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3:变革时代-永乐城之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宋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鄜延军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再次出击,种谔派大将曲珍率2万步骑出东川攻击宥州,夺取葭芦寨。

    葭芦寨只是一个建在荒山上的战斗堡垒,没有什么油水。可就是在这里,改变了宋神宗的心灵走向,甚至扭曲了宋朝的历史。

    它建在横山上。

    横山,今陕西横山东南之横山,是党项人的立国之本,像一条天然的长城一样耸立在宋、西夏两国之间。

    对宋朝来说,拿下横山的制高点,就像辽国掌握了燕云十六州一样,从此居高临下,一马平川,随时可以进入西夏腹地。而拿下葭芦寨之后,制高点到手了。

    种谔进京,提出——横山延绵千里,出产战马,易于耕种,有盐铁之利,百姓骁勇善战。夺得横山,再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筑垒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围逼灵州与兴庆府,迫使西夏就范。

    这是与之前五路西征截然不同的计划,从战略思想上来说,与当年范仲淹的思路一脉相承。虽然见效慢,可每一步都没有风险。西夏的国土面积并不大,以这时宋朝空前壮大的国力,对西夏压倒性的军事实力,绝对可以把党项人的生存空间挤干挤尽。

    最优越的一点,是根本就不用和对方的主力军团野战对决,只要发挥宋军最传统的守城优势,就足以让西夏眼睁睁地看着被蚕食,却没有半点办法。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就是见效慢,花费大。这要筑多少座城池,盖多少处寨子,何日才能见到党项人俯首称臣?

    可刚刚挣脱了失败情绪的宋神宗不这样想,他又一次看见了希望。

    种谔,你真是带来惊喜的人,你真是我心中的喜悦!为了让喜悦升级,宋神宗迅速派出了两个特派员,跟种谔回西北,实地考察操作难度。

    种谔像一团春风,从西北吹向京城,当再吹回西北时,他却觉得春天离他越来越远了。他的心里变得忐忑,不安的感觉往上升,这两位特派员太奇怪了,让他看不懂,尤其是其中姓徐的那位。

    两个特派员,一个是太监李舜举,另一个叫徐禧,官衔是给事中。李舜举就算了,他只是宋神宗的贴心人,一起在皇宫里生活嘛,无可避免地,敏感的神宗皇帝觉得太监值得信任。

    徐禧正相反,他本来离神宗无比地远。

    徐禧是一个没有文凭的人,能混进公务员队伍,完全是托了改革的福。这位仁兄从小志向高远,不屑于读书,当同龄人都在钻研科考时,他已走遍大江南北,边塞绝域,积累了一脑子新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让宋神宗大为倾倒。

    神宗说:“朕阅人多矣,未见如卿者。”单从这句话来看,徐禧比王安石都厉害。

    这时派徐禧上前线,正是发挥他的特长,忘了说,这位徐先生虽然没当过一天兵,可超级喜欢军事。当年他游走天下时,最爱干的事就是蹲在一个个危险地段,脑子里急速旋转,想着怎样杀人。

    种谔的不安感就来自于这些,徐禧走走停停,不按照种谔当初提出的计划考察,很明显他的脑子里有了别的想法。3个月之后,种谔的不安终于变成了现实,徐禧完全破坏了他之前的构思。

    为什么要沿银、宥、夏、盐、会、兰等州一线修建城寨呢?这是一片多么巨大的土地,和新修一条长城有什么区别?何况建好了也只是第一步,要逐步向西夏腹地挺进,宋朝的国力会被这些土寨子抽空的!

    并且人寿有限,得由几代人才能完成,很可能神宗皇帝本人都见不到覆灭西夏的那一天。

    他提出了一个新想法,攻其全面不如一点,在广阔的两国边境上找到最敏感的那一点,全力以赴盖出一座坚城,在那里设重兵把守,它可以成为进攻西夏的桥头堡。在现在夺取横山制高点的前提下,起到的作用要比种谔之前的泛攻强得多。

    根据他的考察,最佳的筑城点就在银、宥、夏三州的交界点永乐川(今陕西米脂西北)。

    主意很好,种谔气晕了。因为……整个永乐川都没有水!

    但是徐特派员不顾一切开始了筑城。至于种谔,可以走了,鄜延军换了主人,成了徐禧的队伍。

    宋元丰五年八月时,北宋决定修筑永乐城。由徐禧、李舜举、沈括率领鄜延军除种谔以外的所有大将、4万步骑,以及禁、厢、蕃各军8万,民夫20万出边界,至永乐川筑城。

    每个人都知道,西夏人随时都会出现,这是扎在西夏人心头上的一根刺!宋军全力以赴,30余万人只用40天就造出了“三面阻崖,表里山河,气象雄壮”的永乐城。

    站在这座城下,徐禧感慨万端,这是他的计划,是他的业绩,他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会是西夏人的噩梦。宋神宗也很激动,他给此城赐名为“银川寨”。

    为了毁掉这座新城,西夏掏出最后一点家底,他们动用了6个监军司的兵力,唯恐不够,又在民间征兵时达到十丁抽九的程度,共30万兵力,带足了100天的粮食,向横山挺进。至于永乐城中,兵力不到4万。这个数字对比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和李元昊时期的好水川、三川口等战役一样。

    都是1:10。

    战前、战中、战后都有无数机会让宋军免于厄运,可都被徐禧强行放弃了,当永乐川的天然缺陷暴露之后,宋军之惨,无以名状。

    全军缺水!

    最后整个永乐城里只剩下了两壶水,一壶在徐禧手里,一壶在宦官李舜举手里。徐禧想用当年麟州城骗李元昊的老法子骗西夏主将仁多零丁,把整壶的水倒了下去:“没水?这是什么?”

    仁多零丁大笑道:“也只有这么一点了吧。”转身回营,立即强攻。

    干旱在继续,强攻在继续,直到九月二十日,这一天是鄜延军的命运日,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眼看一场瓢泼大雨就要下了。

    鄜延军的致命干渴就要解决。

    仁多零丁疯了,眼见功亏一篑,他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哪怕都死光也要攻进城去。雨,终于下了,雨势变大时已经到了深夜,一片漆黑之中除了闪电没有半点光亮,没有火把可以在这时点燃。城内外数十万人在黑暗里殊死搏斗,他们看不清自己杀了谁,或者谁将杀了自己,黑暗终将吞没一切,这一时刻终于到了。

    宋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二十日深夜,永乐城沦陷,随即被西夏人拆毁,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数字资料。

    李稷死了,这位军需官冲到城门口,死在了乱兵堆里;蕃军指挥使马贵死了,他力杀数十名西夏人,倒在了血泊里;大将高永能也死了,他本来是可以逃生的,他的孙子高昌裔在危急中牵马过来,告诉他有条小路能逃出去。可高永能悲愤难抑,在黑暗中大叫:“吾结发从军,未尝一败,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今日就是我报国之日!”

    也有死得平静的,城破之时,宦官李舜举拒绝了侍从牵过来的马。他撕下了衣襟,小心地在上面写了一行字:“臣舜举死无所恨,愿陛下勿轻此贼。”

    这是他写给神宗的临终报告,他至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忠告神宗千万别再小看西夏人。

    活下来的军官只有3个人,他们没有走城门,而是从城墙上跳了下去。他们是吕整、李浦、曲珍。曲珍是鄜延军二号人物,早就上了西夏人的名单。当他只身逃亡,快被追上时,奇迹发生了,他在路边居然看到了一匹矫健的白马。

    这匹白马驮着他逃到了米脂城,之后他将这匹白马命名为“天赐白”。

    最后要说一下徐禧,他的结局和他生前一样奇妙。有人说他死在了战场上,可是找不到尸体。不管是宋朝人还是西夏人,都没能找到。那么他没死吗?可是之后再也没有这个人的任何消息。

    如果他还活着,应该痛不欲生,再没脸见人;如果他死了,灵魂也不得安宁。他扭曲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更亲手造成了20多万同胞的冤魂。

    3万多百战精锐的鄜延军将士,10多万无辜的宋朝民夫,都死在了永乐城里……

    战报和李舜举的遗表传到京城时,又是一个深夜。宋神宗一直在黑暗的皇宫深处等待着,他万万没有想到,等来的居然是这样的消息!

    一战死难20余万人,这是自宋朝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居然被他这个最有理想、最有抱负的人创造了出来。多么讽刺,多么悲哀!

    这一夜,神宗绕床苦郁,整夜未眠。第二天早朝时,和臣子们说到永乐城之败,突然间他痛哭失声,无法自抑。

    他实在没法原谅自己,极端高傲敏感的心灵,让他迅速坠入自责、自伤甚至自虐的情绪里。这一年他仅35岁,是一个男人最风华正茂、精力旺盛的时段,可他的健康快速地毁了。

    思路越想越窄,情绪越来越低落,要命的是他还非常聪明。不用别人指责,他自己清楚两大战役败在了哪里——用人不当。

    五路西征时王中正是个废物,高遵裕在重任面前居然变得自私,永乐城里的徐禧更是个千古笑话,他本该活在春秋以前的三代里,当个古人多好!

    回想安石先生还在时,复熙河、平荆蛮、征交趾,战无不胜,王韶、章惇、熊本、郭逵每个人都独当大任、始终其事。两相对比,他找出来的这几个都是些什么动物……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国力损耗、军队凋敝、士气低落。如果说他登基以来还有什么贡献的话,就只剩下了熙宁改革。

    但是,那条产业链条,必须要通过外战成功,收复土地,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来回报被压榨的国内经济。现在外战打到这个程度,链条已经崩断,之前改革的弊病立即就会显露出来……这样一来,一生所为,没有一件事是成功的。

    甚至连正面的意义都没有!

    宋神宗深深地感到了绝望,以后的路还要怎样走呢?就在这时,又一个噩耗传来,种谔死了。种谔郁怒淤积,得了背疽,死时年仅57岁。

    威名赫赫的鄜延军至此全灭。而这还不是最绝望的事,永乐城之败后半个月,更大的灾难降临到汉人的头上。

    宋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宋神宗在皇宫里闲走,偶然心动去了秘书省的藏书阁。他在里边看到了一幅画像,画中人欣秀风雅、微微含笑,虽然纸迹已黄,年代久远,可那人竟然像是与他早有前缘,让他久久凝视。

    神宗问:“此是何人?”

    ——“回陛下,乃五代时南唐国主李煜。”

    ……原来是他,不愧是风流才子。

    当天夜里,神宗在梦中见到了这位百余年前的风流才子伤痛国主,他向神宗深深施礼,向他缓缓走近……就在这天夜里,他的第十一皇子出生了,这个孩子名叫“赵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