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的后宫生活-阎锡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叫妈风波"改变阎锡山妻妾关系

    军阀阎锡山,绝了,一生中只有两个女人:一妻一妾。阎锡山的老丈人家与阎家同乡,是五台县大建安村的徐家,距离阎锡山的老家河边村只有10里路。这门亲是在阎锡山父亲和继母的主导下搭成的。徐家也是当地的大户,族中人才辈出。阎家父亲相中了徐一敬的大闺女竹青。成亲那年,阎锡山16岁。

    门当户对,一番热闹,新人成为阎家人。尽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阎锡山与跟他同年同月生的媳妇感情甚好。徐竹青从小没读过书,但懂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就盼着老公好,做好人、做好生意。所以,婚后常从旁劝诫老公。小阎呢,不仅不烦,反而对夫人多了几分尊重。他们的居室门口,挂着一副阎锡山亲手写的对联:"竹青四时真味在,莺芳一室古香存"。夫妻俩纯真的情感一笔一画融入其中。

    但是,徐竹青啊没有子孙命,结婚十五六年,跟老公感情这么好,愣没给阎家生下个一子半女。据阎锡山的外甥后来回忆,徐竹青经过检查才知道,自己确实生不了孩子。这下,阎锡山犯难了,上面老爹吵着嚷着要孙子,身边爱妻却不会生。纳妾吧,实在不忍,但自己是独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总不能眼看着阎家的长房断了香火啊。难!难!难!

    面对难题,总有人会迎难而解的。这道难题,最后是徐家老岳父出面解决:给女婿再找一个女子。从选人到迎娶,全由徐家包办。

    他们相中的是大同城姚家角许琨猷之女,只有14岁。聪慧好学,惹人爱。当时,山西已经兴起学堂教育,许姑娘读过私塾,还进了女校读书。姑娘选定以后,把姑爷叫来相看。哇塞,亭亭玉立、美丽清纯,眼睛都会说话。已过而立之年的阎锡山看上了她!

    当地有个规矩,像这样由原配娘家给女婿找的小妾,必须先要改姓原配家的姓氏。所以,许姑娘先要改姓徐。不久,阎锡山在老丈人家的安排下,迎娶许姑娘。随后领着新人到徐家认亲,行跪拜大礼,认了徐一敬夫妇为父母,又认徐竹青为姐姐,自己也改姓为徐,名兰森,字苗圃。徐兰森,比"姐姐"徐竹青小16岁。

    新人得到徐家"认证"返回婆家。一进阎家门,婆婆就开始宣读家规了:从今以后,两人以姐妹相称,竹青为长,兰森为幼;兰森生的孩子,要称竹青为妈,兰森为姨。她还特别嘱咐两个媳妇:我和你爹在,要听我和你爹的话;我和你爹不在,要听竹青的话。这显然是婆婆在给原配撑腰啊!徐竹青觉得很"有面儿",心里高兴;徐兰森满口应承,连连点头。

    在那样的年代,在山西那样的地方,妻就是妻,无论她多么不得宠;做妾的甭管老爷多喜欢,说出了大天,也只能是妾。在阎锡山的传统大家庭里,在大太太徐竹青的认识中,这一点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一旦做妾的稍有差池,无论妻妾关系曾经多么融洽,毕竟身份就是她们之间的鸿沟。这一点,徐兰森后来领教了。幸好的是,徐兰森进门多年,为阎家辛苦生育了五个子女。

    风波出现了!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暂时带着徐兰森和几个孩子跑路到大连"休长假",徐竹青则自告奋勇留下照顾公爹和婆婆。看似和谐的妻妾关系啊!谁知道,8个月后,阎锡山因为日本人在打华北的主意,返回山西老家河边村与父母妻子团聚。这时,孩子们都管徐兰森叫"妈"了!

    在徐竹青耳朵里,这一声没有冲着她叫的"妈",触动了她嫁进阎家40多年来最大的心酸,也刺激了她的神经。"孩子们都管"妹妹"叫妈啦!"徐竹青终于跳起来了。她一改往日的贤惠和淑静,举着一把鸡毛掸子,在阎锡山和徐兰森卧室的窗外,敲打着窗棂子暴跳如雷:"去大连才几天啊?!这"妈"都叫上啦!简直是没规没矩,把我放哪啦!"敲得阎家上下没人敢吭气,阎锡山和徐兰森就更别说了,本来这事就已经是有定数的,现在分明自己理亏。

    这场"叫妈风波",最后还是阎锡山的老爹阎书堂出面平息的。不过,老爷子把家规改了,规定孩子们按老家规矩,喊原配徐竹青为"婆",管他们的亲生母亲徐兰森叫"妈"。这样一来,徐兰森的身份被暗暗地提升了一格。徐竹青一听,这不是偏袒徐兰森嘛,"这小妾的身份岂不是跟我一样了吗?!"可是,这是公爹的发话,她做大房的再有身份也越不过公爹。无奈之下,徐竹青连气带悲,跑回自己屋里,整整哭了一晚上。要说那时候的女人,忍气吞声的功夫着实了得!第二天一大早,当人们再看到徐竹青的时候,她已经没事了。这事就此再也不提了。

    可是,女人不好惹,倔强的女人尤其不要惹。"叫妈风波"真的把徐竹青惹到了。虽然阎锡山没有在家里逞大男子主义的威,徐竹青虽然表面不提,其实心里并没有过去。很快,阎锡山领导山西抗战,带着家眷搬往太原,徐竹青执意不要留在阎锡山的省政府大院,独自住在太原通顺巷的一座僻静小院里。这也是他们夫妻分居的开始。无论后来走到哪里,徐竹青虽然基本是跟随着阎锡山,但是,夫妻俩再也没有同过房。

    这场"叫妈风波"还让徐竹青与徐兰森这对"姐妹"的关系微妙地改变了。虽然日后她们俩也经常碰面,却再不像以往那样亲厚。

    终阎锡山一生,除了这次"叫妈风波",他的一妻一妾都没有再闹出过什么乱子,家里的气氛基本都是比较和谐的。

    这,或许要归功于山西那时那地的风俗:男人永远都是女人的天,女人再大,也大不过天。

    阎锡山妻妾招待蒋介石夫妻显风采

    妻妾关系错乱纷杂,但比起男人们经历的各种关系来相对还是要简单得多。她们的第一需要是男人的"眼里都是她",体现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她们非常看重自己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因为这决定她未来居家生涯的发展;第三,她们注重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地位,希望从别人反馈的目光中获取一丝名分上的满足。

    自从一场"叫妈风波"后,阎锡山家里不再似以往那般和美。原配徐竹青一怒之下跟老公分居,徐兰森担下照顾全家的重担。当然,这不等于徐竹青就在这个家销声匿迹——她可以不闹,但她要求合法的地位和应得的权力。

    其实,阎锡山对两个太太本来也不曾厚此薄彼。从此,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妻妾摆平。对原配徐竹青,把族里的活动交给她全权办理,对小妾徐兰森,让她随身服务。

    山西这个地方实在是传统,每逢年节、族中长辈做寿,作为晚辈,阎锡山都理应出面参加族里的活动。可是,他太忙了,要应付蒋介石那边的挤对和明里暗里的斗争,又要集中精力抓好山西的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实在分身乏术。让徐竹青出面,族里的人不仅不会嫌弃,反而会因为她是阎锡山的原配而格外地尊重。每当如此,徐竹青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阎锡山对徐竹青还有一招儿,就是带着她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的公共活动。这在山西大宅门儿的女人看来,已经挣够了极大的面子,与那些出嫁前没出过自家宅门、出嫁后没出过夫家宅门的山西传统媳妇相比,她徐竹青的见识可非同一般。当然,阎锡山带着徐竹青也有他自己的一重意思——好好让人见识一下他们五台人的风采。

    这里,还有一个阎锡山夫妇调侃蒋介石、宋美龄的趣事。1929年初,国民政府在南京组织军阀们召开编遣会议。阎锡山便带着大夫人徐竹青前往南京开会。有一天,宋美龄前往拜会徐竹青。闲聊间,宋美龄担心阎夫人饿了,便关心地问徐竹青:"您要不要先吃点东西?"徐竹青也很客气地答了一句:"们不饥。"宋美龄这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北方话不来电的,何况徐竹青跟阎锡山一样,都操着一口浓重的五台乡音。宋美龄完全没有整明白,赶紧回头看身后的随从。秘书也晕了:"什么意思啊?!什么鸡?"赶紧退下告诉厨房:"快!阎夫人说要吃"焖不鸡"。"厨房大师傅一听,摸不着头脑,又怕耽误了夫人的差事,一边安排人杀鸡褪毛,一边翻晋菜菜谱。可是死活就是找不到这道叫"焖不鸡"的菜。秘书眼看着大厨子们没办法,急了,赶紧给阎锡山的秘书打电话求援。"喂?我问你呀,什么叫"焖不鸡"?这菜怎么做啊!""啥?"焖不鸡"?咳呀!那不是什么鸡。是"们不饥"吧?那是"我不饿"的意思。"这尽管是一段小插曲,但却从另一侧面表现出阎锡山在蒋介石面前的闪转腾挪,他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甚至包括交流过程中也不做丝毫的迁就。这也正是阎锡山能够在军阀的缝隙中得以发展的原因。这个""们不饥"不是鸡"的故事,算是他的太太徐竹青不卑不亢地给蒋夫人上了一课。

    因"叫妈风波"而不安的原配徐竹青安顿踏实了,阎锡山的后宅就真的安稳了。这边,徐兰森则彻底取代了徐竹青在阎锡山身边的位置,相随左右。徐兰森在山西也曾经参与过一次蒋介石夫妇的接待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徐兰森应对如流,聪慧机敏,颇让阎锡山刮目相看。当时,徐兰森陪同宋美龄游览太原。游览途中找地方歇脚,顺路走进了阎锡山部下王靖国家。王靖国一家老小听说委员长夫人即将到访,受宠若惊,召集了全家上下,包括杂役,在府门内空地上跪了一片。当宋美龄在徐兰森陪同下走进王家时,眼看着一地的老老小小,哪见过这阵仗!羞得宋美龄手足无措——这都民国二十多年了,怎么山西人还讲究行这个大礼!

    王靖国的母亲是个非常讲究礼数的传统山西妇女。宋美龄、徐兰森在屋中落座后,老太太在一边歪着身子、蹭着椅子边儿坐下,陪着蒋夫人和阎主席的夫人说话。这老太太实在,特别不会聊天儿,想着这蒋夫人就是"当朝的皇后"啊!她打量了一下宋美龄,雍容华贵,气质高雅,想了想,便有些怯生生地开口了:"太太您现在这身份就是当今的皇后娘娘啊!可是有享不尽的福呢。"这话听着多喜兴。说着说着,老太太就说秃噜了:"您有花不完的钱。哎,说甚都好,可是就是少了个娃娃。"坐在一旁的徐兰森一听,这话可不能再往下说了,赶紧插嘴进来:"哎,对了,夫人,定襄七岩山上有个捞儿洞,听说可灵验哩。花上三元钱,在水里捞上一捞,三元开泰,回来准能捞个带把儿娃娃。没娃娃不要紧!您若是忙,抽不开身,明日我去帮您捞一个。"话音未落,宋美龄已经被徐兰森这一席话说得前仰后合地笑起来。她这个读洋书、上洋学、说洋话的新文化美女何曾见识过这样的文化?王家老太太摆的接驾阵势和刚才徐兰森那一番话,让她大大地开了一回眼界。一场尴尬就被徐兰森巧妙地化解了。

    在阎锡山眼中,两位夫人就如两朵花一般,大夫人徐竹青就像是牡丹,虽然有些孤傲不得亲近,但却是牢牢地站定了阎氏花圃中的主位;二太太徐兰森就仿佛是色彩艳丽的芍药,但花期却不长。

    1947年,徐兰森突发心脏病,过早离世,年仅49岁。当时,阎锡山哀恸不已,亲自撰写挽联:"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未尽身先逝;左无从,右无和,余缘未尽影空留。"感情,倾泻笔端!

    阎锡山与五妹子的兄妹情频遭意淫

    阎锡山身边的女人不多,一个是原配徐竹青,一个是爱妾徐兰森,还有一个,那就是跟随着阎锡山经历了山西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五妹子——阎慧卿。对于扑朔迷离的男女关系,不管他们之间是否真的有什么,世间爱好巡珍猎奇的人们都喜欢去"刨根问底",没有答案,就搞个答案;没有乱伦,就给他编个乱伦故事。当年,五妹子进入阎锡山大哥哥的生活太深了,难免遭人非议。但是,事实呢?

    阎慧卿,的的确确是阎锡山的小妹妹。她有个乳名叫"五鲜",阎锡山对这个小他27岁的妹妹一直亲切地称呼为"五鲜子"。阎慧卿生于1910年,当时的阎锡山已经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在山西新军里当上了相当于团长的标统。阎慧卿是阎锡山叔叔阎书典五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由于当时山西非常落后,阎慧卿少年时期是在失学状态下度过的,直到长到12岁,在省里已经当上督军的大哥哥阎锡山回到家乡河边村开办育英女子学校,阎慧卿才有条件先念了三五年的小学,然后又在家族的支持下,前往太原进入教会加拉女子学校学习。如果不是因为有幸接受了几年现代式教育,阎慧卿是摆脱不了传统家庭妇女命运的。

    阎慧卿的一生不满40年。前十几年努力从传统家庭妇女向新女性转变,中间十几年羁绊于自己的两次糟心的婚姻,最后十年应该说是沉浸在与大哥哥兄友妹恭的美好情谊中。

    在这40年中,最令人们揣测不透的就是最后这十年。这个时期,五妹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但阎锡山却已经渐入老年。在阎老西身边,大太太徐竹青是指望不上了,只有二太太徐兰森护持着一家老小,为了躲避战争危险,由晋入川,又由川返晋,这时,五妹子也随着阎氏家族一起转移,直到阎锡山在克难坡建立了山西临时抗战指挥机构和山西省临时省政府,一家人才纷纷来到克难坡与阎锡山团聚。

    最让外界琢磨不明白的就是这兄妹俩的关系。可千万别往别处想,否则阎老西泉下有知会不屑的!他可真是很喜爱自己这个小妹妹的。有这个小妹妹在身边,叽叽喳喳的,经常跟他聊聊老家的那些事,让阎锡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多了许多欢愉。他阎锡山是传统大家庭教育出来的长房长孙,脑子里装的都是仁义礼智信,就看他拗不过老父,为了阎家的香火传续,被迫纳徐兰森为妾这事就可知,他在家是个大孝子。跟妹妹乱伦?那根本就不是他这个阎家掌家男干的事。

    阎锡山把小妹留在身边,最初是因为五妹子很能让他开心。这个妹妹从小就聪慧机灵,而且因为妹妹是庶出的女儿,在家里地位很低,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不单是他阎锡山,就连家里的其他长辈也对这个很不起眼的小丫头颇刮目相待。自从跟随了大哥,五妹子时时都关注着大哥的喜怒哀乐,闲暇时就专挑大哥喜欢听的给他讲。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吧,五妹子就是阎锡山的骨灰级粉丝,如果没有这个大哥哥,她五妹子哪有机会出去读书?哪有机会能够见到这些世面?大哥就是五妹子心目中的男神。

    阎锡山在克难坡指挥全山西的抗战时,一边要关注日寇进犯的情况,一边还要提防替重庆蒋介石政府那边削弱自己的阴谋,背后还得盯着共产党的动静,这情形与当年军阀大战时他自己形容"站在三只鸡蛋上"的情形太像了,他哪边都得拿捏好,尽量要让自己站在权力平衡点上——如此忧思过度,走路想、吃饭想、睡觉做梦甚至都会突然惊醒,久而久之,身体坏了,老胃病成了大麻烦。为了给阎锡山调理,小妾徐兰森绞尽脑汁,调动老公身边一切有关人士,医生、护士、警卫、秘书,甚至连儿女都加入到帮助阎锡山调理身体献计献策的行列,都不奏效。阎锡山被各色人等"管得"郁闷时,甚至会大发雷霆。看来,还得咱五妹子来!

    五妹子早看明白了,大哥就是吃饭不规律,而且不讲究就餐保健,一边想事一边吃,不知不觉之间,食多伤身。要改就改这个毛病。从此五妹子成了阎主席的"监食",餐餐必监,吃多了抢碗;吃少了逗着大哥也要吃。不仅如此,五妹子还做得一手的好山西面食,经常换着样儿地给大哥鼓捣家乡饭食调口味。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阎锡山舍弃太原,逃亡南京。

    不仅如此,自从五妹子阎慧卿跟随大哥以后,对大哥阎锡山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衣服、被褥换洗、换装,事事都让阎锡山很满意。为了让阎锡山休息好,每天晚间,阎慧卿还要监督哥哥睡觉——这可成为坊间最津津乐道的"逸事"。其实,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相处,并不全是只有性的。五妹子阎慧卿是全心全意要把大哥阎锡山照顾好。为了让哥哥睡好,阎慧卿会看着哥哥就寝,帮哥哥按腰揉背、捶腿捏脚,让阎锡山全身舒坦无比,很快就能放下一天的疲劳,安然入睡。这时,阎慧卿还要给哥哥把被子掖好,才与秘书和卫士一起退出大哥的卧室。

    可惜啊,太原解放前夕,不知阎锡山是因为岁数大了,还是听到共产党军队的炮声隆隆,看到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自己也心乱如麻,实在照顾不周全,他虽然把自己的继母、原配徐竹青和子女纷纷转移到安全地带,却狠心把五妹子阎慧卿留在了太原,让她负责稳定军心。在离开太原前往南京时,老哥哥阎锡山信誓旦旦地告诉妹妹阎慧卿:"我去不了几天,……,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此一去,这对手足兄妹,阴阳两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