每天都正常工作,直到熙宁七年元月的花灯节。
当时神宗下令登城观灯,百官一齐出席。作为宰相,王安石显得很特殊,他骑着高头大马带了很多从人,到了皇宫的宣德门还不下马,进了城门仍然不下马。再往里走,将要出城门进入皇宫内部了,终于被当值的侍卫喝止了。
侍卫非常生气,在怒喝的同时,出于愤慨抽伤了王安石的马。是不是应该说侍卫们的举动非常合法呢?毕竟皇权至高无上,哪有做臣子的骑着马进皇宫的道理?侍卫们就算粗鲁了些,也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嘛。
有功无罪。
而王安石的反应,就与之相反了。不仅不悔过,反而变本加厉,化骄狂为撒野了。
王安石大怒,下马去找皇帝,要神宗把值班的侍卫都送交开封府治罪。不知什么原因,还牵连到一个御药院的太监,也一起扭送。
神宗都答应了,可是开封府尹蔡確却不同意,其理由就是上面所说的那些,侍卫忠于职守而已,真要处罚的话,以后还有谁敢为皇帝站岗呢?
尽管说得有理,可仍然有10个侍卫被打了板子,与之相对应的,王安石骑马擅入皇宫之罪却不了了之,皇帝根本没过问。
上面就是流传得最广的上元夜宣德门王安石骑马入皇宫事件的始末。公道地讲,要真是这样的话,王安石没有什么好说的,真就是骄狂成性,不知羞耻,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太丢人了。但是,非常不巧的是这件事的版本很多,有各种各样的内幕,哪一个说起来都和这个版本截然不同。
第一个,是对宣德门前是不是必须下马的讨论。
事发之后,王安石在宣德门的通道里被打伤了坐骑,连同他的从人们也被打伤了。当时他并没有发作,而是想着或许真的犯错了,等见到了神宗,他先是回忆往事。在他执政之前,他跟着首相曾公亮入朝,从来都是进了门才下马。
他执政之后,这些年里也一直是进门才下马。为什么偏偏这一天,侍卫们突然间找事,不由分说,面对当朝首相先是喝骂,接着鞭打,出手之重,让从人和马匹都受了伤。
这是怎么搞的?
神宗听了也很疑惑,也回忆了一下。当年他做皇子时,入朝的班序在宰相之后,也是进门之后才下马。可见,城门内外之争根本不存在藐视皇权的罪名。
君臣二人都在努力想事,这班侍卫是怎么突然间抓狂的呢?枢密使文彦博大人照例在旁边插了一句:“老臣俺入宫上班几十年,从来都是在门外下马……”只此一句,再没其他。
宋神宗和王安石一起郁闷,这明摆着是说,你们两个小毛孩子知道什么惯例,记得哪些往事,就算你们一直都是门内下马,也只能说明你们一直都是错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谁是谁非必须得有个说法了。不然,王安石不仅是白挨了一顿臭骂,创下了首相上朝挨鞭子的纪录,还得被扣上无知蠢材、犯法都不自知的丑名。
回来之后,王安石先翻史料,在浩如烟海的各部门记录中,他终于找到了宋仁宗嘉祐年间行首司的工作日记,里边记载着所有大臣都在门内下马。有了书面依据,他又去找副宰相冯京。
冯京,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与王安石同龄,迟两届考中进士。考中时天下轰动,为北宋年间科场的传奇人物。在三级考试中,连得解元、会元、状元,号称“三元及第”。这份殊荣,远超一切名臣,是北宋年间首屈一指的。这样的青年才俊,连富弼都动心了,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说来真是非同小可,看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冯京仔细地回想,想了又想,一想再想,终于开口说道:“安石,非常遗憾,我忘了。”
“三元及第”的脑子,居然把每天上朝的礼仪忘了!最绝妙的是他又加了一句:“……我又隐约记得,曾经在门外下过马。”
多么成熟的政治修养,先定下原则——“我忘了。”就此推开所有可能的罪名,接着又表明自己的立场,他赞同文彦博。
王安石面对软中带硬的牛皮糖实在无可奈何,只好再去找线索。这次他得到了一个非常切实、有用的第一手资料。有线人说,中书省驱使官温齐古曾经亲耳听见宣德门当天值班打人的侍卫们事后聊天。一个说:“把宰相的马和从人打伤,这罪名可不小啊。”
另一个叹了口气说:“我难道不知道吗?只是上面逼得紧,无可奈何!”温齐古听到后,立即报告给了另一位副宰相王珪。
王珪,是王安石的同年进士,资历相当深厚,在翰林院里一干就是18年。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其文闳侈瑰丽,自成一家”,在文字高手不计其数的宋朝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其能力可想而知。呵呵,看他的做事风格。
此人后来当上宰相,有个外号叫“三旨相公”。即上朝“取圣旨”、在朝“领圣旨”、下朝“已得圣旨”,是一位再乖巧不过、听话好使唤的好同志。
这样的妙人遇到了宣德门宰相被抽事件,只会有一种反应,那就是王安石得赶紧跑,最好一瞬间就出现在温齐古面前抓紧时间问。要不然,王珪就有本事把证人同化了。
事情果然是这样,等王安石赶到时,温齐古已经神情痴呆,一脸懊丧,恨不得抽自己两嘴巴。怎么就这么多嘴!那是多大的火坑,自己跳进去注定尸骨无存!
王安石无论怎样问他,他的回答都只有一个,我记不得当时说话的是哪两个侍卫了……王安石凝视了他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何苦为难一个芝麻官!王安石不再追问什么,让这条线索断掉了。
这个版本也就此打住了,王安石是否应该在门外下马,查遍史料、证人都没有正解,成了个无头公案。下面看第二个版本。
上一个有头无尾,看得很闷。这一个就机灵巧诈,显示了当事人聪明伶俐的一面。话说在这个版本里,王安石不是一个人进宣德门的,而是由一位地位显赫的亲王殿下半拖半拉带进去的。
这位亲王就是前面提到的岐王。当天上元夜君臣欢聚赏花灯,不仅邀请了宰相重臣,连亲王、太后、太皇太后等皇族也一起出席。王安石来的时候,正巧遇上了岐王,不管王安石是想在门里还是门外下马,岐王“搀”安石先入。
亲王赏脸,总得接着吧,王安石就这样被拖进了城门洞里,接下来就发生了抽马事件。考虑到皇宫深处奶奶、妈妈、弟弟强迫神宗贬王安石的过程,岐王这种“搀”扶举动是不是早有预谋呢?事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岐王被送交开封府等待处理,王安石自动请求离职。
耶!目的达到了!宋朝的宰相必须温文有礼,举止端庄,大家都应该记得。两个宰相互相吵一架,都得各自贬职,何况是和亲王发生了打斗场景!
如果真的是两败俱伤,也就没什么了。有趣的是岐王的等待处理等出了别的花样,不仅没有罪,还能坏事变好事,给另一个人铺出一条升官之路。
事情交到了开封府,府尹是蔡確,每天里各种公务忙得没完没了,突然间被皇帝召见。神宗问他:“岐王的罪名定了没?怎么处理啊?”
蔡確突然间怒了!他愤慨地说:“陛下你错了。举办花灯节,为的是让太皇太后、太后欢乐,顺便友爱兄弟,给天下臣民做表率。王安石是首席大臣,应该带头响应。现在反而因为打伤了几个从人,就治亲王的罪,让太后们怎么乐得起来?”
注意最后一句话——“若必以从者失误,与亲王较曲直,臣恐陛下大权一去,不可复收还矣。”他是说,不管王安石有没有委屈,都不能处罚岐王。不然,神宗本人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会达到从此失去至尊无上的地位的恶劣程度!
神宗大吃一惊。是啊,不仅是他,每个看到这段的人,相信都会大吃一惊。因为蔡確说得太有逻辑了。以他的论点,若是这次处罚了岐王,王安石会加倍地飞扬跋扈,宋神宗再也治不住他了,皇权不再权威。多有趣,换个角度来想呢?
如果不处罚岐王,这次亲王的地位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连国家首相都敢欺侮,且没有责任,他得牛到什么程度?还会畏惧自己的哥哥,神宗皇帝吗?
要知道亲王与皇帝只有一线之隔,都是同一血脉,要篡位,有亲王的也没有王安石的。就以当年王莽篡汉为例,他是当时太后王氏的亲侄子,以王安石这种光杆资历来说,哪有说篡就篡,说成功就成功的?由此可知,蔡確纯粹是颠倒黑白。
可是回到史书里,神宗的惊讶非常耐人寻味,一惊之后他很喜悦。
——“卿乃敢如此言安石耶?”
蔡爱卿,你竟然敢这样说王安石?宋神宗大大地欣赏蔡確,认为其有胆有识,忠于皇权,体贴皇族,是个不可多得的好臣子。
从此之后,决定重用他。
综上所述,非常无语。抛开蔡確的言论正确与否,单看宋神宗的反应,就知道这个版本的真假。改革5年以来,宋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以国家兴亡相托付,要说大权旁落,早就已经旁落了,会用这点小事、5年的光阴之后才猛醒?
不必再浪费笔墨了,混乱的逻辑,加上不符实情的“忠贞”,只能证明这是宋史编纂过程常见的无耻勾当——造假。用来毁掉王安石的形象,为日后宋神宗推脱改革干系做准备。我们忽略它,再看第三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最刺激、最微妙的一个。在这个版本里,王安石带着从人来到皇宫宣德门左边门外,正要往里走(将入),侍卫执事官出现了,他拿着一种叫骨朵的仪仗,吆喝王安石下马。注意这个骨朵,它形状像个长把的小铁锤,其功能也相似。在赵光义的时代里,它曾经出过一次风头。
在辽国那边,萧太后的情人韩德让曾经在金殿上用骨朵把一个辽国皇族的脑袋打碎。这时侍卫老哥拿着这种东西走向王安石,命令他下马。王安石很明显没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拗相公性格发作,继续向前走(马势不止)。
这时一个重要人物出场,是一位大有来头的大太监,名叫张茂则。大家还记得这个人吗?回忆下宋仁宗最后几年里,有一次突然发疯,披头散发地冲出皇宫门口,他当时大喊:“皇后和张茂则谋逆!”
皇后,就是现在的太皇太后,上次皇宫谈话里的主角儿;张茂则,近10年之后再次登场。此时他突然出现,对王安石大喝,王安石立即就停下了马。这不是胆小,而是规矩。皇宫里的太监说话,绝大多数不是他本人在说,而是在转述皇帝的命令!
这时,张茂则用目光命令侍卫官把给王安石牵马的从人抓住,拿骨朵狠打。打的过程中没有记载王安石的反应,他反没反抗,求没求饶都不清楚,记述的重点是那位打人的老兄,该侍卫官打着打着突然间转移目标,大叫了一声:“相公马有何不可?”
举骨朵把王安石的马也打伤了。
张茂则非常欣赏这个举动,他及时地发表了打人打马的合理性解释:“相公怎么了?他不是臣子吗?这样蔑视皇帝,是不是想当王莽一样的人?!”
堂堂首相被一群侍卫和一个太监突然横加侮辱,并且是暴力式的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可事发时,王安石忍了,他选择见了皇帝再说。
见到神宗,王安石说了经过,陈述张茂则等人打伤了他的坐骑和从人。宋神宗的回答让每一个精研宋史的人都愕然。当然最愕然的还是王安石本人,宋神宗居然说:“哦,打伤了?真的打伤了?好,派人去验伤……”
王安石立即如坠冰窖,这是比宣德门打马事件更大的侮辱。以首相之位,位极人臣了,受到这样的欺侮,皇帝居然还不相信!此朝廷再没有立足之处。
王安石立即提出辞职。
宋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底,王安石一家轻车简从,悄悄离开了京城开封,没有惊动一个官员和百姓。
飘然而去,不慕浮名,走得非常潇洒。只是他和宋神宗两人都不知道,宋朝就此失去了最后一次振作的机会。来日大难,不仅是宋人就此沉沦,就连华夏民族,也从此一蹶不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