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洗心禅2-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禅修就是通过一种方法,让我们的内心比平时更安宁,通过呼吸改变身体的循环机能和免疫状态,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身心状态去面对生活。修禅就是面对自己原有的那种身体结构,进行一种新的转换。

    这堂课给大家分享一下菩提达摩讲的“二入”和“四行”。这是禅修最基本的东西,达摩祖师把禅修最中心的思想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

    理入和行入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

    首先你对禅修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说为什么要禅修?禅修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要想得到什么?或者说期望通过修禅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维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一般的人给他一个这么宁静的场所,让他把眼睛闭起来面对自己,他就很难受,脑子里面总想从外面找一些东西,而不想从内在去挖掘。

    禅修首先要理入,就是从理论上,从事物的本质上去认识它。

    大家都知道,佛教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用禅来开发第一智慧。不是无缘无故叫你坐在那里就能开智慧。你首先要对事物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从这里面去悟出生死,悟出人生。

    每天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让我们困惑不已,我们总在黑暗当中摸索,在迷茫的人生里面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人家说这个对,我就这样去做。人家说要有好车、要有洋房、要有什么什么,这才是成功的人生,然后自己就不停地往这方面去追求。等到把一生的时间和健康都投入进去以后,才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快乐。

    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怎么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们去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这个世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每一样东西都是由缘分聚合而成,因缘离散了,这个事物就消失。宇宙也一样,人也一样,山河大地也一样,我们的房子和椅子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想让种子发芽,就一定要具备阳光、土、水、空气,这四个条件是最基本。

    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当我们很痛苦的时候,时间是以秒计算。当我们快乐的时候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说“天上一日,世上百年。”

    在大海旁边,人就像沧海一粟,所以《华严经》说“须弥可以纳入芥子,芥子里面可以存在三千大千世界”。芥子是很小的物质单位,一个芥子里面可以存在无量的世界,无量个世界也可以在一个芥子里面存在。

    人稍微有一点成就,那种贡高我慢的心就不断地膨胀,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当我们的思想境界跨过这种固定思维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就像培训行业,有些班很多人排队上课,而有些就连学员都招不满。你如果追钱,钱跑得比你还快,当钱反过来追你的时候,你想不赚都不行。

    这实际上这就是“利他”的思想。你不断地为别人着想,不断地为别人的利益考虑,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别人所需要的东西,那别人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反过来讲,你的东西人家不需要,当然就离你远去了。这里告诉我们,不明理,你做什么都很困难。

    认识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要不断地去印证和觉察。实际上禅修没有多少理论,你每天拿二十分钟时间,把手机关掉,或者设成静音,离你的电话远一点,在门上挂一个牌“现在禅修中”。然后,这个时间内什么都不要做,把眼睛闭起来,全身放松,把心收回来,用心感觉当下。如果腿盘不好,只要交叉着就行。把身体坐直全身放松,把手合在一起,然后感觉呼吸就行了。没有那么多要求。就是每天都拿一点时间来自我反思、觉察和自我观照。观照我们的心,观照我们的思想,观照身体的感觉。

    “理入”是要正确地认识它,行入就是要去实践它。佛教的典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它所有的思想都是为实践服务。你如果不去印证,不去体验,所有的思想都等于白说。

    入道四行

    1、报怨行

    报,就是对待,报怨就是对待我们的冤亲债主。跟你的思想不吻合的人,敌对的人,如何去面对?佛教里面讲的债主,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甚至跟你生活在一起,天天给你打击,天天给你难受,你又离不开他。

    比如你的孩子,一天到晚会给你找很多麻烦,他也是债主。如果你们身边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抱怨是没用的。

    我们不要认为这些麻烦都是别人造成的,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吸引过来的,这就是“业”的理念。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好像很迷信,真的不是这样。当我们起一个什么念头,相同频率的东西就会被我们所吸引。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念,转变我们的思想,转化我们的磁场。

    所以对我们的敌人,对我们的债主,对那些让我们不顺心的人,不要用敌对、对抗的心理去面对他,要学着去接纳、去包容、去理解、去转化。

    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事事顺心的。天上的月亮一个月里面只有三天是圆的。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想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很多的快乐其实建立在痛苦之上。让你饿上两天,再给你一碗饭,哇,这个饭菜真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品。把你放到很热的地方,突然间给你一个冰块,哇,这个冰块是世界上最凉爽的一块,是不是这样?

    易中天说:“要想成功,要靠朋友;要想大成功,要靠敌人,因为只有敌人才能让你超越自我”。佛家把这样一种人叫做“逆增上缘”。他总是堵你门槛,总是刺激你,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时,就能在这样的挫折里战胜自我。

    禅修就是练习一种坚韧心。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每一刻都要自我挑战,不断地挑战我们的身体,挑战我们的观念。我刚到桐乡的时候,有个局长说:“这个贤宗师父风一吹就倒了,到这里怎么做事情?”过了这么些年,发现我的韧性特别好,被风吹倒了,我又会爬起来,这就是禅的力量。

    报怨行,就是让我们在碰到逆境的时候知道如何去面对它。如果有强大的磁场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锻炼你的坚韧。你不能面对,不论你在哪个岗位、哪个道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挑战逆境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哪里都是乐土;在哪里,哪里都是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成功的机会。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没有不顺心的事情。

    禅修就是要学会去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对任何东西我都能接受。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顺增上缘”。

    2、称法行

    称法行能让我们了解禅法的本意,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禅法的规范(称,符合;法,禅法)。就像菊花于秋天盛开,梅花则开于严冬;树木在春天发芽,秋天它会落叶。我们了解了这种规律以后就知道,人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我经常观想这么两件事情:第一件事,什么时候可以让我退休。第二件事,对死亡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我们连死都敢于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放不下?任何烦恼,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在死亡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禅宗里面有个说法,叫“当下承担”。当我们敢于面对生死的时候,生活当中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我们: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跟别人的怨恨都解决了,我们的虚荣心、傲慢心、膨胀心都不产生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称法行,就是让我们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运转规律。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剧中男女主人公,从走到一起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想着哪一天他们会分手。这世界哪有永恒的东西?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

    当我们能正确地面对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对任何事情。当然了,你要把这种认识,印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去,在你的思维和行动里面展现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这种智慧要我们用心去接纳,用行动去印证,当我们把禅修落实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每天都离不开的时候,那你们的人生就会有180度的转变。

    要不然现在好像明白这个道理,但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会暴跳如雷。所以智慧要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变成一种卖弄口才的本领,那是没用的。

    3、无所求行

    无所求是一种境界,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把我们对物欲的那种执着放下。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就不能轻装上阵。比如说你在这里扫地,却一直挂念着电话,你扫地就扫不好。心有挂碍,就不能从容地去面对当下。

    平常人做这件想着那件,做那件又挂碍这件。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后天。你生活得越久,身上的包袱就越大。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看到事情就解决它,解决了或者暂时没办法解决就放下,不要顾忌太多。

    无所求行就要求我们把自己腾空,把自己放下。我跟厨房的鲁居士沟通的时候说,你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北方人喜欢辣,南方人喜欢甜;有的人喜欢咸,有的人喜欢淡,众口难调。我说怎么做,听谁的都不对,只有你能做好什么你就掌握什么,别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把它变成空。

    当你把自己看成一个个体,你就会跟别的个体产生分别和对比,矛盾和是非就出来了。因为我总是在自我维护,修行就要从对个体的执着里面解脱出来。

    要学会自我超越,打开自己的格局,跳出框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无所求”实际上就是打破一个局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个角色里面。大家今天来听闻佛法,就是要学会提升自己到一个高度上。

    4、随缘行

    缘就是缘分,一切东西都有因缘相续而存在,我们不要逆缘而行,应该顺缘而为。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不能唯才是用,就是逆缘而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

    要你的家庭长久地幸福下去,就是要不断地创造这幸福存在的可能性。我打一个比方,很多女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跟我结婚了,希望他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晚上要按时回家,不能和别的女人讲话,给他规定了无数条要求。他是个人,你却把他变成一个物体随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随时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说他能服气吗?他能得到幸福吗?这是违背事物规律的,这种幸福你永远得不到。

    我来这里建设这个道场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定位:寺院的信众需要什么帮助,那我就怎么去做。就像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情,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这件事情关乎多少人的利益?能帮助到多少人?

    所以我经常跟身边的一些朋友讲,人生方向应当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有你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个人你就只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两个人就是两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亿人,你就有一亿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面,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我们的生命,其实没有门槛,没有篱笆,而是一片浩大的虚空。

    所以心量决定我们的人生舞台,我们要修的是什么?就是修那颗“心”。缘呢,就是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要想摄受更多的人,就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别人喜欢你,你的舞台就很大,那就是缘。你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缘,他们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什么都没有了,那他们怎么会凝聚在你身边呢?

    从“理入”讲到“行入”,再从报怨行、称法行、无所求行,到随缘行。这就是禅的智慧,如何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能够以智者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命,看待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的那种规律,这样我们就不会活得迷茫,生命就不会黑暗。

    答疑

    问:为何说上帝、天主、玉皇大帝等,这些名称其实表达的都是宇宙的主宰?

    师:上帝是万能的,玉皇是万能的,天主也是万能的。这个所谓的万能,实际上讲的就是佛教的业力。做了坏事,得到报应,这就是业。自己所造的业你要去接受它,你把人家打死了,你就得以命偿还。你种这个因,你就得接受这个果。不是说上帝来惩罚你,而是你自己造成这样的一种人生。佛教讲的可能会更合理一点,但人总是希望找一个依靠,希望那个东西是万能的,靠它提升自己到天堂去。实际上,在佛教看来任何东西都不可靠,包括佛,你都不能依赖他。你造的业,佛没办法代你受啊,还是要你自己去接受。

    问:人为什么活着?

    师:因为活着,所以要活着。人为什么活着?你们说为什么活着?这就是缘,缘没了的时候你就会死掉。你如果死掉了,爸爸妈妈会为你伤心,身边的朋友会伤心,所以你只能活着,人生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这个缘还在。

    问:如果万事都有因果,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暴力而遇难的人,属于什么共业?

    师:有一个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琉璃王,小时候寄养在释迦族里面,经常被人欺负。于是琉璃王发了一个愿,要报复释迦族,把这个国家的人都要消灭。后来他真的当上国王,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来了。佛在路上拦了七次还是没用,最后自己感叹“共业所成”。佛的弟子目犍连不相信共业,看着琉璃王开着军队到释迦族里面屠杀的时候,就用神通将一些族人放到他的钵里面。等到琉璃王把释迦族的人全部杀完以后,目犍连打开钵,结果发现里面的人都变成了脓血。因为以前释迦族的人是捕鱼的,而琉璃王就是被他们捕到的一条最大的鱼。这就是过去所种下的业,今生所得的这个果,共业所成。

    任何灾难都不要去埋怨别人,这是你的业,如果去恨他,你今天又种下一个恶因。下一生又去报复他,然后又等他来报复你,你再去报复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问:禅修是什么,有几种方式?

    师:我经常打这样的一个比喻,禅修就像USB,可以连接很多东西。你如果跟哪一个人生气,他就老是去跟你作对,你用慈悲观去观他就化解了怨愤;如果很爱一个人,你就用白骨观去观他,观他死掉,观他烂掉,观他全身臭味熏天都长出虫子,你就不爱他了。如果说自己坚持力不行,那你就要观自己的忍耐性。实际上禅修里,各种各样的修法可以在这里面产生出来。你发现自己身上哪一方面特别薄弱,就用禅修去观照自己,甚至还可以治病。特别是呼吸,会改变我们身体的潜能和磁场。

    问:法师能推荐几本关于增长智慧与佛学的书?

    师:哦!你们走的时候我会送你们五本书,以后经常跟香海禅寺结缘,我们会不断地推荐书籍给你们。我们现在成立了一个好书大家读的社团,希望大家一起来读书。

    问:请问生活中烦恼来临的那一刻我怎么办?

    师:烦恼每个人都有的,否则你已经解脱了。当我们内心产生困惑的时候,就有烦恼的种子在。这个时候,我们要用禅修把这个种子扫除去。

    还有要学会把我们的格局打开。我们是否烦恼取决于自己的心量。眼睛只看着眼前的利益,你就没办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也没法接受新的事物与转机。要把心的格局打开。打开越大,你的烦恼越少,你的快乐就会越多。

    问:如何看待出家和在家,禅修与内观的区别是什么?

    师:一个住在寺院里面,一个不住在寺院里面,这就是出家和在家的分别。如果讲得深刻一点的话,我穿着出家衣,你穿着俗装。在家,有很多家庭的事缠绕着你。出家了,生存问题会少一点,单纯一点,可以全身心地去修行。实际上修行到三果以上,才需要出家,平常的时候修行,我个人觉得在家修会更好。

    你们有没有看到一本书叫《当和尚遇到真爱》。书里面就讲到如果夫妻之间,把对方当做一个修行的对象,两个人在一起修行,可能那个效果比我们一个人修速度还更快,因为你监督他,他监督你。西藏就有这样的一种修法。你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另一半当做修行的对象,一起修。总之在家和出家各有千秋,很难用一句话说谁对谁错。

    实际上内观也是禅修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所学的禅是很初级的,就是教你们怎么把浮躁的心调过来,让它安静下来,能自我面对,能自我独处。然后,你们要不断地深入到禅的境界里面去,那你们回去以后就要每天坚持禅修。等到哪一天你的腿一盘起来可以坐两个小时了,那才刚刚开始入门。

    问:对事业的追求与佛家所说的不执著是否矛盾?

    师:佛家讲的不执着就是放下。大家记住这句话,把心放下,对这件事情成功与否都不要去执着,但是我又能全身心地把它做好。事情还是照样拿起来。其实这里一点都不矛盾,你放下执着的时候,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圆满,乃至它的成功会超出你的想象。

    问:烦恼生起的时候,如何让自己的内心生起正见?

    师:那你多念佛。念佛,佛就会告诉你。你烦恼生起的时候你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告诉你光寿无量,要光明,要健康,要快乐,要喜悦地活着。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祝你光寿无量,祝你健康快乐。

    问:是不是所有的观点都不是完全的真理,当进入无思想的状态,是不是只有当下才可以进入永恒和佛同在?当然这个说法可能也只是一个思想,因为无思想的状态既然不是思想,肯定不能想象和定义。

    法师:哇!你是个哲学家啊。如果说你修到那个“非想非非想处地”的时候,那个想已经非常的微妙了,相当于没有,实际上它也不是彻底的解脱。是要你修到灭尽定,修到毕竟空,如果说你执着一个空的存在就是不究竟。所以佛教里面要打破一切你所执着的东西,证究竟的“空”你才能得到究竟。

    这样的一种思想,现在跟大家讲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宇宙间所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有相的,都是存在的,都是固定的。当我们突然间讲到空无所有,讲到没有任何执着的这样一种空的境界,就没办法理解。目前要怎么做呢?就是把“我执”放下,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挂碍,这些东西全部打开,初步达到“无我”的境界,那你们的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

    学员:佛教讲的无我、破我执与爱该怎么区别?爱自己和自私的区别是什么?

    法师:你所说的爱自己就是善待这个身体是吗?我们所谓的爱自己就是以“我”为中心。当我们把那个“我执”打破的时候,就能站在一个高度来看待事物。

    身边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从“我执”里面产生出来的。所以佛教里面讲从发心到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完了以后,才进入见道,从那一刻开始你才可以不断地前进,在这之前都是起起伏伏的。

    关于“爱自己与自私”。自私就是在我执的层面上自我执着,自我呵护,它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问题。而这个爱自己,也是自私的表现,另一个名称罢了。

    佛教讲“三轮体空”,以“空”的状态破我执的思想,去面对那个自我。只有我执打破了,你才能证到那种无我的境界。

    我提两个要求:第一个,希望你们禅修完回去以后,对自己身边最亲密的朋友,每天说一句赞美的话。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不管任何理由,都给予他赞美、支持、肯定、认可。好不好?我们一起来做,赞美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第二、我们每天做十件善事,比如发十条短信,在地上捡十个垃圾,给家里人洗十件衣服,拖十下地板,洗十个饭碗,都是十件善事。自觉地把它变成你的一个习惯,用心地去做。

    从这两件小小的事情开始,就会渐渐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